关于抗击非典讨论的作文
身先士卒、救死扶伤、临危不惧的叶欣倒在了与“非典”病魔作斗争的战场上,但是, 科室里似乎仍然回荡着她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然感觉到她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
2003年春节前后,叶欣所在的医院开始收治“非典”病人。
2月8日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
有一位患有冠心病的梁先生,病情恶化,呼吸困难,叶欣迅速赶来,精心照顾着他。
两个小时后,才脱离了危险。
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救治工作中。
她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
“非典”病人的救治,往往伴随着多名医务人员的倒下。
为了抢救病人,叶欣总是身先士卒,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总能听到她斩钉截铁的话语。
经历了这么多,叶欣的身体感到疲乏了,但还是早早来上班。
一天中午过后,叶欣不由自主地想往床上爬。
经过检查,叶欣感染上了“非典”病魔。
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然而,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有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她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
3月25日凌晨,叶欣永远地走了。
医院全体员工与叶欣作最后的告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抗击非典的感人事件
李晓红 李晓红是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97级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工作,今年4月16日英勇牺牲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李晓红烈士牺牲不久,河北医大党委和团组织就作出了开展学习李晓红事迹活动的决定,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响应。
作为河北省抗击非典斗争的主力军,河北医科大学为夺取全省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金普乐教授被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邓练贤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2003年2月1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
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
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
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经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光荣殉职,终年46岁。
梁世奎 在“非典”战役打响后,面对传染性极强的病人,明知随时有被感染的可能,梁世奎同志没有退缩,率先垂范,积极与其他医务人员投入到抢救病人的第一线。
在被“非典”患者感染后,身体已有不适的情况下,他全然忘却自己是一名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依然想到的是病人的安危,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在这次不幸被感染的人群中,他的年龄最大,职务最高、职称最高、身患疾病最多,病情最重。
2003年4月24日,因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4月25日,山西省省长刘振华同志闻此噩耗后,满怀深情地作了示:“惊悉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梁世奎同志不幸殉职,深感悲痛。
请转达我对梁世奎同志沉痛的悼念,对梁世奎同志的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梁世奎同志在与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表现了一名医务工作者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展示了新时期白衣战士的英雄风采。
全省人民特别是医务工作者都要向梁世奎同志学习,学习他不怕牺牲、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学习他恪尽职守、救死扶伤的敬业精神,学习他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
我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取得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全面胜利。
”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
非典中的感人故事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2003年2月1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
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
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
