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雄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5篇)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英雄。每个人都有心目中的英雄,他或许惊天动地,或许平凡无奇,但一定是我们心中最尊敬、最伟大的一个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英雄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以英雄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一个人固守着他四个字的英雄之道。因了这四个字,他驰骋沙场;因了这四个字,他飞马回朝;因了这四个字,他为后世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英雄身影!
那四个字是:精忠报国。而他,就是岳飞!
犹记得,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勤学苦练、闻鸡起舞,只为了母亲用颤抖的双手刺下了他一生的信念——精忠报国。
转眼间,当年的汤阴少年早已从军数载,一杆红缨转战南北。就算六月的温度烧去了朱仙镇的色彩,呼啸的狂风遁去了胡人的腥膻,也有他迎着风飘展的鲜红旗帜。在他心中早已坚定了那一腔热血要洒满山河的矢志不渝。他在用他年轻的.生命完成着那个他从小的梦想——精忠报国!
想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却不曾想自己曾满腔热血写下的一篇《满江红》终给自己带来了灾祸。驿道之上,那飞来的十二道金牌阻了他收复大宋失地的梦想。不是没有犹豫,不是不知道这一去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他手中撑握着大宋最精锐的部队,他完全可以“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自己为王,亲自指点江山。可是,他是岳飞啊!背后的四个大字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精忠报国!
他不是没有恨,然而他恨的是不能再为祖国效力;恨的是“靖康耻犹未雪”;恨的是不能“驾长车中踏破贺兰山阙”;恨的是不能“收拾旧山河”;恨的是不能将自己最后一点热血洒在沙场上!他的恨如此冗长,如此忠烈。摸着背上的大字,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精忠报国。泰然自若地安排着下属,不管他们脸上的悲痛。望着昔日的战场,他的眼中也是一片苍凉。“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策马扬鞭,留给后人一个傲然的身影。那伟岸的背影消失在天际时又幻化成了他的英雄之道——精忠报国!
好一个岳飞!他洒下了他年轻的热血光辉了一页悲痛的历史;他用他坚毅的目光丰满了一个将朽的朝庭的形象;他留下了他那用一生去完成的英雄之道——精忠报国,为后世多少人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历史的长河,淙淙流淌,从不曾停留。可是岳飞那一片赤胆忠心却深刻地留在了我们心中,使我们明白有一条成为英雄的道路叫做精忠报国!
【篇二】以英雄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
古往今来,说到英雄这个词,大家首先映入脑帘的是战场杀敌的士兵、抗洪救灾的官民。但为何一个文人不能成为英雄呢?我认为是可以的。何况战场上还有逃兵呢!试问哪个名垂青史的文人是没有气概的?那些文人有意志、有骨气,又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这才是英雄!
如果将武将比作男子,将文人比作女子,那么“谁说女子不如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恰能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史记》的宗旨,也是司马迁毕生的追求。年轻时,司马迁已经走遍中华大地,日日夜夜地撰写史书。当他父亲司马谈走后,他便愈加认真,经常挑灯整夜,这种意志真是“舍他其谁”!虽然他后来遭受酷刑,但他并没有意志消沉,反而更加坚定,忍辱负重,一心执笔于写书创作,最终完成这本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
文人的意志在司马迁身上得以体现。这是英雄的意志!
“醉里挑灯看剑”是辛弃疾的名句。虽说他是一个词人,但他的武艺却很高超。他词里的“剑”就足以表明他的雄心和他的骨气。在南宗时,金兵入侵中原,朝中多数人主和,而他却是主战,并要亲自上战场。他曾率领50名骑兵,冲进金军5万人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安然而归。
这就是英雄的骨气!
有骨气就要挺起脊梁!鲁迅先生曾赴日学医,但面对日本人的行为和那些清朝的“标致极了”,他忍无可忍,便弃医从文,以笔杆子当武器,击倒那些官僚主义,唤醒沉睡的人民!鲁迅先生将一生的精力都奉献于创作,甚至连喝咖啡的时间也用来写文章,这一篇篇文章刊印于市,唤醒了人民的意志和骨气,更是挺起了中国人自己的脊梁!这才是民族英雄!
他们虽是文人,但却不输武将!
英雄并非只在战场杀敌,也在精神层面上展意志,显骨气,挺脊梁。这样的英雄才是真英雄!
【篇三】以英雄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
“赠人改魂,手有余香。”袁爷爷走了,但他的气息永在。
20__年北京时间下午十三点零七分,传来噩耗:国家院士袁隆平去世。生病前几日还奋战于海南试验田,享年91。表爷爷总是这样“默默无闻”。当年他发现并发明籼型杂交水稻时,起初也是无闻,后而惊人。现如今,他病了的消息还未传来,就先离开了。
“我是人,我就得吃饭。”“只有袁隆平才能说我胖,因为我吃他家粮食了。”当初红了整个社发网络的句子又再次被翻起,想到这,人们能感度到的只有悲痛。那一日,袁先生穿戴着鲜艳的五星红永远地躺在了冰冷的棺材里。
五月,春天的花,该谢得都谢了,却不知这个五月,花儿们牵着袁老的手走了。
“我行起几千里来到这他最后一程。”一位农学院的学生哽咽地说。他的脸是红的,心也是红的。他觉得他会带着老“禾下乘凉”与“遍地稻花”走下去的,他是五月里的余香。
袁老走了,但他的团队还在,他的学生,那些下田的学生都还在。袁老送去了春日最后一抹光彩,但深知,稻花还未开。那送他的,悼他的,爱他的人们啊!用衣袖擦了擦泪水,在送了袁老最后一程后,接过了稻苗,开始下一班的接力,他们都深知,袁老先生为他们建立了一座标杆,而他们要打造一片高原。“稻儿”走了,“花儿”走了,“气息”还在这里。他们与我们都坚信;多吃一口米,多出一份力,这些都是稻花的余香。
万人送行是壮阔的,但送袁隆平是平凡的。孩子们掀起袖子,卷起裤卷,禾下乘凉步步接进。掀开几日前的画册,惊天动地,掀开某年后的画册,可见一位老者指点着开满花的稻儿,那稻儿比人还高,那位老者的背影很是清晰,田埂上老的,壮的,少的笑嘻嘻。
吃水不忘挖井人,吃饭不忘袁隆平。
英雄再无音信,但到处都是他来过的痕迹。
上一篇:家长会校长讲话稿致辞【四篇】
下一篇:清洁工作检查(合集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