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5sing视频点赞最多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处暑后十八盆汤】 释义: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八月二十三、四日。汤:指洗澡用的水。处暑以后,还得洗十八天的盆汤浴。指时令虽过处暑,天气还得再热一段时间。 例句:八月又作新凉,谚云:“处暑后十八盆汤。”又云:“立秋后四十五日,浴堂干。”

【第2句】:【上坡骡子下坡马】(谚)指骡子有蛮力,拉车上坡,彪悍得劲;马腿蹄灵便,骑马下坡,平稳飞快。常比喻人做事风风火火,强猛而有魄势。

【第3句】:【有心避谤还招谤,无心求名却得名】(谚)谤:诽谤,说人坏话。存心躲避诽谤,却还招来诽谤;不追求名声,却赢得了名声。指有些事求之不得,不求得之,事与愿违。

【第4句】:【你开你的顺风船,我行我的逆浪舟】 释义:比喻各走各的路,互不相干。 例句:大哥,潘字号的家规可是你立的。你再这样干,咱们就散伙!你开你的顺风船,我行我的逆浪舟。

【第5句】:【见世面】见“经风雨,见世面”。

【第6句】:【生意不怕折,只怕歇】(谚)折(she):折本,亏本。指做生意不怕折本,怕的是折本后停业,那就没有机会扭亏为盈了。

【第7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谚)三九:冬至节后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的一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三伏:夏至节后的头伏、二伏、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指练习武功,贵在坚持,冷不避三九,热不避三伏。 也作冷练三九,热练三伏。 热练三伏,冷练三九。

【第8句】:【鸟怕暗箭,人怕甜言】(谚)指甜言与暗箭一样伤人,必须提防。

【第9句】:【在刀子刃上过日月】见“刀尖上过日子”。

【第10句】:【唱白脸】(惯)白脸:中国传统戏曲中奸臣的脸谱,象征奸诈,泛指反面人物。比喻在矛盾和争斗中充当强硬、蛮横的角色。

【第11句】:【丰年珠玉,俭年谷粟】(谚)俭年:五谷歉收的年景。丰收年里,人们珍爱的是珠宝玉石;遭灾年景,人们关心的是口粮。指供玩赏的是珠宝,关民命的是粮食。

【第12句】:【和尚无儿孝子多】(谚)指和尚虽然无儿无女,但受着众多的善男信女像孝子一样的供奉。

【第13句】:【人非草木,谁能无情】(谚)人不是花草树木,谁能没有感情?指人都是有感情的。 也作人非草木,岂能无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人非草木,焉能无情。

【第14句】:【瞎子吃蟹——只只好的】(歇)本指每只螃蟹都说好,转指见了东西不分好坏,都说是好的。

【第15句】:【骏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 释义:比喻能干的女人嫁给无能的丈夫。 例句:王婆道:“便是这般苦事!自古道:‘骏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生要是这般配合!”

【第16句】:【有腿没裤子】(惯)形容人非常穷困。

【第17句】:【握手】“握手”是一种礼节,表示亲近或友好。这种礼节已流行全世界,这么普及的礼节,是怎样形成的呢? 握手的产生可追溯到人类还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如果遇见陌生人,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出手掌,让对方抚摸手心,表示没有藏着什么武器。这种习惯一直延续下来,并演变成在分别、会晤或有所嘱托时以表示亲近。 看来,握手与碰杯一样,都是从释疑到友好。

【第18句】:【小账不可大算】(谚)小账:零星开支的账目。大算:总起来计算。 指小账如果单宗看,为数不多;但日积月累,总起来计算,数字就会大得惊人。

【第19句】:【杀私牛,卖私酒,不犯出,乃高手】(谚)旧时私自杀牛、贩酒均属违法,谁能不犯事,就算他走运。 指做了违禁、违法的事而没有被查获,只能算是侥幸,不可当作本事。

【第20句】:【人上有人,天上有天】(谚)强人之上还有更强者,蓝天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告诫人不可自满自足,须知高手之上还有高手。 也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人上有人。

