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谚语俗语大全-民间谚语网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羹里来的饭里去】(惯)比喻哪里来的还回到哪里去。

【第2句】:不磨不炼,不成好汉.

【第3句】:【休道黄金贵,安乐价更高】见“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第4句】:【正月可栽大树】(谚)农历正月,土地剐开始解冻,此时栽大树,成活率最高。

【第5句】:【把守山门的哼哈二将——不镇庙还吓人】(歇)哼哈二将:佛教称守护庙门的两员神将,传说一个叫郑伦,能鼻哼白气制敌,一个叫陈奇,能口哈黄气擒将。比喻即使压不住阵,也能起到威吓作用。

【第6句】:【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称。九州一词起源于何处,最早见于金文《叔夷钟铭》,说中国的疆域有九州。具体指哪几州,众说纷纭。一种采用《禹贡》的说法,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分成九州,划分的情况是:冀州(今山西、河北,辽宁);兖州(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部分);青州(今山东、辽宁东部);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荆州(今两湖及江西西部);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梁州(今陕西南部和四川);雍州(今陕西北部、中部和甘肃及其以西地方);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 “九州”只是传说中的行政区域而已,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既然它已在我国的文化史中沉淀下来,人们便以它泛指中国了。

【第7句】:【目不识丁】“目不识丁”,是说这个人不识字。其实,“目不识丁”的本义并非如此。 在甲骨文里,“目”是眼睛的象形,“丁”最早的形体为“.”,表示眼珠,眼睛当然看不到自己的眼珠了。这个难题后人解决了,照镜子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珠了。所以,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珠子才是“目不识丁”的本义。 后来,有人把“丁”的最早象形形体与构成汉字的最简笔画“点”联系起来,认为一个人连构成汉字的最基本笔画“.”都不认识,还能认识别的字吗?又引申“丁”字是汉字最简单的字,都不认识,喻其为文盲。于是,“目不识丁”便产生了新义,并逐渐取代了本义。

【第8句】:【谛听】谓一心听取,思维义理。真实不虚谓之“谛”,佛教有“真谛”、“俗谛”、“空谛”、“假谛”、“二谛”、“四谛”诸说。佛菩萨说法时,常对听众说:“谛听谛听,善思维之。”如《楞严经》卷二:“汝应谛听,今当示汝。”俗语中用此词,谓仔细聆听。如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诗:“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又如曹禺《日出》第一幕:“这大客厅里听见陈奶妈迈步进来,放声说话,思懿连忙谛听。”小说《西游记》第五八回中,提到地藏菩萨有个神兽,名唤“谛听”。谛听“若伏在地下,一霎时,将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间,羸虫、鳞虫、毛虫、羽虫、昆虫、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鉴善恶、察听贤愚”。(李明权)

【第9句】:千金难买心,万金不卖道.

【第10句】: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猫骑兔.

【第11句】:【文案】自唐武宗灭佛,佛教经论大量毁坏,佛教徒遁迹山林,使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得以延续下来。禅宗祖师为了方便学人,接引后学,不事华藻,以俗谈平话宣扬深奥的佛理,侍者及门徒随而笔录成文,以便俚俗。因所用多为口语,故延称文案。它的特点是口语化,通俗化,以白话形式出现。最初多为抄本,辗转传阅。其后宋儒讲学,师弟传授,门人弟子记录师说,也沿袭文案名称,文案体裁逐渐盛行。如宋代释道源禅师采访诸方文案集成《景德传灯录》三十卷等。这些《文案》大都以白话叙述,广为流传,越来越接近口语化。“文案”一词在现代仍有使用,如《毛主席文案》等。(无名氏)

【第12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惯)指抬高别人,贬低自己。也指过高地估计对方的力量,而对己方的力量估计不足,因而助长对方气势,使自己灰心丧气。 也作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第13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第14句】:【三分匠人,七分主人】(谚)制造器物或施工建筑,三分靠匠工的技巧,七分靠主人的安排。指匠工制作要服从主家的意愿。也泛指协助者要遵从主事人的指使。

