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是星期日,正好是我16岁的生日。下午,我走进大街,越过人流,在向阳路的一个地摊上,我很快搜寻到一对瓷奔马,姿态英俊,色泽柔和,顿生爱意。“老板,这对瓷奔马多少钱?”我探问价钱。老板是一位30多岁的汉子,马上笑脸相迎:“不还价,25元。”
他说得那样坚决,似乎没有半点讨价还价的余地。25元是不是被宰了,其实自己并无多少把握,甚至觉得这样漂亮的工艺品40元一对也不算贵,但是几次陪母亲购物的经验告诉我,砍价是购物必不可少的程序和步骤,不会讨价还价不是白痴,就是憨大。“老板啊,你真当我是孩子好欺侮,开口就要这样的价?”我显出十二分的老练。“好,小姑娘,看在你是学生的份上,便宜点,20块钱好了,我只赚两块钱。”
老板说得十分诚恳,可是经验告诉我商贩的诚恳常常包藏着毒汁。我记起3年前买布娃娃的情形来。那一次,我相中一只布娃娃,老板要价15元,我嫌贵,她向我漏底:进价每只13元,别人卖20,她只卖15。她得意地说:“他们半天卖不出一只,我一天可以卖出几十只,这就叫薄利多销。”我感受着她的真诚,一下子用30元买了两只。
可是妈妈晚上带回同样的两只,总共才花了10元钱。现在,眼前这位卖瓷玩具的老板又在重演别人反复使用过的伎俩,我还会上当吗?“老板,你看这对瓷奔马身上的色彩,有点褪色了,而且似乎不是一对的。”我努力寻找降价的理由。“好吧,18元,照进价卖给你,算是为人民服务。”老板显得很爽气。他越是爽气,我越觉得他的话里诚信不多,“老板,我今天带的钱不多,能不能再少点?”我慢慢跟他周旋。“小丫头,亏本的生意我不做。”老板马上“晴转多云”,换成一副杀鸡宰牛的模样,伸手夺过我手中的小娃娃,“18就18,少一分也不卖。”看得出他的“凶狠”其实是一种心理攻势。你有长枪,我有短箭,在他“强硬”地表态之后,我立即还他一句:“不卖便罢!”
说着转身就要离开。老板马上露出和颜悦色:“小姑娘,看在你是学生的份上,我再优惠一点,15元。好了,要就要,不要就走路。”这一着还真灵,我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继续表演:“老板,我身上只有10元钱,不买了。”声音里夹着无奈,说完转身就走。
老板一见,急了,连忙说:“好吧,好吧,10块就10块。”我停下脚步,转过身来,从老板手里取过小娃娃,暗自高兴,可当打开钱包准备付钱时,我愣住了:里面只有一张50元的票子。我满脸通红,递过钱,结结巴巴地说:“老板,这里只有我10块钱,其余40元是同学的。”老板也知道我在演戏,递给我40元钱,冒出一句:“小丫头,特精。”
一场“智斗”就这样收场了,老板的“夸赞”在我心头荡起快慰,可是高兴之余,我又觉得自己丢失了一点什么。回到家里,我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妈妈,妈妈一个劲地夸我:“静儿长大了,不再天真了。”天哪,做人必须工于心计,巧于周旋,成长竟要以丢失真诚为代价,我真不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