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凡尼的早餐》的观后感
一、观后感的简介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二、《蒂凡尼的早餐》的观后感(通用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蒂凡尼的早餐》的观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蒂凡尼的早餐》的观后感1
因为喜欢奥黛丽.赫本,所以非常喜爱《蒂凡尼的早餐》。不管是那身最经典的黑色小礼服,睡衣,还是很休闲的T恤,都被她诠释地优雅舒服以及淋漓尽致。而这身高高的盘头,经典黑衣小礼服,长长的烟斗,被无数人经久不衰的模仿。因为她是由奥黛丽.赫本演绎的。
这的确是一部伟大的电影。我不想说关于贪慕虚荣,也不想说女性成长,这是关于人的精神探索。
她是一个天真的、颓废的、邋遢的、时尚的、迷人的、轻佻的、贪慕虚荣的、妄想症的、不相信真爱的、优雅的、生活混乱、没心没肺的女孩子,把电话机藏在箱子里,养一只无名的猫。危险地大胆地追逐她那不存在的将来。当然她认为是触手可及的。她是善良的。她对前来追婚的兽医流着泪说抱歉。她在窗台深情弹唱moon river的时候,我相信字字句句都是为她而写,诉说她内心深处的家园。
在这部影片之前,赫本一直都被认为是个类型演员,就是纯情优雅的代表,但是这部影片很好地展现了赫本的`表演的多样性,可以说是她演技最成熟的一部片子,她把女主角霍利的敏感、脆弱、虚荣、任性、优雅、天真与纯情都完美结合在一起,宛然就像在演自己。奥德丽赫本生长在战争中,经历过亲人的死亡、疾病的虐待和饥饿的滋味,她终身没有忘记那种感受。她进入演艺圈后,选择的大多数电影都是明媚浪漫带有童话色彩的,因为她觉得她从事的行业对观众有很强的诱导性,而美好的电影可以让人们发现生活里光明的一面,可以激活人们心里善的东西。而同时,她自己也忍受不了拍摄苦涩黑暗影片时她心灵必须经过的折磨,所以即使因为想改变戏路而选择了《蒂梵尼早餐》,有意无意地,在表演中,她依然将以往的风格注入到影片里面。而这种风格,也贯穿了她一生的演绎之路,她是把人们带向美好的人间天使。
原来这个角色属意玛丽莲·梦露,梦露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她肯定地告诉卡波特她愿意出演霍莉。当时她还即兴表演了几段故事里的情节。可是她的经纪人不以为然:“梦露小姐不会演出一个昼伏夜出的应召女郎的角色的!”在保守的六十年代初,女演员演出这样的角色还属大胆行为。最后是银幕形象一直清纯圣洁的奥德丽赫本接受了这个角色。这样一来,反倒成就了奥黛丽·赫本,这成了赫本最卖座的影片。赫本清纯优雅的气质,在银幕上大展淑女风采,彰显了霍莉这个交际花的特别之处。尤其是她坐在窗前抱着吉他唱《moon river》不知打动了多少人。会让人觉得交际花也有自己内心不可言明的悲哀。
影片中,霍利的经纪人经常在说霍利是个装腔作势的人,这个“装腔作势”,我理解为人的两面性,一面就是霍利戴上的向外人展现的收放自如、八面玲珑的交际花面具,另一面就是在防火梯自弹自唱《moon river》的那个纯真的女孩。为了追求金钱和繁华,只能把真实孤独的一面藏起来,就像把真正的自己关在笼子里,不敢追求笼子外面的世界,不敢与相爱的人一起去追求和创造未来。
“我就像那只小猫,一个没有名字的可怜虫。我们不属于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属于我们,我们甚至不属于对方。”
保罗:“无名小姐,你知道你有何不妥?你怕事,你没胆量,你害怕挺起胸膛说‘生活就是这样’。人们相爱,互相属于对方,因为这是获得真正快乐的唯一机会。你自称为不羁野性,却怕别人把你关在笼子里。你已身处樊笼,是你亲手建起来的,那不受地域所限,它随你而去。不管你往哪去,你都受困于自己。”
霍莉和保罗其实代表很大一部份小人物的欲望与梦想。而这部分人也一直都存在,我想这也是影片堪称为经典的又一原因。我们都会被金钱、美貌、权利、名望所迷惑,可是不管如何,知足常乐的我们才会幸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快乐幸福,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点滴的快乐,我想这样才是生活真正的意义。像结局一样,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爱,勇敢地面对真实又朴素的幸福。
