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离别的诗句的赏析
一、通过培训我进一步增强了对重和迫切性的认识培训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提高业识的最有效手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是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社会,其知识更新、知识折旧日益加快。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人,要适应和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通过培训班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认识要面对不断更新的工作要求要靠学习,要靠培训,要接受新思维、新举措。
要通过学习培训,不断创新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应对竞争挑战。
我真正认识到加强培训与学习,是我们进一步提高业务知识水平的需要。
加强培训与学习,则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最直接的手段之一,也是我们提高业务水平的迫切需要。
只有通过加强学习,才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组织重望,完成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
二、通过学习培训,使我清楚地体会到要不断加强素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1是要不断强化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全局意识”,是指要站在全局的立场考虑问题,表现在政治上是一种高度的觉悟,表现在思想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表现在工作上是一种良好的姿态。
要求我们用正确的思路来思考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就是要求我们要有超前的思维,要有悟性,有创新精神,而不是仅仅做好自己负责的那一方面的工作了事,要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牢记“全局意识”,自觉适应目前形势发展需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和调整好精神状态,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要树立群众利益第一位,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的原则,始终保持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勇于攻克难关的进取意识,敢于负责,勇挑重担。
2 是要加强沟通与协调,熟练工作方法。
要学会沟通与协调,要善于与领导、职工、相关服务单位进行沟通,要学会尊重别人,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要经常反思工作、学习和生活,把反思当成一种文化,通过反思,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3是要敢于吃亏、吃苦、吃气,弘扬奉献精神。
“三吃”是一种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奉献精神,是社会的主流风气。
就是要为人处世要心胸开阔,宽以待人。
要多体谅他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即使别人犯了错误,或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计较,以免因小失大,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
要树立奉献精神,树立“吃苦、吃亏、吃气”的思想。
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忍别人忍不了的事,严格要求自己。
培训学习总结怎么写
千言万语汇成句~好久不见……
幼儿园小朋友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
如果你也有想对孩子们说的话请在大叔朋友圈里征集教师寄语的那条下方评论其他途径大叔不一定能看得到你不在大叔的朋友圈
下边有二维码:)晚安~~请爱护你身边的每一位小朋友微信公众号要求每篇文章至少要300字可是大叔实在写不出那么多字所以以下内容是为了凑字数的,每天都一样只是喜欢每天安静地画一张小画儿每天画一张小画儿,已经成了习惯。
大多数时候,这都会是一天当中最放松、最愉悦的时刻。
坐在桌前,面对着iPad,回顾一天的点点滴滴,印象最深刻的那一滴,就画下来。
。
。
谢谢你各种方式的鼓励,大叔很开心,也很感动。
。
。
五十年同学聚会诗句
一, 桂子飘香, 故园非复旧时容。
少年情怀浑如梦, 老去富贵转为空。
五十功名成灰土, 一杯浊酒喜相逢。
渡尽劫波身犹健, 共看明月送夕红。
二, 少小离家觅“封侯”, 功业未酬叹白头。
道名问姓喜重见, 推杯换盏忆旧游。
人生聚散枝上叶, 世事沉浮水上舟。
疏狂落拓休相笑, 他年兴会实难求。
三, 旧巢同是学飞燕, 千里归来重相见。
万语千言说不完, 岂是朱颜青丝变。
四, 少怀鲲鹏志, 奋翅欲上天。
蓦然惊回首, 蹉跎五十年。
《 高老头 》作者 写作背景 好句赏析
被金钱扭曲的父爱:谈高老头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 陈凤姣 (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浙江 金华)
【摘要】 本文紧扣《人间喜剧》中高老头这一人物形象,从对金钱的追逐和对女儿的畸形的父爱两个角度分析了这个人物的时代意义。
认为他身上金钱与父爱的矛盾是资本主义新时代与宗法制残留感情的集中体现。
而高老头的死,实质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战胜的悲剧。