【第21句】:【打如意算盘】(惯)比喻考虑问题不顾客观情况,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第22句】:【哑子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歇)指有苦楚,说不出来。 也作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哑巴吃黄连——口里说不出。 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第23句】:【一遭情,两遭例】(谚)第一次行赏是恩情,第二次就会认为是定例了。指赏不宜多,奖赏如果被受赏人看作是惯例,就失去了意义。

【第24句】:【黄鼠狼夸它孩儿香,刺猬说它孩儿光】 释义:比喻谁都觉得自己孩子好。 例句:“这大概就叫黄鼠狼夸它孩儿香,刺猬说它孩儿光。然乎?”江学辉笑嘻嘻地插上说。

【第25句】:【儿大不由爷】(谚)爷:父亲。儿子大了,凡事自作主张,不由父亲作主。指儿女长大成人后自立自主,父母不必再干预。 也作儿大不由娘。 儿大母难专。专:专断。 儿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

【第26句】:【若要好,问三老】(谚)三老:泛指多位老者。指要想把事情办得妥当,就得多请教几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听取他们的意见。

【第27句】:【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谚)马的价值,远比牛高。比喻受人的恩惠,要加倍还报。

【第28句】:【贼不打三年自招】(谚)指盗贼作案后隔的时间长了,即使不经官府拷问,也会有意无意说出来。也泛指人做了错事或丑事,久后就会自我招认。

【第29句】:【剪牡丹喂牛】(惯)比喻糟蹋、浪费贵重的东西。

【第30句】:【猪八戒摆手儿——不伺猴】(歇)猪八戒:《西游记》中人物,原是天界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贬,误投猪胎,变成猪的模样,后与孙悟空、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成为孙悟空的师弟。猴:即孙悟空,原是花果山上的猴王,谐“候”。指甩手不干。

【第31句】:【气不圆,馍不熟】(谚)圆:满。 要蒸到蒸笼的气十分足,馒头才能蒸熟。比喻做事工夫不到,火候欠缺,事情就难成功。

【第32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则俗语的意思是形容身为其事的人反而糊涂,犹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源自宋欧阳修《新唐书·元澹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何所谓疑而不申列?” 这段话是唐朝的大臣魏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 不料,右丞相张说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纂的本子,使到现在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的本子呢?玄宗觉得说的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元澹认为,本子应该改换一下。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 《释疑》是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纂、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竟哪个好呢?” 主人回答说:“戴圣编纂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修订,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 客人听后点点头说:“是啊,就像下棋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原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指下棋,围观者清,确实如此。

【第33句】:【吹冷风】(惯)比喻散布一些使人泄气的冷冰冰的话。 也作“扇冷风”。

【第34句】:【君子不记小人过】见“大人不责小人过”。

【第35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谚)履:鞋。冠:帽。到瓜田里,不要弯下腰去提鞋,免得人说你偷瓜;到李树下,不要伸手去整帽,免得人说你摘李。指处在容易引起怀疑的环境,要尽可能避开嫌疑。

