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中国谚语俗语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释义:镜:指照镜。不必在水里去照自己面容,而要从别人的反映里去真切了解自己。 例句:古者有语日:“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第2句】:活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第3句】:【曾被卖糖君子哄,至今不信口甜人】(谚)指受过甜言蜜语哄骗的人,对于甜言蜜语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与警惕。

【第4句】:【病老虎的爪子还能搭死健牛呢】 释义:比喻任何时候不能小看、轻视强大者。 例句:哦,哦,老弟,八路总归是八路,莫看他们人少,又是伤号,病老虎的爪子还能搭死健牛呢!

【第5句】:三个女人抵一群鸭。

【第6句】:伟大成就,来自艰苦劳动

【第7句】:【高山藏虎豹,深泽掩蛟龙】 释义:比喻偏僻的地方或群众之中隐藏着人才。 例句:古云: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盐车困良骥,田野埋麒麟:高山藏虎豹,深泽掩蛟龙。余仲雄一介寒儒,得中文武进士之职。

【第8句】:【此地无银三百两】 释义:古代民间故事:有人把三百两银子埋在地里,怕人知道,就在地上插一木板,上写:“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隐瞒、掩盖,结果更加暴露。 例句:刘稻村最后冷笑了笑说:“哼!此地无银三百两!请回去吧。”

【第9句】:【飞蛾投火】多用以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五五引《涅槃经》说:“汝等今者兴建是意,犹如飞蛾投于火。”宋·赜藏主辑《古尊宿文案大随开山神照禅师》:“岂比飞蛾投火,自伤自坏。”后为俗语,如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寻他不着,他今日自来投到,岂不是飞蛾扑火,自讨死吃的。”(宽忍)

【第10句】: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第11句】:【运动不出汗,成绩不见面】(谚)指体育运动不练得出汗,就不会有效果。

【第12句】:【金兰】“金兰”指结拜的兄弟姐妹。原意是牢固而融洽的友情。源自《易经》。 《易经·系辞上》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金兰”一词从这两句话当中各取一字而成。“金”喻坚,二人如果同心协力,其作用可断金——可以克服一切困难而达到目的。“兰”喻香,即美好。 “臭”读如“秀”,指气味。两人推心置腹的话语,如兰花之香美,令人感动。后世便以“金兰”比喻朋友之交,可以解释为其坚如金,其芳如兰。《文选·秋胡诗》云:“且协金兰好,方愉琴瑟情。”即谓金兰之交如琴瑟之和,令人欢愉。后引申为结义,如“义结金兰”,指结拜兄弟、姐妹。这样的结拜兄弟,其情义坚如金,堪称“铁哥们”。

【第13句】:【破车碍好道】(谚)比喻不合时宜的旧事物不清除,就会妨碍新计划的实施或新生事物的进展。

【第14句】:七分锣鼓三分唱。

【第15句】:【求人者常畏人,受人求者常骄人】(谚)求人的人常有一种畏怯的心理,接受人求助的人总有一种傲慢的心理。指求人帮忙和答应帮别人忙,心态迥然不同。

【第16句】:【老佛爷】现在,清代的影视剧泛滥,将慈禧太后称为“老佛爷”,误导大家一提到“老佛爷”就认为是慈禧太后。其实,“老佛爷”并不是慈禧太后所独有的,甚至不应她所有,是她强加于自己的。 “老佛爷”源于清初。清朝是由满族(先初称为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女真族首领被称为“满柱”,“满柱”是佛爷“曼珠”的转音,是佛爷吉祥的意思。以后代代相传,清朝建立后,将满语的“满柱”译为汉语的“佛爷”,于是“佛爷”就成了皇帝的特称。慈禧太后虽独断朝政,但她没有做过女皇,何来“老佛爷”之称。 慈禧太后为什么被称为“老佛爷”呢?其中有一个故事。光绪初年,慈禧为了再度垂帘听政,使用种种手段为自己大造声势。心腹太监李莲英明白主子的心意,令人依照慈禧的模样在万寿寺大雄宝殿后面新建了一座观世音像,接着向太后谎称万寿寺大雄宝殿有双佛显光。慈禧去之后发现大雄宝殿还是原来的三世佛,勃然大怒。李莲英请太后到后殿御览,慈禧转到三世佛后,果然看到一尊观世音像,李莲英大喊“老佛爷到”,在场的大臣们立刻跪下高呼“恭迎老佛爷。”慈禧太后故作不解地问道是哪个老佛爷啊,大臣们立刻回答道:“就是太后您老佛爷啊!”“您就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请您再度垂帘听政,解救万民。”这一席话让慈禧太后心花怒放,很快“太后老佛爷”之称就举国上下无人不知了。慈禧太后强奸民意称她“老佛爷”,给中国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第17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惯)比喻说话没有条理,做事不按章法或次序,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比喻这事干一点儿,那事也干一点儿,什么事都干。 也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东一榔头,西一棍子。 东一榔头,西一杠子。

