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400字《对科学课的感想》
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作文400字现在上六年级的同学应该已经跟着我们的科学老师做过不少的实验了吧,在这些实验中有没有你最喜欢的或者是印象最深刻的。
上个学期的时候,老师带领我们探索地球上的地质变化,带我们做了实验。
名字叫“火山爆发”。
在做实验之前,课前老师要我们准备一些材料:土豆泥,番茄酱。
到了第二天上科学课的时候,老师先讲了十几分钟的课,然后就开始教我们做实验了。
老师发给我们每个小组一个装满酒精的酒精灯,和一个小勺子。
说要我们先铺一层土豆泥,然后在中间挖个洞,把番茄酱倒进去,然后再盖一层土豆泥。
我们小组开始做了,把酒精灯点燃,放上小勺子,然后倒上土豆泥,挖一个洞,倒上番茄酱,最后盖上土豆泥,做完这些事后,我们就静观其变,等待着奇迹发生,我们先等了五分钟,发现没有变化,我心急了,对小组成员说:“怎么还没喷发呢
”这时候,老师走了过来,不急不慢的说:“不要急不要急,如果再过两分钟你们的火山还没喷发,那你们的实验就失败了。
老师走后,我们又耐心的等了两分钟,这事,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土豆泥你的番茄酱竟然奇迹般的冒了出来,老师看见我们的番茄酱冒了出来对我们说:”你们的实验成功了
“我们立刻欢呼起来,再看看别的组,有的没成功,有的成功了,之后老师总结经验,我们也明白了实验没成功的原因。
原来,他们是土豆泥放得太多了,或番茄酱太少了,我们组就是这两点做得好才成功的。
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感想总结
通过此次科学教材培训,使我对如何进行科学教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科学和其他学科不同,更注重于动手实验。
为此,培训方更是贴心的给我们安排了常见的实验展示,然后让我们自己动手做演示实验,互相交流,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实验的重要性,明确实验中容易发生的一些误区,如何预防,如何做好这些常规实验。
科学实验是研究自然现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课的这些探索性实验,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结果,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更有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本的理论知识。
这样不仅使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学的主动,而且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回首培训的日子,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
其次,科学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学科,上好科学课不是件容易之事儿,教师应有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学科学,用科学”.每一位科学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儿童在自然生活中有所进取,感到成功。
学生面对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现在的孩子见得多,听得多,接触的也多。
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提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尖锐。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也是凡人,但碍于情面却不愿承认自己的不懂不会。
其实这是一种对学生极其的不尊重,也是对自身的不信任。
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满足儿童的要求,并真诚坦白平等地与孩子们形成共同学习的氛围。
总之,只有作好科学教学的充分准备,进行精心的预设,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才会使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我们的科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科技活动的家长感言
你好看了才艺表演:《小青蛙》舞蹈、时装秀、水火箭等。
接下来家长陪同孩子来到各个班级参加了“心灵手巧、画我和父母、潜望镜、变颜色的纸、太阳能的本领、科技电影”等14个项目的活动,构建了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
这次亲子活动增进了我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我平时工作比较繁忙,把很多精力用在工作及不断学习中。
有时自已情绪不稳定,对孩子的态度较急躁,导致亲子关系比较紧张,缺乏应有的和谐、愉悦,我和孩子共同游戏的时间更是少,这次抽个阳光灿烂的周末与孩子共同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让我那颗因工作而疲劳的心得到了片刻的安宁,享受了真正的天伦之乐!亲子活动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这次亲子活动寓教于乐,寓知识于游戏中,我观摩我的孩子参加的各项活动,时常用鼓励的目光使他不断进取,激发了孩子的内在潜能,同时开发了孩子的智力,提高其动手能力、反应力、创造力,使孩子能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此次活动为孩子与家长、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开展亲子活动满足了我们家长希望了解孩子在集体生活中一些情况的愿望,同时也是进一步密切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实行家园同步教育的好形满意请采纳
如何组织好语言、科学活动——听课感想
荣我,作为大班组的老师选去听课。
这是一次非常的机会,幼教界的高手、云集,作为新教师的我抱着一种学习、借鉴的心态听完了精彩的四节教学活动。
