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见“拼得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第2句】:【竹篮打水——一场空】(歇)竹篮用竹篾编制成,有许多小孔,盛不住水。指所作的努力到头来都没有结果,或所抱的希望都落了空。 也作竹筐打水——只落了空。 竹篮子打水——落场空。
【第3句】:【地凭文约官凭印】(谚)文约:契约。印:印章。指土地的所有权,凭的是契约;当官,凭的是官印。 也作“地凭文书官凭印”。
【第4句】:【马虎】“马虎”用来形容某些人为事草率或粗心大意。马、虎和粗心大意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三者,怎么会联系到一起,成为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固定词语“马虎”呢? 相传,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他非常喜欢画虎,有一次,他刚画成一只虎头,有位朋友登门来拜访,请他画一幅马。这位画家大笔一挥,非常随便地在虎头之下添上了马的身躯。朋友见他如此不认真,便质问他说:“你这画的到底是马呀还是虎呀?”没想到这位仁兄随口便答道:“管它什么呢,马马虎虎吧!”朋友见状,一气之下拂袖而去。 别人不要,画家就把自己这幅“得意之作”挂到墙上。他的大儿子看见后很奇怪,用手指着画问他:“爸爸,那上面画的是什么啊?”“是虎”,画家漫不经心地回答。后来二儿子也好奇地问他,画家又随口支吾着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碰上一匹马,却以为是虎,搭上箭,一箭就把它射死了。马主人不干了,要他赔偿,害得画家不得不原价赔偿。后来二儿出门,路上遇到一只老虎,以为是马,就想去骑,结果被老虎吃掉了。画家闻讯,悲痛万分,就把《马虎图》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于是这位画家赢得了一个“马虎先生”的外号。从此,“马虎”这个词获得了新义,流传至今了。
【第5句】:【窗户纸——一点就透】(歇)指稍一指点就明白。
【第6句】:【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谚)是是非非的闲言碎语天天都有,只要不去听它,自然就没有了。指不闻不问,是对付是非的最好方法。 也作“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
【第7句】:【猫哭老鼠——假慈悲】(歇)指假仁假义,假装同情受害者。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猫儿哭耗子——假慈悲”。
【第8句】:【债台】人们形容借钱多数额大且无力偿还为“债台高筑”。借债为什么用台来形容呢?这源自一段中国历史史实。 战国时候,周王室日益衰微,名存实亡。末代天子周赧王软弱无能。虽然贵为天下之主,却不能左右各国诸侯,毫无实权。秦国却日益强盛,有觊觎天下之野心。周赧王十分恐慌,欲抗秦却力不从心。恰在这时,接到楚孝烈王联合各国一同出兵抗秦的倡议,便同意楚王的倡议,出兵抗秦。 但是,国库早已空虚,军费一时难以筹措,周赧王只好硬着头皮向豪门富户商借,并且立下借据,写明战后加利偿还。然而,天子令下,响应起兵的只有楚国和燕国。拖了三个月,仍然不见别的诸侯派兵,只得偃旗息鼓,不了了之。这时候,借款给周王室的豪门富户纷纷要赧王还债。 赧王拿不出钱来,不敢见他们,于是躲在一座僻静的高台上。这座台,后来就被称为“债台”。
【第9句】:【五百年前是一家】(惯)五百年之前就是一家人。旧时同姓人之间套近乎的常语。 也作五百年前共一家。 五百年前一家人。
【第10句】:【死知府不如一个活老鼠】(谚)知府:旧时州府最高的行政长官。 知府一下了台,无官无职,在人们眼里,连只活着的老鼠也不如。旧指官场重在权势,权势在人情在,权势没人情灭。
【第11句】:【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释义:移:改变。山河容易改造,人的本性却很难改变。比喻多年形成的思想、习惯、作风等不易改变。“易改”又作“好改”、“可改”。“本性”又作“秉性”、“禀性”、“狼性”。 例句:高大泉说:“山河易改,剥削阶级的本性难移。恶毒凶狠,不知羞耻,只认金钱不识人,就是他们的本性。”
