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读后感300字篇一
——题记
我喜欢读历史,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很多时候我们对现实的问题或者时代的躁动不安一筹莫展,觉得我们走进了现实的死胡同,根本无路可走。这时候,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历史,接近经典的史书、阅读经典的史书、品味经典的史书,看看几千年来历史河流里古人们给我们留下的智慧。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看看千秋万代历史伟人给我们留下的智慧和教训,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探讨我们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总能发人深省,获益良多。历史的车轮滚滚,亿万生灵在历史的足迹下都显得如此渺小。但司马光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永恒的著作,永享后人的敬仰和万世的荣光!这就是《资治通鉴》。
我之所以选择读《资治通鉴》,主要是因为《资治通鉴》历史地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了解我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历史典籍,在顺利完成后,便立即成为史学著作的典范,受到历代学者的共同赞许。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更是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司马光他们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读后感300字篇二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资治通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资治通鉴》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至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般编年史,贯古通今,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显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历史文学,约300万字。泱泱华夏千年历史,史书之长历任王储不可能读得完,因此司马光将历时中的经验总结编纂进献给皇帝,公其借鉴。以分析历史角度讲述历代贤君明主治国待臣之道,言简意深。书中精湛之处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
借古讽今,借故说今将历史事件作为实例向君王讲述治国之道,例如楚汉之争,作为象棋的起源,从而为千秋百代带给了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倚策。刘邦项羽的斗智斗勇,张良韩信的英勇谋略。《通鉴》中记录刘邦虽少,人物的丰满度足以令读者明确。比较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刘邦为人的豁达易交;更反映了项羽的多疑,优柔寡断,他的心胸狭隘直接导致了他的败北。《资治通鉴》中详细的描述了垓下之战,项羽战败之后并未轻言放下,反而镇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听偏信’,充分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时的悲壮景象,当然这种折回之笔在《通鉴》中经常见到。在楚军节节败退的状况下也能够看到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大将之间的君臣关联出现了丝丝的裂痕,这也最后导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巫蛊之祸,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卫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卫家显赫一时,皇后受宠,刘据地位稳定,后因卫家衰败后继乏人,以前显赫的卫家光芒渐渐衰退。武帝子嗣原来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纯,和汉武帝性格大异。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党之争,自然波及到了卫氏一族与附属国人直接的正面冲突,刘据作为事件的牺牲品,“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司马光在本章的最后对当朝天子提出劝诫“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在众多的文学名著中,汇聚成的璀璨星河,总会有一颗颗闪光点脱颖而出,成为一座座里程碑。例如古代司马迁在狱中所著名扬天下的《史记》,近现代文学家高尔基先生悲欢离合的《童年》,以及北宋时期的司马光所创作的《资治通鉴》家喻户晓。
《资治通鉴》是一本奇书,它与《史记》合称“史学双璧”,可见它的伟大之处。这本书许多的语言振奋人心,让你看完一篇还想再看一遍的感觉,我在看这本时就是有这样的体会。
这本书堪称时间的长河,作者将各个时代的故事融入其中,如: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让我们懂得了以少胜多的道理,我们在为人处世时一定要听从他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汉代的鸿门宴刘邦脱险,作者通过对鸿门宴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刻画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自矜攻伐而有“妇人之仁”。而刘邦却恰恰相反,他善于利用对方的性格弱点,成就了国家大事。每篇故事都有自己的含义与思想,这些汇聚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资治通鉴》。
看完整本书之后,我的脑海仍然浮现出书中的画面,令人流连忘返。在我看来,它不仅是一本奇幻的书,还是一位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传奇人物”。每次在阅读时,我仿佛就像在拜访一位老师,他带着我们驾驶时光机穿越回古代,一边去探险一边去了解这篇故事的主题思想。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真是美妙绝伦啊!