两节科学课《平衡小人》虽然是同课异构,但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特别是刘静燕老师在操作环节的新思路,引起了我的关注。
用铁丝绑在饮用水桶上,让学生用夹有等量物品的小人在不同高度上滑行,感受物体不一样的滑行速度。
这样创新的教学新思路值得我们新教师借鉴。
海宁胡雪娟老师的语言课《到底是什么》也让我感受深刻。
多媒体课件巧妙地运用,紧紧抓住了幼儿的思绪,幼儿与教师积极互动,大胆的诉说了自己的猜想。
杨晓老师的早期阅读《我爱你,小猴子》也上的非常精彩,她运用了集体阅读和自主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为大家呈现了不同了的语言教学方式。
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导幼儿开放式的学习,在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也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新教师,我通过这四节教学活动的听课和集体评课,对语言、科学活动的教学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听了执教老师和许多学科带头人的一番点评之后,我也感同身受。
重新认识到了语言领域、科学领域的教学活动应该如何更加有效的实施。
四位老师不同风格的教学让我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上学到了很多。
特别两位年轻教师的风采让我对自己的教学重新树立的方向,我要在不断的听课、磨课、评课中不断的进。
写一篇对自然科学课的收获,意见和建议,还有感想
啊,好美
科学课后的感想200左右作文
建国初期所进“科学规划实际上是否应该说是“规划”)得到了巨大的成原子弹爆炸了,火箭上天了,半导体工业建立起来了。
但是这些技术成就,毕竟都是国际上已经实现了的,因此也是可以规划的,可以指日实现的。
然而当时在科学方面的学科规划呢,由于不像技术方面那样有硬指标可供检查,就有些说不清楚了。
当然我国的科学在解放以后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国际上的科学家也不是在原地踏步,与建国初期相比,我们现在和国际上科学先进国家的差距是缩小了,还是扩大了,这可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这一事实至少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科学是难以进行规划的。
20世纪50年代的学科规划只不过是规划了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工作。
回想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现实,有许多重要发展是当时没有预见到的,例如这几十年来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分支学科。
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新发展而完全按照当时的学科规划进行工作,我们就会蒙受很大的损失,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
1978年DNA双螺旋结构建立25周年之际,英国《自然》杂志记者采访克里克教授,要他预测到20世纪末生物学可能取得的成就。
克里克回答说科学发展是不可预测的,过去的预言家大多是以失败而告终。
他只是说,“我们现在见到的生物学问题,到20世纪末都可以解决,但是那时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
”现在看来他的预言也没有完全实现,例如癌症问题,当时在美国还是属于有一定程度组织安排并限期解决的问题,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
克里克教授也是一位失败的预言家。
技术上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见的,也完全是可以规划的。
特别是国际上已经实现的技术,我们做一个具体的规划,安排一定的力量,经过努力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是可以做到的。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所制定的科学规划中有关技术部分,都属于这种情况。
80年代在四位院士倡议下制定的发展高技术规划,也属于同样性质,在总体上也同样顺利实现了。
但是要实现国际上还从未实现过的技术,特别是那些包含科学上尚未解决的问题的技术,就很难预见何时可以实现了,例如核聚变能量利用问题。
虽然时见全世界媒体的炒作,迄今也无法断言何时可以实现。
在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难以预见,因此也难以规划。
我们可以做的也无非是和半个世纪以前一样,勾划出各个学科中的主攻方向而已。
但是如前所说,科学发展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我们现在看见的主攻方向是根据当前的科学发展态势所认定的重要方向,若干年后整个科学发生变化,重要方向也会随之变化。
如果我们硬性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就必然失去机会。
我们认定的主攻方向也必须随时修正以适应形势的变化。
试想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还没有提上日程时,我们如果在当时制定规划,在生物学领域内我们能够预见到蛋白质组学,能够预见到生物信息学吗
以认识自然为目标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由于探索性强,结果一般难以事先预见,原创性强的技术研究也是如此。
因此除可以明确总体研究方向外,常常难以事先设定具体的研究目标,难以事先规定进度,或强求完成的日期。
毋庸置疑,自然科学史中众多重大突破都是自由探索的结果。
从物理学上牛顿力学的建立,电的发现和电学基本定律的建立;化学上门捷列夫周期律的建立;生物学上细胞的发现,孟得尔遗传定律的建立等,都是自由探索的结果,这些都已经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众所周知的巨大影响。
类似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举。
在20世纪内所有诺贝尔奖获奖人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在基础研究领域中的自由探索而获奖的。