【第12句】:【足球】“足球”,在当今世界体育运功项目中观众最多、影响最大,足球球星的荣誉和知名度最高。可惜,中国足球的水平却让国人失望。然而,足球原来起源于中国。 1958年7月,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阿维兰热博士来中国时曾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现代足球的雏形。当时蹴鞠活功水平世界领先,高俅就是当时的“国脚”,在与高句丽的比赛中,一人连进三球,转败为胜,受到宋徽宗的称赞,高俅因此“踢而优则仕”,可惜是个奸臣。 那么,现代足球何时诞生的呢?人们公认1863年10月26日,即英格兰足球协会成立之日为现代足球的诞生日。 现代足球传人我国,是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最初是由英国人带人香港,1908年在香港成立了中国现代足球运动的第一个组织——南华足球队。1910~1948年,旧中国举行的七届全国运动会,足球均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01913~1934年间,我国共参加过十届远东运动会,获得八次足球比赛的冠军。看来,不是中国人的素质问题,而是人为的思想观念因素,思想问题不解决,足球水平不可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不过,经过坚持不懈的奋斗,赶超世界水平是大有可能的。
【第13句】:【伏虎容易纵虎难】(谚)伏:降伏。指擒拿猛虎还算容易,放虎归山却大费周章。比喻对强硬的敌手,设计擒拿容易,捉了再放必定造成大患。 也作缚虎容易放虎难。 擒虎易,纵虎难。 捉虎容易放虎难。
【第14句】:【朝廷不差饿兵】(谚)差:差遣,派遣。朝廷也不差遣饿着肚子的士兵。指派人办事,首先要解决好他的吃饭与生活问题。 也作天子不差饿兵。 皇帝不差饿兵。
【第15句】:【耳闻是虚,眼见是实】(谚)靠耳朵听来的是虚的,凭眼睛看到的才是实的。指听来的信息不可靠,亲眼看到才是真实可靠的。 也作耳闻是假,目见始真。 耳闻未可信,眼见方为真。
【第16句】:【散步】饭后散步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有谚赞日:饭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那么散步这种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 “散步”这个词的产生与古人食药风气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追求延年益寿,盲目服用“五石散”,成了风气。所谓“五石”,包括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硫黄五种矿物质,这是主要成分,此外还包括萎根、防风、桔梗、海蛤、白术、人参等药材搭配。服药后,不能静卧休息,必须行走,以刺激药性发作。原因是药物中某些成分含较大的毒性,会对人体构成伤害。服药后,若能使药性发作,身体发热,就能减轻毒性对身体的伤害。 药性的呈现,被称为“散发”,散发说明药已得力。如果药性不显,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服药后行走,目的是药性显现,这叫做“行散”。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到,服用“五石散”,不仅不能延年益寿,反而对身体有害。于是,自唐代以后,服“五石散”之风趋于衰落,而“行散”这种漫步的方式却对身体有益,被人们保留下来了。“行散”就是有目的的散步,现在意义上的“散步”已与服药行散脱了钩,变成了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第17句】:【安逸出懒汉,逆境出人才】(谚)安逸的生活会养成人的惰性,使人不思上进,逆境却能激励人奋发成才。
【第18句】:【谁养孩子谁当娘,谁种土地谁收粮】(谚)指谁出力经营,成果理当归谁所有。
【第19句】:【膝盖上挂掌——离蹄差远】(歇)挂掌:在马、驴、骡子的蹄子下钉上蹄钉,使其耐磨。蹄:谐“题”。 指所说的离话题或目标相差很远。
【第20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释义:春蚕到死的时候丝才吐尽。“丝”与“思”谐音。比喻对爱情忠贞不渝。也比喻具有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德。这是李商隐《无题》中诗句。 例句:尹雅屏满脸羞愧,尴尬地说:“你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啊。请原谅。我不该伤你的心。”
【第21句】:【响鼓不用重锤】 释义:比喻聪明人不用说,稍加指点就能领会。“重锤”又作“生锤”、“重锤敲”。 例句:响鼓不用重锤,李三旺一下子明白了。他豁然开朗地说:“这么说,我今天有点莽撞?”
