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进一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凝聚更多更大的人民伟力,有利于筑牢广大党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事迹材料【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事迹材料篇1
为认真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有关要求,总行就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作出安排部署,金星分理处高度重视,基于分理处工作实际出发,形成了初步思路举措。
一、打铁还需自身硬
为群众办实事,就必须做到自身有完善的专业素质。积极学习省联社发展的新业务,透彻分析新业务便民为民的优惠点,以专业的服务素养满足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在实践中锤炼过硬的本领。总行组织多次金融知识进万家宣传活动、反洗钱宣传活动、反假币宣传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平台,将我们的社会义务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二、知客户之难。才能解客户之急
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事,接待客户时多聊多沟通,关注客户需求,柜面服务时不怕小钱难存,小钱难发,大额资金支现,以最大的努力满足客户需求。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时,结合客户资金特征,店铺分布,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上门服务,手把手教会客户使用方法,缩短办理业务周期,让客户不等待。集中上门为村民办理社保卡激活业务,让老人不跑路,让业务不等待。
三、群众无小事,点滴暖民心
加强柜面服务水平,用细节暖人心。从客户进金星分理处营业厅开始,从一句温暖问候开始,从接到客户第一笔业务开始,始终坚持唯一信念,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一切服务先于需求而动,以满意服务赢得客户。营业厅外的轮椅专用道,营业厅内的服务指示牌,服务柜台的老花镜,票据填写的专业样表,大写汉子数字的模板,按指印后的一张卫生纸,用贴心的服务、暖心的态度,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将“只跑一次”体现在每一次的窗口服务中,将金融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我分理处将矢志不渝坚守“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工作理念,踏踏实实干实事,为群众办实事,为信合事业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事迹材料篇2
“我为群众办实事”是党史学习教育中贯穿全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要求的集中体现,必须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要在思想认识上再提升,深刻认识到实践活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地位,深刻认识到各级实践活动组在工作推进中的重要作用,坚决扛起政治责任。要在顶层架构上再完善,紧扣“指导、协调、梳理、总结、提炼、督促”工作要求,抽调精兵强将,研究制订方案,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对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要在相互衔接上再紧密,加强上下沟通、左右协调,建立联络网络、畅通信息渠道,确保各项工作无缝对接、信息共享。要在统筹协调上再加强,按照“切口小、发力准、效果好”的要求,细化量化工作标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当前工作有机融合、一体推进。
毕业后参加工作已有二年多,我院关于群众工作各项经验做法使我受益颇多。现本人结合在检察院工作的实际,就群众工作谈谈自己的认识。
首先干警与群众打交道,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绝不能以为自己胜人一筹、高人一等。如果我们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与人沟通的时候就处在了一个个性不受欢迎的位置。大家都厌恶你,你还怎样与人相处?杜绝高人一等的官本位思想,是警民沟通的前提。
其次要营造适合沟通的氛围,中国人讲话很少开门见山,都要寒暄一番。的确如此,我们平时与亲友一齐吃饭还要先等“门面酒”下肚才开始介绍宾客们相互认识。这个嘘寒问暖的过程之所以必不可少,是因为双方在沟通前需要表示友好、充分释放善意。民警在与群众沟通的时候也需要利用一个提前的环节来了解对方脾性,稳定情绪、缓和气场,营造适合交流的氛围,以此来拉近距离。那么如何营造适合交流的氛围呢?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与群众交往能从对方最关心的事、最着急的事、最苦恼的事入手,讲礼貌不去摆谱,说实话不绕弯子就行。“你爱人身体恢复得怎样样了?”、“你家的水管修好了没有?”、“家里此刻还有什么困难?”――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能站在群众角度替人着想,多关心一下别人的事,沟通便成功了一半。
