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上山下乡聚会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纪念感想

下乡四十周年时写的诗:那天-写给1969年9月9日那天,我刚过15岁半。

出发时,把鲜红的毛主席像章,庄重地挂在胸前。

意气风发的兵团战士,走上反修最前线。

那天,怕母亲伤感,没让她送我到车站。

她的微笑依然美丽而平静,坚毅和力量注入到我的心田。

那天,父亲也没能送我,在他下放的村里挨批判。

但他的话,却在我心里回响:“记住,你是共产党员的儿子,革命队伍的年轻一员。

”那天,只有小妹最高兴,追着鼓号队,满操场转。

也许她在想:学一个漂亮的舞姿,晚上演给哥哥看。

那天,云高,风爽,天蓝。

大客车缓缓驶进专列站台,红旗猎猎,锣鼓喧天。

车窗塞满了挥别的手臂,道别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

时辰已到,汽笛拉响,车轮缓缓。

骤然间,哭声大作,动地,震天

那是上千人的心声啊,不

那是几亿国人的心声,令山河动容,令日月黯淡。

……那天,我没有哭。

至今也说不清为什么,应该不是,“男儿有泪不轻弹”。

那天,夜色漫漫。

车窗外,划动着广阔的东北原野;车厢里,酣睡着一群花季少年。

泪珠还挂在女孩儿苹果般的脸上,男孩儿的梦里,憧憬着与敌军坦克的酣战。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青春将挥洒在漠漠荒原里;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一生将注定与坎坷相伴。

他们就是空前且绝后的“知青”一代;他们将书写壮丽而凄美的历史长卷。

哦。

那天,是我人生的起点;那天,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间。

知青上山下乡的意义

知识青年下乡上山运动已经过去整整50年了,怎样看待当年这一场涉及数千万青少年和几乎全国每一个家庭“的大移民”运动。

是耶,非耶,福耶,祸耶

大唱赞歌的有之,大加挞伐的有之。

说青春无悔者有之,说青春无奈者有之。

一时各执一词,争执不休,莫衷一是。

其实这个问题本来没有什么争头。

取决你从哪个角度甚么层面来看这个问题。

如从历史角度来看,从国家层面来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只能说是为文化大革命这场动乱浩劫收拾烂摊子的无奈之举,是一重大失误,是难以得到正面评价的,是不值得歌颂的。

如果从数以万计的“知识青年”自身来讲,如何来回顾和总结这一段人生,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青春无悔一说,道出了大多数知青对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的复杂情感。

当下,一些所谓的“公知”,“精英”,借从整体方向上否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由,全面否定广大知青的人生道路,否定他们的忍辱负重,艰苦奋斗。

他们以一付伪贵族似的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广大知青的自我人生评价冷嘲热讽,什么“空洞虚假”,什么“强颜欢笑”,甚至用十分下流的语言来亵渎广大知青和命运抗争,在逆境中奋斗的成果。

更令人鄙夷和不齿的是,这些伪贵族伪精英在渲染广大城市下乡知识青年的“苦难”的同时,却完全漠视同一时期处在更痛苦更贫穷的数以亿计的淳朴善良的农民的存在,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城市人金贵,广大农村尤其是偏僻山乡的人命中注定该受苦受穷。

这种态度和价值观是不能容忍的,也是我们城市老知青朋友自身都不会认同和接受的。

这一点在我所接触到的大批知青朋友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和插队山乡的父老乡亲们保持着深厚的情谊,年年去看望他们,他们也像亲人一样地接待你们,乡亲行遇到灾难,他们也感同身受,解囊相助。

所有这一切都使我深受感动和教育。

至于那位老人家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说,可以分析讨论,我个人觉得也不能完全否定。

但是那些精英们把它反向解读为愚昧和野蛮教育开化和文明,这种说法,我们的老知青同学们自已能接受吗

现今广大农村乡亲同胞能够接受吗,对知青价自身来讲,上山下乡这段经历真是毫无价值的吗

就算是充满苦难和辛酸,难道真是不值得追忆的吗

就算往事不堪回首,也得回首

而且他们现在以积极和阳光的心态来回顾这一段历史,说一句“青春无悔”,又有什么不可以

难道要让他们永远生活在怨恨,泪水和痛苦回忆的阴影中吗

难道硬要重新扒开他们好不容易才愈合的心灵的伤口,还要向上面撒一把盐,你们这些“公知”,“精英”才感到快感吗

以上所见,失之偏颇之处,望众友指教。

上山下乡的意义

,接受再教育,很有必要。

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

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以及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

哪些因素导致了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文革中达到高潮。

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初期的规模很小,部分原因是动员城市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部分原因是安排城市中的少量社会青年。

文革开始后,毛主席在1968年12月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掀起了高潮。

有不少专著描述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和政策背景,大致上可归纳为三方面的动因。

首先是政治动因。

毛主席一贯要求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而接班人只能在“三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成长。

其次是社会经济动因。

文革造成了社会经济的停滞,直接影响了对城市劳动力的需求。

文革关闭了所有大学,高中尚未开始招生,到1968年秋季,积压了六届初中及高中毕业生,无法在短期分配,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次是备战。

为了准备与苏联的战争,1968年组建了黑龙江及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准备打仗”,但兵员严重不足。

以上原因,动员了数百万城镇中学毕业生在1968年至1970年间下乡。

5577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