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英雄出于少年】(谚)英雄好汉往往出自青年中。指年轻人血气方刚,敢作敢为,最有活力创造英雄业绩。。 也作“英雄出于少壮”。
【第2句】:弓硬弦常断,人强祸必随
【第3句】:【鼓不打不响,钟不撞不鸣】(谚)比喻话讲清了,别人心里才会明白;道理说透了,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也作鼓不打不响,话不说不明。 鼓不打不响,理不辩不明。
【第4句】:【真理越辩越明】(谚)指真理不怕辩论,越辩论越明白清楚。
【第5句】:【书无百日工】(谚)书:书法。学写毛笔字,练习一百天是不会见效的。指汉字书法难度很大,必须长期下苦功,方能自成一体。
【第6句】:【任它狗儿怎样叫,不误马儿走大道】(谚)任凭狗在路旁怎样狂吠,也阻挡不住马在大道上奔跑。比喻不管坏人如何滋事破坏,也阻挡不了正义的事业向前发展。
【第7句】:要学惊人艺,须下死工夫
【第8句】:想来这个必是人见了帖儿照样做的。’大家此时恍然大悟。”《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安老爷这才把此番公子南来……因此辞官亲身寻访的话,从头至尾说了一遍。邓九公这才恍然大悟。”
【第9句】:运动在身,用意在心。
【第10句】:【吃秤砣,铁了心】 释义:比喻下了决心,毫不动摇。 例句:二朵大婶将杜秋葵喊价一半,只跟安天宝要五百块的孝心钱,但是杜秋葵吃下秤砣铁了心,死活也不肯再嫁人……
【第11句】:【老鼠跺脚震不塌地】 释义:比喻小人物干不成多大坏事,没什么了不起。 例句:同志们!咱还是那句老话:老鼠跺脚震不塌地,问题慢慢解决。
【第12句】:【邻居一杆秤,街坊千面镜】(谚)相邻的人家就像一杆秤一样,对你家的情况判得很准;同街同巷的人家就像多面镜一样,对你家的事情看得很清。指任何事都瞒不过街坊邻里。 也作“邻居眼睛两面镜,街坊心头一杆秤”。
【第13句】:【燕子不吃落地的,鹁鸪不吃喘气的】(谚)鹁鸪(b。gu):鸟名,俗称水鸪鸪。落地的食物不洁,燕子不吃;喘气的小虫有病,鹁鸪不吃。 借指注重饮食卫生的人,不洁不净的食物不入口。
【第14句】:锻炼是灵丹,卫生是妙药。
【第15句】:【将飞者翼伏,将奋者足跼】:蜷曲。将要起飞的大鸟,总要先敛起翅膀;将要迅跑的走兽,总要先弓起脚。比喻人在即将采取大的行动之前,总有一段短暂的静默期。
【第16句】:【打边鼓】见“敲边鼓”。
【第17句】:【登龙门】“登龙门”一词,比喻得到权威人士的引进或提拔而抬高身价,增长声誉;又比喻旧时科举考试,殿试得中。 一般辞书都认为,“登龙门”一词出自宋代《太平广记》,相传,黄河流经陕西、山西交界的龙门山时,水流湍急,每年春季,有大批鲤鱼从江海游来,跳跃龙门。一年之中,登上龙门的鱼只是少数,而鱼一登龙门,鱼就变成了龙。那些登不上龙门的鱼只能仍然做鱼。 但《太平广记》成书于宋代,而早在汉、唐就有了“登龙门”之说。 在汉代鱼跃龙门的传说与宋代不同的是,宋代是鲤鱼,而汉代是鲔鱼。 高诱注《淮南子》说:“鲔,大鱼,长丈余。仲春二月,从西河上,得过龙门,便为龙。”《汉书》李奇注云:“鲔出巩县穴中,三月溯河上,能渡龙门之浪,则得龙矣。”由此可见,“登龙门”一词的渊源,可追溯到汉代。 但把“登龙门”比喻殿试得中,则是在唐代,唐封演《封氏闻见录》卷三《贡举》日:“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
【第18句】:【头发不剪,总要长的】(谚)比喻事情发生了,要及时解决,不然会发展到不可收拾。
【第19句】:【阎王催命不催食】(谚)即使是阎王来讨命,也得让人把饭吃饱。指吃饭是人生的头号大事,任何事都不能阻止人吃饭。 也作“阎王催命不催粮”。
【第20句】:【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谚)比喻凡事跟在别人后边学样,不如自己去开拓创新。
【第21句】:【打蛇打七寸】(谚)七寸:蛇的要害处,在蛇的头之下,腹之上。打蛇必须打在它的致命部位——七寸上。比喻打击敌人,要击中他的要害。也比喻办事要抓住关键。
【第22句】:【拜错了庙门】(惯)比喻求错了人。
【第23句】:善男信女为善男子、善女人的简称,原指皈依佛教的男女,后泛指信佛的良家男女。佛典中称呼在家信徒常用此称。“善”系对信佛闻法而行善业者的美称。《杂阿含经》卷三十中,对比丘称善男子;大乘经典中,称菩萨为善男子,对比丘则称其名。《金刚经六译疏记》:“善男信女有二义:一以人称……一以法喻。”明代株宏大师也在《阿弥陀经疏》中,就“善”字举出两义,一为宿生之善因,一为今生之善类。“男女”通指缁素利钝及六道中一切有情的众生。一切男女,今得闻法者,必因宿世中积修善根,故称善男、善女。
