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敬一丹首次发表退休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求记者采访时的用语

注意:

【第1句】: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第2句】:注意语言美

【第3句】:提问时要估计对方周围的人(注意采访地点)

【第4句】:在一个问题谈完之后,没提下一个问题是,应该有所停顿,这会使对方人人自己回答不充分、不准确或太平淡,对方会接着补充(我试过,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不过有时候有些冷场~~呵呵)

【第5句】:事先拟多一些题目;

【第6句】:不要逼问诱问套问,比如不能问“公共食堂有几大好处”,而应问“你觉得公共食堂办的怎么样

【第7句】:不要喧宾夺主,自己讲的过多;更不要和采访对象无休止地争论。

下边复制了一个,上面的是我在很早的一本书上看到的,也是我自己实习采访时遵循的几个东西,采访是记者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在采访过程中不只是信息的传递,也是一个思想交锋和心灵碰撞的过程。

高水平的采访不仅能体现记者的水准,也能展现记者的个性魅力。

采访是具有既定目标的对话,提问是体现记者的报道意图。

因此提问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记者的问题准确、鲜明、具体,才能把被采访者的谈话纳入轨道,引入正题,既节省时间,又使采访画龙点睛、引人入胜。

首先,记者的提问应是受众关心的问题、想了解的情况。

这样才能使采访吸引受众、引起共鸣。

从既定目标出发、从受众出发,是记者提问的基本要求和依据。

记者的提问应该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即使是为了避免冷场,或联络感情而交谈的语言也应该为完成报道任务服务。

我们中的一些年轻记者,往往在报道的提问中偏离主题,或环左右而言他,就是离开了“受众”这一主体。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记者在采访和提问,以及后期编辑制作中一定要心里装着观众,时时想着观众,“想观众所想,问观众所需”。

其次,记者的提问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采访对象灵活多变。

为了完成报道主题,无论采访前的准备、还是采访中的提问都要围绕主题做文章,但要根据采访情况和对象的不同,既要有目的,也要随机应变。

这就要求记者调整自己的语言技巧,避重就轻、迂回作战,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夺取胜利。

特别是面对不愿吐露真实想法的采访对象,记者可以先顺着他说,在交谈的过程中,乘其不备,突然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让对方顾不得防备而说出真实情况或想法。

例如,采访矿难,被采访者是主管部门或矿主,当事者肯定要强调自己是如何在事发后,积极主动采取措施营救遇难者的,但是观众最想知道这次矿难死伤情况和经济损失等,而这些问题恰好是当事者不愿透露和极力回避的问题。

你可以在采访中,先顺着他问事发后采取了哪些积极的补救措施和救助办法,等他思想放松了,滔滔不绝时,突然提问这次事故有多少人没有救出来

采取补救措施和营救办法大约花了多少钱

估计经济损失多少等问题。

第三、提问要有逻辑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表面到本质,层层递进。

从采访的目的性出发及事物的逻辑性出发,记者提问的问题也要有逻辑性。

既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的零打碎敲,也不能大问题铺天盖地,不着边际。

记者应该根据所作题材的主题,事先设计好要提问的问题,然后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排列好要提问的问题,即使在采访交流过程中问题被打断,只要记住逻辑关系就能提出下一个要问的问题,这样才能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让受众条理清晰地了解新闻事实本身。

而有许多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或主持人,往往在采访提问中不知道该问什么

或问完了一个问题就不知道下一个问题该问什么

或在采访交谈中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丧失了主动权,甚至完不成采访任务。

第四、提问要具体、简洁明了。

要使提问具体、切中要害,就必须了解被采访人物或事件本身。

如果对新闻事件不了解,提问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空泛、不着边际的僵局。

如:已列入新闻界最臭的提问行列的:“请你谈谈感想”、“你当时怎么想的”、“你感觉如何”等等。

这样的问题只能使采访对象抓不住问题的要点而作泛泛的或言不由衷的回答,而这些笼统的大问题会给人造成记者没有思想、肤浅、无知的印象。

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也尖锐地剖析了“您感觉如何”等问题的弊端。

认为这些提问“实际上在信息获取上等于原地踏步,它使采访对象没法回答,除非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

”(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新华社出版,第92页。

)而具体简洁的提问不仅使人了解新闻事件本身,还能给人带来更多的信息,同时也树立了记者的良好形象。

如获奖新闻《六年冠军梦圆梦在津门》—第四十三届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男队在少帅蔡振华的率领下,顽强拼搏,终于夺回了斯韦思林杯。

