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孔子诞辰活动家长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开展纪念孔子诞辰2567周年活动读后感

纪念孔子的日记: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日,我们都应该缅怀这位圣人。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

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拜求:历年纪念孔子诞辰的祭文。

谢啦

2009孔子大典祭文周室颓隳,礼乐废弛,九州失驭。

战伐出于诸侯,列国窥窃神器。

春秋之末,仲尼起于陬邑,感万方之多难,乃驰驱以宣教。

冀辅弼于乱世,欲敦厉于黎庶。

然则宫寝邃远,王者不悟。

有楚狂接舆歌而过之,痛詈凤德之衰,切悲庙堂之殆。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孔子乃归鲁,不复出游。

述而不作,非谓徒托空言,追往事,思来者,悬明镜而作《春秋》,立极则以昭万代。

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忧古道之不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伤往哲之益远也。

遂力倡仁恕中和之道,克己复礼之德。

播雨杏坛,天下士赴之如万类之附麟凤。

若颜渊、子路、公冶长、有子、子张、子贡、曾子七十二贤列坐其次,三千学子,相望于道。

仲尼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乃谆谆以告诸君子,知任重而道远,期弘毅以自励。

世幽昧以炫耀,独好古而敏求。

视富贵如浮云,思贤若渴,闻义即徙。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夫子者,其集微子、箕子、比干之懿德嘉行于一身者也。

世人以夫子为木铎,非无由也。

颜渊喟然而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高弟子之敬仰,亦足为万代所共祀者也。

荆玉含宝,幽兰怀馨,此孔学之无尽藏也。

延越百余载,孟子起于邹而倡义,与孔子之倡仁相辅佐。

又越三百载,汉武独崇儒术,乃有毛亨、郑玄之辈为之诠,董仲舒之属演其说。

再越千二百年南宋理宗朝濂、洛、关、闽之学,勉心景迹,遂成大观,共祭诸孔庙。

更越千载,日月虽迈,诵说犹馨,百川竞乎孔子之门庭,孔学之克守,于今愈盛。

孔子学院,遍列全球,蔚为人类文化之奇观。

世变事异,而孔学不衰者,以“仁者爱人”、“先欲达人”为黾勉天下之襟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厚望瀛海以高节。

唯和衷以共济,讲信而修睦。

此足称万国邦交之极则,亦各族和谐之宏观。

遗训虽远,践行在迩,岁寒松柏,历千万龄而不凋,其非孔子博怀之远猷,而周赡之大略欤

巍巍陵寝,郁郁巨柏,云霄万古,黛色参天。

仰瞻烟霞,伏增肃敬,焚香再拜,赋以永祷。

范曾撰文并书丹岁在己丑秋2008年中国曲阜孔庙大成祭孔大典祭文作者:金庸岁在戊子,节届国庆,时逢中华文化先祖孔子诞辰2559周年,海内外宾朋,港澳台同胞,世界各地华人华侨,谨备鲜花礼乐,肃立于济宁市曲阜孔庙大成殿前,恭祭夫子诞辰,文曰:清风送爽,海晏河清。

国泰民安,举世欢腾。

北京奥运,万邦风从。

五洲四海,睹我雄风。

世界同运,人类一梦。

中华崛起,国和人定。

为政以德,气正风清,有教无类,修齐治平。

国之将兴,听命于民,博我以文,删正六经。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为之不厌,不倦诲人。

今我立国,秉承遗教:忠孝首善,礼法持恒,中道不倚,和恕宽容,以和为贵,华夏一统,万邦和谐,世界和平。

盛世再现,小康初成。

见利思义,仁为己任,中和至德,自强不息。

生态环保,天人一行。

夫子圣教,百代维新。

孜孜不懈,永秉传承。

伏惟尚飨

纪念孔子诞辰优秀班主任发言稿

9月28日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诞辰。

2010年的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1周年的日子。

大哉孔子博闻精思孔子被尊为圣人。

他不仅是儒学大宗师也是中国教师的开山鼻祖。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方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

三十而立孔子首创私学在民间开坛设教传授六艺。

其所招门徒或世家子弟或贩夫走卒无论出身之高低贵贱均有教无类不偏不倚后继两千年的平民教育之路自孔子而生发。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位列世界十大思想家之列。

