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是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杯具杰作,成于1601年,那时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圈地运动”正在进行中,社会中充满矛盾。这本书也表现出了这一点。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合集3篇),欢迎品鉴!
第一篇: 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
摘 要: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作为戏剧 艺术 大师,他的戏剧,无论是 历史 剧、喜剧,还是悲剧,都达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剧中莎士比亚塑造的著名人物哈姆雷特,连同罗密欧和朱丽叶等700余典型的人物形象一起已被列入世界文学的艺术画廊。本文主要通过对悲剧《哈姆雷特》及其艺术风格的分析与研究来探索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及其对世界文学 发展 的贡献。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格兰中部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父亲是一个商人,曾任过斯特拉特福镇的镇长。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 教育 ,先后学习拉丁文、 哲学 和历史等。莎士比亚自幼就接触过戏剧,不断有一些著名的剧团来他家乡巡回演出,这些演出使他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在文法学校,他经常在课下研读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尝试练写诗歌。14岁时,由于他父亲陷入债务,家道中落,莎士比亚不得不辍学谋生。他18岁结婚。1586年,他离开家乡,赴伦敦谋生。开始当过一家剧院的打杂工,在戏剧中扮演一些小角色。在繁忙的演员生活之余,他开始从事剧本改编和创作。在16世纪末叶,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一位成功的作家。
一、莎士比亚的文学生涯
作为戏剧艺术大师,他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部抒情长诗。他的戏剧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590年至1600年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一时期,莎士比亚初试创作,本时期是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期,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历史剧、喜剧和很少几部悲剧,这些剧作大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要代表作为:《查理三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皆大欢喜》。
1601年至1608年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时期,本时期是莎士比亚创作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莎士比亚的文艺思想变得更加成熟,他的创作艺术也达到了巅峰阶段,他创作了不朽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1609年至1613年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三时期。在此期间,他的创作基调显得深沉和忧郁,他的作品开始由悲剧转向传奇剧,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等,其中后者具有深远意义。
二、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剧作描述的是年轻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他的父亲突然暴死,得到父王的噩耗后,他立即回国奔丧。其时,叔父克劳迪斯正要登上王位,母亲正匆匆要改嫁给新王。一连串不幸的消息使他痛苦不已,抑郁寡欢,厌世之情开始在他灵魂深处产生。
正当新王与母后举行婚礼的狂欢之夜,父亲的鬼魂在城堡上空出现,向王子诉说自己的死亡真相,告诉他自己是被弟弟克劳迪斯谋杀而死的,克劳迪斯趁他午睡时,将毒草汁滴入他的耳中,毒死了他。父亲的鬼魂要王子为他报仇。
哈姆雷特下决心替父复仇,为证实叔父谋杀父亲的真相,他开始装疯,在众人面前装出一副精神失常、语言癫狂的样子。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克劳迪斯开始怀疑起哈姆雷特,先后派遣哈姆雷特的老同学去试探他,被哈姆雷特看穿识破。一天,哈姆雷特乘一个戏剧班子进宫演出之机,授意他们演出了一出凶杀戏《捕鼠机》,邀请新王和王后一起前来观看。这出戏讲的是在维也纳发生的一个蓄意杀兄案。在观看演出中,哈姆雷特发现新王面容失色、惊慌失措、坐立不安,戏未终场,便仓皇退席。鬼魂的话得到证实,哈姆雷特断定新王确是弑父篡位的叔父!与此同时,克劳迪斯为搞清哈姆雷特“演戏”的意图,授意王后找哈姆雷特谈话,同时派波洛涅斯躲在内宫帷幕后面偷听。哈姆雷特的母亲责备他对克劳迪斯无礼。哈姆雷特反唇相讥,言辞激烈,气得母亲一阵尖叫, 呼喊救命。帷幕后面也跟着发出声响。听到帷幕后的声响,哈姆雷特误以为克劳迪斯在偷听,便拔剑将其刺死。可倒下的却是老波洛涅斯。克劳迪斯害怕哈姆雷特会伤害自己,想出一个借刀杀人之机,匆匆派人把哈姆雷特遣送到英国,暗中让他们携信给英主,让英主处掉他。在去英国的途中,哈姆雷特发现新王的信件,将计就计,改写了文句,让遣送他的人到英国替他送死,自己借海盗的帮助返回丹麦。这时奥菲利娅因父亲被爱人杀死、爱人哈姆雷特被遣离国,伤心过度,精神失常,后溺水身亡。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纠集一伙反叛者要为父报仇。不久,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在奥菲利娅的葬礼上相遇。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雷欧提斯向哈姆雷特提出挑战。阴险的克劳迪斯唆使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比剑决斗,他在雷欧提斯的剑尖上涂了毒药,在哈姆雷特身旁放了一杯毒酒,阴谋让哈姆雷特或死于剑下,或饮鸩身亡。在决斗中,哈姆雷特取胜。比剑休息时分,雷欧提斯乘其不备,用毒剑刺伤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顿时警觉, 夺下毒剑也反刺对方。雷欧提斯知道自己不能活命,当众披露了克劳迪斯的毒计。这时王后因误饮了毒酒而死。哈姆雷特怒不可遏,怀着新仇旧恨,用毒剑、毒酒一齐加于克劳迪斯,杀死克劳迪斯,惩罚了这个元凶,报了父仇,同时自己亦毒发身亡。
