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界面新闻上比较火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入深水者得蛟龙,入浅水者得鱼虾】(谚)比喻敢冒风险、下大苦的,才有可能获得大的成就;怕付出大的代价,就只能有小收获。

【第2句】:【鞋子合脚走得快】(谚)比喻做事彼此间合力配套,进展自然就顺利。

【第3句】:【笼中之鸟,网中之鱼】 释义:关在笼子里的鸟,进入网内的鱼,比喻很难逃走。 例句:求你老人家,念着与我们员外八拜之情,如今既住在这里,就如笼中之鸟,网内之鱼,若要报仇,不费吹灰之力,要错过这个机会,可就无处去找了。

【第4句】:【勤能补拙,俭可养廉】(谚)勤劳能弥补自己笨拙的缺点,俭朴能培养自己廉洁的品德。指勤和俭不仅可以使人摆脱贫困,更可以培养人的美德。 也作“勤能致富,俭能养廉”。

【第5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此语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不向恶势力低头,有强烈的正义感。典出唐房玄龄等著的《晋书·陶潜传》:“潜叹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发生在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陶渊明身上。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乡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这年冬天,浔阳郡派遣督邮刘云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刘云是一个贪婪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驿馆,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素来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鉴于上司的面子,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时陶渊明再也忍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从此隐居南山,终身不仕。才有了“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水田园诗。 后人很欣赏陶渊明这种不向小人低头的品质,于是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名言便流传开来。

【第6句】:【屋里点火外头亮】(谚)比喻避着人在自己家里做事,四邻八舍的人其实知道得一清二楚。

【第7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释义:顾了小的丢了大的,或指抓住了次要的,丢掉了主要的。 例句:这种负责精神很好,可是光你一个人总忙不过来啊!搞不好,捡了芝麻反倒丢了西瓜。

【第8句】:【猫儿头差事】(惯)猫儿头:元代民间指勾结官府、称霸一方的人,转指讹索钱财的人。差事:被人派遣而去做的事情。比喻有利可图的差事。

【第9句】:【风不吹,树不摇】 释义:风要是不吹,树不会摇动。比喻事出有因。 例句:马长胜说:“风不吹树不摇,说你有缺点,也不是平白无故的。”

【第10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释义:不要求进取,只求保持现状。 例句:“岳父大人如此关怀这批苦力,中央军知道了一定感激不尽的。……” “唉,老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是了!”

【第11句】:【先道断,后不乱】(谚)道:说。 指凡事先把条件讲清楚,事后就不会发生麻烦,纠缠不清。

【第12句】:【东不成,西不就】(惯)指择偶或择业不顺利,总是不成功。也泛指事情总是办不成。

【第13句】:【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惯)指当事人不急,其他人却非常着急。讥讽人瞎操心。 也作“皇帝不急太监急”。

【第14句】:【不知者不作罪】(谚)指不了解情况而误犯了别人,应当得到别人的原谅与宽恕。 也作不知者不怪。 不知者莫怪罪。 不知者不为过。

【第15句】:【客去主人安】(谚)指赴宴的宾客及时离去,主人家才得安歇。

【第16句】:【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释义:迟早逃脱不了,总会找到。 例句:“……躲过了初一,也躲不过十五,将来总有抓住他的机会哩!”

【第17句】:【半夜吃黄瓜——不知头尾】(歇)指不知道事情的底细或经过。 也作半夜吃黄瓜——摸不着头脑。 半夜摸黄瓜——不知头尾。

【第18句】:【军无媒,中道回】(谚)媒:向导。 军队行军如果没有向导,就无法前进,只好中途返回。指行军离不开好向导。

【第19句】:【桂冠】在各种各样的比赛中夺得第一名的人,常常被人们称为夺得“桂冠”。“桂冠”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它是个舶来品,源自古希腊。古希腊人认为月桂树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木,他们用月桂树的枝叶编成冠,授给在祭祀太阳神阿波罗的节日赛跑中的胜利者。戴桂冠者有极高的荣誉。后来,人们用月桂树的枝叶编成冠冕,献给最有才华的诗人和各种比赛中的胜利者,成为一种惯例,流传下来。特别是古希腊又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祥地,奥运会的胜利者也会得到一顶“桂冠”,于是“桂冠”一词随着奥运会传向世界。大家对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记忆犹新,在那届奥运会上,获奖者除得到金、银、铜奖牌外,发奖官员还将桂枝编的花冠戴在他们头上。 无独有偶,在中国还有一个和“桂冠”词义相近的词,叫“折桂”,也来自一个和桂树有关的美丽神话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称科举考试登科为“蟾宫折桂”,又引申为各种考试与比赛的第一名叫“折桂”。“桂冠”和“折桂”,这两者同义不同源,一个为“西”,一个为“中”,中西合璧,珠联璧合。

