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块田,这块田的耕夫只能是自己。一个懒惰的、抱怨的耕夫,其田地将满是荒草蛀虫;而一个充满希望、辛勤劳作的耕夫,会把田地耕种得丰收连连。
【第2句】:一者思惟诸佛发菩提心,二者观身过患发菩提心,三者慈愍众生发菩提心,四者求最胜果发菩提心。(古印度)世亲《发菩提心经论》卷上
【第3句】: 不怕地狱,就怕心偏 天堂和地狱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和地狱,要怕的是心的 偏向。
【第4句】:低头是为了不碰头跌跤,是为了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顺畅。正如种子长到饱满便是它的生命昂扬的时候,但种子再饱满,也知道自己的饱满源于大地,始终明白自己永远脱离不了大地的供养,因此种子的根始终在地里,默默无闻,坚韧地成长,只因它也深刻地懂得高下之道。
【第5句】:爱是恒久的富源,能爱人,有人爱,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唐.灵云志勤
【第6句】:不管是解决个人的生死问题,还是解决社会问题和全人类的问题,都离不开我们当下这一念心。
【第7句】:一般人对人生抱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纵欲的人生”,孜孜追求世间的 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致纵情任性无法自拔;另外一种是“禁欲的 人生”,视欲望如毒蛇,以名养为畏途。佛教认为这两种态度都过于偏激, 有失中道。
【第8句】:【天天禅语】无论善念还是恶念,正念还是邪念,一切的起心动念皆是缘生缘灭、缘起缘落,这说明心的本性是空性;无论我们在地狱还是在天堂,感受快乐还是遭受痛苦,心中本来就圆满具备慈悲心、菩提心以及大智慧等如来藏佛性的一切功德,这说明心的自性是光明。
【第9句】:掬一丝暖意,璀璨灵魂,草木闲情,摘花泡茶,四季如诗,听风吟唱,执一枝素笔,绣一段灵魂深处的遇见,持一颗禅心,以一种别有的姿态行走于喧嚣的尘世,在荷的温婉中静默,在花的声音里清喜。
【第10句】: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与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然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第11句】:愿心定,成佛之路就不远;愿心不定,就会被世间各种爱恨情仇和贪欲的业障左右,贪恋繁华、富贵、情爱,最终随波逐流。
【第12句】:想象你的成功,当你想象自己会成功时,就会增强信心,并想方设法地获得成功。
【第13句】:若远至他国,行伴名为亲;于自居家中,慈母最为亲;于生财利所,眷属乃为友;能修功德者,是名后世亲。《别译杂阿含经》卷八
【第14句】:菩萨乘人虽持净戒,于诸众生应当随顺,声闻乘人不应随顺,是故菩萨持不尽护戒,声闻乘人持尽护戒。《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
【第15句】:任何人念佛,阿弥陀佛都在他的心中盖上“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印章,以示“验收合格,准予往生”,永不褪色,永远有效。
【第16句】:世间万事万物,随时在发生变化,事过去了,心过不去,这是烦恼丛生的原因。如果对境无心,以灵动之心,感受人与自然的灵动变化,当苦时苦,当乐时乐,却不着痕迹,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痛苦了!
