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好看视频超赞的歇后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八只脚的螃蟹——横行

【第2句】:【严将出强兵,严婆出巧媳】(谚)将领严了,就能带出强兵;婆婆严了,就能带出巧媳妇。指严格的要求能出有用的人才。

【第3句】:【三十六策,走为上计】(谚)三十六:泛指多数。指各种办法放到一起比较,还是逃走为上。指当局面无可挽回时,一走了之就是好的办法。 也作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第4句】:拿着门扇当窗户——门户不对

【第5句】:【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要想成为有用的人,就得刻苦, 图自在是不行的。清代《红楼梦》:“如果懈怠,我是断乎不 依的。自古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你好生记着我的 话。”

【第6句】:山腰里一片云——成不了气候

【第7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释义:眼前又有了新的道路。比喻事情有了新的转机,有了新的希望。这是陆游《游山西村》诗句。“山重水复”又作“山穷水尽”。例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绕过险崖,眼前豁然开朗,宽阔的航道又伸展在眼前了。

【第8句】:【骑在虎上不怕虎】释义:既然干了某事,就只有干到底,决不能中途停止。例句:“他说我在书记面前告了他的状,就算我告了他。骑在虎上不怕虎,看他能把我怎么样!告诉他,我等着他报复哩!”

【第9句】:【裁衣不值缎子价】(谚)缎子:未裁剪的丝织品。指已经裁剪或缝成的新衣,不如未裁剪的缎子值钱。也泛指凡经改造的物品,都不及原物可贵。 也作“成衣不敌段儿价”。成衣:缝成的新衣。段儿:缎子。

【第10句】:【行李】“行李”指出门时所携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如火车设有行李车。但它最初指称的对象是人不是物,指的是外交官。 “行李”一词,源出《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使人”即外交使节。古代的外交官为什么叫“行李”呢?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卷六中说:“古者行人谓之‘行李’,本当做‘行理’,理,治也。作‘李者’古字假借通用。”这段话的意思是:“李”和“理”是通假字,“行李”即“行理”,就是行走于国外以办理国家事务的人。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左传》中“行李”有时就作“行理”。如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 到了汉代,“行李”的意义,由“行人”引申为“行旅”。蔡琰《胡笳十八拍》有云:“追思往日行李难。”从唐代开始,“行李”的词义有了显著变化,它由“行旅”引申为“行装”。白居易题赠李卢中丞诗云:“闻君每来去,砣砣事行李。”这里的“行李”就是出门时带的东西。从此以后,“行李”的含义,便逐渐由指人过渡到指物了。至宋代,“行李”指物的用法已很广泛。苏轼《与程德孺运使书》云:“约程四月末间到真州,当遣儿子迈往宜兴取行李。”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早晚即行,试遣人往求之,时行李已出房。”此两处“行李”,分明都是指行装。至明代,继续沿袭“行李”即行装的用法。如明曲有“半夜三更路儿又跷蹊,东倒西欹顾不得行李”之句。由此可见,“行李”词义演变的脉络是很清晰的:行人——行旅——行装。化成顺口溜就是:使节要出行,艰辛伴旅程。随身携物品,饥寒有保证。

【第11句】:脚脖上系铃——走一路响(想)一路

【第12句】:【白天游门走四方,黑夜点灯补裤裆】(惯)指白天到处闲逛,夜里却忙着干活。

【第13句】:【偷食猫儿性不改】释义:比喻恶性难改。例句:常言道:偷食猫儿性不改。他在外边放荡惯了,看在家中,犹如牢狱一般,哪里坐立得住。

【第14句】:肚子里的寄生虫——知内情

【第15句】:眼睛盯着鼻尖——只看一寸远:目光短浅

【第16句】:一棵草易凋,一滴水易干。

【第17句】:【捏着鼻子哄眼睛】(惯)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第18句】:一位阿姨又没领到工资,她找到厂长说:“我们出钱买马给你骑,你骑了一年只剩一张皮。”(广西·柳州)

【第19句】:【黄连拌苦瓜——苦上加苦】(歇)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味苦,可入药。苦瓜:本义味苦,转指痛苦、苦难。形容苦难极其深重。 也作“苦胆拌黄连——苦上加苦”。

