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蔓里不着饭里着】(惯)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比喻这里没得手,那里得手,总要达到目的。
【第2句】:【糠箩里跳到米箩里】(惯)箩:盛粮食的器具。比喻生活环境一下由坏变好了。
【第3句】:【和事老】“和事老”通常是指那些没有原则立场来调解争端的人,意同“和稀泥”,多含贬义。那么,和事老源自哪里呢? “和事老”始于唐,成于宋。“和事”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在唐朝。据《新唐书》载,唐中宗景龙三年,监察御史崔琬弹劾宰相宗楚客“专威福,有无君心,纳境外交,为国取怨。”并请求将其下狱。而宗楚客则怒目争辩,声称自己“忠诚鲠直”,为崔琬所嫉恨,故遭陷害。而性格软弱的唐中宗竞不问是非,亲自为他们调和,诏令崔琬和宗楚客“约为兄弟”。由于唐中宗无原则和稀泥的态度,故而时人窃称其为“和事天子”。因此历史上第一个“和事老”就是唐中宗。 但“和事老”这一完整的专有名词的出现是在宋朝。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在《南乡子》词中写道:“风力袅萸枝,酒面红鳞惬细吹。莫笑插花和事老,摧颓,却向人间耐盛衰。”这首词是重阳节怀念他远在成都的弟弟而做的。这里描写的“插花和事老”,是指头上戴花、万事随和、无所争竞的老者,虽然“和事老”没有原则,但也无忧无虑,更能经得起人间的盛衰。自此,“和事老”常用来代指那些调解争端的人。如南宋初,洪皓出使金国,和金人力争和议条件,金朝宰相怒道:“汝作和事官,而口硬如此,谓不能杀汝耶?”露出一副霸道嘴脸。那时的和事老、和事官用起来已很普遍。
【第4句】:【打盆说盆,打罐说罐】 释义:比喻就事论事,不牵扯其他。 例句:王距:“哎!咱们今天是打盆说盆,打罐说罐,可别往我身上钳火炭。”
【第5句】:【笨鸟儿先飞】 释义:比喻能力低下,比别人先走一步。“笨乌”又作“笨雀”。 例句:钱要少花,力气要多卖。笨鸟儿先飞,两条腿勤快些。
【第6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见“饭来张口,水来湿手”。
【第7句】:【老猫不在家,耗子上房巴】(谚)耗子:老鼠。猫离开了家,老鼠就张狂得缘墙上房。比喻主管的人不在,下属人员就失去管束。也指内部失防,就会招来里忧外患。 也作老猫不在家,耗子上屋爬。 老猫不在家,耗子造了反。
【第8句】:【天不能总睛,人不能常壮】 释义:比喻难免要发生意外的事。 例句:常言说:“天不能总青,人不能常壮。”这牛要病,我们有什么办法?
【第9句】:【铁树开花】 释义:铁树:常绿乔木,不易开花。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 例句:血泪淋侵千万行,便铁树开花愁怎忘,劝你满饮琼觞。
【第10句】:【红得发紫】某人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在上级领导面前十分得宠,人们往往会说他“红得发紫”。“红得发紫”源于古代官服制度。 封建时代的等级尊卑十分严格,连服饰穿戴也有特别规定。如黄色是皇帝的专用服色,其他人一般不能穿用。各级官员服饰也不相同,不能乱穿。 官职品级不同,衣服颜色各异。这种制度就是品色衣制度。品色衣制度起始于北周,形成于唐朝,宋、元、明、清时沿用,只是在局部做了一些小的调整。就唐代而言,《旧唐书·舆服志》记载,三品以上穿紫衣,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着紫穿红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服者,官卑职微。唐代诗人白居易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其中就有遭贬后的官职低微之意。那些穿红着紫的达官贵人可以经常出入朝廷。于是,人们便以红色作为发达的标志,而达到紫色则是位居三品以上的高官了。故而,人们常以“红得发紫”来比喻那些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在上级面前得宠之人。
【第11句】:【原钥匙投原锁——一开就上】(歇)比喻一拍即合。
【第12句】:【骏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 释义:比喻能干的女人嫁给无能的丈夫。 例句:王婆道:“便是这般苦事!自古道:‘骏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生要是这般配合!”
【第13句】:【吃饱了一家不饥,锁住门不怕饿死板凳】(惯)指家里只有单身一人。为对单身汉的谐谑语。
【第14句】:【打蛇先打头,擒贼先擒王】 释义:比喻打击坏人或敌人要先打击为首的。 例句:常言说:打蛇先打头,擒贼先擒王。只要将山大王拿住,一切就好办了!
