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基层党组织要加强日常监督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
如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建设 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基层党员干部要做到真正重视群众、真正关心群众、真心爱护群众。
一是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的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真正树好“风向标”。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大力宣传党员楷模,做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
三是严格党员干部考核,从德、能、勤、绩、学、廉着手,量化考核,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党员干部评先评优中。
二、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任何功劳都不是个人的,而是团队合作的结果。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就得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
一是健全科学有效的党员网络。
村(社区)党总支下设党员支部,支部党员分别联系几名群众,做好党组织阵地建设。
二是充分吸收优秀群众加入到党组织中,做好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工作,把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发展为党员,充实基层党员干部队伍。
三、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 一是科学管理,探索新的组织模式,及时理顺党组织管理体制。
理顺党组织关系,按照属地管理、资产管理、行业管理,以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组织作用为原则。
二是正确定位基层党组织功能。
党支部主要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开展党建工作。
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
基层组织制度建设包涵了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干部制度、日常工作制度、监督制度、考核制度等。
当前,重点是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党内选举制度、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逐步扩大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
四、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 作为基层党组织“一把手”,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要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履行好直接责任人的职责,统筹谋划,组织协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对一些薄弱环节,要采取扎实措施加以解决,加强工作指导,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需要各个基层党员同志齐心协力,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共建先进基层党组织。
如何看待“党建统领,文化兴企”
只要公开公正,村民选举委员会的产生方式并不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三条规定: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推选产生。
高度重视 精心组织 认真做好校第十次党代会代表选举和两委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推荐提名工作
张悌先 认真履行组织部门职责,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决议》和市委贯彻落实《意见》的要求,切实增强做好组织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确保党建工作赋予组织部门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坚持学与用相统一,提高干部培训水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把建设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并要求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组织部门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首要的任务就是搞好干部教育培训,抓好学用结合,着力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
一是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
培训理念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在干部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
必须确立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干部成长服务的理念,解决好教育培训的目的问题,努力做到科学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缺少什么就培训什么。
必须确立以人为本、按需培训的理念,解决好教育培训的针对性问题,把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本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必须确立规模和质量、效益相统一的理念,解决好教育培训的发展方式问题,在实现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同时,还要在实现大幅度提高素质上下功夫。
二是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
在干部的学习培训中,只有建立有效机制,才能使干部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切实解决培训机构拍脑袋订计划、有什么教师授什么课的问题,建立以需求为前提的培训计划机制,了解不同类别干部的培训需求,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流程。
切实解决多头调训、重复调训的问题,建立组织调训和自主选学相结合的干部参训机制,改革干部培训方式,激发干部学习的积极性。
切实解决干部学与不学一个样、成绩好与不好一个样的问题,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考核,严格管理,把学习培训情况作为培养干部、发现干部、识别干部的重要渠道,把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三是改进现有的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是直接影响培训质量的关键要素,必须研究配套创新措施。
注重班次设置改革,根据干部类别、需要或专题设置班次,以专题研究、短期培训、小班教学为主,逐步做到分类别、分专题进行培训。
注重培训内容更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领导干部岗位必备知识和能力培训更加系统地进入教材、更加生动地进入课堂、更加有效地进入头脑。
注重教学方式改进,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不断增强培训实效。
注重教学手段创新,充分发挥网上学习的优势,开展在线学习、网络培训和远程教育,以适应现代培训发展的新趋势,并有效解决工学矛盾等实际问题。
二、坚持德与才相统一,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以什么样的标准选人用人是组织路线的核心内容。
当前,兰州市干部队伍正处在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干部,已成为干部队伍的主体。
总的来说,现在的干部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面比较宽,思想比较活跃,开拓创新精神比较强,但缺乏严格党内生活锻炼和重大政治风浪考验,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面前,这些干部的党性修养、作风养成和道德品行有待进一步加强,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群众对干部有意见,也集中在对干部德的表现不满意上。
因此,全会《决定》突出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这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干部工作确立了导向。