所谓“资治通鉴”,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思是说借鉴以往的故事,对治理统治国家有帮助。《资治通鉴》这本书以它那独特的语言吸引着我,告诉了我一些道理,虽然这些道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比较深奥的,但是我也从中了解到了许多历史故事,搞笑的,悲伤的,规模宏大的等等。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它就是我的朋友,一位奇怪但又知识渊博的朋友,我喜欢我的这位新朋友!我希望你们也能喜欢它。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题记
我喜欢读历史,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很多时候我们对现实的问题或者时代的躁动不安一筹莫展,觉得我们走进了现实的死胡同,根本无路可走。这时候,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历史,接近经典的史书、阅读经典的史书、品味经典的史书,看看几千年来历史河流里古人们给我们留下的智慧。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看看千秋万代历史伟人给我们留下的智慧和教训,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探讨我们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总能发人深省,获益良多。历史的车轮滚滚,亿万生灵在历史的足迹下都显得如此渺小。但司马光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永恒的著作,永享后人的敬仰和万世的荣光!这就是《资治通鉴》。
我之所以选择读《资治通鉴》,主要是因为《资治通鉴》历史地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了解我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历史典籍,在顺利完成后,便立即成为史学著作的典范,受到历代学者的共同赞许。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更是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司马光他们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精采篇章顶醍醐。谋身良师处世友,知古论今人生福”
逝者如斯而不舍昼夜,这是历史。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中总是喜忧参半,而中华文明又是唯一一个历史上未曾中断的世界文明,足够我们去学习。
北宋涑水先生司马光我最敬爱的一位史学家。他的代表作《资治通鉴》是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写这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光阴。这本书主要通过介绍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地告诉清廉,正直,刚强的入仕品质。我的体会,在当今仍然不失为一本为人处世的指导准则。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才人辈出,叱咤风云人物何其多。然而杀伤力最大,成本最低的还是这个时代惯用的反间计。的确,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便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在战国中,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蔗而傲视诸侯,若能留住孙膑这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惨重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国成为唯一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导致四十万大军被秦坑杀。《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太多的史事和反间计有关。毕竟何人不疑,不疑何人。它永远是人类精神中最脆弱的部分。在当今仍然挑战者我们,试问我们非圣人,若处在其中一位,谁能做到真正的不疑。
江湖代有才人出,《资治通鉴》中不得不提的是谋臣志士。手摇蒲扇的诸葛孔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锲而不舍,多次上疏的贾谊,料事如神之张良,历史是棋局,他们便是旗手,各显身手,上马博弈,移兵退卒。这便是司马光的主题思想之一;英雄赞歌,忠君护主。
书中记载,周显王四十八年,录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怀私念而进谏,孟尝君不计较他的私念却采用他的谏言。“又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这是司马光肯定孟尝君能够谏言的原因。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安,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击斩匈奴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当我拿到《资治通鉴》这本书时,我仿佛看见,历史向我打开了一扇金光闪闪而厚重的大门。
《资治通鉴》问世于北宋年间,是由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我从小只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还不知道,他竟然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司马光前前后后总共花费了19年的时候,完成了这部史书巨著,主要的编纂工作全由他一个人负责,书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的心血结晶。他为了这部书殚粗竭虑,《资治通鉴》成书后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翻开这本书,第一个故事,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智家想立智瑶为继承人时,智果曾经说过:智瑶有好多优点,但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心胸狭隘,不能宽厚待人。但是智家不听智果的劝告,智果为了躲避灾难,脱离智氏,改姓为“辅”。
果然跟智果说的一样,智瑶狂妄自大,他说:“灾祸只能由我带给别人。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就罢了,谁敢给我呢?”但是,愚蠢的智瑶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灭掉了整个智氏家族,只有改姓的智果得以幸免。
书中说,一个人多次犯错误,结下的仇怨不会在明处,应该在它表现出来之前就提防,贤明的人处理小事都非常谨慎。这就是平时老师教我们的“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差不多吧?自己满足已获得的成绩,并且狂妄自大起来,这样的人,怎么才能持续进步呢?
《资治通鉴》的每个故事里,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英雄人物,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喻之有理地向我讲述了浅显又深奥的人生道理,三寸之舌比百万之师还要厉害的毛遂,有气魄有担当却英年早逝的英雄霍去病,坚忍不拔、忠于朝廷的苏武,忍辱负重、崭露头角的韩信……历史的长河兴衰盛败,都会发人深省,令后人受益良多。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一部《资治通鉴》让我了解了历史,也懂得了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300字篇三
在众多的文学名著中,汇聚成的璀璨星河,总会有一颗颗闪光点脱颖而出,成为一座座里程碑。例如古代司马迁在狱中所著名扬天下的《史记》,近现代文学家高尔基先生悲欢离合的《童年》,以及北宋时期的司马光所创作的《资治通鉴》家喻户晓。
《资治通鉴》是一本奇书,它与《史记》合称“史学双璧”,可见它的伟大之处。这本书许多的语言振奋人心,让你看完一篇还想再看一遍的感觉,我在看这本时就是有这样的体会。
这本书堪称时间的长河,作者将各个时代的故事融入其中,如: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让我们懂得了以少胜多的道理,我们在为人处世时一定要听从他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汉代的鸿门宴刘邦脱险,作者通过对鸿门宴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刻画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自矜攻伐而有“妇人之仁”。而刘邦却恰恰相反,他善于利用对方的性格弱点,成就了国家大事。每篇故事都有自己的含义与思想,这些汇聚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资治通鉴》。
看完整本书之后,我的脑海仍然浮现出书中的画面,令人流连忘返。在我看来,它不仅是一本奇幻的书,还是一位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传奇人物”。每次在阅读时,我仿佛就像在拜访一位老师,他带着我们驾驶时光机穿越回古代,一边去探险一边去了解这篇故事的主题思想。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真是美妙绝伦啊!
