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美术的感想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孩子的艺术发展,美术教育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点。
新《课标》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这一论述充分说明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
因此,我们要充分结合美术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生活、充分感受生活、大胆创造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构建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体系。
一、观察生活――发现美。
“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美,关键是给儿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每个人的观察角度不同,所以发现的美也就不同。
现实生活对儿童画画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的绘画能力并不是单靠老师通过讲授技法就可以教出来的,为他们创造一定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
因为美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美的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美即生活。
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创造美。
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教学才是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教学。
【第1句】:采撷生活,提高审美认识 美术课程改革强调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会变的线条》一课时,我让学生从自然和生活中寻找美丽多变的线条,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多种线条:黑板边的直线、窗外护栏上的螺旋线、老师头发上的波浪线、花盆边上的弧线、花叶子上的锯齿线……,这样的引导不仅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同时又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线条。
接着我又进一步引导他们发现,原来在我们的身边藏着这么多美丽的线条,而且它们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美化着我们的生活。
创作中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微风中的柳条、大风时散乱的头发、沙漠中一层层的沙子……学生轻松地画出自己熟悉而又富有美感的线条,他们的作品便充满了韵律。
这样既结合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受美、鉴赏美,又使学生认识到艺术表现手法来源于生活,艺术中线条的存在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又提高了他们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2.走进自然,强化审美感受 “课堂不等于教室。
”以往的美术课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教材传授技能,然后让学生坐在课堂里临摹,或凭记忆冥思苦想,不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结果学生不但画不好,更不会有创意。
因此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组织学生以写生、采风等方式,到大自然中去感悟,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也会陶冶个性和情操,同时为美术的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
如举办《我是小小画家》活动,虽然只是改变了场地,但是当学生背着画夹,坐在校园里写生时,那种感觉完全不同,清新的空气,开阔的视野,令人身心愉悦。
其他同学羡慕的眼神,令写生的学生个个神气十足。
校园里熟悉的一切在同学们的眼中,一笔一笔的创作是那么的新鲜与美丽。
学生的作品虽然还很幼稚,但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学生享受着室外创作所带来的那份喜悦与快乐。
因此,我们美术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
二、实践生活――体验美。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学生体验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感悟到生活的美丑现象。
生活中的碧海蓝天、红花绿柳、高楼大厦、市井人群、民俗民风、悲欢离合……都是学生难以忘怀的。
对这些生活场景的耳濡目染,他们谈起来津津乐道、各抒己见,画起来直抒胸臆、色彩斑斓。
作为美术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对学生的情感加以引导、发展,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术的感悟。
1.创设生活情境,体验快乐感受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情境创设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兴趣结合起来。
因而,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情境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自然贴切,紧扣主题。
如,在讲《奇妙的爬行》一课时,导入新课环节中我播放了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动画片,创设了一个动物园的情境,引导孩子们找一找功画片中的爬行动物,并把课堂变成一个爬行功物的展览厅,让学生们模仿动画片中看到的和自己喜欢的爬行动物,使他们很快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并以此引出课题,轻松地在动画中欣赏美、感受美。
学生们把自己幻想成一个微观世界里的小动物,我带领他们闭上眼睛进入奇妙的大自然。
我们不再是直立行走的人类,而是渺小的爬行动物,周围的事物会怎样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能想象到的一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既营造了活跃、欢快的课堂氛围,同时又让学生体验到了平日中忽略的快乐。
