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普盖尼奥涅金》读书笔记
叶普盖尼奥涅金读书笔记篇一:叶普盖尼奥涅金
冰凉的生活中的迷途者:叶甫根尼.奥涅金
在叶甫根尼.奥涅金奥涅金的时代,拿破仑刚刚退去不久,法国大革命的激昂呼喊声依稀还在天地间回响。这时的沙皇俄国象一个刚迈出家门不久的孩子,正准备全面走向欧洲。叶甫根尼.奥涅金象一个在黑屋子中忽然醒来的人,他发现四周一片黑暗,而周围的人依旧在黑暗中沉睡,坐着各种庸俗的梦。奥涅金是个可悲的人,他既不愿在黑暗中继续睡去,象别人一样回到无所用心的梦中,却又没有勇气冲破这黑暗去寻找光明,只好在黑暗中孤寂地生活下去。黑暗使他的心灵麻木了,甚至丧失了爱的能力,他没有能够在黑暗中发现美,没有意识到其实这种生活中也有值得追求与信赖的东西,黑暗虽然可憎,但并不意味着在黑暗中生活就该象爬虫一样,无所事事地等待着末日的到来。奥涅金杀死了连斯基,实际上是杀死了自己;他拒绝了塔吉雅娜,实际上是拒绝了生活。他的心早已死去,他的世界也早已死去。连斯基固然是最好的朋友,塔吉雅娜的爱情固然珍贵,但在无望的生活面前,这一切和尘埃又有什么区别呢?他的生命早在他醒来的那一刻起就走入了末路。
实际上,叶甫根尼.奥涅金并没有完全从梦境中醒来,他处在半梦半醒中,脑子里一片浑浊。他虽然厌倦了主流社会,却又没有完全摆脱主流社会的影响,他的思想中依然残存着主流社会残渣。杀死连斯基,是为了虚伪的荣誉。而后来之所以爱上已为人妇的塔吉雅娜,只不过是因为出落得更具上流社会气息。实际上,塔吉雅娜最美的时候,正是她勇敢地向他表白的时候,那时候的她纯洁、善良、敢于追求自己的生活。而进入上流社会的塔吉雅娜,已经褪掉了原先一半的光芒,取而代之的是上流社会所认同的浮光掠影中的所谓美貌和风韵。奥涅金看不到塔吉雅娜最美的一面,他的眼光实际上与他所厌倦的上流社会是一致的,所以他被塔吉雅娜拒绝自然在情理之中,虽然普希金曾强调塔吉雅娜依然爱他,但是从情理上来看,塔吉雅娜已经不再爱他了。
叶甫根尼.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作品中第一个“多余的人”,他虽然具有“多余的人”的共同特征,但他还是一个没有多少头脑的人,相当懵懂,还配不上塔吉雅娜。
《奥涅金》:幸福和缘分时机无关
看过这是一篇对电影《奥涅金》的评论
(芷宁写于2009年7月22日)
年初芭蕾舞剧《奥涅金》上演时,一时间相关话题频频见诸媒体文化版,芭蕾演出未能看成,据说被改编得符合普通观众的理解需求。
年少时看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对其中错过的爱感到一点小惆怅,年长后却不会如此,反而对主人公没能在一起感到欣慰,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
么的人生活在一起会很痛苦,而奥涅金是个迷失中的贵族青年,他“急于生活,又忙于感受”,缺乏毅力和恒心,无付诸实践的能力和耐心,他看得到现实的无奈,却无法去改变,更不想实际去营造幸福。如他预想中的那样,倘若他接受达吉亚娜的爱情,那么以后的生活便是上流社会夫妇千篇一律的模式,牵手、亲吻、求婚、结婚,然后是没完没了俗不可耐的宴会舞会交际,接着产生厌倦,彼此冷漠,继而偷情……
或许不是奥涅金太悲观,而是现实真的无趣,他一直清醒,像个局外人,因看透了结局而不愿去接受幸福,也或许是怜惜清丽脱俗的达吉亚娜,不愿她因自己而改变,但是,生活有时候不是想象的模样,奥涅金忘了幸福需要经营维系的重要性,或许他没忘,只是无法实践。
重温1999年影片《奥涅金》时,依旧有这种感觉——达和奥不在一起挺好。而且相较于这些,对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于彼时社会的“多余感”,也随着宅居生活的深入而越发深刻。不可否认,奥涅金是一位怀疑论者,还有点不可知论者的味道,他厌倦上流社会的虚伪乏味,缺乏对生命的热忱和生存的勇气,对什么都恹恹的,他没有了生活的方向,流连芳丛只博得个“情场高手”的浪名。在思想层面上,他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但身心却又始终拘于贵族青年的圈子,这样的他很痛苦,这痛苦的一方面便体现在他对爱情的态度上。
当他见到让他耳目一新的邻居庄园主的女儿达吉亚娜时,他决定逗留在伯父的庄园,但当达吉亚娜递给他书信表达爱意时他又退却了。因为他害怕,他对改变固有的生活模式无能为力,他怕短暂烟花般倏忽的幸福之后,是无边无际的失落,于是唯有追寻更多的放纵和刺激,调情、决斗仿佛家常便饭。