【第15句】:【花架子】“花架子”比喻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行为或中看不中用的用具。现在的机器为什么用“架”来表示,如一架飞机等。这和古代的纺车、织布机有关,它们的形状都像“架子”,时称一架织布机。“花架子”来源于一个有趣的传说。 据说在元朝时,松江纺织家黄道婆的纺织技术非常高超,远近闻名。而和黄道婆同在一个镇上的李秀才,他不愿意从事认为低贱的体力劳动,生活不下去,就到浙江湖州乡下当私塾先生.以此维持生活。 这个秀才教书的地方也是个纺织之乡,大家听说李秀才是黄道婆家乡的人,就纷纷找他请教纺织新技术。李秀才对纺织技术一窍不通,又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懂,就撒谎说自己是读书人,没动手亲自纺织过,但他可以把黄道婆的织机图纸画给乡亲们,让他们改进工具,提高技术。乡亲们拿着秀才画的图纸,请木工做_了一架织布机。织布机看起来很漂亮,很新颖,但是却不好用,根本没法工作。大家去问秀才,他却说你们的手艺不行,对最新的机器理解不透,所以才织不出布来。 后来,黄道婆发明的织机传到这里,人们才知道李秀才画的织布机只是样子好看而已,根本不具备实用性,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花架子”。

【第16句】:【大丈夫能屈能伸】(谚)指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汉既能受得了委屈,忍辱负重,也能在得志时施展抱负才华。劝人暂作退让之话。

【第17句】:【日出三竿,不急便宽】 释义:三竿:旧时估量太阳离地面的主观约数。指太阳出山三竿高,风势不猛,则风会逐渐平息。 例句:谚云:“日出三竿,不急便宽”。大凡风,山出之时,必略静,谓之风让日。

【第18句】:【大白天说梦话】(惯)指说的话不真实,信口胡说。

【第19句】:千金难买雪里炭,一钱不值锦上花

【第20句】:【傍生不如傍熟】(谚)傍:依靠。 指人到窘困时,向生人求助,不如向故旧投靠有希望。

【第21句】: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第22句】:答日:“不落因果。”结果五百生为野狐身。后承百丈怀海禅师代下一转语:“不昧因果。”老人遂脱去野狐身。(见《五灯会元》卷三)原来,佛教的修因证果,正是因果律的体现。老人以为修行人可以“不落因果”,恰恰陷入了邪见,属于“大妄语”,结果受了“野狐身”之报。又有个瑞岩和尚,整日价自唤“主人公”,复自应诺。宋代慧开批评他误把“识神”认为“真心”,是“野狐见解”(《无门关》)。后以“野狐禅”泛指歪门邪道。如《儒林外史》第卜—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第23句】:【无巧不成书】俗语“无巧不成书”用来比喻事情非常凑巧。 相传,这句话来源于施耐庵。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时,写到“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段时,文思阻塞,怎么写都觉得太过生硬,没有灵性。正当为此伤透脑筋的时候,房外传来一阵喧哗声,他停笔走到门口一看,原来是邻居阿巧喝完了酒,和一条恶狗缠斗在一起。这场人狗相斗的场景,像极了人虎相搏的场面,施耐庵观看完整个过程,立刻文如泉涌,写出了精彩绝伦的武松打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妻子说:“真是无巧(阿巧)不成书啊!”以后,这句话逐渐流传开来。