【第22句】:【巧妻常伴拙夫眠】(谚)心灵手巧的妻子常会和笨拙的丈夫生活在一起。指旧时婚姻由父母之言而定,很不合理。
【第23句】:【东方不亮西方亮】 释义:比喻这里行不通,还可以到别的地方去,希望总是有的。 例句: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
【第24句】:【黑纱】中国人治丧,儿女后辈只穿孝不戴黑色,农村现在也如此。后来,西风东渐,才开始戴黑纱,也只限于城市和公职人员。那么,戴黑纱从何说起呢?它源自欧洲。 在古代欧洲,如果一个贵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黑色丧服致哀。 英国仆役在购不起丧服的情况下,首倡用一块黑纱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 就这样,节俭易行的佩戴黑纱的丧礼在全世界广泛流行。
【第25句】:【鱼过千层网,网后还有鱼】(谚)鱼网再密,捕捞的次数再多,也还有漏网鱼。比喻再严密、严谨的事情,也难免有疏忽之处。
【第26句】:【狗掀门帘全靠嘴】 释义:比喻没什么本事,只会说嘴。“门帘”又作“帘子”。“靠”又作“凭”。 例句:大宝说:“他是狗掀门帘全靠嘴,谁不知道他和钱万利穿着一条裤子,一个窝窝撒尿。”
【第27句】:【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第28句】:【刀山敢上,火海敢闯】 释义:形容非常勇敢。 例句:“如果这样魁梧的小伙子,能碰上一个好样的带头人,准能造就成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英雄好汉……”
【第29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惯)形容诸事顺遂。也形容人本领大,具有控制局势的能力。
【第30句】:【碰杯】饮酒时碰杯的由来有两说。一说来自古希腊。据传说古希腊人认为:人们喝酒时,鼻子能闻到香味,眼睛能看到酒色,舌头能尝到酒味,唯有耳朵例外。于是他们想出个好办法,即在饮酒前先互相碰一下杯子,让这种清脆的响声传人耳中,以满足“五官”之所需。 二说来自中国古代。在古代,并非只有喜庆或亲朋好友间饮酒,还有会盟、生意场合、招待使者等,都需要饮酒。古人为防不测,约定俗成以碰杯溶酒表示诚信。这些场合的规矩,慢慢演变成一种礼仪,形成了饮酒的礼俗。
【第31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见“喊天天不应,呼地地无门”。
【第32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惯)形容奄奄一息,即将断气。
【第33句】:【紫禁城】一提起“紫禁城”,人们立刻想到皇宫,没错,紫禁城就是皇宫的旧城。 “紫禁城”这个名字跟中国古代哲学和天文学有关,其中也蕴涵着象天法地、敬天法地的传统义化内涵。古人认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于是紫禁城按照天宫的格式来建造。古人把恒星分为三垣,周围环绕着二十八宿,其中紫微垣(北极星)正处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为皇宫也是人间的“正中”,体现了帝王的至尊、皇权的至尊。 紫禁城的乾清官,位于宫城之中,是皇帝生活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们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自然等级森严,平民百姓也就无法进入,故而成了他们的禁区,便用紫禁城的“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这就是“紫禁城”的含义。
【第34句】:【什么种子出什么苗】(谚)指农作物下什么种子,就会生长出什么苗。常比喻有什么样的父辈,就会有什么样的后代,或有什么样的领头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下属。 也作什么种出什么苗,什么葫芦画什么瓢。 什么葫芦开什么瓢,什么种子长什么苗。
【第35句】:【宁拆七座庙,不破一桩婚】(谚)宁肯拆毁七座神庙,也不破坏一家婚事。指婚姻是人生的重中之重。 也作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 宁拆十座庙,不拆一对婚。 宁拆一座庙,不拆一家人。