这部影版许是改编篇幅的关系,达吉亚娜的形象似乎不如原著长诗体小说那么丰润,但其中的要点都在,特别是两人重逢后的戏份,很具代表性。女导演玛莎〃费因斯显然知道如何以灵巧而细腻的触感来表述这段因人物性格而导致错过的爱情。在演员选择上,玛莎举贤不避亲,请她的哥哥拉尔夫〃费因斯饰演奥涅金,似乎费因斯家族的人各个在文学影视方面有突出的天分,不是能写会画的,就是能拍善导的,还有特能表演的,除却大费因斯“英国病人”拉尔夫在影坛颇具影响外,小费因斯“恋中莎翁”约瑟夫的演技也令人看好。拉尔夫仿佛是生来具有贵族气质,并在这种气质中流露出一丝阴霾沉郁,非常适合诠释与众不同的贵族。如果说片中饰演达吉亚娜的丽芙〃泰勒在把握女主人公年轻戏份时有点不足的话,那么最后的几场戏,她却赋予了角色贴合的气质和入心的感动,内敛深沉贞静凄清而悠远。
较之于最后一场的内心剖白,个人更欣赏达吉亚娜在广场滑冰的场景。此时已为公爵夫人、奥涅金堂嫂的她穿着黑色大衣头戴同色帽子在冰上独自穿行,溜冰人群中的她长身玉立,分外醒目,她看上去面无表情,眼神冷寂,观众却恰恰在此时看到更多复杂难言的感受,如同触摸到了她孤寂痛苦的内心。不远处,重新陷入爱恋的奥涅金坐在长椅上,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视着她的滑行和转身,此间的气氛被营造的张力十足,内心碰撞既疏又密地交织在一起,仿佛多一分,画面就会爆掉,少一分便会失掉所要表达的东西。
达吉亚娜最后的剖白显露出了这个娴静镇定女性的性格特点,使她的形象立体了——当收不到回信的奥涅金闯进房间时,却见达吉亚娜独自坐着读他的信,泪流满面,仿佛以前那个达吉雅娜的重现,奥涅金跪在她脚下,她终于流泪说出了心中的痛:“那时我比现在年轻,纯真,我爱过你,可得到的只有冷酷和教训;那时你不爱我,为何现在又来追逐我?是否因为我现在成了上流社会的
人物,又富豪又显赫,我丈夫有战功,受过伤,得到宫廷的宠幸,如果我的荒唐、失足就会被人传为笑柄,这样,或许就可使你自炫为“情场圣手”?以前你对我的青春幻梦至少还有一丝怜悯,可是现在是什么使你跪在我脚下?对于我,奥涅金,这种富贵算得了什么?我宁愿抛弃这一切荣华,回到乡间去;可是幸福已然消失,命运已经注定。我虽然爱你,但我已属于别人,我将要一辈子对他忠实,我请求您立刻离开我。”
经过多年的等待失落徘徊和痛苦后,达吉亚娜似乎比逃避、游历归来的奥涅金成熟了,幸福无法找补,更无法追回,是否幸福实际上和缘分、时机都无关,而和个人的性格息息相关,“急于生活,又忙于感受”的奥涅金恰是个注定不会幸福的人。
不过再仔细想想,有时候一个人能“急于生活,又忙于感受”也挺好,总比臣服于生活,懒得感受强点。
关于爱情
——我读《叶甫盖尼〃奥涅金》
这是一部可以当作小说来读的诗,但是,这里没有诗的晦涩,只有诗的热情。别林斯基是这样评价《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他说那是“普希金最真诚的作品,是诗人幻想的宠儿,很少作品能这样充分、明确、清晰地反映一个诗人的个性。我们在这里看到他的全部生涯、他的心灵、他的爱情。我们也看到他的种种感情、观念和理想。”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一部“俄罗斯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以爱情故事为情节,构成了一部悲剧式的社会史诗,为我们铺展了一副19世纪20年代俄罗斯广泛的社会图。书中的奥涅金患的是“时代的忧郁病”,赫尔岑曾说过:“像奥涅金这样的人在俄罗斯每走一步都会碰见他”,他们不满于现实,又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只能在虚无中唉声叹气,在无聊中耗尽生命。别林斯基则干脆把他叫做“聪明的废物”,这也就是代表19世纪俄罗斯文学最高成就之一的“多余人”。
奥涅金,这个曾在上流社会如鱼得水的青年,在第一章里完全是个纨绔子弟,醇酒、美食、打扮、调情……这就是他生活的全部。终于,这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青年,对这种上流社会醉生梦死、庸俗单调的生活产生了厌倦。这时,伯伯的过世又让他接触到了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然而乡村的恬静并没能让他的心就此安定下来,多情的达吉雅娜也无法重新唤起他对生活的热情。怀疑、厌世、虚无,变成了奥涅金的人生信条,他特别喜爱《唐璜》和其他愤世嫉俗的作品,书中的评注大量暴露了他的自私和幻想的破灭,而可怜的达吉雅娜只能在他阴郁的文字下暗自伤心。