一是准确把握德才辩证关系。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既强调了德与才缺一不可,又突出了德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
因此,选人用人要坚持以德为前提、以德为基础、以德为先决条件,同样是能力强的干部,谁在德方面表现更加突出,就提拔重用谁;对于在德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干部,本事再大也不能提拔重用。
在强调以德为先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才。
一个干部有德无才,政治上虽然可以信赖,但难以托付重任。
所以,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必须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来把握、来贯彻,既要把好政治关、又要把好才能关,真正把那些有良好品行、有真才实学、有实干本领的干部选拔上来。
二是合理界定德的评价要素。
四中全会《决定》在总结党的选人用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不同层级领导干部德的共同点,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部德的重点,就是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看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看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看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
这四看紧紧围绕对新时期干部的德提出了具体要求,也说明干部的德是具体的、客观的。
我们要按照《决定》的要求,紧密联系实际,把握干部德才评价标准,把干部的德作为一种用人导向和可操作的准则要求,贯穿到干部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三是积极探索考察德的途径。
如何考察干部的德一直是干部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考察干部的德,应从这样几种途径去探索:从履行岗位职责中来考察,关键看干部的工作动机、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成效以及工作中表现出的团结协作精神等;从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来考察,关键看干部的胆识、意志品质和对群众的感情,特别是在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面前,看能否冲在一线、沉着应对、坚韧不拔;从关键时刻表现中来考察,关键看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是否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是否服从组织、顾全大局;从对待个人名利的态度中来考察,关键看干部能不能以辛勤的工作、良好的品格、平和的心态接受组织挑选。
三、坚持配与管相统一,完善干部选用机制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治本之策。
全会《决定》从干部提名、推荐、考察、测评、考察任用和监督等方面,对干部选拔各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
贯彻落实这些任务,就要求我们拓展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既重视干部配备,又重视干部管理,既重视使用干部,又重视监督干部。
一是选拔干部要形成机制。
坚持以民主、公开、竞争、择优为方向,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
鼓励多渠道推荐干部,广开举贤荐能之路,合理设置推荐人选的资格条件,合理确定参加投票人员范围,综合分析运用推荐结果,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探索推行公开选任职位、公开选任信息,差额推荐、差额提名、差额考察、差额票决两公开四差额制度,推进干部工作民主化进程。
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比例和力度,以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为主导,规范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适用范围和操作程序。
制定落实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体系和日常考核办法,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
二是配备干部要注意结构。
注重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经历结构,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优势互补、经验与活力具备的合理结构。
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积极推进市直部门中层干部交流轮岗工作,特别是重要部门、重要岗位中层干部的跨部门跨行业交流任职。
突出做好各级党政正职队伍建设,扎实做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做好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工作。
强化实践锻炼,有计划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增长才干、锤炼作风。
探索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注重从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选拔县级干部,县区党政班子出现缺额时,优先从具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年轻干部和人才中选拔。
着眼长远考虑,注重做好党外干部、妇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避免出现急用现找、降格以求。
三是使用干部要加强管理。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坚持从严要求、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认真执行中央《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把四严要求融入到干部工作全过程。
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深入了解干部情况,及时谈心谈话、加强思想教育,及时诫勉函询、加强提醒教育,及时开展警示活动、加强廉政教育,避免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
突出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干部等重点对象,突出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垄断行业等重点领域,突出关键时刻、关键节点、关键时段等重点时期,及时跟进,加强监督,使监督跟着权力行使走、跟着资金流向走、跟着关键时间走。
要加大干部监督管理方面制度的创新和落实,做到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把查处的威慑力、监督的制衡力、制度的约束力、教育的说服力、宣传的影响力和考核的推动力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巨大合力,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切实加大治懒治庸力度,对不胜任、不称职干部坚决进行组织调整,使各级干部真正做到不敢懈怠、不敢腐败、不敢专权、不敢失责。
四、坚持点与面相统一,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基层党建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处于基础地位。
全会《决定》指出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对各领域基层党组织职能提出了六个贯彻始终、六个发挥作用的新定位、新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拓展工作思路,加大创新力度,坚持在点上予以突破、在面上予以推广,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是推进基层组织设置创新。
以活跃基层、打牢基础为目标,以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为原则,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农村经济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设置形式,形成在产业协会、经济链条上建立党组织的新型组织体系;采取区域整合、组织升格等措施,探索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楼栋党支部、单元党小组等设置模式;按照行业化、属地化原则,采取单独组建、行业统建、区域联建、楼宇共建等多种灵活方式,不断扩大新兴领域的组织覆盖面。