【第18句】: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第19句】:在家不是贫,路贫愁杀人

【第20句】:【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此语指做事情适当调节,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理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能望文生义,它不是文官和武官之道,也不是文事和武事之道,而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俩的贤明治国之道:有松有紧,一张一弛,宽严相济。 此语典出《礼记·杂记下》,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随老师观看一年一度的年终祭祀活动。在这个节日里,老百姓狂欢乱舞,简直像疯了一样。 子贡不明白百姓为什么这样。孔子解释说:“老百姓辛苦了一年,到了年底理应放松一下。一张一弛,有劳有逸,这才是文王、武乇的治国之道。”

【第21句】:【逼公鸡生蛋】 释义:比喻要求苛刻,强人所难。 例句:袁廷发头也不回,抵塞他:“你们简直在逼公鸡生蛋哕。”

【第22句】:【戏有戏德,台有台规】(谚)戏剧演员要有艺德,台上表演要有台规。指戏剧表演一要有道德规范,二要有严格规程。

【第23句】: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第24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惯)形容诸事顺遂。也形容人本领大,具有控制局势的能力。

【第25句】:【萝卜花了肉价钱】 释义:比喻成本过高,划不来。 例句:“便宜?如果把所吃的谷子算上去,那就‘萝卜花了肉价钱’不合算……”童少英将不合算的道理,算给越华听。

【第26句】:【无事不登三宝殿】“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一俗语,指的是无事不来,来者必有所求。它源自佛家活动场所。 “三宝”,指佛、法、僧三者。佛,指大知大觉的人;法,指佛所说的教义;僧,指继承和宣扬教义的人。而“三宝殿”又是什么地方呢?据明代学者归有光的解释,“三宝殿”是佛教的佛、法、僧三大活动场所。“佛”的活动场所,是指佛教徒登场办事的地点大雄宝殿,闲人不能随便进门游览;“法”的活动场所,是指佛家珍藏经书、经典之所“藏经楼”,也不能擅自进去;“僧”的活动场所,是指僧人燕息(睡眠)的“宁静禅房”,他人不得擅人。 正因为“三宝殿”是个清静高洁的特殊地方,又多建在高山之上或深山之中,凡人很少涉足,以保持佛家清净之地。没有重要的事情,一般人是不进去的。所以人们便用“无事不登三宝殿”来比喻没有事情不找上门来。 现在,寺庙多在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多数已成为旅游景点,“三宝殿”多已开放,佛俗交流前所未有,三宝殿变得游人如织。

【第27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佛教的宝塔。谓救人性 命,功德无量。《人民日报》 (1982,3,16):“照佛家的说法: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实行新交通规则,就可以算功德 无量。”

【第28句】:【家贫不是贫,路贫贫煞人】(谚)在家过的贫困日子还容易对付,出门在外的贫困,才真正叫人为难。 也作家贫犹自可,路贫愁煞人。 家贫不是贫,路贫愁煞人。

【第29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惯)比好的差一些,比差的好一些。指处于中等水平。