【第24句】:【摸到韭菜就当葱】(惯)比喻由于简单草率而错把不同的事物当成一回事。

【第25句】:【她】“她”既是一个字,也是一个单音节的词。“她”是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但《红楼梦》是写女性人物最多的一部书,却找不到一个“她”字(现代版《红楼梦》除外),原来,“她”字还是一个现代人创造的结果。 1918年,五四斗士之一的刘半农在《新青年》首先发表《她字的研究》,第一个把“她”字专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从前,文章里的第三人称代词男女不分,都称为“他”。“五四运动”以后,有人用“伊”字代替女性的“他”,如鲁迅的文学作品,但没有成功。“伊”与“他”并用不但常常造成混乱,而且“伊”有它义,不能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专属字,似有缺憾。于是刘半农专门创造了一个“她”。“她”与“他”读音相同,而且符合口语习惯,是再合适不过的创意了。“她”字一出现,很快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称赞和公认,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了一次“大仗”。 “她”字的出现,结束了几千年男女合用一个他字容易造成的混乱局面,可谓一字千金,具有历史意义。

【第26句】:【哪个猫儿不吃腥】 释义:比喻人有贪财、好色之欲。 例句:婆惜道:“可知哩!常言道:‘公人见钱,如蝇子见血。’他使人送金子与你,你岂有推了转去的?这话却似放屁!做公人的‘哪个猫儿不吃腥?’‘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

【第27句】:【亲的掰不开,疏的贴不上】(谚)掰(bal):用手分开。关系亲密的,掰也掰不开;关系疏远的,靠也靠不拢。指人际关系的亲与疏是自然形成的,勉强不得。 也作“亲的疏不开,疏的亲不拢”。

【第28句】:前因后果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同时,佛教又说因果必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

【第29句】:【刘海】指少女或儿童垂在额前的整齐的短发。这一叫法,源出三说。 一种说法是这种叫法来自一个人——刘海。他是五代时期的道士,本名操,字宗成。人道改名哲,字玄(元)英,一字昭远,号海蟾子。燕山(今北京市西南宛平)人。相传是辽中进士,尝事燕主刘守光,官至丞相。一天,有道人自称正阳子来谒,海蟾待以宾礼。道人向他索取金钱十枚,鸡蛋十个,以一钱间隔一蛋高高叠起,形似塔。刘蟾惊呼:“危哉!”道人日:“君荣禄,履忧患,其危殆甚!”海蟾大悟,遂弃官隐于华山,终南山。 刘海曾化名阿保,到苏州富商贝宏文家当佣人。有一次,他在贝家打水时,从井里打出三条腿的大蟾蜍。他以彩绳系好,放在肩上,对人说,这只蟾蜍,逃跑了一年多,今天总算找到了。当街坊们拥来看热闹时,只见他肩负蟾蜍,向主人举手致谢之后,便从庭院里冉冉升空而去。刘海这时已是一位白发老人,但在民间画像中,他却返老还童,成为一个丰满可爱的胖小子。 他前额垂着短发,骑在蟾上,手里舞着一串钱。人们觉得他的发式很美,少女和儿童就模仿他梳理这样的发式。后来,将少女和儿童垂在前额的整齐的短发,称为刘海。 二说来自考古。河北省藁城市有个村叫“刘海庄”,村中有座“刘海寺”。2009年2月在村中挖出一块明代嘉靖二十七年的新海寺(即刘海寺)石碑。2010年4月又在村里一眼村井里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汉朝刘海大仙”六个大字。 那么,刘海怎么后来到了湖南?“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这是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中刘海的两句唱词。刘海庄世代相传的刘海,做过宰相后遭奸臣陷害,被贬湖南,告老还乡后回到藁城遁入空门,最后返老还童,得道成仙。 刘海得道成仙返老还童后,喜欢把额前的头发留下来,就成了今天女孩梳的刘海头,称作“刘海儿”或“刘海儿发”。这也得到了考古的证实。东汉末年,为躲避战火,刘海寺里的一个疯僧将刘海寺里70厘米高的刘海铜像砸下来,带到山西,现在存放在五台山上,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尊刘海铜像可以看出,我们所谓的“刘海儿”发型也正源于刘海额前的头发式样得来。 三说来自武则天。据传,武则天当了皇帝后,曾破获了一个策划宫廷政变的集团。在审查谋逆者的名单中,武则天发现有上官婉儿的名字,立即将上官婉儿召来施以黥刑(在脸上刺印)。后发现是上官婉儿为了救她而卧底叛乱者中,救了她的命,深悔错怪了上官婉儿。怎奈皇帝之言是金口,黥刑照旧执行,不过行刑改用朱砂在额前刺梅,婉儿变得更好看了。但终究是个耻辱——罪犯的标记,聪明的婉儿便从额顶梳下一缕青丝,刚好盖住那个朱砂记。宫中嫔妃们看了,觉得竞比头发全部向后梳要秀美得多,于是纷纷仿效,并称之为“刘海儿”,后又传人民间。

