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一口咬断铁钉子】(惯)形容人果断、坚决,说话算数不翻悔。
【第2句】:【猫儿见了鱼鲜饭】(惯)猫儿喜欢吃鱼,见鱼就要吃。比喻见了所爱的人或物,一心想得到、占有。 也作“猫儿闻到鱼腥味”。
【第3句】:【放下一星火,能烧万仞山】(谚)仞:一仞为八尺。投放一点火星,就能烧毁万丈山林。比喻小小的失误,会酿成无法估量的大祸。 也作“放着一星火,能烧万顷山”。 顷:百亩为一顷。万顷山:形容极宽阔的山林。
【第4句】:【三眼铳打兔子——没准】(歇)三眼铳:一种有三个枪眼的旧式火器,用于出殡时放礼炮。本指射击没有准确性,转指说话、办事没有目标,没个准头。 也作“三眼铳打兔子——没准头”。
【第5句】:【吊胃口】(惯)本指用好吃的食物引起人的食欲,比喻使人产生兴趣或欲望。
【第6句】:【不知井落在吊桶里,还是吊桶落在井里】 释义:比喻争斗双方谁胜谁负尚难预测。 例句:不妨事,大头在我手,姑且待我将息棒疮好了,也教他看我的手段。不知是井落在吊桶里,还是吊桶落在井里。如今且不要露风声,让他先做了准备。
【第7句】:【吃饭不知道饥饱,睡觉不知道颠倒】(惯)形容人不知好歹,不懂事。
【第8句】:【粗麻线怎透得针关】 释义:透:穿。针关:针鼻儿。比喻粗心人不了解内情细节。 例句:“老夫人手执着棍儿婆娑看,粗麻线怎透得针关?直待我拄着拐帮闲钻懒,缝合唇送暖偷香。”
【第9句】:【夫妻交市,莫问谁益;兄弟交憎,莫问谁直】(谚)交市:互相做交易。交憎:彼此结怨。夫妻间交市,不必过问谁得了便宜;兄弟间结怨,不必过问谁有理谁没理。指夫妻、兄弟之间没有根本利益和是非曲直之争。
【第10句】:【老虎嘴里落下来的,叫狼吃了】(惯)比喻没费力气就得到个便宜。
【第11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惯)比喻外表看起来很体面,内心却很肮脏或什么也不懂。
【第12句】:【大姑娘上轿——头一遭】(歇)指初次经历某事。
【第13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风险,就不会取得好结果。它源自班超。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扶风)人。班家一门名人辈出,尤其是班超兄妹三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堪比“三苏”(苏轼父子)。班超的哥哥班固,专心治史,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汉书》;班超的妹妹班昭,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与历史学家。班超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成语“投笔从戎”的典故就出自班超。 班超投笔从戎后,决心在外交和军事上建功立业。汉明帝十六年,班超随郭恂出使西域,为汉匈之间的战争寻找盟友和支持者。当时的西域各国多数位于今天我国的新疆地区,小国林立,汉朝与匈奴的势力犬牙交错,各国在两大势力之间来回摇摆不定。作为使者,班超他们来到鄯善,鄯善国王对他们很尊敬,招待很好。然而突然间又变得很疏远,不太搭理他们。班超断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国王狐疑不定,才会这样前热后冷。于是,他探明了匈奴使者的驻地,秘密召集自己的随从三十多人,激励大家说:“我们从故乡而来,想着能够完成任务,建功立业,而如今匈奴的使者才来几天,鄯善王就已经对我们疏远了,再多等些时日,我们一定会被他送给匈奴人,尸骨被豺狼啃食。如今的局势危急万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只能冒险出击,半夜火攻突袭匈奴使节,一举消灭他们,到时候鄯善王一定会害怕被匈奴报复,也会惧怕我们的决心。”于是,夜袭成功。第二天会见鄯善国王,将匈奴使者的头颅出示给他,鄯善王大惊失色,从此成为汉朝在西域的主要支持者。
【第14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释义:穴:洞。焉:怎么,哪里。比喻不冒危险亲自去干,就不能取得经验,获得成功。“焉得”又作“难得”、“怎得”、“捉不住”。 例句:纪怀仁道:“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打下恶虎庄,为了黄河岸上民众的自由,为了党的事业,不说是危险,就是掉头丢脑袋,我也要亲自探一探!”
