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国有企业改制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如何看待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近年来国有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

一是国企竞争能力持续提高,从大变强。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要素投入方式获得快速成长的国有企业,随着国内产能过剩、需求下降、成本上升等约束,如何提高竞争力成为所有国有企业的难题。

应该用什么样的指标衡量国有企业发展业绩或者竞争能力呢

EVA和持续发展能力能体现股东的利益,市场占有率、资产收益率和客户满意度则可以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则能代表企业运营管理能力。

不断改革完善业绩指标体系及其确定方式,用更能反映实际贡献、更科学的竞争力指标体系来衡量企业、部门和员工的业绩,是国企改革发展的核心命题。

从国企发展实践来看,必须加强制度创新,更好地推动市场化经营和监管,以资产结构调整带动业务结构调整,以业务结构调整带动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不断增强企业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优化业务结构,可以有效降低国有企业面临的周期性风险。

优化资本结构,建立稳健的财务结构,控制负债率,不以过度负债并购获得增长,避免“大”的陷阱,专注技术创新,抢占技术制高点,才能真正建立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二是规范、良好的公司治理,有效防止腐败行为。

公司治理体系是建立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架构和管理体系,是确保企业经营好最关键的制度安排。

要根据市场化公司治理的原则,结合行业特点和本企业规模等因素,建立适合企业发展和变革路径的公司治理架构体系,让股东(代表)、经营者和监管机构各司其职,既能高效运行,又有效防范风险。

良好的公司治理也是反腐倡廉和阻止“权利寻租”行为最有效的手段。

分析十八大以来披露的大量国企贪腐案例不难发现,,贪腐频发领域和环节无非就是产权交易过程贵买贱卖、非法关联交易、采购及合同承包等环节违法违规操作等三个方面,这些问题恰恰反映了部分国有企业在规范公司治理方面仍有较大的缺陷。

法人治理的精髓是企业权力的制衡,如果国资监管机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经理层、审计署及第三方审计等都能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就能从源头上杜绝了大部分国企腐败案件的发生。

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

1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从总体上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关注国企改革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2句】: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国有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第3句】:发展是硬道理。

必须敏锐地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展发展空间,尽快形成国有企业的新优势。

  

【第4句】: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第5句】: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标准,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努力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在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上迈出新步伐。

  

【第6句】: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要同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努力开创改革、发展、稳定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第7句】:在“自然发育”的国家,市场的扩展显示了从商品市场到资本市场的轨迹。

  

【第8句】:为生产服务的金融制度虽然也在发展,但证券市场的兴起和大规模发展则直接受到大量融资和企业间购并需求的关注国企改革刺激。

而我们属于“转型”国家,已经基本建立了现代工业基础,建立在有些领域已达到很高的、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竞争的水平,工厂制度不仅确立,而且具有较为系统的管理制度。

  

【第9句】:与“自然发育”不同的是,这些工厂不是在市场扩张的刺激下成长起来的,而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计划安排。

  

【第10句】:所以,它们是“工厂”而不是“企业”。

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如何实现这些工厂的市场化“转型”,“转型”中依据何种顺序和逻辑,就成为我们面对的问题。

  

【第11句】:商品市场的一个时期的发展,使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生了某些实质性变化,那种完全指靠国家吃饭过日子的企业已少见了(尽管不能说完全没有)。

  

【第12句】:对国有企业改革来说,商品市场所带来的变化给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了不可缺少的前提。

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前面述及的市场发展的顺序问题。

  

【第13句】:理论上可以假设资本市场先于商品市场发展,或者二者同步推进,但资本市场上的经营者很快将会发现企业不会按照市场需求生产和销售产品,不知道那些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获利,并成为优势企业,不知道企业重组中谁去兼并谁,也不知道哪些企业领导人是真正的而非冒牌的企业家。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能有什么样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资料:

如何看待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是国之重器,改革成败关乎经济全局、民众利益,一直以来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至今,从中央到地方各类改革举措不断深化。

国企改革总的方向何在

评判得失的标准何在

日前,习总书记明确指出的“三个有利于”,为公有制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绘制出“定盘星”。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在国企改革从若干子方案全面深化至顶层总体设计的关键时刻,这“三个有利于”拨清了迷雾、校准了方位,更从战略高度回答了“为谁而改”——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应当说,这一重大判断内涵丰富,价值深远,是未来推进国企改革、做大做强做优国企的根本指导。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国企改革的方向,社会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颇。

