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俗的感悟,100字内
【腊八节,年味渐浓】进入腊月,腊八节如期而至,家乡人都要喝上一碗自家秘制的“腊八粥”。
为了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勤劳迷信的大人,都会从附近的河里捞一大块冰置于院落的某处,待冰块中出现形如麦粒、豆粒、荞麦、糜、谷子的模样,预为五谷丰登的象征。
妇人们再以大米小米为主料,拌以玉米、扁豆、桃仁、杏仁等佐料,置于自家最大的一口锅中以温火慢熬,待时间足够,旺火也渐灭,一锅香喷喷的“腊八粥”形色俱成,然后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前,一碗一碗喝,一碗一碗品。
喝剩下的也没有浪费的份,按份喂给猪、牛、羊喝,寄寓来年六畜兴旺、百业顺心。
过了腊八节,遍布大街小巷的“年味”愈渐浓厚,村头巷尾,房前屋后,张灯结彩,采集年货,剪窗花纸,一个个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以感恩为主题 以年味年俗为题材的高中作文800字
年味年俗年韵年迎年欢赏餐赏景赏情赏人赏心
安徽合肥年俗年味作文
家乡的年俗很美,家乡的年俗在农家人的厨房里,青烟袅袅的烟囱飘逸着迷人的年味。
温暖、祥和的气氛笼罩着隆冬时节的村庄,别有一番乡土风情。
此情此景,不由让我穿越回了天真可爱的童年时代,昨日历历在目。
磨刀霍霍杀猪过年。
小时候,每年过年的时候,我家总要杀猪的。
每年的春天,娘总是要买两头黑毛猪,一头到年根底卖掉,一头杀掉过年用。
腊月二十五,娘请来杀猪匠二狗哥为我家杀猪。
麻利的二狗哥跳进猪圈,两手一较劲,就把一百多斤的猪按在地上,三下五除二把肥胖的家伙捆绑起来。
黑家伙不停地嘶叫着,向二狗哥发着抗议。
但它也许忘记了,“猪羊一道菜,”那可是佛祖给人类的福利。
早已备好的一锅热水在呼呼的火苗助威下,咕嘟咕嘟地翻滚着。
不一会儿功夫,二狗哥就把一头猪大卸了八块。
娘把其中的一块儿大约有10斤的肉块作为二狗哥的辛劳费。
我和一群淘气的小伙伴没有被杀猪的过程吸引。
等着缠着二狗哥为我们取出“猪尿泡”,然后,靠他那丰足的肺活量把“猪尿泡”吹起来,“猪尿泡”鼓胀成了一个大气球,然后,娘用绳子把它扎起来,挂在阴凉处风干。
那时,我们的玩具少,这所谓的球就成了小伙伴们年间的玩具,一群捣乱小子围着 “足球”,跑满大街小巷。
杀完猪,安排肉的活就是娘的了。
按照亲戚的户数,娘把猪肉分成若干份。
剩下的肉娘就腌制下来,来年要吃到出正月,或更长的时间。
从大年初二到初七,爹和娘就开始走亲戚.七大姑八大姨、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亲戚,总是要拜访的。
大年初二,外甥给舅舅拜年,舅舅可不好惹,那是娘的娘家人。
初三是侄子给姑姑拜年。
初四,爹娘总是要带着我们去到姥爷姥娘家走一圈。
“一个女婿半个儿,女儿是娘的贴心小棉袄”,爹要做女婿应尽的义务,娘要做女儿应尽的孝心。
( 文章阅读网: )煮熟的肥肠、心肝肺,那是我们兄弟的所爱,香的流油,香的整个村庄都在流口水。
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是我们最解馋的时候,在那个年代,过了年,吃肉的日子就很少了。
忙忙碌碌蒸年干粮。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家家户户发面蒸干粮,准备过年的吃食。
为了图个来年有个好兆头,家乡人总是要把年干粮,蒸很多很多。
我印象中,娘总是要用挂在过道里的柳条簸箩,蒸上满满的一簸箩各种样式的干粮,有枣卷、米团子。
枣卷是白面的。
米团子是小米面和白面参合在一起的,有咸的是用南瓜做馅,还有甜甜的豆馅。
“吃了隔年瓜活到八十八。
”每年春天,娘总是要在菜地里种下几棵南瓜的。
秋收过后,在娘的精心保护下,南瓜熬到过年。
娘边包包子,边念叨着这句话。
我知道的,这是盼望着家人每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幸福安康。
那豆陷,更是香甜。
豆馅儿是用红小豆红枣蒸熟后,弄成枣泥豆泥馅儿做成包子。
弄豆馅儿时,我总是围在锅台边,等待着豆馅儿的出锅,嘴馋的我总是在奶奶的疼爱下,瓦上一小碗儿让我吃个够。
过了二月二,这年就过完了。
过年的干粮,总是要吃到出正月,因为没有保鲜的冰箱,天气转暖过年的剩余干粮,都吃的咧嘴笑,都吃的长出了绿毛毛。
吃罢饺子遍村拜年。
“圣娇娇”,取得“剩饺子”的谐音。
每年的大年三十,一家人有说有笑。
家家户户的女人家都要热热闹闹的围在一起,擀皮的擀皮,包馅的包馅,要包出很多篦子饺子,放在过道的阴凉处。
我家的辈分在村里是比较大的,所以给奶奶拜年的比较多。
大年初一的早晨,天刚蒙蒙亮,院子传来一阵阵嘈杂声。
“奶奶,包好饺子了吗
我们给您拜年了。