生活中,我们并非不幸福,我们只是将幸福错误地定义了。我们错误地将它认为,我们必须要用金钱去装扮自己才是幸福,要别人看起来羡慕才是幸福的。甚至因此,我们还必须放弃一些东西,放弃一些自己的挚爱。可是,当我们自己真正才内心感到满足快乐和幸福的时候,别人才会真正的羡慕。因为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内心。生活不在别处,她只在你心中。
赫本不能说完全因这部影片改变了戏路,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她的表演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她的轻灵纤巧赋予了霍莉独特的魅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尽管卡波特一直在抗议着,尽管书上更加古怪而魅力四射的霍莉在角落里玩世不恭地冷笑着,1961年的电影《蒂梵尼早餐》已经成为永远的赫本经典。而赫本与卡波特在这一年彼此交汇却又没在对方身上留下任何痕迹,连轻轻的挥手都没有,他们行走在各自的轨迹上,互不相干。
《蒂凡尼的早餐》的观后感2
又是一个闲置的下午,电影《蒂凡尼的早餐》加入了我打发时间的行列。这恰恰给我一个思考的空间,去反思这部电影给我带的意义。这部电影囊括了这段时间探索的所有命题。关于物质、规则、爱情、人格、自由。
关于人格
——没有完美的人格
“你在巴西有农场吗?”
“她喜欢这些,那你进去吧。”
电影中的霍利,相貌好,反映灵敏,觉悟高,有野心,思想不羁。成熟的人格首先是包容的。他看穿了你的窘境,成长环境带给个体的局限,看穿了你的虚荣、美丽、聪慧、天真……亦正亦邪。他知道这些就是你。
这种感情其实掺杂了很多因素,关于个体始终在寻找世上另一个自我。两个真实美好的`人格才能演绎一段美好的故事。(典型的例子是泰坦里克号这部电影)两个人一起做此生都没做过的事。
拿一些时间去做一些貌似荒唐的事:想想如果我们的思想局限在社会交给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还会有那些经典的电影镜头么。被大家记住的,都是一些独创性的,一些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
关于规则
——随心所欲不逾矩。
想想看,大多数人集体沉默着坐在图书馆里——为什么对打破沉默如此噤若寒蝉。因为集体的沉默使然。规矩原是为了保障大多数人的权利,国家机器也如此。因为一些媒介,将一些人过于放大。如果大多数人的权益在得到了保护的基础之上,我们是否能够暂时放松下神经,明白生命中还有没有比一味遵守更重要的事情;电影中的“小人”是把这个制度下要求你有的思想内化成了自己的思想,还浑然不知,觉得自由,同理,大多时候我们都扮演的是“小人”中的一员,是这个制度下的懦夫。不在图书馆大声说话,不是不想打扰别人,而是习惯使然让我们变成了沉默大多数。
关于物质和爱情
——物质和爱情缺一不可
要物质也要爱,两者缺一不可。要长久,要面面相觑很多年。还要把握好尺度。这就是为什么在现代社会爱情是最高的功吧。
关于自由
——自由是在头脑中,它只存在于不断地追寻和改变中
我一直觉得稳定的生活是最危险的,犹如行走在剃刀边缘。以百进制算,我们每个人此生能够结识的人实在有限,但是总有人是你觉得特别赏心悦目的,有些人是路人就是路人,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除非你不是独立的个体完全没性格,才会跟任何人都合得。在有限的时间,我们当然要不断地调整战略去寻找相对符合条的人。然后像海绵一样,不断从身边的人事中吸收营养着前行。
“你胆小,你怕事,你害怕承认生活它本就是这样”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说,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