【第36句】:【滴水成河,积少成多】(谚)比喻注重积累,就可变少为多。

【第37句】:【麻婆豆腐】“麻婆豆腐”是著名的川菜,深受食客欢迎。“麻婆豆腐”的来历,连老外都知道,他们在译中国菜名时闹了许多笑话,如“童子鸡”,被译为“没有性交的鸡”。而“麻婆豆腐”则一译就准,他们随口译为“脸上长麻子的老婆制作的豆腐”。可见“麻婆豆腐”通俗易懂,且吃起来大有滋味。它用料讲究,一碟猪肉末(或牛羊肉)加上豆腐及大蒜茸、花椒粉、麻油、红淑油、豆瓣酱等佐料烹成的麻婆豆腐,香、浓、辣、软、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思之垂涎欲滴。 相传,清朝光绪年间,成都万宝酱园温掌柜,有个满脸麻子的女孩,名叫温巧巧。她成年后嫁给马家碾一个油坊掌柜陈姓男子。十年后,她的丈夫在运油途中发生意外身亡。丈夫死后,巧巧和小姑子的生活就成了问题。运油工和邻居每天都拿来米和菜帮助她们。巧巧的左右邻居分别是豆腐铺和羊肉铺,所以送来的菜常有豆腐和羊肉。巧巧就把碎肉配上豆腐炖成“羊肉豆腐”,味道辛辣,街坊邻居尝后都拍手叫好。于是,姑嫂俩就把住屋改为店铺,前铺后居,以“羊肉豆腐”作招牌菜招徕顾客。由于好吃不贵,生意颇兴隆。巧巧寡居后没有改嫁,一直经营羊肉豆腐来维持生计。她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羊肉豆腐”叫做“麻婆豆腐”,沿用至今。

【第38句】:【闲来置,忙来用】(谚)平时有空不妨置办下些器物,到急用时就可从容使用。指凡事预为之备,就不会事到临头慌手慌脚。 也作闲了置,忙了用。 闲时准备忙时用。

【第39句】:【买卖成交一句话】(谚)凭着一句肯定的话,买卖就成交了。指做生意得讲信用。

【第40句】:【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释义:形容疾病发作得快,好得慢。 例句:麝月笑劝他道:“你太性急了,俗语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又不是老君的仙丹,哪有这样灵药!你只静养几天,自然好了。”

【第41句】:【放着他的,搁着我的】(惯)指把当时的情况放下不说,以后再看结果。

【第42句】:【量体裁衣,看菜吃饭】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第43句】:【管闲事,落不是】(谚)闲事:跟自己无关的事;无关紧要的事。指插手管闲事,往往会落得是非缠身,受人指责。 也作管闲事,落闲事。 管闲事,生闲气。

【第44句】:【甜从苦中来,福从祸中生】(谚)甜是从苦中熬出来的,福是从祸中转化来的。指苦与甜、祸与福是会互相转化的。

【第45句】:【丈夫】“丈夫”指女子的配偶。最初,“丈夫”是用来称成年男子的。 《谷梁传·文公二十年》日:“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说文》在“夫”下释“丈夫”,谓“周朝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日丈夫。”古时称男性为“丈夫”,有时还有气度不凡的意思,犹言“大丈夫”。 如“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至于“丈夫”转义成为女子配偶之称,则源于我国一些部落的抢婚陋习。 在这些部落里,女子选择夫婿,以一定的高度为主要条件,一般以身高一丈(那时一丈相当于今天七尺)为标准。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据此,女子称其所嫁男子为“丈夫”。随着时代的变迁,部落融合,“丈夫”这一称谓相沿至今,而“抢婚”则变成了有的少数民族的嬉闹婚俗。

【第46句】:【多深的水,养多大的鱼】 释义:比喻有什么样的条件才有什么样的人。 例句:我不用了解就猜个八九不离十。多深的水,养多大的鱼,她准是嫌咱这湾子水浅了。其实,咱无风港轮船都跑得开,再大的鱼也养得了她。 ………

【第47句】:【是马就充不了麒麟】 释义: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像鹿的动物,古人拿它象征祥瑞。比喻普通的人冒充不了杰出的人。 例句:“反正你在这里多待几天,慢慢就都品得出来了。是马就充不了麒麟。”

【第48句】:【伸手三分利,不给也够本】(谚)指困境中伸手向人求援,即使得不到,也没有失去什么。也指战争中处于劣势,奋力一争,即使不胜,也比束手待毙强。

【第49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谚)从俭朴进入奢侈容易,从奢侈变为俭朴却很难。指人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性后就很难改变。