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经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光荣殉职,终年46岁。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
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间,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
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心中想的还是别人。
2003年4月24日上午,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治疗无效,梁世奎同志光荣殉职,终年57岁。
陈洪光1987年从广东医学院毕业到广州市胸科医院工作,亲手组建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并担任主任。
在一线抢救病人的7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亲自为 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机,经常会被病人喷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脸。
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虽经全力救治,终因病情 过重于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职,年仅39岁。
李晓红:以生命之躯迎击非典 2003年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年仅28岁的主治医师李晓红,猝然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
她是第一个牺牲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
作为一名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躯迎击肆虐的非典,给世间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
中央组织部追授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武警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李晓红曾说过的话:现在治疗上是否找到新的办法,如需要试验,就拿我做试验吧。
梁世奎:用生命铭刻的丰碑 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梁世奎,与那些为救治SARS病人而殉职的医务人员一样,2003年4月24日,他把生命的最后时光留在了他一生挚爱的手术台上。
而就在梁世奎走了的那一天,他最后抢救的“非典”患者已完全康复,即将健康出院。
4月29日,中共山西省委作出向梁世奎同志学习的决定。
一个抗击“非典”、实践“三个代表”、学习时代勇士的热潮,在三晋大地开展起来。
梁世奎曾说过的话:我是党培养的,关键时候我要为党分忧为民解愁 刘永和:用生命谱写忠诚 在举国上下如火如荼全面抗击非典时,山东省胶南市公安局大珠山派出所民警刘永和却离开了他曾经奋斗过的战线。
5月8日下午4时,本来是刘永和与同事们交班的时间。
虽然已经紧张工作了近10个小时,多病的身体早已发出抗议,但是看着较往日增多的待检车辆和人员,刘永和实在放心不下。
为了加快检疫速度,防止车辆阻塞,他毅然决定放弃按时换班,继续奋战在检疫点上。
正当刘永和站在路边对箱式货车进行例常登记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车祸让年仅39岁的鲜活生命就这样在刹那间陨落。
这是全国公安系统第一个牺牲在抗非一线的勇士,5月22日,公安部追授刘永和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称号。
刘永和曾说过的话:抗击‘非典’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是我们人民警察的责任,我一定要到第一线去。
额尔敦陶格陶:草原上不落的太阳 额尔敦陶格陶是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旗委常委、副旗长,旗牧区防控非典工作组组长。
自今年4月22日内蒙出现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疑似患者以来,他就开始夜以继日实施布控方案,带领卫生、防疫、畜牧、民政等单位的领导,深入牧区,将
【第1句】:2万份蒙文宣传资料发放到牧户,部署春季生产及“围封转移”工作。
终因过度劳累,脑溢血突发,5月7日倒在了防控非典的第一线。
年仅51岁的额尔敦陶格陶是目前在全国抗击非典战役中因公殉职的第一位副处级党政干部。
额尔敦陶格陶曾说过的话:人这一辈子光阴不多。
要抓紧每一天、办好每件事。
热爱生命的作文——抗击非典
上网找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
丁秀兰:丁秀兰是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医务工作者。
面对非典病魔,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坚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脚步。
生前,她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头上少有耀眼的光环,甚至没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线付出的种种辛劳。
她只是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忠实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
可当她离去后,人们却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并对她寄予无尽的思念。