【第30句】: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第31句】:此外,僧人的用物如衣钵、锡杖之类,亦称“法宝”。俗语中,“法宝”一词运用广‘泛?在神话小说中,称降妖伏魔的宝物为法宝。如清代李渔《蜃中楼·试术》:“蒙玉皂授我三件法宝,一来成就好事,二二来降服火龙。“亦指珍宝,宝贝。如清代曹寅《题铜宫秋色图》:“《富春山图》、《待渡图》、《洛神女》、《孝经图》,皆前代法宝。”今多比喻有特殊效果的方法、经验。如茅盾《色盲》一三:“浪漫主义把恋爱当作神秘的圣殿,颓废主义义以为是消忧遣愁的法宝。”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第32句】:【钢刀再淬火,利刃又加钢】 释义:淬火:把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浸入冷却剂急速冷却,以增加硬度。比喻好上加好,刚强更加刚强。 例句:你别看日子不多,他长的出息可真不少!这条硬汉子,一进入革命队伍的行列,真好似钢刀再淬火,利刃又加钢!

【第33句】:【拉住黄牛当马骑】 释义:比喻让能力小或条件差的承担繁重任务。 例句:我们既要面对厂里的实际情况,更要看到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咱们要拉住黄牛当马骑。

【第34句】:【人生唯有别离苦】(谚)指人生在世,最令人痛苦的是生离死别。 也作人生最苦是离别。 人间最苦处,死别共生离。 人生最苦难堪事,莫过死别与生离。

【第35句】:【好伙计勤算账】(谚)伙计:商场中合伙经商的人。合作者关系处得再好,也要经常结算账目。指在钱财上必须做到账目公开,有透明度。

【第36句】:【刀子尖上赌气】(惯)赌气:因不满或受指责不服而任性行事。指拿生命赌气。

【第37句】: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

【第38句】:【人老珠黄不值钱】多揩妇女年老色衰,被人冷落。也指 老人无用,不受欢迎。类似的:牛老不耕田,人老不值钱。 秦瘦鸥《秋海棠》:“吴老板,想开一些吧!人老珠黄不值钱, 哪一个唱戏的不是这样啊?”

【第39句】:【肉炒熟,人吵生】(谚)肉越炒越熟烂,人越吵越陌生。指人与人之间,贵在相互体谅,最忌稍有不和,便吵吵闹闹。

【第40句】:【交易不成仁义在】(谚)指纵然生意没有成交,但彼此一定保持良好的关系,不要伤害感情。商场中买卖双方常用的交际语。 也作“买卖不成仁义在”。

【第41句】:【正锅配好灶,歪锅配蹩灶】 释义:比喻好的配好的,差的配差的(多指夫妻)。 例句:“这种媳妇,才算媳妇,要照如今的妇女呀,哼,别说守一年,男人没闭眼,她早瞧上旁人了。”“这也是赵大哥积福修来的。正锅配好灶,歪锅配蹩灶。”

【第42句】:【东坡肉】“东坡肉”是杭州名菜,它是由猪肉炖制而成,一般是一块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人口肥而不腻,带有酒香,十分美味,流行于江浙一带。制作方法是:将五花肉切成大块,用葱姜垫底,加上酒、糖、酱油,用水在文火上慢焖即可。“东坡肉”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这道名菜叫“东坡肉”,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苏东坡,果真是他发明的吗?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源自两地。 一说起源于杭州。相传他在杭州刺史任上完成疏通西湖、修筑苏堤这两个利国利民工程后,老百姓欢天喜地,奔走相告,一致认为苏东坡为地方办了一件大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老百姓不约而同地给他送去猪肉,表达拥戴和感激之情。苏东坡十分感动,再三推辞,但百姓的感情难却,于是收下了猪肉。但如何处理这么多的猪肉?他决定与百姓有福共享,于是就让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采用他拿手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疏浚西湖民工的名册分送到每户每家。他的家人在烧制猪肉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大饱口福,盛赞送来的肉烧制别致,可口好吃。众人称赞之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上门向苏东坡学烧“东坡肉”。后来演变成农历除夕夜,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坡肉,用来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 另一说起源于黄州。相传“东坡肉”系苏轼这个潇洒的美食家被贬黄州时,在贫困的生活中不忘创造享受美食的机会,仿照前人并改良红烧肉的做法,将猪肉加酒做成红烧肉小火慢煨而成。有《猪肉颂》为证:“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此菜在黄州发起,后传至南宋首都杭州,发扬光大,遂成杭州名菜。