【第50句】:【女人不穿嫁时衣,男儿不吃分时饭】见“好男不吃婚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第51句】:【好好先生】“好好先生”指那些世故圆滑、没有是非观念、凡事都说好的人。“好好先生”就是现在所说的“老好人”。那么,“好好先生”源自哪里呢? 东汉时有一个叫司马徽的人,从不谈论别人的短处,跟入说话,无论好事坏事都说好。有人问他平安不平安,他回答说:“好”。有人告诉他说人家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回答说:“很好”。司马徽的妻子责备他说:“人家认为你有德行,所以才告诉你,你为什么听到别人的儿子死了,反而也说好呢?” 司马徽说:“像你这句话也很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好好先生”,被后世记住了。

【第52句】:【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惯)形容男女双方品貌相当,十分般配。 也作天生一对,地产一双。 天生一对,地成一双。

【第53句】:【一不做,二不休】(谚)指要么就不干,要干就干到底。

【第54句】:【吃了五谷思六谷】(谚)五谷:指稻、黍、稷、麦、菽。指五谷杂粮都吃遍,还想吃更难得的粮种。比喻人的欲望需求是永远不可能彻底满足的。

【第55句】:【牵羊入屠户之家——一步步来寻死地】(歇)屠户: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家。指人一步一步走向绝路。多指自寻死路。

【第56句】:【一场秋雨一场寒】(谚)指入秋以后,每下一场雨,就会增添一番寒意。

【第57句】:【不蒸包子蒸(争)口气】(惯)蒸口气:谐“争口气”。争气:要强,

【第58句】:【挂在壁上的团鱼——四脚无靠】(歇)团鱼:鳖。比喻人陷入困境,难以摆脱。

【第59句】:【打有鞭子写有笔】 释义:比喻掌握文武大权。 例句:走到路上,小石说:“除了灶王爷就属高国权大哪。他和鲍耀良这些人,打有鞭子写有笔,一手遮天。”

【第60句】:【矮子登楼梯——步步高升】(歇)喻境况、生活等一天比一天好,或地位、职位不断提高。

【第61句】:【当面锣,对面鼓】(惯)比喻面对面把话说清楚。

【第62句】:【一个不摘鞍,一个不下马】(惯)比喻双方互不相让,僵持不下。 也作一个不接马,一个不下鞍。 一个不下马,一个不接鞍。

【第63句】:【半天云里的风筝——半点不由己】(歇)指失去自主能力,受制于人。

【第64句】:【开弓不放箭】 释义:拉开弓而不射箭。比喻故作姿态、虚张声势,或拉开架势,待机行事。 例句:事还是竟弄破了好,还是“开弓不放箭”,大家弄几个钱有益?

【第65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释义:没有哪方面的职责,就不管哪方面的事情。 例句:童贞不满地说:“你们当厂长的不抓管理,倒埋怨下边。我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第66句】:【瞎子磨镰刀——快了】(歇)快:本指刀刃锋利,转指不要多长时间。指事情快有结果了。

【第67句】:【萝卜上了街,药方把嘴撅】(谚)把嘴撅:翘起嘴唇,表示生气或不高兴。萝卜上市出售,医生就没病人来看病开药了。指萝卜对人的健康十分有益,有防病的功效。

【第68句】:【拿着一把汗】见“捏一把汗”。

【第69句】:【半斤对八两】(惯)旧制一斤是十六两,半斤是八两。形容双方一样,不分上下。 也作“一个半斤,一个八两”。

【第70句】:【杀鸡用牛刀】(惯)杀鸡用上了杀牛的刀。1指大材小用。2指办事有绝对的把握。3比喻花大钱却办了件小事。

【第71句】:【既敢挠熊毛,当然不怕咬】(谚)既有胆量在熊身上挠毛,就不怕熊咬。指既有胆量敢冒险,就不怕承担可怕的后果。也指既敢做某件担风险的事,就有几分成功的把握。

【第72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谚)指人生下来两手空空,到死时一钱一物也带不走。劝人要淡泊名利,知足知止,不可在财物上贪得无厌。

【第73句】:【腊雪是被,春雪是鬼】(谚)腊月下雪,像被子一样覆盖着麦田;春天下雪,像鬼魅一样损害着麦田。 指立春前下雪,对麦田有利;立春后下雪,对麦田有害。

【第74句】:【公羊换母羊,换药又换汤】 释义:比喻彻底更换或改变。 例句:芦金鼎呲着牙,心怀叵测地笑道:“这叫公羊换母羊、换药又换汤! 哈哈!”