诗能触动人心底最温柔的情感,合上书页,我还久久地激动着。最是感动我的还是那一份少女的初恋情怀,少女达吉雅娜的真挚、清纯和痴情,被普希金刻画得细致入微。与妹妹奥丽加的简单肤浅不同,达吉雅娜的爱是深沉而执著的。奥丽加对于连斯基的死,也确实悲伤了一阵,但是一个轻骑兵很快又掳走了她的心,她又重新快活起来了,这时候,连斯基坟上的青草还没有长出来??而达吉雅娜,从最初的为奥涅金的教养和翩翩风度所吸引,到在奥涅金接触过的东西中寻找奥涅金的影子,从奥涅金的书里阅读奥涅金的思想,达吉雅娜的爱一直是建立在灵魂之上的。
达吉雅娜对奥涅金几乎是一见倾心,因为在普通的乡村里,像奥涅金这样既有教养,又有风度的男子,显然是迷人的。
“轻浮的女人会冷静地权衡得失,
达吉雅娜却爱得那么实在,
她无条件地献身于爱情,
犹如一个讨人喜欢的小孩。
她不会说:我们再等一等吧——
这样就能提高爱情的价值,
这样就能紧紧地吸引住他,
起初给他一点希望,挑起他的
虚荣心,然后跟他若即若离,
使他心中痛苦难熬,接着
再用妒火烧起他的情意;
不然享尽快乐他就会厌烦,
这狡猾的俘虏就会时刻
想冲出给他步下的罗网。”
这到底让我想起了屠格涅夫《初恋》中的女主角,那个破落公爵的女儿可是要比达吉雅娜成熟得多,为了自己的开心她玩弄着别人的感情,总是给人以希望,却从不轻易承诺什么,这些爱情的技巧她都懂,所以在那场爱情的游戏中,她总是那么的游刃有余。可是当她真正开始恋爱的时候,她又同对爱懵懂无知的达吉雅娜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达吉雅娜与那些同奥涅金一样在社交场上如鱼得水的女孩不同,她的爱是热情奔放而毫无保留的。这个纯朴的女孩,在突如其来的爱情面前,全然不知道什么是自我保护。有人说这就是轻浮,在这首诗之前现在的我也许会同意这种说法,因为教育和社会教会了我们要理智——爱也是需要条件和技巧的。在达吉雅娜面前我只能感到羞愧,想起年少时也曾经有过的不顾一切,我在心底深处为这个女孩叫好。
再来看看奥涅金是怎样来拒绝我们的达吉雅娜的吧。
“请您平静地听我的忠告:
少女们往往喜欢想象,
不时变换着转瞬即逝的幻想;
犹如一棵小树到了春天,
总要换上一片能绿的新装。
看来上天就是这样注定。
您会重新爱上一个人:但是……
您应该学会克制自己,
不是每个人都象我理解您,
不谙世故往往招来祸事。”
爱上一个人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盲目,我们需要更多时间去校对爱的真实。很多人在回顾自己的初恋时,都会觉得那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我们往往把自己的初恋情人想象得太完美了,在盲目的爱情面前我们忽略了很多生活的真实方面,达吉雅娜正是这样。当时的奥涅金就是她理想中的爱人。
事实上,在奥涅金的冷漠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个空虚的灵魂,他无所事事,从来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可以去忙碌,也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可以去追求。在他所处的上流社会他看到的接触到的都是欺骗、虚伪和装腔作势,而他,并不具有足以从这种环境中脱身的坚毅性格,懒散的贵族生活使他想得多,做得少,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热情和毅力。在他20岁时,他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人了,做出一副看破红尘的样子,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没有爱情的生命是可悲的,而宝贵的生命,就在这种漠然中消逝了:没有目的,无所作为。终于,他又开始了随波逐流,不再追寻生活的终极意义,重新追逐世俗的享乐。这就是奥涅金,各位读者清醒地看到的奥涅金。这个不相信爱情的奥涅金,也许早就忘了自己美好的初恋,他以为达吉雅娜的爱与更多象奥丽加这样的少女一样,只是出于少女怀春,是不会长久的,因此他甚至冷静地劝说达吉雅娜要学会克制地对待感情。
达吉雅娜可不是这样的,时间证明,她的爱是深刻而又长久的。作者对达吉雅娜始终只有不遗余力的赞美,可能,这让他想起了少年时的某个恋人?在诗人眼中,达吉雅娜就是自然界营造的女神。达吉雅娜这个名字本身就绝少文明的痕迹,“提起这个名字,人们就会想起古代和使女”,达吉雅娜像俄罗斯醇厚的黑土,厚实而丰沃,决不矫揉造作;像俄罗斯的大自然,纯洁而质朴,浑身散发着自然的生命。奥涅金也曾对连斯基说,在奥丽加与达吉雅娜之间,“我宁愿挑选另一个,要是我象你是一个诗人。奥丽加脸上缺少生命的烈火。她就象凡〃戴克笔下的马利亚:生着个圆圆的红红的脸,恰如这个无味的月亮,漂浮在这无边的天边。”但是,他终究没有接受达吉雅娜爱的表白。正如乡村的寂寞和单调是奥涅金所欣赏却又无法忍受的,城市的生活已经给奥涅金形成了对女人的一套评价标准。乡村姑娘达吉雅娜是无法得到奥涅金的真正认同,当灰姑娘变成公主的时候她才能吸引众人的目光,尽管灰姑娘只是参与了一次包装:华美的衣裳、高雅的气质、得体的谈吐。