二是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围绕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结合深化争先创优和三级联创活动,全面创新活动内容、活动载体、活动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切入点。
农村党建工作坚持以带领群众发展致富为目标,以五个好为抓手,继续巩固深化三争一促活动,积极推广村级组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落实村党支部书记一定三有制度,完善配套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长效管理措施,努力培养一批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后备人才。
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坚持以服务辖区居民群众为核心,突出协调功能,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共驻共建,扶助弱势群体,进一步加大民情流水线工程的实施力度,全面推进组织领导机制、工作运行机制、干部管理机制、党员教育机制、服务协调机制五项改革,以三有一化为重点,努力实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城市社区党建格局。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坚持以扩大覆盖面为基础,不拘一格抓组建、应建尽建促覆盖,全力打造改制企业带动、规模企业推动、中小企业联动的非公企业党组织整体运行模式,并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认真负责地抓好企业、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等领域的党建工作,运用质量建党管理体系,结合行业实际,有效开展活动。
同时,积极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创新党建工作手段,开辟党组织活动空间,使党建工作与社会发展相同步。
三是推进城乡统筹党建创新。
研究制定出台《兰州市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意见》,以建立覆盖广泛、功能互补的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体系,科学配置、双向流动的城乡干部人才支撑体系,有机衔接、服务为主的城乡党员动态管理体系,以城带乡、互帮互助的城乡基层党组织工作运行体系,集约利用、成果共享的城乡党建资源保障五大体系为目标,以实施市委《意见》提出的百千万结对帮扶工程为抓手,在全市逐步构建并形成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全党上下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
全市组织系统要首当其责,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狠抓落实,以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思想作风,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为服务和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甘肃省兰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3B类学校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已经重教学质量,环境,交通。
等方面比较了。
广东培正学院拿可以发本科几年了。
环境绝对不错。
学费就差1000。
差别好大的。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由香港康大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康大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经广东省教育厅、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的一所具有独立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普通民办高校。
学院坐落在广州市广汕公路旁著名生态风景区增城市镇龙,距广州市30多公里,校址建在华南师范大学与香港康大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康大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康大教育园内,园内有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华南师范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康大学校、华南师范大学与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联合创办的华澳国际会计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与美国因卡奈特大学联合创办的华圣教育中心等多所本、专科层次的高等院校。
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是莘莘学子理想的求学场所和放飞梦想的摇篮。
教育园占地1000余亩,已建有校舍20余万平方米。
有教学大楼、实验实训大楼、图书馆大楼、教师住宅小区、学生公寓、生活食堂、校内公园;拥有完善的配套齐全的体育设施和运动场地,有足球场、排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体操训练室、游泳池和400米标准跑道的田径运动场等。
教育园拥有一支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工程师)和较大比例的外籍教师组成的数百名专职教职工队伍,这里有一大批受聘的华南师范大学专家、教授,有受聘的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的教授、学者,更有美国德克萨斯州因卡奈特大学来康大任教的一批优秀教师。
教育园已有多年开设本科、专科教学层次的教学经验及管理水平,这些优异的教学资源为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广州康大科技产业有限公司专门设立了高教管理委员会,对教育园内的本、专科院校进行统一管理,管委会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管委会大部分成员都来自华南师范大学资深的专家和教授,他们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办学经验。
学院实行高教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聘请专家、学者主持学校工作。
国家教育部,省、市领导多次来康大教育园视察工作,对康大的办学业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康大的诚信办学和求精教育事迹先后受到各大报刊、杂志等媒体的采访和报道。
学院设在华师康大教育园内,与多所本、专科院校共同办学,形成了一种相互补充、相互支持、互为影响、互相促进、资源共享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的办学格局,校园学生可随时感受不同层次、不同办学风格的教育和熏陶,广拓视野,增长知识。
同时,教育园内各院校之间经常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与校风。
学院教学、实验、实训设备先进齐全,教育园的教育资源已有十年积累和沉淀,拥有先进的网络中心、校园宽带网和多间计算机实验室,建有高校多媒体语音室、阶梯教室和电教室,各专业配有标准的实训(习)场所。
学院拥有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
由于教育园内各所高等院校聘请了不同类型的教师,给整个教育园区储备了最佳的师资队伍结构与组合,在教师选聘上有充分的余地。
特别是与国外著名大学的合作办学,为校园赢得了教学经验丰富、思维开阔、学术水平高的外籍教师50多名,为学院接轨国际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的校园氛围与便利条件。
学院是市属花园式学校,设在著名的荔城之乡。
这里风景优美,景色宜人,校园鲜花簇拥、绿树成荫,当你闲暇漫步,即可分享到校园的鸟语蝉鸣,纷花四溢,莺歌泛夜……每到荔枝、芒果丰收季节,校园内赤、橙、黄、绿,硕果垂帘,晶莹璀璨,集自然之美,汇人文之秀,整个校区透着一股生机与灵气…… 学院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在掌握基本教学课程内容基础上,尊重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第二课堂活动,参加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及各种社会团体活动,让个人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在生活中树立起自信、自强与自立,并保持良好的学习劲头。
在教学上,学院将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特色,注意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使学生既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更具备优良的实际操作能力。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面向省内外招收普通高等教育国家任务生、具有学历证书颁发权的全日制综合性省属普通高等院校。
