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龟走龟路,鳖走鳖路】 释义:比喻各走各的门路。 例句:张刀柱一个人在房里左思右想,想起了一个补救的办法;“对,找朱局长去。儿子抢了头功,我去抢个二功吧!他报告团长,我报告局长,龟走龟路,鳖走鳖路。”
【第2句】:今俗称事繁不能兼顾为“不能分身”或“分身无术”。
【第3句】:【十六两】把重量单位一斤由十六两改为十两是1959年的事,改了之后,老百姓仍旧沿用若干年。而一斤等于十六两在中国至少存在了两千多年。 古代人为什么把一斤定为十六两,民间有一种说法,既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又有一定根据和理由,且能自圆其说。民间传说一斤中每一两都是一颗星,十六两就是十六颗星,包括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卖东西的人在称重量时,不短斤少两,讲究诚信,就会得足星,尤其是得到福、禄、寿三星。如果心地不良,克扣重量,就会损星。克扣一两就会减福,克扣二两就会损禄,克扣三两就会折寿。所以商家应该诚信,否则会受到上天的谴责或遭受不祥的事情。这显然是一种附会,用这种说法使不良商贩有所收敛。但古代的秤确实和北斗七星是有联系的。古时候人们把北斗七星的第四星和第五星分别称为“天权星”和“玉衡星”,前四星像一个斗,后三星像一个柄,斗和柄相互依托,保持平衡。所以,古人就把秤杆叫做“衡”,把秤砣叫做“权”,把表示重量.的若干等分叫做“星”,如“定盘星”。所以,无论经商也好,从政也好,都要敬畏手中的权力,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有句台词:天底下有一杆秤,老百姓就是那定盘的星。
【第4句】:【大伙心齐,泰山能移】(谚)泰山:我国五大名山之一,在山东省。 只要大家心齐,团结一致,就连泰山也能搬掉。指团结起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也作“人心齐,泰山移”。
【第5句】:【叉手不离方寸】(惯)方寸:指心。两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
【第6句】:【又要过河,又怕脱裤子】(惯)比喻既想办事,又怕麻烦。
【第7句】:【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惯)指说得十分动人,其实做不到或不想去做。
【第8句】:做功德隋代吉藏《胜鬟经宝窟》说:“恶尽言功,善满日德。义德者,得也。
【第9句】: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第10句】:【快刀斩乱麻】 释义:问题复杂,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例句:她虽是个女流之辈,却是个风来雨就,快刀斩乱麻的人。
【第11句】:【敲门砖,不值钱】 释义:用来敲门的砖头,门敲开,砖便丢弃了。比喻借以谋求名利的工具,目的达到后就没有价值了。 例句:他知道,到胡老大那里去,求他给说情,那只是敲门砖,不值钱。而以后到高大干那里取批条,才是目的。
【第12句】:【兜着豆子——寻炒】(歇)炒:谐“吵”。指没事偏找着与人吵架。
【第13句】:【水菜水菜,七分水三分菜】 释义:栽种蔬菜,水起重要作用,不能缺水。 例句:栽树种菜,倒是满好的,可常青道:水菜水菜,七分水三分菜,这都得靠个水。
【第14句】:【打牙祭】(惯)原指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现指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菜,改善生活。
【第15句】:【打埋伏】(惯)1指隐藏起来,待机行动。2比喻隐瞒一些实际情况。
【第16句】:【老头吃糖——越扯越长】(歇)糖:指麦芽糖,能拉长。扯:本指拉,转指漫无边际地闲谈。形容说话漫无边际,越说越多,没完没了。
【第17句】: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第18句】:【千行万行,庄稼是头一行】见“七十二行,庄稼为王。”
【第19句】:【鞋不加丝,衣不加寸】(谚)丝:长度单位,十丝等于一毫。指鞋或衣服的制作稍大一点就不合适,而鞋的制作准确度比衣服更为严格。 也作“鞋不增分,衣不增寸”。
【第20句】:会走走不过影,会文案不过理.
【第21句】:【猴弹棉花狗拉车,什么都乱套啦】 释义:比喻一片混乱,没有秩序。 例句:这年头,猴弹棉花狗拉车,什么都乱套啦。不是有事,像她这样派头的,不会脚底板痒得没事干,跑到我们这门上来!