【第75句】:【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惯)比喻做事拘泥偏执。

【第76句】:【锯倒树儿捉老鹳】(惯)比喻死板教条,不灵活,不知变通。

【第77句】:【酸奶】“酸奶”是一种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饮料,它源于保加利亚,成于西班牙商人。 很久以前,以游牧为主的色雷斯人常常背着灌满羊奶的皮囊随畜群在大草原上游荡。由于气温、体温的作用及其他原因,皮囊中的奶常变馊而呈渣状,少量这样的奶倒人煮过的奶中,煮过的奶很快变酸。这即是最早的酸奶。 20世纪初,俄国科学家伊·缅奇尼科夫在研究人类长寿问题时,发现保加利亚人百岁老人竟占到千分之四,而这些高龄人都爱喝酸奶。他断定喝酸奶是使人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缅奇尼科夫经过研究发现,酸奶中有一种能有效消灭大肠内腐败细菌的杆菌,他将其命名为“保加利亚乳酸杆菌”。 这一研究成果使西班牙商人伊萨克·卡拉索受到启发,他开始生产酸奶。 最初他把酸奶当做药品在药房销售,但生意并不理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建立了一家酸奶厂,并大作广告,不久便使酸奶风靡世界。

【第78句】:【打了和尚满寺羞】(谚)打了一个和尚,满寺院都蒙受了羞辱。指一人受辱,群体都不光彩。也借指枝节问题上处理失当,就会影响全局的声誉。

【第79句】:【拿鸭子上架】见“赶鸭子上架”。

【第80句】:【钉是钉,铆是铆】(惯)“丁是丁,卯是卯”。

【第81句】:【鸟过留声,人过留名】(谚)指人的一生,名声很重要。 也作鸟过留声,人活图名。 鸟飞留影,人生留名。

【第82句】:【千行万行,庄稼是头一行】见“七十二行,庄稼为王。”

【第83句】:【肥猪拱庙门——自来】(歇)指自己送上门来。

【第84句】:【拒人于千里之外】 释义:形容态度傲慢,没有商量的余地。 例句:杜秋葵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于是,安天宝只有等下去,等来春到杜秋葵心头那一天。

【第85句】:【拉住黄牛当马骑】 释义:比喻让能力小或条件差的承担繁重任务。 例句:我们既要面对厂里的实际情况,更要看到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咱们要拉住黄牛当马骑。

【第86句】:【击鼓鸣冤】“击鼓鸣冤”是戏曲和影视中常见的情节,击鼓者常能鸣冤,所以观众津津乐道。它出自何处,真的一击就灵吗? “击鼓鸣冤”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在尧舜之时,就已出现了“敢谏之鼓”。周代时,出现“路鼓”,并有官员守护,供百姓击鼓申冤。古代帝王为了表示乐于听取臣民谏议或冤情,会在朝堂外面悬挂一张大鼓,允许臣民击鼓上闻,这面大鼓因为有“用下达上而施于朝”的作用而被称为“登闻鼓”。 晋代以后,朝廷设置登闻鼓成为一种制度。宋、元、明、清等朝代还设有登闻鼓院或鼓厅,以受理四方吏民申讼为主要任务。登闻鼓最重要的作用是使案件直达圣听,直接由最高司法机关裁决。《唐律疏议·斗讼》中记载:“有人……挝登闻鼓,……主司即须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唐代柳宗元《先侍御史君神道表》中也说:“有去登闻鼓以闻于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可见,击鼓鸣冤使不少案件得以平反。最有名的是南朝梁天监年间中,吉翂的父亲被人诬陷入狱,被判死罪。年仅十五岁的吉扮“挝登闻鼓,乞代父命”,梁武帝萧衍听到后非常感动,“乃宥其父”(《梁书·吉翂传》。 可到了宋代,皇帝的想法发生了变化,认为击鼓鸣冤破坏安定团结,因此对百姓击鼓鸣冤作了许多限制,使击鼓鸣冤出现了大倒退,如明代规定“登闻鼓……非大冤及机密重情不得击”《明史·刑法志二》;清代时规定“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才可以击鼓。击鼓人要挨打三十大板。

