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读书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好词20个,好句10个,体会100子左右

好词摘抄:、一举两得、一亲芳泽、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下笔成章、不出所料不由分说、不知所云、五内如焚、人生如寄、位极人臣、作奸犯科、偃旗息鼓初出茅庐、刮目相待、名不虚传、吴下阿蒙、手不释卷、旦夕之危、如鱼得水好句摘抄:

【第1句】:正慌走间,正南上一彪军到,乃引军来救援,截住大战。

斗到黄昏时分,大雨如注,各自引军分散。

操回寨,重赏,加为领军都尉。

【第2句】:追至南皮,时天气寒肃,河道尽冻,粮船不能行动。

操令本处百姓敲冰拽船,百姓闻令而逃。

操大怒,欲捕斩之。

百姓闻得,乃亲往营中投首。

操曰:“若不杀汝等,则吾号令不行;若杀汝等,吾又不忍:汝等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军士擒获。

”百姓皆垂泪而去。

【第3句】:李傕、郭汜尽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

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拖押;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

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

如有行得迟者,背后三千军催督,军手执白刃,于路杀人。

【第4句】:留于易州养病,求向导官以引路。

人荐袁绍旧将田畴深知此境,操召而问之。

畴曰:“此道秋夏间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楫,最难行动。

不如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前近柳城,掩其不备:蹋顿可而擒也。

”操从其言,封田畴为靖北将军,作向导官,为前驱;为次;操自押后:倍道轻骑而进。

【第5句】:且说董承自去后,日夜与等商议,无计可施。

建安五年,元旦朝贺,见骄横愈甚,感愤成疾。

帝知国舅染病,令随朝太医前去医治。

此医乃洛阳人,姓吉,名太,字称平,人皆呼为吉平,当时名医也。

平到董承府用药调治,旦夕不离;常见董承长吁短叹,不敢动问。

【第6句】:却说曹豹见张飞只十数人护从,又欺他醉,遂引百十人赶来。

飞见豹,大怒,拍马来迎。

战了三合,曹豹败走,飞赶到河边,一枪正刺中曹豹后心,连人带马,死于河中。

飞于城外招呼士卒,出城者尽随飞投淮南而去。

吕布入城安抚居民,令军士一百人守把玄德宅门,诸人不许擅入。

【第7句】:却说玄德引十数万百姓、三千余军马,一程程挨着往江陵进发。

赵云保护老小,张飞断后。

孔明曰:“云长往江夏去了,绝无回音,不知若何。

”玄德曰:“敢烦军师亲自走一遭。

刘琦感公昔日之教,今若见公亲至,事必谐矣。

”孔明允诺,便同刘封引五百军先往江夏求救去了。

【第8句】:却说张飞拍马赶到关下,关上矢石如雨,不得进而回。

八路诸侯,同请玄德、关、张贺功,使人去袁绍寨中报捷。

绍遂移檄孙坚,令其进兵。

坚引程普、黄盖至袁术寨中相见。

【第9句】:时秋末冬初,凉风透骨;黄昏将近,哭声遍野。

至四更时分,只听得西北喊声震地而来。

【第10句】:是年蝗虫忽起,食尽禾稻。

关东一境,每谷一斛,直钱五十贯,人民相食。

曹操因军中粮尽,引兵回鄄城暂住。

吕布亦引兵出屯山阳就食。

因此二处权且罢兵。

读后感《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

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

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

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

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

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要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是那种一段原文一段自己的感想那种,一共要10篇

【第1句】: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篇。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

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第2句】: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 ,「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

【第3句】:《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三国演义》后它凭借着一位位栩栩如生的人物,一个个瞒天过海的计谋,吸引了我。

至今,它成为了一部脍炙人口的名著。

这本书主要说了: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三结义后,有了蜀国,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作军师,诸葛亮他聪明过人,用计谋战胜了许多人。