【第15句】:【大篓洒油,满地捡芝麻】(惯)l比喻大处浪费,却在小处节省。 2比喻大事不在乎,却注意小事。 也作大缸里打翻了油,沿路儿拾芝麻。 整篓洒油,满地捡芝麻。
【第16句】:【打平火】(惯)指大家凑在一起吃喝,费用分摊。 也作打平和儿。 打平伙。 打并伙。
【第17句】:【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谚)王子:帝王的儿子。王子犯了法,也要和普通百姓一样治罪。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地位再高,也不允许逃脱法律的制裁。 也作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庶民:普通百姓。 王子犯法,一律同罪。 王子犯法,庶民同例。
【第18句】:【说溜了嘴】(惯)指不加思考顺嘴就说出来了。
【第19句】:【大雨天,中午晴,雨不停】 释义:下大雨的天气,如果中午睛,预示雨停不了,还要继续下。 例句:山路本来就不好走,雨后叉湿又滑,走起来更吃力。夏莲说:“大雨天,中午晴,雨不停。要赶在雨前到龙窝,得快一点走呀!”
【第20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谚)渊:深潭。羡:思慕,希望得到。 站在水潭边心想着潭里肥美的鱼,不如赶快回去织起网来捕捉它。 指任何美好的空想都不如动手实干。
【第21句】:【百姓斗不过官,凡人斗不过仙】(谚)官员有权有势,仙人有法有术,一般人不是对手。旧指普通百姓地位低下,招惹不起有钱有势的人家。
【第22句】:【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谚)身后:人死之后。人身后的声名再盛,也不如生前得到一杯酒的享受。指生前享受虽少,但实惠;死后扬名千古,无意义。
【第23句】:【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谚)渊鱼:深水中的鱼。隐匿:瞒人的秘事。能看清深潭中的游鱼,不是吉祥的好事;能探知别人的隐私,定会招祸遭殃。指把聪明智慧用到窥探别人忌讳的暗事上,会招来不吉乃至祸殃。
【第24句】:【脑袋砍了碗大个疤】见“砍了头也只有碗口大的疤”。
【第25句】:【惜衣有衣,惜食有食】(谚)爱惜衣服,就不会缺衣服穿;爱惜粮食,就不会缺粮食吃。指对财物能爱惜就会有积蓄,有积蓄就不会受困。 也作惜衣得衣,惜食得食。 惜衣有衣穿,惜食有食吃。
【第26句】:【铁打房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歇)绣针:绣花针。指只要功夫下到了,事情自然就能办成。多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下大工夫,就一定能成功。 也作“铁打的房梁磨成绣花针——工到自然成”。
【第27句】:【打哑谜】(惯)指不直接把意思说明白,故意让对方猜。
【第28句】:【摸老虎屁股】(惯)指冒犯有权有势或难以对付的人。
【第29句】:【漱上水】(惯)、洑(fu):游泳。向上游。比喻巴结讨好有权势、地位,或有钱财的人。
【第30句】:【二则二,一则一】见“一是一.二是二”。
【第31句】:【敌强用智,敌弱用势】(谚)如果敌人强大,就用智谋取胜;如果敌人弱小,就用强力征服。指或用智,或用势,不能死守一法,要视敌方的强弱而定。
【第32句】:【重打鼓,另开张】(惯)比喻从头干起或作新的打算。 也作重打锣鼓另开张。 另打锣鼓重开张。
【第33句】:【耗子倒管起山猫来啦】 释义:比喻事理颠倒。 例句:他忽然把胳膊一甩:“反正没有死罪,耗子倒管起山猫来啦。走!”
【第34句】:【阴曹地府】“阴曹地府”是古代封建社会里讲迷信的人认为是死人的去处,鬼魂的世界。它源自道教。 按照道教的说法,阴曹地府共有两处:一处叫“酆都城”,亦叫“平都山”。晋葛洪《神仙传》载:东汉时代的阴长生,三国时代的王方平先后在平都山修炼成仙,后人把阴、王读为阴王,以讹传讹变成了“阴间之王”或“幽冥之王”。后来逐渐演变,遂以酆都为“阴曹地府”。 另一处叫“罗酆山”,据说在北方癸地,山高2600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宫室。 道教称“酆都大帝”是主宰幽冥地府之神。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酆都北阴大帝”居神次之第七位,并说其为炎帝大庭氏,讳庆申,为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
【第35句】:【二而一,一而二】(惯)指看似是两个问题,其实是一回事。
【第36句】:【头顶高梁花,脚踩浆泥瓣】(惯)比喻身为农民,生活在农村。
【第37句】:【只借不还,再借就难】(谚)指借人东西不归还,自然再借时就借不到。
【第38句】:【一根篙竿压倒一船人】 释义:比喻不分青红皂白,伤害好人。 例句:咱把话扯明白,今天不是谁跟谁过不去,扫大伙儿脸的是你!你“一根篙竿压倒一船人”!