【关键词】 金钱 父爱 资本主义 宗法制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人间喜剧》的基本主题在此得到体现,其艺术风格最能代表巴尔扎克的特点。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第一次使用他创造的“人物再现法”———让一个人物不仅在一部作品中出现,而且在以后的作品中连续不断地出现,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人物性格形成的不同阶段,而且使一系列作品构成一个整体,成为《人间喜剧》的有机部分。
在此,一些主要人物如拉斯蒂涅、鲍赛昂子爵夫人、伏特冷纷纷登场亮相,《人间喜剧》拉开了序幕。
高老头作为其中的主人公,自然不能不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取舍。
关于这一形象的时代意义,我认为,主要通过以下三点来表现。
1 对金钱的追逐高老头出身微寒,年轻时以贩卖挂面为业,后来当上供应军队粮食的承包商,在动乱和饥荒中囤积居奇而发了大财。
可以说他的每一分钱都是肮脏的,充满罪恶的。
然而他刚搬到伏盖公寓时,由于住着二楼最好的房间,每年付一千二百法郎的膳宿费,而且“箱笼充实,里外服装被褥行头,都很讲究”,甚至连鼻烟匣也是金的,每天早晨还得请理发师来给他梳洗扑粉。
所以仍旧得到了尊重,甚至老板娘的爱慕和叹赏。
人们都尊称他高里奥先生。
这就不难看出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观的讽刺。
一方面,通过高老头自己的发家史。
虽然作者的描写很简短,但充分说明了资本家对金钱的追逐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一个小小的面粉商,仅仅因为赶上了战争和动乱,就可以混水摸鱼,以卑劣的手段聚敛财富,成为富甲一方的暴发户。
钱多到连一个小小的鼻烟壶也要讲究质地。
十八件二号荷兰细布衬衫,既说明了高老头早期财富之多,又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小市民本性,为后面的悲剧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对“高里奥先生”恭敬的态度,也反映出那个年代不仅资本家追逐财富,普通的平民也对金钱有着强烈的崇拜心理。
他们不问他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只要他有钱,就是值得尊敬的。
由此看来当第二年终,高老头要求搬去三楼住,膳宿费减为每年九百法郎的时候,人们背后议论纷纷,说他是“恶癖、无耻、低能所产生的最神秘的人物”①,尊敬的“高里奥先生”一夜之间变成了灰头土脸的“高老头”,也就不足为奇了。
2 畸形的父爱高老头中年丧妻,他把全部的爱投入到自己的两个女儿身上,甚至到了变态的,疯狂的地步。
高老头的“父爱”的动机,我们可以归纳于两点:其一,作为小市民出身,他的宗法观念是浓厚的,他爱女儿,无疑是希望维系小市民的那种天伦之乐的生活情趣;其二,他对上流社会的生活仍然垂涎三尺,不过,他深知自己已是年迈体衰,无力参与抗争,而身边则有两个既年轻又美貌的女儿,她们的前途是无量的。
于是他寄希望于两个女儿,希望通过她们,实现再度跻身上流社会的宏愿。
由此可见,高老头的父爱本身就不是原始的,单纯的。
而他表现父爱的方式更是扭曲的,病态的。
他用以表达自己对女儿疼爱的最高手段,就是金钱。
为了女儿,他出聘最优秀的教师进行读书、习艺、骑马等高雅的家庭教育;等到她们长大了,又给每人八十万法朗的赔嫁,嫁给社会上的体面人物。
本以为这样一来,他就等于拥有了两个体面的家。
谁知不到两年,他就被女婿所抛弃,当他是“要不得的东西”。
女儿也只有在要钱的时候才去找他。
然而高老头依旧乐此不疲。
他自己的房间一搬再搬,膳宿费也一降再降。
直到他戒了鼻烟,打发了理发匠,头上也不扑粉了。
而且不分冬夏,只穿一件栗色粗呢大褂和灰色毛料长裤。
骨瘦如柴,老态龙钟,两个女儿仍然不放过他。
甚至为了一万两千法郎,姐妹俩当着父亲的面吵了起来。
高老头终于中风病倒,还患了脑溢血。
及至这里,高老头对女儿的爱,女儿永远填不满的金钱需求和高老头已经没有钱的现实纠缠在一起。
矛盾渐渐明朗化。
3 金钱与父爱的冲突追逐金钱与表达父爱本是毫不相关的两件事。
而当高老头把金钱作为表现父爱的手段,特别是他所拥有的金钱已经不足以表达他心中的爱的时候,矛盾就越发明朗了。
更何况,在两个女儿那里,“父亲”的地位早已被“金钱”所代替。
她们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不需投入的提款机。
高老头之死是这幕家庭丑剧的高潮。
高老头死前想见女儿,哭天喊地,但也枉然。
这才使他悟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的真理:“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
”“倘若我有钱,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她们就会来了,会把她们的亲吻来舐我的脸!”女儿们“为了参加跳舞会,即使踩着父亲的身体走过去也在所不惜”。
②一个囊空如洗的父亲无异于一个被榨干的柠檬,对于骄奢淫逸的女儿还有什么意义呢?写到这里,作家仍感言有未尽。
又加以侧面的烘托:为了筹款治丧,拉斯蒂涅“在纽沁根夫・702・2007年11月 双语学习・文学赏析・©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妇与雷斯多夫妇两处奔走”竟“毫无结果”,理由是:“先生跟太太谢绝一切宾客。
他们的父亲死了,都悲痛得了不得。
”③在送葬的行列里,出现的是这两家“有爵徽的空车”。
④如果说之前读者对于高老头盲目的付出抱有的仅仅是同情与悲哀的感觉的话,高老头之死则将这一感情引向了沉重与思索。
高老头是资本家出身,有着天然的对金钱的追逐。
而同时他又是一个父亲,有着本能的对女儿的爱。
当他有钱的时候,他用金钱来表达自己对女儿的爱是无可厚非的。
因为他相信金钱可以衡量一切,包括父爱。
然而随着他的金钱慢慢消失而父爱却一如既往的时候,他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
他只有节衣缩食,变卖身边最后一点值钱的东西来满足女儿的要求,给自己一种被女儿需要的错觉。
却从来没想过女儿对于他已经完全没有了儿女之情,有的只是对金钱的渴求。
直到高老头无论如何也无法填补女儿们的欲壑,种种矛盾之下他终于崩溃,患病,至于死亡。
而高老头死亡之时,女儿仍旧想的只是还能从父亲身上榨取多少的剩余价值。
就个人而言,高老头的悲剧是盲目的付出与错误的决策的悲剧。