【第30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惯)路上丢了东西没人捡,晚上睡觉不用关门。形容社会治安非常好。 也作路不拾遗,门不夜掩。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第31句】:【一人一把号】(惯)比喻一人一个主意,意见不一致。

【第32句】:【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见“千里相送,归于一别”。

【第33句】:【丢去东洋大海】(惯)东西扔到大海里,消失得无影无踪。比喻东西白扔了,再也回不来。也比喻彻底忘掉。 也作丢到东洋大海。 抛在东洋大海里。

【第34句】:【掉下个树叶也怕砸死】(惯)形容人非常胆小怕事。

【第35句】:【解铃须用系铃人】(谚)要解下老虎项下的铃铛,还得请那位系上铃铛的人才行。比喻问题是由谁引起,还得让谁去解决。 也作“解铃仍着系铃人”。

【第36句】:【拣日不如撞日】(谚)撞日:碰巧遇上吉日。指与其挑个好日子办事,不如现在就办。

【第37句】:【塘里无鱼虾也贵】(谚)塘:池塘。池塘里要是没鱼,虾米也吃香了。比喻没有高层次的人物,次等人物也可以充数。

【第38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谚)一年计划的实行,关键在春天;一天计划的实行,关键在早晨。指行动贵在早动手。

【第39句】:【过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见“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第40句】:【弄花一年,看花十日】 释义:养花护花得用全年工夫,赏花才只十天。指花开时间很短。 例句: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之遗风……其俗有“弄花一年,看花十日”之语。

【第41句】:【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谓好事情难以张扬开去,而坏事情却流传的很快。“如何是西来意?”这是古代禅宗丛林中经常提起的话头,意思是: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中国的含意是什么。禅师对这句头的回答是:“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见《景德传灯录·绍宗禅师》。后俗语多引用,如《喻世明言》卷二:“石城县把这件事当做新闻,沿街传说。正是: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后多变式。如《水浒传》第二四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知道了。”又如老舍《四世同堂》四四:“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不大的功夫,寇家的丑事就传遍了全胡同。”(李明权)

【第42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惯)旧时说书的套话,指事情有两个线索,先说其中的一个。

【第43句】:【佛头著粪】出自禅宗公案,比喻轻慢、亵渎的意思。《景德传灯录·如会禅师》:“崔相公入寺,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师曰:‘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有’。崔云:‘为什么向佛头上放粪?’师云:‘是伊为什么不向鹞子(鸟类的一种)头上放?’这里如会禅师不直接答复鸟雀在佛头上放粪的原因,而是采取反问的方式。这些对话,从表面上来看,答非所问,其实有很深的“禅机”。这是禅宗公案的特点。后人在文章中也借用“佛头著粪”这句话,如元·刘壎《隐居通议》卷十八载:欧阳修作《五代史》,前面写了一篇序文,王安石见了批评说:“佛头上岂可著粪?”又如鲁迅对现在一些人为古书乱加标点表示不满,他说:“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著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十厄。”(见《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无名氏)

【第44句】: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第45句】:只有修桥铺路,没有断桥绝路.

