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短诗五首教学反思篇一
一、课前准备两问。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电教法。由于孩子们对挂花很熟悉,我通过图片和描写桂花的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达成第一个目标,我在给学生出示自学提示后,引导其自读课文,之后再检查自读情况。检查中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二、课堂教学两问。
在检查读字词和课文时发现少数同学都连朗读的最基本要求“正确”都做不到,掉字、加字、把字读错了。
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描绘的生活情境。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情绪,“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但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学生体会得不够深。而我用自我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而没有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如果能够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用词准确。
本节课中孩子们朗读的形式只有齐读、小组读和自由读的三种方式。而这样的朗读形式很明显不利于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谈不上到达以读促悟的效果。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观察到了有一部分孩子很想站起来挑战他人或小组的冲动,可我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采用过这种挑战式的朗读,效果甚好。
三、课后反思两问:
我的课堂教学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说的这句话时,出示杭州的桂花图片,十分美十分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浓淡,比的是感情,与其说母亲谈的是桂花,不如说母亲在表达自我的思乡之情。
四、作业布置两问。
作业布置如下:1、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2、完成习字册。这两项作业学生都能完成,能兼顾到班级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3、完成练笔:介绍家乡。
五、学生辅导两问。
针对学困生,在学习中可能会读不准字音和书写倒笔顺。课下请小老师检查其朗读情况。教师重点检查听写、背诵课文。
短诗五首教学反思篇二
一、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这个特点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北京资料,在可前给学生介绍。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知道李白吗?又知道望论和他是什么关系吗?然后,老师说老师从网上知道了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让朗读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
“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诗句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怎样用朗读的加以体现?带着这样的思考阅读有关诗人的资料,有关友人之间的故事,学生读出了李白为意想不到的相送“惊喜“,为了解自己的个性“感动”及读者对友人之间的情深“赞颂”等不同的情感,实现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
三、课外延伸,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饿学习积极性,结合古诗词诵读的饿活动,穿插表示离情别绪的诗句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提供古诗学习方法和6首送别诗,学生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当学生遇到难点时,可以让学生质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短诗五首教学反思篇三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在课堂上体现课标精神,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巧设情境,努力在课堂上体现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和适当的探究学习。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发学生学习资源,注重阅读个性化感悟,设计自主、合作的阅读过程。以朗读为主线,以实践为活动为辅助,引导学生联系教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读、想想、说说、议议、演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实践,通过朗读、想象、思考,力求对文本有所感悟。
一、朗读个性化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用、最重要的手段,要把他用“活”,用“巧”,以达到促使学生理解、积累、发展语言、激发情感的作用。在这课中,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个别读、齐读、表演读,把这些方式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互渗透。除此外,我还注重朗读的评价,尊重学生意见,读评结合,从而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所蕴含的内容。
二、注重体验与感悟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且这篇文章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体验”一词前后共出现了15次,运用频率之高,次数之多,确为罕见,由此足见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中,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形成“对话”,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议论纷纷”“叫苦连天”这两个词时,我并没有让学生以词解词,而是注重让学生先想想:听了猫头鹰的命令后你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接着让他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让学生在想、说、议中感悟到这就是“议论纷纷”和“叫苦连天”。显然,在我们的引导下,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心灵对话,走入了课文情境,与动物同命运共呼吸,急动物之所急,想动物之所想。最后有感于心、化而言之,实现了自我超越。
三、创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情景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设各种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如:角色扮演,通过活动让学生去表达、感受、体悟,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读一读、演一演,自主汇报交流,使学生真正拥有尝试、合作、享受成功的实践和机会。在小组汇报展示中,其他学生做到了很好的评议、补充,形成了生生互动积极学习的氛围。我作为一名参与者也启发、评价,在与生互动中真正成为小学生的学习伙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在阅读目标方面,我们第一个要关注的问题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的体现。本课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读一读、演一演、想一想、说一说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让被人按自己习惯的方式生活,这些都体现了阅读教学中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导向。
