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寒露养生重点

故事会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寒露养生重点篇一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二、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三、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四、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

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

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五、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六、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

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七、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八、忌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寒露养生重点篇二

1、多饮汤水

秋季空气干燥,把进补的物品制成汤水服用比较适宜。一般人宜用食补,即选择新鲜的白菜、萝卜、莲藕等加入鱼、肉等做成汤,如花生鸡爪汤、莲藕牛肉汤、菠 菜 猪 肝 汤、萝卜排骨汤等。还可食用有利尿解热作用的寒凉类水果,如苹果、雪梨、柑橘、荸荠、葡萄等,可补充大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秋季气候干燥,口渴感强,但不宜多饮含气体的饮料,可选用胖大海加冰糖或白菊花加蜂蜜浸泡,频频饮服,既可补充体内水分,又可起保健治疗作用。

2、增强体力

秋天气候渐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过多,有意让机体冻一冻,经受一些寒凉之气的锻炼,这也是增强机体对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尤其应重视耐寒锻炼,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3、适时进补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

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4、预防疾病

秋末气候转凉,这个时期是中风和心肌梗死发病的高峰期,极容易导致猝死。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的人,对气候的变化也很敏感,很容易导致复发、病情恶化。

因此患有这类疾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提高警惕加强预防,家中应备有急救与治疗药品,以防万一。

5、早起早睡

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这类疾病在秋末冬初发病率极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这是因为在睡眠时血液在脑血管的流动速度变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6、调理饮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

此外,还应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这对护肝益肺是大有好处的。

7、预防秋燥

秋天气候干燥,因而皮肤水分蒸发快,故易造成皮肤干裂、皱纹增多、咽喉燥痛、大便秘结等,因此秋天预防秋燥是重要的保健原则。

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重视补充机体水分,要避免过劳和剧烈运动使津气液耗损。为了防止皮肤干燥可涂擦各种护肤霜。但应注意口唇干裂不可擦甘油,更不可用舌头经常舔口唇,否则会使口唇干燥皲裂加重。

8、慎食瓜果

夏令大量食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疫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寒露养生重点篇三

1、适时添衣,脚不外露

谚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秋冬季交替时节,合理安排秋季衣食住行尽量与气候变化相适应对于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秋季凉热交替,气温逐渐下降,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是一条很好养身之道,而“一场秋雨一场凉”,提醒我们要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对安度冬季有益。秋天早晚凉意甚浓要多穿些衣服。另外,秋季腹泻多发季节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2、早睡早起,不要贪睡

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注意劳逸结合。初秋南方有些地区白天气温高,电扇不宜久吹;深秋寒气袭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条件许可情况下,居室及其周围可种植一些绿叶花卉让环境充满生机又可净化空气促进身体健康。 秋季凉爽之时,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其原因和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3、少吃辛辣,早粥晚汤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饮食上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晚餐则最好喝点汤。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

4、乐观豁达,排除忧郁

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5、五形人的寒露养生

中医的传统理论以五行理念将人的体质分成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人。各种体质的人对季节的耐受性不同,因此调养前应找准自己属于哪种体质。绝对典型的五行人比较少,按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原理,大多数人可能兼具两个临近的五行体质特点。

寒露养生重点篇四

1、葡萄

营养速查:葡萄含糖量达8%-10%。此外它含有多种无机盐、维生素以及多种具有生理功能的物质。葡萄含钾量也相当丰富。

据分析,每百克含水分87.9克,蛋白质0.4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8.2克,粗纤维2.6克,钙4.0毫克,磷7.0毫克,铁0.8毫克,并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p、维生素pp等,此外,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十多种氨基酸及多量果酸。因此,常食葡萄,对神经衰弱和过度疲劳均有补益作用。

食用提醒:一般而言,一般人都可食用葡萄,但糖尿病人应适量。葡萄性偏凉,胃寒的人一次不要吃太多。此外,吃葡萄后不能立刻喝水,否则很容易发生腹泻。食用葡萄后应间隔4小时再吃水产品为宜,以免葡萄中的鞣酸与水产品中的钙质形成难以吸收的物质,影响健康。