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包括了政治、哲学、伦理、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和主张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

儒家学说不仅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思想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孔子的诞辰日9月28日定为世界教师节。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最高级别的国际奖项孔子奖奖励在世界范围内对教育文化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文化是民族的根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现实感受。

文化是民族的魂守护着一个民族的心灵家园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理想追求和行为准则。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

海纳百川乃大地承万物乃昌。

中华文化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活力四射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

先贤圣哲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等伟大思想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好人格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追求人际和谐、身心协调、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的精神境界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的古人不但留下了浩如烟海、泽及人类的文化典籍还贡献了不计其数、深刻影响世界的发明创造。

古代中国在天文历法、地学、数学、农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曾独步一时。

在15世纪之前的漫长历史中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

就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化曾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宋代都市化的出现、科技发展的成功、国际贸易一直到阿拉伯......文学、艺术、宗教等都有令人瞩目的发展。

而当时的西方还在中世纪。

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深深融入到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

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总能浴火重生虽经无数更朝换代但阻隔不断精神血脉这贯通其中的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脉。

追古思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孔子有几个兄弟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

急需孔子诞辰演讲的稿子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礼乐”二字。

我们平时谈孔子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美学思想,其实,在孔子那里,它们是不分的,而是真、善、美合一。

这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孔子的真善美合一说,集中体现在他的礼乐观之中。

  孔子的美学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

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

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学原则。

这一原则成为儒家美学的核心,全面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古典美学。

  一  孔子礼乐思想源远流长。

据《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史记》等史书记载,中国的礼乐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

上古乐舞都为原始巫术活动。

乐舞是在祭祀活动中举行的,其目的是娱神,期求神灵赐福,以使五谷丰登,家畜成群。

这里依约可见礼的因素,也依约见出审美的因素。

  礼乐的形成应是在夏商周三代,其中周代最为重要。

礼乐的形成应以区别于巫术为标志。

巫术以娱神为主要功能;礼乐则以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功能。

前者主要为宗教(原始的宗教),后者主要为人文。

《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可见在商代,神先于礼,重于礼。

周代则有所不同。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记·表记》)礼显然重于神。

据《仪礼》载:天子、诸侯、大夫、士日常所践行的礼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丧服、既夕礼、士虞礼、特性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等等,《周礼》将其概括成“吉、凶、军、宾、嘉”五礼。

五礼将原始宗教扩大到社会人文。

  宗教重神,人文重德。

《尚书·蔡仲之命》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皇天无私,惟德是依。

”这一思想成为周代意识形态的基础。

周礼与周乐都筑基于其上。

  周代礼乐的完成主要是周公的贡献。

孔子顶礼膜拜的人物就是周公。

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他所要复的礼即为周礼。

周礼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基础。

周礼的核心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礼必然是讲等级制的。

作为等级制,它以分为前提。

分,有纵向系列的分与横向系列的分。

无论纵向系列的分还是横向系列的分,都以血缘关系为重要(不是唯一)依据。

孔子建立其理论体系时,之所以将孝悌放在基础层面,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孔子以孝作为处理纵向系列人伦关系的逻辑起点,而以悌作为处理横向系列人伦关系的逻辑起点。

  周代的乐已具规摸,特性明显。

一,乐、舞、诗为构成乐舞的三大因素,然它们又相对独立。

据《周礼·春官·乐师》舞分为六类,“有@①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乐分为九类,有“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械夏、骜夏”(《周礼·春官·磬师》)。

舞与乐根据不同的内容与诗相配。

二,周礼以人文为主要内容。

也就是说,它主要的功能不是祭神,而是歌颂帝王,协和关系,愉悦人情。

《周颂》是周代表性的乐舞。

郑玄说:“周颂者,周室成功致太平德洽之诗,其作在周公摄政,成王即位之初。

”(《周颂谱》)此乐虽为郊庙祭祀歌舞,但宗教意味不多,主要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美盛德之形容”有两个含义,一是赞颂帝王功德,政治的因素成为礼的主要内容;二是形式上宏大华美,已具审美的意义。