【第87句】:【幼而学,壮而行】(谚)少年时学习知识,壮年时躬行实践。指少年学习,是为壮年社会实践打基础的。

【第88句】:【年老莫娶年少妻】(谚)老年男子不要娶年轻女郎。指男女婚配,贵在年龄相当。

【第89句】:【铺的草,盖的草,有个老伴就是好】(谚)即使穷到下铺草、上盖草的程度,只要有个老伴相依为命,彼此体贴照应,就会感到十分满足。指老年人最难得的是有个老伴。

【第90句】:【吃饭防噎,走路防跌】(谚)噎(ye):食物堵住了喉咙。吃饭要防噎住,走路要防跌倒。指在平时要养成谨慎习惯,以免发生意外时不知所措。

【第91句】:【实棒槌灌米汤——寸水不进】(歇)本指一点儿水也灌不进去,转喻一句话也听不进去。

【第92句】:【兔子沿山跑,还来归旧窝】(谚)兔子尽可以漫山遍野乱跑,但到天晚,还是要回归老窝的。比喻人长期在外走南闯北,最终还是要归回原处。 也作兔子满山跑,还得回老窝。 兔子绕山转,早晚归老窝。

【第93句】:【货比三家不吃亏】(谚)买货物时,多跑几家作个比较,就能比出货物的优劣与价格的高低。指买货多问多比,自不会上当吃亏。 也作“货买三家不上当”。

【第94句】:【女愁哭,男愁唱】见“男愁唱,女愁哭”。

【第95句】:【登龙门】“登龙门”一词,比喻得到权威人士的引进或提拔而抬高身价,增长声誉;又比喻旧时科举考试,殿试得中。 一般辞书都认为,“登龙门”一词出自宋代《太平广记》,相传,黄河流经陕西、山西交界的龙门山时,水流湍急,每年春季,有大批鲤鱼从江海游来,跳跃龙门。一年之中,登上龙门的鱼只是少数,而鱼一登龙门,鱼就变成了龙。那些登不上龙门的鱼只能仍然做鱼。 但《太平广记》成书于宋代,而早在汉、唐就有了“登龙门”之说。 在汉代鱼跃龙门的传说与宋代不同的是,宋代是鲤鱼,而汉代是鲔鱼。 高诱注《淮南子》说:“鲔,大鱼,长丈余。仲春二月,从西河上,得过龙门,便为龙。”《汉书》李奇注云:“鲔出巩县穴中,三月溯河上,能渡龙门之浪,则得龙矣。”由此可见,“登龙门”一词的渊源,可追溯到汉代。 但把“登龙门”比喻殿试得中,则是在唐代,唐封演《封氏闻见录》卷三《贡举》日:“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

【第96句】:【天灾好躲,人祸难防】(谚)自然界出现的灾害,人们比较容易对付;由人为造成的灾祸,往往难以防范。指人祸远比天灾可怕。 也作“天灾能敌,人祸难消”。

【第97句】:【烧香望和尚——一事两勾当】(歇)旧时作风不好的女子去寺庙,既烧了香又看望了相好的和尚。 转指一举两得。

【第98句】:一根草搓不成索,一片篾编不成箩。

【第99句】:【破家值万贯】 释义:说明置家不容易,舍不得离开。 例句:“大哥,破家值万贯,你还是锁上门,我们娘儿俩就坐在房檐下。”

17758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