【第39句】:【赶着羊群攻猛虎】 释义:比喻让大家白白去送死。 例句:你们几个先引大伙走吧,别无头苍蝇似地乱飞。弄不好,那成了赶着羊群攻猛虎了!
【第40句】:【谷里也难免有粒把稗子】 释义:稗子:一种稻田害草“稗子”的果实。比喻队伍不可能绝对纯洁,有少数坏人在所难免。 例句:哎呀,我多嘴了,说出来不要伤了自己人,游击队都是好人,谷里也难免有粒把稗子嘛!
【第41句】:【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 释义:要尽量帮助别人,原谅别人。 例句:三藏扯住道:“徒弟,常言说得好: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操心怎似存心好,争气何如忍气高!”
【第42句】:【水是庄稼娘,无娘命不长】(谚)水就好比田禾的亲娘一样,没了亲娘,孩子就很难成长。指农业丰产要靠水利建设。
【第43句】:【省钱易饱,吃了还饥】(谚)易:换来。图省钱吃不耐饥饿的饭食,一会儿就饿了,还得吃。比喻做事只在表面上应付,最终解决不了问题。
【第44句】:【早上跑跑步,饿死老大夫】(谚)大夫:医生。指清晨跑步锻炼,身体健康不得病,也就没有病人来找医生看病了。
【第45句】:【实打实】(惯)1指实实在在、脚踏实地。2指说的全是实话。
【第46句】:【疾风知劲草】“疾风知劲草”与“烈火识真金”一样,用来形容只有经过一番考验才能分晓是非真假,辨别忠奸曲直,结识真正朋友。它典出刘秀。 疾风知劲草这个典故是有关刘秀与王霸的故事。王霸是河南颍阳的地方豪强,但他一直不甘心只做个地方上的小官。适逢刘秀起兵路过颍阳,王霸就带领自己的门客投奔刘秀。 刘秀起兵并不顺行,他赤手空拳渡过黄河,抵达河北后遭遇到诸多不顺,处境非常危险,先前和王霸一起投奔刘秀的几十个门客都陆续不辞而别,只剩下王霸忠诚地为刘秀效力。刘秀感激地对他说:“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一次,刘秀仓皇躲避自邯郸追来的王郎,王霸更是舍命相伴。追兵把刘秀等人逼到滹沱河边,眼看就要追上,刘秀的侦察兵报告说河水太深,没有船无法渡河。这时王霸为稳定军心,就扯了个谎,告诉大家河结冰了可以踏冰过河。等刘秀人马到了河边,河果然结了冰,更为神奇的是等他们过了河,冰立刻就化了,挡住了追兵。此乃与“泥马渡康王”一样神奇。真龙自有天助。 自此,“疾风知劲草”广为流传,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引用过:“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第47句】:【狼腿拉到狗腿上】(惯)比喻把不相干的事情扯在了一起。
【第48句】:【饿眼见瓜皮——就当一景儿】(歇)景:景物,这里指美好的事物。 讥讽人贪婪,连别人遗弃的坏东西或不三不四的人,都当成宝贝。
【第49句】:【土里刨食吃】(惯)比喻以种田为生。 也作“土里刨食儿”。
【第50句】:【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 释义:难:与“男”谐音。意谓有钱能成为男子汉,没有钱就难于处世了。 例句:“家底子空了,我是去那里借债,想借十块钱来应付你们。哪晓得‘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借不到钱,我自然不敢回来。”
【第51句】:【石油】说起“石油”,有说是外来词,有说是国产词汇,其实,它的名字源于中国,大规模开采始于国外。大规模开采石油是在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用煤不用油,内燃机时代才开始大规模用油。优质的石油产品,发达的石油工业,欧美应执牛耳,中东国家为产油龙头。新中国成立后,虽先建有玉门油田,但直到六十年代初,才在大庆开出大油田,从此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这似乎说明国外的石油先于中国。 不是!“石油”不仅是地道的中文,而且,石油在一千年前已被中国人发现,在外同人尚无认识时,国人开始了使用。“石油”足鼎鼎大名的沈括定名的。他于1080年在延州(今陕西延安)任官,他见很多人在泉边用小罐装盛流出的黝黑油状物,据说可以点灯。沈括也装了些带回家去。他在黑油中放条灯芯,果然可像豆油一样点灯照明用。它烧出的黑烟,凝聚成黑灰,还是最好的写字之墨。沈括给它起名“石油”,还做了首石油赞美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落扬尘。”“石油”一词,被三百多年前清初的《康熙字典》收进。 早在宋朝中国已经有了石油,石油的发现是中国人的骄傲,现在,中国正向石油强国发展。
