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家长捐助的肺腑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提供一些关于善良的素材

拾荒助人 善良女生被捧杀  吉林一初二女生不堪“盛名”压力而欲转班   ■核心提示   吉林省吉林市初二女生李玉(化名)自幼开始拾荒助人。

在近5年时间里,她将自己和弟弟拾荒换得的5000多元钱,全部用来帮助别人。

她因此是获得“2004年感动吉林十大人物”荣誉称号的唯一在校学生。

然而今年开学后,李玉却向学校提出了转班的请求。

因为,她已承受不了“盛名”带来的压力。

  姐弟拾荒   5年来捐赠5000多元   李玉自幼家境贫寒。

她从5岁开始捡拾废纸、废瓶子等卖钱贴补家用,后来她的弟弟也加入到捡废品的行列中。

后来,家里的生活条件有所好转,捡废品换回的钱可以自由支配了,李玉开始资助别人。

  自小学四年级开始,李玉和弟弟开始每学期资助一名家庭生活困难的同班同学150元钱,直至小学毕业。

5年来,李玉姐弟用捡拾废品一分一角积攒下的5000多元钱,资助过50多名经济上需要帮助的人。

其中有上不起学的学生,有看不起病的病人,还有抓罪犯的警察和见义勇为的负伤者,资助金额最少为30元,最高为270元。

  乐于助人的李玉特别热心学校的公益活动。

上初中后,她为班级购买了一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及100多本其它图书,发给同学。

  一夜成名   媒体成就“高大全”形象   一篇接一篇的新闻报道“画”出了一个“高、大、全”式的李玉形象:家境十分贫寒,学习成绩优异,每天背着编织袋上下学,一路拾荒换钱帮助别人;“她成绩优异,热心为后进生补课,在她的带动下班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媒体甚至异想天开地杜撰:“在听取李玉的建议受到鼓励后,一个下岗工人成了富翁”

  一个奇怪的现象也随之出现:只要当地报纸发起捐助活动,几乎就都能看到李玉积极参与的身影和相关报道。

  受到嘲讽   初二女生态度坚决要转班   令李玉始料不及的事情也开始出现:很多同学对她拾荒助人的做法表示“难以理解”,一些同学用各种方式嘲讽她。

上课时常有同学在背后搞小动作干扰她听课,有的男生还恶作剧地在走路时碰撞她。

  李玉认为,“其实我学习成绩很一般,只是喜欢帮助别人而已。

媒体的报道太夸张了,给同学们造成一种李玉经常对新闻单位说谎话的印象。

”   新学期伊始,李玉没有到校上课,而是向学校提出了转班的请求,并且态度坚决:若被拒绝自己将转学。

  苦心打造的典型竟然要转学,校方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该校团委书记王雪峰认为,当前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太过单一,也是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走路上学观后感

《走路上学》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讲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瓦娃和娜香小姐弟俩,为了到江对面学校去上学,不得不每天命悬一线、溜索过江的故事。

  先后获得华表奖、金鸡奖和平壤国际电影节大奖等重要奖项。

  ==========  

【观后感】  这是一部很令人感动的故事片  感动的最深刻原因,是因为影片的真实:  从故事原型,  到人物,  到那艰险的场景,  以及孩子们那艰难的求学之路,  最重要的,是那令人感铭肺腑的求知之心……  云南怒江边上的小姐弟俩,姐姐为了到对面去上学,而不得不每天命悬一线、溜索过江。

弟弟向往上学却因溜索的危险而被呆在家里。

后来姐姐因弟弟的新鞋而坠落江中,弟弟从此沉默寡言,直到政府修建了一座新桥,他才得以“走路上学”。

  瓦娃是一个7岁的傈僳族孩子,他对于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伙伴一起溜索过江读书好生羡慕。

妈妈坚持要瓦娃等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

可是,在外打工的爸爸总也不回。

  终于,没能抵抗住来自对岸的诱惑,瓦娃独自偷偷溜索过江了,看到了心仪已久的学校。

没想到,瓦娃溜索过江的秘密居然被第一次来家访的聂老师戳破了。

是聂老师送来的那双红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里。

他答应妈妈和姐姐:有了这双鞋,他就不再偷着溜索。

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这双漂亮雨鞋还给了姐姐。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着。

谁也想不到,因为赶着给弟弟送一双新鞋回来,姐姐娜香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从此,瓦娃对于溜索有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并再不敢上溜索一步。

  春暖花开的季节,马吉乡第一座“爱心桥”在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下,顺利建成,瓦娃终于得以第一次走路上学。

在初春的阳光里,瓦娃似乎又看到了姐姐,姐弟俩手牵手,小鸟一般从桥上飞过……  直到看完整部影片,到了末尾,才终于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才又回到现实中  才想起我们自己  每天坐在明亮的课堂里  每天轻松的上学放学路  可是,我们大部分学生,却缺少影片中的他们那不懈求学的心……  看完影片,我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7406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