比如,提到混合所有制改革,有人就觉得是“国企吃掉民企”,或者简单“一混了之”。

央企限薪,本意是调整不合理的薪酬结构,结果个别单位搞成了“一刀切”,从上砍到下,基层一线员工也未幸免。

此外,应适当提高集中度的企业,也担心有“垄断嫌疑”,缩手缩脚挪不动步。

相反,该引入竞争来“提速降费”的行业,却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凡此种种,有歪嘴和尚念错经的落实难,更有对改革大方向的误读、错判。

国企究竟为何而存在

这是厘清改革是与非的基点。

追根溯源,国有企业是为克服私人资本的逐利性、盲目性而诞生的,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国企代表全民的福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在更优程度、更高层次上配置资源,更利于宏观调控的权威性与控制力。

国企所创造的价值,上缴的税收、红利,为全民共享。

国有企业在锻造共和国工业体系、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显示出了历史担当。

当下,由于内外部因素综合影响,中国经济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

经济新常态下,提振实体经济、丰满群众的钱袋子,国企责无旁贷;奔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国企更是中流砥柱。

而国企要有新作为,必须在改革上下狠功夫,必须抓好创新、质量、管理,再杀出一条血路来,做到打得赢、靠得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立于不败。

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在网上找到一章,不知是帮助。

  中国国有企业改现状与前景  一、 2002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两个突出变化  第一、 入世效应突显,跨国并购正在成为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战略重组的重要途径  2002年是中国入世第一年,入世效应已经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据统计,2002年1-9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771家,比上年增长

【第33句】:4%。

1-10月,中国实际吸收外资4

【第64句】:4亿美元,同比增长

【第19句】:65%,合同吸收外资765亿美元,增长

【第34句】:87%。

实际利用外资额再创历史同期新高。

这在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投资大幅减少的大背景下,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与此同时,进出口贸易增幅显著。

据海关总署最新统计,2002年1-10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500

【第2句】:6亿美元,增长

【第19句】:7%。

其中,出口累计增幅稳步攀升,共出口2625亿美元,增长

【第20句】:6%。

进口23

【第77句】:6亿美元,增长

【第18句】:7%。

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

【第47句】:4亿美元。

  2002年,伴随着入世效应还发生了引人关注的多个事件。

比如:“外资快递公司与中国邮政关于快递业务的经营和管理权属之争”,“南京爱立信公司中止与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合同转而与外资银行合作”,“美国花旗银行上海分行按照国际惯例收取账户管理费”,“美国钢铁企业对国外钢铁产品的反倾销”,“中国电信港、澳业务调价引起的反响”等。

这些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牵扯到了国有企业,而且均为重要和骨干国有企业。

预示着入世后,国有企业将面临严峻的变革。

在变革中,国有企业是机会和风险并存。

对于以制造业为主的国有工业企业来说,由于比较优势突出,机会要更多一些。

但对于金融、保险、商业零售、垄断行业、公共基础设施等部门的国有企业,却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必将面临来自跨国公司的巨大竞争压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旨在谋求双赢的跨国并购正在成为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战略重组的重要途径。

2002年,国有企业与外资公司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跨国并购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比较典型的案例有:(1)以一汽、东风、上汽为首的国内三大汽车龙头与日本丰田、日本日产、美国福特等公司正在进行中的汽车行业并购。

此外,金融、商业零售、电信等多个行业正在成为跨国并购的热点领域。

(2)深圳市的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食品总公司等5家国有独资企业通过国际招标出售国有股权,这5家企业主要分布于公用和基础设施领域,拟转让给外资的股份比例分别为“能源”25%,“水务”45%,“燃气”24%,“公交”45%,“食品”70%(转让给两家外资机构,一家30%,一家40%)。

值得注意的是,在转让部分股份后,除属于竞争性行业的“食品”外,其他4家企业仍然保持了国有股的绝对控股地位。

(3)美国摩根士丹利投资公司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美国高盛公司、美国龙新基金将酝酿组建合资公司。

国外投资公司与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标志着中国的不良资产处置将与跨国并购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为了规范跨国并购中的交易行为,切实保证各方利益,2002年11月,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规定,一并构成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的政策体系。

  第二、国有企业的内涵和外延在发生新变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在不断拓宽  从国有企业的内涵看,历经了从“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再到党的“十五大”以后“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三次变化。

当前,在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国有和国有控股”的概念也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国有资本在各个经济领域的作用,尤其是忽视了国有参股企业的重要作用。