【第20句】:【家看女,村看男,露贫显富是孩子的脸】(谚)指家庭是否和睦、兴旺,从女人身上可以看出;村庄是否有生气,从男人的精神面貌上可以看出;家道是贫是富,从孩子的面颜上可以看出。

【第21句】:【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有青山,就能长出树木。 意为保住根本就好办。类似的:留下葫芦子,哪怕没水瓢? 张贤亮《河的子孙》:“好汉不吃眼前亏,你越编得大越好,反 正脱过了挨打就行了。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

【第22句】:【牛套马,累死俩】(谚)农家驾车或拉犁,要是把牛和马套在一起,马快牛慢,劲儿使不到一起,双方都受罪。比喻条件不同,却强行搭配,则双方都有损无益。

【第23句】:【癞蛤蟆上脚面,不咬人膈应人】释义:脚面:脚背。膈应:厌烦。比喻人行为让人恶心、厌烦。“上脚面”又作“爬到脚背上”。例句:小莹一甩辫子冲了过去:“癞蝓蟆上脚面,不咬人膈应人!”说完,唾了一口,扭头走了。

【第24句】:机关枪打炮弹——不对口径

【第25句】:爸爸在外听说我考试不及格,回家就责问我。妈妈责备爸爸说:“你啊,捡到风风(封封)就是信。”(贵州·湄潭)

【第26句】:黑李逵碰见莽张飞——非崩不可

【第27句】:【放隔山炮】(惯)比喻所采取的行动威力很大,在这个地方行动,其他地方也受到影响。

【第28句】:【戴乌纱帽】(惯)乌纱帽:古代官员戴的用黑纱布制成的帽子。比喻当官,居于领导地位。

【第29句】:【撒野火儿】(惯)指故意闹事。

【第30句】:狐狸引着老虎走——狐假虎威

【第31句】:【初生犊儿不怕虎,长出犄角反怕狼】释义:犄角:角,牛角。比喻人受过挫折,胆子变得越来越小。例句:不管史太昌如何夸赞大成,大婶还是期望郝大成在吃过这次苦头以后,暴烈的性情会有所改变。正像俗话说的:“初生犊儿不怕虎,长出犄角反怕狼。”

【第32句】:判官娶媳妇——鬼打扮

【第33句】:【打不得官司告不得状】事情本不合法,也无凭据,无法公 开讲理。相关的:有处告状,没处拿人。清代《儒林外史》: “认却认得,这话打不得官司告不得状,有什么方法!”

【第34句】:邻居近几年木材和茶叶收入好几万元,可是,一笔生意没做好,连老本都赔上了。为了过个年,不得不四处借钱。爷爷说:“这真是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好一世穷!”(安徽·石台)

【第35句】:钻进风箱里的老鼠——受不完的气

【第36句】:【八月大,无果卖】释义:阴历八月如果是大月(三十日),水果就要歉收。例句:真是应验了那句话:“八月大,无果卖。”这不,现今集市上水果少,价钱贵得吓人啊!

【第37句】:大热天捧个烂西瓜——吃又吃不得,扔又舍不得

【第38句】:【 一个烂桃坏一筐】个别连累整体。陈登科《风雷》:“一个 烂桃坏一筐。凡是自己不找门路,光要救济的,光想贷款 的,一个不贷,也不发救济粮。”

【第39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接受前人的经验教训,肯定 要遇到困难。浩然《艳阳天》:“怎么样,我怎么对你们说啦! 你们不信我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第40句】:【一步一个脚印】(惯)形容做事扎实、稳妥。

【第41句】:【人凭良心猪凭肉】(谚)人是凭着良心来得到人们的敬重,猪是凭着肉香来得到人们的喜爱。指人做事凭良心,是立身的根本。

【第42句】:【黄瓜熬冬瓜,一色货】释义:黄瓜跟冬瓜放在一起熬,都是同一种颜色。比喻都是一样的。例句:供销社和私商天生就是两码事,你怎么好说“黄瓜熬冬瓜,一色货”?上回分明是算账疏忽了。

【第43句】:树上的烂杏——数它坏

【第44句】:【不受磨难不成佛】不经过磨练,不可能轻易取得成功。 类似的:不受烟熏不成佛。冯志《敌后武工队》:“不受磨练 不成佛,要不是受了刘队长的那次教训,这些日子还不知得 闯了多少祸!”

