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儿童文学作家入选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介绍一位作家

刘墉不错。

  刘墉,号梦然,1949年生于台北,祖籍北京,画家、作家。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研究生、圣若望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学士,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现任水云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及专业作家、画家。

著有有声书《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飞扬》《在灵魂居住的地方》及华文地区最畅销的励志书《萤窗小语》、《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文学经典作品《花痴日记》、《母亲的伤痕》、《杀手正传》、《那条时光流转的小巷》,处世系列《人生的真相》、《我不是教你诈》、《你不可不知的人性等文学、艺术作品七十余种。

  刘墉自述:一个很认真生活,总希望超越自己的人。

19岁进入师大美术系,23岁应国立历史博物馆邀请参加当代名家画展。

25岁参加全国美展,29岁由新闻局及历史博物馆联合推荐赴美讲学。

31岁成为纽约圣若望大学的专任驻校艺术家。

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

出版中英文著作六十余,在世界各地举行个展近三十次。

  创作的原则是: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处世的原则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

现主持水云斋。

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

<<做一片美的叶子>>课文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珍,小名春英,浙江省永嘉县人。

1917年7月24日生于温州的瞿溪乡,现当代台湾女作家。

浙江瓯海瞿溪人。

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

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定居美国。

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

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

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

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

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

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

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

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

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

——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

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读者,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的。

琦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

当然,琦君母亲的故事,只有在从前旧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会发生。

  作品  论述  《词人之舟》 民国七十年,纯文学出版社;民国八十五年,尔雅出版社。

  散文  《溪边琐语》 民五十一年,妇友月刊社  《琦君小品》 民五十五年,三民书局  《红纱灯》 民五十八年,三民书局  《烟愁》 民五十八年,光启出版社;民七十年,尔雅出版社  《三更有梦书当枕》 民六十四年,尔雅出版社  《桂花雨》 民六十五年,尔雅出版社  从桂花雨中,体谅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细雨灯花落》 民国六十六年,尔雅出版社  《读书与生活》 民国六十七年,东大图书公司  《千里怀人月在峰》 民国六十七年,尔雅出版社  《与我同车》 民六十八年,九歌出版社  《留予他年说梦痕》 民六十九年,洪范书店  《母心似天空》 民七十年,尔雅出版社  《灯景旧情怀》 民七十二年,洪范书店  《水是故乡甜》 民七十三年,九歌出版社  《此处有仙桃》 民七十四年,九歌出版社  《玻璃笔》 民七十五年,九歌出版社  《琦君读书》 民七十六年,九歌出版社  《我爱动物》 民七十七年,洪范书店  《青灯有味似儿时》 民七十七年,九歌出版 (民九十三年十月,重排新版)  《泪珠与珍珠》 民七十八年,九歌出版社  《母心‧佛心》 民七十九年,九歌出版社 (民九十三年十二月,重排新版)  《一袭青衫万缕情》 民八十年,尔雅出版社  《妈妈银行》 民八十一年,九歌出版社  《万水千山师友情》 民八十四年,九歌出版社  《母亲的书》 民八十五年,洪范书店  《永是有情人》 民八十七年,九歌出版社  《春酒》民九七年,浙江文艺出版社  小说  《菁姐》(短篇) 民四十三年,今日妇女杂志社; 民七十年,尔雅出版社  《百合羹》(短篇) 民四十七年,开明书店  《缮校室八小时》(短篇) 民五十七年,台湾商务印书馆  《七月的哀伤》(短篇) 民六十年,惊声文物供应公司  《钱塘江畔》(短篇) 民六十九年,尔雅出版社  《橘子红了》(中篇) 民八十年,洪范书店  合集  《琴心》(散文、小说) 民四十二年,国风出版社;  《民六十九年》,尔雅出版社  《琦君自选集》(词、散文、小说) 民六十四年,黎明文化公司  《文与情》(散文、小说) 民七十九年,三民书局  《琦君散文选》(中英对照) 民八十九年,九歌出版社  《母亲的金手表》 民九十年,九歌出版社  《梦中的饼干屋》 民九十一年,九歌出版社  儿童文学  《卖牛记》 民五十五年,三民书局  《老鞋匠和狗》 民五十八年,台湾书店  《琦君说童年》 民七十年,纯文学出版社  《琦君寄小读者》 民七十四年,纯文学出版社; 民八十五年,健行文化出版公司  《鞋子告状》(琦君寄小读者改版) 民九十三年,九歌出版社  《桂花雨》主要回忆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淡淡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回忆。