《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在这部悲剧中,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得以充分体现。施咸荣先生说:“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提倡人道,反对中古神道,把人比作天神,歌颂人的伟大力量,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全集,vol.9,49)。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理想。”哈姆雷特成了人文主义者理想的代表人物,剧中他与克劳迪斯的冲突真实地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与英国现实社会的尖锐矛盾。戏剧一开头, 莎士比亚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丹麦发生宫廷政变,老国王被害,王位被野心家和阴谋家克劳迪斯窃取;“在新王的统治下,社会黑暗、 政治 腐败、外敌压境、民怨沸腾,窃取得来的王位岌岌可危。他的宫廷成了当时英国封建阶层混乱时代的写照。王后‘让淫亵冲没了心窍’,成了‘情欲的奴隶’,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见风使舵,是个圆滑世故的官僚。……在第一幕的结尾,老王的鬼魂‘显灵’给他之后,哈姆莱特就惊叹:‘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句台词是解开哈姆雷特性格的钥匙。从一开始他就把为父复仇和改造现实的任务结合在一起的。”(引自郭开平等)哈姆雷特本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他本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通过装疯卖傻来替父报仇。“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 哈姆雷特敢于针锋相对地展开斗争,他先后识破了奸王设下的一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 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哈姆雷特》成了一出‘巨人型’的悲剧。”(引自郭泽民)在这部剧作中,到处都渗透着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观念,体现出莎士比亚对人性的高尚和爱情的力量的坚定信念。
哈姆雷特才能超众,决心要扭转乾坤,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他总是郁郁不乐,优柔寡断。他曾多次问自己:“除了我——倒霉的我意外,谁能改变这‘混乱颠倒的时代’?”这就是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改造社会的世界观。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过分相信自己,虽然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他们,始终处于孤立的地步,这就注定了他与黑暗势力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三、莎士比亚的 艺术 特色
谈到莎士比亚的艺术特色,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莎士比亚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海涅把莎士比亚比作照耀英国国土的“精神上的太阳”,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他集天才诗人、 历史 学家、 哲学 家三位一体,他的作品具有高深的哲理,能供给人们以“高贵的养汁”;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赞扬莎士比亚作品的意义和内容“像宇宙一样伟大和无限”。他首创了现实主义手法,对人物的塑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莎士比亚高超的艺术构思和娴熟的艺术技巧主要表现在语言丰富、情节生动和题材鲜明等方面。他不愧为 英语 语言大师,在语言运用上,他的戏剧最具特色,托马斯·格雷(英国诗人)在谈到他时说:“每一个词到了他手里,都成了一幅画。”他使用的语言丰富多彩,准确精辟、生动活泼、优美动听。他不仅词汇量大,而且善于驾驭语言,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词汇、短语和双关语。他敞开了语言大门,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活生生的语言几乎全部收集进来。当今英语中许多词汇、短语、用法、谚语和格言都是从他那里继承下来的。“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满口荒唐’之言,克劳迪斯阴阳怪气之语,还有波洛涅斯擅长用的诗体语言,都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人们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莎士比亚的智慧火花和艺术光芒。”(引自郭泽民)在《哈姆雷特》剧作第三幕第一场中,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极其精彩,名段“生存还是毁灭”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已成为当今人们吟诵的名篇。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莎士比亚独具匠心。他建立起了一个巨大的人物画廊, 塑造了一系列各种各样、性格复杂、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所有的人物都栩栩如生、真实可信。“他的剧本像一幅巨大的油画,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莎士比亚传,197)他创作的著名人物形象哈姆雷特同罗密欧、朱丽叶等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一起被列入了世界文学的艺术画廊。