【第17句】:时时都念兹在兹来修行佛法,不是修行佛法时,正在拜佛,一回头就骂;或者一回头就拿把刀杀人,那不是精进,那还是在那儿尽做一些假的。——耕云先生
【第18句】:两个聪明人商量,就会想出更好的主张,姜黄和硼砂配在一起,就会变出另一种色彩。(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第19句】:究竟解脱之决心是否坚固,就在于立志者对于烦恼魔路是否有深切之警 醒。生命之本质既非烦恼亦非享乐,对逆顺之境的执着,将成为我们究 竟解脱的束缚,于境上无著,信心方可称为恒如。
【第20句】:众报随业生,如梦不真实,念念常灭坏,如前后亦尔。《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第21句】:僧问:“如何是清净法身?”师日:“白牛吐雪彩,黑马上乌鸡。”——《大阳警玄禅师》
【第22句】:“相信自己,我就是主宰”,我们现在可能不是理想中的某种“人才”,但仍要相信自己有潜力成为那样的人。如果因为自卑而裹足不前,就永远不可能成就自己。只有自信者才会努力塑造自己,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第23句】:人生的每一天都很宝贵,做人做事当有紧迫感怎样利用有限的时间?佛日:是日已过,命亦遂灭,当勤精进,慎勿放逸。——《佛遗教经》
【第24句】:名为遍计性,相是依他起,名、相二俱遣,是为第一义。《大乘密严经》卷下,阿赖耶微密品
【第25句】:《无常经》中有这么一句话:“随所住处皆安乐。”这句话可以看做是佛家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包含了不惧无常,随缘则心安的理念,即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第26句】:富足的境界穷困而不潦倒,入世而不沉迷,无声色之欲,无功名之累,这就是富足的境界。
【第27句】:学会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塑造他人高尚的人格,以一个博大宽容的胸怀去接纳他人,建立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当我们用贼眼看人时,人人都是贼。当我们用佛眼看人时,人人都是佛,做人讲究的是要要温。
【第28句】:无相之相,名为实相。一切法无自相、无他相及自他相;无无因相、无着相、无受相、无作者相……无菩提相、无得菩提者相;无业相、无业主相;无烦恼相、无烦恼主相。善男子,如是等相,随所灭处,名真实相。《大般涅槃经》卷四十
【第29句】:何谓菩萨能行慈心?佛言:不生众生想。何谓菩萨能行悲心?佛言:不生法想。何谓菩萨能行喜心?佛言:不生我想。何谓菩萨能行舍心?佛言:不生彼我想。《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
【第30句】:为他人付出,不见得立刻就有回报,但最终这种付出的功德会回报到自己身上。如果每个人在爱护自己的同时也去关爱别人,那么最终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爱护。一个人时时抱持一颗善心,一颗悯物悯人之心,便能听到来自善的山谷的回音。而这种回音,远远胜过任何物质上的回馈。
【第31句】:有几个熟悉水性的人乘船渡江,浪打翻了船,他们竭尽全力游向岸边,水性最好的那个人却怎么也游不快。岸边的同伴问他怎么啦?那人说:“我腰上缠着千金,太重了!”
【第32句】:人生在世,常会接触复杂的人事;所谓“修行”,就是要借复杂的“人与事”来练心。
【第33句】:若念如来少功德,乃至一念心专仰,诸恶道怖悉永除,智眼于此能深悟。《华严经》卷三,世主妙严品
【第34句】:舍得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相生相克、相辅相成,要得先须舍,有舍才有得。
【第35句】:无碍智甘露,所谓大乘典,如是大乘典,亦名杂毒药。如酥醍醐等,及以诸石蜜,服消则为药,不消则为毒。方等亦如是,智者为甘露,愚不知佛性,服之则成毒。《大般涅槃经》卷八,如来性品
【第36句】:“当愿众生”四字,体现的是一种博爱精神,不论亲疏善恶,愿人人都得幸福。
【第37句】: 吃亏是福,但亏要吃在明处,否则会被人看成傻瓜,虽然我很愿意做一 个真傻瓜!