学院根据国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全院现设信息工程学院、现代制造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语外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药学院六个二级学院和基础课部,开设29个专业,36个专业方向,现有全日制大专在校生近9000人。
学院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并建立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权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为各个专业的学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专业技能、职业资格考证服务和专升本服务。
学院还设立了国际教育中心,帮助优秀学生到国外学习深造和发展。
学院具有下列办学优势: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学院座落于广州高校密集区 — 天河区的东部,地处风景秀丽的21世纪高新产业区 — 广州科学城内,西靠国家软件产业基地 — 广州天河软件园,南邻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世界大观、航天奇观景区。
学院位于大观路和科学大道的交汇处,有多路公共汽车通往市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非常便利。
二、完善的办学条件 学院目前占地629亩,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
教学大楼设计舒适、宽敞明亮,配备了闭路电视和多媒体设施;综合实验大楼设备先进完善,已建立了现代化的基础实验室、专业实训室110多个,各二级学院均已建立了与专业教学相适应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现代化的工业科技中心大楼正在建设之中;图书馆藏书60万册,专业门类齐全,借读方便,新建成的图书馆大楼(图书馆图)宽敞明亮,是学生学习的理想场所;30多个篮球、排球、羽毛球场、网球场和400米标准跑道的田径场以及在建的体育馆等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运动场所和设施;校内直饮水系统除供应到宿舍外,还供应到课室、图书馆、实验室及体育场馆等。
校园依山傍水,绿草如茵,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具有浓厚的科学文化气息,是学子们理想的读书成才之地。
(校园北区夜景远眺图) 三、创新的培养模式 从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学院坚持并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培养技能为主线,以学生成才为中心,打造一流高职院校”的指导思想,按照“理论、实践和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教育方案,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不断深化改革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工学结合,注重订单式培养,注重职业化训练,大力推行创新的教学模式,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受社会欢迎、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
四、良好的教育管理 学院坚持“培育英才,服务社会”和“育人为本,素质第一”教育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务实创新,健全教学督导监督机制,设立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发挥各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逐步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推行,有效地促进了全院管理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提高;现代目标管理体系的实施,使教育教学工作做到人事匹配、职责清晰、运行流畅、务实高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体系的落实,切实规范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行为,强化了教学效果。
学院严格教学管理,更加注重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2004年春季建立学院党委,成为我省第二所建立党委的民办高校,一批优秀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实现加入党组织的愿望。
(图) (图)注:制造学院杨浩基同学(免提式饮水机)获“中南省区港澳区大学生创新设计制造大赛”一等奖 学院高度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与培养,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由专业心理咨询师主持日常服务,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
学院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到首位,密切结合实际开展专项教育,不断创新德育的内容和方式,编辑出版系列岭南教育丛书,被省教育厅主管领导称之为“青年学生难得的好教材”。
办学至今,学院的教育管理工作得到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和良好评价。
五、优良的办学质量 学院从严治校,从严治学,从严治教,实行教授治校、专家管理,使办学质量得到可靠保证。
学院由我国著名高校退休校、系领导、教授担任院领导;聘请一批省内外知名高校领导和专家、教授组成顾问委员会,为办好学院献计献策。
学院大力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已建立了以专家、教授为骨干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30名,副教授108名。
从清华、北大、中大、华工、华师、暨大等国内20多所著名高校,以及广州本田、中国移动、华南资讯、广州百货等多家大型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聘请了近百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官员担任学院的客座教授。
学院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在省内率先组织编写出版“二十一世纪岭南高职高专系列教材”,强化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努力形成岭南的教学特色。
完善的办学条件和高素质的教学队伍确保了优良的办学质量。
学院在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中心评定为民办高校综合竞争力第三名;2005年被国家方圆认证中心授予教育管理创新奖。
三年来,学院各专业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取得多项优异成绩: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在2003年、2004年的广东省高校杯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高职高专组)分获一等奖、二等奖及最佳展示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中获三等奖;机电专业学生分别在广东省第二届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造大赛、中南六省暨港澳地区第二届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造大赛中均获一等奖;模具设计专业学生在广东省首届大学生CAD\\\/CAM软件设计竞赛中分获个人、团体一等奖;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获2005年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赛青年摄影师大奖,各项获奖皆为广东民办高校的最好成绩,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均给予了良好的评价。
实实在在办学,兢兢业业育人,使学院始终追求优良的办学质量,从而保证了学院稳健快速的发展。
六、可靠的就业保障 学院以人为本,培育人才,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
为整合就业资源,经广州市人事局批准专门成立了“广州市岭南人才就业中心”;为毕业生顺利实现推荐就业,先后设立了“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广州岭南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和面向全国的“岭南人才就业培训基地”三大就业服务部门,现在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100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的人才供求关系,形成了自主、广泛、强大的就业网络。
