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谚语俗语文案网上最红的现实经典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木匠戴枷——自作自受】(歇)枷:旧时套在犯人脖子上的一种刑具,用木料制成。木匠做了枷,又戴在自己脖子上。指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承受后果。 也作“木匠戴大枷——自作自受”。

【第2句】:【热狗】现在,“热狗”在城市小吃市场上很流行,这种吃法简单方便,很受市民特别是小朋友们的欢迎。但它却是地地道道的“进口货”。 据说,最早出售热狗的人是一位叫特瓦洛的德国巴伐利亚移民。他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摆卖香肠,因为刚烤的香肠烫手,他便用两片面包把它包起来,以方便顾客拿着吃。约20年之后,一个卖这种夹香肠面包的小贩在马球场上高声叫卖一种德国小腊狗香肠,一位漫画家灵机一动,画了一幅两条人物化的香肠,样子好像两只狗在相互对吠,非常有趣。他的这幅名为“热狗”的漫画在报上发表后,人们便开始把这种夹香肠面包叫做热狗了。

【第3句】:【宁养一条龙,不养十只熊】(谚)龙:传说中能腾云吐雾的神异动物。宁愿养一条神奇的龙,也不愿养一群无用的熊。比喻养育后代,重在优质,不在数量。

【第4句】:【蛤蟆吃黄蜂,倒挨了一锥】 释义:比喻没得到好处,反而受责备。 例句:这次欢迎史厂长,你想再尝甜头,来了个老谱袭用。故技重演,没料到热面孔碰了个冷屁股,弄了个蛤蟆吃黄蜂,倒挨了一锥。

【第5句】:【眼中钉,肉中刺】这一俗语用来比喻最可恨、最痛恶、非除去不可的人和事。它源自五代时期。 据《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后唐明宗时,赵在礼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任节度使。他为官贪婪,横征暴敛,巧取豪夺,见钱就取。宋州百姓苦不堪言,对其恨之入骨,将其比作眼中钉子,一刻也不能容忍。正巧,朝廷下圣旨调赵在礼去镇守永州(今湖南零陵),消息传开后,宋州百姓拍手称快,大家奔走相告:“眼中拔钉,乐哉乐哉!”这家伙终于走了。不料,这话传到赵在礼耳中,他不禁火冒三丈,恼羞成怒,决定对宋州百姓实施报复,马上给后唐明宗写了一个奏折,讲了一大通理由,请求继续留任宋州,不去永州履新,明宗不明就里,同意了他的请求。 赵在礼的计划得逞以后,立马发出一道告示:凡属宋州百姓,每户缴纳一千文钱,自号“拔钉钱”。百姓见了哭笑不得,知道这是赵大人报复,惧于他的权势,只好缴纳“拔钉钱”。“眼中钉”由此而来。 不知道谁还嫌“眼中钉”不够分量,又把“肉中刺”拿来与“眼中钉”合用,成了对句,说起来上口,进一步加重了这一比喻的分量和程度。以后,“眼中钉”、“肉中刺”常常并在一块使用。

【第6句】:【人不求人一般高】(谚)人只要无求于人,自然就不会看人的眉高眼低,就不会低人一等。指人要想在人格上不受制于人,最好是不伸手求人。

【第7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见“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

【第8句】:【树大有枯枝】 释义:比喻聚集的人多了,难免出现少数坏人。 例句:俗语说的,树大有枯枝,一国之大,自然是有好有坏的,何必一棍打一船呢?

【第9句】:【自己绊住自己的腿】(惯)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使行动不自由。

【第10句】:【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谚)要想改变贫穷现状,发财致富,务农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 指迅速致富的途径是经商。

【第11句】:【挨当头棒】(惯)比喻意外受到沉重打击。

【第12句】:【鼓对鼓,锣对锣】 释义:比喻面对面毫下隐讳地讲出各自的意见。 例句:好!伢,今天,我们鼓对鼓,锣对锣,当面把话说清楚。

【第13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谚)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种器官。 麻雀虽然小,腹内五脏却都齐全。 比喻规模不论大小,组织分类总者5齐全。 也作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麻雀虽小,腑脏皆全。

【第14句】:【掉枪花】(惯)枪花:武术中枪术变化的一种花招,能使对方产生错觉。比喻花言巧语,或耍花招、使手段、开玩笑。 也作“掉花枪”。

【第15句】:【哪壶不开提哪壶】(惯)提:本指使东西由下往上移,转指谈起。比喻偏偏要触到对方的痛处、短处或所忌讳的事。 也作哪一壶不开提哪一壶。 哪把壶不开提哪把壶。