【第52句】:【认钱不认亲】(惯)指为了钱财连亲情都不要了。
【第53句】:【女大十八变】谓女孩子从小到大变化多,且有“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之说。 “女大十八变”这个俗语,本谓龙女神通广大,善于变化。语出《景德传灯录·幽州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日:‘尼家不用开堂。’尼日:‘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师日:‘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 后转义到民间指女子从小到大容貌、心理等变化很大。
【第54句】:【花好就怕一场风】(谚)指花开到艳丽时,最怕一场恶风摧残。比喻称心如意的好事,最怕发生突然变故。
【第55句】:【开一道口子,毁一座堤坝】(谚)堤坝:防水拦水的建筑物。指堤坝上如果开了口,水就会冲溃整个堤坝。比喻事情一旦开了先例,就会发展到不可收拾。
【第56句】:【看到绳子都是蛇】(惯)形容过分胆小谨慎。
【第57句】:【一个巴掌拍不晌】(谚)比喻单方面的启动引发不了矛盾冲突。也比喻势孤力单的人成不了事。
【第58句】:【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谚)树:栽种,培植。指作一年打算的,最好种谷,当年就可收益;作十年打算的,最好栽树,十年就可成材。
【第59句】:【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为什么会用“九头鸟”来形容湖北人呢?这得追溯到明朝的张居正,并且需要首先弄明白“九头鸟”是什么样的鸟类。 九头鸟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本来有十个头,日夜呜叫,人们厌恶它的声音,遂驱赶猎杀,后来天狗也来助战,咬下了它的一个头,于是就剩下九个头了。它昼伏夜出,畏惧火光,血滴谁家,谁家遭殃。因此在最早的传说中,九头鸟是不祥之物。那么九头鸟又是怎么跟湖北佬联系起来呢? 这得从张居正说起。张居正,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明神宗时官至内阁首辅。在位期间,推行了一条鞭法,改革了税赋制度,使得明朝的财政收入有所改善,并且任用贤臣,在加强北方边防和整饬东南沿海地区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深得神宗皇帝的信任,成为皇帝面前的“大红人”,红的时间长了也就免不了遭人嫉妒。据说当时有九大御史联合参奏陷害张居正,结果,他不仅未被参倒,九大御史反被一一整肃,都被打人大牢。因此民间便生出“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之谣,用来讽刺九大御史再厉害,也抵不过湖北出身的张居正一人。 就这样,将“九头鸟”按到湖北人的头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头鸟”的含义也跟着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今的九头鸟已成了头脑灵活、聪明多智、敢拼敢搏的代名词,象征着湖北人的智慧和优良品质。偶有贬损之意,形容湖北人狡猾的一面。
【第60句】:【猫养的狗不亲】 释义:谁生的孩子谁喜欢。 例句:她一点也不害羞地说:“……猫养的狗不亲!我坐娘家就要引我们铁蛋,他虽说九岁,生日迟,和八岁一样。……”
【第61句】:【亲戚明算账,父子钱财清】(谚)亲戚之间在经济上要算清账,父子之间在钱财方面也要有透明度。 指即使关系再亲近,在钱财上也要一清二楚。
【第62句】:【贫不学俭,而俭自来;富不学奢,而奢自至】见“富不学奢而奢,贫不学俭而俭”。
【第63句】:【狗熊耍把戏,混充人形儿】 释义:比喻假充好汉。 例句:牛大水愤恨地喊:“张金龙!你狗熊耍把戏,混充人形儿呢。你是个屁英雄好汉!