沐阳上学记读后感

算起来,我已经写了七年的《沐阳上学记》。

  那时候儿子刚刚上一年级。

每天上学我们总是匆匆忙忙,母子二人刚刚进行过起床后的恶战,脚步仓促又拖泥带水地小跑过浦北路和虹漕路,最后站在桂林西街14弄门口。

沐阳往肩上耸一耸书包,小声说:“妈妈再见

”他摇摇手,我也摇摇手。

  望着他小小的、淹没在人群中的背影,我常常涌起自责:我刚刚真不该大吼大叫,我这个妈是怎么当的

不是说好了要有耐心要沉住气,要“牵着蜗牛去散步”吗

同时我又开始胡思乱想:昨晚帮他做了好些抄写生词作业,老师肯定会发现的,会不会挨批评啊

……  放学的时候,是我们俩都喜欢的。

我和沐阳在菜场口的炸鱼、咸鸭蛋、竹编扫把和玩具摊间流连,听他断断续续讲学校的趣事,催促他赶快喝完剩下的半瓶酸奶。

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讲女生和男生的战争,气愤的鼻孔几乎变成了两个大洞,牙齿咯咯直响。

我忍住笑,也忍住心里的叹息。

回家后,我在电脑里随手写下“沐阳上学记”——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儿童时代》这个专栏能一直写到现在,伴随和覆盖儿子的整个小学时代。

  二  老实说,《沐阳上学记》的意义首先是私人化的。

  能如此亲近地观察一个男孩的生命成长,对每个妈妈都是幸运。

儿子天马行空的思想和毛茸茸的语言(写儿童诗的春儿管它叫“神仙话”),每一刻都让我惊奇。

也正因此,作为一个母亲,我一直在思考和纠结,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锦上添花

  《沐阳上学记》包含了童诗、故事和日记体,它来自孩子也来自大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更像是儿童日常生活的多声部大合唱。

与其说是我刻意地混搭,还不如说这就是孩子本来的生命质地,混沌与天真的自然状态。

  凭直觉把握世界,天马行空的他们,对于口语中的谐音、叠字、多义以及押韵,从来就可以无师自通,津津有味。

“儿童诗歌”本来就该成为孩子们最亲近的朋友——是他们词语的沙滩城堡和百搭积木,是他们随意想象和搭建的快乐秀场,也是他们情绪的宣泄和狂欢……而我呢,只是跟随罢了。

跟随他们得意扬扬的灵感,跟随他们随心所欲的舌头和嘴巴——正如你听见的,那些清脆明澈的声音,仿佛星星,天空到处都是它们的爪子和蹄印

  三  沐阳每天讲着他在学校的故事,个个都有趣。

我渔翁得利,赶紧记下那些素材和故事雏形,打算偷懒地依葫芦画瓢。

它是比较标准的“非虚构”了——当然,除了儿子的名字,其他的人名都是化名。

  随着创作的深入,渐渐地,我真正体会到第一人称写作儿童小说的挑战。

甚至我一度觉得,只有用第一人称写作,才能检验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水平高下——当然,这是偏颇的。

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人称”并不是障碍,他永远能自如地进入一种神秘的通道,和童年秘密会合,并彼此照亮。

  好在生活永远大于传奇。

在和儿子的每天交流中,我被他充满生趣的数字和宇宙的奥秘故事迷住了。

我很贪婪地望着他描述的好玩的“大色块”,常常无法动笔。

我多么希望我一下子就进入神秘的通道,和故事里的沐阳合二为一

  我被他的讲述带动,激动得头昏眼花,觉得哪里都在兴致勃勃地冒着热气,好像取之不竭。

我开始领悟绘画大师毕加索所说的:“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

”这或许不仅仅是谦逊之辞,也是大师晚年的肺腑之言。

  四  “老妈日记”其实是个人的随手札记。

是一个母亲和孩子一同跌跌撞撞成长的心灵独白,也是无数叠加的困惑、忧虑和欢欣的凌乱脚印。

  还记得前年沐阳小学升初中的时候,我只要听见“小升初”这三个字,心脏就扑通扑通乱跳。

帖子满天飞,到底上民办(中学)还是公办(中学)