【第16句】:【太平不用旧将军】(谚)旧指当天下安定的局面形成后,皇帝就会采取各种手段,疏远、排斥以致迫害开创大业的武将。

【第17句】:【越渴越吃盐】(谚)吃盐多了口渴,越口渴越吃盐,越吃盐就越口渴。比喻人越是没钱,却越需要花钱,或越是无力应付困难,困难偏偏越多。

【第18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此语别看有“四知”,其实只有两知,即除你我二人知道外别人谁也不知。现在多用在见不得人、拿不到桌面上的私人交易。此语源自东汉。 东汉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 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听说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见,并带黄金十斤作为见面礼。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举荐表示感谢,二是通过贿赂这位老上司请以后多加关照。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道:“幕夜无人知者。”杨震当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不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打道回府。然而,这样惊天动地的反腐之语,却被人们反其义用之,成为订立攻守同盟的常用语了。

【第19句】:【抓不住头发揪耳朵】(惯)比喻胡乱抓人顶罪。

【第20句】:【老母猪衔着象牙筷子——装煞也是杀材】(歇)衔:用嘴含着。 煞:用在动词后面,表示程度深。 杀材:该杀的料。指装得再好,也没有好下场。常含责骂意。

【第21句】:【老牛力尽刀尖死】 释义:比喻辛辛苦苦为人出完了力,却被人害了,落个悲惨结局。 例句:白占魁为了自己没有能当上社干部,竟能唱出“老牛力尽刀尖死,忠心为国不出头”的秦腔发牢骚,高增福听了简直发呕,唾了几口酸水。

【第22句】:【正没窟窿下蛆,来了个卖藕的】(惯)比喻正好给干坏事的人提供了方便。

【第23句】:【屎壳郎掉在磨道里——充大耳朵驴】(歇)磨道:牲口拉磨时绕磨盘四周走的圆形小道。大耳朵驴:即驴,因耳朵较大而称。比喻品行低劣或无能之辈冒充体面的人物。 常含讥讽意味。

【第24句】:【披麻救火——惹焰烧身】(歇)比喻自找祸害。

【第25句】:【官不容针,私通车马】(谚)按官法,连针一样的违法小事也通不过;若徇私情,像车马一样大的非法之举也能通融。指旧时私情大于公法。

【第26句】:【空口说白话】(惯)指光说不做或说了不兑现。 也作空口讲白话。 空口说空话。

【第27句】:【打幌子】(惯)幌子:店铺门外面表明所卖商品的标志。1比喻某种迹象显露在外面。2比喻打着某种旗号,暗中却做着另外的事情。

【第28句】:【干金难买回头看】 释义:做事时回头看看或回顾一下自己的经历会大有好处。 例句:“你们看,我这秧行不齐,秧根插得深浅不匀。……”“干金难买回头看,你这一看看得好!”

【第29句】:【膛地雷】(惯)比喻冒险。

【第30句】:【有把门的,可没有把嘴的】(谚)门可把守,嘴无法把守。指群众的议论是无法阻止的。

【第31句】:【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谚)皇帝的宝座也应该是轮流着坐,不应该是由一人独占到底。指任何权利都应平均享用。

【第32句】:【有钱难买幼时贫】(谚)人生最难得的是幼年时家境贫穷。指幼时贫穷,能够养成艰苦奋斗、拼搏向上的习性,给长大创建事业奠定基础。

【第33句】:好菜全凭炒,好画全凭裱。

【第34句】:【赶集走亲戚——顺便】(歇)赶集:到集市上去买卖货物。指乘做某事的方便做了另一件事。

【第35句】:伶俐人一拨三转,糊涂人棒打不回。

【第36句】:【怀揣金刚钻,敢揽破瓷碗】(谚)金刚钻:用金刚石做的钻头,能钻透瓷器。指有了金刚钻,才敢承揽补修瓷器活。比喻有某方面的本领,才敢承担某方面的任务。

【第37句】: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第38句】:【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谚:指生意场中不愁卖不了钱,只愁货物不齐全,满足不了顾主的需求。 也借指手艺行业要想使事业兴盛,就必须尽力满足人们的需求。