”在一伙伙儿人群的喧闹声中,我从酣梦中醒来。
从被窝里向屋外窥探着。
在嘈杂的喧闹声中,我欢快地从炕上爬起来,穿上衣服跑到院子里。
我们几个堂兄弟跟在娘、大娘、大婶们的后面看热闹,也会不断遭到爹娘的阻挡。
这时,奶奶会出来打圆场,让我们跟在后面跑着。
自然到了那些爷爷奶奶大娘大叔家,会得到很好吃的糖果。
五颜六色的糖纸成了我和哥的宝贝。
大白兔牛奶糖、花生酥、酸酸糖,甜在嘴上,美在心里。
年结解恩仇常笑在。
年结在家乡人心里是一个洒脱的时刻。
街坊邻居难免有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小两口误解闹分居……年结就是彼此间互谅互让互爱的时候,通过长辈的说和,恩仇没了。
兄弟情在,夫妻情亲,年让一家人又团圆了。
“饺子就酒越喝越有”,邻里兄弟坐在一起,小酌几杯。
说一说一年的快乐,倾诉一下上年的不满不理解。
一年有个好兆头,从头再来,旧年翻过去了。
什么恩怨情仇,年味的芳香让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
幼时的记忆,已属昨日。
奶奶已故去了,我也进入了不惑之年,我的儿女们也经过了我的儿时。
如今的年,娘早不再喂猪,也不再宰猪。
如今的肉食店,各种猪肉更是多之又多。
平常日子的吃喝和过年也没啥区别,父老乡亲们想吃啥喝啥,要啥有啥,然我更想念那当年的香香肥猪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我怀恋童年的年俗,那时的年味那样的香甜,那样的浓,飘逸着乡土气息,父老乡亲间容有的是一种淳朴的乡情。
写对年俗文化的日记一篇
今天大年初五,也叫破五。
我们这里的年俗是放鞭炮嘣四穷,打扫卫生去晦气,吃饺子缝小人嘴,我向来不怎么墨守陈规,没有太多的讲究,不过我尽量的做得与传统习俗吻合,毕竟随大溜不挨揍。
都说今天是黒道义,不宜出门。
十几年前我家老爷子和他母亲去内蒙看姨姨,是破五这天出发的,结果长途奔波劳顿,气候严寒,导致脑血栓,一病不起,直到驾鹤西去。
家人都埋怨老爷子不应该在这天出远门。
多少年过去了,我依旧记忆犹新,从此和少在初五这天远行。
其实在乎的人,小心谨慎,不讲究的人也没有那么多回事。
总记得在这一天我奶奶在穿着青色斜襟褂子,拧着大脚丫子在这个神灵前供香供香,在那个神灵前供香供香,口中念念有词,很虔诚的祈祷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健康平安之类的祝福,插插香,点点蜡,烧烧纸,把一年的倒霉的晦气烧掉。
以后渐渐知道初五老老实实的在家呆着。
因为是黒道义,诸事不宜。
嘻嘻。
怪不得现在流行“三六九往外走”呢
近途总还可以的,我看街上车辆行人很多,马路上南来北往的来回穿梭,没有太多的人记得那么多禁忌,老辈子流传下来的东西,未必不是糟粕。
我发现小区里走亲访友的人很多,我今天招待了一天娘家人,在厨房里倒腾了一天吃的,累得我腰酸背痛。
这是必须的,娘家人,再累也不嫌弃。
我一早就开始忙碌,择菜洗菜炒菜,几个凉菜。
几个热菜,没有人给当下手,打电话喊我姐姐来,她上班去了。
先生到汽车站接儿子去了,儿子的女朋友过来了,还带来一箱西凤酒,算我家客人有口福,我也品了几盅,心里美滋滋的,嘿嘿,酒不醉人人自醉。
早晨我晨练回来,彻底扫了扫屋地,把垃圾掂下去,把一年的污秽统统地扔走,在各个神灵处,插了香,点了蜡,烧了纸,意思是烧掉晦气,打开窗户,让明媚的阳光照进来。
下午包饺子,算调的馅,新鲜。
至于传统的捏小人嘴,没有想过那么多,只是煮饺子时破了两个,心里犯嘀咕,兔年里会不会遇到小人,真的很难说,不过我还是信奉那句格言: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饺子,美食,北方人哪个不爱吃
母亲来我家,出乎意料。
她说只要腿脚还好,就争取多来,不管哪一天,何况蹬蹬三轮车还能练腿
母亲七十了,精神很矍铄,什么家务活都能做,就是动作慢一些。
两个外甥和我都很亲,老大还记得我没有结婚的时候,给他买大公鸡玩具,餐桌上一个劲的给我敬酒。
老二呢,我做过他三年的班主任,对我亲中带畏,正上大三的外甥女给我无拘无束,一直和侄儿在电脑上倒腾个没完。
母亲和弟侄们,回去的时候,天色已黑,我有些担心,等弟妹打回平安电话,我才长出了一口气。
今天本来蛮好的,可我家那东西喝了两盅,就体力不支了,多亏对门邻居帮忙,才平安到家。
初五过去了,年味渐过渐淡,明天还得串亲戚,不爽。
怎样才能使年俗生生不息,年味回味无穷
- 只有让传统的阖家团圆、守岁祈福、拜年贺岁等仪式感的回归,年俗才能生生不息,年味才能回味无穷。
仪式感会给人以心理暗示:
微信红包 是添了年味还是损了年俗
我个人觉得,这和年味没有关系,年味淡了 不是微信的错 时代在变 90后 00后都在变 和我们已经已近有太多的不同,社会环境 风气也变了 牵强的说上微信,太片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