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690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每当我读起这句诗时,不禁想起了一代文豪、东坡肉的发明者苏轼,一个如此爱吃肉的人竟宁可不吃肉,也要居于竹林中,可见精神的享受是多么重要。

物质享受固然重要,但精神享受同样重要。“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是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拿来教育学生的一句格言。

面包,指物质享受;当我们的物质享乐得以满足时,精神享受就显得犹为重要。没有物质者难以生存,而没有精神者难以快乐,精神享受会换来心灵的愉悦及精神的舒畅。(清楚交待“面包”和“水仙”的本体)

古时懂得精神享受之重要的人实属不少。陶渊明归隐于“无车马喧”之精神乐土,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情,精神的享受已达“欲辩已忘言”的境界;辛弃疾驰骋沙场,但也不忘借诗言志的精神追求,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唱响了自己的豪情壮志;醉翁欧阳修,为追求精神享受游于琅琊,醉于亭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精神追求,足以令他忘乎所以,尽情享乐。古时文人是最懂得精神享受的,他们内心的感受全寄于诗文,流芳百世,他们对水仙对竹的理解随着诗文流传千年。

回归现代,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心中的水仙败了,竹枯萎了,人们对精神的追求越来越少,大众传媒也有转向低级趣味的趋势,因此,在人们心中水仙凋亡之前,我们需要陶行知这类文人来灌溉心田;在人们心中竹树枯死之前,我们需要苏轼等文人来重建社会对精神的追求。现实中,不仅需要经济发展型人才,更需要如老舍、巴金等追求崇高精神之文人。我们要让心灵的水仙常开,竹树常绿。

展望未来,相信人们绝不忘却对精神的追求,物质的丰富,促使人们更看重对精神的追求,人类这一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品质会源远流长,富泽万世。

当我们身心俱疲时,我们不妨回想“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永葆对精神享受的追求。

8473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