【第36句】:【一个钉子一个眼】(惯)形容对事情非常认真。也形容盘算得很紧,没有剩余。 也作一口钉子一个眼。 一个竹眼钉一条钉。
【第37句】:【除死无大灾】(谚)指人如果横下一条心,连死都不怕,就不怕有更大的灾祸。
【第38句】: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第39句】:【三斤面粉调好七斤浆糊——稀里糊涂】(歇)本指糊状物,转以形容人糊涂,头脑不清楚。
【第40句】:【一面墙挡八面风】(惯)形容人本领了得,一人能对付许多人。
【第41句】:【穷家难舍,热土难离】 释义:舍不得离开家乡。 例句:洛文摇头答道:“穷家难舍,热土难离,我哪儿也不想去了。”
【第42句】:【嘴软的小牛有奶吃】(谚)吃奶时不顶撞母牛乳部的小牛,奶就吃得饱。比喻说话谦和温顺的人办事就顺利,成功的几率就高。
【第43句】:四十四,眼生刺。
【第44句】:【放到案板上的肉——提起一条,放下一堆】(歇)比喻人不由自主,只能任人摆布。
【第45句】:【骑驴扛布袋——白搭这份儿好心肠】(歇)骑在驴身上扛布袋,并不能减轻驴的负担。指白怀一番好意。
【第46句】:【蛤蟆挂铃铛——闹得欢】(歇)形容得意忘形。含讥讽意味。
【第47句】:【蝗虫吃过界】(谚)蝗虫:昆虫,善飞善跳,农作物的害虫。指蝗虫结队飞行,作践庄稼,不分地域。 比喻贪官污吏肆意侵吞,损国害民。
【第48句】:【人人心里一杆秤】(谚)指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对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第49句】:【过头饭吃得,过头话说不得】 释义:话不能说过头,要留有余地。 例句:人,过头饭吃得,过头话说不得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还有强中手。
【第50句】:【狼腿扯到狗腿,驴唇不对马嘴】 释义:比喻胡乱牵扯,不相符合。 例句:我向你要两百五十六块钱,而你又扯出什么大事来,这不是狼腿扯到狗腿,驴唇不对马嘴吗?
【第51句】:【拿着蚂蚱喂老虎】(惯)比喻东西太少,满足不了需求。
【第52句】:【家无主,屋倒竖】(谚)家里要是没有个当家理事的人,就会乱得连房屋也要颠倒过来。指家庭少不了主事的人。
【第53句】:【怀里揣着兔子】(惯)形容心里害怕、慌乱。
【第54句】:【君子成人之美】(谚)指品德高尚的人能成全别人的好事。
【第55句】:【山雨欲来风满楼】 释义:山雨到来之前,满楼都是呼啸的大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一派紧张情势。这是许浑《咸阳城东楼》诗句。 例句: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好像解放军解放石家庄的战斗马上就要打响了。
【第56句】:【贫贱夫妻百事哀】(谚)贫贱夫妻度日艰难,没钱维持,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难以措办。指居家度日,没钱是不成的。
【第57句】:【粪不臭,挑起来臭】(谚)指粪便不动它不臭,要是挑动它,就臭不可闻。比喻见不得人的丑事,不张扬则已,一旦张扬开就难以收拾。
【第58句】:【大槐树】槐树是个很普通的品种,全国各地都有种植,缘何只有洪洞县的大槐树闻名于世? 在国内许多地方和海外华侨中,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古老的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原来,在山西省洪洞县城北二里处,有座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628年)的广济寺,寺旁有株汉代古槐,“树身数围,荫蔽数亩”,长势十分旺盛。槐树上老鸹窝层层叠叠,无数鸟儿在此盘旋聒噪,成为远近闻名的一道风景。明代初年,就在这棵大槐树底下,发生了一件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大移民。一群群男女老少手拿“凭照川资”,在官兵的催逼下走向新的定居地。这株洪洞古槐,留在移民的心中。明朝初年为何要大移民? 元末明初,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争,致使冀鲁豫苏和两淮一带,十室九空。 而且自然灾害接连不断。