【第24句】:【囚人梦赦,渴人梦浆】(谚)赦:赦免。浆:汤水。囚犯常梦到自己被赦免释放,口渴的人常梦到有汤水供自己喝。指心里想什么,就容易梦到什么。
【第25句】:【有恩不报非君子】 释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意谓得到了别人的好处,一定要报答。 例句:“有恩不报非君子,我‘雷神爷’走遍天涯海角,他忘不了你这个女中豪杰!”
【第26句】:【草拔了根,活不长远】 释义:比喻失掉了根子,无所依托,活不下去。 例句:庄稼人没地,好比草拔了根,活不长远。
【第27句】:【老鼠眼看天】(惯)比喻目光狭隘、短浅。
【第28句】:【果蓏失地则不荣,鱼龙失水则不神】(谚)菔:瓜类植物的果实。指瓜果离开土就不能生长繁荣,鱼龙离开水就没了灵性。比喻人才如果没有发挥才干的必要环境,就会无所作为。
【第29句】:单刀直入禅宗高僧启发学者须直截痛快,斩尽“葛藤”(分别杂念),故以“单刀直入”为喻。《景德传灯录》:“灵祐日:‘单刀直人,则凡圣尽露真谛。’曼德日:‘若是作家战将,便须单刀直人,更莫如何如何。…以后常用来比喻说话、办事直截了当,不兜圈子。如茅盾《腐蚀》:“事情是已经十分明白了,我也没有多大工夫和她再兜圈子,单刀直人,我就用话冒她一冒。”
【第30句】:【开口不骂笑脸人】(谚)对赔着笑脸的入绝不应张口谩骂。指人不可用粗暴的态度对待谦恭有礼或诚心赔礼的人。
【第31句】:【登上高山观虎斗,坐在桥头看水流】 释义:比喻在一旁观看别人相斗。 例句:他越想越美,手都发痒了。真是登上高山观虎斗,坐在桥头看水流。
【第32句】:哼哈二将比喻能配合默契的一对伙伴。老舍《赵子日》第二:“他们两个好像庙门前立着的那对哼哈二将,唯其不同,适以相成。”韦君宜《似水流年,我们的老高》:“有好多单位似乎都有这么配搭天然的口亨哈二将,缺谁也不行。”佛寺三门殿内,在门两旁塑两大金刚像,此即手持金刚杵(印度古代最坚同的兵器)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名“执金刚”。传说佛常有五百执金刚随从侍卫,其主要者名“密迹金刚”。世俗根据《封神演义》小说中的戏言,称此像为哼哈二将,佛教经典中并没有这种名称。这种说法一直流传于民间。哼哈二将,一名郑伦,能鼻哼白气制敌;一名陈奇,能口哈黄气擒将。
【第33句】:【顾头不顾尾】(惯)比喻只考虑眼前,不作长远打算。也比喻做事情不能善始善终,或不能通盘安排。 也作顾前不顾后。 顾脑袋不顾屁股。
【第34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第35句】:【馋鬼抢生肉——贪多嚼不烂】(歇)比喻片面追求数量,反而达不到目的,收不到好的效果。
【第36句】:【荒旱三年,饿不死厨子】见“大旱三年,饿不死厨官”。
【第37句】:【捉刀】“捉刀”,现在指代替别人做文章。源出南朝刘义庆主编的《世说新语·容止》,而发明捉刀的人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操。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灭掉袁绍平定北方后,声威大振,晋封魏王,许多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归附,匈奴也派使者拜见曹操。但在高大的匈奴使者面前,曹操觉得自己长得有些呵碜,“不足雄远国”,弄不好会损害国家形象。 决定找大臣崔琰做自己的替身。崔琰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身材高大。曹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崔琰,崔琰也满口答应了。 于是,曹操让崔琰假扮自己接见使者,而他自己却“捉刀”扮成护卫站在崔琰旁边。等朝见完毕,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者打听他对魏王的印象,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看起来很有威严,但是站在座榻旁边的那个拿着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看来这个使者真是慧眼识英雄,崔琰虽然帅气,但还是敌不过曹操的霸气。其实,曹操是多虑了,据《魏氏春秋》记载:“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曹操的“捉刀”演变成代人写文章或顶替别人做事的意思了。现在,“捉刀”的含义又有所发展,“枪手”是不是从“捉刀”变化来的呢?