【第45句】:【管丈母娘叫大嫂子——没话找话】(歇)指本来无话可说,硬要找些话来说。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见了丈母娘叫大嫂子——没话搭拉话”。搭拉:方言,闲谈,闲扯。

【第46句】:有很长时间姑姑没有来看奶奶了。奶奶叹道:“唉,娘疼孩子不顾命,孩子疼娘没有空。真是天高指不住星星啊!”(河南·登封)

【第47句】:【喝粥要等豆儿熟】(谚)要喝粥,必须等到粥里的豆子煮熟方可。 比喻做事不能性急,必须耐心等到条件具备、时机成熟。

【第48句】:【万变不离其宗】(惯)宗:宗旨。 指形式上千变万化,本质却没有变。

【第49句】:有财万事足,无病一身轻。

【第50句】:笔尖论战——文斗

【第51句】:【花木瓜——外看好】(歇)花木瓜:即木瓜,果实成熟时呈橘黄色,味道很涩,不供食用。宋代以宣城花木瓜最有名,相传宣城人刻花纸粘于木瓜上,成熟后以果面花纹供玩赏。本指花木瓜外表好看而无实际用处,转指人徒有其表。常含讥讽意味。

【第52句】:【老君爷叫蛇咬——法尽了】见“太上老君叫蛇咬——法尽了”。

【第53句】:【娘好囡好,秧好稻好】(谚)囡:小孩。母亲的素质好,生养的孩子就好,就像秧苗好,长成的稻子就好一样。 也作“秧好稻好,娘好囡好”。

【第54句】:【终使他诚服。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至九十回。此处用八擒孟获指某种行动是不必要的、多余的。

【第55句】:笼中鸟——有翅难展

【第56句】:【软硬不吃】硬不吃好歹都不行,无法对付。老舍《龙须 沟》:“你这个家伙,软不吃,硬不吃,没法儿办!”

【第57句】:一天一宿变两回——朝令夕改

【第58句】:三个鬼拿不着——比鬼还鬼

【第59句】:【拐驴对破磨】(惯)拐:腿或脚有毛病,走路时身体不稳。比喻双方都不好,正好相配。

【第60句】:【毛病】“毛病”现在经常被人们用来指缺点、错误、坏习惯,或者指器物有质量问题或瑕疵,后来也引申到指人身体不适以及微小疾病等。那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最初“毛病”是指牲畜(尤其是马)的毛色有缺陷。古时候,马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对马的要求特别严格。相马首先就是看马的毛色如何,有没有不足的地方。明代的徐咸在《相马经》中说:“马旋毛者,善旋王,恶旋十四,所谓毛病,最为害者也。”意思是说,卷曲的马毛,有好有坏,位置生的不好,就是毛病。如果主人骑的话,对主人妨害最大。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 “毛病”由专指马的缺点引申为指人或物的缺点,大概源于宋代。如宋代吴涿《答徐安札书》中云:“盖文学毛病,如春草渐生……”黄庭坚《山谷刀笔》也有“乃是荆南人毛病”之句。 “毛病”一词,至今还在常用,特别是口语,用得更多。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个小品:小品中的主人公说话不离“毛病”二字,实乃毛病也。

【第61句】:【魂飞天外,魄散九霄】(惯)1形容看见美色而不能自持。2形容惊恐万分。 也作“魂飞天外,魄散九州”。

【第62句】:【树高千丈,叶落归根】释义:长期生活在外,最后总希望回到家乡。例句:“常言道,树高干丈,叶落归根。这小厮怕养不大;若还长大了,少不得寻根问蒂,怕不认我做外公么?”