学院先后与广东省机械研究所、广东省计算机研究所、国家级广州天河软件园、深圳市中小企业协会、广东省玩具协会、广州星艺装饰公司、东莞嘉利集团、光宝(台湾)集团有限公司、广州香雪制药等100多家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不仅为学生专业实训实习创造了良好条件,而且更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学院实行全程就业教育,从入学到毕业连续开设职业辅导、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中心坚持常年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良好的就业服务保证了毕业生多年来较高的就业率。
学院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高水准,200
【第4句】:2005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分别为
【第98句】:64%和
【第99句】:15%,名列全省普通高校的前茅,连续两年居民办高校第一名。
2005年我院入选“全国民办高校就业竞争力50强”。
七、得力的奖助学措施 多年来,学院一直组织实施济困助学活动,奉献爱心,回报社会。
为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特困学生实施“百万励志工程”,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岭南励志班”,为贫困学生提供全免学杂费并给予适当生活补助的学习机会,现在已经有100多名学生成为“励志班”的学生;学院长期来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分期缴费服务;为解决更多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问题,2003年在我省民办高校中第一个成功争取到国家助学贷款;建立勤工助学基地、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对参加省市各类大赛实施重奖制度,实施各类奖学金活动(其中一等奖奖金高达万元)等等。
国内新闻媒体曾为此进行过30多次报导,省教育厅对学院实施的“百万励志工程”给予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点点滴滴,爱心无限,充分反映了“岭南”办学服务社会的真诚情怀。
八、广阔的深造途径 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特点,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深造途径,保证学生毕业后能进一步提升学历、能力和开拓视野。
为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学历层次,学院已先后与吉林大学和天津大学分别合作举办了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本科教育,持续学习,阶段培养,全方位提高我院在校学生的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
目前现有近500名在校学生参加了本科层次的专业学习,已经有100多名学生顺利取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接受国际教育的途径。
2002年开始,学院与国际著名的(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简称NIIT)合作办学,实行“嵌入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了两年的技能培训以后,将获得全球通用的软件工程师的证书,其能力和水平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誉。
迄今已为学院培养了近200名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管理的专门人才。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院与澳大利亚著名的北墨尔本技术教育学院(NMIT)建立了合作办学项目,已经开设“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和“国际贸易”三个专业,学生毕业可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双文凭(岭南学院专科毕业证和澳大利亚的高级文凭证书)。
学院还与德国著名的职业培训机构F+U集团合作,成立岭南“F+U”合作教育中心。
每年安排多期学习考察团,组织学生赴德国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专业实习、社会考察等教学活动。
同时,学院还开设“2+1”、“3+1”“3+2”的国际合作项目,学生可在岭南学院学习一定时间后,再入读加拿大、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或其他英联邦国家大学继续学习,完成规定学业后可获得本科文凭或研究生文凭。
(F+U第二期培训班合影 图) 学院奖助学重大举措 ★百万励志工程 学院为品学兼优、但经济困难的学生圆大学梦。
2003年,“岭南百万励志工程”全面启动,拔出百万专款用于资助从录取新生中选出的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组成“励志班”。
“励志班”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与一定的社会公益活动,毕业后自愿到省内的贫困地区工作至少二年,主要从事教育和科技扶贫工作。
“励志班”申请程序:
【第1句】:有志读“励志班”的考生在填报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志愿时,向所在学院、当地县\\\/市\\\/区招生办或直接向我院招生办索取申请表,并在第三批B线的第一志愿栏上填报我校的志愿(否则难以保证被录取);
【第2句】:填好表后,由毕业学校加推荐意见;
【第3句】:到当地县级教育和民政部门加签意见并确认;
【第4句】:填报志愿结束后于6月30日前将申请表寄回学院招生办备案。
(图)(广东省教育厅贺信 图) ★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普通高校高考统招大学生提供的国家贴息的银行贷款,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借款学生毕业上班后开始计息还贷。
岭南是我省首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民办高校,至今已有三个年级共几百名学生成功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
新生报到注册后,经济有困难的都可以按规定申请助学贷款。
★学院奖学金 新生奖学金:地级市以上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或国家组织的科技、体育等竞赛三等奖以上获得者报考我院,入学时给予一次性奖学金3000-5000元。
优秀生奖学金:品学兼优、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获得奖学金,特等奖学金1万元,一等奖学金3000元,二等奖学金1000元,三等奖学金300元,其中佼佼者三年学习期间最高可获奖学金3万元。
200万元创业基金 为鼓励学生成才,激发他们的创业精神,学院设有200万元的创业基金,支持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时均可申请。
☆☆☆☆☆☆☆☆☆ 学生宿舍设施介绍 独立卫生间\\\/冲凉房、阳台 太阳能热水、冷热直接饮用水 电话、Internet 插口,自备电脑即可上网 广东白云学院(原广东白云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 1989 年, 1999 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2005 年初,升格为广东省第一批民办本科院校。
经过 16 年的发展,学院已形成了以工科为主,涵盖文、经、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
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性技术和管理人才,已成为华南乃至全国的知名民办院校。
先后荣获 全国民办高校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中国民办高校综合实力 20 强 、广东民办高校综合竞争力第一名、广东省先进民办普通高校等荣誉称号。
学院座落在广州风景秀丽的流溪河畔,交通便利,环境幽雅。
现有资产
【第4句】:29 亿元,校园面积 440 多亩,校舍建筑面积
【第27句】:6 万平方米;教学设施先进, 有装备优良的实验(训)中心、计算机中心、电教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等基础设施, 教学仪器设备 5533 万元, 1000MB 校园网接入教室、办公室、教师宿舍和学生公寓;有现代化图书馆, 图书馆藏书 70 万册,报刊、杂志 1133 种,电子阅览室 2 个 130 座;文体活动场所齐全, 拥有标准体育场、游泳馆、体育馆和学生文娱活动中心。
现有专任教师 421 人,其中正、副教授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 134 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 129 人、外籍教师 11 人。
目前设有 7 个系 6 个本科专业(方向), 42 个专科专业(方向),在校生 8600 余人。