【第46句】: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之千里

【第47句】:【吃饱了撑的】(惯)讽刺人多管闲事、没事找事或惹是生非。 也作“吃饱了撑得慌”。

【第48句】:【牵瘸驴上窟窿桥】(惯)驴本来就瘸,走上有许多窟窿的桥,越发害怕不敢走。形容做事战战就就。

【第49句】:【人情若像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谚)人和人的相交,最后如果能够保持初识时的那股热情,就不会彼此怨恨了。指人情往往善始不能善终,开始相亲,久后相怨。

【第50句】:【父子无隔宿之仇】(谚)指父子之间的仇怨很容易消除。

【第51句】:【圆满】指不偏不倚,完满无缺。天台宗称为“圆教”,立有圆融、圆满二义。《华严经》卷五十五说:“尔时,如来知诸众生应受化者,而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说:“显自在力,演说圆满经。”依天台宗所说,十界三千一切法,条然具足,称为“圆满”。《辅行记》卷二之一说:“圆名圆融圆满义,又圆者全也。”《四教仪》卷一说:“圆以不偏为义。”此外,一次佛事、法会顺利结束,也称为“圆满”。后多用以形容事情完满无缺,十分美满。隋炀帝《与释智顗书》:“功德圆满,使致荆巫。”《南史·梁武帝纪》:“有神光,圆满坛上,朱黄白杂色。”《宋史·天竺国传》:“福寿圆满,寿命延长。”(纯一)

【第52句】:【演空城计】见“唱空城计”。

【第53句】:【一事到官,十室牵缠;一人入狱,一家尽哭】(谚)因一件事告入官府,邻居左右受连累;一人坐牢,全家痛苦。指旧时诉讼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第54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谚)光阴:时光。光阴逝去一寸,就像耗去一寸黄金一样可惜。指时光非常宝贵,必须格外珍惜。 也作“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第55句】:【扶得东来西又倒】(惯)形容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也指事情多,忙了这头,那头又出了问题。

【第56句】:【娶个媳妇,过继出个儿】(谚)过继:把自己的亲生子给别人做儿子。指儿子娶了媳妇就疏远了父母,等于把儿子过继给了别人。

【第57句】:游方古印度有些僧人没有固定的住所,“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沿门乞食。

【第58句】:【把猫说成虎】(惯)比喻夸大事实。

【第59句】:【善男信女】为善男子、善女子的简称,原指皈依佛教的男女,后泛指信佛的良家男女。佛典中称呼在家信徒常用此称。“善”系对信佛闻法而行善业者的美称。《杂阿含经》卷三十中,对比丘称善男子;大乘经典中,称菩萨为善男子,对比丘则称其名。《

【第60句】:【主席】“主席”在我国现在指国家、团体或会议等最高领导职务。“主席”一词很多人认为是外来词,实际上“主席”是中国的特产,源于中国古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设施。 我国古代没有桌、椅、板凳,室内先铺筵,然后再放上席。筵较宽大,故用来铺地,席较小是给人生的,古人人室先脱鞋,再走过筵,坐在席上。 现在朝鲜、韩国和日本人的室内生活,基本上还是这样,据说是由中国传人的。入席时,客人有客座,坐时让长辈坐在里头,以示尊重,人多时,长辈就独居一席,这就是主席。 《论语》中有一句话:席不正不坐。说的是坐的规矩,席子一定要摆正。 《礼记》中也有这样一个规定: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五个人以上,德高望重者必须另坐一张席子,这就是主席。这个“主席”称谓后来被叫开,就渐渐演变成现在的会议主持人或国家、团体的领导人的最高职位名称了。

【第61句】:【给小鞋穿】(惯)比喻有权有势者暗中刁难、限制或报复他人。

【第62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释义:比喻利用或依靠近便有利条件。 例句:张二哥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山区竹木多嘛,不利用农闲时间搞点副业,一人只有几分田,咋能养活得了呢?”

