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想过,倚马天涯,背一把吉他,离开这喧嚣而疯狂的世界。
曾想过,转身面对,拿一只刻刀,改变这浮躁而病态的世界。
每个人都有三次生命,每个人都有三次转身的机会。重要的是,你在门外,还是在门内。
很多人都质疑《三重门》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我不这么想,我认为:感动人的文字不在于其外表而在于其质量。只需要它们有血有肉,像是一把锋利的刀子,一碗温暖的米粥,哪怕是疯子的一口唾沫。
《三重门》没有惊奇曲折的情节,没有催人落泪的故事。就只是,作者在慢慢的讲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人的故事,从初中到高中,从坚持到犹豫,从兴奋到落寞。我被这本书而感动,实在没有什么理由的。不过,当我们将瞳孔渐渐放大,也许很多像文中主人公的人就进入我们的视野。他们没有什么成就,没有什么伟绩,只是在自己的人生的方格子里,跳来跳去,一直到老……郭敬明曾经说过:“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在盛夏之花的掩映下,隐隐约约是一道明媚的青春之门。当我们的思想渐渐被时代抛弃,当我们的心渐渐老去的时候,开始慢慢依靠记忆过日子的时候——想起自己的青春,想起自己的忧伤——可能也会不禁会心一笑,自言自语道:“我也曾经年轻过。”
我曾经思考过,作者所说的三重门到底是哪三重门,细细一想——人有三次选择生命的机会,每一次都会改变一个人,第一次选择梦想,选对了,选好了,就能前行。若是勉强选了一个自己不想或是不喜欢的目标,那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会减半。第二次选择现实,有人说现实是不能选择的,我也这么认为,但是现实是可以改变的,靠自己的双手,打造自己的王国的伟人比比皆是。千万不要被尘世与现实中的尘埃蒙蔽了自己追寻梦想的双眼。马龙·白兰地有过一句话:“Iamtheking!”这其中是对现实最勇敢的挑战。第三次的选择对于绝大多数人都不起作用,但是对于那些经过人生涅槃的人,都从这次选择,获得了新生——选择生存还是灭亡。
而文中主人公林雨翔却刚刚做了第一个选择就放弃了继续选择的机会——很多书的作者,都愿意让主人公做完三次选择再骄傲的死去或是光荣的活下来,《荷马史诗》是这样,《悲惨世界》也是这样。而韩寒却只让林雨翔做了一次选择,可能是想给读者们一个选择的机会,或是以主人公的经历来告诉我们什么。
主人公事实上是被学习击垮的,他想获得好的成绩,但没有什么突破,甚至中考考的一塌糊涂——他的家长就像中国千万家长一样,他的学校就像千万中国的学校一样,而他也像千万中学生一样,被学习困扰一辈子。在一个极其浮躁的社会里,成了一粒微尘,十年后,大家将他忘得一干二净,好像从来没有这个人。现实社会里这种人这种事太多太多了,他们在青春之门前踱来踱去,就是不能做出选择,虚度一生。
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故事,从冬说到夏,又从绿说到黄;步履是一个载着命运的轻舟,由南驶向北,又由近驶向远……你看到那阳光明媚、金色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掩映在诗词中的不分明是一扇神奇玄妙的青春之门吗?
人生就像小姑娘跳方格一样,无论愿不愿意,都必须跨过这一扇又一扇庄严的大门。
文末,想起作者的结尾:听到远方的汽笛,突然萌发出走的想法,又担心在路上饿死,纵然自己胃小命大,又走到哪里去。学校的处分单该要发下来了,走还是不走呢?也许放开这纷纷扰扰自在一些,但不能放开——比如手攀住一块凸石,脚下是深渊,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得流血,不知道该放不该放,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作者很明智,将主人公又陷入门与门之间的跳跃中。
从小说结尾来看,林雨翔的确无法选择了,但我曾听一位朋友问我:你知道怎样不借助外界工具让火柴烧完吗?我尝试了多次都无法烧完——不是看到火柴烧到手指时就丢掉,就是火柴烧了一半就熄灭了。后来去请教这位朋友——他的答案让我惊讶,只见他点燃一支火柴,烧到一半时,用手捏住还带有火星的烧焦的部分,看着这只火柴烧成焦木。面对火柴我们需要忍痛做出抉择,面对人生也是如此。
曾想过,倚马天涯,背一把吉他,离开这喧嚣而疯狂的世界。
曾想过,转身面对,拿一只刻刀,改变这浮躁而病态的世界。
我想选择后者,即使失败,也不虚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