学院坚持“市场导向,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立足广东,面向泛珠三角地区,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管理型的人才。
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和专业建设,重视实践教学,坚持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之路。
目前学院建有实验(训)室 151 个,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举办校内实验(训)中心 34 个,引进企业设备价值 2340 多万元,建有校外实习基地 71 个,每个专业均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了 200 多位企事业管理和技术骨干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并与广东珠三角 1000 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或就业合作关系。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施“模块化、项目化、职业化”的教学模式,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学院重视与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
2003 年以来,分别与“英国布莱福德学院”、“德国 F+U 培训中心”合作办学。
学生在校可同时修读中英两国文凭,也可参加寒暑假由学院组织的赴德国培训实习,并获得德国工商协会颁发的证书。
开辟了我院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学院重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党群组织的作用,党建工作卓有成效,现学生党员比例达到
【第5句】:2% 。
学院注重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每年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
以丰富校园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型比赛,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院以学生充分就业为目标,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现与珠三角地区 2000 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用人关系。
我院毕业生以其政治素养高、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职业意识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一直稳中有升。
连续三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 93% 以上, 2004 年达到
【第96句】:86% ,名列广东省普通高校前茅。
2005 年,学院将以升格本科院校为契机,进一步加快校园建设,加大科研力度,积极培养和引进高水平师资,从严治校,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院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学院路(广清高速公路江高出口) 邮编:510450 电话:020-36095749
村主任在脱贫攻坚
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会提出的6项重点任务是\ \
【第1句】:切实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
\ \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要发挥乡镇党委的“龙头”作用,重点是选优配强乡镇党政正职。
结合乡镇领导班子换届,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注重选拔业务能力强、基层经验丰富、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本乡本土“老乡镇”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优先从具有乡(镇)工作经历的人员中选拔,注重选配好贫困地区乡(镇)党委书记,保持相对稳定。
坚持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配备,注重选拔熟悉现代农业、扶贫攻坚、村镇规划、环境治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大乡镇干部选拔使用力度,形成比较合理的年龄、知识、专业和来源结构。
全面落实从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刚性要求,切实把政策用好、把好事办实。
\ \ \
【第2句】:集中抓好贫困村带头人队伍建设。
\ \ 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特别是贫困村党组织书记,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推动贫困村脱贫致富至关重要。
结合贯彻落实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精神,集中精力抓好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重点调配好党组织书记队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基础。
借助“两学一做”重要载体,对全省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进行了新一轮全面摸底。
通过查班子是否齐全、查是否团结、查战斗力是否强盛,把村基层党组织的问题查清、查实,列出清单、建立台账。
突出“两力、两率”标准,按照配强班子治“软”、维护稳定治“乱”、发展经济治“穷”、完善制度治“散”的思路,坚持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对软弱涣散村打了一次“攻坚战”。
及时调整配强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对班子不齐的特别是书记出缺的,采取民主选举、组织选派等方式配齐配强;对班子软弱涣散的,采取领导包抓、部门帮扶、下派第一书记、派驻工作组等措施集中进行。
\ \ \ \
【第3句】:全面加强下派“第一书记”工作。
\ \ 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脱贫攻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对促进村级组织建设、推动精准扶贫、发展村级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联合省扶贫办,举办全省“第一书记”示范培训培训班,解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及脱贫攻坚政策,分析精准扶贫形势与任务,进一步明确“第一书记”职责和要求,促使“第一书记”尽快进入角色。
按照省委要求,在充分调研、听取意见和建议、吸纳外省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对驻村第一书记和联户扶贫工作对人员加强管理激励的意见》,明确提出下派第一书记每人每年1万元的工作经费,所需资金由省、市、县三级按5:3:2比例分担;生活补助每人每天40元,由派出单位承担。
目前,已为4003名贫困村第一书记安排不低于1万元的工作经费。
在全面加强第一书记管理的,夯实选派单位的职责,要求做到责任捆绑、项目捆绑、资金捆绑,把职能优势、资源优势用到帮扶上。
目前,派出单位已落实责任、项目、资金帮困的村5980个。
各级从扶贫资金中专项安排帮扶经费312
【第44句】:3万元,集中助推脱贫攻坚。
\ \ \
【第4句】:强化村干部教育培训。
\ \ 按照省上示范培训、市上重点培训、县上全员培训的模式,不断加大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力度。
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进行一次全员轮训。
省委组织部先后组织一类村党组织书记赴江苏、山东沿海发达地区学习先进,开拓眼界,增长见识;突出地域特色和基层干部需要,分陕北、关中、陕南三个片区,举办后进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
\ \ \
【第5句】:加强基层基础保障工作。
\ \ 全国农村党建工作座谈会后,省委把加强基层基础保障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强力推进抓好落实。
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农业厅5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保障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和规范村干部补贴的意见》,村级办公经费按大村每村每年
【第2句】:5万元、小村每村每年2万元核定;规定大村按7名、小村按5名村干部发放补贴,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的补贴为每月2000-2300元,“一肩挑”的为每月2500-3000元,其他村干部补贴标准原则上为支部书记的40%-60%;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所需资金,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40%、20%、40%的比例分担。