【第64句】:【若说钱,便无缘】(谚)如果提起借钱,再好再亲的关系都会冲淡,甚而至于决裂。指钱财是很敏感的东西,它关涉人情冷暖。 也作提起钱,便无缘。 说着钱,便无缘。
【第65句】:【越有越有,越没有越没有】(谚)无论是过光景还是做生意,越有钱越能提早安排,及时采购,待机而贾,良性循环;越没钱越借贷,连本带息,愈陷愈深。指富则愈富,穷则愈穷。
【第66句】:【糊涂庙里砌糊涂神儿】(惯)形容心里清楚却装糊涂。
【第67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释义:说明师父就是终身的长辈,尊师如同敬父。 例句:“俗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岂有为弟子者高坐,教师父去化斋之理?”
【第68句】:【干金难买回头看】 释义:做事时回头看看或回顾一下自己的经历会大有好处。 例句:“你们看,我这秧行不齐,秧根插得深浅不匀。……”“干金难买回头看,你这一看看得好!”
【第69句】:【大不正则小不敬】(谚)长辈行为不端正,小辈就不会敬重他。指小辈的不敬,是由于长辈的不自重。
【第70句】:【站在锅中间,看见锅沿沿;站在坡尖尖,看见天边边】(谚)人站在锅当中,只能看到锅沿;站在坡顶,就能看到天边。指人看问题,立足点高了就眼界开阔,看得很远。
【第71句】:【吞下秤砣——铁了心】见“吃了秤砣——铁了心”。
【第72句】:【能把木头人说活,能把晴天说下雨来】(惯)形容人特别能说会道。
【第73句】:【冬天的大葱——叶黄根枯心不死】(歇)比喻人或集团表面上虽已衰败,但不死心,仍有复活的念头。 含贬义。
【第74句】:【把死人说活】(惯)形容人特别能说会道。 也作把死人说活,把活人说死。 把木头人说活。
【第75句】:【父子无隔宿之仇】(谚)指父子之间的仇怨很容易消除。
【第76句】:【好汉难打三面鼓】(谚)手脚再利索的汉子,也不能同时敲响三面鼓。借指人不论怎样精明能干,也难应付同时发生的多起事情。
【第77句】:【狗撵鸭子呱呱叫】 释义:形容好得很。“撵”又作“赶”。 例句:好,好,真是狗撵鸭子呱呱叫,带劲。
【第78句】:【绵羊不叫暗口死】(惯)绵羊没有叫出声来就死了。比喻事情悄悄地了结。
【第79句】:【拿钱往水里打漂漂】(惯)比喻白糟蹋钱。
【第80句】:【刀尖上过日子】 释义:比喻在危险境况下生活,日子难熬。 例句:杏花!现在咱们是刀尖上过日子啊!你想的多么便宜呀!
【第81句】:【吃一堑,长一智】(谚)堑(qian):阻断交通的壕沟,比喻挫折困难。 受到一次挫折,就会增长一分见识。 也作“经一失,长一智”。
【第82句】:【宁扶旗杆,不扶井绳】(谚)旗杆是直的,可以扶起;井绳是软的,不能扶直。比喻帮人要帮有自强意识的人,不帮那些不能自立的人。
【第83句】:【吃酒不言公务事】(谚)喝酒时不要谈论公事,以免醉后胡言,招致麻烦。
【第84句】:【识时务者为俊杰】(谚)时务:时局发展的方向。俊杰:识时达务的英杰人物。指能认清形势大局,顺应潮流的人,才是真正的英杰。 也作识时务者呼为俊杰,知天命者称为英豪。 识时务者为俊杰,应天顺人是英雄。 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识时务为匹夫。
【第85句】:【两个肩膀顶着个脑壳】见“肩膀端着一个脑袋”。
【第86句】:【不能正己,焉能化人】(谚)自己不能严于律己,使自己品行端正,又怎能教化别人。指要想教育别人,必须先严格要求自己。
【第87句】:【心病从来无药医】(谚)心病:精神上、心理上的病症。指心病自古以来就没有药物能治疗。
【第88句】:【灯草拐棒儿——拄不定】(歇)灯草:灯芯草的茎,质软中空。拄:谐“主”。指人拿不定主意。 也作“灯草拐杖——拄不定”。
【第89句】:【三句不离本行】(谚)指人的言语话题,总离不开已经形成习惯的行话。 也作三句话不离本行。 三句话离不了本行。
【第90句】:【赔本赚吆喝】(惯)吆喝:叫卖。 做生意折了本,只赚得几声吆喝,白忙碌一场。比喻吃了亏又受了累,什么也没得到。
【第91句】:【木边之目,田下之心——相思】(歇)“木”边加“目”为“相”,“田”下加“心”为“思”,合为“相思”。原是一种拆字格,不出后语。指男女相爱慕却又无法接近而引起的思念。 也作木边目,心上田——相思。 木旁目,田下心——相思。 目边之木,田下之心——相思。
