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拿银子当铜钱花】(惯)铜钱:古代铜质辅币,圆形,中有方孔。比喻花钱没有节制,任意挥霍。
【第2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是人们常用到的一个俗语,言简意明,富有哲理。那么它源自哪里呢? 此语出自《菜根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也。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伤于察也,二语立存,精明而浑厚矣。” 这句话告诫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对己,如何对人。对己要严,要光明磊落,要宽以待人,与人共事要和睦相处,与世无争,不能存有害人之心。 但另一方面,不可单纯地以己推人,以为天下人都和自己样,那就坏了,该设防还是要设防的。最近有一部电影叫《天下无贼》,其实天下并不太平。如果疏于设防,可能像吕伯奢遇到曹操一样,可能像东郭先生遇到狼一样,可能像农夫遇到冻僵的蛇一样。这些血的教训应该吸取。
【第3句】:【有男不娶老生囡】(谚)老生囡:父母年老时生下的女儿;老生女儿容易被溺爱、娇惯,养成任性、懒惰等不良习性。指有儿子的话,不可让他娶老生女儿。
【第4句】:【一语道破天机】(惯)天机:迷信指神秘的天意,比喻重要的秘密。 指一句话揭穿了秘密。
【第5句】:【花开花落节气定,时来运转命安排】 释义:迷信认为,人的运气好坏都是命运安排的。 例句:只要你不死心眼,听我们的话,总是有法子对付的。俗话说:“花开花落节气定,时来运转命安排。”我们总不会老倒霉下去嘛!
【第6句】:【奸不厮欺,俏不厮瞒】(谚)奸:歹的。厮:相。俏:好的。不论好歹,不相欺瞒。指打消一切顾虑,把真情告诉对方。
【第7句】:【偷鸡不成蚀把米】(惯)鸡没偷成,还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倒吃了亏。 也作偷鸡不着蚀把米。 偷鸡不着白蚀米。 偷鸡不成白搭上几把米。
【第8句】:【白露日个来,来一路苦一路】 释义:个:助词,无义。来:指雨来。谓白露这一天下场雨,会使蔬菜发苦。 例句:白露雨为苦雨,稻禾沾之则自飒,蔬菜沾之则味苦。谚云:“白露日个来,来一路苦一路。”
【第9句】:【乡里姑子乡里样】(谚)姑子:姑娘。指乡下姑娘自有乡下姑娘的气度神态,不同于城里姑娘。
【第10句】:【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汉族的先民,经历夏商周三代长期发展,至春秋战国,已形成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以与周边各族相区别。尤其战国,七雄兼并,共称“渚夏”。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诸夏的事业,又出现了“秦人”的族称,直到汉代,匈奴、西域等处各民族,仍称中原人民为“秦人”。汉继秦而兴,巩固并发展了秦开创的统一国家,前后传四百余年。汉以后,周边各族即以“汉人”称呼中原人民,逐渐的,汉族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称。由上可见,汉族是因汉朝而得名。它是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形成统一的稳定的民族,复经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与文化,得以发展成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众多人口的民族。由于中国自秦汉以后,虽经过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多次反复,然而总趋势是越来越发展为更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长期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已形成汉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内在联系。汉族与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发展,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显著特点。
【第11句】:【起脚饺子落脚面】(谚)起脚:人出远门,离家时称“起脚”。落脚:从远方归来,脚进家门称“落脚”。 指民俗讲究远出离家前吃饺子,归来时吃面条。
【第12句】:【一窝狐狸不嫌骚】(谚)骚:同“臊”,臊臭气味。同窝的狐狸,谁也不嫌谁臊臭。比喻坏人与坏人臭味相投,互不嫌弃。
【第13句】:【小庙难敬大佛】(谚)庙太小,供奉不了大的佛座。比喻规模小条件差的单位,容纳不下高层次的人才。有时也作为一种婉言谢绝的托词。 也作小庙供不住大菩萨。 小庙容不得大神。 小庙请不来大神。