【第43句】:风浪里试舵手,困难里试英雄

【第44句】:【一日三顿的炸酱面——一点不新鲜】(歇)指没有一点新东西,都是老一套。

【第45句】:“译”字出现较早。《礼记·王制》谓“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并指出通陈北方语言者为“译”。而《说文解字》则泛指“传译四夷之言者”为“译”。“翻”与“翻译”的广泛运用,出现在佛经盛传汉地与译经事业发达之际。如北周庾信《奉和法筵应诏》诗:“佛影胡人记,经文汉语翻。”又如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下》:“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翻译的最早意义即指译经。宋代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一谓:“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不过,事实上译经并不局限于梵译汉,汉译佛经的来源还有巴利文、西域文(胡本)、藏文等。清代还译出满文大藏经。关于翻译,《宋高僧传》比喻道:“如翻锦绣,背面俱华,但左右不同耳。”我国的佛经翻译,始于汉末的安世高、支娄迦谶等,号为“古译”。后又出现了以鸠摩罗什、觉贤、真谛等为代表的“旧译”和以玄奘、义净等为代表的“新译”,形成了我国翻译史上空前的盛况。译经家们总结出一系列丰富的经验。如安世高的“五失本、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和彦琮的“八备十条”等。从六朝至隋唐,出现了许多民办或官办的“译场”,多集中于长安、洛阳、建业等地。每译一经,大致要经过译主、笔受、度语、证梵、润文、证义、总勘等程序。可见译经作风的谨严,其影响延及后世。

【第46句】:【有铁就能碾钉子】(谚)有了铁,就能打出钉子来。比喻具备了基本条件,事情就能成功。

【第47句】:【天灾好躲,人祸难防】(谚)自然界出现的灾害,人们比较容易对付;由人为造成的灾祸,往往难以防范。指人祸远比天灾可怕。 也作“天灾能敌,人祸难消”。

【第48句】:【房檐滴水照道描】 释义:下辈照着上辈的样子学。 例句:说话的妇女学着老头腔:“……你们坏良心,将来你们的孩子也房檐滴水照道描!”

【第49句】:【家有黄金,外有斗秤】(谚)家里有多少金银,四邻八舍有斗有秤给你称量得一点儿不差。指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如何,瞒不过邻里乡亲。 也作“家有黄金外有秤”。

【第50句】:【过年的皇历没用场】见“隔年的黄历不管用”。

【第51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第52句】:【敢揽瓷器活,定有金刚钻】(谚)瓷器活:修补瓷器的活计。金刚钻:用金刚石做钻头的钻子。有金刚钻,就敢揽修补瓷器的活计。借指有某方面的专长,就敢承办某方面的事情。

【第53句】:【这个耳朵进来,那个耳朵出去】(惯)比喻不把别人的话放在心上。 也作这个耳朵听进去,那个耳朵跑。 左耳进,右耳出。

【第54句】:【借光】“借光”指分沾他人的利益、好处。日常生活中的客套话,如:“借光”我过去一下。那么,这个俗语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源自一个民间故事。 据说,齐国有一个贫家女孩叫徐吾,她经常与邻居的女孩们在一起纺线绩麻,有时候干活到很晚,大家就点上蜡烛。每天晚上的蜡烛都是由每个女孩从自己家中带来的。 徐吾因为家里很贫穷,所以带的蜡烛最少,一起干活的女孩们逐渐不高兴了,有一个姓李的女孩便对其他人说:“徐吾带的蜡烛不够,以后就不要和我们一起干活了。” 徐吾听了她的话,为自己辩解说:“这样说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不友好的。大家都知道,我每天来得最早,休息得最晚,天天都在打扫卫生等待你们的到来,坐的时候也自觉坐在下面。这都是因为我穷,自知带的蜡烛少。 何况,同一个屋子里,多我一个,蜡烛也不会暗淡多少,而我只是借东墙上的余光,每天来干自己的活。所以大家不要吝啬你们的余光,我用的光并不影响你们什么,这样一举两得,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女孩们听了徐吾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大家也无话可说了。从此以后,徐吾仍旧和大家一起纺线绩麻,也不再有人因为她带的蜡烛少而埋怨了。 “借光”的故事启发大家互行方便。

