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碗里拿带靶儿的蒸饼】(惯)靶儿:同“把儿”,器具上便于用手握的部分。蒸饼:一种用发面加油蒸熟的饼,饼内分层。比喻事情做起来毫不费力。
【第2句】:佛性“佛”,觉悟的意思;“性”,不变的本质。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意为人人都有觉悟之性,都可以成佛。现在尚未成佛,但可以成佛的本性是不变的。究竟什么是佛性?《华严经》卷三,乙说:“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这两句偈文说明“佛性”有时也可称为“法性”。《北齐书·杜弼传》中说魏帝召见杜弼,杜弼也说道佛性即是法性。帝问:“闻卿精学,聊有所问,经中佛性、法性为一为异?”杜弼回答道:“佛性、法性止是一理。”所谓佛性或法性,就是佛家所说的“空理”,空寂无相,甚深微妙。了悟证得此空理,即名为佛。所以成佛既难又不难。说它难,难就难在“空”不了。若能理解万法皆空,真正证得诸法(宇宙万有)本性空寂无相,与佛何异?“佛性”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教义之一。我困古代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典籍尚不完备时,南朝梁竺道生即持此主张,认为阐提(断善根之人)也有佛性。他的这一大胆创见,当时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争论,道生本人遭到围攻。
【第3句】:割爱在佛教中,“爱”是“贪欲”的别名,位列贪、嗔、痴“j毒”之首。有“爱”便有“嗔”,爱嗔相激,增长惑乱。因此,《楞伽经》卷三指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爱”实为生死轮回中的“惑因”。《大集经》卷三说:“离爱恚故,一切世间供养恭敬。”《大智度论》卷二八说:“断诸爱系,直趋涅粲。”佛教认为,世俗的爱,只是虚妄、不净、自私的“贪爱”,只有断爱、离爱、割爱,才能兴起真实、清净、无私的慈悲,去普度一切众生。正如明代宋濂《报恩说》所说:“汝能割爱,即可破妄;汝能破妄,即是返真,直人菩提(觉悟)之路。”俗语用“割爱”指舍弃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连琐》:“今愿割爱相赠,见刀如见妾也。”又如郭沫若《我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这个故事在初也想写在剧本里面的,但结果是割爱了。”
【第4句】: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第5句】:【佛在心头坐,酒肉穿肠过】(谚)只要人心中常存着佛经教义,纵然不守清规戒律饮酒吃肉也不害事。 指行善重在修养善心,不在形式。 也作佛在心头坐,酒肉腑肠过。 滔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
【第6句】:【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 释义:比喻情况不好判断。 例句:“我警告你,小王,你有时太快嘴利舌,你知道会闯出多大祸!我看你还是不了解咱们的处境。我们谁都得应付,谁都得伺候,你知道哪炉香烧不到就出事呀!你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啊!唉唉……”
【第7句】:【无粮不聚兵】(谚)没有充足的粮草,就不能聚集军队。指自古以来行军打仗,必须粮草先行。也泛指没粮食就无法举事。
【第8句】:【老渔翁钓鱼——坐等】(歇)指人消极等待。
【第9句】:【等米下锅】(惯)形容穷得没有粮食吃。也比喻缺乏急需的东西。
【第10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谚)指旧时穷人生活非常艰苦,新衣服穿上三年,变旧了再穿三年,破了加上补丁又可穿三年。
【第11句】:【慌吃要烫嘴,慌走脚踢伤】 释义:比喻慌张匆忙容易出差错。 例句:阿土阿耳却冷静地制止:“‘慌吃要烫嘴,慌走脚踢伤。’你们莫忙,等走近了,我下命令你们再打!”