【第22句】:“辩才”出于智慧。据《起信论》说,佛、菩萨在完全了解“宿命”、“未来”和“他心”等基础上对机说法,故能义理贯通、言辞畅达、方便善巧、毫无滞碍。
【第23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第24句】:【山里说话有鸟听,屋里说话有鼠听】(谚)在山里说话,紧防鸟儿听去;在屋里说话,紧防老鼠听去。 指人们说话,尤其是秘密的话,要紧防有人窃听。
【第25句】:【年老莫娶年少妻】(谚)老年男子不要娶年轻女郎。指男女婚配,贵在年龄相当。
【第26句】:圆通智慧神通,圆融无碍,称为“圆通”。据<三藏法数》解释:“.性体周遍日圆,妙用无碍日通。乃一切众生本有之心源,诸佛菩萨所证之圣境也。”
【第27句】: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骨
【第28句】:【吃素】在佛教初创时期,并没有要求信徒一定要吃素。在律书《十诵律》里规定可以吃“三净肉”,即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己杀的动物的肉,都是可以食用的。老百姓常说“眼不见为净”,恐怕源于此。 到了南朝梁武帝时期,僧人们才开始只吃素。梁武帝萧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认为食肉就是杀生,违背了佛教“不杀生”的戒条。他发誓断除酒肉,假如再喝酒吃肉,杀害生灵,甘愿受鬼神制裁,并将堕落到阿鼻地狱;他又规定宗庙祭祀用面粉代牲畜。梁武帝严格遵守誓言,每天只吃豆羹粗饭。 僧人们在梁武帝的带动下,开始吃素,并且成了寺院里的戒律。
【第29句】:圆融佛家谓破除妄执,圆满融通。“圆”指周遍,“融”指融通、融和。若就分别妄见而言,则宇宙万有,光怪陆离,千差万别;若就一切法本具的理性来说,则事、理万法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与波,称为“圆融”。《楞严经》卷四渭:“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华严、天台二宗有关圆融名日很多,华严立“三种圆融”,天台谈“圆融三谛”。又如唐代符载《庐山故女道+梁洞微石碣铭》:“灵以静生,境因圆融。”亦用以指文辞之周密畅达,如清代黄宗羲《与李呆堂陈介眉书》:“以高旦巾志铭中有两语,欲弟易之,稍就圆融。”
【第30句】:【吃笋子剥皮——一层层来】(歇)比喻做事不慌忙,一步步来。
【第31句】:【树老心空,人老颠冬】 释义:颠冬:方言,老年人昏庸糊涂,颠三倒四。上年纪的人糊里糊涂,说话办事难免颠三倒四,有错。 例句:阿侯什都忙赔笑说道:“却波,‘树老心空,人老颠冬’,我不会说,你会听。我说得不对,你莫见怪!”
【第32句】: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
【第33句】:【受熬煎】(惯)指倍受折磨。 也作“受煎熬”。
【第34句】:【骏马虽良,不中农夫之用】 释义:比喻虽有本领,却不被其他行业的人赏识、重用。 例句:宝刀虽利,不动文士之心。骏马虽良,不中农夫之用。英雄虽有掀天揭地手段,那个识他、用他?还要奚落他。
【第35句】:【狗屁不通】“狗屁不通”是一句不太文雅的俗语。对于不通事理、说话颠三倒四的人,人们常斥之为“狗屁不通”。其实这个俗语通常是指文理不通的话语或文章。 那么,“狗屁不通”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是一句流传中被讹变了的词语,实为“狗皮不通”。狗的表皮,与其他动物不同,它没有汗腺,但狗却长有一条比较特别的舌头,长长的、薄薄的。炎炎酷夏,狗借助于这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夏季常见到狗伸长舌头吁吁喘气,就是这个原因。“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一特点而言的。正因为狗皮密不透风,用以作床垫、椅垫,特别是狗皮褥子,可以隔潮,是冬季最佳的保暖用品。 “狗皮不通”的讹变,在于“皮”、“屁”谐音,所以就演变成“狗屁不通”。屁为污浊之物,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用此贬之,以不雅对不雅,这意思倒是更为鲜明。所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语虽不雅讽喻效果极佳。
【第36句】:【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谚:指生意场中不愁卖不了钱,只愁货物不齐全,满足不了顾主的需求。 也借指手艺行业要想使事业兴盛,就必须尽力满足人们的需求。
【第37句】:【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谚)旧时认为男子为风情女子而死,也是一件风流韵事。
【第38句】:【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谚)指受到别人的委托,一定要尽心尽力,把事情办好。 也作受人之托,必当忠人之事。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受人之托当终事。
【第39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谚)百足之虫:一种多足的爬虫,即马陆,躯干多节。僵:倒下。比喻有雄厚实力的权势门第,虽然衰败,还不至彻底消亡。 也作百足之虫,三断不蹶。 百脚之虫,至死不僵。
【第40句】:【三棱子扁担尖底子桶】(惯)三棱子扁担硌肩膀,尖底子桶放不稳。形容待人刻薄。
【第41句】:【财神爷甩袖子——镚子儿皆无】(歇)镚(beng)子儿:铜子儿,清末流通的圆形无孔的铜币,大子儿相当于二十文,小子儿相当于十文。 指一个钱也没有。