该片中记者不仅拍到了蔡振华喜极而泣的感人场面,提问也非常成功: 记者问蔡振华:“您认为队员们今天发挥得怎么样

” 问王涛:“上次您说经过两年的苦练,你一定会赢瑞典队,今天您的愿望实现了,是这样吗

” 问马文革:“今天的比赛中,肩上的伤痛又没有发作

” 每一个提问都是有的放矢,如果记者不了解世乒赛的情况,不了解队员状况,绝对提不出这样的问题。

再就是提问一定要简洁明了,有些记者为了显示自己已做了前期准备,对情况很了解或知识渊博,在问题前说出长长的铺垫,即使被采访者听了后头忘了前头,抓不住问题要害,又给人造成记者卖弄的感觉。

第五、提问要寻找引发情感的导火索。

无论任何作品,靠的都是以情感人,而引发情感的关键就在提问。

采访中根据不同的题材、任务、目的,要适当运用能引发被采访者兴趣、使之兴奋起来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被采访者的积极思维,使之回忆、思考细节、传播出更多的相关信息,使作品更全面、更具体、更丰富、更感人。

如做一篇加强环保意识的报道,其中有对一位植树老人的采访,作者并没有去问他植树的意义和目的何在

而是让他说出,看到自己多年前种植的树木被砍伐后的感受。

一提到自己亲自种了十几年的树木被砍伐,老人的情绪一下就被点燃了,动情处甚至掉下了眼泪,观众看后的深思和警醒,绝对是一般对话无法比拟的。

采访中的提问,不仅仅是对话交流信息,还让观众从问答中感受、体验得到语言信息之外的情感交流,在交待事实的同时,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

此外,被采访对象的情绪一旦被点燃,就会说出你想了解,而他原来并不想告诉你的一些东西,使采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提问要尊重对方,亲切自然,尽量口语化,增强交流感。

采访本身就是一种交流,而交流得好与坏的前提,就是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是否平等。

试想谁愿意和一个须仰视才见的人交流

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被采访者,一个是态度上的谦恭,另外一点就是要尊重对方的隐私或避免触及被采访者心灵的伤痛。

美国《读者文摘》曾刊登过一位终日奔波事业的女记者的文章,她说:“我讨厌看到屏幕上,电视台记者把话筒直戳到那些刚经历了一场大难的伤心人的脸上去提问的镜头,因此我拒绝正面采访悲剧的主角,而是通过别的手段来揭示故事的悲剧性。

”而我们的屏幕上,有的记者面对父母离异的孩子会去问:“你想妈妈(或爸爸)吗

”这类揭伤口疮疤似的问题不仅令人反感,也影响宣传报道的效果。

还有一家地方台做了一篇舍己救人、见义勇为好少年的深度报道,其中,有一段对少年英雄父母的采访,记者的提问是:“你想孩子吗

”结果,少年英雄年近半百的父母都是未语泪先流,让人看了以后不忍心再看。

另外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语气,既不卑不亢,又亲切自然。

交流是双向的,因此提问的语气就要有征询的口吻,如果语气生硬,就会给人以居高临下之感,避之千里,哪里还有交流

即便是迫于某种压力或碍于面子,也是应付了事,不会有真心话给你。

第七、提问要客观、避免诱导性。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记者在提问时也要用新闻事实说话,避免主观色彩。

有的记者出于义愤,或对新闻事件中一方人物或遭遇的同情,提问往往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这是不符合新闻规律的。

更有甚者,当采访对象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问题时,记者就迫不及待的将自己想要的答案说出来,然后问对方是不是

在这种情况下,被采访对象通常会点头称“是”。

这就是最典型的诱导。

新闻报道就是要客观公正,用事实说话。

记者不要提那些让人一听带有明显倾向性或诱导性的问题,谁是谁非,把事实摆出来,观众自有公断。

总之,采访中提问的技巧有很多,只要在具体工作中,慢慢积累,反复揣摩,就一定会不断进步,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我国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就是在多年新闻采访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提问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在新闻工作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什么是报道计划,我要一篇关于两会的报道计划急

24日就要

报道计划,就是确定什么时候做什么报道。

根据两会的实施日程和报道宗旨和重点而编。

参考:江西日报的报道计划全国两会,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作为省级党报,要把全国两会的宣传报道作为一次重大宣传战役,高度重视,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切实抓好。

准确把握会议指导思想 整个报道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围绕人民群众关注和期盼解决的重点问题,突出会议的主要内容,充分反映会议团结、民主、求实、和谐的气氛。

认真把握会议报道重点 在按常规处理好新华社电稿、图片,处理好会议程序性报道的同时,着力把握好以下报道重点: 突出报道好中央领导同志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讨论的情况。

突出报道好江西代表团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情况,以及代表委员对本届政府履行职责的五年取得的显著成绩,和新一届政府履行职责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的评价和美好愿景的展望。