2、鸭子

秋季是鸭子最肥壮的季节,更重要的是,鸭子本是凉性食品,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适宜于滋阴养津以防秋燥。中医称鸭为“药”和滋补上品。这是因鸭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鸭肉中的脂肪含量适中,约为7.5%,比鸡肉高,比猪肉低。

秋季是一个非常优美的季节,在这个季节我们要吃什么东西最合适了,吃鸭子吧,这种食材是非常好的,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的帮助,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喝鸭汤进补,最好结合自己的体质状况、配合中药或者食物进行。对于平时容易患咳嗽、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等体质较弱的人群来说,可以在制作鸭汤时,加入食物(山药、莲子)、中药(黄芪或西洋参),一般为30——60克;对于女性来说,由于秋季皮肤干燥,可以在制作鸭汤时,加入食物(百合)、中药(玉竹),以起到养颜护肤的作用。

3、母蟹

每逢寒露,老南京会买螃蟹蒸着吃。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团脐,十月尖”,眼下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等农历十月以后,最好吃的则要轮到公蟹了。不过,过敏体质、胃寒者及孕妇、高血脂者不宜吃蟹黄,另外,现在正是柿子熟的季节,要注意螃蟹忌与柿子同吃,以免生成胃石。

老南京有喝“寒露茶”的习惯。寒露前后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谓之“正秋茶”,秋茶中以正秋茶为最佳。寒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如果说上个月的“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过了“寒露”后,天气渐渐凉爽了,有谚语道“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白露以后,就不要赤膊露体了,寒露之后,凉鞋、鱼嘴鞋也不宜再穿了,正所谓“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寒露养生重点篇五

寒露习俗之吃芝麻

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在北京,与芝麻有关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热门货,如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等。

黑芝麻熬成的芝麻糊,再加上一些冰糖,每天早晚喝一次,可以有效减少肺部的刺激感,同时还可以滋润呼吸道,消除呼吸道壁上附着的痰液,这样很快就可以润肺止咳,连呼吸都觉得非常顺畅,秋季咳嗽的人不妨试试这个妙方吧。

寒露习俗之吃螃蟹

老南京关于寒露的习俗有吃螃蟹、收拾夏装等。也有俗话说“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团脐,十月尖”,眼下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等农历十月以后,最好吃的则要轮到公蟹了。

蒸食螃蟹最营养!用手捏住螃蟹两排腿根处的大盖两侧,然后用牙刷刷所有能刷到的地方。尽量刷干净再放在盛器里;再将姜末放在小酒碗内,加熬熟的酱油、白糖、味精、黄酒、麻油搅和。另取一小碗,放醋待用;最后,将螃蟹上笼,用火蒸15至20分钟,至蟹壳呈鲜红色时取出。

寒露习俗之吃花糕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花糕因“糕”与“高”谐音,以“食糕”代替“登高”,希望自己或亲友能平安吉祥、百事俱高。

制花糕的原料分为皮料(精粉、大油、水)、酥料(精奶、大油)、馅料(枣泥、花生仁、葡萄干、青椒、黑芝麻、熟江米粉、小磨香油、蜂蜜、桂花等),经和面、制酥、包馅后,将生坯拍成两个片中间夹上各种果仁,然后上炉烧烤,即成外形美观,色泽素雅的重阳花糕。

寒露习俗之吃柿子

民谚有“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软糯的柿子等到秋天才成熟,果味甘涩、性寒,入肺、脾、胃,清热润肺。其所含的维生素及糖分要高出一般水果一到两倍。可以养肺护胃,清除燥火,经常食用能够补虚、止咳、利肠、除热。

空腹食柿子易患胃柿石症,所以最好饭后食用,尽量少食柿皮。同时也要控制食量,不宜同食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等食物,患有慢性胃炎者、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胃大部切除和糖尿病人不宜食用。

寒露习俗之吃菊花酒

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如今的菊花酒做法一般是用甘菊花2000克、枸杞500克、当归500克、生地黄1000克,加水适量煎汁,用纱布过滤后待用。用糯米3000克,洗净后加清水适量煎至半熟沥干,与菊花汁混匀蒸熟,拌入适量酒曲,装入瓦坛中,包好发酵,直到有甜味时即成。

一般来说,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这时已可见初霜。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适当多食甘、淡滋润养生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

5222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