再次,不要随便“为民做主”谚云:“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而在当今的法制社会,封建时代那种事事想着为民做主的“父母官”已经不值得我们提倡。尊重民意、关注民生,都要求我们要把决定权留给群众。事实上无论是谁,你让他做决定,他都会觉得自己很受重视,反之你替他做决定,他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往往有着相同的苦恼:“自己明明是为他好、替他着想,孩子却总是好心当成驴肝肺,一点也不领情。”这就是因为我们惯于越俎代庖替人做主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同样,在与群众交往时也有自己的期望和选取,我们就应更多地倾听群众心声,真诚地给予帮忙。在工作、交往中,如果我们能站在群众身边给他们提提推荐、帮帮忙,远比直接替他们决定什么更容易让人理解。
最后要多听多想,少说后说,给足群众话语权。要主动把话语权让给群众,“少说”是沟通的美德,“后说”是工作的需要。路上的车多了,就容易出事故,交流时讲话多了,也容易有摩擦。群众与我们打交道必然有话要说,大家都七嘴八舌就容易吵架。只有我们自己少说一点,群众才能多说几句,得到提想法、表达意见的机会,此外“多说无益、言多必失”;后说,是指我们要在多听群众讲话的同时也为自己腾出一个思考的空间,以便把经过大脑加工的东西妥当地表达出来。
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事迹材料篇3
近日,xx自治区xx市xx区委组织部全体组工干部积极行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包联到户到人“听”诉求、了解社情民意“帮”解决、集中整合资源“带”共建,真正与人民群众交朋友,为群众解决烦心事,让党心民心更加密切、紧紧相连。
一、包联到户到人,认真倾听群众诉求
区委组织部将每周五晚作为全体组工干部“入户走访日”,通过入户走访、沟通交流、了解民情民意,与小区居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小区居民一看到组织部的干部来了既亲切又热情。区委组织部创新性建立起了单位包小区、组室包楼栋、干部包单元的包联机制,让包联到户到人,部领导班子、组室负责同志分别担任小区中心户、堡垒户和党员先锋户助理,通过认真开展“三问”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切实征求群众困难和意见,同时印制我为群众办实事入户“三问”记录簿,了解掌握居民具体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共同宣传党的政策、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群众诉求。
二、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帮助解决问题
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是全体组工干部的目标,通过入户了解情况,采集居民的需求和问题后,有效梳理,形成“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小区电动车在楼道内随意停放、拉线充电,造成了极大地安全隐患,区委组织部下大力气对小区的自行车棚的乱堆放进行了集中清理,让自行车、电动车集中停放到车棚内,同时申请集中充电桩,为解决电动车充电问题奠定基础。解决了自行车、电动车的问题,汽车的乱停乱放也需要合理规划,区委组织部在为小区平整路面后,合理规划停车位xx个,解决了小区停车问题。此外为保证小区居民安全,通过与物业公司协商,安装了院落智能门禁;为丰富小区居民生活,为小区打造了“院中院”活动园地,居民在小区内便有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为让居民居住的更加安心,解决了影响院落围墙的安全隐患。
小区居民感叹,以前想搬家,自从有了包联单位,觉得现在的小区真好。区委组织部结合“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主动认领服务岗位和服务事项,力所能及地帮助居民群众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充分整合资源,有效带动群众参与
充分整合资源,有效带动群众参与。在入户走访中过程中了解到,小区的居民对广场舞协会非常认可且愿意参与,区委组织部创新举措,聘请广场舞协会党支部书记担任该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特别顾问,与广场舞协会建立深入联系,让广场舞协会的成为小区治理的“助推器”。广场舞协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责任,第一时间与小区楼栋长、单元长以及区委组织部包联干部进行对接,分别认领所包联楼栋、单元急需解决的上下水、小区路面坑洼等问题,通过协会在居民群众中的影响力,有效带动居民共同参与小区治理,让小区居民进一步转变思想,每个人都是小区治理的主人,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事迹材料篇4
习近平总书记19日下午前往x腾冲和顺古镇考察调研。他沿着古镇小巷步行,和沿途的游客、村民亲切地打招呼。有个游客问:彭妈妈呢?总书记回答说:“没来,过年了,都在家里忙着呢。”总书记与群众“拉家常”的视频一时间成为热点,古镇上笑声阵阵。
俗话说,乡里乡亲,下乡才亲。“拉家常”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路上的一种交流艺术,更是一种工作能力。党员干部要把约会与群众“拉家常”作为必修课,下苦功夫学习掌握,才能更好将党的温暖传递到人民群众心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俘获群众“芳心”,成为群众“贴心人”。
诚以待人,“拉”近距离。拉家常,重要的是要会“拉”,所谓“拉”字,强调唠嗑双方的关系。群众可能羞涩、有戒心,要在短时间内“拉”近距离,只能凭借真诚。反之,总觉得自己比群众“高一等”,唠几句,自己别扭,对方也不舒服。同群众打交道,真情是关键,沉下身融入基层、零距离和群众“拉家常”,体现的是我们党员干部对群众的一份真情、一种作风的转变。学会和群众拉家常,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自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习惯与群众坐到同一条板凳说话,在一句温暖的许诺、一声亲切的问候中,拉近党群之间鱼水之情。