【第39句】:【枕着烙饼挨饿】(惯)比喻放着有利条件不去利用,却受着窘迫。 也作“头枕着烙饼挨饿”。

【第40句】:【东闪日头西闪雨,南闪乌云北闪风】(谚)闪:天空闪电。指东方闪电,主晴;西方闪电,主雨;南方闪电,主阴;北方闪电,主风。

【第41句】:【皮笊篱——一捞个罄尽】(歇)皮笊篱:设想的皮做的笊篱,没有漏汤水的眼儿。罄尽:没有剩余。 比喻搜罗得一点也不剩。

【第42句】:【属啄木鸟的——嘴硬屎稀】(歇)啄木鸟:一种益鸟,嘴尖而直,能啄开木头。嘴:本指啄木鸟的嘴,转指说话。指人说话的口气很强硬,行动却松懈、无能。含讥讽意味。

【第43句】:【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谚)折(she)本:亏本。做生意的人,手段刻薄的,赚不到钱;待人忠厚的,亏不了本。指为人忠厚最终会得到好处。

【第44句】:【苦日难熬,欢时易过】(谚)偏指人在贪欢娱乐之中常会感到时光过得太快。 也作“苦日难挨,乐时易过”。

【第45句】:【属核桃仁的——不敲不出来】见“核桃里的肉——不敲不出来”。

【第46句】:【爬出苦井,又跳火坑】(惯)比喻刚脱离苦难的地方,又陷入更凶险的处境。

【第47句】:【饭后百步,不问药铺】(谚)吃饭后散步,能保持健康,用不着看病吃药。指饭后散步,帮助消化,活动筋骨,是健康长寿的有效手段。 也作“饭后百步走,活到了九十九”。

【第48句】:【豆芽子菜,水蓬蓬,竹竿子,节节空】 释义:比喻人不实在,作风虚浮。 例句:真是妇道人家短见。根子不正,还能长出好苗来呀?我就不待见这个小子那副酸相,豆芽子菜,水蓬蓬,竹竿子,节节空。

【第49句】:【好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偏伴拙夫眠】见“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

【第50句】:【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惯)形容人贪得无厌。 也作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吃着碗里,盯着锅里。 吃着碗里的,占着盆里的。

【第51句】:【老马嘶风——英心未退】(歇)老马面对烈风仍嘶鸣,驰骋千里之心不减当年。指老年人雄心未衰。

【第52句】:【蜡烛不点不亮】(谚)比喻不使用硬的手段就没有效果,或不指点提醒就不会明白。 也作蜡不点不明,灯不拨不亮。 蜡烛不点不亮,锣鼓不敲不响。

【第53句】:【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谚)指早餐要讲究营养、注重质量,午饭要吃饱一些,晚饭少吃为好。

【第54句】: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第55句】:【屎不知道在哪里,屁就放下一大堆】(惯)比喻事情还没动手就造出许多舆论。

【第56句】:【鸡脚高来鸭脚低】(惯)比喻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意见、闹别扭。

【第57句】:【古庙前的旗杆——独一根】(歇)指只有一根。

【第58句】:【东净里砖儿——又臭又硬】(歇)东净:茅房,厕所。臭:本指气味难闻,转指惹人厌恶。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死硬。讥讽或责骂人名声败坏,思想、态度等又顽固死硬。

【第59句】:【太岁头上动土】 释义:太岁,指木星。旧时迷信认为太岁某一年在某一地方,这一地方就不能动工搞建筑,否则就会遭受灾难。比喻触犯忌讳或某个有权势的人物。 例句:“看着你不错,赏你脸,你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我是干什么的,你也不打听打听,滚!”

【第60句】:【猴弹棉花狗拉车,什么都乱套啦】 释义:比喻一片混乱,没有秩序。 例句:这年头,猴弹棉花狗拉车,什么都乱套啦。不是有事,像她这样派头的,不会脚底板痒得没事干,跑到我们这门上来!