【第55句】:船大不怕浪高,志大不怕艰险

【第56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惯)1形容知识丰富,通晓古今。

【第57句】:【家资多大祸多大】(谚)家业资财的规模有多大,承担的风险就有多大。指积财和招祸往往是并行的,戒人引起警惕。

【第58句】:【机锋】本义是弓上的机牙和箭锋。禅宗用以比喻敏捷而深刻的思辩和语句。如宋·苏轼《金山妙高台》诗云:“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禅家多用机锋之言验证对方的悟道程度。机锋通常表现在对答之中,称为“机锋对敌”。如明·徐渭《翠乡梦》第二出:“俺禅家自有个哑迹相参、机锋对敌的妙法。”机锋有如下的特点:一是快捷如箭,不容犹豫思索。如“一宿觉”条中慧能与玄觉对答如流,妙语贯珠。一是如箭行无迹,要旁敲侧击,不许一语道破。禅家多用俗语诗句,少引经文,便是此意。一是利如箭锋,直如箭行。如风吹幡动,一僧说是“风动”,一僧说是“幡动”,慧能却说“仁者心动”,直指人心,如石破天惊。一是对机,如箭与弓上的机牙相对,一发中的。慧能所传“三十六对法”便属这一类。实际上,斗机锋并不限于丛林中。耽味禅悦的文人也喜欢对几句机锋。众所周知,在小说《红楼梦》里,宝玉与黛玉就经常参禅斗机锋。后亦用机锋泛指敏捷的才思。如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房室》:“若夫文人运腕,每至得意疾书之际,机锋一阻,则断不可续。”又如钱钟书《围城》:“鸿渐因为她们说话象参禅似的,都隐藏机锋,听着徒乱人意,便溜上楼去见父亲。”(李明权)

【第59句】:【千金难买老来瘦】(谚)指人到老年,最怕身体肥胖;清瘦一点,是难得的好事。 也作“有钱难买老来瘦”。

【第60句】:【水漂的瓜菜,风落的梨子】 释义:比喻失势,振作不起来。 例句:素寒这才说:“他们既编造小集团,你我自然是主要成员,可我不是为自己难过。我是水漂的瓜菜,风落的梨子,算个什么呢!可叹你南征北战多年,负伤回来,靠自己劳动生活,不要公家补助,一心为集体,一心斗地主,还落这种下场。”

【第61句】:【河水靠流,人群靠头】 释义:比喻做事要靠带头人。 例句:冯少怀说:“要我看也不赖。河水靠流,人群靠头。我们有个好村长,可是个好样的啦。”

【第62句】:拜佛修斋佛教徒修行的主要内容之一。拜佛是佛教徒每天应修的定课;如人寺院,亦应礼拜佛菩萨等。拜佛必须依从佛教仪规,采取“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方式。至少三拜,或为三的倍数。斋字有戒、敬、清净等义。

【第63句】: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第64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指“道行”。魔,梵语Mara,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者(参见“魔”)。《魔逆经》指出:“其精进者,乃为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当奈何。”释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树下,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其时天界魔宫震动,魔王波旬先率魔军进行威吓,又遣魔女进行引诱,均以失败告终。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正如隋代智颉指出:“转魔事为佛事,即巧慧。”应知一切善恶境界,均是唯心所现。“但了惟心,见无所见。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宋代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上)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诫修行者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俗语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

【第65句】:【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惯)指表面上待人亲热,内心却非常狠毒。

【第66句】:【在京和尚出京官】(谚)指在京城的和尚往往吃香,就好比离开京城的京官在地方上吃香一样。

【第67句】: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

【第68句】:【见兔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谚)牢:羊圈。见到兔子回头叫狗去追,这不算晚;羊被偷走赶紧加固羊圈,也还不迟。指发生了失误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仍不失为明智之举。

【第69句】: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第70句】:身穿三尺衣,说话无高低。

【第71句】:【 无病一身轻,有子万事足】没有疾病,可以自由活动;有儿 子继承,不需要再操心。明代《今古奇观》:“今你寿近七十, 前路几何?并无子息。常言道:无病一身轻,有子万事足。”