人们发现,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医生、好党员,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发生在丁秀兰身前身后的故事说明: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她是一位挽救过无数生命的医生。
面对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犹豫地奔向被病魔击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最前沿。
她是一位众多人执意挽留的患者。
在她病重期间,家人和同事为她日夜祈祷,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10多位专家先后多次为她会诊,一位康复出院的女大学生主动为她献出血清。
然而,人们期待的奇迹没有发生。
5月13日凌晨,噩耗从北京地坛医院传来:在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近一个月后,因多脏器衰竭,她永远地离开了深爱着她的人们,离开了她深爱着的工作岗位,终年49岁。
她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丁秀兰。
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没说一句话,只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人们。
丁秀兰病逝的噩耗传来,北大人民医院的所有医务人员都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
院长吕厚山询问救治丁秀兰的医护人员:“丁大夫有没有留下遗言,有什么未竟的心愿
”医护人员摇头无语。
听说朝思暮想的妈妈离她而去,远在国外求学的女儿申洁悲痛欲绝。
她打电话问爸爸:“妈妈走时,可有什么嘱咐的话
”父亲申业桐无言以对。
丁秀兰病危时,病魔已经将她折磨得精疲力竭。
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没有说一句话,只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人们。
采访北大人民医院主管医疗的副院长王吉善时,他开口就说:“说实话,我不想提丁秀兰的名字,提起来我就掉眼泪……”听说丁秀兰去世了,刚刚从一线撤下来的医生、护士们牺牲宝贵的轮休时间,自发聚在北大人民医院门口悼念丁秀兰。
望着丁秀兰办公室的窗口,他们个个哭成泪人:“丁大姐,你太累了,在天堂好好歇歇吧……”这些天来,从早到晚,总有人来到北大人民医院的门口。
人们或无语伫立,默默哀悼,或将一束束白的菊花、红的康乃馨放在门口,有的还附上一段留言寄托哀思。
一位丁秀兰救治过的患者在留言中说:“丁大夫,我的救命恩人,您一路走好。
”一位曾在丁秀兰指导下在医院实习过的医科大学毕业生在留言中深情写道:“雨丝中,曾朝夕相处的您含笑走来,还是那份慈爱的目光;花丛里,又飘来您白色的身影,步履仍然是那样匆忙。
不忍看您的微笑,不忍看您的身影,泪水,只能用泪水向您挥别
泪水,多想用泪水把您挽留
”为纪念丁秀兰,由共青团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档案局主办,团中央信息办、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北大人民医院和中青网共同承办的网上“丁秀兰纪念馆”于5月14日开通。
短短3天时间,超过5000人次登录纪念馆留言。
在众多的留言中,老作家舒芜先生的一段留言特别引人注目。
舒老说:“我于3月25日晚,因老年性肺炎到人民医院看急诊,留住医院,4月11日病愈出院回家。
看急诊时,曾接触过丁秀兰大夫。
现在对于她的殉职,怀着特别的敬意。
这里,借用老友黄苗子先生近作一首表示我的敬意。
”这首题为《白衣颂》的诗中写道:壮哉医药师,生死置度外,挺身第一线,白衣多仙子;矢溺唾涎污,扶持近尺咫,二十四小时,无休亦无寐;问女何所思
天地有正气,问女何所忆
病床与轮椅;非典渐得控,医护皆勇义,事迹太感人,观之频掩涕。
“如果她能康复,她还要到第一线去,想拦也拦不住。
”在家人、同事眼里,丁秀兰非常热爱生活。
每逢节假日,只要不值班,她常约上家人、朋友到郊外度假。
看到医院院子里鲜花盛开,她会情不自禁地低下头,去细品生命的芬芳,那细致的动作充满欣喜和怜爱。
住院期间,当病情一度好转,她便打电话让丈夫送件毛衣过来:“记住,拿件颜色鲜艳一点的。
”弥留之际,她下意识地伸出已经浮肿的手,使出全部力气抓住身旁的医护人员,那样子流露出对生的强烈渴望、对生活的深深眷恋。
女人味儿、人情味儿十足的丁秀兰,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走向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呢
她有没有怕过
丁秀兰的爱人说:“离家去医院时,她像每次加班一样,平静地告诉我:‘医院有病人,我得赶过去。
’”陪伴丁秀兰走完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徐国英说:“她有过担心,但她绝不害怕,更不会退缩。
对她来说,救死扶伤的职业意识已经深入骨髓。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选择做医务工作者,就是选择了奉献。
”这是丁秀兰常说的两句话,也是她33年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
在平时工作中,她一丝不苟,尽职尽责。
面对病人,丁秀兰总是那样和蔼可亲。
无论多忙,她都要坚持亲自为科室收治的每一位病人查体、安排就诊。
遇到经济有困难的病人,她总是想方设法给予帮助,有时甚至掏出自己的钱。
在此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急诊科无疑是医院的第一道防线,而作为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的丁秀兰更是站在第一道防线的最前沿。
她明明知道,多接触一次病人,就多一次被感染的危险,但她还是像平时一样,毫不犹豫地来到病人面前,奔波于患者的床前,为他们问诊、查体,匆忙的脚步声似乎告诉人们,她根本没有时间考虑个人的安危。
她就这样日夜不停地忙碌着,用她已过中年的身躯抵御着疲倦。