在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中,在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发挥作用的最主要形式就是体现为“国有参股企业”。

为此,已经有人提出了“国资企业”的新概念,认为凡国家占有投资的企业都叫国资企业。

国资企业包括国家独资企业、国家控股企业和国家参股企业。

从国有企业的外延看,国有企业已经不仅是特指国有工业企业,还包括非“工”领域的国有企业,如金融、保险、垄断行业、公用事业部门、商业零售等,几乎涵盖所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经济部门。

根据实践的不断发展,适时调整国有企业的内涵和外延,对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是十分必要的。

  2002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在不断拓宽。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国有企业,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改革思路。

一是积极推进政企分开,理顺政府与企业关系。

二是积极推进公司制改革,促进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三是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方式,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

四是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有条件的企业试行经营者年薪制。

五是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局面。

2002年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改革后将形成国家电监会、五大发电集团和两大电网公司构建的新运行机制。

六是稳步推进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的负担。

2002年,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两个文件。

  二、2002年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第1句】:外部环境的差异导致同样的改革措施在不同地区显现出不同的效果,国有企业的差别在进一步拉大  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新兴城市和老工业基地之间,无论从资本充裕程度、市场机制完善程度、产业结构高度、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程度等各方面比较,外部环境的差异都十分明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种改革措施的效果。

在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体制外发展起来的非国有经济这一增量比重十分巨大,使其可以比较容易地“消化”和“吸纳”体制内属于国有企业的不良存量部分,而资源枯竭的城市和部门中的国有工、矿企业,“三线”建设中布局山区的国有军工和重工业,国有企业承担的巨大社会成本根本无法被尚待发育的、十分弱小的非国有经济部门吸收,而捉襟见肘的吃饭财政也使地方政府只能对国有企业爱莫能助。

如何在下一步的国有企业改革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最终取得全局性胜利十分重要。

  

【第2句】: 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着“重外轻内”的认识误区  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首先,在机制重建上,重改制,轻内部组织和管理。

实际上,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产权清晰,建立有效法人治理结构。

第二层次是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第三层次是人、财、物和产、供、销的科学管理。

这三个层次之间既彼此联系,又各自独立。

绝不是说第一层次的建立就必然导致第二和第三层次随之而有效运转,只不过是产权明晰更能够有效激励所有者来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科学管理。

但对于多数国有企业来说,由于改制不彻底,在改制后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企业中,仍然难以真正建立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因此,国有企业内部的组织与管理并没有在改制后随之完善,我们看到的许多出各种问题的上市公司,内部管理都是十分混乱。

第二、在资金来源和优惠政策上,重外资,轻内资。

比如,2002年,深圳市国有企业面向跨国公司进行国际招投标出售股权,却不允许国内企业参与。

第三、在发展思路上,重外需,轻内需。

目前50%的出口份额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而且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份额在增量部分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国有企业所占出口份额相对越来越小。

在这种格局下,要依靠外需来支撑国有企业改革显然难度很大。

另外,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无法和沿海地区的出口外向型企业竞争,外需使不上劲。

第四、在冗员问题上,重向外甩包袱,轻企业内部消化。

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现在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国有企业“减人增效、下岗分流”的步子要走得更扎实一些。

即便在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以美国通用公司为例,企业内部改革中人员分流也是本着员工价值体现率最高的原则,主要在内部安置。

  

【第3句】: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利益格局调整中,亟待确立一个各利益主体都接受的游戏规则  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关系调整的过程。

在利益调整中,关键是要确立一个各方都接受的利益调整游戏规则。

由于缺少游戏规则,很容易导致利益调整的随意性,进而影响了改革效果,加剧了改革风险。

许多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中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少一个大家公认的游戏规则。

比如,有的国有企业凭借一纸行政批文就敢一卖了之;有的国有企业在改制中资产评估完全是经营者说了算;有的国有企业职工已经“买断工龄”了,却又“买而不断”;有的国有企业迫于压力,竟然连退休职工也要发给奖金。

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效益的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出台的政策措施往往随意性很大。

“一言以蔽之”,关键是要确立一个各方都接受的利益调整的游戏规则。

利益调整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这个游戏规则实际上主要涉及四方利益:国家、经营者、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

制定这个游戏规则的关键是,要使各利益主体确立一个良好心理预期:即改革必将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周期内平滑各方面利益,一方的短期利益受损必将会以未来长期利益的增加来作为补偿。

  