【第12句】:【三十年前人寻病,三十年后病寻人】(谚)指人的前半辈子不知爱护身体,一味恃强蛮干而种下病根;后半辈子体质开始衰弱,原来潜伏的疾病就都逐渐出现。
【第13句】:【六月债儿热——还得快】(歇)本指农历六月离秋收很近,借了债很快就能归还;转指报应或报复来得很快。 也作“六月债——还得快”。
【第14句】:【瓜无滚圆,人无十全】见“哪个人也不全,哪个车轮也不圆”。
【第15句】:【为人容易做人难】(谚)指人活在世上容易,要做个有品格、有作为的人不容易。
【第16句】:【船头坐得稳,不怕浪来颠】 释义:只要自己站得稳,立得正,就不怕别人的攻击。 例句:银花道:“随她说?她那黄口白牙,逢人便讲,遇人就说,讲的那些话难听死了。”金花道:“只要船头坐得稳,不怕浪来颠。”
【第17句】:【得未曾有】佛教指甚为稀有难遇的盛事,即前所未有。原是经中常见的套语,如《楞严经》卷一:“法筵请众,得未曾有。”唐·万齐融《阿育王寺常住田碑》:“何宝塔之庄严,得未曾有。”也作“得未尝有”,宋·苏轼《与郭功甫书》之一:“昨辱宠临,久不闻语,殊出意表,盖所谓得未尝有也。”(纯一)
【第18句】: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第19句】:单位指禅林僧堂中僧人坐禅的座位。在座位上方贴有各人的名字,故称“单位”。如《敕修百丈清规·日用轨范》谓:“昏钟鸣,须先归单位坐禅。”此词以后用于计算事物数量的标准。如“米”为计量长度的单位,“时”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克”为计算重量的单位等。机关、团体或其所属的某一部门称为工作单位。如柳青《铜墙铁壁》第十八章:“晚霞映红的平鄢里,尽是一片各单位交上来的俘虏。”何为《最初的带路人》:“我想这大概就是老乔的工作单位。”
【第20句】:【黄瓜菜都凉了】(惯)比喻错过了时机,事情无可挽回。
【第21句】:劝善规过是真友,忠诚老实是好人
【第22句】:【夫妻无隔夜之仇】 释义:比喻夫妻之间的矛盾会很快消除。 例句:毕竟夫妻无隔夜之仇,胳膊曲了往里弯,到了此时也就不同他吵闹了。
【第23句】:【好老子不管三十岁儿】(谚)老子:父亲的俗称。三十岁的儿子,已到而立之年,老子再严也管不着了。指儿子到了完全自立的年岁,不会再接受父亲的管教。
【第24句】: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小说《西湖佳话·南屏醉迹》中有济公的一段话:“你一个蠢和尚,怎得知佛家的妙用?岂不闻‘一粒米要藏大干世界’,何况偌大一井,怎容不得几根木头?”这种关于空间大小平等、涉人无碍的“不可思议”境界,在大乘经中多有反映。《维摩诘经·不思议品》谓:“以须弥(高山名)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人。”《楞严经》卷二也说:“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万国土。”《华严经》更是反复论述世界的“涉入平等”。如《普贤行愿品》说:“一切诸世界,令人一刹中;世界不积聚,亦复不离散。”又如《梵行品》说:“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不可说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人不可说世界。”中国的华严宗在《华严经》的教义基础上,建立了“事事无碍”、“一多相容”、“微细相容”、“唯心回转”等宗义。华严宗认为:见须弥山高广,是自心作大;见芥子微细,是自心作小。而须弥山和芥子本无大小之别,故得以涉入无碍。
【第25句】:【泼水节】在影视剧中,看到泼水节很浪漫、很好玩、很开心。其实,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傣历的年节,在农历清明的后十天。 关于泼水节的由来,在傣族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傣族家乡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后来来了一个火魔,使傣族家乡变得酷热干燥,寸草不生。火魔接连抢走了七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其中一个最小的叫依香。她聪明伶俐,为了除掉火魔,她设法取得了火魔的信任。傣历六月(农历三月)的一天,她趁火魔高兴时,假意奉承说:“大王,火、刀、剑、水,哪一样武器都不能伤害你,你永远活着该多好啊!”火魔得意至极,便泄露了天机:“我只告诉你一个人,可千万不能告诉别人。有一个办法能整死我,只要拔下我一根头发,勒紧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夜里,依香趁火魔熟睡之机,轻轻地从他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在他脖子上一勒,果然火魔的头就掉下来了。可火魔的头一落地,马上就着了火,滚到哪里火就烧到哪里。 依香赶忙把其他六个姑娘叫来,轮流抱着魔头,不让魔头落地。魔头火热滚烫,姑娘们只好不住地往身上泼水降温。她们一人抱一年,直到七年以后,魔头才死去。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为民除害的七位姑娘,便在每年傣历六月(农历三月)举行泼水节。
