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四议两公开,三会一课等制度落实
加强基层民主(社区)建设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加强对村委会工作的指导,切实保证和体现农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权力。
积极探索村务公开的形式和内容,健全村委会民主管理、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到实处。
继续创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示范村,建立工作机制,坚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季度通报制度。
二是提高“四民社区”建设水平,建立单位参与社区建设评估机制。
按照构成和谐社区目标要求,根据“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促进社区工作经费的落实,指导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提高居民自治水平。
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公益性、服务性社区民间组织,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推动社区服务规模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要认真履行好民政部门在“四民社区”创建工作中的牵头作用,完善驻社区单位参与共驻共建机制,探索建立驻社区单位共驻共建效益评估体系,积极协调各单位为社区办一件以上实事,帮助社区解决工作上的实际困难,促进社区工作的开展。
三是启动第七届村居委会换届工作。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今年要认真组织抓好第七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做好选举的宣传、发动,落实好选举工作实施方案,各乡镇“海选”比例要不低于60%,有条件的乡镇要全部实行“海选”。
体育课教学观摩心得体会,如果交给自己应该怎么样更好的完成教学
在市教师进修学校的精心组织安排下,全市体育教师、各县体育骨干于 2024 年 4 月 21 日到**区葛布一校进行体育课教学观摩研讨。
由于受天气影响,原定室外的体育观摩课改在教室内以说课的方式进行,由于临时决定,所以这更加深刻的体现了几位任课教师高超的教学本领,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这更加令我肃然起敬。
在说课过程中,葛布一校教师于建新的《快乐的小青蛙》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既“打扮池塘”——“小青蛙戏水”——“抢占荷叶”“小青蛙学本领”——“小青蛙本领大”“小青蛙玩荷叶”——“搭建荷叶宫殿”“荷叶上的小青蛙”等。
创设情境、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再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表扬鼓励、启发诱导等形象的姿体语言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情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发展了学生的跳跃能力,灵敏反应协调和力量素质,以及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友好合作、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精神。
通过此次活动,使我深刻体会到了快乐体育的真谛,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发展,促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改中去,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体育观摩课体会两天的听课虽然有点累,但受益匪浅。
这些课都是他们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本次展示和参赛的体育课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新课标的精神,所渗透出三个特点:一是都注重了教学常规的练习,把我们先前所忽视的队列常规渗透、融入到了教学的全过程,使传统的体育教材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特点二,选手对体育器材的开发利用使我感到汗颜。
有平时没用的可乐瓶、有用竹尾和棕毛制作的高跷、有平时洗脸的塑料盆等等,可谓挖空了心思。
但这些自制的器材的确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给学生带去了无穷的乐趣和健康,同时也拓展了我的思维空间。
初中的一位体育老师利用了自己当地“竹”的特色设计了一堂民族传统体育课“踩高跷”。
在课上学生感到特别的新奇,学习积极性一下就提高。
学生互帮互助,课堂气氛活跃,真是独具匠心。
特点三,水平一和水平二的选手几乎都采用了情景教学模式,设计了各种主题式的情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情景引导下感受到快乐的童趣和运动的精彩。
《乐在瓶中》这一课教师采用刚刚闭幕的亚运会来倒入课堂,让学生也在自己班级里组织一次运动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快乐无穷。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我这次听课的几点感受,我觉得体育课不仅是一堂展示课,更是一节信息课,即使这些课有那么一点点小瑕疵,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让我们大家努力在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之中,把握体育学科的本质,认真研究学理,钻研教法,把体育课上成对学生的终生体育锻炼有用的,为学生所喜爱的课程。
听公开课心得体会
范文一仅供参考 9月16日,我校全体数学到育才学校去听课学习。
我两节数学课,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
现就这次学习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收获
【第1句】:出去听课比在学校闭门造车受益要快要多,要来得直接。