贴近生活,以“家”为本。拉家常,关键的是找准“家”一个“家”字,强调唠嗑的内容。不仅不说官话,还要避免“打哈哈”。茶米油盐、菜价工资,都是“家”事。党员干部唯有多关注人民群众的“家事”,人民群众才会拿出真情。与群众的距离有多近、离实情就有多近。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下基层、同群众“拉家常”,不能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更不能讲派头、摆官架子,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解决的问题入手,实打实与群众聊“家事”。与群众“拉家常”,就是要以群众家为家,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在鸡毛蒜皮的小事里解民忧,在家常里短的寒暄里暖民心。
夯实作风,形成“常”态。拉家常,可贵的是做到“常”一个“常”字,强调唠嗑的精髓。拉家常成为常态,才能密切联系群众。那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把深入群众工具化庸俗化,不仅无助交流,反而会让群众寒心。党群干群关系是干部作风的晴雨表,和群众“拉家常”是做群众工作的一个好办法,我们党员干部要多和群众“拉家常”,多“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把“拉家常”常态化、制度化,才能在“拉家常”中把问题找准,解决实,让群众满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拉家常”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一课,看似清风拂面,实则功力很深。唯有让“拉家常”成为工作常态,才能及时掌握群众想法,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深厚。
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事迹材料篇5
一切为了村民,一切服务村民,要与群众心连心,让干部与群众联系在一起,一起发力,形成一股劲一起把美丽乡村建设得更美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于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我们应该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走出机关,到基层群众中去,面对面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然后精准施策、精准服务,确保把问题解决到群众心坎上,让人民群众满意。
根据镇党委关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调研活动要求,为进一步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关念,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及群众意愿反映较为强烈的身边事。我深入南楞村委会坝也新寨小组,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1、南楞村基本情况
南楞村委会人口多为哈尼族、布朗族,位于勐遮镇西南边陲,距离勐海县45公里左右,距离勐遮政府24公里,到镇道路为硬化路面,东临勐混镇,南临打洛镇,西临西定乡,全村共有5个村小组(其中一个小组为布朗族,四个小组为哈尼族),一座缅寺(南楞缅寺),茶叶地面积9535亩(采摘面积6280亩),甘蔗地2435亩,玉米地1940亩,水稻地2025亩。耕地面积9646亩(水田面积3998亩、旱地面积6048亩),20xx年12月止,全村委会共有居民429户2038人(其中男性1053人、女性985人、劳动力1355人),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为甘蔗、茶叶、水稻和玉米种植,20xx年人均收入8538元人民币。坝也新寨小组属于哈尼族寨子,东临坝也老寨,南临村委会,西临安乐,茶叶地面积651亩(采摘面积520亩),甘蔗地面积131亩,玉米地面积185.5亩,水稻地面积18.5亩。耕地面积1569亩(水田面积255亩、旱地面积1114亩),20xx年12月止,坝也新寨共有43户居民,203人(其中男性92人、女性111人、劳动力134人),坝也新寨小组主要经济来源为甘蔗、茶叶、水稻和玉米种植。
村党总支设党支部5个,支部书记5名,组织委员5名,宣传委员5名,现有党员65名(女性党员7人,男性党员59人),预备党员1名,平均年龄42岁,党建活动场所5个。坝也新寨设党支部1个,支部书记1名,组织委员1名,宣传委员1名,现有党员8名(女性党员1人,男性党员7人),平均年龄45岁,党建活动场所1个。
2、存在的问题
坝也新寨小组地处凹形山坡中上部,众晨矿厂尾矿库旁,村内地形较陡,20xx年以来勐遮镇汛期降雨量较常年多,小组当年9月份开始出现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得知险情后,县直部门和党委政府及时动员,将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较重的7户村民安置到村小组社房暂住。20xx年以来,我镇积极向县直部门反映并开展了地质环境调查,20xx年、20xx年两次调查结论均为坝也新寨诱发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根据调查结论及村民意愿,我镇建议把也新寨整村进行搬迁,搬迁地点拟定在南楞村委会附件。自20xx年以来,搬迁工作一直未有明显进展。
3、下一步工作措施
镇级将成立工作专班,指导、帮助村组开展搬迁工作,村组开好群众会议,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推进搬迁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契机,投工投劳建设美丽家园,同时镇党委政府将多方争取政策支持,最大限度降低群众负担。
(一)进一步落实搬迁地点,完善土地手续,镇村两级挂包干部将协助小组开展土地协商、林地报批各项工作;
(二)委托中介单位开展原址勘测、评估,编制《增减挂钩实施方案》,并报行业部门审批办理,申请县级业务人员指导开展工作;
(三)做好村庄规划,高标准建设民族特色美丽家园;
(四)采取村集体补助+群众自筹+企业赞助方式,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