【第26句】:不怕人不请,只怕艺不精
【第27句】:笛要吹到眼子上,话要说到点子上
【第28句】:【人怕落荡,铁怕落炉】(谚)铁落入熔炉,不熔化也得熔化;人落入圈套,不上钩也得上钩。指人一旦陷入圈套,就完全不能自主。
【第29句】:【当耳旁风】(惯)耳旁风:从耳旁吹过的风。比喻不把别人的劝告或嘱咐放在心上。 也作“当耳边风”。
【第30句】:【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见“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第31句】:【海上飘白云,海底藏黄金,只要海不干,鱼虾便成群】 释义:形容大海美丽富饶。 例句:“对,又大又美,而且非常富饶。俗话说:‘海上飘白云,海底藏黄金,只要海不干,鱼虾便成群。’”接着纪洪涛又兴致勃勃地给她讲怎么看水纹,辨流向,避暗礁,识鱼群。
【第32句】:【美食不中饱人餐】(谚)中:适合。指人在饱食之后,对再美好可口的食物也没食欲。比喻道理虽好,当人不需要时,也就不会接受。
【第33句】:食人者口软,受人者手软
【第34句】:【买卖成交一句话】(谚)凭着一句肯定的话,买卖就成交了。指做生意得讲信用。
【第35句】:僧来看佛面谓和尚来访,看在佛的面上也应款待他。比喻接待来人,要看在有关重要人物的背景上,给予礼遇。《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这个人是你王公公荐来的,僧来看佛面,不可轻慢于他。”(参见“不看僧面看佛面”)敲骨吸髓相传释迦牟尼前生曾为最胜仙人,为求佛偈,乃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以髓为水,书写经典。参见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卷五、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三。《景德传灯录·菩提达摩》:“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后用意完全转换,比喻残酷剥削。清代冯桂芬《请减苏松太浮粮疏》:“向来暴敛横征之吏,所谓敲骨吸髓者,至此而亦无骨可敲,无髓可吸矣。”又作“敲骨剥髓”,《封神演义》第二九回:“未尝有身为大臣,逢君之恶,蛊惑天子,残虐万民,假天子之命令,敲骨剥髓,尽民之力,肥润私家,陷君不义,忍心丧节,如令兄者。”
【第36句】:【大年初一捉个兔子——有它也要过年,没它也要过年】(歇)比喻有没有某人或某物都不会影响事情的进展。
【第37句】:【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实】(谚)实:实情,这里指隐私。打人不要打膝盖骨,打坏了人就无法站立;说人不要揭隐私,揭开了人就无法做人。指揭人隐私是极不道德的。
【第38句】:心花怒放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故名“心花”。《圆觉经》:“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唐译《华严经》卷六六:“又如满月出现虚空,令可化者心华开敷。”南朝梁简文帝《又启请御讲》:“俾兹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树,共转六尘。”后来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开朗愉快。怒放:盛开。清代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平中丞此时喜得心花怒放,连说:‘难为他了,难为他了。”
【第39句】: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第40句】:【改换门庭】“改换门庭”有两个含义,一是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属中性词;二是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攀高枝,谋求出路。 此语源于明朝。封建时代清苦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而谋取官位,以改变家庭的社会地位,这叫“改换门庭”。在那时,改换门庭并不是个形容词,它是名副其实的大动作。 明朝末年,朝廷采取了一些改换门庭象征性措施,以强化科举考试的轰动效应。中举以后,报录者手持短棍,一进中举者家的大门,即乱打乱砸,直至屋内,把门窗厅堂家杂全部砸得稀巴烂,跟着在后面的工匠立即把全部更换一新。接着,同姓的大户便来“通谱”,哪怕八代之前有亲戚关系也连成一家。再后,拜师的、送礼的、招婿的等纷至沓来,地方官吏也宣布“三免”(免役、免税、免费使用奴婢)。你看,第一阶梯的“改换门庭”就已是多么显赫,多么堂皇!真是“鲤鱼跃龙门”。中举就如此显赫,中了进士、状元就更不用说了。