【第63句】:如《封神演义》第二六回:“妹妹既系出家,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巾’。

【第64句】:【一问三不知】“一问三不知”现在的用法是形容什么也不知道或抵触回答问题。源自春秋时期。《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因为对敌情不甚清楚,所以建议不可轻举妄动。他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人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说,作为一名指挥员谋划军事行动,自开始到中间,再到末尾都要搞清楚,而后再进攻。现在我们这三种情况都不知道,这不是作难吗?明代姚福在《青溪暇笔》中也说:“俗谓忙遽日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由此可知,所谓“三不知”,原是指某人对某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而言的。

【第65句】:千条小河归大海,各种荣誉集体来。

【第66句】:【兵贵神速】(谚)神速:人们料想不到的快速。指行军用兵,贵在行动极其迅速。

【第67句】:【躺在席子上吹死猪——长吁短叹】(歇)指长一声、短一声地叹气。 形容人因遭到困难、挫折或失败而灰心丧气的样子。

【第68句】:【日思夜梦】(谚)白天想的什么,夜间就容易梦到什么。指入睡觉做梦,往往是醒时心里想的事情,睡着后反映到梦境里。 也作日之所思,夜之所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第69句】:【没包弹】(惯)包弹:批评,指责。 指没有缺点,无可挑剔。

【第70句】:【伸手不见五指】(惯)形容非常暗黑,什么也看不见。 也作伸手不辨五指。 伸手不见掌。 伸手不见巴掌。

【第71句】:【趁着混水摸泥鳅】(惯)比喻趁着混乱的时机捞取好处。

【第72句】:【不怕硬的,就怕横的;不怕横的,就怕不要命的】(谚)横:蛮横不讲理。指蛮横的比强硬的难对付,但最难对付的还数那种连命都豁出去的人。

【第73句】:【闭塞眼睛捉麻雀】 释义:盲目行动或自己欺骗自己。 例句:他深深地理解:熟悉情况,掌握材料,是人民解放事业,是我们共产党的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之一。“闭塞眼睛捉麻雀”,结果往往家雀捉不到,还要碰破头。

【第74句】:【一棍子打死】(惯)比喻对人或事粗暴地全盘否定。

【第75句】:【借大树乘风凉】(惯)比喻凭借别人的势力得到好处。 也作“借着大树躲阴凉”。

【第76句】:【爹娘亲,娘舅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谚)娘舅:母亲的兄或弟,即舅父。指子女跟父母和娘舅的亲情,任何外力都不能隔断。 也作“娘舅亲,骨肉亲,打折骨头连着筋”。

【第77句】:【五湖四海都行船】 释义:比喻哪里都可以去,在哪里都有行动的自由。 例句:“你刚才说得好,五湖四海都行船,咱们各走阳关道,你凭啥仗势欺人?

【第78句】:【刀头舐蜜】此比喻出于《四十二章经》:“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二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佛教把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和睡眠欲称为“五欲”,《大智度论》卷十七谓,众生贪恋追求“五欲”之乐,“如火炙疥”,以致“后世受无量苦”,如好色者受畜生报,贪财者受贫穷报等。这就是“刀头舐蜜”的意义。众生的贪欲,是无始以来的妄想结习,所谓“结习正如刀舐蜜,扫除须著絮因风”(宋·张孝祥《浣溪沙·梦山未释然再作》词)。亦感叹世态人情充满了虚妄的诱惑和危险的陷阱。如宋·薛季宣《读邸报》诗:“世味刀头蜜,人情屋上乌。” (李明权)

【第79句】:【僧多粥薄】“僧”与“粥”是很有缘分的。据《佛本行集经》等记载,释迦太子出家后,苦行六年,精疲力竭。他悟到单纯的苦行不能解决生死烦恼,便放弃苦行,接受了牧牛女苏耶妲奉献的乳糜,又洗去了污垢,决心用智慧去成道。“乳糜”即乳粥,相传古印度人善于煮粥。粥因此而受到僧人的看重。五代僧齐己著有《粥疏》,称“粥名良药,佛所称扬;义冠三种,功标十利。”寺院中一般早餐用粥,粥又名“小食”。俗语“僧多粥薄”,比喻人多东西少,不够分。如《醒世姻缘传》第六二回:“师爷的席面是看得见的东西,再要来一个撞席的,便就僧多粥薄,相公就吃不够了。”又作“僧多粥少”。如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二十:“临时政府只要设立五个部,粥少僧多,怎能容纳这么多要做官的人呢?”(李明权)