奥涅金自然也是其中一位,但是与别人远远的欣赏不同,达吉雅娜给他带来的还是一种心灵上的震撼,这个曾经爱过自己却被自己忽视的姑娘,今天面目一新地出现在自己面前,而自己却依然是那么的落寞,即使是对所谓的平静的追求也早就放弃(而这正是当初拒绝达吉雅娜的理由)。这时候,一种强烈的感情产生了!这是多么的自然。所以说,要报复抛弃自己的恋人,最好的办法不是伤心堕落,而是振作起来,证明自己可以活的比他更好,更光彩迷人,让他永远都后悔自己错误的选择。达吉雅娜当然不会想的那么多,她是多么简单的一个姑娘;奥涅金也绝不是什么负心汉,他没有利用姑娘的感情去伤害她,这到底只是一种比拟。
达吉雅娜曾经爱过奥涅金,也许至今还在爱着他,但是现在,她却拒绝了奥涅金!我们都知道,在人的一生中,最最宝贵,最最难忘的美妙感情往往都是不现实的。也许正是这种不现实、不确定给人带来的种种遐想吧,在达吉雅娜这样重感情的人心里,一些美好的往事总是在逐渐的沉淀和聚集中。奥涅金的形象经过多年想象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早就不是原来那个现实的他了。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初恋只能有一次,最是难忘的就是初恋情人。奥涅金虽然拒绝了她,但在
叶普盖尼奥涅金读书笔记篇二:奥涅金“多余人”人格形象分析
奥涅金“多余人”人格形象分析
刘雨
天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09501262
内容提要:以叶普盖尼·奥涅金为代表,“多余人”之所以被称为“多余人”,是因为连他们自己都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自认为是“多余”的。受特定社会环境影响,其人格中,本我和超我强烈冲突,自我渐渐迷失了,只能被动选择各种各样的逃避行为。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精神分析
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在他的长篇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中塑造了一个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多余人”。这一形象不仅多次出现在俄罗斯文学中,如赫尔岑的小说《谁之罪》里的别里托夫;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里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里的罗亭;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莫夫》里的奥勃洛莫夫等,对其他国家的文学创作亦有一定影响。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笔下《后来的事》主人公长井代助、鲁迅《伤逝》的主人公涓生,甚至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都能看到“多余人”的影子。作为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我们可以从诸多人物形象中总结出“多余人”的共同的特征:出身于没落的名门望族,素受文化教养,不为官职钱财所利诱;也能看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弊病和缺陷,在反动专制下深感窒息。他们虽有变革现实的抱负,但缺少实践。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气,只是用忧郁、彷徨
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上无所作为。