【第72句】:报恩恩,又称恩惠或恩德。即有好处施于他人。受恩惠者,尽心竭力报答之,叫做报恩。藏经中收有《报恩经》七卷,说佛在世时,其弟子阿难闻外道讥佛不孝,便去告佛,佛当即召集大众讲述自己如何尽孝的事实。他说他过去生中为须阁提太子时,曾以身肉济父母之难。此生成佛之后,又先上忉利天为母说法等等。佛认为这些都是尽孝报恩的行为。佛教寺院中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又是根据《盂兰盆经》的报恩思想而举行的宗教活动。

【第73句】:【打狗要用擒虎力】(谚)比喻降伏一般敌人,也要使出对付强敌的手段,丝毫不能轻敌。

【第74句】:【是个老虎不吃人——坏了名色在那里】见“老虎不吃人——只是坏了名色”。

【第75句】:【天塌了,还有撑天大汉哩】(谚)天塌下来,自有撑天大汉顶着,伤不了大家。比喻天大的事自有当事人承担。也比喻问题再大,自有解决的办法。 也作天掉下来,有长人去挡。 天塌下来,高个子顶。

【第76句】:【瓜儿恋秧,孩儿恋娘】(谚)就像瓜离不开瓜蔓一样,孩子离不开生身的娘亲。指孩子离不开娘亲是天性。也借指游子恋着故土完全出于真情。

【第77句】:【假大空】(惯)指虚假、夸大、空洞的内容。

【第78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惯)指抬高别人,贬低自己。也指过高地估计对方的力量,而对己方的力量估计不足,因而助长对方气势,使自己灰心丧气。 也作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第79句】:宁叫钱吃亏,不叫人吃亏.

【第80句】:【佛眼相看】佛眼为佛经中说的“五眼”之一。佛名觉者,觉了诸法实相,名为佛眼。在这里特指慈善的眼光,谓以善意相对待,不加伤害。《水浒传》第十四回:“是会的将来还我,佛眼相看。你若不还,我叫你目前流血。”元曲《博望烧屯》第一折:“这村夫若下山去呵,我和他佛眼相看。”(常正)

【第81句】:【旦角】“旦角”指戏剧里女性角色,有正旦(青衣)、老旦、花旦、武旦等区别。在京剧界有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尚、程、荀。那么旦角是怎么来的呢? 西汉桓宽的《盐铁论》里,就提到“今民间……奇虫胡妲戏娼舞像。” 方以智在《通雅》中释为:“胡妲,即汉饰女伎,今之装旦也。”可见在汉代,已出现了旦角演员,尽管当时还没有完整形态的戏剧。 胡妲,在“妲”之前冠一“胡”字,为我们点明了它的渊源所自。原来我国历史上,习惯把来自西域的各种事物冠以“胡”字。比如胡笳、胡琴、胡桃、胡床等,举不胜举。 胡妲的“妲”字,任半塘先生作了正确的诠释,他在《唐戏弄》里指出:“可能乃用一汉字足以表示女性者,以录胡语之音。”(可能是用一个足以表示女性的汉字,来记录胡语之音),由于是音译,就不必拘于某字。所以唐人敦煌写本又作“黑旦”,宋人《乐府混成集》又写作“笪”和“旦”。 至于“旦”(或“黑旦”、“笪”)在胡语中的本义,《燕乐考源》作了解释:“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韵也。其声亦应黄钟、太蔟、林钟、南吕、姑洗。”可见五旦就是五音,与宫、商、角、徵、羽相当,本是西域兄弟民族的音乐术语。汉以后,随着西域艺术的内传,“胡妲”被作为表演歌舞的女性的代称。“胡妲主歌而胡旋主舞”。《唐书礼乐志》说:“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转如风。”主歌主舞应和现在的歌伴舞差不多。而伴随着戏曲的兴起,旦则演变为唱工很重的女角的代称。如宋代时有“装旦”。 元朝是我国戏曲大发展时期,杂剧中已出现了正旦、小旦、搽旦等各类旦角角色,为现在齐全的旦角名称打下了基础。

【第82句】:【酱油碟子跟着蹄子——拖拖就拖干了】(歇)蹄子:方言,肘子。 肘子的肉较厚,蘸碟子里的酱油,蘸不了多少次就蘸光了。指钱财很快就消耗完了。

【第83句】: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第84句】:【拔钉子】(惯)比喻除掉所憎恨的人,或除掉危害极大的祸患。

