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jiāxiānɡ,基本意思是指自己小时候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又被称为“故乡”、“老家”、“故园”等。离开这个地方后,才知道这里是家,非常想念,想家,家想,谓之家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家乡的变迁感悟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一】论家乡的变迁感悟
我的家乡坐落在湖南隆回的一个小村庄,听我爸爸回忆说,三十年前,我们这里的人辛勤劳动,每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没有超市,运动场,更别提电脑和手机,随着改革开放之风的到来,村里敢闯的村民就到外面去闯,并且闯出了一番事业,并带动其他村民一起致富,随之而来的是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时间到了2024年,我的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每年每月都被家乡的新变化所感动和震撼,内心有着说不出来的激动.
为什么家乡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因为坚持了改革开放,给中国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带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的家乡也跟随着这股时发展的潮流,渐渐摆脱了贫困,迈向小康.家乡的巨大变化深切的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社会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富强,老百姓才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随着十八大的召开,"三个自信"也来到了历史的舞台,渐渐的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中,因为它能带领人们继续走向新的生活.
一、“三个自信”的提出
“三个自信”折射的是党对自身历史和未来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归功于党一贯的理论自觉、实践自觉和历史自觉。
实施八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致力于打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为中央提出“三个自信”作了充分的理论铺垫。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推动事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一历史性巨变,对国际社会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这一切巨大变化的实践体现、理论体现和制度体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肯定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空前关注,“当代中国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知名智库或大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成为国际学界一门独立的显学。面对这一历史性巨变,面对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我们如何揭示蕴于这一历史性巨变之中的内在机理并在国际历史舞台上打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2004年1月,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并多次强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至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作为完整的时代课题被正式提出。基于这种理论自觉,作为国家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持续实施了八年,对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进行了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历史层面和逻辑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等全方位研究,为中央提出“三个自信”作了充分的理论铺垫。
中央把具有国家政治要义的“自信”首先用在文化方面,即提出“文化自信”,这是中央提出“三个自信”的成功先导。“文化自信”学界、文界直至政界都有涉及,但以刘云山同志用云杉笔名于2010年发表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文最为引人注目。这篇文章主张立足中国实际,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明确揭示了中国当代发展视域中,国家、国人文化上所应持有的文化情怀和精神状态,体现出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中的文化上的新觉醒、新自觉、新担当。文章影响和反响非常好,被称为近年来找寻“中国精神”少有的佳作,其文化自信、自觉、自强的宏大构架写进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成为党和国家战略。
中央把“自信”理念延展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上,十八大报告除了强调“文化自信”外,首次完整提出坚定“三个自信”。随着党的十八大的临近,党的理论思考也在不断推进,中央并没有把自信、自觉、自强的理念仅仅停留在文化建设的思考上,中央还把它进一步延展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思考上。2024年6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召开的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深入推进工程,更好地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到了党的十八大,中央把自信、自觉、自强的理念由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层面继续推进到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十二大开题;此后,历次党代会报告始终充满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党的十七大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首次概括说明;2011年“七一”讲话中,胡锦涛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经过30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我们党对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方面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十八大报告中除了强调“文化自信”外,还首次完整提出“三个自信”。“三个自信”是对全党在精神状态上提出的政治要求,是阔步迈向民族复兴的精神总动员,与“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紧密相联,与“两个百年目标”紧密相联,醒脑提神,豪迈坚定
二、坚定“三个自信”的实质和核心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三次讲话集中阐述坚定“三个自信”,这对我们理解坚定“三个自信”的实质和核心有着指导意义。一是2024年11月17日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这次讲话以坚定的语气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与意志,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2024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这次讲话纵贯历史,深刻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本源、探索历程,明确回应党内外、国内外对中国道路的关切,郑重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强调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号召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的饯行者。三是2024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这次讲话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如果说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同志的前两次讲话是对全党精神状态提出的政治要求,那么,这次讲话则是习近平以国家主席身份对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要求,是一种国家意志的表达,是一种迈向新征程的全民精神的总动员!