【第41句】:【是马就充不了麒麟】 释义: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像鹿的动物,古人拿它象征祥瑞。比喻普通的人冒充不了杰出的人。 例句:“反正你在这里多待几天,慢慢就都品得出来了。是马就充不了麒麟。”
【第42句】:【跛象扯双车——总没一边儿安稳】(歇)瘸腿的大象拉两个车,总有一个车不安稳。比喻双方总有一方有所偏颇。
【第43句】:【没有弯弯肚子,不敢吃镰刀头】(谚)指有弯弯的肚子,才敢吞吃弯弯的镰刀。比喻人在某方面没有特别的本领,就不敢去冒某方面的风险。 也作没有弯弯肠子,别吞镰钩刀子。 没那弯弯肚子,也吞不下这镰刀头。
【第44句】:【河有九曲八弯,人有三回六转】(谚)九曲八弯:形容弯弯曲曲。三回六转:形容曲曲折折。指人生的道路和河水的流程一样,曲折多变,绝非一条直线。
【第45句】:【摇头摆尾】形容喜悦或悠然自得的样子。《五灯会元·夹山会禅师法嗣·洛甫元安禅师》中载:临济大师的侍者元安,原来很受大师的赏识,元安因此自鸣得意起来,以致一次竟然向临济大师“唱”起来,被大师斥责处罚后,元安当下辞行去南方。第二天,临济大师上堂,贬元安的行为是“临济门下有个赤梢鲤鱼,摇头摆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谁家[·/韭]翁里淹杀?”以后人们把摇头摆尾作为得意轻狂、悠然自得的形容词。如元·孙仲章《堪头巾》第一折:“若是间人啊,无过是摇头摆尾弄精神。”又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他出来一见了,便摇头摆尾的说道:此所谓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李君冈)
【第46句】:【鸟穷则啄,兽穷则触,人穷则诈】(谚)穷:窘困无出路。触:用头顶撞。指鸟到窘急时,会用嘴啄;兽到窘急时,会用头顶;人到窘急时,会欺诈骗人。 也作“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攫:抓。 佚:乱跑。
【第47句】:正宗佛教禅宗称初祖达摩所传的嫡系学派为正宗。正,指正法,正法眼藏。宗,指禅宗。禅宗自称“宗门”、“宗下”,称其他佛教流派为“教”。《云峰悦禅师文案序》:“不受然灯记莉,自提三印正宗。”宋代陈师道《清岩化禅师疏》:“绍云门之正宗,入慧林之半座。”后泛指学业技术的嫡传正派。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人知沈宋律家正宗,不知其权舆于三谢,于陈隋也。”刘师培《文说》:“言如纶饽,乃诏册之正宗;音涉哀思,乃赋骚之变体。”
【第48句】:百姓齐,泰山移,人心坚,石头穿
【第49句】:【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谚)离开家门,哪怕只有三里远的地方,也会是另外一种风俗习惯。指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 也作“离家三步远,别是一家风”。
【第50句】:【豺狼当道,安问狐狸】(谚)豺:形体似狼而小,性凶猛。豺狼:比喻凶恶残忍的人。安:表反问。指豺狼当道伤人,消灭豺狼是当务之急,何必管那偷吃鸡的狐狸!比喻铲除恶人应当先除首恶。
【第51句】:【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惯)指表面上待人亲热,内心却非常狠毒。
【第52句】:【饿狗不离主】 释义:挨饿的狗不离开主人。 例句:周虎山心里想,对呀!“饿狗不离主”。只要那条狗真是刘大斗的,那说明土匪很可能就在盘古洞里。
【第53句】:【拾了根袜带,配穷了人家】(谚)好袜带必须配上好衣裳,好衣裳又须配上好饰物,越配越多,最后配穷了家当。指奢侈往往从细小处开头。
【第54句】:【没有主心骨儿】(惯)比喻没有主见。 女:容貌丑陋的女子。美女进了家门,丑女就会嫉妒。指丑恶假对美善真永远是不相容的。 也作美女入室,恶女仇之。 美女入市,恶女之仇。
【第55句】:【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泥菩萨,泥塑的菩萨像,民间多泛指泥塑的神像等。“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比喻连自己也保不住,怎么顾得上别人。如《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我想江西不沉却好,若沉了时节,正是‘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还保得别人?”这句俗语还有几种变式。如于逢《金沙洲》三部十七:“郭有辉病了,看来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又如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十三章四:“他们心里很踌躇,答应带路吗?在这兵荒时候,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李明权)