【第85句】:【天字第一号】(惯)旧时常用《千字文》文句的字来编排序号,“天”是《干字文》首句“天地玄黄”的第一字,“天字第一号”就是第一的意思。后借指最大、最好或最突出、最重要的。

【第86句】:【好花需绿叶扶持】见“红花虽好,也仗绿叶衬映”。

【第87句】:师傅引进门,巧笨在各人

【第88句】: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第89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第90句】:赞叹称美赞扬,谓之“赞叹”。如:雄伟壮观的秦代兵马俑引起了中外游客的赞叹。“赞”,梵语Stotra(戍怛罗),谓以偈颂赞美、佛菩萨的功德,又称为“赞呗”、“赞叹”。隋代智颉《法华经文句》卷二说:“发言称美,名赞叹。”唐代道宣《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三说:“美其功德为赞;赞文不足,又称扬之,为叹。”“赞叹”一般用于做佛事时。用梵音的,称为“梵赞”;用汉语的,称为“汉赞”。如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金盘眩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俗谓之“唱赞子”,是有一定的曲调的。

【第91句】:【善男信女】为善男子、善女子的简称,原指皈依佛教的男女,后泛指信佛的良家男女。佛典中称呼在家信徒常用此称。“善”系对信佛闻法而行善业者的美称。《杂阿含经》卷三十中,对比丘称善男子;大乘经典中,称菩萨为善男子,对比丘则称其名。《

【第92句】:【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谚)岁考:清代各省学政对所属府、州、县学生员举行的考试。指秀才们怕的是岁考,就像讨饭的乞丐怕狗咬一样。

【第93句】:【冒天下之大不韪】(惯)不韪:不是,过失。指不顾天下人的反对,明目张胆地做罪大恶极的事。也指遭到天下人的反对。

【第94句】:【打油诗】“打油诗”指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而不拘平仄韵律的旧体诗。 打油诗的起源与打油活动无关,“打油”是一人名,姓张,当然,打油诗源自张打油。 据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载,在唐代,南阳有个读书人名叫张打油,平时很喜欢民间俚曲,虽然文字俚俗,登不上大雅之堂,但由于它明白如话,却也受到了村民的欢迎。有一年冬天,村里下起了鹅毛大雪,村民们很高兴,便请张打油写首咏雪诗。张打油望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吟了一首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又有一次,张打油在一个衙门的墙上也写了一首咏雪诗:“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县官一见大怒,立刻派人把他抓来。张打油说,他可以写出更好的诗。县官便以当时南阳被围为题,命他作诗。张打油当即吟道:“天兵百万下南阳”。县令一听,大喜道:“有气魄!”张打油接着吟道:“也无救援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爷的哭爷,哭娘的哭娘。”从此,张打油远近闻名。 当然,这些都是趣谈,咏雪诗才是张打油的代表作,整首诗没有一个“雪”字,却把雪景写得活灵活现,生动活泼,有动有静,看得见,摸得着,如临其境。不然也不会流传至今。张打油为我们创造的这种“打油体”,至今为人们喜爱和模仿。

【第95句】:【僧不僧,俗不俗】佛家称出家人为“僧”,在家人为“俗”。僧人剃除须发,披上僧服,受了大戒以后,从形貌服侍到起居作息,都与俗人有很大的区别。俗语中形容某人的穿着打扮或行为不伦不类,谓之“僧不僧,俗不俗”。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我经文也不会谈,逃禅也懒去参……别的都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也作“僧不僧,道不道。”“道”,指道士。道士与僧人的形象与作为也有很大区别。如鲁迅《呐喊·风波》:“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也比喻办事不按常规,不合情理。如《红楼梦》第六三回:“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也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李明权)

【第96句】:【龟通海底】(谚)指龟潜入水中,可以直通到海底。比喻出入衙门的有钱人,可以打通关节,买通官府,上下钻营。

【第97句】:宁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

【第98句】:有钱难买亲生子。

【第99句】:【唱红脸】(惯)比喻扮演或充当好人。与“唱白脸”相对。

17176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