综上,坚定“三个自信”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要求,既是对全党又是对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是阔步迈向民族复兴的精神总动员,核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自信、自觉和自强。坚定自信,就是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增强自觉,就是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谛要义要有深刻把握,对事业发展要有主动担当精神;实现自强,就是立足自己实际、依靠自己力量,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三、坚定“三个自信”的基本内涵和当代意蕴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富裕之路、民族复兴之路。坚定道路自信作为政治要求,就是要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规定,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接力探索开辟出的一条正确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这一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正确的理论,今天我们对它的认识应更加自觉。坚定理论自信作为政治要求,就是要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有这样的理论指引,我们就能顺利夺取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胜利。
四"三个自信"带给我的启示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积极的完成学业;同时,在现在的学习中以及以后的工作中加强自身创新的能力;加强个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认清前进方向,自觉担当,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人生体系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和影响着周边的人。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要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坚定我们的理论自信,才能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并在坚持中国特色会主义的情况下规划自己的人生体系,规范自己的人生。
自信源于实力,同时自信有别于自大,正如十八大报告中说的,“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拥护党的纲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使中国稳步、快速地成为一个发展大国、强国。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根本成就、鲜明特色和基本要求,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篇二】论家乡的变迁感悟
我的故乡是在福建省罗源县起步镇,三十年前,这里没有超市,没有卡拉OK,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机动车,没有铁路火车,没有私家车、没有运动场、没有……,总而言之,现在有的那时很多都没有。
然而,时光荏苒,日月穿梭。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时间进入2011年,30年里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每年每月都被家乡的新变化感动着、震撼着,内心有说不出来的激动。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能有什么变化是的,照比全国有名的大城市上海、香港等等,我的家乡实在是微不足道。然而,若是和过去相比,你就会发现,我的家乡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乡所在的罗源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84年罗源湾经省政府批准列为二类通商口岸,1988年罗源被国家列入沿海开放县份;1992年成立了省级罗源湾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摘掉贫困县帽子;1997年基本实现小康,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小康的原贫困县;1999年4月国土资源部在罗源湾建立了全国首个土地综合开发整理示范区;1999年8月国家科技部等5部委批复罗源为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2000年7月罗源湾被省政府确定为福州外港。从1993年至2000年,连续八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2002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96万美元,外贸自营出口总值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66元。目前,全面开发建设罗源湾的条件已成熟,罗源湾将成为东南沿海最具生机活力的投资热土之一。
暂不说这些我们不熟悉的数据,那毕竟离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有些远。就从我们身边从我们平常所接触的事物,你也能对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跟随我漫步小镇,你会对家乡的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
“要致富,先修路”。家乡的人民从实践中体会到了修路的好处。在过去,家乡人民深受路途之苦。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走起路来拌跟斗,一下雨更是泥泞不堪。世世代代的家乡人民终于告别了那“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路滑,费时费力”泥土路,一条条宽敞的柏油路、水泥路遍布了大街小巷。从摩托车代替自行车,到现在许多家庭都开上了汽车, 路修好了,随路而建的桥也一座挨一座。一座座气势磅礴,华美绚丽的大桥代替了历史悠久的石拱桥。一条条宽阔平坦的路,一座座华美壮阔的大桥就是家乡人民通往小康的坦途!