【第92句】:【六必居】“六必居”是全国闻名的老字号酱菜店,不仅它的咸甜适口、味美的小菜人人称赞,而且它那“六必居”的三字大匾,书法结构匀称、苍劲有力,人人赞叹。你道它出自哪家之手?它出自明朝奸相严嵩之手,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老字号。 六必居的掌柜为什么给自己的店铺起个“六必居”的字号呢?传说颇多,这里只录比较可信的一则。 最早六必居的后厂酿酒,前店除卖酒外,还卖些柴,米、油、盐、酱、醋等六样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用品,所以叫“六必居”。为什么不卖茶,试想茶和前六样混在一起容易串味。 六必居是山西临汾赵姓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创办的。由于赵姓会经营管理,六必居所处的地理位置好,所以买卖开张后,生意很是兴隆。 后来又扩充了门面,买卖越做越大。但是店外的牌匾太小,不像样子,想弄块好匾。 关于严嵩给六必居写匾有种种传说,最普遍的有两种说法。一说严嵩在没做官以前,闲居在家,时常来六必居喝酒,与六必居的掌柜和伙计都很熟悉。店里听说他写得一手好字,掌柜的就请他写了此匾。当时严嵩还是个小人物,所以没有落款。另一说六必居的匾是严嵩做官以后写的。据说严嵩爱喝六必居的酒,严府时常派人到六必居买酒。店掌柜想用严嵩的社会地位以抬高六必居的身价,就托严府仆人请严嵩为六必居写块匾。于是男仆就去求女仆,女仆又去求夫人。夫人知道严嵩不能为一个普通店铺写匾,就天天在严嵩面前反复练写“六必居”三个字。严嵩不知是计,看夫人写不好,他就给写个样子,让夫人照着去练,于是“六必居”大匾就这样写成了,所以没有题名。 自严嵩手书“六必居”的黑底金字大匾挂出后,原来无名的小酱园身价倍增,六必居的名声很快传遍北京城,来买东西的越来越多。由于酱菜卖得快,以后就专营酱菜了。
【第93句】:【没病揽伤寒】(惯)揽:拉到自己身上来。伤寒: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指没病找病。比喻没事找事,自讨苦吃。
【第94句】:【三教九流】“三教九流”一般认为对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职业人物所做出的基本区分评价。最初,“三教”与“九流”并未联袂,而是各自流行。 所谓“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指向比较明确,只是排序有争执。 儒教排第一,都能认可。道与佛的争执延续了很长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日趋激烈,甚至连带了儒家学说。为此各代帝王伤透脑筋,不得不费神安排三教的位次。佛道争执不下,各代帝王喜好也有不同,因而三教排序屡有变动。南北朝时期周武就灭佛,明文规定了儒、道、佛三教等级。但之后又经过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直到晚唐才基本以儒、佛、道的顺序确定三教地位。 查阅资料,可知“九流”在早期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不过,后来衍生出的上、中、下“九流”却很明确。一般认为“上九流”是佛祖、天、皇帝、官、阁老、宰相、进士、举人、解元等,基本上为神为官,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也有人将九流分为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等,也是在当时被认为地位优越或正当职业的群体;“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士、画家、书生、琴棋手、和尚、道人、尼姑等。有的顺口溜排序为: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琴棋。除了上九流已列举的举人外,这部分都是技巧艺人和僧道寄食者,主要靠手艺挣钱或靠神灵吃饭;“下九流”是: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这些基本上是职业低贱、颇受歧视的群体,在旧社会属于最下层的百姓。后来“三教”、“九流”联袂,词义发生了变化.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
【第95句】:【坐山观虎斗】(惯)比喻冷眼旁观别人争斗,等到两败俱伤时从中取利。
【第96句】:【没理搅三分】见“无理搅三分”。
【第97句】:【驼背夹直,其人不活】(谚)驼背:后背隆起的人。如果硬要把驼背夹直,那这个人就没命了。指矫正事物的缺陷,要因事制宜,过激就会适得其反。
【第98句】:【肚皮贴着脊梁骨】(惯)肚子里没有一点食物,瘪瘪的。形容非常饥饿。 也作“肚皮饿得贴脊梁”。
【第99句】:【狼多肉少,神仙也苦恼】(谚)比喻人多物少,供不应求,事情很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