从而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在奇妙的爬行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激起内心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绘画艺术的情感。
2.调动生活经验,开阔表现视野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是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对美术的探究与感悟。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来再现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如《下雨了》一课,可以在教室里挂上一些雨伞、雨衣、雨帽等雨具,再放一段下雨时的录音,让小朋友闭上眼睛去体验、去想象,在大街上、在学校里、在田野里、在树林里你都看到了一幅幅什么样的雨中情景。
同学们的思路会拓展得很宽,有的说看到了放学时校门口开满了伞花,有的说小花小草洗了个澡感到舒服极了,还有的说看到了伞被风掀翻的趣事……。
从学生们所描述的情景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运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拓宽了表现视野,从而把日常生活中美丽的雨景留在了画面上,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把小雨的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一颗颗天真无邪的童心自然会长出想象的翅膀,结出爱心的果实。
三、表现生活――创造美。
美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好方法,即从重视教学的知识价值,转向到重视教学的生活价值。
学生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他们的内心会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并急于将它表现出来。
教师要启发学生充分调动自身潜能,选取适合表现美的物质材料,经过艺术想象,借助艺术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情趣,尝试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创造生活的美。
1.多彩的生活,真情的表达 美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要培养热爱生活、内心充满美、创造美好生活的人。
教学中把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如,母亲节来临之际设立课题《我为妈妈献真情》,引导学生动手用拼贴、拓印、绘画等方法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一句真心的话送给妈妈,在暖暖温情中体会创作的乐趣,感受美术课的独特魅力。
美术课不是简单的绘画,美术课是一种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活动。
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颗感受美的心,一双双创造美的手
一种信念在每一次的动手创作中、每一次绘画活动中得以升华。
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用艺术语言表现生活的缩影,放大生活的趣味。
学生们每天都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在家里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他们之间有着许许多多温馨的生活画面,或郊游、或购物、或嬉戏……当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创作时,这一个个精彩的瞬间都定格成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画面:《过春节》《演电视》《节日的装饰》《介绍我喜欢的玩具》……这些画面都洋溢着爱的气息,散发着浓浓的幸福与温馨,让人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真实的生活在画中升华。
2.利用废弃物,美化生活 审美体验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
学生的审美体验从哪里来
从活动中来,从做中来,因而杜威先生把“从做中学”奉为至上的教学信念和法则。
生活中有许多普通的物品、废旧的材料,它们看似平淡无奇、废弃无用,可是只要同学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灵巧的双手把它美化一下,就能将它们变成一件件独具魅力的艺术品。
有一次上《面具》,一名从不带用具的学生从地上拣了些别人的剩材料竟然也做出一件作品――大脚板海盗先生,同学笑他做的丑陋,我却在全班表扬了他,表扬他的废品再利用,表扬他的大胆设计。
那是他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每一朵花都需要阳光,需要精心的呵护才能长大。
你看,那造型奇异、活灵活现的纸盒――《可爱小动物》,那绘制在各种酒瓶上的大胆图案――色彩艳丽的《漂亮的瓶子》,那创意无限的塑料瓶笔筒――《做笔筒》,还有那《巧用纸餐具》中百变的纸盘娃娃、纸杯小猪、昂首前行的乌龟……当孩子们把一个个废旧物品变成一件件有趣的工艺品、或成为大家喜爱的玩具、或成为互相赠送的礼品、或摆在屋子里点缀生活的装饰品,他们会为自己感到骄傲,会对现实生活充满激动和自豪,会对未来生活有一份美好的憧憬和无限的遐想,从而使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对生活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会更丰富、更真切。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美术让生活更加精彩,美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生活的教科书”,让他们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感悟生活。
让我们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多给孩子一些阳光,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打开孩子创作之门,燃起艺术之花。
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学习心得或思考