【第61句】:【破巢之下,焉有完卵】见“覆巢之下无完卵”。

【第62句】:【人没名难呼唤,地没名难送饭】(谚)人要是没个名,想呼唤他也难;地要是没个名,想给地里劳作的人送饭也难。指地和人一样,都必须有自己的名字。

【第63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谚)士人为赏识自己的人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女子为钟情于自己的人装饰打扮。指人生难逢知己,所以会竭诚报效。

【第64句】:【和稀泥】(惯)比喻无原则地调解纠纷或解决矛盾。 也作“抹稀泥”。

【第65句】:【鞋不加丝,衣不加寸】(谚)丝:长度单位,十丝等于一毫。指鞋或衣服的制作稍大一点就不合适,而鞋的制作准确度比衣服更为严格。 也作“鞋不增分,衣不增寸”。

【第66句】:【毛病】“毛病”现在经常被人们用来指缺点、错误、坏习惯,或者指器物有质量问题或瑕疵,后来也引申到指人身体不适以及微小疾病等。那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最初“毛病”是指牲畜(尤其是马)的毛色有缺陷。古时候,马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对马的要求特别严格。相马首先就是看马的毛色如何,有没有不足的地方。明代的徐咸在《相马经》中说:“马旋毛者,善旋王,恶旋十四,所谓毛病,最为害者也。”意思是说,卷曲的马毛,有好有坏,位置生的不好,就是毛病。如果主人骑的话,对主人妨害最大。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 “毛病”由专指马的缺点引申为指人或物的缺点,大概源于宋代。如宋代吴涿《答徐安札书》中云:“盖文学毛病,如春草渐生……”黄庭坚《山谷刀笔》也有“乃是荆南人毛病”之句。 “毛病”一词,至今还在常用,特别是口语,用得更多。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个小品:小品中的主人公说话不离“毛病”二字,实乃毛病也。

【第67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惯)比好的差一些,比差的好一些。指处于中等水平。

【第68句】:【脑门上长瘤子——额外负担】(歇)额外:本指额头外面,转指超出规定的数量或范围。指规定数额以外的负担。

【第69句】:【墙头的冬瓜——两边滚】(歇)比喻两头讨好。

【第70句】:【大旱之望云霓】(惯)云霓:乌云和彩虹,下雨的征兆。大旱的时候人们渴望下雨。形容对某事期盼的心情十分迫切。

【第71句】:【爱叫的麻雀不长肉】(谚)比喻轻浮而不务实的人,不会有什么作为。

【第72句】:【好汉不打坐婆婆】(谚)坐婆婆:坐在地上无力站起的老婆子。指好男儿不欺凌毫无反抗能力的弱者。

【第73句】:【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谚)蚊虫用嘴叮人,免不了要遭到扇子的扑打。比喻人说话放肆,出口伤人,自不免要招灾惹祸。

【第74句】:【破家值万贯】(谚)贯:旧时钱制,每干文为一贯。家业破败以后,家产什物往往还值不少钱。 也作“穷家值万贯”。

【第75句】:【嘴里念弥陀,心里赛毒蛇】(惯)弥陀:即阿弥陀佛,信佛的人用作口头诵念的佛号,表示祈祷或感谢神灵。指人嘴上说的是慈悲的话,内心却非常狠毒。

【第76句】:【人靠衣服马靠鞍】(谚)人穿上一身得体的衣服,就会显得分外精神;马备上一副讲究的鞍鞯,就会显得特别骏美。指衣服对人体的形象美有极大的影响。 也作人的衣裳马的鞍。 人是衣装,马是鞍装。

【第77句】:【无例不可兴,有例不可废】(谚)没有先例的,不可随便去做;有了先例的,不可随便废止。原指旧时衙门办案,以有无先例为依据;后泛指做事要遵循先例。 也作“无例不兴,有例不废”。

【第78句】:【一手遮天,一手盖地】比喻掩盖实情,蒙蔽众人。

【第79句】:【摆迷魂阵】(惯)比喻设下迷惑对方的计谋、圈套。

【第80句】:【下台阶】(惯)比喻摆脱困窘的处境。

【第81句】:【水不流要臭,刀不磨要锈】(谚)比喻人必须经常运动,才能保持健康。

【第82句】:【飞来峰的老鸦——专一啄石头的东西】(歇)飞来峰:在杭州灵隐寺前,为石灰岩侵蚀残留的孤峰,多异石。老鸦:乌鸦。本指飞来峰的乌鸦只会啄食石头,转以责骂人是蠢货。

【第83句】:【天塌下来有地接着】(谚)比喻事情再大,自有人承担责任。 也作天塌下来有地顶。 天塌了,自有地接。

【第84句】:【家有三件宝,丑妻薄田破棉袄】(谚)丑陋的妻子,不惹祸;不肥沃的田地,没人争夺;破旧的棉袄,能御寒。指丑妻、薄田、破棉袄,是旧时农家的三大宝。

【第85句】:【狗熊的舅舅——猩猩】(歇)猩猩:谐“惺惺”。形容聪明。也指聪明的人。

【第86句】:【人望高头,水望低流】(谚)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之理;人往高处奔,这是人情之常。指人总是有向上的心理。 也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往高处水往低。