【第15句】:【打前站】(惯)指行军或集体出行时,先派人到即将停留或到达的地点联系食宿。
【第16句】: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第17句】:【聪明反被聪明误】(谚)聪明:智力高,理解力强。指聪明人往往自恃聪明,对己不加检点,拒绝他人建议,结果反而做出蠢事,害了自身。
【第18句】:【一个模子铸的】(惯)模子:用压制或浇注的方法使材料成为一定形状的I具。形容东西或人物一模一样。 也作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 一个模子里磕出来的。
【第19句】:【鹅子石塞床脚——不稳】(歇)鹅子石:即鹅卵石,一种表面光滑的卵石。本指用鹅卵石垫床脚不稳固,转指事情不稳妥。
【第20句】:【单面锣打不响】 释义:比喻一相情愿不成。 例句:单面锣打不响,我对他是有心,可谁知人家对咱有意没有呢?
【第21句】:【安劳苦易,安闲散难】(谚)安:安心。人安于劳苦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安于闲散却很不容易(青树林文案馆网)。指闲散的生活容易使人产生邪念。
【第22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谚)指高大的房屋将要倒塌,一根木柱难以支撑得住。比喻若大势已去,就不是个别人的力量可以挽救的了。
【第23句】:【偷的锣儿敲不得】(谚)比喻做下见不得人的事,不敢在人前露相,只能偷偷摸摸,遮遮掩掩。 也作“偷来的锣鼓敲打不得”。
【第24句】:【劈柴看柴势】(谚)指要劈开木柴,先得看清木柴的纹理走势。比喻着手做事或解决问题,必须首先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审时度势,注重方法。 也作“劈柴要看纹理”。
【第25句】:【怀里没揣金刚钻,不敢揽那破瓷碗】见“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
【第26句】:【猛火烤不出好烧饼】(谚)烧饼:面食的一种,用火烤熟。指火力过猛,烤出的烧饼皮焦里生。比喻操之过急办不好事。
【第27句】:【蚂蝗钉了鹭鸶飞】(惯)钉:同“叮”。鹭鸶:鸟,也叫白鹭,嘴直而尖,颈、足均长,飞翔时缩着颈,常在水边、泽地活动。比喻走到哪儿跟到哪儿,一步不离。
【第28句】:【天不言而自高,地不言而自卑】(谚)卑:低下。天不说自己高,但自在高处;地不说自己低,但自在低处。借指人的高下自有公论,不在自夸或自贬。
【第29句】:【台上握手,台下踢脚】(惯)比喻耍两面手法,表面装得友好,暗地里害人。
【第30句】:【屁眼里栽葱——倒蒜】(歇)倒蒜:倒长着的蒜。蒜:谐“算”。指反过来算计别人的钱物。
【第31句】:【送顺水人情】(惯)指不用费劲,顺便送出的好处、人情。
【第32句】:【瞎仓官收粮——无有不纳】(歇)仓官:管仓库的官员。纳:收。指别人送来的,不管好坏多少全都收下。
【第33句】:【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见“拼得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第34句】:【垫刀背】(惯)比喻替人去冒风险或代人受过。
【第35句】:【两雄不俱立】(谚)两雄:两方都是强有力者。俱立:并立,同时存在。指势均力敌的两方强者,不能同时存在,总有一方吞掉另一方。 也作两雄不并立,两贤不并世。 二虎不能同山,两雄不能并立。