【第38句】:【横插一杠子】见“插杠子”。
【第39句】:【爬高梯摘月亮——空想】(歇)空:本指在空中,转指不切实际、没有结果。指脱离实际的想象。
【第40句】:【头回上当,二回心亮】(谚)指头次上当受骗,到第二次就会接受教训,心明眼亮,不再失误。
【第41句】:翻l案推翻已经断定的罪案,称为翻案。例如《官场现形记》第二三回:“事已到此,乐得翻案,翻供到底。”今亦指推翻原有的结论、鉴定和处分等。诗人有所谓“翻案”法。且举宋代苏轼为例。晋代名士刘伶以旷达著称,常携酒乘鹿车而游,让人荷锸相随,说“死便埋我”。宋代苏轼《和顿教授见寄用除夜韵》诗反用其典云:“既死何用埋,此身同夜旦。”更为达观。又如《庄子·达生》谓醉汉坠车不惊,“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苏轼《和陶饮酒》诗之十三用了“翻案”法:“醉中虽可乐,犹是生灭境;云何得此身,不醉亦不醒。”在意境上更深了一层。诗家“翻案”法不仅是个形式与技巧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豁然大悟的思想境界。所有这些,都是渊源于禅宗的。钱锺书《谈艺录》指出:“禅宗破壁斩关,宜其善翻案。”什么是禅宗的“翻案”呢?元代方回《名僧诗话序》中解释说:“北宗以树以镜譬心,而日‘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南宗谓‘本来无一物,自不惹尘埃’,高矣!后之善为诗者,皆祖此意,谓之‘翻案法’。”禅宗机锋敏捷,出奇制胜,擅长“翻案”。又据《坛经·机缘品》记载,卧轮禅师有一首偈子:“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慧能举重若轻,回敬一偈:“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首“翻案”偈作得精彩,“翻”出了南宗顿教的“本来面目”。
【第42句】:【无理搅三分】(惯)指人胡搅蛮缠,不讲理。 也作“没理搅三分”。
【第43句】:【人上有人,天上有天】(谚)强人之上还有更强者,蓝天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告诫人不可自满自足,须知高手之上还有高手。 也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人上有人。
【第44句】:【困龙得水,拨云见日】(惯)比喻在困境中得到了救助。
【第45句】:【三个人里头有诸葛亮】 释义:比喻人多,必然有智慧出众的人才。 例句:李江国喊:“老虎,说话呀!三个人里头有诸葛亮,大伙一讨论,就把这理弄明白了,说话呀,老虎!”