【第38句】: 不知道谅解他人的人,应该说也不能善待自己;自己会善待自己,也 就一定能够谅解他人。所以,处理人际关系当中的烦恼的方法就是能够谅 解他人。
【第39句】:众生万机不等,个人怎样表现都可以,也多少会契应一定的人群;但弘法则不同,必择普机普缘之教,不取一机一缘之法。
【第40句】: 在生活中,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承担了许多不快与烦 恼,甚至觉得生命是如此沉重。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 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因为我们虽然每天都在追逐着快乐,可又总放不 下自己心中的重负,如名利、金钱、权势等。
【第41句】:【天天禅语】给人安定、幸福,是大慈心的作用;用心救拔、度化,是大悲心的发挥。
【第42句】:【禅悟人生】幸福并不复杂。饿时,饭是幸福,够饱即可;渴时,水是幸福,够饮即可;裸时,衣是幸福,够穿即可;穷时,钱是幸福,够用即可;累时,闲是幸福,够畅即可;困时,眠是幸福,够时即可。爱时,牵挂是幸福,离时,回忆是幸福。人生,由我不由天,幸福,由心不由境。
【第43句】:水所流经之地,一切洼坎坑穴先行填满,然后前行。德人所行,上善若水,一切利益就近所需,先以慈心令得满足,然后致远。
【第44句】:佛经说: “若人静坐须臾顷,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因为烦恼来自人的内心,物质欲望难以弥补心灵需求,所以无论上智下愚,常通过参禅打坐、拜佛礼忏、听经闻法、阅读三藏,来去除内心的苦恼,充实精神的空虚。
【第45句】:包容:水遇到阻挡物并不会争锋相对,而是绕道而流,包容与宽恕的人就像水一样,既不计较,也不争论。以善巧智慧,不伤害众生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第46句】:一个修行者要想渡过轮回的大海,若没有像舵手一样的上师善知识的引导,就难以超越轮回的束缚,虽然乘上了趋入佛法的大船,具备一些功德,但却因不能圆满而还会沉没在轮回的苦海中,随业流转,无法到达涅槃的彼岸。正如《华严经》说:“善知识就像船夫,救渡我们渡过轮回的苦海。”
【第47句】: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羡慕显赫的权势,不奢望成堆的金银,不乞求声名鹊起,不妄求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厢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担,让心灵变得浮躁而不堪重负。
【第48句】: 有人说,人从出生到死亡,生命一截截变短,人生的过程是 减法。果真如此吗?我的答案恰恰相反:人从娘胎到坟墓,人生一 截截变长,生命的过程是加法。譬如过了今天又是周末,细想想, 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又多拥有了一周,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比一周前加 长了呢?
【第49句】:水遇到障碍,会有三种结局:一、增加深度;二、提高水平;三、别开生路,走出一番新天地。弘法途中任何障碍,都是暂时的、毕竟成全的。
【第50句】:曰:“如何是妙玄无私句?”师日:“宝殿无人不侍立,不种梧桐免凤来。”——《大阳警玄禅师》
【第51句】:直须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常无间断,始得相应。(唐)洞山良价禅师《五灯会元》卷十三
【第52句】:学禅不仅要“明白自己”,更重要的还在于“领悟眼前”,其实,禅就在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禅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第53句】:【禅语悟道】当我们愉快时,愉快的原因,并不意味着放弃了世间的锁事,而是对它的看破和放下;当我们烦恼时,烦恼的原因,并不意味着现象对我们的干扰,而是对它的分别和执著。
【第54句】:四时不暂停,命亦日夜尽,壮年不久住,恐怖死来至。见于死生苦,而生大怖畏,舍世五欲乐,当求于寂灭。《别译杂阿含经》卷八
【第55句】:虽然爱说闲言碎语是某些人的陋习,但我们如能把自己的“心”保养好,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让“心”成为主人,让“心”能听自己的话,对这些闲话采取豁达和漠视的态度,生活就会更加轻松自如。