“多余人”形象诞生于现实主义文学,必然是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多余人”生存状况的真实记录。“多余人”大多是悲剧的,可是“多余人”的悲剧是如何诞生的?贵族知识分子们的“多余人”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关于这个问题,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依德提出的人格结构分析理论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弗洛伊德在其著作《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将人格的结构概括为三个方面: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id)是在潜意识型态下的思想,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本我的目的在于遵循享乐原则。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下面将以最典型的“多余人”——叶普盖尼·奥涅金为例,分析“多余人”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本我”的发展遵循享乐原则,奥涅金的家世恰恰能充分满足他
的各种本我欲望。出身贵族,经济上必然十分阔绰,困扰下层人民世世代代的温饱问题对奥涅金来说根本不用考虑,生活无忧;奥涅金“从儿时起,他就在钻研”“爱情的艺术”,“从很早,他懂得怎样逗引,惯于谈情的风骚妞儿上钩,还有意惹得她心神不宁,然后踢开心目中的敌手!”作为贵族社交圈内的情场高手,相信奥涅金的“力比多”也不会受到压抑;长诗开头提到“他的父亲拿退职书回了家”,可见奥涅金的家庭和政治斗争无关,用不着争权夺利来保证家族的生存。加之奥涅金长相英俊,风度翩翩,作为社交场上的宠儿在贵族生活圈这片温床中生活得如鱼得水,可以尽情放纵自己的欲望。
然而人是理性的动物,不可能任由本我欲望无节制地释放,自我会发挥控制压抑本我的机制,这种压抑不是主观的,而是正常人格发展中的无意识行为。“多余人”之所以会有“不为官职钱财所利诱”的特点,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人格高尚,而是因为他们身处特权阶级,温饱、性欲、金钱等欲望得以轻易满足,不会产生移情或升华作用
转变为人生追求,只能被当作原始欲望加以否定和压抑。金钱权力对普通人来说是生存的保证,而对他们来说,只是罪恶的代名词。
自我对本我的压抑,主要是借助超我的力量来完成的。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它的形成有两个来源:社会准则与所受的`教育。《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故事发生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统治的晚期。当时俄国,是一个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国家,统治阶级依靠鼓吹君权神授,宣传神秘主义等形式禁锢人民思想,巩固统治,贵族内部则以形式化的礼仪规范来维护秩序。这样一套社会准则完全是用来维
护贵族们骄奢淫逸的生活的,对本我的压抑,只能依赖于教育。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奥涅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勤思善学,涉猎广泛,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拜伦诗歌追求自由,反抗专制的精神??很自然地,追求理性,反对愚昧的启蒙思想使他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怀疑:
“他的感情早已冷却,
世俗的烦嚣已使他厌倦,
没有一个美人能把他吸引住,
或长久占据他空虚的心坎。
偷情也逐渐没有味道,
更不用说良朋和友情”。
质疑自己生存环境的奥涅金忧虑了,恰逢其时,乡间的叔父去世,留给他大片庄园和土地。新的生活环境或许对他来说意味着新的生活方式?他满怀兴趣地来到乡间,在自然中追寻拜伦的浪漫主义,用较轻的地租来代替徭役重负,试图进行农事改革来实践自己的社会理想??但是,乡间自然仍是社会的一部分,在奥涅金周围活跃的,依然是腐朽的乡绅地主,和以前在社交圈上活跃的人们相比没有什么区别。奥涅金怠于再和这些人打交道,只要听到这些邻居拜访时马车的声音,奥涅金就会不耐烦地骑马逃跑。对自己生活的否定,逐渐上升到了对贵族阶层的否定,对俄国社会制度的否定。
既然奥涅金有知识、有进步思想,对贵族阶层强烈否定,为什么不能彻底和贵族阶级决裂,成为革命的十二月党人,反而一直在乡间
浑浑噩噩地生活,直至遵照陈旧的决斗习俗,犯下杀死自己朋友的大错呢?
