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名言-经典名人名言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宋明理学课件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宋明理学课件,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教材整合】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刺激了中唐以后儒学的复兴。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到明代掀起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句】:儒学受到挑战

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第1句】: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同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时期。北方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大力崇儒兴教,如羯族建立的后赵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北魏孝文帝时期大兴儒学。史书称当时儒学之盛况,“比隆周汉”。这样,经过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第2句】: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第3句】: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第4句】: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为了重兴儒学,回应社会上礼佛、祟道的挑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弘扬积极人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第2句】:形成过程:

【第1句】:理学:又称“道学”,指宋及之后,以儒学为主、融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具体指在回应佛、道的挑战时,新兴的儒学思潮力图建立起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即认定“理”先天地存在,把抽象的“理”(实指封建伦理准则)提到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

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新儒学,即程朱理学。

【第2句】:创立——“二程”

⑴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⑵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⑶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第3句】:成熟——朱熹(程朱理学集大成者)

⑴哲学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简单理解,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

⑵道德观: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⑶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明人画朱熹像

【第4句】:程朱理学

⑴地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继承这一趋势,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⑵对外影响: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乃至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第5句】:发展——心学

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表示不满。陆王心学,指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⑴陆九渊(心学创立者):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他不是用逻辑的思辨来论证这个命题,而是用自己的体验来予以印证。他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②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即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⑵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②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王阳明发展心学的背景: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心学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把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⑶地位: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第3句】:历史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⑴积极: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具体表现: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⑵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具体表现: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本课要旨】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思考:

【第1句】:程朱理学的特点。

⑴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⑵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就是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内容。

⑶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第2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⑴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⑵不同:

①理学思想:前者通过“天理”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之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理”是万物的本原);后者通过“致良知”来恢复人固有的善性(“心”是万物的本原)。

②哲学(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天理”(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人心”(主观唯心主义)

③修养论(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⑶相同:

①实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纪约束社会,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遏制人自然的欲求。

②范畴:继承了孔孟“仁”、“礼”思想,同属儒学范畴。

③都属于宋明理学,认为理是世界本原,归于唯心主义。

【第3句】: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传播;③儒学本身的缺陷: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第4句】:宋明理学的“理”是什么?

①宇宙观——世界的本原,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②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封建等级秩序;

③个人——人性。

【第5句】:从政治、文化和经济角度探讨与宋代理学产生的相关因素。

⑴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⑵文化上:儒学的危机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②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

⑶经济上: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宋明理学优秀教案

作为哲学化的儒学思想,理学是抽象的、艰深晦涩的。理学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宋明理学优秀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1句】: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第2句】:程朱理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第1句】: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而后物。

【第2句】:“人伦者,天理也”。

【第3句】: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第4句】:“存天理,灭人欲“

【第5句】:“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教师: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利轻义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第3句】:陆王心学: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心学:

代表:陆九渊、王阳明

主要内涵:

【第1句】:“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第2句】:“心无外物,心外无理”。

【第3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探究: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

宋明理学课件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宋明理学课件,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教材整合】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刺激了中唐以后儒学的复兴。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到明代掀起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句】:儒学受到挑战

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第1句】: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同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时期。北方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大力崇儒兴教,如羯族建立的后赵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北魏孝文帝时期大兴儒学。史书称当时儒学之盛况,“比隆周汉”。这样,经过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第2句】: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第3句】: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第4句】: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为了重兴儒学,回应社会上礼佛、祟道的挑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弘扬积极人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第2句】:形成过程:

【第1句】:理学:又称“道学”,指宋及之后,以儒学为主、融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具体指在回应佛、道的挑战时,新兴的儒学思潮力图建立起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即认定“理”先天地存在,把抽象的“理”(实指封建伦理准则)提到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

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新儒学,即程朱理学。

【第2句】:创立——“二程”

⑴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⑵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⑶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第3句】:成熟——朱熹(程朱理学集大成者)

⑴哲学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简单理解,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

⑵道德观: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⑶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明人画朱熹像

【第4句】:程朱理学

⑴地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继承这一趋势,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⑵对外影响: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乃至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第5句】:发展——心学

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表示不满。陆王心学,指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⑴陆九渊(心学创立者):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他不是用逻辑的思辨来论证这个命题,而是用自己的体验来予以印证。他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②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即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⑵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②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王阳明发展心学的背景: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心学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把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⑶地位: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第3句】:历史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⑴积极: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具体表现: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⑵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具体表现: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本课要旨】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思考:

【第1句】:程朱理学的特点。

⑴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⑵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就是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内容。

⑶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第2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⑴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⑵不同:

①理学思想:前者通过“天理”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之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理”是万物的本原);后者通过“致良知”来恢复人固有的善性(“心”是万物的本原)。

②哲学(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天理”(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人心”(主观唯心主义)

③修养论(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⑶相同:

①实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纪约束社会,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遏制人自然的欲求。

②范畴:继承了孔孟“仁”、“礼”思想,同属儒学范畴。

③都属于宋明理学,认为理是世界本原,归于唯心主义。

【第3句】: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传播;③儒学本身的缺陷: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第4句】:宋明理学的“理”是什么?

①宇宙观——世界的本原,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②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封建等级秩序;

③个人——人性。

【第5句】:从政治、文化和经济角度探讨与宋代理学产生的相关因素。

⑴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⑵文化上:儒学的危机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②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

⑶经济上: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有的人》优秀教案教案

【第1句】: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指导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能力训练点

1.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该涛融情于诗、融理于诗的特点,说一说该诗的情与理。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第2句】:学法引导

【第1句】:标题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第2句】:分句读,分段读、对照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讲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读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对比的手法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二)难点

深刻理解诗歌丰富的'思想性。

(三)疑点

诗歌未三节能否去掉?这三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四)解决办法

重点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解决,对于难点和疑点,在学习时教师应进行方法的引导与适当的点拨。

【第4句】:课时按排

1课时

【第5句】:教学用具

录音机、朗读磁带。

【第6句】:师生互动活动没计

1.教师分层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正反复朗读的训练中读出诗歌的情。

1.教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明确诗歌中的理

【第7句】: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反复朗渎,体会诗歌爱憎分明的感情。

2.学习对比手法,体会对比的好处。

3.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中所寓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但这首涛又非一般的悼卓念性文章,文中运用对比手法,将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进行对比,歌颂了鲁迅先生以及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

(三)教学过程

1.以介绍诗歌的般特点导入本文学习。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大样式,其特点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感情,想象丰富,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新诗般分行排列:这是诗歌的一般特点。具体到某一诗歌里,其特点又是:丰富多彩的,各不相同。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看第一段作者介绍,要抓住姓名、出生时间、什么地方人、评价、作品五个方面去了解作者。看其他各段,主要了解本诗的特点、背景。提示概括本诗特点有四:(1)富有哲理性。(2)语言凝练有力。(3)采用对比手法。(4)用形象的语言发议论讲道理。

2.学习正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和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和特点。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诗歌朗诵的轻重、缓急、分节、节奏处理及本文思想内容。范渎后,要求学生将诗中八处有的人分别改换成具体的某种人、某类人,提醒改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尽量准确。

明确:改换要具体、明确,注意措词,有定的概括性;可改成: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残酷剥削人民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妄想流芳千古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鱼肉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等。

学生改后,抽学生根据自己所改朗诵全涛,朗诵后学生一起评议。然后,再分组齐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分析对比写法,引导更深入地钻研课文。

提问:文中八处有的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明确:两种人,对人民有利的人和对人民有害的人;

提问并引入讨论:①前四节是从哪四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②后三节与前四节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后三节对全诗起什么作用?③为了说明两种人的不同通篇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对比)④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句是什么意思?⑤最后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⑥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明确:①从生死、言行、追求、作用四个方面。②因果关系,不但呼应前文,形象地反出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结局,而且使全诗内涵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内涵容量增大了。

③这里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指的是像鲁迅这样为人民服务的人将会得到人民广泛的纪念,

④抬举表示称赞和提拔的意思。

⑤主题思想是通过鲜明的对比,歌颂鲁迅先生以及像先生一样的人,号召我们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四)总结、扩展

这首诗虽然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便没有停留于一般的纪念性文章,而是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观念。英语里有这么一句名言:Tobeornotisaquestion,意思是: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另外我们读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保尔的名言,思考他们每个时代的人生价值,那么,在今天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呢?

【第8句】:布置作业

1.熟读并理解鲁迅的《自嘲》。

2.唐代涛人杜甫有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然只有10个字,但它通过对比手法把不平等社会现象揭露得人木三分,同学课外查阅这首诗,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25288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