【第56句】: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第57句】:【话传三遍假变真,药方子抄三遍吃死人】(谚)传言流传多遍,假的也能传成真的;药方抄来写去,容易把药名弄错,吃死病人。指谬误流传,害人不浅。
【第58句】:【衣裳】“衣裳”指一年四季能穿的所有衣服,都叫衣裳。 最初的衣裳应该是树叶与兽皮连在一起的“围裙”。后来传说黄帝创上衣下裳,即是上下连在一起的服饰,故后人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到有文字记载时,我国的服装样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时期上衣下裳连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装。到春秋战国时,这种上衣下裳开始变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长了一些,就是说这一时期男女还都穿裙子。《诗经》中多次提到有“麻”(衣领)的新式服装,以及“袍”(一种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做被的长式衣服)、“裼”、“裘”等儿童褓衣和皮衣。可见,当时人们的衣着已十分可观了。
【第59句】:【有根才开花,有蔓才结瓜】(谚)没有根的草木开不了花,没有蔓的植物结不出瓜。指凡事必定先有根本,然后才能发展壮大。
【第60句】:一花五叶宋代黄庭坚《渔家傲》词:“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
【第61句】:百川归海而海不盈
【第62句】:【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谚)指人如果不存心伤害老虎,老虎也就不会无端伤害人。借指存心害人的人,往往招来别人对自己报复性的伤害。 也作人无害虎心,虎无伤人意。 人无伤虎心,虎无杀人意。 人无伤虎意,虎无杀人心。
【第63句】:【嘴硬骨头酥】(惯)形容说话强硬,却胆小心虚。 也作“嘴硬骨头松”。
【第64句】:【物不平则鸣】(谚)比喻人在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就会呜叫呼冤。
【第65句】:【东净里砖儿——又臭又硬】(歇)东净:茅房,厕所。臭:本指气味难闻,转指惹人厌恶。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死硬。讥讽或责骂人名声败坏,思想、态度等又顽固死硬。
【第66句】:万劫不复劫,梵语音译“劫波”之略,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称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用此语,视之为不可计算之长大年月。“万劫不复”用来形容人身难得,意思是经过一万劫,都无法重新获得人身。鸠摩罗什译《梵网经》(菩萨戒序)日:“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九:“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道教亦沿用此语,如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四:“一失此身,万劫不复,子其宝焉。”后世指永远不能恢复,鲁迅《南腔北调集·漫与》:“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第67句】:表壮不如里壮。
【第68句】:【为人最怕老来贫】(谚)指人生最怕的是年老时贫困,无法生活。
【第69句】:【未出笼先别现爪】(谚)野兽还没有从笼中被放出,就不要先显示自己的利爪。比喻有利的时机未到,不要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实力。
【第70句】:【丑女家中宝】妇女长相丑,可能老实勤劳,不会惹是生 非。冯德英《山菊花》:“不满意怎么的?丑女家中宝,脚大 有三好:挑水、挖菜加拾草!”
【第71句】:【一尘不染】十分清洁,谓之“一尘不染”。如赵大年《公主的女儿》:“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玻璃擦得一尘不染”。也比喻人的品格清高脱俗,廉洁高尚。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范蠡霸越之后,脱屣富贵,扁舟五湖,可谓一尘不染矣。”又如《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听起来,老人家又是位一尘不染,两袖皆空的。”“尘”即“尘境”,包括眼所对的色、鼻所对的香、耳所对的声、舌所对的味等,即色、香、声、味、触、法,统称“六尘”。“六根”与“六尘”相对接触,会引发许多迷妄与烦恼,佛家称为“尘劳”。《普曜经·论降神品》云:“闻大法声,消除一切尘欲之难。”修道的人不被六尘所玷染,即为“一尘不染”。