【第36句】:【沙锅砸蒜——一锤子的买卖】(歇)本指沙锅是用陶土和沙烧成的,质地很脆,用来砸蒜,一下子就碎;转指不管结果如何,就全靠这一次行动。也指只干一次,就全坏了事。 也作“沙锅捣蒜——一锤子的买卖”。
【第37句】:【人有薄技不受欺】(谚)薄技:功力不厚的技艺,此处指武术。人只要有点技艺,生活中就不怕被人欺侮。指人即使不专业习武,也应学点护身自卫的武功。
【第38句】:【拉黑牛】(惯)指卖主让同伙装成顾客,假装购买其货物,诱骗顾客上当。
【第39句】:【狭路相逢勇者胜】见“两军相遇勇者胜”。
【第40句】:【染缸里拉不出白布】 释义:说明人处在不良的环境中,必然受到不良的影响。 例句:“染缸里拉不出白布!”河边相会时,火把大发雷霆,“不许你跟杨吉利蹬浑水。”
【第41句】:【军令重如山】(谚)指军中只要下达命令,任何人都必须绝对服从,不可违抗。 也作军令如山倒。 军令如泰山。
【第42句】:【舍着金钟撞破盆】(惯)比喻不惜任何代价,甚至豁出性命去拼搏。
【第43句】:【打杠子】(惯)指拦路抢劫。
【第44句】:晚上开窗,一觉都香。贪凉失盖,不病才怪。
【第45句】:【蚂蚱眼老鼠胆】(惯)形容人目光短浅,胆小怕事。
【第46句】:【在刀子刃上过日月】见“刀尖上过日子”。
【第47句】:【头上有疮瞒不过剃头的】(谚)比喻任何事情无法瞒过知情人。
【第48句】:【英雄难脱美人手】(谚)指英雄人物往往会因迷恋女色而丧失斗志,或落入“美人计”圈套。 也作“英雄难过美人关”。
【第49句】:【苦瓜虽苦其一藤,兄弟虽呆只一心】 释义:比喻兄弟之间关系亲密,一条心。 例句:十绝哥见硬的已不行,声音放温和说:“苦瓜虽苦其一藤,兄弟虽呆只一心。手指总是往里屈的。我认了这账,就要负责,几天内一定付清。 你就说过几天来借。”
【第50句】:【拼得自己,赢得他人】(谚)原指在赌博场上,只有不怕输了自己的,才能赢得别人的。泛指凡事总得自己舍得下本钱,才有希望取得预期的收获。
【第51句】:【八月大,无果卖】 释义:阴历八月如果是大月(三十日),水果就要歉收。 例句:真是应验了那句话:“八月大,无果卖。”这不,现今集市上水果少,价钱贵得吓人啊!
【第52句】:【看火候】(惯)叱喻观察时机是否成熟。 也作看火色。 看风色火候。
【第53句】:【成不了气候】 释义:指做不成大事。 例句:“我看咱们少当家的成不了气候。”
【第54句】:【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谚)指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女儿当然不愁嫁不出去。常借指最紧俏、最短缺的抢手货物,不愁卖不出去。
【第55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释义:把耻辱当光荣。 例句:“哈哈哈!”几个小青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竟张着嘴乐开了。
【第56句】:【瓜田不纳履,李不下整冠】 释义:纳履:提鞋。冠:帽子。在瓜田中不提鞋,在李树下不整帽子。意思是不做让人怀疑的事。 例句:论她的能力,干一点重要的政治工作还是可以的,但我再三考虑,还是搞技术为好,免得别人背地里说些闲话。古人说过,“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啊!