奥涅金接受进步思想,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借助知识,他在超我中塑造出崇高道德,压抑了本我中的原始欲望,建立了超越了落后贵族地主阶级的高尚的人格;然而,超我中的社会准则部分仍影响着他,制约着他。别林斯基在评价《叶普盖尼·奥涅金》时,把奥涅金的性格归之于当时的社会,指出“他的性格是高贵的。罪恶潜藏在社会中,不在人性中,因为社会,那就是说人类发展的形式,根本还没有达到完善的境界,所以我们在社会上只看到一切丑恶是不足为奇的。”别林斯基说罪恶不在人性中,我想不如说,是社会的罪恶引发了人性中的原始罪恶。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是本我原始欲望的映射,罪恶的社会准则却纵容贵族的这些欲望,而不是压抑。奥涅金自小生活在这样一种生活环境中,耳濡目染,可以说,他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超我,只有后天接受的知识这一半力量压制本我欲望,另一半力量,社会准则,纵容本我欲望。他通过学习而得的零散知识既要压抑自身对各种欲望的渴求,又要对抗腐朽罪恶的社会准则,防止自己被同化。这种思想性的对抗越激烈,奥涅金越会感到痛苦,迷茫,越是迷茫,便越会感到无力反抗。他惧怕“社会舆论”、“名誉的发条”,他忍受不起“蠢材们的窃窃私语、哈哈大笑”。他虽然轻蔑上流社会,但不能超出它。他所屈服并奉为自己行为准则的,正是贵族社会的准则,也正由于他屈从了本阶级的道德原则,才杀死了自己的朋友。决斗一事充分地征明了他无力反抗自己的阶级。
叶普盖尼奥涅金读书笔记篇三:第六章19世记文学复习总结
第六章19世记文学(一)
第一节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的原因:浪漫主义是产生18世纪末,繁荣与19世纪
上半叶欧美文坛的文学运动和流派
二.产生的原因:(一)社会发展(二)法国大革命(三)自身的发展(四)
思想基础(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最早发端于英国和德国。彭斯和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
三.1813年斯塔尔夫人《论德国》夏多布里昂的《基督教真谛》他们共同努
力在1805年左右促成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一个浪潮,第二个浪潮从拜伦开始,第三个浪漫发生在法国以雨果为首的一大批作家纷纷涌现。
四.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就算结束了。
五.浪漫主义文学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一)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舒发,
有强烈的主观性(二)崇尚大自然歌颂自然美(三)重视民间文学(四):艺术上采用夸张的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六.德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代表人物代表作:诺瓦利斯(1772
-1801)《夜的颂歌》霍夫曼(1776-1822)
七.海涅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文学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时期的重要诗
人,他既是浪漫主义的“幻想之王”又是结束德国浪漫主义,开创德国新诗派的“第一只夜莺”
八.名解:湖畔派: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代表
人物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三人,他们的诗歌厌恶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否定技术进步,主张倒退,妄图用中世纪宗法制生活方式抵制资本主义工业文学。但是他们不像感伤主义者那样用空洞的情感去替代现实,他们的全部诗作的基本主题的是在个人的感受中,厌恶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种种社会丑恶,向往大自然的山川秀色,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和人生的最后归宿。
九.华兹华斯在1800年出版《抒情歌谣集。序言》英国烂漫主义宣
言
十.拜伦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散懒的时刻》《恰尔德?