“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之前,我不想拥有任何东西。”大多数人就如那只没有名字的猫咪,在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之前,不属于任何人,亦不想拥有任何人。
我们从出生开始,身上就背负了太多生长环境的烙印。从某一程度说,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是我们自己。要直到很多年以后,辗转了很多人事,逐渐搞清楚了究竟自己是谁,能够给自己定位了,或许才能真正成为自己,从旧有的思维中抽身而出,建立起自己的思维系统。在此之前,哪里都不是家,就如那只被丢弃在雨中的猫咪。
关于自己
——至少我得到了一个爱我的人
《蒂凡尼的早餐》的观后感3
看这个电影是因为无意中在图书馆瞥到了一本杜鲁门.卡波特的的《蒂凡尼的早餐》,随手就借回来读了。读完以后听说有这部电影,还是奥黛丽.赫本的经典之作,就赶紧找出来看了。
说实话,小说看得我有点云里雾里,一定意义上来说,我囫囵吞枣的看了,可是看得不太懂。从小说来看,“我”一直作为一个旁观者而存在,并没有过多的参与郝丽的生活。“我”只是在一旁把所见所遇安安静静的叙述出来,“我”对郝丽确实有一定好感,但我认为这种好感并未升级成真正地“爱情”。“我”对于郝丽这样一个热情开朗的女孩子确实有着欣赏,“我”认为自己透过它浮华放荡的外表,看到了她更为美好而纯洁的灵魂,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喜爱是带有同情和怜悯的。小说结局说,郝丽走了,被荷西抛弃依然“不想浪费一张机票”而飞往了巴西去寻找更大的财主依傍,“我”叹叹气,觉得心里空落了,好像了一个心爱的玩具。小说中,郝丽个性塑造是重点,而不是郝丽的感情。那个不安于庸碌向往上流社会,对着蒂凡尼珍宝吃早餐,为了不被别人拘束而自我拘束的女人。
再来看电影,不禁感觉成了流于庸俗的爱情故事。痴情浪漫文艺气息十足的作家保罗(话说男主好帅,对着屏幕流足了口水),物质薄情流于尘世的拜金女。郝丽接近男主的初衷只不过是因为他长得像她心爱的弟弟弗雷德,她把他当做弟弟来依靠和宠爱,可她从不设想她会去爱他并与之相伴。因为,保罗不能给她她所想要的金钱和物质,他从来都是被她排除在候选人名单之列的,即使她对他不无好感。为了追逐物质富足的幸福,她选择放弃得己所爱的幸福。
郝丽是个热情开朗,心地善良的女子。不禁想起了艾薇儿褒贬不一的好女孩理论。这样的女孩儿是否真的是好女孩,看客们自己定夺罢。我自己总觉得这是悖论。可是看到郝丽,也却总觉得有可爱之处。我要说我喜欢赫本的演绎,这个欢快的像只小鸟的形象我喜欢,可看到她对保罗一片痴情所表现出的薄情寡义,我也愤懑。
在电影中,保罗的形象比小说丰满了不是一星半点,简直是被无限地描摹和放大了。他作为一个文艺青年,他作为牛郎的甘与不甘,他对郝丽的真情实意,完完全全成了一个痴情贴心的爱情至上主义小男人,就是因为这样的修改,小说和电影的风格和构成完全的不同了。
好吧,最后我得说,我喜欢电影这样的庸俗结局。郝丽最终打破了自己用来封锁自己的牢笼,与保罗在雨中紧紧相拥。
《蒂凡尼的早餐》的观后感4
蒂凡尼的早餐,说真的只能说金絮其,外败絮其内。故事线平庸,情节媚俗,商业广告也穿插的有条不紊。但这部电影还是让我觉得好看,好看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三观正。三观真正,拜金女和软饭男终于因为爱情决定自力更生。这样的三观现在大概是见不到了。
对于拜金,我早想说几句。虽然说着现在是物欲横流的时代,但是以物取人这事是不见光的,得背地干。从小时代开始,就高举着我们就是拜金我们就是屌的旗号,堂堂正正地对毛爷爷五体投地。搁原先,势力是个贬义词。现在,上赶子般的夸自己势力。这说明自己成熟,认清楚事实了。
在电影的前半段,霍莉说,我要嫁给我不爱的人是为了我弟弟,因为我要养着我弟弟。多么好的理由啊。后半段她弟弟去世了,她也不是义无反顾的收拾东西准备去巴西。纽约到底是荷娜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明晃晃亮堂堂,就挂在那里,好像你触手可及。看见星星和摘到星星毕竟不是一样的。梦就挂在那里,看见了就要去追。你说我在追梦啊,我是对的。但充满铜臭味的梦是飘不起来的。你把它抱在怀里,就一起向下坠了。