莎士比亚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对世界文学 发展 影响巨大。他的文学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他真实地记载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深切地表达了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尖锐地抨击了社会上层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残忍。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莎士比亚“善于描绘宽阔的时代画卷和揭示时代的基本动力。”(莎士比亚传,206)屠格涅夫称莎士比亚不仅仅是一个响亮和光辉的名字,他已经成了人们的财富,已经成为他们血肉的一部分。著名的历史学家和作家卡拉姆辛写道:“莎士比亚的思想像雄鹰一样在天空翱翔,绝不能用衡量燕雀的标准去衡量……他是个天才,他仿佛是大 自然 的化身,他用自己的目光拥抱了太阳和世间万物,无论描绘英雄和小丑、智者和愚人、勃鲁托斯和鞋匠,他的技巧同样高明。他的戏剧就像是一座无比壮观的大自然的剧坛,虽然形式多样,千差万别,但仍然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整体,无需现在的剧作家们去修改。”(莎士比亚传,207)
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戏剧家和诗人,他的戏剧深深地触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作为一位不朽的艺术家,他以自己的宝贵财富——充满哲理的戏剧和诗歌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学的艺术宝库,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正如他的挚友本·琼生所说:“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参考 文献 :
[1] 莫洛佐夫.莎士比亚传[m].许海燕,吴俊忠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2] 杨晓峰.英美文学精华[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施咸荣.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4]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m].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03.
[5] 郭开平.中外古代文学与作品选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二篇: 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
摘要本文从人物性格、剧情发展、创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四个方面,简单论述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并指出这部剧作的历史地位和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的贡献。
通观莎士比亚戏剧,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体现出了作者鲜明的创作个性。成就较高的当属他的悲剧,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深刻地揭示了权势和金钱是导致人性普遍堕落的根源,热切地呼唤人性的复归。同时他的悲剧还闪耀着强烈的理想光芒,表现理想的崇高性,表现正义力量的不可压抑和顽强抗争。
这在艺术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物性格的塑造多姿多彩。以《哈姆雷特》为例,它着重通过对内心的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深度。莎翁的悲剧以描写人与人的自然本性为核心,在戏剧冲突的构建上,不像古希腊的悲剧那样,主要表现人与外部自然力“命运”之间的冲突,而是表现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理智、信念与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而人与人之间的外在冲突在根本上,又起因于人的内在精神与心理因素的差异性。最终,外在冲突在根本上又是在为展示心灵而服务。因此,莎翁的悲剧在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拓上,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极富艺术魅力的典型。这种艺术魅力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心理蕴含的丰富性。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是随着为父复仇的戏剧情节逐步展开并激化的。而复仇的外在冲突又逐步让位于内心冲突,从而揭示出人物犹豫延宕的本质特性。从社会学角度看,哈姆雷特在鬼魂那里得知父王猝死的原因,接受了复仇的任务后,他迟迟不付诸于行动,表现出行为上的拖延和犹豫。这是由于他所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雷特,还不能胜任“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因而,他的复仇以及他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也是整个剧情发展赋予这一形象的社会历史层面的含义。但是,哈姆雷特形象的深度、复杂性和艺术魅力,还有待于哲学和艺术层面上的阐释。