【第63句】:人皮包臭肉——心里脏

【第64句】:阳春三月,风和日丽,百鸟欢唱。我和哥哥拿着弹弓到竹园去打鸟。二叔见了批评我们说:“千万别打三春鸟,儿在窝中盼母归。打死一只老鸟,一窝小鸟全得饿死啊!”(安徽·肥西)

【第65句】:【大树底下有荫凉】可以乘凉休息。谓得到庇护,有依靠。 或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浩然《艳阳天》:“他盼着马之悦快 一点时来运转,好借这棵大树乘风凉。”

【第66句】:【杀人不过头点地】(谚)即使被杀死,也不过是脑袋滚在地上罢了。 指充其量不过是个死,没有什么了不起。

【第67句】:【心不在肝上】(惯)指心不在焉。

【第68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释义:蒂: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比喻条件一旦成熟,事情就会顺页禾U力、成。例句:邵思语耐人寻味地对玉蓉说:“至于你心中担忧的,我看全没有必要。俗话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世界上好多事,都是这样。”

【第69句】:【摸摸筷子就算入席】释义:只要沾点边,就算有关系。例句:“别胡思乱想了,只要你摸摸筷子就算入了席,吃,也扰了,不吃,也扰了:我看你还是领头快冲,一冲,麦子就算到手,别的事儿,咬着白面馍再说!”

【第70句】: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第71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一俗语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面。此俗语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开蟠桃会,邀请了各路神仙。蟾蜍仙也在被邀之列。蟾蜍仙在王母娘娘的后花园内恰巧遇见鹅仙女,被其美丽所倾倒,大动凡心,遭鹅仙女呵斥并状告至王母娘娘处。王母娘娘大怒,随手将嫦娥月宫中献来的月精盆砸向蟾蜍仙,罚其下界为蟾蜍(癞蛤蟆),那月精盆化作一道金光侵入癞蛤蟆体内。王母娘娘悔其月精盆失手砸出,失却了一件宝物,令癞蛤蟆磨难结束后完璧归赵,方可重列仙班,并命雷神监督。“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由此而来。

【第72句】:【叹气一口,宅低三尺】(谚)哀叹上一口气,就会使院宅陷低三尺。 指人在生活中要充满乐观精神,积极向上;如果悲观忧郁,必定走向衰落。

【第73句】:【 罐头沙丁鱼】罐头里的沙丁鱼,装得满满的。谓人多,挤 在一起。香港刘以鬯《酒徒》:“七个人住一间小板房,令人 有罐头沙丁鱼的感觉。”

【第74句】:【枉披了人皮】(惯)枉:白白地。 比喻人的行为极其卑鄙、恶劣。

【第75句】:【病从口人,祸从口出】这一俗语的意思是疾病是由于饮食不慎引起的,灾祸是因为言语不妥招来的。典出《太平御览·人事,口》:“福生有兆,祸来有端。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蚁孔溃河,溜沉倾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宋代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赵炅)命李昉等十四人编《太平御览》一书。这本书引用的材料非常丰富,保存了许多原始资料。其中有一处写道:“福气的到来是有征兆的,祸害的到来也是有其原因的。不要放纵情感多做不适当之事,也不要放松自己的嘴巴而多说话。蚁穴的孔隙能使河堤崩溃,小股的水流能够冲倒高山。疾病是由于饮食不慎引起的,灾祸是因为言语不妥招来的。” “病从口人,祸从口出”这个俗语现在还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第76句】:【囍】“囍”又称双喜。我国男女青年结婚时,有个习俗,都喜欢在新房内外乃至家具上贴着大红“囍”字,以示吉利。现在,更有甚者,结婚时将斗大的囍字贴于巷口两侧或住宅小区门口的两侧,以示隆重或迎亲路标。说到这个“囍”字的来历,传说源自北宋宰相王安石。传说王安石20岁那年进京赶考,路过马家镇时,刚好碰到马员外之女出联择婿,在走马灯上写着“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的上联。这时王安石正忙于赶考,未及细想,便上京去了。王安石在科场中顺利通过笔试。面试时,主考官指着厅前的飞虎旗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不觉心里一亮,便以马员外之女招婿的上联作对。主考官见对得珠联璧合,遂赞叹不已。考试完毕,王安石在归途中喜气洋洋,踌躇满志。途经马家镇时,见那悬联仍无人对出下联。此时,王安石便把主考大人出的上联作下联以对。马员外一看十分满意,当下即以女相许,并择吉日在马府完婚。新婚之日,正当新郎新娘欢欢喜喜拜天地时,忽有探马来报:“恭喜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宴。”马员外听后高兴万分,遂命重开酒宴,以示庆贺。王安石双喜临门,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豪兴大发,便在洞房雪白的墙上,并排而工整地书写了两个大红的喜字。双喜(囍)一出,更加喜庆,效果绝佳。从此,结婚贴红“囍”字的习俗,就在民间流行开了。