【第72句】:冥司一般指地狱、阴间。如《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变文》:“生前不曾修移,死堕阿毗地狱,永属冥司,长受苦毒。”又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章阿端》:“君诚多情,妾当竭力,然闻投生有地矣,不知尚在冥司否?”也指阴间、地狱的主司。如清代袁枚《新齐谐·唐配沧》:“冥司念我居官清正,敕为武昌府城隍。”
【第73句】:【常抱的娃娃不会走】(谚)比喻对年轻人不敢大胆任用,只会妨害他们的成长。
【第74句】:瓮中之鳖《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居士部》引明代《先觉宗乘》:“一日至书记寮,指圆悟顶相日:这老汉脚跟犹如未点地在。圆悟颦蹙日:瓮里何曾走却鳖。公日:且喜老汉脚跟犹点地。圆悟日:莫谤它好。”成语“瓮中之鳖”即出于此,比喻已在掌握之中、无法脱逃之物。《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孙富视十娘已为瓮中之鳖,即命家童送那描金文具,安放船头之上。”《说岳全传》第七六回:“普风道:‘不是僧家夸口,这几个小南蛮,只算得个瓮中之鳖,不消费得僧家大力,管教他一个个束手就缚。’兀术大喜,当晚吃得大醉,方各安歇。”郭澄清《大刀记》第十五章:“在这里,乡村包围据点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日伪军已成了瓮中之鳖。”又作“瓮中捉鳖”,犹言手到擒来,极易获得。如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知县写了名字地址,就差人去拿来。瓮中捉鳖,立时拿到。”
【第75句】:【嘴上贴封条】(惯)比喻闭口不言。
【第76句】:【矮半截】(惯)个子比别人矮一半。比喻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差。 也作矮一头。 矮三分。 矮几分。
【第77句】:佛佛陀(Buddha)简称“佛”,意译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对于凡夫的不觉,称为“自觉”;对于二乘(声闻、缘觉)只求自觉,称为“觉他”;对于菩萨自觉、觉他而未完美,称为“觉行圆满”。在“四圣”(声闻、缘觉、菩萨和佛)中,佛是最高的果位。佛有许多别称,如:如来、善逝、天人师、世尊等。
【第78句】:【定性】佛教谓在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只具唯一种子的众生叫定性;具二种或三种的众生叫不定性。不具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人无有漏种子者,称无种姓。定性之中有三性,加以不定性、无种姓,则为“五性”,为法相宗所立的教义。后谓安定心神。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六:“随手关了门,闷闷坐着,定性了一回。”又如《三侠五义》第四回:“等我家相公定性养神,二鼓上坛便了。”也指事物故有的特性。如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参两》:“阴阳有定性而无质也,故独言阴而不言阳。”亦指确定事物的成分或性质。如郭沫若《
【第79句】:【百年松树,五月芭蕉——粗枝大叶】(歇)本指百年松树枝干粗,五月芭蕉叶子大,转喻做事不细致,不认真。
【第80句】:【一传十,十传百】(惯)形容消息传播得非常快。 也作一传两,两传三。 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
【第81句】:【装香】燃香供佛,表示皈信虔诚;(参见“香花供养”条)。寺院中有僧人专司此事,称为“香灯师”。如《景德传灯录·地藏和尚》:“打开殿门,装香换水。”燃香并安插在香炉上,俗谓之“装香”。如元·张国宾《薛仁贵》第四折:“快装香来,待我亲自接待去。”又如《合汗衫》第四折:“张义,装香来!”(李明权)
【第82句】:明代王世贞《鸣凤记·忠佞异议》:“你念念不忘严府,恐被他人笑骂。”又如刘观德《我的财富在澳洲》:“加薪是我蓄谋已久的计划,自从当上打工仔的第一天开始,便一直梦寐以求,念念不忘。”
【第83句】:【不怕出山狼,就怕藏家鼠】(谚)藏家鼠:暗藏在内部的耗子。指不怕外面来的恶狼,就怕暗藏的家鼠。比喻内部的奸人要比公开的敌人更危险。
【第84句】:【趺坐】全称是结跏趺坐,是坐禅入定的姿式。其法:盘膝交叠双腿(结跏),用足背(趺)放在股腿上。单以一趺置一股的,称半跏趺坐;交叠双趺于两股的,称全跏趺坐。这样坐式,形体稳固、端庄,能心安气缓,便于入定。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时,就用趺坐,称为“降魔坐”。在古诗中,如唐2王维《登辨觉寺》诗云:“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李明权)
【第85句】:【二则二,一则一】见“一是一.二是二”。