【第14句】:【熟能生巧】“熟能生巧”这个俗语是指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 “熟能生巧”源自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书中记载在北宋时期有个射箭能手叫陈尧咨,射箭百发百中,观看的人无不拍手叫绝。但有一个卖油的老头却不以为然,老头说,你不过是手法熟练而已,和我倒油的道理是一样的。说着取出油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放在葫芦口上,舀一勺油倒向葫芦口,只见油如细丝穿过钱眼,而钱眼四周没有沾一点油,看的人都惊呆了,陈尧咨也佩服不已。老头却说:“我这也没什么稀奇的,唯手熟尔。”这就是“熟能生巧”的源头。今天人们常用“熟能生巧”来形容高超的技艺来自持之以恒地勤学苦练,没有捷径。
【第15句】:【兔儿不吃窝边草】(谚)兔子为了掩护自己,不吃窝旁的草。比喻恶人作案,不犯自己附近的人家,以便于自我保护。 也作兔子弗吃窠边草。窠(ke):巢穴。 兔子不吃家边草。 兔子不食窝旁草。
【第16句】:【拉硬弓】(惯)l比喻态度强硬,不肯服软、认输。2比喻能担当重任。
【第17句】:【斑鸠嫌树斑鸠起】 释义:斑鸠讨厌树,只能斑鸠飞起,而树不动。比喻客人与主人之间有了矛盾,只能是客人离开。 例句:谁不愿遵守军纪,请不要留在我的大旗下边,斑鸠嫌树斑鸠起,任诸位远走高飞,我决不相留。
【第18句】:【刮地皮】见“卷地皮”。
【第19句】:【日长无好饭,客长无笑脸】(谚)指客居久了,主人就很难天天热情相待。
【第20句】:【话经千人口,老鼠变成牛】(谚)指口耳相传的话会越传越离谱。
【第21句】:【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释义:有地有牛,一家老小过舒服的日子。这是农民的一种小农经济思想。 例句:他仍旧一心直奔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第22句】:【滚水烫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歇)螃蟹:也叫毛蟹,生长在淡水里。横行:本指螃蟹横着爬行,转指倚仗恶势力做坏事。比喻某种恶势力横行霸道的日子不会长久。
【第23句】:【昧着惺惺使糊涂】(惯)昧:隐藏。惺惺:清醒。指心里明白,装作糊涂。
【第24句】:【热汤泼老鼠——一窝儿都完蛋】见“滚汤泼老鼠——一窝都是死”。
【第25句】:【老母鸡不吃白大米——喂啥】(歇)喂:谐“为”。询问某事的原因或目的。
【第26句】:【胁肢骨里敲髓】(惯)胁肢骨:肋骨。从人的肋骨里敲出骨髓。比喻残酷地榨取钱财。
【第27句】:【标点符号】中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要读古书先要学习句读,自己去给文章断句(加标点符号)。不只中文是这样,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古代也都没有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流行,只是近两三百年间的事情,它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欧洲工业革命前,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出于成本考虑,印刷商也就是书商就想做大量印刷来摊薄成本,于是,他们联手语言文字学家发明了标点符号,让书变得更容易读,读得更快。这还不够,还要分段。分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前欧洲人读不分段的《圣经》每次都老老实实从开篇读起,《圣经》分段后,人们开始认为不同段落重要程度不同,分歧就产生了。所以,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说:“《圣经》分段印刷是无耻商人酿制的悲剧,他们为了让《圣经》更畅销强行分段,分段以后我们的信仰将四分五裂。”后来的结果被洛克不幸言中——基督教分裂成一大堆教派、教会。 不管商业行为也好,政治目的也好,不可否认,标点符号确实给人们读书带来极大的方便,并且成为语言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28句】:【靠人磨镰刀背光,靠人舀饭尽喝汤】(谚)别人帮忙磨镰刀,往往只磨光了背儿,锋刃没磨;别人帮忙舀饭,往往只舀面上的稀汤,没舀到干饭。指凡事必须依靠自己。
【第29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释义:朱:朱砂,红色的颜料。赤:红色。比喻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例句:马专员也笑道:“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也学会我们这套八股滥调了!”
【第30句】:好药难治冤孽病,好话难劝糊涂虫.