【第77句】:【老鼠看仓,看得精光】指信任坏人,给了他舞弊的方便。 类似的: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成语:监守自盗。陈中玉 《塔影》:“我早就说过:老鼠看仓,看个精光,决不能让一个 手脚不干净的人来管理钱财。”

【第78句】:【墙里的柱子——捶使劲不显身】(歇)指暗中不露声色地出力。也指不吭声地埋头苦干。

【第79句】:叔叔想调动工作,整天跑事不在家。奶奶说:“嫁一处不如守一处,不要跑了。”叔叔却说:“树挪死,人挪活,换换环境有什么不好?”(河南·内乡)

【第80句】:【降半旗】“降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致哀方式。一个国家的重要人物逝世或发生重大人员伤亡,通常都要把悬挂在旗杆上的国旗下降到距顶端1/3或一半处,表示对死者的哀悼。降半旗致哀的方式,据说是在1612年由英国海船“哈兹·伊斯”号首创的。哈兹·伊斯海船在北美海岸探寻通向太平洋的航道时,船长不幸遇难。为了表示对船长的敬意和哀悼,船员提议下半旗。后来,发生不幸事故的船只也都效仿,下半旗致哀的方式便逐渐流行开来。陆地上首先采用这种致哀方式的是英国,随后,其他国家相继仿效,成为世界各国通行的致哀方式。

【第81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谚)少壮:年少力强。徒:徒然,白白地。指人在年少力强时不知努力进取,到得年老无为时就悔恨不及了。劝少年要及时努力语。 也作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第82句】:为一件小事,我和小梅吵了架,母亲询问我时,我只说自己有理。母亲批评我说:“别说了,谁不知道你是一盆糨子端四十五里,有名的疙瘩蛋。”(河南·邓县)

【第83句】:【实棒槌灌米汤——寸水不进】(歇)本指一点儿水也灌不进去,转喻一句话也听不进去。

【第84句】:【为人最怕老来贫】(谚)指人生最怕的是年老时贫困,无法生活。

【第85句】:车后拴小牛——带犊(歹毒)

【第86句】:山上打钟——有鸣(名)声

【第87句】:【 三过家门而不入】古代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 入。借指公而忘私,或不回家。语出《孟子》。李英儒《还我 河山》:“老蔫并不懂得‘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掌故,但在行动 上超过了古人。”

【第88句】:【三个铜钱放两处——一是一,二是二】(歇)本指铜板一处一个,另一处两个;转以形容言行一丝不苟,本来怎么样就怎么样。 也作“三个铜钱摆两边——一是一,二是二”。

【第89句】:水缸里的葫芦瓢——沉不下去

【第90句】:擀面杖吹火——窍不通

【第91句】:神仙的茅坑——没有份(粪)

【第92句】:踩着梯子吃星星——离天远

【第93句】:【观景不如听景】(谚)亲历其境地观看景物,比不上听人介绍景物。 指听景能诱人心向往之,为观景所不及。 也作“看景不如听景”。

【第94句】:【平地一声雷】(惯)比喻突然发生一件震动人心的大事。 也作平地一声惊雷。 平地起雷。

【第95句】:【升西天】见“上西天”。

【第96句】:考试的时候,我把“亮”的反义词错写成了“黑”。这一次考试的时候,我又照着写了,妈妈说:“你怎么不长记性?一个地方绊倒两次。”(河南·滑县)

【第97句】:【不怕该债的精穷,就怕讨债的英雄】释义:欠债人即使穷到极点,碰到厉害的讨债人也只好还债。例句:“可知道‘不怕该债的精穷,就怕讨债的英雄’!你而今遇着凤四哥,还怕赖到那里去!”

【第98句】:【三公后,出死狗】(谚)三公:朝廷最高官位的合称。死狗:借指人群中的败类。三公的后代,往往出败类。指养尊处优的环境容易使人堕落。

【第99句】:【木不钻不透,人不激不发】(谚)木材不钻就穿不透孔,人不经受激励就难以奋发图强。指人的奋发向上,往往需要客观上的激励。

17835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