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两种前进的方式,一种是“推”,就是在设想好的道路上被推动着前进,不管你愿还是不愿;另一种,则是让自己来选择,向着内心的方向漂流,我称之为“渡”。
“渡”,无疑是一种主动、积极而又快乐的前进方式。可在这个竞争愈加激烈的世界里,我们却正在丧失它,每日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十几个小时,我们按着统一的模式前进着,是一种“被前进”,被推着向前,想停却不能。殊不知,“渡”才是使人进步的最好方式。
苏格拉底曾说过:“把知识灌输到学生的灵魂中去,就如同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古希腊语中,学校的含义就是闲暇。唯有在闲暇中,孩子才能持久保持好奇心和对世界的兴趣。知识的灌输产生强制,强制产生压力,而压力必定产生负担。闻一多曾做过一个很好的实验:在课堂上抱来一直饿得头昏眼花的老母鸡,在它面前撒几粒米,它却死活不肯吃。然后他将母鸡放下,母鸡走了几圈,便悠然地找米吃了。可见,圈养不如放养,强迫灌输,推波助澜,不如自由寻找,让其自己掌舵,摆渡自我。
渡有方向,却无一定的方向性。如果不渡,怎能知道哪一流碧水可载自己?如果不渡,又凭什么确认前方是险滩恶水,还是一帆风顺?当代诗人道辉说过:“我们无法把水珠从水里挑出来。”这个比喻妙极了。正如任何一个他人的观点,都无法来恰切地诠释自己。优秀与糟糕,从来只有掌舵摆渡的人自己才知道。爱因斯坦做不好小板凳,却提出了相对论;丘吉尔拼不好文法,却改变了历史。我们每个人都如同整条河流,每一滴水珠都是独特的一滴,既是喧哗,也是传奇。只有摆脱外界设出的规划,自己摆渡自己,才能决定在河流中自己的航向,选择自己的未来。
但是,渡并非是放任不管,随波逐流。如果撒开双手任其漂流,那么随时都有可能被暗流推向礁石或险滩。即使是一叶小舟,也需一杆撑篙,以便随时地调整自己。
压力可以转为动力,但过大的压力也会阻碍人的前进,甚至误入歧途。所以,不如化“推”为“渡”,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对社会,都以一种恒久的姿态,目送那一叶人生扁舟渐行渐远,到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