【第46句】:如唐代白居易《醉后重赠晦叔》诗:“岂是今投分,多疑宿结缘。”又宋代陆游《湖上》诗:“桃李已忘畴昔分,禽鱼犹结后来缘。”
【第47句】:【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谚)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晚为元宵节,也称灯节。今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要是云层遮住月亮,明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就要下雪。指中秋节和元宵节的云雨天气是相互关联的。
【第48句】:【帮狗吃食】 释义: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例句:那些帮狗吃食的“小兄弟”也不搭话,呼啦一下子扑上去。
【第49句】:【宁可贫后富,不可富后贫】(谚)过日子,宁可先受贫困,后来富裕;不可先前富裕,后来贫困。指先贫后富可以激励进取,先富后贫难以委屈安生。
【第50句】:理直气壮,理屈词穷
【第51句】:【黄袍加身】“黄袍加身”成了通过政变当上皇帝的代名词,含有贬义,有名不正、不够光彩的意味。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用以讽刺盘踞一方的“土皇帝”当政的说法。 那么,“黄袍加身”是怎么回事呢?完全是一出赵匡胤自编自导的政变把戏。公元960年,后周接到边境紧急战报:北汉国主和辽国联合出兵,进犯后周边境。幼主周恭帝(只有七岁)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前往应敌。赵匡胤立刻调兵遣将,和弟弟赵匡义、亲信谋士赵普一同带领大军从汴京出发。大军开出京城四十里,到了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在陈桥驿宿营时,一些将领聚集在一起议论说:“皇七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他也不会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拥立赵点检做皇帝吧!” 这种意见很快传遍全营,将士们一齐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 赵匡胤起床后,见外边集聚着这么多将士,还没来得及问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的一件黄袍,披在他的身上,大伙跪地高呼“万岁!” 汴京城里有石守信、王审骑等人做内应,没费多大劲就控制了京城。将领们把大臣范质、王溥等叫到赵匡胤的住处。赵匡胤一见他们的面,就装出为难的样子说:“世宗对我恩重如山,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看怎么办才好?”范质等吞吞吐吐不知该怎么回答好。这时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喊道:“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范质、王溥等吓得赶快给赵匡胤下跪。 周恭帝被迫让位,赵匡胤即皇帝位,国号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这一事件史称“陈桥兵变”。
【第52句】:【种火又长,拄门又短】(惯)种火:引火。拄门:顶门。用来生火嫌长,用作顶门棍又嫌短。形容人或物不成材料,没有用。
【第53句】:【真心对真心,石头变黄金】(谚)指只要彼此诚心合作,不虚不假,就能克服困难,创造奇迹。
【第54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歇)司马昭:三国时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的儿子,魏帝曹髦在位时专国政,企图谋取帝位。路人:行路的人。指野心勃勃,世人共知。 也作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第55句】:【给人送肉,不如教人养猪】(谚)指教会别人养猪比给人送一块肉强,因为这能从根本上使人解决吃肉的问题。比喻帮人要从根本上帮。
【第56句】:【快马加鞭,永不下鞍】 释义:比喻快速前进,永不停止。 例句:你们看,现在像一片绿色的湖水,看着它,你就有信心,有力量,在继续革命的征途中快马加鞭,永不下鞍!
【第57句】:【取经】求取佛经。我国古代有许多高僧不畏山长水遥,到印度、西域取经。如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又如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闻义里》:“神龟元年十一月冬,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慧生向西域取经,凡得一百七十部,皆是大乘妙典。”又如清·俞樾《小浮梅闲话》:“因《三国演义》而及《西游记》,余曰:‘取经之事,自古有之。’”后常比喻向先进的地区、单位或人物吸取经验。如郭小川《花纹歌》:“人们都说花纹公社好,今天特地取经来。”(文贤)
【第58句】:【人是衣裳马是鞍】人靠衣裳打扮,正如马靠鞍鞯装饰。 是,也说:靠、配。反义说:好马不在鞍,人美不在衫。相关 的: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周立波《暴风骤雨》:“入是衣裳马 是鞍,一点不假,这人品配上这衣裳,要算是咱们屯里的头 一朵花了。”
【第59句】:实践出真知,磨炼长才干
【第60句】:哪有猫儿不吃腥
【第61句】:【和尚无儿孝子多】(谚)指和尚虽然无儿无女,但受着众多的善男信女像孝子一样的供奉。
【第62句】:【船漏水入,壶漏内虚】 释义:船漏了,水就进来,壶漏了,水就流完了。比喻方式相同,结果相反。 例句:“鬻棺者欲民之死,蓄谷者欲岁之饥。‘船漏水入,壶漏内虚’也。”