刘备也是在他的帮助下让蜀国一天比一天强大。

但是诸葛亮有一天病死了,刘禅他不管国家,整天吃喝玩乐,最后投降了魏国,蜀国也从此灭亡,最后西普王朝打败魏国,统一了全国。

【第4句】:读完《三国演义》后我很敬佩诸葛亮,因为他十分聪明,让人神不知鬼不觉的中了他的计谋;我又对刘备他注重人才而三顾茅庐所感动;我还对有着大无畏精神的关羽有所敬佩。

他们让我明白了:做有些事时候,不能莽撞的做,必须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还要认真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第5句】:在高年级,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

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

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

【第6句】: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

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

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400字,1到120回的,每3回一篇,先摘抄在写感想。

是之一,为所编写。

这本书已家喻户晓,但是我初次拿着到这本书,看着看着,被里面的情节、人物深深吸引着,打动着,令我爱不释手。

一生铺佐明君,为国家着想,任劳任怨,从来没有过什么要求。

他常常协助使自己的国家打了胜仗,是一个出色而又尽心尽力的军师。

可真是不幸,偏偏遇上了一个软弱无能的阿斗皇帝,才到54岁就活活的累死了。

这个名副其实的无能阿斗皇帝,还把人害死了,真是不应该呀

、、是在的生死兄弟。

他们在讨伐起义军胜利后,却只得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无眼哪

后来,靠大人他们才任平原县的县令。

他们三个人都是英雄豪杰。

是皇室后代,父亲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军,为天下百姓着想;关羽也是英雄,他因为愤愤不平,而杀了家乡的解良恶霸,所以也来投军;张飞虽然说是个急性子,但是他从不向无能的人投靠,对自己的结义大哥二哥听命是从,也为百姓着想。

所以,他们三人就像现代中人们的公仆,为人民服务。

其实,《三国演义》中的大人物、大豪杰、大英雄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触手可及。

这些人物很值得我们学习。

平时,我不太喜欢帮助别人,如果别人遇到了难题,我就不太喜欢帮助别人,但是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就不这么做了,好像自己变得开朗大方起来。

我觉得我们应该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帮助别人,保家卫国,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求10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感悟 400字左右

我第一次读是痴迷的,它就像一个知心朋友,是最有耐心,最令人愉快的伙伴。

一翻开,我仿佛回到了,我与关公一起过关斩将;与孔明一起神机妙算;与一起勇闯长坂坡。

从“”到“”,再到“”,我从中认识了大仁大义的刘备,认识了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认识了英勇无敌的关羽,认识了疑心重重的曹操……像我的各种朋友,伴我成长,他们给我启示,给我快乐。

同时,我为桃园三结义而敬佩;为舌战群儒而喝彩;为而高兴;为三国鼎立的局势而欣慰;但又为大意失荆州而伤心;为火烧蜀军八百营而着急;为出师未捷而惋惜;为蜀汉的最后灭亡而叹息

因此,读是种享受,有时快乐,有时悲愤,有时激情……随着故事的深入,我的七情六欲也就融入其中。

一来二去,我看《三国演义》就爱不释手了,成天废寝忘食,沉浸在书中。

一天不看我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至此,我们家便出了位“书呆子”。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

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

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

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

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

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

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

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

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

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

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

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

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

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

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

曹操为什么会败

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

”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

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

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

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

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

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

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

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

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

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

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

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

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

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

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率领的十五万大军。

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

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

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

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

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

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

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

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

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就更是用兵如神。

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太过阴险。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

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

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

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

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时期,一个英雄倍出的时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一部以这一时期作为历史背景而创作的小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两千年前三国纷争的传奇,多少英雄豪杰谱出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历史的壮歌。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比如:被喻为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一代奸雄——生性多疑狡诈的曹操、忠肝义胆的能将——关羽等等。

读《三国演义》,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于我眼前,让我看得津津有味,流连往返。

我读到第四回,讲到曹操与陈宫行至成皋决定到吕伯奢家觅一宿时,误杀了吕伯奢一家。

后来知道是自己误会了吕伯奢一家后,又复杀吕伯奢。

当时曹操还说了一句很没良心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以致陈宫认为孟德是个狼心之徒,弃而他往。