【第31句】:【一根篙竿压倒一船人】(惯)篙竿:撑船用的竹竿。比喻所说的一番话伤害了众人。
【第32句】:【牙疼不是病,疼杀无人问】(谚)指牙痛不算什么大病,犯上了却揪心般疼痛,别人无法体会。 也作牙痛不是病,疼开真要命。 牙痛不算病,痛起来真要命。
【第33句】:【物极必反】(谚)指事物发展到极限时,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 也作物极则反,人急智生。 物极则反,泰极则否。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第34句】:【一日三顿的炸酱面——一点不新鲜】(歇)指没有一点新东西,都是老一套。
【第35句】:【喝墨水】(惯)比喻有文化、有知识。 也作“喝墨汁”。
【第36句】:【六月不热,五谷不结】(谚)五谷:泛指粮食作物。农历六月,三伏天气,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此时要是天气不热,五谷就难以结出果实。指六月大热,是农业生产的需要。
【第37句】:【外甥多似舅】(谚)指外甥在长相、性格和志趣方面往往和娘舅相似,总脱不开娘舅家的家风。 也作外甥似娘舅。 外甥不脱舅家相。
【第38句】:【法不传六耳】(谚)六耳:一人两只耳朵,六耳指三个人。指机密事只能你知我知,不能让第三者知道。
【第39句】: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第40句】:【半夜明灯天晓月】(惯)半夜的明灯,油将耗尽;天边的明月,拂晓时会隐去。形容事物存在时间短暂,消失很快。
【第41句】:【山依岭,岭依山】 释义:比喻互相帮助,互相依靠。 例句:咱们近人不说远话,互助组里,鱼帮水,水帮鱼,山依岭,岭依山,年轻人照顾你们上岁数的老人,是应该的。
【第42句】:【骏马虽良,不中农夫之用】 释义:比喻虽有本领,却不被其他行业的人赏识、重用。 例句:宝刀虽利,不动文士之心。骏马虽良,不中农夫之用。英雄虽有掀天揭地手段,那个识他、用他?还要奚落他。
【第43句】:【打前站】(惯)指行军或集体出行时,先派人到即将停留或到达的地点联系食宿。
【第44句】: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
【第45句】:【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释义:三国:指罗贯中著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看《三国演义》掉下了同情的眼泪,在为古人担忧。比喻担忧是多余的,没有必要。 例句:你不是吃奶的孩子了,该咋样做你自个瞧着办!我说这话也不过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反正你今后在外的一切行为都与本号无涉!
【第46句】:【吃了五谷思六谷】(谚)五谷:指稻、黍、稷、麦、菽。指五谷杂粮都吃遍,还想吃更难得的粮种。比喻人的欲望需求是永远不可能彻底满足的。
【第47句】:【饿眼见瓜皮——就当一景儿】(歇)景:景物,这里指美好的事物。 讥讽人贪婪,连别人遗弃的坏东西或不三不四的人,都当成宝贝。
【第48句】:【染缸里拉不出白布】 释义:说明人处在不良的环境中,必然受到不良的影响。 例句:“染缸里拉不出白布!”河边相会时,火把大发雷霆,“不许你跟杨吉利蹬浑水。”
【第49句】:【发什么声,得什么音】(谚)音:音讯,信息。指说出什么样的话,就能让人看出他是哪个层面上的人。
【第50句】:【拿着赶狗棒儿骂皇帝——贵贱也不自量】(歇)赶狗棒儿:乞丐讨饭时用来打狗的木棍。指人不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自以为了不起。含讥讽意味。
【第51句】:【人不亲行亲】(谚)行(hang):行业。指同一行业的人,在情感上总是相亲的。
【第52句】:【胆量是斗出来的,志气是逼出来的】(谚)胆量是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志气是由逆境逼出来的。指人的胆量和志气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环境激励的结果。
【第53句】:【关门打鼓,鼓声在外】(谚)关住门打鼓,鼓声也会远播到外面。比喻内部发生的事情,特别是丑事,总是难以掩盖,很快就会传播出去。
【第54句】:【刀对刀,枪对枪】(惯)比喻针锋相对。 也作“枪对枪,刀对刀”。
【第55句】:【要知山下路,须问去来人】(谚)要知山下路的难易走向,还得问问过往的行人。比喻要了解真实情况,还应向实践着的人请教。
【第56句】:【教师节】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家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教育工会商定,废除了6月6日这个旧教师节,并在1951年规定:教师节和“五一”劳动节合并在一起。可实践证明,“五一”节并没有教师的特点。时间一长,人们只知道“五一”是劳动节而逐渐把教师节忘记了。为了提高教师的地位,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体现教师的特点,1985年1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第57句】:【打碎的盘子敲烂的碗】 释义:比喻关系彻底破裂,不可挽回。 例句:她冷笑一声,说:“你别做梦挖元宝,想偏心啦!咱们是打碎的盘子敲烂的碗,扔到坑里,撒在道上,你拣不回来,也对不到一块儿。”