【第20句】:【清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谚)清酒能使人面色发红,黄金能激起人的贪欲。指金钱的引诱力极大。 也作清酒红人面,黄金动道心。 清酒红人面,财宝动人心。

【第21句】:【同甘苦,共患难】(惯)指共同分享幸福,共同承受困苦与灾难。

【第22句】:【摆龙门阵】(惯)指聊天或讲故事。

【第23句】:【人心隔肚皮】(谚)人的心隔着一层肚皮,谁也看不到、摸不准是在谋算着什么。指人心最难猜测,更不要说认得清、识得真了。 也作人心隔肚皮,里外不相觑。 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 人心隔肚皮,对面两不知。

【第24句】:【螳螂捕蝉,黄雀随后】(谚)螳螂一意捕蝉,不防身后的黄雀又来捕它。比喻人往往只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祸患。 也作螳螂捕蝉,黄雀伺后。 螳螂捕蝉,不顾身后。

【第25句】:【灯红酒绿】人们在形容奢侈或繁华时常说“灯红酒绿”,“灯红”很容易理解,那么,“酒绿”该怎么解释呢?这源于古代酒的酿造过程。 起初,由于酿造技术落后,人们喝的是浊酒。所谓浊酒,是指将一定的粮食例如麦、黍、秫、稻、曲、蘖等加热煮熟后,加上酒药(酒曲),短暂发酵而酿成,这样酿出来的酒其酒精浓度很低。至今,江南民间的很多地方还保持着这样的酿酒风俗。最初的浊酒由于含杂质会略显浑浊,但仍是无色液体:在发酵过程中,由于尚未撇出酒糟,酒面上会浮起一层淡绿色糟沫。这种淡绿色泡沫很细碎,《释名》日:“酒有沉齐,浮蚁在上,沉。L然如萍之多者。”就是说酒上的这层浮沫。这本是酒在酿造过程中的一个很自然的现象,但,因为爱酒,文人墨客们爱屋及乌,开始用一些美好的词语形容这种浮沫,称其为“绿蚁”或“浮蚁”,并逐渐演变成为对酒的昵称。南朝谢眺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中就有“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之句。最著名的还有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也有直接称酒为“绿酒”的,如陶渊明“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之句。杜甫有“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晏殊有“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等句。只是把“灯红”与“酒绿”挪到一起,铺张开来,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第26句】:【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为什么会用“九头鸟”来形容湖北人呢?这得追溯到明朝的张居正,并且需要首先弄明白“九头鸟”是什么样的鸟类。 九头鸟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本来有十个头,日夜呜叫,人们厌恶它的声音,遂驱赶猎杀,后来天狗也来助战,咬下了它的一个头,于是就剩下九个头了。它昼伏夜出,畏惧火光,血滴谁家,谁家遭殃。因此在最早的传说中,九头鸟是不祥之物。那么九头鸟又是怎么跟湖北佬联系起来呢? 这得从张居正说起。张居正,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明神宗时官至内阁首辅。在位期间,推行了一条鞭法,改革了税赋制度,使得明朝的财政收入有所改善,并且任用贤臣,在加强北方边防和整饬东南沿海地区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深得神宗皇帝的信任,成为皇帝面前的“大红人”,红的时间长了也就免不了遭人嫉妒。据说当时有九大御史联合参奏陷害张居正,结果,他不仅未被参倒,九大御史反被一一整肃,都被打人大牢。因此民间便生出“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之谣,用来讽刺九大御史再厉害,也抵不过湖北出身的张居正一人。 就这样,将“九头鸟”按到湖北人的头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头鸟”的含义也跟着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今的九头鸟已成了头脑灵活、聪明多智、敢拼敢搏的代名词,象征着湖北人的智慧和优良品质。偶有贬损之意,形容湖北人狡猾的一面。