【第56句】:当知归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
【第57句】:此中应说心真如名之为心,即说此心自性清净,此心即是庵摩罗识。(古印度)无著《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三
【第58句】:而非“我像谁”。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而生活也 都是自己过的,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模仿别人,因为那样我们会迷失了 自己。
【第59句】:一者如佛菩萨发菩提心;二者正法将灭,为护持故,发菩提心;三者见诸众生众苦所逼,起大悲念,发菩提心。《如来智印经》
【第60句】:一经在手,心开悟解;一门深入,心神自定。参禅不如行禅,坐禅不如悟禅。话多伤气,念多伤神。志向高大的人,须向低处求道。万物须冬藏,能人要潜藏。心想天地,不如无心一事。
【第61句】:所谓看开人生,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能及时行善;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
【第62句】: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第63句】:寒云密密,野雪漫漫,路绝千差,家迷一色。若未到这田地者,是须踏步向前。——《宏智禅师广录》
【第64句】:【禅语悟道】不耗费资源,不毁坏环境,只愿拯救地球。过度的贪婪和无限的欲望,是毁灭地球和导致自然灾害的恶因。
【第65句】: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该天亮时天就亮了;不管你热爱不热 爱,该歌唱时就唱了。早晨总是那样终于职守,绝不独享朝霞、私藏 鸟语;早晨总是那样无私,从不吝啬光明和旋律。有理由向早晨学 习,学习她的恒常,学习她的胸襟,学习她的豁达与博爱。
【第66句】:佛说:生的时候带不来一文钱,死的时候带不走一文钱,辛辛苦苦地积聚财富,并为之忧愁烦恼,对自己没有益处,只是为他人所有,外无善行可以依恃,内无心得可以依凭,致使命终之时,堕落到三恶道中。
【第67句】:问:怎样才是正确的修行?答案是:以智慧去净化H己,以慈悲去感化他人,这才是正确的修行。
【第68句】:当今世界比过去更苦难!看人心就能看出世界的灾难,这是天人感应!当下流行什么风靡什么就昭示预言着什么,如“老鼠爱大米”
【第69句】:十二、慈悲喜舍愿一切有情皆得具足乐及乐因,愿一切有情皆得远离苦及苦因,愿一切有情皆得不离无苦之乐,愿一切有情皆得住离亲疏爱憎之平等舍。《密答喇百法主尊像》
【第70句】:镜子,是用来鉴照物体影像的;但必须镜、物相离,方能清澈映照。若物体贴镜或尘封镜面,即使景物在前,亦难清楚映照。
【第71句】:该是内在的。有时候,如果对方需要的话,一定要生气!要吃醋!把人生当作游戏,扮演你应该扮演的角色。因为一旦你决定要跟一个女人或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你就有某种责任要履行。有时候你也必须装作生气,装作吃醋,那是她的需要同时也是你的责任!
【第72句】:不要试图解释一切。面对诸佛境界,任何的解释都是乏力苍白的,而且会关了真理的门。直接说:“我也不知道,但我就这样信了。”让有疑的人直接去面对他所无知的境界吧。
【第73句】:【天天禅语】透明:水具备透明的特质,心的本质也是透明与光明。犹如镜面能映照万物,水晶能折射各色光芒。
【第74句】:在时光里打坐,岁月里参禅,只见你,不见佛。总感觉,你就是佛,佛是你;你是莲,莲是你。就这样自性清静地爱你,不叫沾染一丝尘埃。心灵的庙宇,住着如莲的你,用爱与真情,虔诚地把你供养。
【第75句】: 在一对新人的结婚典礼上,男方的领导建议:每月你们各自 读一本好书,次月交换着读,读完保存起来,一年就是12本。读好 书使你们各自进步,交流着来读又可相互提高、增进感情,积累起 来的书籍还可成为你们最好的爱情见证和纪念,何乐而不为。
【第76句】: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达摩大师悟性论》
【第77句】: “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 古寺,一样无法修持。