他财富的逐渐丧失与人们惟利是图的观念的矛盾;他对女儿的爱与他能给予女儿的钱的矛盾;他渴望依靠女儿跻身上流社会与被女儿女婿抛弃的矛盾;他的父爱与女儿想到他只是因为对金钱的需求的矛盾;高老头病中渴望女儿与女儿对他的进一步压榨的矛盾;及至他死后,送葬队伍中出现的两辆“有爵徽的空车”。
这一切的矛盾构成了高老头的复杂性格与悲剧命运。
这一切是那么不可思议,却又是那么合情合理。
而进一步看,就全社会而言,在各个矛盾的复杂交错中不难看出作者的象征和隐喻。
高老头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社会畸形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初期的资本积累阶段,一方面新兴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人人追逐金钱,期待新的时代;另一方面各人心里又多少残留着对于过去时代的缅怀,对于那种象征安定的宗法制家庭思想和象征高贵的贵族阶级制度的不舍。
在天翻地覆中的变化中,矛盾迅速瓦解,崩溃,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唱响了一个时代的悲歌。
综上所述,金钱是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标记,而父爱是过了时的宗法制残留感情,这两者构成高老头的矛盾性格。
高老头的矛盾性格,是社会由宗法制向资本主义急剧转变时代的产物,他的惨死,正是金钱毁灭人性,败坏良心,破坏家庭的明证,他的实质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战胜的悲剧。
注释①②③④:《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M]张冠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参考文献[1] 郑克鲁(编).外国文学史(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19
【第99句】:[2] 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全集第四卷:人间喜剧[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
【第86句】:[3] 张秀章,解灵芝.巴尔扎克妙语录[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
【第3句】:(上接第206页)这对她本人来说,当然是极其不幸的,但也由于有了这段惨痛的经历,她的艺术才华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她个人的命运与时代脉搏也进一步结合起来,从而写出了许多血泪凝成的爱国诗文。
3 抒发民族爱国之情的作品如果说李清照前期词表现出敏感的青年妇女所具有的精神苦闷、爱情心理以及对个性自由的朦胧欲望,那么她后期的词和诗文(南渡及亡夫之后)则是以民族情绪和爱国情感为主题,在前期词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情感的忧郁也更加深刻化,乃至变前期的“终日凝眸”为后期的“欲语泪先流”。
徽钦二帝被虏北去,北宋就此告亡。
赵构南渡,偏安东南半壁,过着苟且偷生的日子。
李清照随夫南渡,但两年后丈夫病故,她完全陷入国破家亡的惨境,从此开始了二十余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直至客死他乡。
绍兴五年,诗人流落金华,写下了著名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国破家亡这一人生惨剧,使她在南渡后,心情更加愁苦沉痛。
“倦梳头”、“事事休”,竟至“欲语泪先流”!此词可见词人早年所没有的如此深广的悲痛之情,同时告诉人们,正是那悲剧性的社会时代铸就了女词人的悲剧性格,这时的“愁”,已不是“正人间天上愁浓”的夫妻离别之“愁”,而是国家破碎、人往何处的亡国之愁了!词人从现实的境界出发,展开想象,描绘了一个神奇的梦境。
在现实生活中,她看到的是腐朽黑暗的政治是投降卖国的奸臣和置人民于水火、畏敌如虎的皇帝,因此在幻想的境界中,她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的天帝,借以寄托美好的理想。
下阕以大鹏自况,完全是为了表示对黑暗现实的深恶痛绝和对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
把这种意境开阔、想象奇伟的作品纳入北宋苏轼一类的豪放派词中,是毫不逊色的。
又如《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对南宋苟安江左无心收复失地的可耻行为,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和尖锐的讽刺,激昂慷慨,气壮调雄,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精神。
总之,李清照是一个杰出的女作家,不仅她的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她的某些思想品格至今仍有光彩。
她不但热爱大自然和生活,又敢于藐视传统的封建观念,更有着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伤世忧时之社会责任感。
正因为如此,李清照抒情词里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才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她也凭着这种高超的艺术才能在中国词史上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人文风景!参考文献[1]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出版社,19
【第90句】:[2] 税啸尘.宋词三百首注析[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9).[3] 韩小贝.浅论李清照后期愁词两首[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2(4).[4] 邵清风.易安词分期新探[J].巢湖学报,2003(4).・802・・文学赏析・双语学习 2007年11月©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