【第42句】:【仁不统兵,义不聚财】见“慈不掌兵,义不主财”。
【第43句】:【墙里开花墙外红】(谚)花在墙里开,却向墙外展现它的鲜红艳美。 比喻人或事物往住在当地不受重视,在远处却影响很大,非常吃香。
【第44句】:【三世仕宦,方解着衣吃饭】(谚)接连三辈人居官为宦,这才真正懂得穿衣吃饭。指吃饭穿衣如同一门学问,不容易深入了解。也指生活条件改善后,自然会对吃饭穿衣讲究起来。 也作“三世做官,方会着衣吃饭”。
【第45句】:【前门拒虎,后门进狼】(惯)前门挡住了猛虎,后门闯进了恶狼。比喻刚赶走一个坏人,另一个坏人又来了,灾难接踵而至。 也作前门拒虎,后户进狼。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前门驱虎,后门进狼。
【第46句】:【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释义:无房无地,形容非常贫穷。 例句:仅剩的三间茅草屋也被黄老拐夺去抵了债,他们爷孙俩已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了。
【第47句】:【驼子作揖——起手不难】(歇)作揖:旧时男子见面的礼节,双手抱拳高拱,上身略向前弯,表示敬礼。本指驼背人作揖不难,转指事情容易做到。
【第48句】:自大的人,为自己的无知筑起高墙;
【第49句】: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第50句】:磨砖作镜研磨砖瓦欲作成镜子,只能是徒劳无功。喻办事不得要领.终不能成功。原典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五:唐朝道一和尚常习坐禅,未能悟道。南岳怀让禅师问他:“大德坐禅图什么?”回答说:“图作佛。”
【第51句】:无始没有开始。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如众生、生死、时间等都是没有开始的。因果关系即建立在“无始”的理论基础上。《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解释说:“若有始则无因,以有始则有初,初则无因;以其无始,则是有因,所以明有因者,即显佛法是因缘之义。”众生由于迷惑而造业,轮回生死,也是“无始”的,称为“无始无明”(无明即愚昧)。如南朝梁真谛译《大乘起信论》说:“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无明无始,故生死无始、众生无始、世间无始。后道、儒诸家亦用其语。
【第52句】:【东说向东,西说向西】 释义:比喻没有主见。 例句:那国王着实昏乱,东说向东,西说向西,真个收了关文,道:“国师,你怎么与他赌?”
【第53句】:【蹬浑水】(惯)比喻跟着人干坏事。
【第54句】:【火中生莲】比喻虽身处烦恼中而能得到解脱,达到清凉境界。源出佛教《维摩诘经·佛道品》:“火中生莲华,是可谓稀有,在欲而行禅,稀有亦如是。”谓火中生莲是难得的,在有欲的世间行禅亦是难得的。俗语中常比喻稀有难得的事物。唐·罗虬《比红儿》诗之三五:“常笑世人语虚诞,今朝自见火中莲。”宋·苏轼《陆莲庵》诗:“陆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莲。”(李君冈)
【第55句】:太阳虽暖不当衣,墙上画马人难骑
【第56句】:不贪便宜不上当,上当只因贪便宜
【第57句】:单传原指禅家宗旨,不依经论文句,单传心印。如宋代圆悟《碧岩录》卷一:“达摩遥观此土(中国)有大乘根机,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又《祖庭事苑》:“传法诸祖,初以三乘教乘兼行,后达摩祖师单传心印破执显宗,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后指一师所传授,不杂别派。
【第58句】:【哑子做梦说不出】《无门关·赵州狗子》说:“无门著语曰: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谓不可言说的内证自悟的境界。后来人们用“哑子梦见娘,有话无说场”比喻心里明白,但无法表达出来的痛苦情景。如元·郑廷玉《后庭花》第四折:“真个是哑子做梦说不的(出),落可便闷的人心碎。”即是一例。(无名氏)
【第59句】:独柴难引火,蓬柴火焰高。
【第60句】:【官不离印,货不离身】(谚)当官的要守住自己的官印,卖货的要管住自己的货物。指人们借以谋生的东西,必须随身携带,不可轻易离身。
【第61句】:【快刀不削自己的柄】 释义:借指自己不会伤害自己。 例句:众人看了,尽皆骇然道:“怎么外感症好吃这种大补药?算来快刀不削自己的柄,一定是他错了,开错的,须接位高明先生来评评看。”
【第62句】:真谛“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大智度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第63句】:【石臼里的泥鳅——无路钻】(歇)比喻人陷入困境,逃脱不了。
【第64句】:耳闻不如目见之,目见不如足践之