  礼乐制度是中国自上古时就开始萌芽在周公手里得以建立的国家根本制度。

孔子是非常敬仰这种制度的。

周公是他的崇拜者,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周公这样的人,他一生的事业,就他的主观愿望来说就是复周礼。

孔子的全部学说,在某种意义上也服务于此,因此,探讨孔子的礼乐观,不能不追溯到周公。

不过,孔子毕竟是有独立思维的大思想家,他生活的时代也不是周公的时代,因此,他的思想,绝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周公思想的照搬,联系他的生平,孔子不只是继承,还是大大发展了周公的礼乐思想。

他的复礼,不能简单地看成复古或者说倒退。

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中有许多内容是具有创造性的,它不是为社会的倒退,而是为其后几千年中国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本的美学原则。

  二  “礼”在孔子的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对于孔子学说到底是以仁为中心还是以礼为中心有所争论。

这种争论至少说明礼在孔子学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笔者是主仁为中心说。

  孔子仁学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突破血亲关系的普遍人道主义。

关于仁,孔子说过很多话,侧重点不完全一样。

但核心是“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他对人的生命给予最大的关怀。

《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

”孔子的“爱人”不只是爱有血亲关系的人,还爱别人。

他将血亲关系的爱推到整个社会。

第二,仁与礼联系起来,一方面是克己复礼为仁,另一方面是践仁为礼。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八佾》)又说:“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和”是仁的重要内容。

这就是说,孔子既以仁来释礼,又以礼来释仁。

  礼虽然以仁为内容,但礼不完全等同于仁,仁重在观念,礼重在制度。

如果说,礼以仁为内容,那么,仁以礼为形式。

换句话说,礼是仁的外在化,物态化,形式化。

对于礼来说,形式非常重要,它往往成为固有的程式,特别是重要的祭祀活动、政治活动。

这种程序化了的礼为礼仪。

礼仪无疑具有一定的审美性。

  孔子的仁,本不是抽象的理念,而具有浓郁的情感意味,如孔子与林放谈礼,孔子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奢与俭都是形式。

这样说来,仁的形式化中也包含有情的形式化,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人文化的礼不只是具有善(伦理的与政治的)的价值,还具有美的价值。

《论语·乡党》记孔子在朝廷的一些活动,这些活动都具有鲜明的形式感与情感性。

  孔子的乐,也是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之上的。

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在孔子看来,礼与乐都是仁的物态化。

只是礼的物态化体现在政治制度与伦理规范方面,乐的物态化体现在艺术与审美的方面。

前者主要作用于人的理智层面,后者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层面。

  礼与乐,都具有形式的因素,因而都可以称之为“文”。

文,在中国文化中,不只具文明化的意义,也含审美化的意义。

《周易》中的《贲卦》说的就是“文”。

贲为修饰,从外在的修饰进而到内在的修养。

贲卦上为艮,艮为山;下为离,离为火。

其卦象为山下有火。

高山之下篝火熊熊,何等壮观的景象

这就是“文明”。

《贲卦·彖传》云:“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

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类社会就是这样“文”化而前进的。

显然,中国的文,明显地具有审美的基因。

孔子谈礼乐,就用到了“文”。

他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人矣。

”(《论语·颜渊》)这里,他强调礼乐的作用是“文”。

文者,雅也,美也

  三  孔子曾谈到人们对待仁的几种态度。

一是“欲仁”,二为“好仁”,三是“乐仁”。

“欲”,含有明确的目的,是知性的,功利性的,欲的背后为意志。

“好”,喜好,表现为对事物攫取的态度,如人之好色、好食。

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子罕》)“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论语·里仁》)“乐仁”是对仁的最高态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乐仁”不仅高于“欲仁”,也高于“好仁”。

何谓“乐仁”