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确实太没良心,太没血性了。

令世人感到气愤,致使曹操在民间背负骂名,毁誉参半。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感到很愤恨。

我想: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啊,宁可自己对不起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对不起自己。

同时也令我想起了这么一句话“宁可杀错一百个,也不能放过一个”我当时就觉得曹操很残忍,很没血性,做人怎么能这么自私呢

可后来我就发现这样的看法是很肤浅的。

细细想来:哪个人没有半点私心

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刘备忠厚仁义,他不自私

他攻城掠地,口口声声要兴复汉室,其最终目的也还不是要一分天下、掌握权势、称王称帝

所以刘备和曹操都是一路子人,只是两人所走的政治路线不一样罢了。

刘备善于保持住良好形象,这就是虚伪吧。

相比于刘备,曹操就显得真得多了,他是奸诈中有坦诚。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心里头有这种想法的不乏其人,可是 又有几个敢说出这样的话来?恐怕这天底下也只有曹操一人了。

有勇气说得出这句话显示出曹操身上的一种王者气概,绝非一般之人。

再说,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是个误会,杀吕伯奢则是迫不得已的。

试想一下当时如果吕伯奢回到家看到这一幕惨状,他能承受得了吗

我估计有三种结果:一,吕伯奢因悲伤过度含恨离世;二,吕伯奢痛苦地活着,沉浸于失去家人的莫大悲痛之中终其一生;三,吕伯奢从此与曹操不共戴天,决意为家人报仇。

无论是哪种结果,对于吕伯奢而言都痛苦不堪的。

这种失去家人的莫大悲痛,换了谁都承受不了,还不如被曹操一刀斩下来来得干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曹操杀掉吕伯奢未必是一件坏事。

我从《三国演义》中所读出的曹操确实是一代奸雄,可是他奸得真,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能人。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1-2-14 14:46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是痴迷的,它就像一个知心朋友,是最有耐心,最令人愉快的伙伴。

一翻开《三国演义》,我仿佛回到了东汉末年,我与关公一起过关斩将;与孔明一起神机妙算;与赵子龙一起勇闯长坂坡。

从“桃园结义”到“赤壁之战”,再到“三国归晋”,我从中认识了大仁大义的刘备,认识了鞠躬 同时,我为桃园三结义而敬佩;为舌战群儒而喝彩;为赤壁之战而高兴;为三国鼎立的局势而欣慰;但又为大意失荆州而伤心;为火烧蜀军八百营而着急;为出师未捷而惋惜;为蜀汉的最后灭亡而叹息

因此,读《三国演义》是种享受,有时快乐,有时悲愤,有时激情……随着故事的深入,我的七情六欲也就融入其中。

一来二去,我看《三国演义》就爱不释手了,成天废寝忘食,沉浸在书中。

一天不看我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至此,我们家便出了位“书呆子”。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

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

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

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

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

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

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

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

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

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

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

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

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

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

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

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

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

”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

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

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

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

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

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

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

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

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

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

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

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

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

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

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

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

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

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

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

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

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

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

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

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

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

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

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

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

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时期,一个英雄倍出的时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一部以这一时期作为历史背景而创作的小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两千年前三国纷争的传奇,多少英雄豪杰谱出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历史的壮歌。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比如:被喻为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一代奸雄——生性多疑狡诈的曹操、忠肝义胆的能将——关羽等等。

读《三国演义》,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于我眼前,让我看得津津有味,流连往返。

我读到第四回,讲到曹操与陈宫行至成皋决定到吕伯奢家觅一宿时,误杀了吕伯奢一家。

后来知道是自己误会了吕伯奢一家后,又复杀吕伯奢。

当时曹操还说了一句很没良心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以致陈宫认为孟德是个狼心之徒,弃而他往。

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确实太没良心,太没血性了。

令世人感到气愤,致使曹操在民间背负骂名,毁誉参半。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感到很愤恨。