通过学习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 课程我更加充分的到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下面我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很好地融入教学领域,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单纯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要为教学服务,而没有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所以造成只强调教育技术有形的媒体技术,而不重视教育技术无形的系统技术,忽视了数据处理及媒体资料利用等功能,违背了教学规律。
因此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这也就是课程整合的问题,即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信息技术给美术教学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多种手段,为我们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都提供了更深更广的可挖掘潜力。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又为我们提出了崭新而丰富的总目标。
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一、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
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唤醒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营造美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
教学课件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学课件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图象,还能呈现音频、动画、视频等。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为个性化、自主化、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得以实现。
利用信息技术,美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
美术教师应多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考虑,根据需要把一部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
也可以利用身边的所有美术资料,如录像、图片等进行整理传输到计算机上转化为数字信息。
二、利用网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
对九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学生通过网上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可以彼此交流观点、共享信息,相互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评价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应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品格,心得体会《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
应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使美术课堂知识在网络中延伸、拓展。
在讲授《面具》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搜索,小组讨论交流,知道了面具的历史、种类、制作方法,欣赏到充满时代气息的精美面具,网络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面具艺术,使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得到提升,这也是新课标中对美术价值的要求之一。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原则。
综合性即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同时也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美术实践活动。
与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扩展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如结合语文诗歌单元的学习,在电脑中用美术的手法表达诗句意象,制作解读诗歌意境的诗配画尝试,如用Painter、Photoshop制作“竹锁桥边卖酒家”等,有些作品还被语文老师所采纳用于教学;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Powerpoint制作校园风景的幻灯片;利用平面设计软件制作化学实验图解、模型,物理物体受力分析示意图等等,把各科学习融入到美术课堂中来,愉快的多途径的学习,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拓大脑,增加学习兴趣,交叉巩固了学科知识,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
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
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
但是在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教学的同时,仍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师生在网络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四、 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即教师的整合能力。
主要包括:
【第1句】: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第2句】: 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第3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第4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施能力。
例如: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最优化的能力等。
【第5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