乐,首先,它是情感性的,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喜悦的情感。

这种喜悦,不同于“好”,“好”主要是生理性的贪求,如好色,它含有情,但此情为情的低级层面。

乐是心理性的喜好,属情的高级层面。

生理性的“好”,虽有喜,主要是自然性的倾向,不含理性的内含。

心理性的“乐”,则是社会性的倾向,含有理性的内含。

这理性的内含,就是对“仁”的认识。

与一般的对仁的自觉认识之不同,这种“乐”的认识已溶解在“乐”的情感之中。

它不以逻辑的形态出现而以感性的形态出现,通常表现为直觉。

  三种对仁的态度,分别见出知性、物性、情性的区别。

知性,自觉的;物性与情性往往是非自觉的。

物性与情性都具情的色彩,但前者,筑基于自然性,后者筑基于社会性。

这种区别颇类似于康德说的人的三种不同的快感。

知性的“欲仁”,类于“和利益结合着的”“善的愉快”;物性的“好仁”类于“在感觉里面使诸官能满意”的“快适”;而情性的“乐仁”是“对于美的欣赏的愉快”。

概而言之,即为“尊重”、“偏爱”和“惠爱”。

情性的“乐仁”,虽不同于知性的“欲仁”与物性的“好仁”,但含有二者在内。

它将“欲”与“好”都转化为“乐”。

  礼与乐作为人文化的仁,都含有一定的审美因素,但在审美化的程度上有区别。

礼虽然具有一定的形式,但这形式主要在于传达仁的内容,其审美性主要起工具的作用,即为仁的内容服务,其独立的审美意味不是很强。

在很多情况下,它甚至以抽象的概念的规则出现,主要诉诸人的知性与意志,对人们的行为有所约束。

孔子谈到礼时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乎

”(《论语·雍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学而》)又说:“非礼勿说,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约”、“齐”有约束,规范义;“勿”表示不许。

显然,礼对人是有所限制的。

它以外在的强迫的方式让人就范。

这样,对礼的遵循,就必须以“欲仁”为前提,而“欲仁”,又必须知仁。

礼,从本质上看,它还不能说是审美的,只能说具有审美的因素。

  乐则不同。

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情感再深入到人的理性。

这种传达的途径与方式,是最切合人的本性的。

人是理性的动物,但人首先是感性的动物。

人有社会性,但人首先有自然性。

人,是群体的存在,但首先是个体的存在。

审美充分体现了人的这种本性。

它是自然性中寓于社会性,感性中寓于理性,个体性中寓于群体性。

乐最大的特点是给人带来快乐,然这种快乐不是知性的善的愉快,也不是官能的快适,而是美的惠爱。

应该说,乐比较地切合“乐仁”。

  孔子讲“立于礼,成于乐”,立礼为了立仁,而仁的升华则为乐,故曰“成于乐”。

乐是人的最高境界。

  孔子还比较过人们对“道”、“德”与“艺”的接受态度。

他说:“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

”(《论语·述而》)“道”、“德”在这里,应是“仁”及“礼”的另一种表述;人们对它们的态度是“志”与“据”。

“志”与“据”明显地是以理性为指导的,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艺”是“乐”的另种表述,或者说是乐之一,人们对它的态度是“游”。

“游”是愉快的,自由的。

可见欣赏“艺”的愉快是自由的愉快。

将志道、据德、游艺与以上说的对待仁的三种态度对应起来,大体是:志道、据德相当于欲仁和好仁,而游艺相当于乐仁。

  《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也许有点夸张,但给我们很多启示。

第一,他说欣赏《韶》乐的快乐远远超过了吃肉的快乐,可见孔子将“乐”的快乐定位在超生理上;第二,孔子只是说他对《韶》乐如醉如痴,没有说它对《武》乐如此,这是因为,《武》乐只是尽美而没能尽善,而《韶》乐则尽善尽美。

可见令他如醉如痴的不只是美,还有善。

这里,隐约见出“乐仁”。

  四  礼与乐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这种相通,除了它们都是仁的外化外,它们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

《论语·八佾》中有这样一段话,耐人寻味: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  这里讨论的是如何读《诗经》的问题,但涉及“礼”与“乐”的关系。