【第2句】: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在我们的观摩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雕琢,事先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我自己的体会就比较深刻,当然我所说的并不是不备课一点准备都没有,而是不应该把每一句话每一个答案都要事先给学生灌输,害怕再作课中出现纰漏,我以前确实就有过这样的顾虑,因此当一节课在我不停的灌输给学生,然后在作课时,就觉得我的每一句话,学生的每一个答案都是准备好预设好的,而不是适时生成的,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
听了两位教师的课后,我觉得在教学中他们做到了真实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例如六年级的那节课,在他的教学中没有一种固定的答案,而是拓展了思维的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即时生成的答案各式各样,让人找不到雕琢的痕迹,很真实。
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
【第3句】: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手段 我记得朱乐平老师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
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
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
【第4句】:三维目标的整合——课堂教学的更高要求 我们的教育观点从最开始的注重教书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到提倡育人的重要性,我们的观念都有了逐级的改变,那么现在课改又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整合”,所谓的“三维目标”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道德与价值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这三个目标的整合,而且是“品之有味,寻之无迹”,如在三年级数学课的教学中,她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同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评定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和答案,那么做人就是这样我们不应该以一种标准去看待我们周边的人、事,我们要从多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所以这节课就是在这样的看似在作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做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第5句】:亮点——让课堂教学生辉的装饰品 能让听者有畅所欲言的欲望的课就是一节好课,能够让听者回去就可借鉴操作的也是一节好课,我觉得一节好课并非是很完美的,哪怕只有一个亮点,能够引起大家共鸣,我觉得都是好课,其实那位六年级老师的课并不是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好,而且在我们学校应用起来未必就很实用,但是在他练习的设计中,他采用了层层递进、小组合作,并让学生进行质疑,我感到了教学的效果非常好,这就是一个亮点,使这节课生辉。
【第6句】:教师素质之高,学生习惯之好。
是我们该思考如何去做。
二、自我反思 总之,听了两位教师的课,看了气势宏伟的广播操,我充分认识每一次外出学习对于我都是一种反思和激励,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教学业务水平。
观摩课观什么
为了听课,跋山涉波数千里,这对中国的老师来说十分寻常,而以为为了上好课,点灯熬油、四处请教、反复打磨,“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成了中国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道独特景观。
现在,完全可以这样说,生活在当下的中国小学语文老师,无论是名家大腕还是普通草根,没有谁能够完全屏蔽或者拒绝观摩课的影响。
观摩课已然成为中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灵敏的风向标,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力推手,成为教学观念传播的最佳载体,成为一门独立的可以观赏品味的教学艺术。
——对老师而言,观摩一节精彩的公开课,那种享受真的不亚于看一部电影或者一场演出。
但是近来,观摩课也遭遇着“窘”。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观摩课上,教师作秀、作假;这样的课只是一种表演,于实际教学没有作用……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观摩课上,老师说话拿腔作调、满脸堆笑,举手投足都似乎精心演练过;学生投其所好,发言的内容和节奏都把握得恰到好处,甚至连质疑都能够直捣老师的“预设”…… 观摩课,逐渐偏离了观摩的初衷与正轨:“体验”必有音画渲染,“人文”必有材料补充,“资源”必有美轮美奂的多媒体展示,“感情”必有抓住深度的开掘……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观摩课这样的际遇呢
我们不妨思考:观摩课与常规课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很明显,二者除了都有教师与学生外,观摩课还加入了“第三者”——观课的人。
于是与日常教学相比,观摩课具有了公开性,从而也便具有了双重的主客体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观摩与被观摩的关系。
那么,能否正确处理这两对关系,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成为观摩课是否偏离“正轨”,是否“变质”的关键。
以上问题的出现,就是执教者本末倒置,把观摩与被观摩的关系放在了教与学的关系之上。
因为眼里只有观摩,故而求华而不实。
在花哨、华丽的外衣下,鲜见实在的内容与丰厚的文化底蕴。
授课者眼里、心里因装了太多的“观摩者”,而极尽包装、渲染、夸张、展示等手段,极力追求轰动、精彩、艺术的课堂效应,使课堂呈现类似流行歌曲演唱会的“盛况”,使课堂教学与时装展览无异。
因为心里想着观摩,故而求新且立异。
不按传统套路出牌:能开门见山的,反来个曲径通幽;能戛然而止的,偏处理得“回味无穷”;学生能独立解决的,再来个合作探究……不知不觉,一味求新求异成了课堂的主导。
因为要被观摩,故而求多还求全。
执教者往往希望通过课堂呈现最完美的自己。
既然要完美,势必得全面。