所谓“资治通鉴”,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思是说借鉴以往的故事,对治理统治国家有帮助。《资治通鉴》这本书以它那独特的语言吸引着我,告诉了我一些道理,虽然这些道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比较深奥的,但是我也从中了解到了许多历史故事,搞笑的,悲伤的,规模宏大的等等。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它就是我的朋友,一位奇怪但又知识渊博的朋友,我喜欢我的这位新朋友!我希望你们也能喜欢它。
资治通鉴读后感300字篇四
“《资治通鉴》精采篇章顶醍醐。谋身良师处世友,知古论今人生福”
逝者如斯而不舍昼夜,这是历史。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中总是喜忧参半,而中华文明又是唯一一个历史上未曾中断的世界文明,足够我们去学习。
北宋涑水先生司马光我最敬爱的一位史学家。他的代表作《资治通鉴》是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写这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光阴。这本书主要通过介绍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地告诉清廉,正直,刚强的入仕品质。我的体会,在当今仍然不失为一本为人处世的指导准则。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才人辈出,叱咤风云人物何其多。然而杀伤力最大,成本最低的还是这个时代惯用的反间计。的确,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便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在战国中,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蔗而傲视诸侯,若能留住孙膑这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惨重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国成为唯一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导致四十万大军被秦坑杀。《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太多的史事和反间计有关。毕竟何人不疑,不疑何人。它永远是人类精神中最脆弱的部分。在当今仍然挑战者我们,试问我们非圣人,若处在其中一位,谁能做到真正的不疑。
江湖代有才人出,《资治通鉴》中不得不提的是谋臣志士。手摇蒲扇的诸葛孔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锲而不舍,多次上疏的贾谊,料事如神之张良,历史是棋局,他们便是旗手,各显身手,上马博弈,移兵退卒。这便是司马光的主题思想之一;英雄赞歌,忠君护主。
书中记载,周显王四十八年,录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怀私念而进谏,孟尝君不计较他的私念却采用他的谏言。“又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这是司马光肯定孟尝君能够谏言的原因。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安,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击斩匈奴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资治通鉴读后感300字篇五
当我拿到《资治通鉴》这本书时,我仿佛看见,历史向我打开了一扇金光闪闪而厚重的大门。
《资治通鉴》问世于北宋年间,是由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我从小只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还不知道,他竟然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司马光前前后后总共花费了19年的时候,完成了这部史书巨著,主要的编纂工作全由他一个人负责,书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的心血结晶。他为了这部书殚粗竭虑,《资治通鉴》成书后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翻开这本书,第一个故事,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智家想立智瑶为继承人时,智果曾经说过:智瑶有好多优点,但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心胸狭隘,不能宽厚待人。但是智家不听智果的劝告,智果为了躲避灾难,脱离智氏,改姓为“辅”。
果然跟智果说的一样,智瑶狂妄自大,他说:“灾祸只能由我带给别人。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就罢了,谁敢给我呢?”但是,愚蠢的智瑶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灭掉了整个智氏家族,只有改姓的智果得以幸免。
书中说,一个人多次犯错误,结下的仇怨不会在明处,应该在它表现出来之前就提防,贤明的人处理小事都非常谨慎。这就是平时老师教我们的“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差不多吧?自己满足已获得的成绩,并且狂妄自大起来,这样的人,怎么才能持续进步呢?
《资治通鉴》的每个故事里,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英雄人物,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喻之有理地向我讲述了浅显又深奥的人生道理,三寸之舌比百万之师还要厉害的毛遂,有气魄有担当却英年早逝的英雄霍去病,坚忍不拔、忠于朝廷的苏武,忍辱负重、崭露头角的韩信……历史的长河兴衰盛败,都会发人深省,令后人受益良多。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一部《资治通鉴》让我了解了历史,也懂得了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