从《元史》记载看,元末较大的水旱灾害,山东18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颗粒无收的蝗灾竟有18次之多,出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荒凉局面。明朝建国后,有些州县人烟稀少,形同虚设。据《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年(1337年),河南等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十六。”七年之后,又把全国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为此,朱元璋做出了千里移民以充实各地的决定。 当时的山西如同世外桃源,风调雨顺,没有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人口激增。据《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四年(1381年)统计,当时的河南人口为1【第89句】:1万人,河北人口1【第89句】:3万,而山西人口多达40【第3句】:04万人,比河北河南两省人口总和还多出30万人。要实现向中原一带的移民方针,山西自然成了理想的选择地。 洪武九年(1376年)移民开始。《洪洞县志》记载:当时政府规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其余一律外迁。移民主要来自大原府、平阳府和潞、泽、辽、沁、汾五州(即今太原、临汾、长治、晋城、沁县、汾阳一带),因洪洞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被政府定为移民集散中心,从此名留青史。据传,在孩子临行前,父母把其小脚趾咬为两瓣,留为记号以备以后认亲,从此全都成了复形小脚甲。传说,凡长“猴指甲”的都是洪洞县来的。 现在,每年的四月一日到十日为“寻根祭祖节”,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对祖先故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荫庇群生”的大槐树永远扎根在无数炎黄子孙的心中。
【第59句】:【穷汉妻,半张犁】(谚)穷汉的妻子,干起活来要顶半张牛拉的犁。 指旧时穷人的妻子要干很重的劳力活,生活负担十分大。
【第60句】: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第61句】:【戴高帽子】(惯)比喻对人说恭维、吹捧的话。 也作“顶高帽子”。
【第62句】:人靠心好,树靠根牢。
【第63句】:【家丑家丑,家家都有】(谚)指家庭内部发生丢人败兴的事,是家家都难免的。
【第64句】:【若问黑心人,吃素道中寻】(谚)吃素:信佛的人不吃荤,只吃素。 如果要找心肠狠毒的人,就在那吃素念佛的人群中找。指越是表面上念佛向善的人,往往越是心黑手狠。 也作若要欺心人,吃素队里寻。 若要心凶人,念佛淘里寻。
【第65句】:【打鸭子上架】见“赶鸭子上架”。
【第66句】:【护犊子】(惯)犊子:小牛。指偏爱自己的孩子,不许外人欺负。
【第67句】:【花名册】“花名册”指人员名册。它同“花名”无关,那么,为什么叫“花名册”呢? 花名册与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有关,户籍是登记、管理人口的册籍,它起源很早,大约春秋时期就有相应的户籍制度了。“花名册”一词的由来有二说。 一说是由于旧时登录户口的册子,把人名叫做“花名”,户名叫做“花户”。花,言其错杂繁多。“花名册”即由此而来。 二说古代也把娼妓在妓院中使用的化名称作“花名”。如元·宋无《直沽》诗“细问花名何处出,扬州十里小红楼”,用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这里“花名册”就是妓女的名册,也有户籍的作用。 “花名册”一词是从古代而来的,现在有用“名单”、“名册”等名词取而代之。但仍有保留,“花名册”照例通用,如各单位都有“职工花名册”、“干部花名册”,党、团组织有“党员花名册”、“共青团员花名册”。