样样顾及,点点落实:教学环节不能落,三维目标不能少,教学手段求丰富,精彩亮点不能漏……一堂课,时间有限,容量也有限,这样的一番顾此顾彼下来,试想: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充实”了,但思考会是充分的吗
还是因为要被观摩,故而求动而失静。
观摩课上,求热闹似乎成了理所当然。
因为,不热闹就是“冷场”,“冷场”就没有看点,没有看点就无从展示功力,没有功力就不成其为“观摩”。
于是,学生的学习时间被各种热闹的手段所挤占。
学生没了静心与文本接触的时间,没了静静思考的时间,没了提笔写写的时间。
如此,观摩课还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吗
如果观摩课穿上了功利的外衣,观摩课成为一种表演;如果课堂虽有教师的教与学,但教师不是真教,是“教”给观摩者看,学生也不是真学,学习内容早已烂熟于心;如果教学最终沦为一种异化的师生活动,那么,这样的观摩课就丧失了教学的本质,进而也就失去了观摩的价值。
理性分析观摩课的性质,回想举办教学观摩活动的初衷,我们会发现,观摩课的存在其实有它独特的功能:它作为教学研究的有效载体,能加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能促进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探索教学模式,推广教学经验。
有人这样概括了观摩课的三大作用,即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为校本教研提供载体;为教师学习提供样板。
于永正老师就曾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上观摩课,只要有机会。
我深感每上一次观摩课,都能得到一次很好的磨练。
……可以这样说,是无数的观摩课成就了我。
某种意义上,我对语文教育认识上的不断深入,也得益于观摩课。
”更为难得的是,于永正老师记住的,不仅是观摩课上自己成功的经验,记得更深的,是观摩课里的“败走麦城”。
因为,失误这笔财富对他来说,更有分量,更让他难以忘怀。
可见,当教者摆正心态、摆正位置,将自己真正放在一个教者而不是表演者的平台上,始终将眼光注目在学生的发展上时,观摩课无疑会给一个老师的专业成长插上翩飞的翅膀。
前不久结束的全市小学习作教学研讨活动上,有县里老师在学校无法安排前往听课的情况下,请假自费前往,想是也觉得通过观摩课,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最集中的学到诸多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而这,是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最期待拥有的。
笔者还在与一位教学一线老师的交流中了解到,她因被派往外地观摩到名师的课堂教学,而“开了教学的眼”,深深感叹:原来一个知识,是可以这样教的。
带着观摩所得回到学校,这位教师对日常教学用起了心思,逐渐地,她的教学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指导青年教师的课也有了质的突破。
可见,不是观摩课本身无可观,不需观,不值观,实在是组织观摩课的、执教观摩课的和观摩观摩课的人心中是否有正确的标尺与准绳。
古语云:“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源头清洁,流自美之。
作为教学观摩活动的组织者,起着对课堂定向定位的重要作用,影响着执教者的教学手段的取舍,影响着观课老师对一堂课的正确认识。
作用不可小觑。
要有主题意识,设定好恰当、导向明确、清晰简洁的评价标准,统一评委的认识,达成评课共识,使活动的每一个板块都指向一个统一的目标。
作为观摩课的执教者,亦要将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
认定课堂不是T型台,不是舞台,教者不是模特,不是演员。
很多时候,上观摩课的老师往往有太多的“担心”:担心课上得不精彩,担心自己姿态不优美,担心指导评价语不准确……他们主观地认为,自己做得完美无瑕,课自然也就上得精彩了。
殊不知,对自己举手投足的过分关注恰恰会阻碍观摩课上出味道,上出精彩。
因为,没有人能在承担这许多压力的课堂上挥洒自如。
一个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教师不可能才思敏捷,机智地应对各种课堂上的问题。
所以,要上好观摩课,执教者首先要解放自己,学会放下。
在自己和学生心中淡化课堂的神圣与庄严——无论在哪里上课,无论面对的是谁,课堂是你和孩子们共同的游戏场。
“游戏”意味着一种心态,游戏心态,就是平和心态,以游戏的心态面对其实是在要求执教者举重若轻。
作为一名观课者,可以尝试“三观”。
观学生,非观教师。
毋庸置疑,课堂是学生的,空间是孩子的。
但我们常常忘了这样的“毋庸置疑”,尤其在观摩课一上。
老师往往千叮咛万嘱咐:“你不是代表你自己,你还代表某某班,代表某某校,代表某某市……我们要求孩子代表“若干”的时候,唯独没想到她最应该代表的是她自己,她只能代表她自己。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学生则是镜子里的老师。
老师的一切活动和努力,都会集中反映在学生身上,所以,观摩课上,要关注的应该是学生。
观门道,非观热闹;观神髓,非观表象。
神髓是什么
门道是什么
就是这个学科的学科特点、学科性质,就是看教学的人是否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促进了学生对这个学科的学习。
内行看门道,外行才会去看热闹。
诸如游戏、画画、表演、歌舞、模仿,时时欢声雷动、一派喧腾的“热闹”不应让我们“走错门”,也不应让我们“看花眼”。
宁展现不完善的真,不追求完美的假;宁当绿叶,不做红花——这,才是我们面对观摩课应有的姿态。
让我们共同呼唤真实的课堂、平实的教学,使观摩课这种极好的教研活动恢复它应有的原生态,还观摩课一个素朴、洁净的容颜。
(作者单位: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幼儿教师外出观摩心得体会要怎么写
昨天,我读了《好饿的毛毛虫》,感觉非常有意义。
故事讲到:晚上一个小小的蛋躺在叶子上,星期天,蛋破了,变成了一只小小的毛毛虫,它看到了灿烂的阳光,肚子饿了,要去找吃的。
星期一,它吃了一个苹果;星期二,它吃了两个梨;星期三,它吃了三个杏子;星期四,它吃了四颗草莓;星期五,它还是很饿,又吃了五个橘子,结果它肚子很疼。
又到了星期天,它吃一片又嫩又绿的树叶,觉得肚子舒服多了。
最后,它变成了一只又肥又大的毛毛虫。
并且造了一间小房子,这个房子的名字叫蛹。
有一天,它破蛹而出,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
通过这篇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一是要多吃蔬菜,不能挑食,不然会肚子疼;二是每个人的成长需要补充能量的,吃饭是补充能量,学习也是补充能量;三是我们的成长就像毛毛虫一样,总有一天也会由小小的蛋变成美丽的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