【第63句】:佛经中指阿弥陀佛的愿力所建立的西方净土为极乐世界。《佛说阿弥陀经》卷一:“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日极乐。
【第64句】:贫病识朋友,乱离识爱情
【第65句】:【公众马,公众骑】见“大家马儿大家骑”。
【第66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惯)形容相差悬殊。 也作“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第67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谚)局:棋局。本指下棋的人往往神经紧张,看不准棋盘上的局势,从旁观棋的人却看得很清楚。泛指人在事中往往思考不周,局外人却头脑清醒。 也作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第68句】:【打架忘了伸拳头】(惯)形容人紧急关头慌乱得忘了自己该做什么。
【第69句】:偈“偈”,梵语Gatha(偈陀或伽他)的省音译,意译为讽颂、重颂,或音义并译为偈颂,通常由固定的字数和音节组成。佛经在用散文(长行)叙述以后,往往又用韵文(偈)概括地复述一遍,以加强读者的印象。“偈”这种体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曾起到有利的影响,形成了一种韵白交替而为人们喜爱的说唱文学。后来有些僧人、文士也喜欢作偈。这种偈实际上是一种简短活泼、寓意深刻的诗歌。《涅檗经·圣行品》上说,释迦牟尼过去世在雪山修道时,曾为了听到“半偈”而舍身。这“半偈”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说法“善巧”,有时能以一句演无量法。半偈虽短,但概括了佛教的全部旨趣。南朝陈徐陵《傅大士碑》:“割身奉鬼,闻半偈于《涅檗》。”即指为半偈舍身之事。
【第70句】:【马老卸鞍,虎老归山】(谚)马老了,就应卸下鞍鞯,不再征战;虎老了,就应归卧深山,不再腾跃。比喻人到老年,就应辞去职务,颐养天年。
【第71句】:【抓把柄】(惯)比喻抓住可以对人进行要挟、攻击的过失、错误等。
【第72句】:【野狼养不成家狗】 释义:比喻本性坏的人再教养也改不了。 例句:他心一狠,竟咬牙切齿地说出这样的话来了:“养活了你十几年,真是野狼养不成家狗!你要走也行,先把这十几年的饭钱算清了再走!”
【第73句】:不要骑两头马,不要喝两头茶.
【第74句】:【人心不同,若其面焉】(谚)若:像。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的面容千差万别一样。指人心和人面相类,干人千面孔,千人干心机,绝不可强求一致。 也作人心不同,譬若其面。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人心不同如其面。
【第75句】:龙蛇混杂语出宋代颐藏主集《古尊宿文案》卷二五筠州大愚芝和尚文案:“文殊问无著:近离什么处?著云:南方。殊云: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著云:末法比丘少奉戒律。殊云:多少众?著云:或三百,或五百。著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殊云:龙蛇混杂,凡圣同居。著云:多少众?殊云:前三三与后三三。”又,《南宋法应集·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第二十六祖下第四世之七:“老倒分明两路差,箭锋相拄勿呙斜。龙蛇混杂人难辨,白日长空下雪花。”
【第76句】:再甜的甘蔗不如糖,再亲的婶子不如娘。
【第77句】:【抠人碗底】(惯)碗底:剩饭。指靠给人干活为生。 也作抠人家饭碗底。 抠人家碗底。
【第78句】:【碰到南墙不回头】见“撞倒南墙不回头”。
【第79句】:【着三不着两】见“道三不着两”。
【第80句】:【鸡蛋里寻骨头】 释义:比喻故意挑剔毛病。 例句:那李凤娘本是一片忤逆不孝之心,正是要鸡蛋里寻出骨头之人,听了此话,一发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第81句】:水源浑浊,河水难清
【第82句】:【逢人且说三分话】(谚)对人,特别是对初次接触的生人,说话只能说三分,绝不可毫无保留地倾诉心里话。指和人说话要做到多想少说,慎而又慎。 也作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人前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第83句】:【脸皮薄】(惯)指人容易害羞,不好意思。 也作“脸皮嫩”。
【第84句】:【柳树上开花——没结果】(歇)柳树开黄绿色的花,结蒴果;从蒴果中分裂出的种子很小,外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飘散,像一团团白色的花朵,人们误以为柳树只开花不结果。结果:本指结果实,转指结局。多指事情没有好的结果。
【第85句】:【打虎不倒被虎咬】(谚)比喻制伏不了强敌,定会遭到强敌的反扑,后患无穷。 也作打虎不着,反被虎伤。 打虎不死,遗患无穷。 打虎不死反伤人。
【第86句】:【请神请到鬼】(惯)比喻本想请人帮忙,结果请来了坏人。
【第87句】:【磨砖作镜】研磨砖瓦欲作成镜子,只能是徒劳无功。此语喻办事不得要领,终不能成功。原典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五:唐朝道一和尚常习坐禅,未能悟道。南岳怀让禅师问他:“大德坐禅图什么?”回答说:“图作佛。”怀让即取一砖在他庵前石上磨,道一问磨砖做什么,怀让回答“磨作镜”,道一奇怪道:“磨砖岂得成镜?”怀让反问:“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接着怀让开导道一说:“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是打车对还是打牛对?你是学坐禅,还是学作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作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一番话使道一如梦初醒,于是他拜怀让为师,以后逐成禅宗史上一位著名的禅师。(无名氏)