【第80句】: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藤结什么瓜

【第81句】:“火聚”即指地狱。所谓“急掷其身”,指极恶之人没有“中阴身”过渡,死后直接投生地狱,感现“火聚”的报应。后世或以聚集的猛火比喻热恼的尘世或境遇,明代张居正《答李中溪有道尊师书》:“而正以退食之余,犹得默坐澄心,寄意方外,如入火聚得清凉门。”

【第82句】:【百战百胜,不如不战】 释义:即使常打胜仗也不如不打仗好。 例句:古人云:百战百胜,不如不战,又道是加兵者不祥之兆。当初尧舜之时,不知看甚兵书而得平治天下。

【第83句】:【老天爷瞎了眼】(惯)比喻社会黑暗,坏人横行,没有天理。含埋怨的口气。 也作老天爷不长眼。 老天爷闭着眼。

【第84句】:头头是道原是禅语,指开悟以后的境界:心境融合,内外打成一片,乃至吃饭穿衣、挑水打柴、一举一动、开口闭口,无一事不与“妙道”冥合。所谓“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续传灯录·慧力洞源禅师》)。世间唯诗家与禅家相近,因此诗家亦用“头头是道”来形容通灵人妙的“化境”,亦称“禅趣”。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指出,学诗有“三节”功夫,“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又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三中称誉杜甫《红樱桃》诗谓:“此诗如禅家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后亦用“头头是道”谓语言、举动左右逢源,无一不合规矩。如清代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其癖好与余同……一举一动,示之以色,无不头头是道。”

【第85句】:【谷里也难免有粒把稗子】 释义:稗子:一种稻田害草“稗子”的果实。比喻队伍不可能绝对纯洁,有少数坏人在所难免。 例句:哎呀,我多嘴了,说出来不要伤了自己人,游击队都是好人,谷里也难免有粒把稗子嘛!

【第86句】:良医之门疾者多

【第87句】:【各师傅各传授,各把戏各变手】(谚)把戏:杂技。一个师傅自有一套传授技能的方式,一种把戏自有一套表演变幻的手法。指在技艺的传授与表演上,各有各的路数。

【第88句】:【受尧之诛,不能称尧】(谚)尧:唐尧,古代圣君。诛:惩罚。受到唐尧惩处的人,不会称颂唐尧的功德。泛指不论对谁进行惩罚,对方都会怀恨在心。

【第89句】:【雷公打豆腐,专找软的欺】 释义:专找老实人或软弱的人欺负。 例句:扁头风在祠堂集合起全村百姓,恶狠狠地说:“罗田人来抢我们的花炮,现在又来抢水,大家看着办吧!”有的说:“雷公劈豆腐,专找软的欺,跟他们拼啦!”

【第90句】:【鱼儿蹦到沙滩上】(惯)比喻陷入绝境。

【第91句】:【水萝卜,皮红肚里白】 释义:比喻表面积极进步,思想不好。 例句:李之寿又补充着:“他是脚踏两只船,别看他儿当八路,水萝卜,皮红肚里白。”

【第92句】:【瞎子点灯——白费蜡】(歇)瞎子点上灯也还是看不见,白白浪费了蜡烛。比喻白费心机或白费力气。一说,“蜡”谐“啦”。 也作瞎子点灯——白费。 瞎子打灯笼——枉费一枝蜡。