【第58句】:【倒霉】“倒霉”指事不顺利或运气坏。倒霉一词源自江浙一带的方言,原作“倒楣”。 “倒霉”一词产生的时间并不算长,大约在明朝末年。那时候,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限制了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加之考场舞弊之风甚盛,所以一般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不容易的,“范进中举”虽是小说中人物,却是当时真实的写照。为了求个吉利,江浙一带有个习俗,学子们临考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门前树起一根旗杆,当地人称之为“楣”。考中了,旗杆照树不误,考不中就把旗杆撤下,叫做“倒楣”。后来,以讹传讹,把“倒楣”写作“倒霉”。
【第59句】:【稻秀雨浇,麦秀风摇】(谚)秀:稻、麦扬花期。指稻扬花时,要雨浇灌,却忌风摇;麦扬花时,要风吹摇,却忌雨浇。 也作“麦秀风摇,稻秀雨浇”。
【第60句】:【小家碧玉】金枝玉叶、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都是形容女子的词。不过,她们的出身不同,差别可谓三级跳。金枝玉叶一般指皇族之女,大家闺秀指官宦巨富之女,小家碧玉指平民百姓之女。而小家碧玉又特指小户人家年轻美貌的女子。那么,小家碧玉是从何说起呢? 小家碧玉源自晋朝孙绰的《情人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诗中的“碧玉”是一个女子的名字。此后,“小家碧玉”即成为小户人家年轻美貌女儿的代称。她们一般生长在平民家庭,容貌俏丽,性情或温柔或活泼,但因从小家贫失学,又不与外界接触,所以不会附庸风雅,但对一些家务女红往往比较精通。小家碧玉虽不及大家闺秀学问深,懂礼仪,但绝不比大家闺秀品行差,且更具心灵手巧的优势。
【第61句】:【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谚)指在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之后,必然会有各种疫病流行,要严加防范。
【第62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释义:春蚕到死的时候丝才吐尽。“丝”与“思”谐音。比喻对爱情忠贞不渝。也比喻具有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德。这是李商隐《无题》中诗句。 例句:尹雅屏满脸羞愧,尴尬地说:“你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啊。请原谅。我不该伤你的心。”
【第63句】:【上坡路吃力,下坡路好走】(谚)比喻人进取向上艰难,消沉堕落却十分容易。
【第64句】:【坠入五里雾中】见“堕入五里雾中”。
【第65句】:一个船儿一个舵。
【第66句】:【赶集走亲戚——顺便】(歇)赶集:到集市上去买卖货物。指乘做某事的方便做了另一件事。
【第67句】:【圣人面前卖字画】 释义:比喻在内行人面前逞能。 例句:我可不敢在圣人面前卖字画呀!
【第68句】:【核桃里的肉——不敲不出来】(歇)比喻不施加压力不说实话。 常含责骂意。 也作“属核桃仁的——不敲不出来”。
【第69句】:【玉波去四点,依旧是王皮】(谚)玉字去一点,还是王字;波字去三点,还是皮字。指表面上略有变化,但本质上还是不变。
【第70句】:【丈夫非无泪,不洒别离间】(谚)有志气的男子汉也是感情丰富的人,但他决不会在离别时流泪。指真正的男子汉善于用理性控制感情。
【第71句】:【一个(姓)字分不开】 释义:说明一家人,分不开。 例句:“一个‘李’字分不开,兄弟毕竟是兄弟!”
【第72句】:【没本钱买卖——赚起赔不起】(歇)比喻事情不能失败,只有努力取得成功。
【第73句】: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第74句】:【狗长犄角——羊相】(歇)犄角:牛、羊等头上长出的角。狗头上长出角,想装扮成羊的样子。羊:谐“洋”。讥讽人出丑,闹笑话。
【第75句】:【媳妇进房,媒人靠墙】(谚)新媳妇娶进门入了洞房,媒人就靠墙一边站,没用了。指娶亲后容易把媒人忘记掉。 也作“媳妇进门,媒人出门”。
【第76句】:【棉桃里面找胡桃——专拣硬的敲】(歇)棉桃:棉花的果实,形似桃。胡桃:核桃,这里指核桃树的果实。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 比喻专打击态度强硬或本领过硬的。
【第77句】:【进了仙观,忘了旧庙】(惯)比喻人生活环境好了,就忘了过去。
【第78句】:【太刚则折】(谚)折:折断。物体过于刚硬,就容易折断。比喻人在为人处世上过于刚烈,就容易受挫折。
【第79句】:【冬至长于岁】(谚)冬至:节气名,标志着从这一日起,进入严寒时段。长(zhang):大。指按照民间习俗,冬至节比过大年还热闹。
【第80句】:【八人轿也抬不出去】(惯)形容人心意坚决或地位稳固。 也作“八抬大轿也抬不动”。
【第81句】:【官屋漏,官马瘦】(谚)官:公众的。公众的房有人住没人修,常是漏的;公众的马有人骑没人养,常是瘦的。指公众的东西容易损坏。 也作“官船漏,官马瘦”。
【第82句】:【牢门口的匾——后悔迟】(歇)旧时监狱门口的匾上常题“后悔迟”三字。指等到犯了罪或做错了事才悔悟,已经来不及了。