【第57句】:【舍不得牛犊,套不住老虎】(谚)牛犊:小牛。舍得拿牛犊作诱饵,才能套住老虎。借指要敢冒险,敢付出代价,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第58句】:【雏凤清于老凤声】 释义:雏凤:小凤凰。比喻年轻人胜过老年人,后一代胜过前一代。 例句:水溶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司量也。”
【第59句】:【喝了牛皮散,神仙也不管】 释义:牛皮散:北京人称烧酒。酒喝多了,胆量大,谁也不怕。 例句:有道是:“喝了牛皮散,神仙也不管。”乌世保借酒倾诉一番,那车把式就借酒大骂起来,声称他要见徐焕章敢抽他鞭子,碰上谷佐领,准骂他祖宗。
【第60句】:【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谚)薄技:小手艺。积攒下万贯钱财,也不如掌握一门小手艺好。指即使有万贯钱财也会坐吃山空,有薄技在身就可以长久维持家庭生计。 也作积财千万,不如一艺随身。 一艺:一门小手艺。 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
【第61句】:【二十四孝】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的“二十四孝”就是中华孝道的典范和样板。那么,它始于何时,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二十四孝在历史上曾有不同的版本,但不同版本重合的比例相当高。在现在流行的版本中,共包括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这二十四个故事,涉及的人物则有帝舜、郯子、老菜子、子路、闵损、曾参、汉文帝、董永、江革、黄香、姜诗、丁兰、郭巨、杨香、蔡顺、陆绩、王裒、孟宗、王祥、吴猛、庾黔、唐夫人、黄庭坚、朱寿昌等二十四人。二十四孝的最后两位——黄庭坚和朱寿昌都是宋代人,所以,这个版本的写定不能早于宋代。一般认为,二十四孝是由元代的郭居敬辑录,并且每个故事都赋诗一首,作为课训童蒙的教材。不过,根据最近的研究,二十四孝至少在北宋中期就已经形成,甚至可能要到唐代。在宋代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以孝子为主题的壁画或砖雕,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不仅如此,保存在敦煌的唐末写本中,已经出现了“二十四孝”的名目,其中甚至包括释迦牟尼。看来,二十四孝故事的流传不是一两个人的有意创作,而是由来已久的一种文化传承。
【第62句】:【猫见了鱼——真想求荤】(歇)荤:谐“婚”。指真的想求婚。
【第63句】: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第64句】:【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歇)窍:本指窟窿,转指窍门。比喻对某件事一点儿也不懂。
【第65句】:【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释义:长期生活在外,最后总希望回到家乡。 例句:“常言道,树高干丈,叶落归根。这小厮怕养不大;若还长大了,少不得寻根问蒂,怕不认我做外公么?”
【第66句】:【人串门子惹是非,狗串门子挨棒棰】(谚)串门子:到别人家走动游串。人爱串门,总不免要招惹是非;狗爱串门,总不免要受棍棒苦。 指串门闲游没有好处。
【第67句】:【乡有乡规,民有民俗】(谚)乡里有乡里的规程,地方有地方的风俗,不可忽视,也不可混同。指进入一个新的地域环境,必须顺从地方风俗民情。
【第68句】:【开洋荤】(惯)比喻见到、尝到或去亲身尝试新奇的东西。
【第69句】:【肉骨头敲鼓——荤咚咚】(歇)荤:荤腥,谐“昏”。咚咚:本形容敲鼓的声音,转以形容昏沉沉的样子。形容人昏头昏脑,十分糊涂。
【第70句】:【无意人对着有心人】(惯)无意人:并非故意拿话刺激他人的人。 指人无意中说出的话,触动了对此怀有戒心的人。
【第71句】:【乌云遮不住太阳】(谚)比喻黑暗势力只能横行一时,它终究阻挡不住光明前景。
【第72句】:【两面光】(惯)比喻做事圆滑,双方都不得罪。
【第73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一词语是指用出主意之人的办法来整治出主意的人。典出司马光《资治通鉴》。说的是在唐朝的时候,有人状告当朝的一个大官周兴有严重问题,武则天便指派另一个大臣来俊臣去处理此事。 来俊臣不动声色请周兴吃饭,边吃边聊,在兴头上,来俊臣突然向周兴请教:“如果罪犯不坦白,不认罪,不交代,那么该用什么办法呀?”周兴不假思索地说:“那好办呀,这太容易啦!你叫人抬来一个大坛子,架起来,四周烧上柴火,烘烤之,叫犯人蹲在里面,还怕他不招吗?”来俊臣马上命令手下的人去找来个大坛子,用柴火围住,像周兴说的办法那样。然后,来俊臣站起来,严正地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说你有问题,请你钻进这个坛子里吧!”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个词语。成语“请君入瓮”也源于此。