【第5句】: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跟不上  当前,改革不配套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的多头管理导致责、权、利不明确,管理部门行使权力和享受利益时争先恐后,承担责任时瞻前顾后。

二是企业改制无法可依,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三是激励机制不到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问题没从根本上解决。

许多经营者“不该拿的钱拿了,该给的钱又没有给”,收入分配起不到奖优罚劣的作用。

2002年,比较典型的是广东三水市国有企业健力宝公司董事长李经纬涉嫌贪污被拘控和上市公司江西纸业高层管理人员集体腐败事件。

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解决“该给的钱没有给”的问题,“令人痛心”的事情可能还会不断发生。

四是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和政府财力有限,致使企业办社会问题解决难,社会保障缺位致使职工下岗分流是“剪不断、理还乱”。

关键是要解决“消化”企业办社会“包袱”的资金来源问题,解决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来源问题。

  三、2003年国有企业改革面临新突破  

【第1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进行积极有效的新探索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这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克服了多头管理的弊端,实现了集中管理,进而提高了管理效率。

这种模式还可以有效防止政企分开后“内部人”控制企业,实现放权和有效监督相结合。

  

【第2句】:在相关政策规定指引下,跨国并购将得到热而有序地迅速发展,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利用外资的有效新形式  2002年,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先后出台了多项规范跨国并购行为的政策规定。

2003年,预计跨国并购必将出现新的热潮。

不仅在制造业领域,在金融、保险、商业零售、公用事业等多个部门都将会出现购并行为,将极大地推动国有企业利用外国资本、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装备。

  

【第3句】:高度重视配套改革,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继续实施启动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措施,为国有企业开拓出一片市场空间来。

目前,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要依靠外需来支撑中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显然不太可能。

如果能够启动内需,尤其是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将为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

  其次,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分清楚,将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分清楚,才能为国有企业创造与其它企业平等竞争的初始条件,才能使得国有企业改革的体制成本和系统风险不积聚于部分企业或局部地区,而是有效合理地分散到全社会。

  最后,要建立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环境。

  

【第4句】:根据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克服平均主义,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尽快建立国有企业薪酬激励的长效机制  中国入世后,对于国有企业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

新的薪酬机制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决不能搞新的高水平的平均主义,要提高风险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

一位国有企业的老总说得好:“年薪制的实行,要使经营者有发财的机会,同时也要有跳楼的风险,不能负盈不负亏。

”二是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尤其是要重视长期激励,使他们建立对未来的良好预期。

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几乎都没有公司股份,这在发达国家的企业是难以想象的。

三是年薪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市场化选拔,新的薪酬机制确立的重要依据是经理人员市场的定价标准。

四是新的薪酬机制一定要规范。

对于在职消费要严格界定,在实行年薪制的同时严格限制各种灰色收入。

实际上,外资企业有许多好的管理办法完全可以为我所用,而不用另搞一套。

  中国网 2002年12月23日

如何看待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的国企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是财政断粮和银行断贷的双重压力下逼出来的国企改革始终在争论中不断推进。

如何看待国有企业改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则是最好的答案。

目前对国有企业改革有三论:一是悲观论,对国企改革丧失信心,对国有经济的作用持否定态度;二是速胜论,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问题已经解决;三是持久论,悲观论与速胜论都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

历史是最好的医生。

有些人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和理论指导下推进的。

我认为不是这样。

从历史看,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是财政断粮和银行断贷的双重压力下逼出来的。

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地方突破

地方政府直接面对各方面的压力,直接面对工厂要冒烟,职工要就业,财政要税收,社会要稳定四大难题。

当面临这些压力的时候,他们别无它法,只有推动改革。

现在从全国情况看,中央企业改革落后于地方企业改革,大型企业的改革落后于中小型企业改革,经济情况好的企业落后于困难企业改革。

二十多年的国企改革能试的办法都试过了,国有企业经营者自主决策权之大也是世界之最.但决策者并不承担决策失误之责,因为国企改革是在出资人缺位的情况下推进的。

国有企业改革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市场化,二是国有企业制度体制市场化。

前一个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基本解决了,人财物产供销基本实现市场化配置,第二个问题正在解决当中。

2004年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反映了各方面对国企改革的不同认识,总体上看是有积极作用的。

各方面都在关注改革改制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这样可以促使我们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和规范。