【第83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一俗语是指阴谋家的野心已经非常明显,已为人们所共知。 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接替了他的职位,从此,魏国大权旁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的手里。大臣中若有谁反对他们,司马师就会将其除掉。魏少帝曹芳早就对司马师兄弟的霸道行径极为不满,一直想撤掉司马氏兄弟的兵权。但还没等曹芳动手,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后把曹芳废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孙子曹髦继承了皇位。 司马师病死后,司马昭便做了大将军,他比司马师更为专横霸道。魏帝曹髦实在忍无可忍了,有一天,他把尚书王经等三个大臣召进宫里,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着等死,今天,我要同你们一起去诛杀他。”虽然没有杀死司马昭,反被司马昭所杀,但比当傀儡受气有志气得多。
【第84句】:【黄梅时节家家雨】 释义:黄梅成熟时节,即四五月间,水润土溽,础壁尽湿,郁蒸的气体,如同下雨。 例句:黄梅时节家家雨。张蒙溪谓梅当作霉,雨中暑气也。梅雨善污衣服,故又云霉浣,言其为霉所坏也。
【第85句】:【有眼不识荆山玉,拿着顽石一样看】(惯)荆山玉:即和氏璧;相传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西部)抱玉岩得璞玉,后把它琢磨成价值连城的美玉。不认识荆山宝玉,把它看作顽石。比喻没有眼力,错把好人看作坏人,或把有才干的人当作无能的人。
【第86句】:【猎狗的鼻子药农的眼】(谚)猎狗的鼻子最灵,任何异味一嗅便知;药农的眼睛最亮,在纷繁的草丛中一眼能认出要找的草药。指具有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是无可替代的。
【第87句】:【行行出状元】(谚)行:行业。状元:科举时代殿试第一名。指不论哪一个行业,都有本行业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 也作行行出状元,业业有高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第88句】:【亲者割之不断,疏者续之不坚】(谚)关系亲密的,用刀也割不断;关系疏远的,强连到一起也不坚牢。指人际关系是亲是疏不可强求。 也作“亲了割不断,假了续不上”。
【第89句】:【恭敬不如从命】(谚)指对长者恭恭敬敬,不如顺从他的意愿。为接受长者赐予的谦辞。
【第90句】:【近山识兽,傍水知鱼】(谚)住在靠山的地方,见过各种兽,故识兽名;住在近水的地方,见过各种鱼,故知鱼名。指人接触什么多,自然就对什么了解熟悉。
【第91句】:【瘸子担水——一步一步来】(歇)本指一步一步稳健地行走,转指做事按部就班,不急于求成。
【第92句】:一块块砖头砌起墙,一条条小河汇大江。
【第93句】:【痴人前不得说梦】(谚)指面对痴呆的人,不可说梦,以免其当真而惹出是非。也指痴人没有正常人的理解能力,对有深层含义的话没法理解。
【第94句】:【八竿子打不着】(惯)形容二者没有关系或关系十分疏远。
【第95句】: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第96句】:【野狼养不成家狗】 释义:比喻本性坏的人再教养也改不了。 例句:他心一狠,竟咬牙切齿地说出这样的话来了:“养活了你十几年,真是野狼养不成家狗!你要走也行,先把这十几年的饭钱算清了再走!”
【第97句】:【吃素】在佛教初创时期,并没有要求信徒一定要吃素。在律书《十诵律》里规定可以吃“三净肉”,即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己杀的动物的肉,都是可以食用的。老百姓常说“眼不见为净”,恐怕源于此。 到了南朝梁武帝时期,僧人们才开始只吃素。梁武帝萧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认为食肉就是杀生,违背了佛教“不杀生”的戒条。他发誓断除酒肉,假如再喝酒吃肉,杀害生灵,甘愿受鬼神制裁,并将堕落到阿鼻地狱;他又规定宗庙祭祀用面粉代牲畜。梁武帝严格遵守誓言,每天只吃豆羹粗饭。 僧人们在梁武帝的带动下,开始吃素,并且成了寺院里的戒律。
【第98句】:【赤脚的赶鹿,着靴的吃肉】(谚)赤脚的:光着脚板的穷苦人。着靴的:穿着官靴的权势者。指穷苦人辛辛苦苦劳作,权势者则坐享其成。 也作“赤脚撵兔,穿靴吃肉”。
【第99句】:【腊八粥】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据说“腊八粥”源自佛教。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白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效果,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所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传说吃了“腊八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至今我国江南、三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冬季吃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上一篇:百家号动态最吸引人的歇后语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