“巧笑倩兮”等三句,是《诗经·卫风·硕人》中描绘一位美丽少女的诗句。

这里关键的一句是“素以为绚兮”。

“素”为什么能产生“绚”的效果

按笔者的理解,在孔子看来,这位少女的美其实就美在她的本色上。

巧笑、美目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是装出来的。

正因为如此,她的巧笑与美目才这样动人。

由此谈到绘画,当时的绘画是画在绢上的,绢的质地如何,对于绘画影响很大。

孔子以之为喻,说明底色也就是本色对于美的创造非常重要。

子夏没有接着孔子的思路去讨论画,而是与老师讨论起礼的问题来。

子夏从孔子的话中获得的启发是:“礼后乎

”“礼后乎”按杨伯峻的看法是礼后于仁义,即产生在仁义之后。

我认为,这“礼后乎”不是说“礼后于什么”,而是“礼在后吗

”的意思。

这个“后”不是时间先后的后,而是基础的意思。

如果这个理解能成立,那么,子夏理解礼是诗的底子。

也就是说,《诗经》是合乎礼的。

礼是诗的基础,推而广之,礼是乐的基础。

注意,孔子与子夏在这里谈了三个底子:天生丽质是动人笑靥的底子,白绢是画的底子,礼是诗的底子。

  既然“礼”先“乐”后,礼是乐的基础,那么,其必然是,乐为礼定,乐为礼用。

不仅选用乐,要按礼的规定。

评价乐,也要以礼为标准。

孔子重雅乐,因为它合礼;他放郑声,就是因为它背礼。

孔子删诗,其去留标准就是礼,最后编成的《诗经》都合礼,用他的话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  乐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但快乐不能不加以节制。

孔子赞成快乐,但也不主张放纵快乐。

孔子不是禁欲主义者,也不是纵欲主义者。

他说:“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论语·季氏》)骄乐、佚游、晏乐,都是纵欲,其必然的结果,不是益而是损。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不仅说对“乐”要有所节制,就是“礼”也不是越多越好,他说“乐节礼乐”节的不只是“乐”,还包括“礼”。

  五  礼与乐虽然都是仁的外化,但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及其效应是不同的。

孔子从两个维度来谈它们的作用:  一、从社会生活维度来看,礼是仁的最为直接的外化,它将仁的内容具体化为道德规范、政治制度、祭祀方式。

这三个方面成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对社会的意义来看,它的作用显然大于乐。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能以礼让为国乎

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论语·里仁》)这些都是讲的治国的大政。

礼可以直接用上去,乐在这方面则不行。

  二、从人性的完善的维度来看,不是礼而是乐是人性完善的最高层次。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孔子将“乐”的内含之一“诗”独立出来了,“诗”在这里,是独立的艺术。

诗尚情,礼尚理。

在人格的建造上,诗的作用主要为“兴”即启动人的情兴,为接受礼的教化做准备心理,或者说提供一个心理基础。

为何要以诗为接受的礼的心理基础呢

这与诗是用语言表达的有很大关系。

语言是用词构成的,语词是概念的形式。

语词可以用来表达人的情感,也可以用来表达人的思想。

也就是说,它既是情感的形式也是理智的形式。

诗是用语言作为传达方式的,主要取语词表情的功能,但是由于语词毕竟是概念的形式,它也必然具有理性的内容。

正是这理性的意义方面,使得诗直接地达于礼。

礼主要从理念与行动相统一的意义上谈人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包括家庭中与长辈、平辈、下辈的关系,在国家内与君王的关系,在祭祀中与神灵的关系,等等。

因而它对于人格的塑造,处于关键的地位,它是人的主心骨,是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是人得以在社会生存的基本原则,故说“立于礼”。

“乐”的形式为乐音,它不同于语言,纯是情感的符号,表意很困难,虽然乐是抒情的,但是此情因为经过理性的过滤,溶解了理性的内容,这理性的内容,就是上面讲到的仁。

由于理性的内容完全溶解在情感之中,它对人格的薰陶深入到心理的深处,因而收效是更为持久的,作用是全方位的,这样,乐就从根本上改善了人格结构。

所以在人格的成就上它高于礼。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简单地表示:诗(主要为感性,但有理性成分)——礼(基本上为理性,但也有感性成分)——乐(感性,但溶解了理性)。

这种从感性经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是人格建造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必须指出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人格建构的三个阶段,只具逻辑顺序的意义,不表现为时间的过程。

它们可以从平面展开,而且实际上也从平面上展开,即同时接受诗教,又接受礼教、乐教。

只是在人格心理的作用上,它有个从片面到全面、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孔子的礼乐美学相当深入地论述了审美教育的心理机制与功能,对当代美育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6706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