村干部补贴所需资金,由省、市、县财政按50%、30%、20%比例分担。
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村干部补贴标准提高后,省、市、县三级财政共投入21亿。
全省镇村综合改革以来,一些合并后的村级活动场所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改建、扩建、新建。
另外,由于灾害损毁、移民搬迁、城镇改造,全省仍有2119个村无村级活动场所或面积不达标。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召开各市建设工作部署会议,明确提出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清零行动”。
\ \ \
【第6句】:夯实各级脱贫攻坚责任。
\ \ 省委在市县乡换届中,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一大批年富力强、堪当脱贫攻坚重任的干部选配到贫困县党政班子;严格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确保脱贫攻坚一张蓝图绘到底。
同时,采取挂职一批、充实一批、储备一批的办法,选派138名金融、科技专业干部挂任贫困县副县长,选派46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乡镇挂职,为脱贫攻坚注入新活力。
如何贯彻落实“一化四建”这一科学决策
一、实施“三个培训”,围绕推进“一化四建”提升干部素质 要牢固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注重实效,突出重点,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和效果。
一是启动全员培训。
抓好领导干部培训。
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领导干部为统领,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鼓励领导干部自学,每年推荐一批自学书目,把理论学习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抓好一般干部培训。
分期分批对一般干部进行计算机知识、公务员通用能力、新兴产业知识和实用技术等培训。
倡导在职在岗学习,鼓励干部通过学历教育、专业进修、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途径增长和更新知识,提升素质和能力。
抓好后备干部培训。
通过培训班、讲座、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提高后备干部能力水平。
落实“传、帮、带”培养,注重把后备干部往工作一线推进,让其参加单位的党委会、班子会等重要会议,直接参与各项中心工作。
抓好村干部培训。
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建立《村干部任职、任期培训制度》等,在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村干部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成效。
二是抓好专题培训。
注重理论教育。
要结合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把理论武装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在线学习、警示教育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性修养。
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突出党性教育。
要把党性教育渗透到教育培训的每个环节,坚持提高能力与增强党性相统一,通过宣传优秀党员和先进人物事迹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坚定性和先进性。
三是坚持在一线培训。
在农村一线培养锻炼。
推行第一书记制度,大力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经济相对薄弱的行政村担任第一书记,选派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到乡镇任职,让他们在农村一线零距离接触普通群众,增长其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在窗口一线培养锻炼。
选派优秀干部到政务中心等窗口单位进行锻炼,在窗口服务一线锤炼作风,提高干部服务群众的本领。
在信访一线培养锻炼。
推行新提任副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到信访部门挂职锻炼制度,着力提高年轻干部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增强应对复杂局面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在重点工作一线培养锻炼。
注重把优秀干部选派到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等重点工作一线进行跟班锻炼,让他们在重点工作一线经受风雨、增长才干。
二、坚持“三个原则”,围绕推进“一化四建”配强领导班子要通过科学选配干部,优化班子结构,不断强化班子引领和推动区域科学发展的整体合力。
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遵循“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思路,建立干部德才和实绩考察评价标准,坚持“科学考核,绩效导向”的原则,量化考察干部实绩,要特别注重看素质、看作风、看贡献,重政绩、重民意、重群众公认。
旗帜鲜明地重用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坚决调整那些品行不正、能力不强、作风不实的干部,以良好的选人用人风气引领塑造一方社会风气。
二是坚持整体效能、优化结构的原则。
年龄结构要合理。
科学设定领导班子成员的主体年龄和各年龄段干部大体比例,既注重干部“年轻化”,又体现班子“老中青”三结合的要求,实现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梯次配备。
知识结构要互补。
注重统筹领导班子知识、专业和工作经历,注意知识和专业的互补、交融与渗透,将不同知识水平,不同专业特长的领导者相互搭配起来,组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组合,激活整个班子的生机和活力。
智能组合要优良。
注意班子成员间智能搭配,既要选配好富有远见卓识、知人善任、把握方向、科学决策、统揽全局的“帅才”,又要选配好沉着冷静、处事严谨、足智多谋、善于运筹帷幄的“相才”,还要选配好作风过硬、善于组织、善于协调、善于管理、善于执行的“将才”,增强班子的整体战斗力。
性格气质要相容。
注重把握每一个班子成员的性格、脾气、特点,使班子内部刚柔相济,冷静与热情兼备,随和与泼辣共存,相互补充,扬长避短,让班子的运转既稳健又富有朝气。
三是坚持创新机制、深化改革的原则。
积极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
加大科级干部公开选拔力度,指导抓好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工作,全面推行单位内部中层干部竞争上岗,逐步完善公务员公开考录、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机关工作人员公开选调、中层岗位公开竞争、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考、临聘人员公开招聘的竞争性选拔机制。
规范干部初始提名制度。
执行好上级机关推荐提名、领导干部推荐提名,还要广泛拓展基层组织推荐、广大群众推荐和干部个人自荐等多种提名渠道,把领导干部个人提名纳入组织程序,杜绝讲关系、不负责任提名的问题。
加强重点岗位干部交流。
对关键岗位要实行制度性交流、对年轻干部要实行培养性交流,使年轻干部在新的环境健康成长;对任职时间较长的干部,要按照任期制的要求,实行轮岗性交流。
三、优化“三个环境”,围绕推进“一化四建”激发人才活力人才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环境的竞争。
抓住了人才环境建设,就抓住了人才资源开发的关键点和制高点。
一是优化社会环境。
树立科学的人才理念。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人才工程是第一工程、人才保证是第一保证”的理念,将人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让有贡献的人才受到尊重、得到荣誉、拥有位置。
坚持人才投入优先保证。
坚持“人才投入是赢得未来的战略性投入、效益最大的投入”的理念,实现由重物质投入向重人才投入转变,由重招商引资向重招才引智转变,由重项目资金规模向重人才科技集成转变。
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鼓励用人企业和社会无偿捐助,用于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以及重点课题、重点科研项目、重点人才工作项目的资助,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经费投入机制,确保人才开发的经费投入。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人才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典型事例,加大表彰奖励力度,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