进入村口,一幢幢崭新漂亮的楼房跃入眼帘,一改村民过去所居住的泥砖瓦房等危房险舍,村民不再因每逢刮风或暴雨天而临时转移住处了。大多数村民圆了“安居”梦。这些楼房的建成,既有省政府实施安居工程,给予贫困户补助兴建的,也有农户因发家致富建设的。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 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是家乡的厕所。大多是用黄泥砖头砌成的。那是一个很无奈有些很滑稽的玩意。首先,是一条非常泥泞的小路,干的泥,湿的泥,黄的泥,黑的泥。小道两旁,杂乱地长着叫不出名字的小花小草。杂草堆上,立着两排整齐而非常丑陋的房子。那些黄泥砖头,没有一点结实的感觉,用指甲轻轻一刮,泥粉就会刷刷的落下来,总让人担心,一下雨就要融化,这就是那畏人的茅厕。人,可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茅厕,更是可以未见其屋,先闻其臭。小时候,每次不得已经过那条小路,都要捂着鼻子,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逃离!站在茅厕口,第一次见的人大概都没有进去的勇气:只见昏暗而浑浊的粪池散发出阵阵恶臭,阳光透过屋顶上唯一的一片光瓦射下,照在搭在粪池上的那两条细窄的木梁上,谁都忍不住担心那木梁的久远能否承受住自己的重量;不要以为茅厕是寂静的,苍蝇是这里的主角,“嗡嗡”地没头乱撞,其间还夹杂着猪圈传来的“呜呜”声!而在昏暗的角落,有着苍蝇的盛宴:堆得高高的手纸和竹条在猥琐地微笑!而今那令人生畏的厕所再也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新房里的厕所:贴着光滑的瓷砖,有U型水管把臭气隔离!厕所里残留着沐浴露的香气,有时老阿公阿婆还会在里边哼着听不懂的歌儿。
今年春节回家,遇到一件非常可爱的事:年近七十的邻居大伯风风火火地过来帮忙卸年货,嘴里啊,还哼着庾澄庆《热情的沙漠》!大伯是从来没有读过书的人哪!仔细一问,原来是大伯听DVD机里唱着好听,偷偷叫小表弟教着唱的!这不常说嘛!物质与精神不可分割,现在的乡亲们已经不满足于电视这点娱乐了,随着生活的逐步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和水平有了新的要求。人们在有了DVD机,看着自个儿喜欢的电影开心地笑,有了麦克风, 欢天喜地地直起腰板唱一唱的同时,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还采取“村民筹一点、出外乡贤捐一点”的集资方式,组织演黄梅戏、播放露天电影、英歌队、舞龙、舞狮、彩旗队等一系列文娱活动,昔日历久得见的演大戏为主的欢乐庆典,今年在家乡大饱眼福。切实为偏僻的山村平添了几分热闹。据悉,村里每年春节前后都要举行一次这样的盛典,扬洒丰收喜悦,憧憬美好前程。
过去,村里的年轻夫妇迫于无奈出外打工,男的出远门谋业,逢年过节都很少回家团聚,女的则就近县市打钟点工或当保姆,一家人“各奔前程”,许多孩子就只能寄住在爷爷奶奶家,造成孩子的许多教育问题的出现。如今,有很多农户在家里兴起了家庭养殖业,圈养良种猪,多则近100头,少则10多头;承包土地,开始规模化种植,运用新技术进行大棚种植;还有的兼承包鱼塘圈养起罗非鱼;各家各户拥有1—2台电车,为周围的制衣厂针织手套、短裤,去肉松厂包装肉松等服务,每天轻轻松松的针织活也能攒上百来十元,一家人不用外出也能在家攒钱。可谓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过年走在小镇上,你随处可见热情好客的乡亲们,大家脸上无不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现在社会风气好了”、“党和政府的真正关心到农民的心坎上”、“村里的贫困户生活得到保障”、“读书免费,种田免税”……成了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欣看家乡的变化,只不过是中国新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乡镇,随着时代发展的潮流而进步,随着时代发展的脉搏而跳动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自然,在清新自然中又富有现代气息。
三十年来,家乡的变化真的很大,三十年变化当刮目相看。我为自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小镇、这样的一个年代而感到自豪,更为自己是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而感到骄傲,我们缔造着改革开放的辉煌,我们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硕果。对比三十年前,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工作,因为我国开放的脚步时刻没有停息过。我们没有理由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因为时代的脚步不允许我们停滞不前。三十年后的家乡是大自然的天堂,是幸福的乐园。三十年,可谓弹指一挥间!虽然没有坎坷的个人经历,没有耀人的工作成绩。但30年的变化足以让我们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感受到了时代跳动的音符。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滋润了每一个国人的心田。
三十年前,当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的时候,百废待兴;三十年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欣欣向荣。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和辉煌成就,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是一个更加艰辛和充满机遇的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应该不断努力,继续改革的步伐。历史也已经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挥写中华民族振兴的辉煌。面向未来,我们仍需代代努力,不懈奋斗,生生不息。在曲折中发展,在发展中强大!我们农村的这部故事,将伴随着祖国续写着无尽的繁荣与富强!