【第74句】:【不吃葡萄不知酸甜】 释义:比喻不经过实践,就不能认识事物的特点。 例句:其实,不吃葡萄不知酸甜,不下水不知深浅,我看你们不妨大着胆子试试。
【第75句】:【千金不死,百金不刑】(谚)犯了死罪的,用千金可以免去死罪;犯了刑法的,用百金可以免去刑罚。 旧指金钱万能,只要用钱,死罪可赎,活刑可免。
【第76句】:【没有好种,长不出好苗】(谚)种:种子。指农作物没有好种子,就长不出好禾苗来。比喻父母品行不正,子女就很难学好。
【第77句】:【脑壳提在手里耍】(惯)比喻不怕死,拿死不当一回事。
【第78句】:【树老易空,人老易松】见“人老易松,树老易空”。
【第79句】:【疾风知劲草】(谚)疾风:猛烈的风。指猛烈的风吹过,这才见出哪些草是坚实强劲的。比喻只有在十分严峻的考验下,才能鉴别出真正的刚直忠贞之士。 也作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极荡:《诗·大雅》有《板》、《荡》二篇,讽刺周厉王时社会动乱,后借指乱世。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第80句】:【树老焦梢,人老弯腰】 释义:树老,树枝干枯;人老,驼背弯腰。比喻人老不中用了。 例句:谷老五抹搭着眼皮,阴沉地说:“小拴,你说到我心里了,树老焦梢,人老弯腰,我给大德堂看坟墓,总像矮了半截子。”
【第81句】:【狗熊的舅舅——猩猩】(歇)猩猩:谐“惺惺”。形容聪明。也指聪明的人。
【第82句】:【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见“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第83句】:【两把钥匙挂在脖子下——开心又开心】(歇)开心:本指打开心房,转指高兴。形容非常高兴。
【第84句】:【先下米,先吃饭】(谚)做饭时,谁先往锅里下米,谁就先吃上饭。比喻做事启动早的,自然就有早成功的希望。
【第85句】:【人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 释义:话说清楚别人才能明白。 例句:“三爷三嫂都是劳苦人民,一说就通!就是可惜呀,咱们说的还不够;人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啊!”
【第86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释义:寓言故事:蚌张开蚌壳晒太阳,水鸟鹬见了用嘴啄它,蚌壳紧紧钳住了鹬的嘴,双方都不肯相让,结果,两个都被渔翁捉住了。故事载于《战国策·燕策》。比喻两方相争,让第三者得了好处。“渔翁”又作“渔人”。“相争”又作“相持”。 例句:那些地方官员都知道这个“活阎王”的厉害,谁敢说个不字!他们只得忍痛割爱,白吃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哑巴亏。
【第87句】:【秦】“秦”字是人们很熟悉的一个字。然而,它的来历非同一般。 传说在秦朝之前,是没有“秦”这个字的,秦朝的国号当时写做“菜”。 据说,“秦”这个字是秦始皇造出来的。他造的“秦”字流传千古,武则天造的“墨”字,却是昙花一现。 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倨傲得意。他觉得“王”已经不能适应自己的功德,还要再找一个比“王”更高大的词,来标榜自己,于是取三皇五帝之“皇帝”二字作为自己的称号。国家也是一样,他觉得国号“琹”字不好,“一块木席上坐两个王,这怎么行?要找一个同音的字代替‘栗’才好!”但他左思右想,也没想出个好字。突然,他瞥见案头的史书《春秋》,心想,《春秋》里写的是秦朝以前的历史,而历史的后半截就是秦朝的天下,秦要占“春秋”的一半。想到这里,秦始皇便用“春”和“秋”的各半边字合在一起,写出一个“秦”字,然后传令下去,将国号“栗”改为“秦”。从此“栗国”就成了“秦国”。 然而,秦始皇虽然造出了“秦”字,想天下的春秋永远是秦朝的,但他的“春秋”梦很快就破灭了,秦朝仅传两代便被起义军灭掉了。秦朝虽短,不影响秦始皇千古一帝。
【第88句】:【树老根多,人老话多】 释义:树老了树根多,人老了说话哕唆。 例句:你可不要嫌恩翁爷爷的嘴太碎。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更何况像恩翁爷爷常说的,花蕾般的娥玛是他身边唯一的亲人呢!