【第27句】:【经还没念,就先打起和尚来了】(惯)比喻事情还没办成,就先惩罚办事的人。

【第28句】:【吃了冬至饭,巧女儿多做一条线】(谚)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十一月,从这天起,白昼渐长。指从冬至起,白天可以多做点活了。

【第29句】:【合家欢,老人安】(谚)全家人和睦欢快,老人自然就会安康。指一家安乐过活,是老年人无忧无虑的重要因素。

【第30句】:【隔行如隔山】 释义:比喻行业不同,互不了解。 例句:参谋长虽然是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可是隔行如隔山,和土匪们取联络便不如小喜,况且小喜又是与秘书长那个系统有关系的,因此参谋长便得让他几分。

【第31句】:【打打闹闹,白头到老】(谚)指夫妻之间发生冲突争吵,是正常现象。 也作“吵吵闹闹到白头”。

【第32句】:【军无粮自乱】(谚)指行军打仗,最要紧的是保证粮草的供给。 也作“军无粮草,不战自乱”。

【第33句】:【宰相回乡拜四邻】(谚)宰相作为当朝青树林大员,回到家乡,还去拜访邻居。指官位再大也不压乡亲。

【第34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释义:比喻各家有各家的难处。 例句: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的家也不例外,也存在着矛盾。

【第35句】:【翻老底】见“揭老底”。

【第36句】:【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惯)比喻既要人好或事情做得好,又不愿付出相应的代价。

【第37句】:【竹篮打水一场空】 释义:比喻愿望落空,一无所获。“打水”又作“提水”。 例句:这主席团落在好人手里,人们分房分地,有好日子过了。要是落在坏人手里,竹篮打水一场空啊!

【第38句】:【白纸写黑字】(惯)指有了可靠的文字凭证。 也作白纸上画着黑字儿。 白纸黑字。

【第39句】:【小人无罪,怀璧其罪】见“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第40句】:【树老根多,人老话多】 释义:树老了树根多,人老了说话哕唆。 例句:你可不要嫌恩翁爷爷的嘴太碎。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更何况像恩翁爷爷常说的,花蕾般的娥玛是他身边唯一的亲人呢!

【第41句】:冷死花旦,热死武生。

【第42句】:【树上十鸟,不如手握一只】见“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第43句】:【抓着葫芦当瓢打】(惯)比喻打击错了对象。

【第44句】:【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释义:沉溺于男女私情,英雄的壮志就会消磨掉。 例句:这平生的大志,都被这娇妻美妾消磨尽了。常言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第45句】:【酱锅里煮元宵——混蛋】(歇)本指浑浊的球形东西,转指不懂道理或不明事理的人。含责骂意。

【第46句】:路不常走草成窝,坐立不直背变驼。

【第47句】:【打蛇先打头】(谚)打蛇要先打它的头部。比喻打击敌人,要先打他的首脑机关。也比喻除恶要先除首恶。 也作打蛇打头,擒贼擒王。 打蛇要打头,擒贼要擒王。

【第48句】:【抛在东洋大海里】见“丢去东洋大海”。

【第49句】:【家人犯法,罪及家长】(谚)家里的下人触犯了法律,家长要受罪罚。指家长对子孙后代及佣人不但负有教养责任,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也作“家奴犯罪,罪坐家主”。

【第50句】:【入圈套】见“落在圈套里”。

【第51句】:【吃人家碗半,被人家使唤】(谚)哪怕是吃了人家半碗饭,也必须服从人家的指使。指得了人家的一点好处,就得为人效力。 也作吃人一碗,听人使唤。 吃谁家的饭,归谁家管。 吃人茶饭,与人担担。

【第52句】:【少不舍力,老不舍心】见“老不舍心,少不舍力”。

【第53句】:【乌之将死,其呜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释义:鸟快死了,呜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说出来的话是善良而有价值的。 例句: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日:“鸟之将死,其呜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第54句】:【喊倒好】见“喝倒彩”。