终于有一天,当丁秀兰开完院里的一个防治非典的会议回来时,对护士长说了句:“我感觉有些冷”,接着就病倒了。
不惑的年纪,加上长时间的劳累,使她的病情发展很快,持续的高热和浑身酸痛乏力折磨得她寝食难安。
躺在病床上的丁秀兰仍然没有忘记医生的职责。
看到诊疗专家前来查房,她强忍病痛和他们探讨病历,并详细地将自己的患病感受、病情发展情况记录下来。
她说:“这些都是难得的资料,出院以后我还要好好研究。
”丁秀兰的爱人说:“我敢断定,如果她能康复,她还要到第一线去,想拦也拦不住。
”“她心里时刻想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
”在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采访,一提起丁秀兰,所有人的眼圈都红红的。
科主任朱继红说,在急诊科,丁秀兰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老大姐。
她心里时刻想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
为减轻其他人的负担,每天晨曦初露,她就赶到医院;夜幕降临,她的身影仍留在医院。
许多个节假日,她主动要求连续值三班。
大家劝她休息,她只说一句:“能帮一点就帮一点。
”每当遇到难处,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向丁秀兰倾诉,而她又偏偏是出了名的“菩萨心肠”,总是牺牲休息时间,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沟通。
急诊科的进修医生多,一些医生的家在外地,丁秀兰更是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
今年大年三十,她把不能回家的医生请到了自己的家中,为他们包饺子,做年夜饭,使大家度过了一个快乐的除夕。
作为党支部书记,丁秀兰关心科里每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她常对科里的年轻党员说:“你是共产党员,应该带头做好工作。
”为普及急救常识,丁秀兰组织支部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到海淀区为社区服务站的医护人员搞培训。
她常说:“我只是尽我的能力做好我应该做的事。
”身教重于言教,在她的带领下,急诊科支部连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躺在病床上,丁秀兰心里想着的还是别人。
看到年轻病友心情烦躁,她举着输液瓶挨到他们的床前,用长者特有的关怀安慰他们,指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呼吸机。
有一次,她打电话让爱人给她包些饺子送过来,当饺子送来后,她却不吃,而是让护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饺子分成几份,送给同病区的几个病重的年轻人吃。
她总是批评护士们进她房间巡视的次数太多,每次护士进来时,她总是不停地撵她们:“快出去吧,别传染你们
”为了减轻护士的辛苦,她竟夜间不睡觉,自己盯着输液,任凭护士们怎么劝她,她总是固执地说:“你们不能太劳累,不然抵抗力会下降,我反正晚上也睡不着,无所谓的。
”4月22日,因病情加重,丁秀兰被转到地坛医院,她对送行的同事们一再说:“离我远点,不要传染你们。
”在地坛医院的日日夜夜,丁秀兰心里想的还是患病的战友和坚守在一线的同事。
在说话已经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她让医护人员转告其他有病的同事:“用呼吸机时,要多抹石蜡油……”丁秀兰虽然走了,可她的英名和事迹却在广为传扬。
在网上纪念馆,一位网友用这样的诗句赞美丁秀兰:群芳谱中一秀兰,忠骨柔情藏青山。
化作春泥无憾意,清香长留天地间。
王晶:现年32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士王晶,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一个多月后,于5月27日下午与世长辞。
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忠实履行着一名白衣天使应尽的职责。
由于过度劳累和紧张的工作压力,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在她病重期间,来自广东、北京的著名专家多次对王晶进行了会诊,虽然经过全力抢救,还是没有能够挽留住她年轻的生命。
中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委员会决定授予王晶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王晶曾说过的话:我是一名护士,作为护士我就是要把病人护理好。
李晓红:谁也没有想到,她走得如此之快。
4月16日,28岁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带着未竟的事业,永远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
3月25日,李晓红所在医院收治了一名从急诊转来的患者。
对病人集体会诊前,科主任告诫身体不舒服的李晓红不要参加会诊了。
可会诊前,大伙还是在人群中发现了一身防护的李晓红。
“我看过这方面的资料,比你们有思想准备,让我来吧
”她从同事手中夺过听诊器和血压表,开始为这名患者查口腔、听肺音、量血压。
一阵忙活,她已大汗淋漓。
大家劝她休息,她说:“我同这名患者有了接触史,你们上去会又多一份危险。
”李晓红哪里知道,此刻,病毒正绕过层层防护服,向她和她的战友们侵袭过来。
接下来是病例分析。
已经答应休息的李晓红突然又出现在大家面前,“这是我从网上下载的有关非典的资料和国家推荐的临床诊断标准,看看对大家有没有启发。
”早就关注非典疫情的她提出对这名患者进行消毒隔离,并建议“营养支持、预防感染、激素早期介入”的治疗方案,得到全科同志一致认同。
李晓红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她每天对病人查体、修改医嘱、制定治疗方案,与病人“零距离”接触。
3月30日,李晓红突感不适,“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