哈姆雷特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是因为他所进行的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涉及到了人的生存、死亡及灵魂等形式上的问题。残酷的现实让哈姆雷特认识到,人并不像人文主义者所颂扬的那样如神一般圣洁,相反,人的情欲在失去理性规范的制约后,会产生无穷的恶,社会也趋于混乱。在理想幻灭后的哈姆雷特眼中,人的心灵是阴暗污浊的,人在本体意义上是丑恶的。克劳迪斯是十恶不赦的魔鬼。王后的堕落也是由于无法克制自身的情欲。奥菲利亚更不例外。当无法遏制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雪霜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哈姆雷特不仅看到了他人心灵的丑恶,而且也看到了自己的心灵同样是黑暗的。因此,在他的眼里,所有的人都是“十足的坏人”,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的本性”。哈姆雷特的这种悲观的认识,有着深刻的艺术概括性。因为这实际上隐喻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个性解放的口号下,人们“为所欲为”、一味放纵情欲所带来的社会罪恶,同时它也成了近代以来,欧洲文学关于人的问题思索的基本指向。出于展示人物心理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莎士比亚十分善于运用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段,“哈姆雷特”在这方面受人称道。内心独白可以把隐藏在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和欲望等,多层次地展现出来。
哈姆雷特的多次独白,就表达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生与死、爱与恨、理想与现实等多方面的哲学探索,披露他内心的矛盾、苦闷、困惑、迷茫和恐惧,有效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其次,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生动丰富。他不孤立地描写一个事件,也不单纯地表现主人公的命运,而是把事件的发展和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剧作情节丰富,每出戏剧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众多的线索互相衬托,交错发展,扩大了作品的容量。例如,《哈姆雷特》一剧哈姆雷特复仇的线索交错发展,使戏剧场面不断转换,造成戏剧高潮,产生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深刻表现了主题。再次,《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的典型代表作,在创作方法上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重性。尽管此剧取材于丹麦历史,但是通过具体场景的描写,诸如御前会议上的唇枪舌战,宫廷大厅里的酗酒纵乐,挪威军队的兵临城下,雷欧提斯的率众闯宫等等,勾画出了一个矛盾重重、浊流泛滥、内外交困、险象环生的国家现实。令人不由得不想到作者生活的现实状况。同时,场景中活动着的人物,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方式和理想追求,莫不显示出英国社会现实的“本来面目”。但是,作者在运用现实主义手法的同时,也融进了浪漫主义因素,从而使剧作的内容和形式更为和谐统一,色彩更为丰满诱人。作者的笔触到了人物灵魂的底部,反映出他们的忧虑和悲伤、苦闷和彷徨,通过对白的巧妙运用,透视了人物的复杂深邃的感情世界。另外,通过想象而构成的一幕幕奇特怪异的场景,诸如夜半城楼鬼魂的出现,“戏中戏”的设置机关,荒芜墓地中的戏谑与格斗等等,更是引人注目,动人心弦,充满浪漫诡秘的色彩。
最后,莎士比亚的语言极为出色。他是举世公认的语言大师,剧作词汇丰富,总词汇量达一万七千多个。问题和语感变化纷繁,有散文、韵文,有俗语、谚语、民谣、民歌等,为不同人物提供了符合身份的台词。他的语言高度个性化、形象化,且善于运用比喻和双关。总之,莎士比亚戏剧的丰富遗产,对世界戏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研究》,1982年第1期。
[2]《莎士比亚与现代戏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责任编辑:admin)
第三篇: 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
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末的一部丹麦史,1576年一位法国作家把它写进他的故事集里;16世纪80年代中,伦敦舞台上曾多次上演过莎土比亚同时代剧作家据此改编的戏。1601年,莎士比亚又把它重新改编,把一段中世纪的封建复仇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哈姆菜特的形象也成为世界文学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他开始在《哈姆莱特》中,深刻揭示出这一矛盾。他通过这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哈姆莱特》不仅思想内容上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它也是莎士比亚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恩格斯提到过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莎土比亚很注意情节的安排,他的戏剧常常包含几条平行的或者交错的情节。《哈姆莱特》中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之间的不幸的爱情;写了哈姆莱特和霍拉旭之间的真诚的友谊
以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还写了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其次,《哈姆莱特》情节的丰富性还表现在它描绘的生活面很广阔,从宫闱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军士守卫到民众造反等场面。在描写生活时,莎士比亚常常突破古典戏剧的清规戒律,把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结合在一起,如在奥菲利娅落水淹死的悲惨场面之后,紧接着是掘坟墓者插科打诨的场面。这种“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称道的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之一。