我想: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啊,宁可自己对不起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对不起自己。

同时也令我想起了这么一句话“宁可杀错一百个,也不能放过一个”我当时就觉得曹操很残忍,很没血性,做人怎么能这么自私呢

可后来我就发现这样的看法是很肤浅的。

细细想来:哪个人没有半点私心

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刘备忠厚仁义,他不自私

他攻城掠地,口口声声要兴复汉室,其最终目的也还不是要一分天下、掌握权势、称王称帝

所以刘备和曹操都是一路子人,只是两人所走的政治路线不一样罢了。

刘备善于保持住良好形象,这就是虚伪吧。

相比于刘备,曹操就显得真得多了,他是奸诈中有坦诚。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心里头有这种想法的不乏其人,可是 又有几个敢说出这样的话来?恐怕这天底下也只有曹操一人了。

有勇气说得出这句话显示出曹操身上的一种王者气概,绝非一般之人。

再说,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是个误会,杀吕伯奢则是迫不得已的。

试想一下当时如果吕伯奢回到家看到这一幕惨状,他能承受得了吗

我估计有三种结果:一,吕伯奢因悲伤过度含恨离世;二,吕伯奢痛苦地活着,沉浸于失去家人的莫大悲痛之中终其一生;三,吕伯奢从此与曹操不共戴天,决意为家人报仇。

无论是哪种结果,对于吕伯奢而言都痛苦不堪的。

这种失去家人的莫大悲痛,换了谁都承受不了,还不如被曹操一刀斩下来来得干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曹操杀掉吕伯奢未必是一件坏事。

我从《三国演义》中所读出的曹操确实是一代奸雄,可是他奸得真,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能人。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好词、好句、好段、感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感受欢迎大家来到聘才网,小编收集整理了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录及阅读感想,提供给大家参考,望大家喜欢。

精彩内容尽在聘才网,敬请关注。

好句摘抄:

【第1句】:曹操正慌走间,正南上一彪军到,乃夏侯引军来救援,截住吕布大战。

斗到黄昏时分,大雨如注,各自引军分散。

操回寨,重赏典韦,加为领军都尉。

【第2句】:曹操追至南皮,时天气寒肃,河道尽冻,粮船不能行动。

操令本处百姓敲冰拽船,百姓闻令而逃。

操大怒,欲捕斩之。

百姓闻得,乃亲往营中投首。

操曰:“若不杀汝等,则吾号令不行;若杀汝等,吾又不忍:汝等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军士擒获。

”百姓皆垂泪而去。

【第3句】:李、郭汜尽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

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拖押;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

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

如有行得迟者,背后三千军催督,军手执白刃,于路杀人。

【第4句】:留郭嘉于易州养病,求向导官以引路。

人荐袁绍旧将田畴深知此境,操召而问之。

畴曰:“此道秋夏间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楫,最难行动。

不如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前近柳城,掩其不备:蹋顿可一战而擒也。

”操从其言,封田畴为靖北将军,作向导官,为前驱;张辽为次;操自押后:倍道轻骑而进。

【第5句】:且说董承自刘玄德去后,日夜与王子服等商议,无计可施。

建安五年,元旦朝贺,见曹操骄横愈甚,感愤成疾。

帝知国舅染病,令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读书笔记

袁术送书信与吕布让他攻打刘备,并许以金帛,吕布便派遣高顺袭击刘备。

刘备败走后,吕布索取金帛不得,欲伐袁术,被陈宫劝阻,劝吕布让刘备还屯小沛,再攻袁术,吕布从之。

刘备回徐州,吕布从陈宫计,让刘备屯小沛,两相和好。

孙策以亡父玉玺作质当向袁术借兵往江东开创基业,招兵买马,战刘繇,袭曲阿,得秣陵,江东之民呼策为“孙郎”。

孙策又破吴郡,在会稽,扫平江南。

三国演义第一回读书笔记好词好句还有内容

一)总体感觉这个基本和读过它的所有中国人一样——古人用三个字总结,现代人用五个字总结——“甚牛逼”和“相当的牛逼”。

(二)具体印象1〉说说老祖宗据笔者家族里的老人讲,按照祖谱,我们家的人都应该是诸葛亮的后代。

虽然《三国演义》里已经写明诸葛亮的儿孙在蜀国保卫战中全部光荣牺牲,但至少我爷爷还是坚定不移地相信近两千年前那位无所不能的“卧龙”一定自有妙计去保留一丝革命的火种。