【第55句】:【舍着金钟撞破盆】(惯)比喻不惜任何代价,甚至豁出性命去拼搏。

【第56句】:【朝脸上抹黑】见“往脸上抹黑”。

【第57句】:【钱有磨盘大,胆比绿豆小】(惯)形容人既贪财又胆小怕事。

【第58句】:【井里没水四处讨】(谚)井里没有小时要到处去找,不能坐等着渴死。指遇到困窘的事,要积极想办法,寻出路,不能坐以待毙。

【第59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谚)好药入口很苦,但有利于治病;忠诚的劝告听起来刺耳,但有利于行为。指直言忠告是有益的,但不容易被人接受。 也作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苦药利病,苦口利用。

【第60句】:【闭着眼睛说瞎话】(惯)指不顾事实地胡说。 也作“闭着眼睛胡说”。

【第61句】:【亲者痛,仇者快】(惯)指所做的事使亲人痛心,仇人高兴。

【第62句】:【兵来将迎,水来土堰】(谚)堰:拦水的土坝,此谓阻拦。指交战时要针锋相对地采取措施,对付敌方。也泛指做事要有针对性。 也作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来将挡,火来水灭。

【第63句】:【把秃尾巴母鸡当成凤凰】 释义:比喻过高估价或过分重用。 例句:只见贾有富猛地跳起来,哗啦一声,把桌上的酒杯、酒瓶和盘子、碟子一扫落地,咆哮如雷:“什么施工员,把秃尾巴母鸡当成凤凰!”

【第64句】:【打破饭碗】(惯)比喻失业。

【第65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惯)指没人疼爱或喜欢。

【第66句】: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

【第67句】:【破罐子破摔】 释义:比喻横下心,不顾后果,任凭事态恶化。 例句:好些年来,他自轻自贱,成了习惯,破罐子破摔,不想学好了。

【第68句】:【散了骨头架】(惯)形容非常疲惫,浑身酸困。 也作“散了架”。

【第69句】:【摔碟子摔碗】(惯)形容摔摔打打,乱发脾气。 也作摔盆子砸碗。 摔桌子砸板凳。 摔盆子掼碗。

【第70句】:怒画竹,喜画兰,不喜不怒画牡丹。

【第71句】:【拍马屁】(惯)旧时称赞马好时常拍马的屁股。比喻极力讨好、奉承人。

【第72句】:【一个女婿半拉儿】民间有一俗语,叫“一个女婿半拉儿”,它源自唐朝。 在中国古代,朝廷为了巩固其统治,常采用“和亲”的办法,即把公主远嫁番邦,结为亲家,以避战争。唐朝尤为突出。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大唐帝国经济文化繁荣,为边疆各族人民所仰慕。开明的唐太宗又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被全国各族人民拥戴为“天可汗”。当时,少数民族酋长都以娶唐朝公主为荣,唐太宗也以许配公主作为密切民族关系的纽带。 公元788年,唐德宗以咸安公主嫁回纥可汗。回纥可汗恭敬地回信说:“昔为兄弟,今婿称半子也。陛正若西戌,子请以兵除之。” “婿称半子”说法一出,立刻被人们接受。不久,刘禹锡作文引用说:“乃命长嗣,为君半子。”“一个女婿半拉儿”的俗语原来是历史上民族团结的产物。 不过,时至今日,此说有些过时,国家提倡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已占到家庭的绝大多数,生儿生女已不再计较了。

【第73句】:【棺材出了,才讨挽歌郎钱】(惯)挽歌郎:旧时在丧家送葬时,受雇为死者唱挽歌的人。比喻事情办成了才去讨要报酬。也比喻办事错过了时机。

【第74句】:【啄木鸟得了伤寒病——身子坏了嘴还硬】(歇)啄木鸟:一种益鸟,嘴坚而直,能啄开木头,捕食树洞里的虫,尾羽粗硬,啄木时支撑着身体。嘴:本指嘴巴,转指说话。 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指人内心怯懦或处境困难,而说话却还很强硬。含讥讽或责骂意。

【第75句】:【好汉做事好汉当】(谚)指好汉敢做敢为,更敢承担责任。 也作好汉做事,一人承当。 好汉做事,敢做敢当。 汉子做事汉子当。

【第76句】:【不读哪家书,不识哪家字】 释义:没有学习过,不知道其中的知识。 例句:“这里面有个原因,不读哪家书,不识哪家字。现在兴的这号洋码字,我就不会写。”