【第86句】: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第87句】:【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释义:猩猩:猿类,形似人。能言:指经过训练,可发几个简单的音节。猩猩纵然能说话,也还是禽兽本性。 例句:鹦鹉能言,不禽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第88句】:【脚丫子朝天】(惯)形容事情很多,非常忙或非常累。也形容非常高兴。 也作“脚步丫子朝天”。
【第89句】: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第90句】:【纸币】在纸币普遍流通的今天,就更有必要探源一下“纸币”。 “纸币”最早出现在中国。宋真宗时期,在四川出现了代替金属货币的纸币,这种纸币称为“交子”。它不仅足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自唐朝中期以后,四川的商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北宋初期,在四川成都地区仍流行铁钱。铁钱有大小两种,大铁钱每贯重20多斤,小铁钱每贯也有6斤多,携带起来极不方便,影响了商业的发展。宋真宗时期,在政府的许可下,成都十六家富户共同印制的“交子”,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作为现钱使用。后来,交子改由官办,流行渐广。纸币几经沉浮,终成气候。
【第91句】:阿鼻地狱梵语Avicinaraka,译为“阿鼻地狱”,意为“无间地狱”。唐代道世《诸经要集》卷十八谓:“彼处恒受苦受,无喜乐间,故名无间。”阿鼻地狱在地狱中品位最下、受苦最惨而没有间歇。阿鼻地狱的大苦果是由“五逆”、“十恶”等大恶业所感召的。《续高僧传》卷八载,周武帝“灭佛”时,唯有慧远抗声谓:“陛下今持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拣贵贱,陛下安得不怖!”后亦用以形容极端困苦的处境。如宋代司马光《禅门六偈》一:“愤怒如烈火,利欲如锯锋;终朝长戚戚,是名阿鼻狱。”(参见“地狱”。)忍无可忍《六度集经》卷五:“夫忍不可忍者,万福之原矣。自觉之后,世世行慈。众生加己骂詈捶杖,夺其财宝妻子国土,危身害命。菩萨辄以诸佛忍力之福,迮灭毒恚,慈悲愍之,追而济护。若其免咎,为之欢喜。…‘忍不可忍”指忍受难以忍受者,是“忍”巾至高境界。后衍变为“忍无可忍”,谓忍耐已到极限,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蔡东藩《唐史通俗演义》第六十回:“公主未免挟贵自尊,暧忍无可忍。”张天民《战士通过雷区》:“他们欺人太甚,我们忍无可忍,被迫自卫还击,是应该的,也到时候了。”
【第92句】:【风后暖,雪后寒】(谚)指大风过后,气温回升,人会有暖和的感觉;雪融化时,需吸收热量,因此天气会更加寒冷。
【第93句】:【鸡子里头算出四两骨】(惯)比喻十分吝啬,极能算计。
【第94句】:【僧不僧,道不道和尚不像和尚,道士不像道士。】谓不成 体统。成语:不伦不类。鲁迅《呐喊》:“从前是绢光乌亮的 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
【第95句】:【说风就是雨】(惯)比喻说到什么,马上就要干什么。 也作“说起风就来雨”。
【第96句】:【河里冰茬响,地里萝卜还在长】 释义:河水已经开始结冰了,可萝卜还在继续长,不要拔得太早。 例句:这方面,他也有许多口诀。比如“红长、黑长、白不长,沙地种谷一把糠”,还有什么“头伏荞麦,二伏菜,阳坡种麦熟得快”,“河里冰茬响,地里萝卜还在长”。
【第97句】:求人不如求己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与方外交佛印禅师同游杭州寺院。东坡见大殿上的观世音菩萨手持数珠,觉得奇怪,便问道:“彼自是观音,自诵其号,未审何谓?”佛印答道:“求人不如求己。”见苏轼《问答录》。本来,观世音菩萨是人们求拜的对象,佛印就“自诵其号”而借题发挥,答了一句颇含机锋的话“求人不如求己”,体现了禅宗“自力自度”的特色。后用“求人不如求己”谓求别人帮忙还不如靠自己努力。如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卷二:“世情世态,阅历久,看应烂熟。心衰面改,老更奚求。谚云:求人不如求己。”又如陈登科《风雷》第一部三十章:“何老九又略加沉思一下,发狠道:‘求人不如求己,俺去找素云问问清楚。”’求佛求一尊大乘认为,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拜佛当至诚专一。
【第98句】:【出处不如聚处】(谚)出处:物品的原出产地。聚处:物品的贸易所在地。指物品在原产地不如在贸易场所充足。也指从原产地购物,远不如从贸易场所购物方便。 也作“产处不如聚处”。
【第99句】:【庸人多福】(谚)旧指平庸无为的人平安长寿多福气。 也作“庸人多厚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