于是诸葛孔明就成了我们家假定中的老祖宗。

既如此,我岂有胳膊肘儿不往里拐之理,自然是先来说说“家里人”。

人说,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就像孙悟空在《西游记》里的地位一样。

地位不地位的我不懂,我就知道这两位都够能折腾的。

然而令我有些意想不到的是: 在《三国演义》靠前近三分之一的章节里诸葛亮都未曾现身。

可卧龙毕竟是龙,一经出现便是包装华丽地闪亮登场。

像是明星炒作一样,三把火烧红了诸葛亮。

三把火烧着的地点分别是博望破,新野和赤壁。

后来小伙子越烧越过瘾,也仗着那个年代消防技术还不成熟,在全书中酿造火灾无数。

终于在后来一次名为七擒孟获的大型反恐行动中玩火玩得有点儿过,给凭借秘密藤甲武器反叛中国的恐怖主义国家“乌戈国”烧了个种族灭绝。

而这次火攻也导致了上天给诸葛亮减了阳寿。

诸葛亮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

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作为《三国演义》的灵魂人物,诸葛亮的生平自然得到了作者的浓墨伺候。

在此我没必要多做感慨评论,历史上出自各种大师的点评、批注加起来也够好几本《三国演义》了。

我只是想说,让我真正认识诸葛孔明,并为之感动的一段却是出现在他死后很多很多年,《三国演义》全书行将结束的一个章节里。

其时,曾经傲视群雄的曹氏家族日落西山,司马氏集团取而代之,继续扮演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角色。

另一方,后主刘禅昏晕无道,西蜀江山气数已尽。

魏国前线总指挥,司马昭麾下大将钟会夺取安阳关,挥师灭蜀已成定势。

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紧要时期。

却说钟会屯军阳安关,连续两天三更半夜听到西南方向喊声大震,致其夜不能寐。

哨兵巡视后却并未发现蜀军半个人影。

次日钟会亲自带兵巡山探知究竟,却遭到了不知自何而来的“亡灵军队”的袭击,众人丢盔卸甲,抱头鼠窜。

所幸全体官兵只是受到惊吓,顶多是跌马摔伤。

钟会问了“地陪”同志才知道,原来此山名为定军山,内有诸葛武侯之墓。

在受到钟会的拜祭之后,在天有灵的诸葛孔明才撤去了“亡灵军队”,并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篇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篇   篇一:《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字  《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好文章有:《巧施美人计》、《官渡败袁绍》、《蒋干盗书信》、《草船瞧巧借箭》、《孔明借东风》、《赤壁败曹操》、《三气周瑜》、《猛张飞使计》、《妙计收姜维》、《孔明伐中原》、等等。

  我积累的好词好句有:袁绍的手下有个叫许攸的人,他建议袁绍去攻打曹放粮食的地方。

到了第三天半夜,诸葛亮终于开始行动了。

当小船快到曹操军营的时候,诸葛亮突然擂响了战鼓,这下好了,曹军的箭像雨点似的射过来。

  魏国有个叫姜维的大将,不但知识渊博,而且武艺高强,和赵云不相上下。

他是特意前来投奔刘备的。

刘备在徐庶的辅佐下,一连打了好多胜仗。

他是天下的奇才,比自己还聪明很多,如果能够得到他的帮助,他就不愁得不到天下。

于是刘备就和关羽,张飞一起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找他。

军师,乡下,感动,聪慧,天赋。

  篇二《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0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响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

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

5731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