在各类人才中广泛开展热爱辰溪、建设辰溪的“献智兴乡”活动。
二是优化成长环境。
提供优厚待遇。
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研究制订高层次优秀人才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户籍转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好优秀他们的后顾之忧。
创新培养模式。
扩大培训覆盖面,既注重党政、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也注重企业经营管理、农村实用和社会工作等领域人才的培训;创新培训工作的新路子,既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党校、电大等培训资源,也要适当“走出去”,积极探索与各类高校或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委托培训等模式,切实提升各类人才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
搭建创业平台。
积极构建人才创业发展平台,切实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把园区建成人才创业的“基地”、人才成长的“摇篮”,加强企业自主研发中心等人才载体的建设,探索人才、智力与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实行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坚持同步规划招商项目建设和招才引智工作,通过项目聚人才,依靠人才建项目。
三是优化机制环境。
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人才工作报告制度。
将人才工作纳入乡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体系,形成“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人才工作责任机制。
健全服务机制。
进一步完善县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加强党委政府与高层次人才的联系交流,定期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积极推行“网络服务”、“ 窗口服务”、“ 一站式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提高人才工作的服务质量。
健全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坚持奖励向生产一线倾斜、向基层倾斜,形成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扩大对农村、中小企业和“两新”组织人才的社会保障覆盖面。
四、注重“三个突出”,围绕推进“一化四建”夯实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要把基层党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抓实基层,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一是突出强班子,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大力实施农村“领头雁”工程,采取下派、“召回”、选聘、起用等办法,从县直机关干部中选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从致富能手、经济组织负责人、外出创业人员中选拔村“两委”干部,全面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三培养三提高”、“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双培双带”等主题活动,全力推进农村党员素质工程,积极为农村经济服务。
二是突出当先锋,抓好“两新”组织基层组织建设。
抓好“两新”组织发展党员工作,采取“独立建”、“联合建”、“下派建”等方式,灵活设置党组织,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进一步完善“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各项制度,按照“六个一”标准,狠抓“两新”党组织规范建设。
积极评选“星级党组织”和“星级党员”,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举办专业技能测试和以“岗位练兵、技能比武”为主题的群众性活动,建设党性最强、品行最佳、业务最精、表率最好的党员队伍,全力打造学习、活力、服务、高效、廉洁“五型”党组织。
三是突出重效果,抓好社区基层组织建设。
以推进“四有一化”、扎实开展“三亮四进五评”共驻共建活动为重点,形成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共驻共建的社区党建氛围。
通过广泛开展“扶贫帮困献爱心”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活动,重点解决贫困户的生活、医疗和子女就业等问题。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方式,探索整合社区资源的新途径,通过联建、协建、共建等方式把社区组织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有要有机整合起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五、提升“三个能力”,围绕推进“一化四建”争创一流部门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是做好组织工作的保证,必须以党性最强、作风最正、素质最高建设目标培养组工干部,以更高标准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强化学习提升战斗力。
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
坚持把学习作为加强部机关建设的突破口,以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为载体,坚持每周五集中学习,明确学习重点,并开展学习笔记展览、征文、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强化学习效果。
开展“五个一”读书学习活动,即:日学一小时、月读一本书、半年一交流、年底一考试、一年一评选,推荐必学篇目和书目,督促引导组工干部认真钻研组工业务,广泛获取政治、市场经济、历史、哲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修养、增长才干。
二是转变作风提升凝聚力。
广泛开展“阳光评部”活动,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走访座谈、设立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等形式,听取社会各界对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的意见及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根源,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责任,限期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效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接受党员群众评议和监督。
继续深入开展“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组织干部深入乡镇、县直单位、村(居委会)、社区,采取召开座谈会、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现场办公等形式,听民声、问良策、办实事、解难题;建立组工干部联系点制度,每人联系1-3个基层党组织、2-5名基层党员,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与困难党员和老党员结对子、交朋友,为他们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送服务、送关爱。
三是建章立制提升执行力。
要以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为切入点,针对组织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上级组织门的新要求,以失职责任追究、工作协调沟通、特色工作创建等为重点,修订完善部机关各项工作制度,形成责权明确、管理规范、协调高效的良性工作机制。
在工作推进中,实行月例会制度。
月例会原则上在每月的第一周的星期一召开,内容是调度汇报上月工作完成情况,安排和部署本月工作以及重大事项。
部领导对各组室工作进行点评,明确下月工作重点及相关责任人。
并形成月例会会议纪要和每月工作计划表,分发各组室贯彻执行,办公室负责一月内工作的督导落实情况,严格实行首问负责、挂牌上岗、限时办理等制度。
严格落实组工干部“十严禁”等各项纪律规定,深入开展“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做工作上的清白人、做作风上的正派人”教育活动,坚持做到“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保证组织部门的风清气正。
上海看胃病老中医
闵行区七宝镇那边有个叫潘寅生的老中医,看的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