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到底哪个有道理

境内班还是双语班

“培优班”、“理科班”、“平行班”都是什么鬼

……每个人都在问问问,我该去哪一个小升初妈妈平台潜水

我怎么能打入“敌人”内部收集一手最新信息

我如何才能被推荐、托关系、求到老天保佑呢

……  我们都是凡人妈妈。

  我们都不够智慧,不够淡定,不够完美。

  可是我们为什么头脑不够冷静,情绪不够舒缓,面容不够温柔

  然而我们为什么每每和成长中的熊孩子针锋相对,两败俱伤,又和好如初

  ……所有这些,我希望都能在“老妈日记”里流露和敞开。

我想让我的孩子看到,这个世界总是和缺憾相连,而缺憾永远和爱在一起。

  五  沐阳小学毕业的夏天,我们母子对坐。

  我将刚刚整理好的一共52本《儿童时代》交到沐阳手里,我说:“儿子,祝贺你小学毕业

看,‘沐阳的儿童时代’

”  沐阳站起来,望着我。

他的个头就快赶上我了。

眉宇间稚气未脱。

他走过来,我们并没有拥抱,而是伸出手,像两个真正平等的成年人那样,自信微笑,举起手臂重重击掌

  那一刻,我感到儿子手心的微热和少年的力量。

  六  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的郑重社长,感谢晓乐副总编辑,感谢所有责编、美编,谢谢你们的付出和辛苦,谢谢你们对我这个“修改狂人”的体谅。

你们的包容,对于一个写作者多么重要。

  感谢天才的班马老师那杰出奇崛的灵感,感谢他以“儿童新话本”为《沐阳上学记》命名。

感谢沐阳最爱最爱的金波爷爷,谢谢我的好姐妹阿汤、芦芦、春儿、兔子,谢谢沐阳一直崇拜的星河,感谢老朋友张旻,谢谢你们为沐阳记录下珍贵的成长花絮。

  感谢导师梅子涵将我引入儿童文学大门。

感谢好朋友陈苏、婴音姐的《儿童时代》《家庭教育》陪伴沐阳度过最美好的童年时光。

感谢九十四岁高龄的任溶溶先生一直的鼓励和鞭策,他是中国儿童文学真正的泰山北斗。

  深深感谢家人。

我年迈的父母与妹妹一家,他们一生善良克己,我的文字里处处是他们温暖的痕迹。

谢谢亲爱的沐阳,谢谢落入凡间的你选择我当妈妈。

也谢谢沐阳爸爸,在这个春天的纪念日,我想说我不是一匹野马,你也没有草原,我们只有岁月、家和可爱的儿子——你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4年4月18日于美国得克萨斯泰勒小镇  

【萧萍简介】  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儿童艺术创意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

  作品主要有校园小说“开心卜卜系列”(6卷本)、长篇小说《春天的浮雕》、长篇童话《流年一寸》、诗集《狂欢节,女王一岁了》、散文集《请允许我忧伤地想念》、儿童剧《蚂蚁恰恰》等。

翻译“儿童情绪管理绘本”(16本)、《谁怕大坏书

》等三十多种绘本。

曾获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大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第十六届、第二十三届与第二十五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等。

作品入选德国慕尼黑青少年图书馆“白乌鸦”国际书目及课内外各种儿童文学阅读选本。

  

【内容简介】  《沐阳上学记》(4册)是一部非虚构母子日常对话的心灵实录,是儿童文学作家萧萍创作的一部富有创新性的“儿童新话本”。

作者通过刻意的混搭,多角度记录了孩子的成长,展现了孩子本来的生命质地,混沌与天真的自然状态。

作品包含了“童诗现场”、“沐阳讲述”和“老妈日记”三个版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像儿童日常生活的多声部大合唱。

  《沐阳上学记》真实记录了小暖男李沐阳的小学生活,从报名上小学写起,直写到小学毕业,选择自己的未来。

不论对父母还是对子女来说,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会发生新的故事,也会遇到新的问题,所有的家庭都如此。

而这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在萧萍笔下,却变得如天空中闪烁的星星一般,熠熠发光,生动起来。

因此,当小读者或者家长,阅读到这些记录时,自然会产生共鸣,也不由会从另一个视角来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

8773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