【第89句】:【和尚庙借梳子——走错门】(歇)和尚不留发,用不着梳子。指找错了地方或对象。
【第90句】:【火心要虚.人心要实】(谚)火心要架空,才能烧出旺火;人心要诚实,才能得到信任。指为人处世,最忌浮滑,应以诚信为本。 也作火要虚,人要实。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第91句】:【水火不相容】 释义:水和火,不能同时在一个火炉里存在。比喻彼此相冲突,无法调和。 例句:他绝不使自己的家业接近愁人姚士杰,那和他的“政治性儿”水火不相容。
【第92句】:【毡袜裹脚靴】(惯)毡袜、裹脚布、靴子都是穿在脚上的东西。比喻关系密切的人。
【第93句】:【有饭大家吃,无饭大家饿】(惯)比喻同甘共苦。
【第94句】:【好人怕夸,坏人怕扒】(谚)扒:揭露,揭发。指好人怕的是夸赞,夸赞多了就会骄傲松劲;坏人怕的是揭发,揭发罪行就能使他原形毕露。
【第95句】:【目不识丁】“目不识丁”,是说这个人不识字。其实,“目不识丁”的本义并非如此。 在甲骨文里,“目”是眼睛的象形,“丁”最早的形体为“.”,表示眼珠,眼睛当然看不到自己的眼珠了。这个难题后人解决了,照镜子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珠了。所以,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珠子才是“目不识丁”的本义。 后来,有人把“丁”的最早象形形体与构成汉字的最简笔画“点”联系起来,认为一个人连构成汉字的最基本笔画“.”都不认识,还能认识别的字吗?又引申“丁”字是汉字最简单的字,都不认识,喻其为文盲。于是,“目不识丁”便产生了新义,并逐渐取代了本义。
【第96句】:【爆炒鹅卵石——不进油盐】(歇)形容人固执己见,什么话都听不进去。
【第97句】:【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 释义:聪明人爱惜聪明人,英雄好汉爱惜英雄好汉。指杰出人物总是相互敬重爱惜。参见“英雄惜英雄,好汉惜好汉”。 例句:古人有言:“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量这一对泼男女,腌媵畜生,终作何用!众豪杰且请宽心。
【第98句】:【饭前饭后一碗汤】(谚)指饭前喝汤,可以润肠;饭后喝汤,可以化食:都是身体健康的需要。
【第99句】:【丈人】“丈人”就是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原是对一般老人的尊称。 这种称呼还保留在现在舞台的传统戏曲中,称老头儿为老丈。《淮南子·道应训》高诱注:“老而杖于人,故称丈人。”黄约斋的《字源》说丈就是杖。可见“丈”与“杖”通。所以“杖人”又名“丈人。” 那么,何时这个对老人的尊称才转化为对妻父的尊称呢?有人认为起源于汉代匈奴。班固著《汉书·匈奴传》中有匈奴单于谓汉天子为“我丈人”的说法。当时汉朝历代皇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公主或宗室女(也有以宫女假冒的)嫁于匈奴单于为妻,故有此称。此书是史书,当信。但是否在汉人中普及还有待研究。而对妻母尊称为“丈母”,最早的记载大约算北齐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风操》,其中有“丈人之妇,为俗呼为丈母”的说法。说得很清楚,丈人之妇谓之丈母,当是先有“丈人”,后有“丈母”。 北齐晚于汉,早于唐,此说早于“源自柳宗元之说”,也就是说,“丈人”称谓最迟在北齐。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是怎么说的呢?他在《祭杨凭詹事文》中云:“年月,子婿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灵。”这里,柳宗元自称子婿,称岳父杨凭为“丈人”。宋朝人《猗觉察杂记》和《鸡肋篇》据以为证,认为称妻父为“丈人”系始于此。新版《辞海》“丈人”条下,也引了此证,加以确认。本人认为,权威《辞海》有武断之嫌,违背了后随先说的规律。
上一篇:古文座右铭(古文座右铭经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