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勾践宴群臣原文及翻译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弘贤作文网“勾践宴群臣”相关勾践,原文作文内容: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归隐从商,被民间奉为财神爷。纵观范蠡一生,抛却后期从商经历不提,单就其从政近四十余年(公元前511年至公元前468年)期间,其作为官员也是有许多TY高考之处,时至今日仍然很有借鉴意义。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范蠡作为楚人,由于不满楚国政治黑暗和非贵族不得入仕的规定,虽胸怀抱负,却没有施展舞台,因此和好友文种相约一起到了越国。初到越国,范蠡的从政之路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他却能够沉淀下来,不忘初心,认真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这一干就是十七年,恰恰也正是这十七年使范蠡对越国的政治文化经济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后期帮助越国打败吴国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善抓机遇,迎难而上

吴王夫差欲报越国杀祖之仇,于是厉兵秣马。越王勾践眼看吴国有兴兵发难的意思,于是就想先发制人,发动战争。范蠡审时度势,力谏勾践“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勾践却执意而行,结果兵败而归。虽然兵败,范蠡却从此进入到了勾践的官场圈子。文种则因为主动请缨到吴国请和,也进入到了这个圈子。

自知之明,勇挑重担

吴王夫差要越王勾践随同入吴为奴,在谁来陪同的问题上,范蠡很好的阻止了越王勾践想带文种入吴的想法,他提出“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充分说明范蠡对自己有很清醒的认识。随同勾践入吴为奴,范蠡依然遵守君臣之礼,尤其是在吴王夫差面前,更是能够韬光养晦,隐忍示弱,让吴王夫差对勾践君臣日益放心。

拒绝诱惑,坚守底线

夫差开始对勾践君臣也是不放心的,始终冷眼旁观。通过观察,他也发现范蠡是个人才,于是就想劝离范蠡离开勾践投入到自己的阵营中来,可是范蠡却提出“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在艰难困苦的生活面前,能够坚守底线,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这对人性绝对是个考验。

同心同德,共谋发展

在范蠡导演、勾践夫妻演出的苦情戏的诱惑下,吴王夫差居然释放君臣归国。回到国内,范蠡和文种辅助勾践,同心同德,劝农桑,广积谷,不乱民功,不逆天时。先抓经济,继而亲民,稳定社会。施民所善,去民所恶。协调内部关系,内亲群臣,下义百姓。经过君臣合力十余年的发展,越国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物质基础都有了质的飞跃,为兵伐吴国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洞悉官场,全身而退

勾践隐忍几十年终于打败吴国。夫差请和的时候,勾践隐隐有念及旧情,范蠡却明确提出“君王谋之二十年,奈何垂成而弃之?”力排众议,拒绝请和。等到灭了吴国,勾践设宴群臣,范蠡察觉到众臣乐而王独不悦,马上就想到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于是就提出退隐山林。走之前,范蠡给文种亲自写信告诉他勾践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劝说他全身而退,奈何文种眷恋权位,终落得凄惨下场。

9453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