哈罗尔德游记》
十一.明解:“拜伦式英雄”:拜伦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式的英雄”
是19世纪诗人拜伦在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一系列与社会对立的孤独的反叛者。他们既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他们又是社会的牺牲者。这些形象反映了拜伦自身苦闷失望的情绪和渴望斗争的意愿。这些形象既有巨大的进步意义,又反映了拜伦思想的局限。代表形象哈罗尔德
十二.拜伦创作出了一组被称为“东方叙事诗”的传奇作品《异教徒》《阿比杜
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巴里西纳.《科斯林之围》
十三.拜伦《唐璜》是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叙事诗。一句话概括“揭示人类虚伪
的道理》
十四.夏多布里昂的《基督教真谛》成为浪漫主义文学中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
美的范例。《阿达拉》煞费苦心地论证了基督教,上帝,灵魂不死等等问题,在表现世俗爱情与宗教信仰的矛盾时,夸大宗教的力量。
十五.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戏剧
家,和小说家。
十六.悲惨世界分析题:
以《悲惨世界》为例,分析雨果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人道主义的本意是:把人当人对待。在好多大作家的作品中,人道主义表现为对弱者的同情。凡是伟大的作品,无不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这些作品的作者们也都是些悲天悯人的慈善家。他们的眼睛不是盯着那些凭借强力征服世界的强者,也不是盯着那些衣食无忧、享尽富贵荣华的世袭者或幸运者,而是将目光投向下层人和不幸者。雨果代表作《悲惨世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1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如:冉阿让被监19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头,终因贫病交加而死的。2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3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使罪弃恶从善、终止犯罪。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如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后,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5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是腐蚀剂。论述《悲惨世界》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现实主义:冉阿让被迫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滑铁卢战役等浪漫主义: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2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在情节的安排上。冉阿让攀上横杆救水手而自己却落入海中;抱着柯塞特被警察追得翻入修道院,碰到的第一个人恰恰是他曾救过的割风爷爷等情节都是离奇的。3政论性4语言高昂、激烈、热情、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十六《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原则怎样体现:美丑对照原则内容:第一大自然中美丑并存,【第2句】:艺术理想要取得很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的对照同时采用艺术的夸张。【第3句】:于是“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巴黎圣母院》对“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雨果小说创作的里程碑,壮阔、雄伟,熔各种浪漫主义手法为一炉,在中世纪的时代背景之下,围绕主人公的遭遇,展开了一场人性与神性、光明与黑暗、自由与专制、善与恶、美与丑的较量。
1)小说中的对照
①爱斯梅拉达与加西莫多的对照
他们是两个孤儿,一个奇美,一个奇丑。仪貌美丑的强烈对照,卓绝地衬托出了他们两个互相救援的动人情景,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第一次是爱斯梅拉达给加西莫多送水的情景,显示了爱斯梅拉达以德报怨的美好心灵。
第二次是加西莫多救援爱斯梅拉达的情景,显示了加西莫多心灵的觉醒。②爱斯梅拉达和弗比斯的对照
一个忠贞不渝,一个放浪轻浮,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的对照,展示了贫苦少女忠于爱情的高尚情操,暴露了贵族公子极端利己的恶劣本性。
③爱斯梅拉达、加西莫多与克罗德‘弗罗洛的对照
爱斯梅拉达、加西莫多:明亮的色调,爱、善良、淳朴。
弗罗洛:阴暗的色调,残忍、变态。
2)人物自我对照
①爱斯梅拉达的自我对照:
表现为一种内外和谐的美的辉映,既有美的仪貌,又有美的心灵。在仪貌美与心灵美的交相辉映中,作者赞她的“完整的”美,“全能”的美。
②弗罗洛的自我对照:
外表道貌岸然,虔诚圣洁,内心虚伪残忍。
人格的两重性:既是教会恶势力的化身,又是教会宗教生活的牺牲品。
3)情节对照
两个王朝(专制王朝、奇迹王朝);
两个国王(路易【第11句】:乞丐国王);
两个法庭、两种审判;
两种法律、两个绞架;
两组人物、两种命运。
十七,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位名族诗人,伟大作家。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坛的太阳”。诗体长篇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奥涅金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十八,现实主义的发源地法国。