【第68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是一句常用的俗语,指因自疚而羞于见乡亲或熟人。它源自《史记·项羽本纪》: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之间爆发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垓下一战,楚军兵少粮尽,惨遭失败,退到乌江边。项羽看了看身后几十个盔甲凌乱、神情落魄的将士,苦笑一声说:“当初我率领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争战,现在竟无一人生还。即使家乡父老爱怜我,依然称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这就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来由。
【第69句】:【为人容易做人难】(谚)指人活在世上容易,要做个有品格、有作为的人不容易。
【第70句】:【只要人手多,牌楼抬过河】(谚)牌楼:旧时街市要冲竖立的高大建筑物。只要人多,连高大的牌楼也能抬过河去。泛指人多力量大,什么困难也不怕。
【第71句】:【一日相思十二时】(惯)十二时:十二个时辰;旧时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指日夜都在思念。
【第72句】:【纺丝吊面——布里儿】(歇)吊面:用丝绸做衣裳的面。布里:用棉布做衣裳的里,谐“不理”。指不予理睬。
【第73句】:【千人打罕,万人称奇】(惯)指众人都觉得罕见、稀奇。
【第74句】:【搭起戏台卖螃蟹——买卖不大,架子倒不小】(歇)讥讽人本事不大,派头却不小。 也作“卖螃蟹的搭戏台——架子大”。
【第75句】:【请神容易送神难】(谚)把神请来不难,把神送走却不容易。比喻请人容易,把人打发走却很难。 也作“接神容易送神难”。
【第76句】: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第77句】:【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歇)影戏人子:皮影戏中用皮或纸剪成的人物,也叫影戏人儿。指明摆着的这么回事儿,就是不去说破它罢了。
【第78句】:【土地庙里长草——荒神】(歇)土地庙:供奉土地神的小庙。荒:荒芜,谐“慌”。神:本指神灵,转指心神。形容人心慌意乱。
【第79句】:【出于幽谷,迁于乔木】 释义:幽谷:深暗的山谷。乔木:高大的树木。(鸟儿)飞出幽深的山沟,迁徙到高大的树上。比喻人向高处走。 例句: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第80句】:【饥不择食,寒不择衣】 释义:比喻急迫需要,不容选择。 例句:“喂,牵走吧,一个猪的价钱。常言说:饥不择食,寒不择衣。凭你们柿树沟生产队,还能买多好的牲口!有好的,八千块,您要不起!”
【第81句】:【高抬贵手】“高抬贵手”指求人开恩、求人饶恕时的恳求的话。看看它的由来,起初这只手并不高贵,是后人把这只手抬高了。 原来,旧时乡下演戏,往往先由乡绅们出钱,包下戏班子在祠堂、庙宇中演出,然后他们再向群众卖票赚钱,群众凭票进场看戏。戏场只开一扇门,由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把门收票。这些看门的双腿跨在门槛上,双手挺在门框上,以防无票的溜进去。 过去,农村的小孩个个都是小戏迷,很想看戏但又无钱买票。便谁想谁的办法,有爬墙头进去的,有钻出水洞进去的。有的孩子便采取向把门的求情的办法。一看把门的脸色高兴,态度好一些,就央求说:“叔叔,请你把胳膊抬高一点!”于是孩子们便趁势从看门人的胳肢窝下钻进去看戏了。 后来,文人们便把“请抬高胳膊”雅化为“高抬贵手”,意思就是请人“开恩”,或行个方便。推而广之,便适用于各种场合的求情了。
【第82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释义:极言苏州、杭州可与天堂相媲美。 例句:江南真是个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像我们这地狱世界。
【第83句】:【旺火没湿柴】见“火大无湿柴”。
【第84句】:【吃秤砣,铁了心】 释义:比喻下了决心,毫不动摇。 例句:二朵大婶将杜秋葵喊价一半,只跟安天宝要五百块的孝心钱,但是杜秋葵吃下秤砣铁了心,死活也不肯再嫁人……
【第85句】:【井淘三遍吃甜水,人从三师武艺高】(谚)三:多的约数。指井多淘上几遍,就能吃上甜水;人多向几位师傅学习,就能博取众长,学到高超的技艺。
【第86句】:【鲁班门前不敢弄斧】 释义:鲁班:又写作“鲁般”,古代巧匠。比喻不敢在高手面前逞能,卖弄本领。 例句:田月轩落落大方地说:“鲁班门前不敢弄斧,善人面前焉敢焚香?我今天来,是诚心诚意想听听你老先生和团总的指点哩。”