【第77句】:【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谚)指年节的交接,月份的交接,好在都是短暂的一天,容易混过;只有这一天接一天无尽头的困苦日子,最是难熬。

【第78句】:【亮牌子】(惯)比喻明确告诉人自己是干什么的。

【第79句】:【甘蔗没有两头甜】 释义:比喻不能两方面好处都占。“没有”又作“不能”。 例句:人们常说:甘蔗没有两头甜。要发财,就得担干系呵。

【第80句】:【身在福中不知福】见“人在福中不知福”。

【第81句】:【单丝不成线,孤树不成林】(谚)指一根丝合不成线,独株树成不了林。比喻成大事需要有群体的努力,只凭个别人是成不了气候的。 也作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 孤树不成林,独木不成桥。

【第82句】:【三更半夜】“三更半夜”指人静夜半之时,按现在的时间是夜里十二点钟左右。这个词起源于宋代。宋太宗时陈象舆、胡旦、董俨、赵昌言是好友,四人志趣相投,常聚在一起谈论至深夜:“日夕会昌言之第,京师为之语日:‘陈三更,董半夜’。”“三更半夜”一词由此形成。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鼓”或“更”,所以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击鼓报时,故夜晚说时间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还说“几更天”,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旧时一夜分为五更,中国有副传统春联:“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里就是用“五更”代指除夕一夜。第三更是子时,就是现在夜间十二时左右,已是深夜时分了。 “三更半夜”成为俗语,是与宋朝城市人民拥有夜生活分不开的。唐朝城市实行宵禁,北宋初年就完全解除了宵禁,宋人的夜生活开始丰富起来,改变了“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习惯,“三更半夜”也开始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时刻。可见,宋朝开夜禁是明智之举,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不然,就不会出现“陈三更、董半夜”了。

【第83句】:先撒鱼食后钓鱼。

【第84句】:【狐狸打不成,倒惹了一屁股臊】(惯)比喻没得到好处倒惹了一身的麻烦。 也作“狐子没打着,倒落一身骚”。

【第85句】:【三砖打不透】(惯)形容人非常愚笨,点不醒。

【第86句】:【敲竹杠】“敲竹杠”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钱财。“敲竹杠”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是清朝末年,各水陆要冲设置关卡,查禁烟土,但禁而不绝。烟贩挖空心思把烟土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随船从水路运往各地。一天,一艘商船驶至浙江绍兴码头时,缉私官带人上船检查,查遍船舱每个角落,未发现烟土。这时,一个老师爷吸着长烟袋,缓步走到船艄,信手在船篙上敲敲烟灰,烟袋锅儿敲得竹篙“笃笃”直响。船上商贩心中有鬼,吓得面如土色,以为师爷已经看透了秘密,慌忙掏出大把银子悄悄塞给他,请求包涵。他这一举动,倒把师爷闹糊涂了,还是师爷脑筋转得快,看了看竹杠,这才笑纳了银子,将船放行。从此,“敲竹杠”就成了讹诈财物的代名词。 二说是清代末年,市上小额交易都是用铜钱,店家接钱便丢在用竹杠做的钱筒中,晚上结账时倒出来盘点。当时上海有家店铺,老板很滑头,对待陌生主顾常常随意提价。每当伙计接待陌生顾客时,店主以敲竹杠为暗号,敲一下提价一成,坑骗顾客。 三说是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码头,中外客商云集。当时外滩的十六铺码头是国内各路客商的交汇地,一些外埠的小商贩,白天经商,夜晚为了节省开支就在码头附近路边屋檐下打地铺过夜。这就为警察局的巡捕和一些地痞流氓提供了“生财”的机会。他们以维护治安为由,向小商贩勒索钱财。小商贩就动脑筋把铜板、银元、纸币藏在挑运货物的抬杠里。可时间一长,被巡捕和地痞流氓知道了内情,不交所谓的保护费就敲敲商贩的竹杠或抬棒。小商贩们惹不起这些歹人,破财免灾,就从杠棒中倒出些银两来“开路”。从此“敲竹杠”成了强行勒索的代称。

【第87句】:【争一日之短长】(惯)短长:指胜败、对错、高低等。比喻决出一时的胜败、对错。

【第88句】:【稳坐吃三注】(惯)三注:赌场用语,指押在上门、下门和天门三个位置上的赌注。指不费气力稳得多方钱财。也比喻坐享其成,不劳而获。

【第89句】:【瓜甜瓜苦,不在皮儿上】 释义:比喻不能从表面看问题。 例句:这会儿又一口咬定他们不会学懒。瓜甜瓜苦,不在皮儿上,嘴巴两层皮,说话不费力。懒不懒,要看实践哩!