【第93句】:《楞严经》卷几于示正说后常结言:“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魔亦包括一切邪、障事理。“魔有四种:一者烦恼魔,二者阴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复次,除诸法实相,馀残·切法尽名为魔,如诸烦恼结使、欲缚、取缠、阴入界、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尽名为魔。”(《大智度论》卷五)恶魔,如《圆觉经》言:“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魔集烦恼、障碍等一切恶法,故名“恶魔”。今以“恶魔”比喻十分凶恶的妖魔或人。如《西游记》第五十二回:“遇着一个恶魔头,名唤兕大王,神通广大。”(参见“魔”。)根性、根器人的本性和本质,俗语谓之“根性”。如茅盾《子夜》十一:“他的希望,他的未尽磨灭的羞耻心,还有他的患得患失的根性,都在这一刹那间爆发。”“根性”源于佛家,谓众生善恶的业力和习性。唐代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指出:“能生为根,数习为性。”意谓能产生善恶的力叫“根”,善恶的习气叫“性”。如宋代苏轼《胜相院经藏记》:“凡见闻者,随其根性,各有所得。”与“根性”相似的还有“根器”。佛教认为众生根器有大小、高下、利钝、善恶等区别。如唐代李华《润州鹤林寺径山大师碑铭》:“群生根器,各各不同;唯最上乘,摄而归一。”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就是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器而分别设立的。佛门主张观人的根器而“对机说法”,做到有的放矢。

【第94句】:【老鼠尾巴熬汤,油水不大】 释义:比喻没有多少好处可图。 例句:如今新社会,有钱人家过日子,是寸步难行。今后的生意,恐怕也是老鼠尾巴熬汤,油水不大,没有什么大事头了。

【第95句】:【千死万死,不过一死】(谚)千种死法,万种死法,无非就是要了这条命。指人到走投无路、万般无奈时,只有一死了之。 也作干死万死,终须一死。 干死万死,左右一死。 千死万死,总是一死。

【第96句】:【雁塔题名】雁塔,亦名大雁塔,在今长安慈恩寺,是唐永徽三年(652)由玄奘法师所建。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说,当年慈恩寺僧众修习小乘法,喜食三种净肉(即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我而杀),时有比丘见天空双雁飞鸣,遂思念:“若得此雁可充饥食。忽有一雁堕地下自殒。众曰:‘此雁垂诫,宜旌彼德。’(遂)于瘗雁为塔。”长安为唐代首都,自神龙年(705)以来,凡进士及第,皆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雁塔题名”,遂成为考中进士的代称。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南部新书》说:“韦肇,初及第,偶于寺塔题名,后进慕效之。”后来苏轼、苏辙等登科第者皆曾题名于塔上。唐代进士于曲江宴赏之暇,也有题诗于塔上的,如杨载《送完者都知同》:“姓名题雁塔,谱牒记龙沙”;林光新《次韵奉酬赵校书子直》“雁塔新题墨未干,去年灯火向秋阑。”所以又有“雁塔题诗”之说。唐杜甫、岑参等大诗人赏唱和题诗于塔上,至今仍传为美谈。(无名氏)

【第97句】:【里程碑】“里程碑”本是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引申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阶段性标志的大事件。 里程碑源于我国古代。早在汉代以前,我国就已用土堆标记里程。故当日寸的里程碑称为堠,亦称里堆。东汉时是路侧一里置一堠,唐代又改为五里一堠,十里双堠。宋代以后,各地逐渐兴起以石块做里程碑,再以后又兴起用条石,故而里程碑名副其实。现在用混凝土预制块,刻上公里数,国道附加路线编号,如“107”国道,做里程标记。

【第98句】:【腊雪是被,春雪是鬼】(谚)腊月下雪,像被子一样覆盖着麦田;春天下雪,像鬼魅一样损害着麦田。 指立春前下雪,对麦田有利;立春后下雪,对麦田有害。

【第99句】:【舌头底下压杀人】(谚)舌头能把人压死。指舌头能搬弄是非,无中生有,制造事端,挑拨离间,陷人于死地。 也作舌头片子压死人。 舌头根子下能压死人。

10080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