【第65句】:【舍利】梵语sarira,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原来,“所遗骨分,通名舍利”。(《翻译名义集》卷五)实际上,舍利专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家传说,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经中载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入大内供养。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迎佛骨时,遭到韩愈的激烈反对,历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称为“佛牙”,相传帝释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养,故佛牙备受青睐。法显、玄奘西游时,都见到过佛牙。释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师获得,受到历代帝王的供养,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来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遗骨。入《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权)
【第66句】:【步步生莲花】莲花,是一种吉祥清净的花,出污泥而不染,清香可爱。佛教视莲花为圣洁的象征。所以佛、菩萨像都设有莲花宝座。佛典中说在印度,莲花分为四种:一、优钵罗华(华同“花”),青色;二、拘物头华,黄色;三、波头摩华,赤色;四、芬陀利华,白色。虽然因颜色不同而各有其别名,但总称之为莲华。《杂宝藏经》卷一有鹿女步迹生莲花的故事。据说鹿女每走一步,都生出一朵莲花。后来鹿女被梵豫国王娶为第二夫人,生千叶莲花,每片叶上有一个小孩,共得一千个儿子。据《南史》记载:南齐东昏侯肖宝卷穷奢极欲,仿照鹿女步迹生莲花的故事,在宫中用金片雕莲花铺地,令其宠妃潘玉儿在上面行走,称她为“步步生莲花。”后来就用这句话形容女子步态的轻盈多姿。(无名氏)
【第67句】:【拿银子当铜钱花】(惯)铜钱:古代铜质辅币,圆形,中有方孔。比喻花钱没有节制,任意挥霍。
【第68句】:世界梵语谓路迦驮都(Lokadhatu),原意为日月照临的范围,即佛教中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洲,名为一小世界(亦含有地狱、天上等领域)。又泛指宇宙,如三千大干世界或华藏世界。世含流迁意,指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
【第69句】:【进了仙观,忘了旧庙】(惯)比喻人生活环境好了,就忘了过去。
【第70句】:按“不即不离”出于《圆觉经》卷上:“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不即不离”犹言不一不异,“即”谓融合,“离”谓分别。“圆觉”是真性,“众生”是妄相,当然是有分别的,所谓“不即”;然而归根结蒂,妄相亦是真性的显现,二者是融合的,所渭“不离”。犹如波不就是水,但也离不了水。佛家好用否定式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举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去不来”等。
【第71句】:【阴一套阳一套】(惯)指人耍两面派,当面和背后不一样。
【第72句】:【瞒人没好事,好事不瞒人】(谚)正大光明的事不会瞒哄人,瞒哄人的事不会是正大光明的。指做好事光明正大,做坏事偷偷摸摸。
【第73句】: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第74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丈二和尚”指寺庙中比较高大的诸天、罗汉等塑像。俗用“和尚”来称呼罗汉等,也是可以的。例如,佛经上常有这一类话:“(佛)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就是大和尚,其中包括罗汉等佛弟子。显然,人们无法用手触摸到高大的塑像,因而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比喻弄不明情况,搞不清底细。如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二八:“丈二长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李明权)
【第75句】:刀不磨不利,人不磨不精
【第76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释义:道:道行指僧道修行的功夫。魔:“魔罗”的简称,指破坏修行的恶魔。原是告诫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诱惑的一种说法。后用来比喻一种力量超过另一种力量。 例句:哼,你别臭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那手法到底骗不过咱们丁主任的眼睛。
【第77句】: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第78句】:【贪天之功,据为己有】(惯)把天意成就的功劳,说成是由自己的力量取得的。指把别人的功劳都算在自己头上。 也作“贪天之功为已有”。
【第79句】:【骨头里挑刺】(惯)比喻故意挑毛病。
【第80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惯)比好的差一些,比差的好一些。指处于中等水平。
【第81句】:【近视眼看匾】(惯)近视眼看不清匾上的字。比喻看不清、抓不准问题的实质。
【第82句】: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第83句】:【人非草木,谁能无情】(谚)人不是花草树木,谁能没有感情?指人都是有感情的。 也作人非草木,岂能无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人非草木,焉能无情。