为了不让救治的病人惦记自己,影响养病,被隔离治疗的李晓红让战友封锁了消息她还反复告诫接管了自己病人的两名医生:“××患者肺部感染很重,要提前使用抗菌素;××心功能不全,要随时探视……”这个时候,李晓红的耗氧量要比正常人高出20%,肺功能本来就差,加上连续高热、饮食不佳,4月6日,李晓红病情加重,已不能用语言和医生交流其他病人的治疗方案了,她用笔艰难地写道:我是一名医生,有什么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在我身上试用,我不怕,你们不要靠近我,一定要搞好防护。
4月16日下午3时30分,李晓红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永远闭上了眼睛。
5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李晓红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同一天,武警北京总队党委决定给李晓红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抗击非典的故事
抗击非典的故事:钟南山与非典作斗争,03年的一场非典让钟南山一夜成名,钟南山抗击非典的重要贡献。
钟南山作为中国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非典期间一直奋斗在工作岗位救死扶伤。
经验可复制,疫苗更可靠2002年12月22日,钟南山所在的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收了一个来自广东河源的奇怪的肺炎病人,两天后,河源救治过该病人的8位医护人员全部被感染。
这是钟南山接触的第一例“非典”病人。
2003年春节后,非典病例剧增,钟南山出任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护专家组组长。
他向广东省卫生厅主动提出:“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
”那一年,他67岁。
“‘非典’来的时候是‘遭遇战’。
我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是什么病源,也不知道怎么防御,于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迷惘。
”钟南山借用军事术语,形象地打了个比方。
而现在,经历了十年的发展,面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我国已经能够高效预防。
钟南山指出,从近年来发生的禽流感、猪流感(新甲流)两个疫情来看,“我觉得中国防治能力,公众的态度,对突发性传染病的认识,都更加理性了,政府这方面的准备更加充足。
”这得益于SARS以后国家加强了疾控方面的投资,部署人力及研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此外,钟南山指出,国家也非常重视病源,一旦发现一些不明原因的传染病,马上就会进行检测,“这个方面,我看中国的水平不比国外的低
”钟南山肯定地说。
“假若再次发生‘非典’,那么我们获得的经验完全可以复制。
”钟南山说,以前需要一两周才能做出病原的测序,可现在技术发展了,只需要一两天就可以做出来。
“一旦发现了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烧、肺炎,或者带有传染性的疾病,国家很快就会隔离病源,并且进行基因测序分析,这样一来,疫苗就可以很快做出来,对抗疾病。
”这十年里,建立了应急体系不过,2003年后,突然爆发的SARS又突然地消失了。
钟南山透露,有科研工作者研究发现,SARS病毒仍然存在,但现在的传染性致命性都不强。
“90年代的人和最近几年的人的血清中都发现了SARS抗体,所以SARS还有可能在特殊的环境下爆发。
”钟南山认为,类似SARS的动物源性或者不明原因的传染病,并非自“非典”才有,只不过人们不大关心它,不大认识它。
他指出,以前医务工作者遇到这样的情况,并不会努力研究原因。
而经历了非典,一旦出现一两例不明原因的传染病,医生们便一定会搞明白病原,“这就是SARS带给公众、给政府的教育。
病毒是一直存在的,所以大家要更重视。
”其实,与非典类似的疾病在这十年里也有过,但中国建立了应急体系,于是良好地应对了公共卫生危机。
钟南山说,抗击甲流,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2009年4月份,墨西哥发生甲流。
中国立即采取了“外堵输入,内防扩散”的措施,用了不到半年时间,成功研制出甲流疫苗。
2009年年底至2010年年初,有将近一亿老百姓接受了甲流疫苗的注射。
钟南山说:“我自己也注射了疫苗。
当然后来的甲流并没有大量地蔓延,所以将近一个亿的人接种疫苗以后,它真正的效力并没看得出来,但是我觉得,对这种突发性传染病,就应该这样重视预防,它的积极的处理是对的。
”不过,对于当下的传染病防治体制,钟南山的评价仍然有所保留。
记者问起目前传染病机制是否还存在像10年以前那样的瞒报情况
钟南山的答复是:“有,也没有。
”他补充解释道:“有是说现在政府非常明确,发生传染病要及时通报;没有是指,可能有些省份、有些地方,对于及时通报疫情有顾虑。
体制健全还需要一个过程。
”防疫无国界,需全球协作“传染病是无国界的,一旦发生,就是全人类的事情。
”钟南山说,这也是非典带给人们的教训。
因此,传染病的防控是全人类的事,要全人类共同去做,而不是靠一个国家做。
疾病发生时,应该提倡国际、境内境外的大协作,更快地发现病原,研究疫苗。
非典实际上最早在中国发现,可是中国却保密不讲,于是耽误了研究。
钟南山说,当时中国最先有非典病人,可以更好地做研究寻找对策,可是却秘而不宣,耽误了许多时间。
“各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特长,大协作才能更快地解决问题。
”
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谱写了动人的篇章改病句
病句: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谱写了动人的篇章病因:成分残缺改为: 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
【医护人员】谱写了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