【第78句】:芸芸众生处在这个婆娑世界上,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但是事实上不如意的事经常会发生;唯有多行善事、多结善缘、多讲好话、多撒播欢喜的种子,才能少计较、少烦恼、少发脾气,才会得到幸福和快乐。
【第79句】:你自己就是一颗明珠,自己即是如来,要接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那样才会有圆满的人生。——郑石岩
【第80句】:如果你还没有办法爱自己,你就没办法爱你的敌人。但当你可以爱自己时,你就有办法爱所有的人。——海涛法师
【第81句】:【佛心禅语】 很多人行善为了得福报,行善是因,得福是果。先要修清净心,心地 清净是第一善。功德福报都在清净心上,不修清净心、不能在生活中得清 净心,就没办法离苦得乐。
【第82句】:“执著”就是在事物本身以外人们强加上去的种种分别计执。如其本来地认识一切事物,那就是中道。
【第83句】:以心悟意,于一袅烟尘里皈依,原来,禅意不在寺院,不在古佛,不在俯首叩拜间,亦不必钵盂声声。双手合十,心,沉静于阡陌红尘,拂尘,拈花,听风,或许某一粒微翊的存在,皆入禅意。
【第84句】:晴浅翠,杏妩桃萱,婀娜柳丝,冉冉晨曦,楚楚垂婉。几许流云浮尘而来,一池菡萏绽放在心波,静谧如诗,于禅思中定格了落寞的身影。
【第85句】:问:“如何是双峰境?”师日:“夜听水流庵后竹,昼看云起面前山。”——《双峰意钦禅师》
【第86句】:问:“诸圣收光归源后如何?”师日:“三声猿屡断,万里客愁听。”——《仙宗契符禅师》
【第87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正是超越是非、善恶、有无、好坏、枯荣等等相对的世界,不以生命的有限看待世界的无限。
【第88句】:人生看不惯的东西太多,看清、看懂,全是自找伤心。给生活罩上一层薄雾,不是自欺,而是对自我的保护。凡事太认真,苦了心,累了自己。
【第89句】:世事变幻,风云莫测,‘缘起缘灭,众生在岁月的洪流中渐行渐远,一路鲜花烂漫鸟语虫鸣,也仍旧不能湮没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无常。承担与放下都非易事,都需要勇气与魄力,而做到提放自如、淡然处之,更非常人所能达到。
【第90句】:清净法性,为诸法本,自性无本,虚妄烦恼皆从邪念颠倒而生。《胜天王般若经》卷三
【第91句】:【敏而好学学无涯,去粗取精不耻问之好求学】1.学习可以增长智慧。2.智慧用来改变人生。3.成才之路没有捷径。4.诚实谦虚地求学。
【第92句】:没有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永远被赞叹的人。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你话少的时候,别人也要批评你,你沉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不被批评的。
【第93句】:【最有禅意的文案】贪念生,就会善解;恶念消,就不会作恶,则灾难自然远离。
【第94句】:如是比丘以戒为头,若头断已,失诸善法,于此佛法,谓之为死。(古印度)优波底沙《解脱道论》卷一
【第95句】:世人常常在获取名利之时喜不自胜,却不知有身处名利巅峰的喜悦,就必定有从巅峰跌落下去的苦楚。名利本就虚幻,再高的权位,总有退位的一天,再多的金钱,也总有散去的一刻。看透了这一点,就能在高处不忘形,低处不消沉,无论富有还是穷困,都能保持平和之心。
【第96句】:人们往往执着于虚幻的“心”,由于这样虚幻的执着心,我们久久沉陷 于怨恨的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所以,我们必须明白“怨恨”的本质是虚幻 的,当我们能切实懂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会再执着于虚幻的怨恨。
【第97句】:靠自己的智慧、经验、思考永远信不了佛;只要想到“这是佛说的,我便相信”,就能信佛。
【第98句】:世人怕落空,于是在世间不停地占有,贪欲膨胀、负荷超载,又会生出 慕空之念。不知贪有慕空,只是这颗生死心的作用,众生不悟此心,于 纷扰跌宕之世间载沉载浮。佛法之教义之修证,使世人悟得无我慧,生 出本然之慈悲心,并于世间心无纤尘地行菩萨道,这是大乘佛法的宗旨, 也是国家社会的福祉。
【第99句】:跑得快不如长个好脑袋。人和人最大的差别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那些成功人士不是天生的聪明,而是会不断运用一些新方法帮助自己快速成长。创新才能闯出一条生路。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