【第90句】:【拒人于千里之外】(惯)形容态度傲慢、冷淡,使人难以接近。

【第91句】:【蛇咬一口,见了黄鳝都怕】 释义:黄鳝:鱼类,生长在水边泥洞里,形似蛇。比喻受到一次伤害,心有余悸,碰到类似的情况就害怕。 例句:“这个人就是这样,啥事都钝刀割肉,很不爽快。过去苦日子过多了,人又老实,蛇咬一口,见了黄鳝都怕。”

【第92句】:【旦角】“旦角”指戏剧里女性角色,有正旦(青衣)、老旦、花旦、武旦等区别。在京剧界有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尚、程、荀。那么旦角是怎么来的呢? 西汉桓宽的《盐铁论》里,就提到“今民间……奇虫胡妲戏娼舞像。” 方以智在《通雅》中释为:“胡妲,即汉饰女伎,今之装旦也。”可见在汉代,已出现了旦角演员,尽管当时还没有完整形态的戏剧。 胡妲,在“妲”之前冠一“胡”字,为我们点明了它的渊源所自。原来我国历史上,习惯把来自西域的各种事物冠以“胡”字。比如胡笳、胡琴、胡桃、胡床等,举不胜举。 胡妲的“妲”字,任半塘先生作了正确的诠释,他在《唐戏弄》里指出:“可能乃用一汉字足以表示女性者,以录胡语之音。”(可能是用一个足以表示女性的汉字,来记录胡语之音),由于是音译,就不必拘于某字。所以唐人敦煌写本又作“黑旦”,宋人《乐府混成集》又写作“笪”和“旦”。 至于“旦”(或“黑旦”、“笪”)在胡语中的本义,《燕乐考源》作了解释:“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韵也。其声亦应黄钟、太蔟、林钟、南吕、姑洗。”可见五旦就是五音,与宫、商、角、徵、羽相当,本是西域兄弟民族的音乐术语。汉以后,随着西域艺术的内传,“胡妲”被作为表演歌舞的女性的代称。“胡妲主歌而胡旋主舞”。《唐书礼乐志》说:“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转如风。”主歌主舞应和现在的歌伴舞差不多。而伴随着戏曲的兴起,旦则演变为唱工很重的女角的代称。如宋代时有“装旦”。 元朝是我国戏曲大发展时期,杂剧中已出现了正旦、小旦、搽旦等各类旦角角色,为现在齐全的旦角名称打下了基础。

【第93句】:【遍地是黄金,缺少有心人】(谚)指发财致富的机会随时随地都有,就看人们有没有生财的眼光和心计。

【第94句】:【拉不下脸来】(惯)指不好意思,难为情,或碍于情面。 也作拉不开脸来。 拉不下脸皮。

【第95句】:【二踢脚上天——两头晌】(歇)二踢脚:双响的爆竹,点燃下端的药捻子后响一声,升到空中后上截爆炸,又响一声。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一说,响谐“想”,指两件事情都想做。

【第96句】:【一夜夫妻百夜恩】(谚)夫妻之间,哪怕只有一夜同床共枕的生活,恩情也是很深的。指夫妻感情不比其他,必须珍惜。 也作一夜夫妻,百日恩义。 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

【第97句】:【饭前饭后一碗汤】(谚)指饭前喝汤,可以润肠;饭后喝汤,可以化食:都是身体健康的需要。

【第98句】:【戏法人人都会,各有巧妙不同】(谚)指人人都会变戏法,但巧拙不同,自然效果两样。常比喻处事。 也作戏法人人会变,各自巧妙不同。 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

【第99句】:【人到事中迷】(谚)指人在事件变故中最容易陷入迷惘,亟需旁人提醒。 也作人到事中迷,就怕没人提。 人到事中迷,就怕不听劝。 人在事中迷,只要有人提。

18000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