【第87句】:【送肉上砧板】(惯)砧板:切菜用的木板。比喻自寻死路。

【第88句】:【今日三,明日四】(惯)今天这样,明天又那样。比喻经常变换花样。 也作“今朝三,明朝四”。

【第89句】:【硬碰硬】(惯)1指以强硬的手段对付强硬手段。2指以强制的方法进行。

【第90句】:【蛤蟆死了还要跳三跳】(谚)比喻人在绝境中不会束手待毙,总要作一番拼死的挣扎。

【第91句】:【黄牛党】“黄牛党”现在指票贩子。如春运期间他们高价倒卖火车票,奥运期间他们高价倒卖奥运门票等,属违法行为。“黄牛党”与“票贩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名称,怎么把它们扯到一起呢? 先说“黄牛”。当代诗人藏克家有首咏牛诗《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深情讴歌了老黄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高尚品质。老黄牛在中国人心中,是代表忠诚、勤奋的文化符号,并被称为“老黄牛精神”。可如今的“黄牛党”却与牛的忠诚形象背道而驰,是人人喊打的票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黄牛党”的叫法源自近代上海。通常指那些赚取毛利的人,常如“黄牛群之骚动”,抢购物资或票券。从这个意义说,还是和“黄牛”有关。 “黄牛”不犁田是不务正业,散牛成群确实骚动扰人。

【第92句】:【千尺有头,百尺有尾】(谚)绳索再长,总是有头有尾的。比喻任何事情有开头也有结尾。也比喻做事得顺着次序,有头有尾,不可乱套。

【第93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惯)比喻看见不合理的现象装聋作哑,容忍迁就,敷衍了事。 也作睁只眼,闭只眼。 睁一眼,闭一眼。

【第94句】:【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 释义:比喻长寿,用于开玩笑。 例句:“大伙都愿意你多活几年,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好给我们多发展几头壮牲口。”

【第95句】:【百病可治,相思难医】(谚)相思:专指男女爱情上的彼此思念。 各种各样的病都可治疗,惟有相思病无药医治。

【第96句】:【三句话不离本行】这一俗语指人们在说话时,常常离不开与自己本行业密切相关的事物。这句俗语源于民间的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村,村子里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一个是车把式,还有一个是使船的。他们不仅技艺好,而且都为人忠厚,办事公平,不论谁家有了纠纷,都愿意请他们去给说和。 有一次,村里有户兄弟要分家,争来争去没有结果,就请来这四个人去给当“说和”。可任凭这四个人怎样劝说,兄弟俩谁也不肯让对方半分。无奈,四位能人先到厨师家开个“碰头会”商讨解决方案。 厨师说:“我看还是快刀斩乱麻,要不锅啦碗啦咋分得清。” 裁缝说:“咱们说话办事都不能有偏,要针能过得去,线也能过得去才行。” 车把式又接着说:“过去咱们也管过这样的事,前有车,后有辙,只要不出大道就行。” 使船的听着听着不耐烦了,便说:“我看咱们不如到他家,见风使舵,不管怎么给他们划拉划拉得了。” 厨师的老伴听到这里,噗嗤一声笑了起来,说:“我看你们四个人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吆喝什么。”她的话音刚落,引得全屋的人大笑起来。 原来,厨师的老伴是个做小买卖的。 从此,“三句话不离本行”的俗语便流传开来。

【第97句】:【植树节】3月12日,是我国现在的植树节。那么,过去有植树节吗? 我国最早设立植树节,是由民国初期周自齐呈准孙中山大总统设置的。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后,民国四年(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由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活动。7月2旧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 这首个植树节是源于我国古代清明节插柳的习惯。相传,唐朝高宗于三月初三游春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后来,江南百姓将此演化成插柳,每逢清明时,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绿柳发芽,遂长成小树。“井井有条”的成语即发源于此。这也是将清明定为植树节的起因。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孙中山)逝世纪念植树式。”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9日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十六条。后经行政院及国民政府批准,正式确定3月12日为全国植树节。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植树造林,重新规定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

【第98句】:【惹乱子】(惯)指引起麻烦。

【第99句】:【有情人终成眷属】(惯)眷属:亲属,特指夫妻。指真心相爱的人经过一段波折,最终结成了夫妻。

16745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