成熟真的等于拜金么。电影里,送走医生后霍莉跟保罗说,你知道最可怕的是什么么,我还是那个露娜美。十四岁的小女孩离家出走了,梳起大人的头发,穿上帅气的小黑裙。但是还差了点什么,差什么呢?不够成熟。怎么变成熟呢?大人拼命的赚钱,从未满足,这样就够成熟了吧。于是拜金就开始了。比起许多人,荷娜是自卑的,她瞧不起自己,因为拜金。有的人因为梦想太高了,就松了手,让梦自己飞走了。有的人的梦想本来就是沉的,自己的飞不起来,还想人别人的一起沉下去。
霍莉被自己的梦困住了,梦越来越沉,她越陷越深。作家拿着从爆米花中找出的指环,敲敲敲,把她的梦敲碎了。把她拉出来说, “You know what's wrong with you, Miss whoever-you-are, You're chicken! You've got no guts.”看看吧,这早就不是梦了,这是个笼子。
这让我想起来另一个故事,我最喜欢的那个故事。也是在美国,不过年代更早。年轻的战士退了伍,开始发起不义之财,只为完成恋人的梦,一个带豪宅带泳池的梦。一位“听起来像金钱”的女人,自然毫不客气的收下了这个沉甸甸的梦,然后毁了战士。这证明拜金梦是无法满足的,只能被摧毁。
电影结局是童话式的,雨中拥吻。但是我真的对他们恋情不抱希望。毕竟一直被拜金欲往下拽的人,一时半会是飞不起来的。但是奥黛丽赫本真是太好看了,以至于从头到尾我都觉得她十分清纯涉世未深。片终,再回顾,浓浓的铜臭味才浮出来。
拜金都是迫于生活无奈之举,没事不要随便把自己往泥潭里按。
《蒂凡尼的早餐》的观后感5
《蒂凡尼的早餐》这部电影拍摄于1962年。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梦露是所有男生心中的性感女神,凹凸有致的曲线,烈焰红唇,浅金色的卷发,每一个元素都是原始的欲望象征。而到了60年代,社会环境中的理想主义情结引发了一场时尚界的嬉皮风格,在这个所有人都为披头士疯狂的年代里,赫本那种纤瘦骨感的身材引领了新的时尚潮流。和同时期出现的模特Twiggy一样,赫本也十分瘦、平胸,没有玲珑的曲线,举手投足像个孩子般稚气未脱,却又流露出一种天生的优雅。
在电影中,奥黛丽·赫本的装扮再次掀起时尚界变革。修长的鸡尾酒裙、张扬的蛤蟆墨镜、曼妙的高耸发髻,以及夸张的长款烟圈等透过赫本的演绎一夜之间红遍全球,成为最热门的时尚道具。近半个世纪后,霍莉一角仍荣登英国《WhatToWear》杂志票选的“影史最时尚主角”冠军。尤其是她所穿的GIVENCHY小黑裙被评为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小黑裙。这套用黑色丝绸制作,无袖的鸡尾酒裙亦堪称时尚界不朽的经典之一。出自纪梵希工作室的原作的复制品在1992年巴黎的回顾展中再次亮相,被描述为“带着利索线条的晚装,在腰部做了隔开处理,黑色的缎纹,无袖”。高贵的赫本营造了一种清纯、典雅的感觉,堪称史上最经典的银幕扮相之一。
在电影中,赫本梳着一个高贵型的盘发,前端垂下的刘海,为盘发增添了中性气质,迸发出豁然、大气的感觉。微微隆起的盘发上端呈现略尖的感觉,提升自然大方的气度。而一侧刘海的加入则为整体感觉增添了自信的一面。化的是一个赫本复古妆,眉毛部分着重加粗,令整个人看起来更加精神,使得脸庞的整个轮廓更为清晰。粗眼线令眼睛看起来更有神,并且拉长眼线并在眼尾轻扬,缔造出深邃的眼睛轮廓。在颧骨处以打圈方式大面积扫上腮红。高圆圆的红唇、红甲加上露背黑色更是具有别样的风情。
另外,赫本的几种经典服饰配件使其形象更具特色。一、丝巾。一般人围丝巾都在旁边打结,而赫本在剧中偏偏于脖颈正中打了一个结。虽然用现代的眼光看太过中规中矩,但却令赫本的俏丽展露无遗。二、手套。式样简洁的长手套能够把她显得高雅、大方、轻盈。三、平底鞋。一双清爽无负荷的平底鞋突现亲切的“简约主义”。
这独特的造型是赫本开创了时尚之风。著名华裔设计师王薇拉亦曾这样评价赫本开创的时尚之风:“她的穿着迥异于当时好莱坞流行,她是为自己而穿。”
上一篇:扼住命运的喉咙读后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