【第87句】:【路在口边】(谚)指出远门不认识路,勤动嘴问人就会知道。也指勤动嘴向人请教,生活前景就不会迷茫。 也作路出嘴边。 路在嘴巴上。
【第88句】:【黄牛过河——各顾各】(歇)指各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 也作“黄牛过水——各顾各”。
【第89句】:【枕着烙饼挨饿】(惯)比喻放着有利条件不去利用,却受着窘迫。 也作“头枕着烙饼挨饿”。
【第90句】:【英雄所见略同】(谚)指分析形势或设计谋略,英雄豪杰的观点见识,往往是不谋而合的。 也作英雄所见,毕竟相同。 英雄之士,所见略同。
【第91句】:【男子十五,当家作主】(谚)指男孩子长到十五岁,就能够像成年人一样有承担家务的能力,并当起一家之主。
【第92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代时此俗语已颇为流行,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中曾写道:“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而今也不甚缺了。”不少作品频繁载录这句俗语,民间百姓也把这句话当做了口头禅,时常挂在嘴边。 这句俗语折射了当时官场贪污腐败的事实,而官员的俸禄可没那么多啊。 清代官员的法定收入包括俸薪、养廉、公费、津贴等项,总额相对较低,仅够家庭支出。据今人统计,清代前期,知府一年的俸禄才有180两银子,这个数目离十万两相差太多。 俸禄不在多少,清官自清,贪官自贪。这些贪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借以中饱私囊。清代咸丰年间,御史胡家玉曾给南昌县县令的收入做过统计:县令可由土地税、实物税中抽取附加税,这个数额是相当惊人的,要不了几年就能凑个十万两。官员还可以接收属下的贿赂,大行贪污,这笔款项也不少呢。雍正朝之后,清政府还给官员们发养廉银。这笔钱出自向百姓征收的附加税,它的数量高达官员俸禄的十多倍至数十倍。据说十九世纪时,一个知府一年的灰色收入约为【第5句】:25万两白银,这可是养廉银的二十来倍。如此下去,三年十万两不成问题。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揭示了古代官员贪污腐化的事实。
【第93句】:【瓜熟自落蒂,水到自成川】(谚)川:河流。瓜熟了,瓜蒂自然就掉落;水涌来,水流自然就成川。比喻时机到来、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办成。 也作“瓜熟蒂自落,渠开水自流”。
【第94句】:【混账】“混账“是句训人或骂人的话,是对无理、无耻一类言行的指责或训斥。 说起这个词的来历,既可笑又有意思。以前,我国北方蒙古族,过着群居的游牧生活,蒙古包群落就像游动着的小村庄,经常搬迁。为了寻找有水草的地方放牧,牧民们不得四处游荡。一旦碰到有水草的地方,就把蒙古包支起来暂时定居。白天,男人们外出放牧,留下老人和妇女儿童看守帐篷。 于是,一些年轻小伙子趁此机会,为了找姑娘们谈情说爱,就混进姑娘家的帐篷里去。一些老年人看不惯,便会严厉地训斥道:“你又来混账了”;“你这混账东西又来了。”小伙子碰了钉子,自知没趣,就急忙退出帐篷。爱情的力量使他下次混账更隐蔽了,或许能够收获爱情。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混账”变成了训斥或骂人的词了。
【第95句】:【瘦狗莫踢,病马莫欺】 释义:借指对弱者要同情。 例句:在胡玉音面前,秦书田十分知趣,眼睛不乱看,半句话不多讲。“瘦狗莫踢,病马莫欺”.倒是胡玉音觉得他落魄,有些造孽。有时舀给他的米豆腐,香油和作料还特意下得重一点。
【第96句】:【眼睛里冒火】(惯)形容人极其愤怒的样子。 也作“眼睛窜火苗子”。
【第97句】:【把守山门的哼哈二将——不镇庙还吓人】(歇)哼哈二将:佛教称守护庙门的两员神将,传说一个叫郑伦,能鼻哼白气制敌,一个叫陈奇,能口哈黄气擒将。比喻即使压不住阵,也能起到威吓作用。
【第98句】:【人犯王法身无主】(谚)王法:国家的大法。人要是触犯了国法,就要受法律的制裁,自身也就失去了自由。指人要想保持自主自由,必须畏法守法。
【第99句】:【吃大锅饭】(惯)比喻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办法,不管干得如何,报酬、待遇都一样。
上一篇:谚语俗语文案多读几遍受益终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