20世纪一百项重大事件中名列前茅的,像青霉素、半导体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曾分别获1945年、1956年和1962年诺贝尔奖,这些也都是少数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结果。
而它们在实际应用上的巨大影响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近年来获诺贝尔奖的基础研究成果,如超导现象和新高温超导体的发现,胆固醇代谢调节,癌基因的发现等,仍然是少数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结果,这些发现必将对21世纪人类文明产生巨大影响。
科学与技术的不可预见性 我们不是完全否定规划的重要性,而只是指出科学和部分含有原始性创新的技术都有相当程度的不可预见性。
我们在制定规划时务必充分认识这一特征,规划可以一方面指出方向,而在另一方面也必须同时鼓励自由探索,不要在科学上设立禁区,并且在规划中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便在形势发展时可以随时修订。
当前在我国科学界流行的追赶国际科学发展热点,体现在对设定项目的高强度支持,这对我国科学努力追踪和赶上世界发展潮流是重要的。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设定热点项目的多数已经是全世界科学家辛勤工作了多年,有的项目年发表论文数已在万篇以上,超过我国全年发表全部SCI论文总数,要在这些国际上已经充分开放的领域中有所突破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当然这决不是说我们不应该进入热点领域,热点领域的研究往往对科学发展有重要作用,进入热点领域,在热点领域内进行工作以积蓄力量,对发展我国科学还是有重要作用的,我只是想强调在热点领域内取得突破的艰巨性可能更大一些。
我还想强调的是我们必须看到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因此既要重视热点领域,又要鼓励在那些目前虽还不是热点却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基础研究领域中去进行自由探索,对自由探索中已经取得有意义进展的项目,不仅不能予以限制,还要给以鼓励和支持。
二者的关键都在于有自己创新的学术思想,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有所创新和取得重大突破。
没有自己原创性的学术思想,不仅进行自由探索寸步难行,进入热点领域也只能永远模仿或重复前人的工作,最多也不过为前人成果锦上添花而已。
科学和原创性技术的发展需要长期积累。
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常是波浪式前进的。
在一段平稳发展的时期之后,会出现一件重大突破性贡献而给有关领域带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引起大量在有关领域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并涌入这一领域工作,造成一哄而起的局面,形成科学中的热点,这在国际上也是常有的事。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一些热点领域对于科学长远发展有其内在的重要性。
因此,对于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而言,从全面布局考虑,安排适当力量去追踪热点是必要的。
但是我们又必须认识到,在一件突破性贡献发表之后,一些较为重要的后继性工作,往往已经在同一研究集体,或有密切关系的研究集体中酝酿已久或者已经在积极进行,并且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就会陆续发表。
外来者,即使急起紧跟,也已经落后了一个位相,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拾取一些残羹剩饭而已。
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突破性进展常常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大量工作积累的结果。
不用说佩鲁兹和肯特鲁关于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的工作是经过长期努力才开花结果的,就是沃森和克里克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重大突破,看似突然,实际上如果没有剑桥关于X-射线衍射研究几十年的积累和威尔金森等人长期关于DNA衍射数据的收集,这一突破也不可能从天而降。
我们都读过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和牛顿在苹果树下的故事,即使这些故事是真实的,现代科学也已经不是阿基米德和牛顿的时代了,不是靠灵机一动就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时代了。
现代科学的每一个重大进展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长期工作的积累,有时是个人工作的积累,有时甚至是一个研究集体或几个研究集体几代人长期工作的积累,这就是诺贝尔奖为什么经常出现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一些实验室的原因。
热点的形成既有其必然性,反映了某一领域在某一时期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有其偶然性,何时发生,在何处发生,由何人完成都有一定的偶然性。
总体说来,突破只能发生在有充分准备的研究集体或个人,因此我们强调发扬优势的重要性。
一个研究集体或个人,都需要在研究上有所积累,形成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优势。
在时机成熟时,这一优势就可能转化为突破。
正因为科学工作需要积累,因此把对领导干部的年龄限制推广到科学家,是十分有害的。
1999年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多在六十岁以上,三位医学奖获得者全部在七十岁以上。
都经过了多年的工作积累,才取得今日的成就,如果强迫这三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在六十岁时退休,切断他们的研究工作,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上一篇:口腔医学实习心得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