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好朋友,她不是陪伴我多年的好同学,而是我一生离不开的朋友——书。
虽说我不经常看书,但书却告诉我许多不一样的世界。当我面对那一本本厚厚的书时,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本书的名字——《童年》,这个名字往往让人引发出无限的联想。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童年》这本书,这本书是老师让我们在寒假买的,要不因为要做读书笔记,我想我应该懒的去买吧!
当买回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是像别人那样马上就会坐下来安安静静地看,而是把它放在一边,去玩电脑了。就在这时,只听“叭”的一声,回过头去看了看也没什么啊,但当我回头的一瞬间,我蒙了。天啊,这个时候怎么停电了呢?
电视不能看,电脑不能玩。唉,,望着桌子上那本刚买回来的的《童年》,没办法,只能拿着手电筒趴在床上看高尔基的《童年》了。这时我还在想:高尔基呀,高尔基,你可害惨我喽。
翻开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当然是目录了。在不知不觉中,来电了,而手中的这本小说都快看了一半了。这是我却不像往常那样去打开电脑,而是做出了一个反常的举动——关上手电筒,打开台灯继续看《童年》——因为这本书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创作的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步。它讲述的是阿廖莎3岁到10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到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的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的生活状态。
这本书让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生的光芒,在悲剧的气氛中感到人们战胜悲剧的命运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