十九,“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教养良好,天赋很高,对沙皇政府和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没有好感,他们也有远大的报负,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总是一事无成,到头来还是无所事事,贵族视他们为叛逆的多余人,劳动人民又把它们划入老爷的行列,同样把他们视为多余的人。奥涅金是多余人鼻祖,毕桥林是第二个,接着还有屠格列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勒内
补充知识:19世纪文学(一)
1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浪漫主义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
2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诞生地。
3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所谓“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华兹华斯成就最高。英美评论家历来将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称为是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
【第4句】:雪莱是受空想社会主义影响最大的作家。
【第5句】: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是19世纪初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
【第6句】:缪塞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小说家。缪塞还被称为法国的“莎士比亚”。《世纪儿的忏悔》是缪塞的自传体小说。
7.雨果在(d)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A.《克伦威尔?序言》B.《悲惨世界》C.《读书乐》D.《巴黎
圣母院》
8.下列人物不属于《巴黎圣母院》中人物的是(d)。
A.伽西莫多B.甘果瓦C.克洛德D.米里哀s主教
9.下列人物不属于《悲惨世界》中的是(a)。
A.甘果瓦s流浪诗人B.芳汀C.米里哀D.沙威
10.惠特曼一生的心血之作是(c)。
A.《抒情歌谣集》B.《光和影》C.《草叶集》D.《自我之歌》
11.下列属于普希金作品中的人物是(a)。
A.奥涅金B.毕巧林C.阿克达夫D.勒内
【第3句】: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拜伦作品的是(bcd)。、
A.《惩罚集》B.《阿比道斯的新娘》C.《海盗》D.《莱拉》
2.下列属于拜伦《东方叙事诗》中的作品为(abd)。
A.《异教徒》B.《阿比道斯的新娘》C.《孤独的收割者》华兹华斯《刈麦女》D.《海盔》
3.下列属于普希金创作的是(abcd)。
A.《茨冈》B.《西风颂》C.《乡村》D.《致大诲》
4.下列普希金作品中属于长篇叙事诗的作品是(ab)。
A.《高加索的俘虏》B.《青铜骑士》C.《致大海》政治诗D、《驿站长》是小说
5.下列不属于雨果的作品有(cd)。
A.《惩罚集》B.《九三年》C《唐?璜》拜伦D.《该隐》拜伦的
6.下列属于雨果长篇小说的有(abd),
A.《九三年》B.《海上劳功》C.《欧那尼》戏本D,《笑面人》
7.下列属于《九三年》中的人物有(abc),
A.郭文B.朗德纳克C.西穆尔登D.甘果瓦
8.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有(abc)。
A.奥涅金B.毕巧林C.阿克达夫《世纪儿的忏悔》的人物D,勒内
9.法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世纪病”形象有(cd)。
A.奥涅金B,毕巧林C.阿克达夫D.勒内
10.下列属于“湖畔派”诗人的有(bc)。
A.拜伦B.华兹华斯C.柯勒律治D.济慈
【第8句】:雨果《克伦威尔-序》——浪漫主义宣言——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在文艺上的反映。《克伦威尔-序》指出了“美丑对照原则”
【第9句】: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
【第10句】:夏多布里昂的《勒内》的主人公勒内是第一个表现出“世纪病”特征的浪漫主义“英雄”形象。
11.茹科夫斯基——俄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斯维特兰娜》)
【第12句】:普希金——俄国现实主义奠基人、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的天才创造者、
13.拜伦式英雄:恰尔德是雏形,《东方叙事诗》(自传色彩的长篇叙事诗)的主人公,曼弗雷德是最成熟的形象。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
【第14句】:《堂璜》:拜伦最后的也是最优秀的一部诗作,被称为“讽刺百科全书”。
15.雪莱:第一部重要作品《麦布女王》,抒情短诗:《西风颂》,抒情诗剧:《希腊》(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
【第16句】:普希金是奠基人。“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驿站长》开俄国“小人物”与“多余人”先河。《叶普盖尼.奥涅金》(俄国现实主义奠基之作)——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叶普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塑造有一个“多余人”毕巧林。
第七章十九世纪文学(二)
【第1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原因?:(一)资产阶级在欧洲范围内的全面胜利(根本原因)二.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德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提出的人本文学,法国的哲学家孔德提出的实证主义,法国的泰勒三要素
上一篇:无间道台词谁愿意锦集10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