目前抽样调查情况看,改制后的国有企业70%以上实现了盈利。

1998年到2003年,国有企业减少到了

【第13句】:8万户,职工从7500万人减少到4300万人,年实现利润从213亿增加到4000多亿。

在改革大潮下,必然是泥沙俱下,这是一个探索和博弈的过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积极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地方经济和整个中国经济不会有今天的状况,就会丧失历史机遇。

现在已完成改制的企业,改制前求生存,改制后求发展。

它们现在进一步在考虑和推进二次改制了。

问题是改革中发生的,只能通过改革来完善。

从现实看,国有企业改革目前进入了制度体制变革阶段,已由浅层次改革进入到了深层次改革,我们要切实看清目前的情况下国企改革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十六大解决了出资人机构到位问题,但还没有解决出资人职能到位问题。

其二是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问题。

十五大提出国有经济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但究竟如何体现,如何落实

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三是国有职工劳动关系的调整问题。

国有职工对国有企业的制度依赖,是国企改革最难解决的问题。

除上述之外,还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企业分离办社会、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不良资产处置、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和产业整合、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集体企业改制等问题。

国有企业在改革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略,大致经历了“放权让利”、推行承包制、试行股份制和以“三改一加强”为中心的总体改革这样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4年),是以“放权让利”为基本内容的改革,由试行利润留成到推行经济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是从1978年10月开始的,首先在四川重庆钢铁公司等六家企业开始制定了14条扩权措施。

到1979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有企业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有企业实行利润留成规定》等五个文件。

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改革,对传统体制并没有多少触动,它带来的经济效果,只是旧体制内潜能的释放。

  第二阶段(1985—1991年),依照“两权分离”的原则,逐步推行了以“承包制”为主的各种新的管理体制。

1984年l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决定》提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方向。

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本原则是:“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

”它的具体形式有五种:两保一挂、上缴利润递增包干、上缴利润基数包干、微利和亏损企业的利润包干或亏损包干、行业投入产出包干。

  承包制还只能是一种过渡的改革形式,它自身也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  (1)承包制不能根本解决政企职能不分的问题。

  (2)承包制缺乏规范性、客观性。

  (3)承包制把旧的管理体制以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与市场化改革、以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4)承包制强化了企业的短期行为。

  (5)承包制实际上只能包盈、不能包亏。

  第三阶段(1992—1995年),以“理顺产权关系”为核心,加快股份制试点改革。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在1984年开始,到1992年初试点企业已有3220家,其中89家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了股票。

1992年6月,国务院五个部门发布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199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颁布执行,标志着我国股份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四阶段(1996年至今),实施以“三改一加强”为中心的国有经济总体改革方案,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

在1995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三改一加强”的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方案,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使之进一步完善。

其主要内容是:  (1)力争到20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2)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的调整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3)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改组。

  (4)加强企业管理,建立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制度,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活力。

  (5)加快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6)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7)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减轻企业社会负担。

  (8)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

“三改一加强”的整体改革方案的提出,表明我国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已从重点突破转向综合配套改革的新阶段。

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的意义

【第1句】:规范的公是建业制度的前提。

现代企业制度是在现代公司制的范畴内实施的,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在资本结构多元化、资本形成社会化和市场化等制度上进行重构,国有独资企业不是现代公司制,没有这个基础,就无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与公司制改革同时进行,这是关键所在。

公司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产权多元化,虽然产权多元化不是万能的,但如果没有产权多元化,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往往有很大缺陷。

【第2句】:公司制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后,有明确的投资主体,建立权责明确的法人治理结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之间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

构建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结构与功能,增强外部股东、合资者、合作者及独立董事对公司的制约和监督,明确董事长与总经理的权利、义务、责任及相应的聘任、解聘机制,建立公司事务决策规则、程序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

公司制改革也解决了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的通病。

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经营者缺乏必要的产权约束,导致经营者享有所有者的权力,两者分不清,权责不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公司改制后可望解决长期存在的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第3句】:公司制明确了国有公司的有限责任,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方式公司制改革后,国有企业成为有限责任公司,这个有限责任对国有公司具有重要的深刻的含义。

有限责任对国有公司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减少债务风险,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后,仅以其独立的全部法人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纠纷;二是投资风险减少,如果是无限公司,公司在资不抵债而破产后,债权人可直接对股东进行追索,直至倾家荡产,而有限公司的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及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三是促进国有资本流动及投资风险转移,国有资本转化为股权或股票后,可以按照经营资本的要求去运作,转让、交易给其他投资者,既可获益,也可转移风险,促进了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盘活了国有资产。

7868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