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能利用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与其他学科整合已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之一,它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想有机结合并且深入发展下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多种必要的条件。
我们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求一篇美术学习心得 200字左右
直接说自己心里的想法布就行了。
你去的目的布就是想靠个好的学校,以后能有个好的工作,我的心一直坚持着,为了我的梦想,...............................
幼儿园教师培训后收获和感想
手工制作使我在极高的兴致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好与坏先不说,至少我专心致志地去竭力完成,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我很有成就感。
还很重要的一点就
对美术的感悟与体会
欣赏与感悟 上了美术欣赏课,感受颇多。
美术欣赏我的视野由古、古罗马倏而转到了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
古罗马、古希腊的宏伟的宫殿建筑、众多的雕刻作品,展现了这两个伟大时代曾经的辉煌。
文艺复兴冲破了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出现了人才辈出的局面。
使我知道了中国的陶瓷艺术的源远流长,和陶瓷艺术对于世界的贡献。
通过中西方美术艺术的差异使我更加了解了中西方美术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及增加了我对于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之情,也使我更加了解了西方的美术艺术。
美术欣赏课不仅仅是对于绘画艺术的欣赏,而且是对于雕刻、建筑、陶瓷艺术等等艺术中所体现出的美术艺术的欣赏。
我想上美术欣赏课给我的最深课的感受莫过于此了。
这使得我的眼界大开。
美术欣赏当然包罗万象:古今中外的,各个艺术流派的,不同方面的。
有古罗马、古希腊的最具特色的建筑、雕塑。
有文艺复兴时期各个艺术大师的杰作。
还有近现代的各种新兴的流派的介绍。
这些都是西方的艺术中的美术艺术的具体体现。
那么对于东方,尤其是中国,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自然要数陶瓷艺术,还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更加不同于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是中国独有的山水画的艺术手法。
我在选修《中国水墨画基础》课的时候,老师就讲过中国的山水画很是不同于西方的绘画。
他还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他有一个外国留学生跟他学习中国的山水画法,但是不管怎样这位外国的学生都画不出中国山水画的那种真正的味道,尽管他的画功很好。
从这个例子中,我想中国山水画是凝结了中国人民的特有的情节在里面的,所以外国的画家很难画出中国话的味道来。
当然,西方和东方的绘画艺术分别属于不同的画法,各有千秋。
因而我们应该相互学习,才能相互促进彼此的发展,而不能顽固守旧。
尤其在当代不断发展的世界里,加强彼此的交流学习更加显得重要。
中国画注重画山水等自然景物或者虫鱼鸟兽等动物,并且善于运用空气透视法,而且善于想象,这样可以使得绘画有远有近,画面有种旷远阔达的气象在里面,并且中国的画更加注重使内心的情感表达在画上。
而西方的绘画主要运用焦点透视的方法,表现的绘画作品多为描摹人物、事件为多,展现的空间不够开阔,所以常有种压抑的感觉。
看中国画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善于运用留白的画法,而且多描摹大河高山等雄伟的景物,所以有种壮美之感。
而描摹的花鸟树木却给人一种伶俐轻快、聪慧灵性之感。
而观看西方的绘画则多为油画,色泽虽然浓重,但却看起来大多有种灰暗之感。
很少可以感受到空灵之感。
我想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
因为西方受宗教的影响深远,宗教气氛浓厚。
而中国则不太相信宗教,相反中国的儒、释、道教则更多的是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与否的方面,因而束缚较少,所以中国的画更让人感觉一种轻快愉悦的感觉。
当然和作画的工具的运用也有很大关系。
西方用画笔,中国则是毛笔。
这种工具的差异自然导致了做出的画会有差异。
还有就是颜料的使用了。
中国画用墨先画好画,然后再经过一种工序叫做装裱,这样给画加上各种鲜亮的颜色。
使得中国的画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而完好,不退色。
但是西方就很是不同了,用画笔在画布上作画,颜料用化学颜料,画好后保存就很麻烦,比较容易褪色。
当然这些都是古代的一些做法了,现在西方的保存技术是大大的提高了,我们反而落后了。
现在当然是有很大的改变了,以前是东学西入,后来是西学东入,到现在东西方的交流是不断地加强,相互的影响。
所以绘画艺术也不断的相互的学习借鉴。
中国的建筑和西方的建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的房屋时用木材制作的,而西方的建筑则是用石材制作的。
这和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古代处于长江黄河流域,土地肥沃,深林茂密,地势平坦,所以盛产优质木材,因而房屋多为木材制作。
而西方则多山地,山产石材,所以他们必然会以石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另外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的石雕雕刻雕像繁荣的原因之一。
我原先以为石材造的房子当然会比木头造的房子坚固的多,但是我的猜想是错的。
石材耐压但是韧性差,而好的木材不但耐压而且韧性很好,甚至比钢还要好。
这是我叹为观止。
而更加令我感到惊叹的是,中国房屋使用了斗拱的结构,这使得每个梁柱环环相扣,使得屋顶的巨大重量通过斗拱的精巧的结构而转移到支撑房屋的大柱子上去。
这就使得屋子的墙壁不用承担重量而仅仅是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
这俨然是现代钢筋混凝土构架的雏形。
而且这种斗拱的结构还有利于房屋的扩充,而不用费很大的功夫。
也就是说可以在原来的房屋上面通过梁柱来扩充,而不用推到重新来建。
而西方的石材不仅韧性不好,而且还要承担很大的重量。
并且可扩充性也不好。
当然它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加高。
中国的房屋却多是一层的。
中国常见的高层建筑恐怕要数塔了,然而塔的建筑形式去时舶来的,因为佛教的传入而传进来。
西方石材建筑的集大成恐怕是凡尔赛宫了。
中国的木材建筑的集大成当然非皇家的宫殿了。
中国的房屋建筑多主张对称美,建筑群往往有一条中轴线,而西方的的建筑则多曲线,典型的教堂大多有圆形的穹顶结构。
较之,我认为中国的木材建筑有种举重若轻的感觉,而感觉西方的石材建筑则多是一种凝重深沉。