【第88句】: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塌下来
【第89句】:【要星星不给月亮】(惯)要什么就给什么,比喻对所爱的人过分地娇宠。多指对孩子溺爱。 也作要星星不敢给月亮。 要仨不能给俩。
【第90句】:大和尚也写作“大和上”,通常用于敬称年高德劭的僧人。如日本人称鉴真为“唐大和上”。一般也用以称寺庙中的方丈、住持。如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四谓:“沙门住方丈领众者,俗尊之日大和尚。”中国第一个使用“大和尚”称号的,是晋代高僧佛图澄。清代艾衲居士《豆棚闲话》第六则说:“考得大和尚三字,乃是晋朝石勒的时节,有个佛图澄,自己称道。其实他是个圣僧,看那石勒皇帝,就如海上鸥鸟一般。神通广大,能知过去未来,俨然一尊燃灯古佛,自然动人钦敬。”据《晋书·艺术传·佛图澄》及《神僧传》卷一等记载:佛图澄原是天竺人,少学道术。来洛阳时,自称已有一百多岁。关于他,有种种神异的传说。后赵主石勒询以军国大事,屡有应验,因尊称佛图澄为大和尚。
【第91句】:【初八二十三,整天见海滩】 释义:农历每月初八和二十三这两天潮水最小,整天能看到海滩。这是渔民总结出的潮水规律。 例句:老七说:“你没听说吗?‘初八二十三,整天见海滩’,这几天去赶海正是时候呢。”
【第92句】:【人望高头,水望低流】(谚)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之理;人往高处奔,这是人情之常。指人总是有向上的心理。 也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往高处水往低。
【第93句】:【杀鸡焉用牛刀】此语比喻不能大材小用或小题大做。谁能想这样一句俗语竟然出自孔圣人之口。 《论语·阳货》记载,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子游任武城宰。有一次,孔子到武城去,听到城里有弦歌之声,微微一笑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武城这样一个小地方没有必要推行礼乐大道。子游一本正经地说:“过去您教导我们说:‘君子懂得礼乐之道就会有仁爱之心,小人懂得礼乐之道就容易被役使。’我正是按照您的教导去做的呀!”孔子听后对其他学生说:“子游说得对,我刚才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
【第94句】:有其父必有其子。
【第95句】:【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谚)有钱能够买到在一起吃吃喝喝的同伴,却买不到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指真正的朋友不是金钱能买到的。
【第96句】:人生就是与风浪搏斗的双橹
【第97句】:休将我语同他语,未必他心似我心
【第98句】:【大水冲了龙王庙】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因为误会,本是一家人或亲朋好友闹起了矛盾或打架吵嘴。此俗语也来自一个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东海岸边有座龙王庙,离龙王庙几里远的地方有块菜园子,菜园子紧挨着一座寺院。寺里的老和尚和种菜的老头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下棋聊天。一天,他俩聊天时,老头神秘地对和尚说:“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亩菜园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浇,可自从昨天开始,等我去浇园子时,菜园子已经浇过了,也没看见是谁给浇的,你说怪不怪?”和尚听了也觉得奇怪,决定去看看,弄个水落石出。 当晚,老和尚早早地来到菜园,在离井口不远的地方藏起来观察动静。 天快亮时,忽听“咔嚓”一声,从井内射出一道白光,接着“扑棱”一下从井里飞出一只像鹅似的怪物。只见它两只大翅膀忽扇了几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间,那只怪物又飞人井内。和尚到井边看时,菜园已全浇好了。一连三个夜里都是如此。这本是件好事,可老和尚不知好歹,第四天夜里,他凭借武功,带了把宝剑,等那个怪物一飞出井口时。一个箭步上去猛刺了几下,那只怪物翅膀一斜,一头栽人井中。顿时“轰隆”一声巨响,井裂开有几亩大的口子,大水翻滚,眨眼间,连几里外的龙王庙也成了一片汪洋。龙王大怒,带领水兵前来与怪物交战,战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敌众,现了原形。原来他是龙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条,被贬出东海,受罪三年。三太子为了立功赎罪,想在凡间做些好事,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剑,一怒之下,掀开海眼,淹了龙王庙,与龙王交战时又不敢泄露天机,造成一场误会。 后来,人们在议论这事时,都说“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第99句】:【黄土埋了大半截】见“半截身子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