【第84句】:【与其欠钱,不如卖田】(谚)欠钱:借债。卖田:变卖财产。宁愿变卖家业,也不去借债欠人钱。指借债付息,殊不可取。
【第85句】:无量梵文apanmana的意译。古代印度计算极大数目的名称,大而不可计算。《摄大乘论释》卷八:“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胜鬟宝窟》卷中:“无量义者,犹是广大异名。”俗语中沿用其义。如夏衍《两个座谈会书面回答》:“电影事业的前途是无量的。”
【第86句】:【酒逢知己千盅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谚)和知心朋友喝酒,喝多少也不够;和说不到一起的人谈,一句半句也嫌多。指饮洒与交谈,贵在情投意合。 也作“洒逢知己频添少,话若投机不厌多”。
【第87句】:【依样画葫芦】(惯)照着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不加改变。 也作依本画葫芦。 依葫芦画瓢。 照葫芦画瓢。
【第88句】:【插杠子】 释义:两人抬东西,第三人拿杠子插进去。比喻事情有局外人插手干扰。 例句:再说家,仍是我当,不许你乱插杠子。
【第89句】:【瞒债必穷,瞒病必死】(谚)隐瞒债务的,必定穷愁潦倒;隐瞒病情的,必定得不到及时治疗,最终误了性命。指凡事不可隐瞒,不然没有好结果。
【第90句】:【读哪家书,解哪家字】(谚)指读的是哪一门类的书,就得要理解哪门类书的字义。借指说话做事要了解情况。
【第91句】:【吃官饭,打官鼓,官鼓打破有人补】(谚)官:公家的。旧时指干公家事不必过分认真,对公物也不必仔细爱护。
【第92句】:丈六金身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一般称佛的化身为“丈六金身”,如宋代刘昌诗《芦浦笔记·佛牙》谓:“常闻佛号丈六金身。”又如元代李翀《日闻录》:“‘佛,父母所生血肉之躯也,何为而有丈六金身?’日:‘既成而变也。”’佛像通常是按“化身”而塑造的,所以也称为“丈六金身”。其说本于《后汉书·西域传·天竺》,书中记载:汉明帝梦见一位长大的金人,顶有光明,便问群臣。有人告诉他:“西方有神,名日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
【第93句】:【拍马】“拍马”又称“拍马屁”,现在用来比喻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行为。然而,“拍马”一词,原来却是一种古老的礼俗。“拍马”源于古代西北游牧民族地区。据文史载,当时人们骑马相遇,看到对方的好马,总爱拍着马屁股说“好马,好马”,称赞一番。久之,拍马便成了人们相见时的一种礼节风俗。后来有些人看到权贵驾到,不管马的优劣,总争着上前,拍着马的屁股连连恭维:“好马,好马,大人的马好!”此处拍马是假,拍人是真(yipinjuzi.com)。 从此,也使“拍马”一词发生了质变,变成了阿谀奉承的代名词了。
【第94句】:【新鞋不踩臭狗屎】见“好鞋不踏臭粪”。
【第95句】:【毛笔】毛笔是文房四宝之第一宝。相传,蒙恬是毛笔的始祖。 《史记》记载:“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文房四谱》上也记载:“昔日蒙恬造笔,以拓木为管,鹿毛为柱,兔毛为被,此乃谓苍毫也。”《博物志》云:“秦之蒙恬取狐狸毛为柱,兔毫为被以书。”史书言之凿凿,称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 其实,在蒙恬之前就已出现了毛笔。从出土的秦之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上就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了战国笔,这些实物都比蒙恬早。可见,史书因局限性也偶有疏忽。
【第96句】:【鞍不离马,甲不离身】(惯)马不卸鞍,人不卸甲,随时准备打仗。 形容军旅生活的艰辛。 也作鞍不离马,甲不离躯。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第97句】:【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谚)君子:道德学问双优的人。家里有君子,外面的君子就会来访。指君子自会招致君子。也泛指同一层次的人总会相互往来。
【第98句】:【七情六欲】“七情六欲”一词,源于儒家典籍。“七情”是儒家所指的人的七种感情,语出《礼记·礼运》,指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是与生俱来的,不用学习。中医讲的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的总称。七情的变化,一般属于生理活动范围。而“六欲”是指人的各种欲望,《吕氏春秋·贵生》对六欲作了解释,东汉高诱作了注释,认为所谓六欲,是指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引进后,从佛家角度对六欲作了新的概括,佛家以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为“六欲”。后来,人们把“七情”和“六欲”联系起来,用来泛指人的各种感情和欲望。如《金瓶梅词话》“单道世上人,营营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的关头,打不破酒色财气圈子。”直到现在,“七情六欲”一词还经常被使用。
【第99句】: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
上一篇:谚语俗语文案挑一句适合自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