另外中国房屋的顶部的铺设的瓦也是中国的特色了。
瓦的使用使得雨水可以轻易地留下来不易造成屋内漏水的情况。
现在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瓦在中国可能很少再见到了,瓦因而成为中国文人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常用的对象。
当然不仅仅是怀念瓦,大概可能是怀念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在迈向新时代时发出的叹息吧。
谈到文艺复兴,我们自然会问那么文艺复兴为什么会发生呢。
也许我们不应该这么问,而应该问,文艺复兴为什么在当时发生,而且发生在意大利呢。
因为欧洲的思想受中世纪的宗教影响太深了,人们的思想受到了极大地束缚,人们想摆脱这种束缚追求自由是他们神圣的权利。
所以不管迟早,文艺复兴都会发生的。
这是毫无疑问的。
而之所以叫做文艺复兴,是因为在古希腊、古罗马的时代曾经有过辉煌的文艺、科技、思想的繁荣。
因而要打破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束缚,那自然是人想到的就是文艺复兴的提法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会发生在当时的意大利。
因为当时意大利的经济发展很快,新兴的阶级自然不愿继续收其他力量的阻碍,所以就会寻找新的思想来冲破旧的思想。
再加上许多的天才人物的出现所以便形成了当时十分繁荣的文艺复兴思潮。
文艺复兴带给欧洲人们新的思想,逐渐的使得人们从宗教繁重的思想中解脱出来,可以说为以后欧洲的发展起到了启蒙、促进的作用。
而在文艺复兴中崭露头角的天才人物,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宝贵的知识和财富。
中国的制陶瓷的工艺可以追溯到商朝开始制造青铜,青铜虽然不是陶瓷,但是可以称得上是陶瓷工艺的原始阶段。
后来出现了黑陶,大约唐朝时候产生了瓷的工艺。
这是很大的进步。
瓷的出现弥补了陶的表面不光滑的缺陷,使得瓷的应用广泛的深入了人民的生活之中。
景德镇成为我国的制造瓷器的中心之一,饮誉海内外。
陶瓷甚至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陶瓷文化。
很多士大夫都参与陶瓷的制作。
这就使得中国的陶瓷技术当时遥遥领先与世界。
西方的国家通过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等不惜重金来购买中国的陶瓷,把中国的陶瓷当做稀世珍宝对待。
几个世纪以来在西方形成瓷器热,经久不衰。
中国的瓷器上面可以绘画、可以有文字书法等等。
不仅仅是器物,更是一种人文的精神的表现。
当然随着瓷器制造技术被西方所掌握,陶瓷的制造的技术不再是秘密,但是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西方的美术艺术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同的的地方,那就是追求美。
我想中西方在不断的交流中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促进彼此更好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要把握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能抛却我们古代的灿烂的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在和西方的交流融合中把握住前进的方向,永远有自己的归属。
我想美术欣赏课教诲我很多的东西。
这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交流课。
注,楼主请根据自己情况更换人名,地名,等不妥之处
幼儿园区角培训心得体会100字左右
通过参观学习,使自己清楚的认识到,区角活动是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创设的有限环境中,自由选择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整和表达自己的经验感受,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质等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首先明确什么是区域游戏,知道区域游戏可划分为:户外和室内,户外主要是:沙水区、大型玩具、动植物养殖区,室内的主要是:区角游戏、角色游戏、益智游戏和表演游戏。
接着从如何创设幼儿园区角以及如何投放区角材料:一、区角游戏的重要性。
二、区角游戏的分类。
区角游戏可分为:语言区、建构区、美术区、表演区、益智区。
三、区角游戏的设置。
在内容的设置上要按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兴趣爱好,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材料的投放要注重自然、废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材料的安全性和艺术性、层次性和动态性。
四、区角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了解区域空间的设置,针对小空间的设置可以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1句】:轮换开区
【第2句】:开展专项区角
【第3句】:联合开区。
【第1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第2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第3句】:促进幼儿创造性发展。
五、角色游戏的类型。
主要包括:娃娃家、银行、超市、医院、美食城等格式各类的商店。
老师通过展示幼儿园中的各个角色区域图片向老师们直观地介绍了各个区域的环境布置,并介绍了如何合理地运用材料来进行制作教玩具。
四、各年龄段的指导与观察。
这一环节,老师通过按不同年龄段让老师分组围绕“美容美发点”、“娃娃家”“、美食城”三个主题来制作教玩具,让后根据教玩具的提供,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来介绍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与观察方法。
同时还向大家展示了一些现场教学的视频,更加直观地让老师们学习教学中的一些指导策略。
总之,通过参观学习,进一步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我们具有了这些全新的理念之后,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幼儿园区角活动对孩子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将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对区角活动做进一步的关注和探究,使本班的区角活动更加趋于完善,充分发挥区角活动的教育价值,全面促进幼儿的发展,使区角活动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游戏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