除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来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外,莎土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还充分利用“独白”这一传统手法,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得他的性格更加深刻和丰富。全剧中主人公的重要独白共有六次之多,有的戏剧性强,有的富于哲理,但都有助于揭示性格。莎士比亚是语言的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他的戏剧主要用无韵诗体写成。又结合了散文、有韵诗句和抒情歌谣等,不同的文体在剧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莎士比亚按照人物的身分与处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文雅或粗俗,哲理或抒情,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助于表现人物。克劳狄斯与波洛涅斯,雷欧提斯与奥斯里克,王后与奥菲利娅,哈姆莱特与霍拉旭,所用的语言都各如其人。同是一个哈姆莱特,装疯时的语言与平时的也各不同。此外,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
莎士比亚的悲剧有三个特点:(一)它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人文主义者认为,悲剧之所以为悲剧,必须以主人公的灾难性结局而结束,而死亡是一个人最大的灾难。近代和现代悲剧就不是这样,重要的不仅在于悲剧主人公个人的遭遇,而在于悲剧表现的矛盾的深度,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深度。莎翁悲剧的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当然更不是悲观。(二)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这是阶级偏见和时代局限使然。(三)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主要的悲剧作品之一,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莎翁悲剧。叙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当时在德国维登堡大学读书,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毒死老哈姆莱特,篡夺了王位,并霸占了哈姆莱特的母亲。哈姆莱特回国后,通过父亲的鬼魂,叙说自己致死的原因。他遵照鬼魂嘱咐,决定为父报仇,这时叔父国王克劳狄斯,开始对哈姆莱特产生了怀疑。在大臣波洛涅斯的策划下,利用其女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去试探他,又指使哈姆莱特两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前去打探,都被哈姆莱特识破。哈姆莱特利用剧团在宫廷演戏的机会,准备杀死国王。结果他误杀了情人奥非利娅的父亲,奥菲利娅因为父亲被哈姆莱特杀死,疯癫自尽。国王乘机挑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以比剑为名,设计用毒剑刺死了哈姆莱特,该剧的结尾,哈姆莱特、国王、王妃、雷欧提斯同归于尽。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莱特的人生命运就是不断的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世人看,最后包括他自己。首先,兄弟为争皇位相残,亲情被无情的毁灭了,其间包含着“乱伦”的恋情,母子之间的亲情也被摧毁。其次是爱情,莎士比亚巧妙的设计了王子哈姆莱特误刺情人奥菲利亚的父亲的情节,接着奥菲利亚跳河自杀,一段美好的爱情也就终结,这是第二次毁灭。第三是哈姆莱特识破两个同学被收买打探自己,令他感觉友谊的不值一文。就这样,在莎士比亚的设计下,主人翁的亲情、友情、爱情就这样的被毁灭在观众面前。故事的结束部分,用的是同归于尽手法。莎士比亚在这里将主人翁自己也给毁灭了。所有被看作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一一的被莎士比亚毁灭,尤其最后哈姆莱特的决斗,这里莎士比亚将这个毁灭过程具体化,让观众看到整个毁灭的过程,毒剑、毒酒所有这一切将这个悲剧具化,使悲剧的效果得到放大。
莎士比亚的悲剧集中的描写矛盾。这也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一个特点。他始终将主人公置于一个矛盾的漩涡中,以至于不能自拔。在矛盾中的周旋是身心遭到煎熬。身体的矛盾是悲剧的初级阶段,但是心灵上的煎熬,就将这种悲剧效果发挥到极致了。莎士比亚就善于营造这种心灵上的矛盾。“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这是哈姆莱特剧中心理煎熬的集中体现。哈姆拉特需要复仇,为自己的父亲复仇,但是自己优柔寡断的性格也不允许他这样做。爱自己的母亲,却不得不对自己母亲冷眼以对。当他听到鬼魂的话时,他一方面半信半疑,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的犹豫和软弱而感到自责。他利用戏班在皇宫中上演阴谋杀兄夺妻的戏贡扎古之死证实了叔父的恶行,于是他决心为父报仇。他意识到,他的复仇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正义的伸张,但是他又感到自己势单力薄,怀疑自己是否能担当如此重任。当他又机会杀死仇人的时候,心理上又出现了矛盾,他意识到“忏悔的人死后会上天堂”,又以这个理由,放弃了自己复仇的机会。在他误杀情人父亲后,他被遣送往英国,他叹息复仇计划出师不利,感到新王已经看出他的敌意必致他于死地。于是他不顾一切,利用与雷欧提斯决斗的机会与新王决一死战。矛盾在这里终于得到释放。
哈姆莱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莎士比亚的悲剧正是通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通过对矛盾的激化,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这也是莎士比亚的悲剧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
上一篇:艺术活动50字集合3篇
下一篇:艺术活动50字感悟集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