【篇三】论家乡的变迁感悟
常德——是我的家乡。位于湖南西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洞庭湖水系元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东北端。
常德米粉历史悠久,闻名三湘。到了常德,就一定得尝尝那里的“常德米粉”。还有很多的特色小吃,如:“童胖子酱板鸭”“北提麻辣肉”“蒿子粑粑”“牛肉米粉”等等。 玩的地方也很多。有常德桃花源,常德滨湖公园、博物馆、柳叶湖、花岩溪、还有一处值得去的地方就是诗墙。是一座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诗墙。命名为“中国常德诗墙”。诗墙汇集了中国当代名家诗词、书法、美术精品镌刻于一墙,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诗、书、画、刻艺术墙。平时游玩参观者络绎不绝。夜幕降临时,这里更是游人如织,被粑粑常德人誉为休闲第一处。这就是我的家乡,一座美丽的城市。 我的家乡——湖南常德临澧新安镇洞子坪,地处湘西北丘陵地区,是澧水中游的一个小岛,四面环水,岛上五千亩田地养育着五千多人口。和许许多多的村庄一样,千百年来,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从我记事起,我年年回老家,家乡给我的印象并不很深刻。爸爸给我描绘了一幅家乡的图画:春天来了,百花盛开,田野里的麦苗吐出了绿油油的小叶子,村庄里的树木也不甘示弱,抽出了翠绿的枝条,小河则像一位害羞的少女守护在母亲的身边,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夏天到了,田野里的油菜花开了,村子里到处都弥漫着油菜花的清香,那一片片田野成了金色的海洋,屋前屋后,绿树成荫,小朋友们在树下玩捉迷藏,开心极了,这时候的小河又像一个热情奔放的小伙子,他一路欢唱着,一刻也不停歇地奔向洞庭湖;秋天来了,河水猛涨,小河变成了一头狂暴的雄狮,怒吼着扑向村庄,仿佛要把她撕成碎片,但四周高高的河堤象雄伟的长城保卫了村子的安宁。田野里的庄稼也丰收了,农民们忙碌着抢收他们劳动的果实,小朋友们田地里追赶着、打闹着;不知不觉中严冬来临了,小河似乎进入了冬眠,河水流得很慢很慢,一场大雪过后,河面上结上了一层薄薄的冰,这时候的田野上、屋顶上、树梢上全是厚厚的积雪,象棉被,象白色的绒帽。有炊烟从火房的屋顶升起,大人们围着火堆议论着一年的收成,设想着来年的打算,孩子们则从这家窜到那家玩着他们自编自导的游戏,享受着冬天的快乐。 今年的春节,我和爸爸、妈妈又回到了老家,此次回家,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刚一进村,就发现家乡变成了一副崭新的面容:宽阔的水泥路像一条长龙,从镇上一直修到了各家各户的家门口;一栋栋整齐漂亮的小洋楼拔地而起,就连家里经济条件最差的邓星家也盖起了三层楼房,真让人羡慕啊!走在干净的马路上,到处可以看到穿着整齐、面带笑容,拿着手机打电话、发信息的人们;走进农家的小院,可以看到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一应齐全,一些人家门口还停着漂亮的小汽车。甚至还可以看到孩子们通过电脑在玩网上游戏、听音乐,他们那悠然自得的表情,好像在说:“现在我们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了!”站在河堤上放眼望去,河滩上长着一片片的芦苇,野猪、野兔、野鸭在这里四处活动,一群群的牛羊在河滩上享受着冬日的暖阳。 我惊奇地问爷爷:“我们村里人是不是一直就这么富有啊?”爷爷笑道:“当然不是了,以前村里的生活环境和现在相比简直可以说有天壤之别:以前,村里的道路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由于没有电和煤,大家只能靠烧柴火做饭,所以村里的树木都被砍了,庄稼收割后,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秋天汛期一到,因为河堤太矮,所以年年闹洪灾,村里的房屋被淹,庄稼也被大水冲走了。”爷爷喝了口茶,继续说道:“由于物资缺少,城市与农村相差很大,特别是看病就医不方便,农村的生活条件真是太苦啊!可如今不一样了:改革开放30年,使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政府实施村村通工程,水泥马路到了家门口。”爷爷稍微停了一下,继续对我说:“现在农民种地不用交税了,种粮的还有补贴,农村的小孩读书也不用交学费了,多亏党的惠民政策,让我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看着爷爷满头的白发,望着爷爷饱经沧桑的脸上幸福的笑意,我也开心地笑了,我为爷爷幸福的晚年而高兴,为家乡的崭新面貌而高兴。我想,在党的阳光政策下,农村的生活将越来越好!
上一篇:桂林山水课文品析
下一篇:我爱我的家乡演讲稿怎么写【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