当然本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遗憾的地方,如:时间允许的话,在教学袋鼠那段时,应增加多种读的方式;在最后讲评生字时,应让学生自己挑选、推荐。
短诗五首教学反思篇四
这篇课文属于科学小品文,知识性较强,一不小心,就会把这堂语文课上成生物课。在备课时,我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把重点放在本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上,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让学生在赏析完富有生动性、趣味性的语言后,能够学以致用,在实际写作中学会运用这样的生动说明语言。
学生特别喜欢这篇文章,没有学习说明文时的枯燥感。作为教者教学时也兴趣盎然的。在学习小松鼠的外形描写的段落时,我播放了一些松鼠的图片,有的攀援在树杈上,有的翘着毛茸茸的大尾巴,还有的在跟人作交流……它们身上的毛色彩也不一样,看到这样逼真的图片,学生不时发出惊叹声。在这样感性的认识下,再去品读松鼠外形的描写,变对文字多了一份亲切感,小松鼠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文艺性说明文的写法,我把描写松鼠活动的句子打在大屏幕上,带领学生品读,如“松鼠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常常把窝搭在树杈儿中间。他们搭窝的时候,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苔藓压紧,踏平。窝搭好了,还在上面加一个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他们带着儿女住在里边,又暖和,又安全。”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出为了把松鼠搭窝这个过程写清楚,作者准去地运用了表示先后的词语“先、再、然后、还”,由于有了这样的词语,句子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读者读的时候清楚、明白地了解了整个过程。
类似的句子还有“松鼠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他们就躲在树枝底下,或者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晴朗的夏夜,松鼠在树上高兴得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嬉戏。他们好像怕强烈的阳光,白天常常躲在我里歇凉,只在树枝被风刮得乱摇晃的时候,他们才到地面上来。”为了把松鼠的活动写得更生动,作者紧紧抓住了松鼠的动作来进行描写,使小松鼠更加活泼可爱。
可在教学过程中,我仍在课文内容分析上花费了较多时间,这样留给语言赏析、说话片断练习的时间就有些少了,这样也就导致了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学生活动太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些本来设计了小组交流的环节被迫减掉,例如从文中找出让人觉得松鼠讨人喜欢的句子,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下再回答应该会更全面。还有最后学生写完片段后本应再交流的,也因时间关系被我跳过了。语文课堂应是读、说、写有机结合的和谐课堂,是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天地,本堂课从这两方面来看是不够成功的。读书声不够多,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未能体现,还停留在问答式的课堂模式中。在今后的教学上,我要努力克服这一弊病,争取做到真正地还课堂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节课上完了,学生不但在作者生动的介绍下认识了小松鼠,又体验到了另一种不同的说明方法,我虽在尝试着用比略读精,比精读略的方法进行教学感到还有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我想我和我的学生们内心是充实的,愉悦的。
短诗五首教学反思篇五
一、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
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是活动有效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1)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法(3)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妥当了。具体的讲就是:教师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这便是“扶一扶”。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这便是“放一放”。
二、回顾学生所做作业,出现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1、脱式计算(自觉运用简便运算)的题,有许多学生盲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采取应对措施:注意让学生明白简算的目的,分数的简算,原则上与整数、小数简算相同,都是在不改变结果的前提下改变运算顺序,尽可能减少计算的繁琐性。但方法却不同,整数和小数往往是凑整十、整百的数,而分数则是为了好约分。
2、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单位“1”的理解、根据分数意义来分析题意,而忽略了单位化聚的计算方法的复习,以及两步计算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重点评讲。
三、采取应对措施:
练习课中先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文字题,结合复习题让学生回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对分数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为学习相应的分数应用题打基础。
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根据分数乘法的数学模型,说出问题也就是求什么,写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中要注意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有利于学生弄清以谁为标准,以及分率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问题可以引发思考,思考促进改变方法,得法扭转教学局面。说明教师教学不怕有问题,有了问题想办法解决就会使教学损失减少到最小。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根据实际情况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学前的准备细致周到,教学失误的可能性就会更小。
短诗五首教学反思篇六
回顾今天的课堂,我很欣慰,也很激动。孩子们在和我相处的40分钟里,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心始终是快乐的,学习状态是高涨的积极的,这正是我所希望带给孩子的享受,也是这篇寓言故事应该留给学生的享受。作为今天的教学,再从“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点出发来检验我今天课堂,还是有一些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地方:
一、挖掘成功源泉
俗话说,“自信是成功的源泉”,我们的课堂学习要想让学生尝试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就应该首先考虑让学生充满自信地投入学习,如何挖掘这成功的源泉?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想方设法让学生带着自信走入课堂。在课前游戏中我特意设计了一个传话游戏,游戏形式虽然简单,但目的是在简单的游戏中让学生形成“我是很棒的”这样一种学习心态,在这样一种心态下我顺势导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充满自信地投入了学习。除此之外,我还达到了一个目的,那就是在无意识中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比直白地对学生说:“我们开始上课了,请同学们注意听讲,注意看书”相比,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搭建朗读平台
寓言的故事内容,是寓言的外壳,它就是靠这个外壳来蕴藏丰富的思想意义的。因此,对寓言内容理解愈深愈透,领会寓意就愈明愈深。而朗读则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特别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基于以上两点认识,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试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读代讲、以读促讲、以读促学,帮助学生领会寓意。本篇课文的重点是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我紧紧抓住了“找碴儿”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开展朗读训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分别分角色读狼为了想吃小羊找碴儿的话,小羊极力申辩的话。狼的话以粗而低沉的语调来读,一字一句充满杀机;羊的话以尖细柔和说理的语调来读,这样把课文内容角色化的读书,一方面完全适应孩子的童心,淡化了学生为读书而读书的被动意识,激起孩子们“我要读”的热情,激发起孩子们主动体味角色的情感、心理及语言的兴趣;另一方面抓住角色对话的朗读容易在学生脑海中引发一种情境创设,刺激学生大脑,活跃学生思维。
三、拓展阅读时空
读书可以使人明智,读书可以使人明理......阅读是学好语文、提高写作的有力途径,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认识到阅读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新课程颁发后,阅读受到了更大的关注,大阅读观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通过接触大量的阅读材料让孩子有所感悟、有所习得成为很多语文老师的追求,我也就是其中的一位追随者。语文课堂上的拓展阅读,有课堂的当场阅读--对文本的一种补充与挖掘,有课后的推荐阅读--与文本相关或作者其他精彩文章。今天我在教学中运用了第二种方法,拓展了阅读的时间--向课外延伸,拓展了阅读的空间--向校外伸展。以好书推荐的形式向学生推荐阅读《伊索寓言》,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读好名著。推荐阅读该书的原因有两个:1、与文本相关。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选自这本书中,利于学生产生阅读的亲切感和迫切心理。2、能学以致用。今天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重视了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故事人物的情感、心理及特点,从而在一步步的朗读中领会寓意,这种读中感悟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伊索寓言》这本书时有所运用,如果坚持这样做的话,我想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会与日俱增的。
短诗五首教学反思篇七
《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看上去比较简单。但是通过认真研究课文,我发现它很值得一教。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复述、概括、分析、写作等能力。本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预定教学目标。现将收获总结如下:
一、可继续发扬的优点:
1、教学设计要勇于打破常规。
《杨修之死》是白话小说。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按照小说的三要素,即环境、人物、情节的格式来教学。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竭力避免这种传统教学思路。而是选择本文的焦点问题,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杨修的死因,来大做文章。将古往今来学者们的观点引入,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打破常规按部就班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做法,又增添了课堂的学术气息,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更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思维,学会如何根据文本分析问题,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寻找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在互相切磋中,掌握本文的重点,学习小说的方法。
2、情境教学
复述课文主要情节,既是对学生转换角度复述能力的考察,也是创设情境。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含蓄地运用了这个教学方法。这就是部分听课老师所说的演义法。情境教学能够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中去,在渗透情感体验的同时,激发其思维。情境为教与学都增添了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3、精心设计导语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一半。教学导语要能够给学生新鲜感,引起他们学习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本次教学我从生活案例入手,增强课文时代感的同时,引起他们思考杨修之死。从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在以下的环节中层层推进,挖掘课文的深度。
二、今后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认真研究学生
认真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深入全面地研究学习对象。制定的目标,设定的导引问题难度要适当。对学情要做到心中有数。
2、提高设问技巧
提问是一种艺术。要根据不同能力、性格的学生要随机应变设定不同的提问方法。对于高难度的问题,要设置台阶,引导学生一步步攀登到制高点。不同教学环节间,过渡处需要巧妙设计,自然转换。
3、控制教学节奏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注意教学节奏要做到张弛有度。好的教学课堂如同听艺术家演奏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
4、加强板书训练
美丽实用的板书会为教学锦上添花。本次教学板书有些凌乱。既不美观,又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利于导引学生。
总之,这次教学实践暴露了许多问题,收获多多,为我以后教学指引了奋斗目标。
上一篇:二年级开学家长会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