突出报道好江西团对中外记者开放日和省领导参加审议、讨论的情况。

突出报道好我省出席两会的基层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情况。

同时,要报道好我省干部群众关注全国两会的动态反映(由记者部负责)。

精心办好“两会特刊” 为使今年两会的新闻报道在形式上有所创新,营造热烈气氛,增强宣传效果,从3月5日至18日,在B1版开辟“两会特刊”,拟设立以下栏目:(一)固定栏目

【第1句】:两会360度——实录在京举行的江西团新闻专题,或热门话题的综述,当天发稿,由参加两会的记者采写。

主要围绕以下话题撰稿,如:

【第1句】:改革开放30年我省取得伟大成就;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3句】:众志成城抗冰冻雨雪、齐心协力重建家园;

【第4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5句】:喜迎2008奥运会;

【第6句】: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7句】:医疗改革;

【第8句】:坚决节能减排,大力实施绿色生态建设;

【第9句】:文化软实力;

【第10句】:人才建设;

【第11句】: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第12句】:司法公正等等。

【第2句】:两会抒怀——每日一篇有分量的小言论,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主要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反映两会期间江西在国内外展现的新形象,或就代表委员共同关注的问题来撰写,抒发感想。

每篇600字以内,由编辑部组织力量撰写。

【第3句】:面对面——专访新当选特别是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就他们提出的有特点、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和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提案议案建议进行采访,反映代表委员积极履行职能的政治热情。

采访代表17人、委员11人,每日2篇,每篇约600字,由参加两会的记者负责采写,配发照片。

【第4句】:一丹视线(或日记)——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是江西代表团新当选代表,请她在本报开专栏,以一名在京代表的视角,抒发参加大会和江西代表团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

字数可长至千字也可短到几句话,每日一篇。

【第5句】:两会镜头——对代表委员参政议政、共商国是及在京活动的图片报道。

由参加两会的摄影记者负责。

(二)非固定栏目

【第6句】:代表委员之声——选择刊登有价值、有意义、针对性强,且能引起人们关注的发言等,由参加两会的记者负责整理。

【第7句】:记者博客——记者跑两会的点滴感受、两会花絮等,由参加两会的记者通过文字或图片反映。

【第8句】:网友留言板——通过网上留言,反映群众关注的热点,发表对两会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使之成为群众参与、关注两会的渠道。

整个报道要突出新闻亮点,写作手法鲜活,表现形式多样,注重文本创新,充分运用消息、通讯、侧记、特写、图片等手段,做到出新出彩。

扩大江报直播室影响力 两会期间,在京与各新闻门户网站联手,举办2~3场“江报直播室”节目。

CCTV各央视著名主持人名单和人生重大事迹。

“如果只把她看成是一个战绩辉煌,功成名就的革命者,那其实远没有读懂她;在战火纷飞的硝烟中,她还是一个爱的深沉的女人,一个爱的悲壮的母亲。

她的名字叫——曾志。

”——敬一丹 关于曾志生平,没录讲座视频,先附上另一个官方视频的链接吧,本人就不多介绍其人了。

曾志的故事在这之前就已听过,石金龙老师(曾志之孙)讲的大体没有超出我事先了解的范围,何况石老师许是疲于接待久经训练的缘故,语调语气略有变化(主要是颇为熟练),因此我倒没有多少听得进去,包括后来李春祥老师的补充发言也是这样。

所以吧,我几乎当时就听不清也不记得讲座里各位老师具体说了些什么,真是少之又少——好像当时我一边听就一边忘记了一样,颇有点无忌学太极逐步全忘的意蕴在里面。

但是奇怪的是即使这样,我清醒的记得当时坐在后排的我心里依旧在经历巨大的激荡,极有种发长篇日志的冲动,虽然没仔细听台上说些什么,却因我自己的联想总是平静不了,数次要以不断喝茶水来缓解我的泪意,仿佛只有那氤氲的滚烫的雾气才能止住我在眼眶中打转的泪不致留下。

事实上,还没听多少我就发现场上哭声一片了,我虽事先知晓又兼场上没怎么听,仍是因强烈地压迫泪腺而顿感喉咙十分疼痛,连手中的资本论也难以再看下哪怕一行,而是陷入了某些思绪中。

一关于人性论 敬一丹女士在红色故事汇中的解说词(文首所列)我深表同意,而且我更觉得,如果仅仅看到她作为母亲对孩子的爱,作为革命者17岁弃子转移的牺牲精神,作为国家干部拒绝为深感歉疚的孙子转户口的公正,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会给人一种错觉,仿佛这是一个集中了母爱,高尚,无私,无畏等等人类一切优良品质的神一般的偶像似的存在,仿佛只能为现在的我辈一般平民所膜拜,与我们相距很远,如果是这样的话,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去理解和敬仰曾志以及和她类似的先辈——我相信很多人看待当年的烈士、革命家或是雷锋一般的精神偶像都是这么个感觉——她留给我们的价值就未免大大缩水了,因为我们会觉得这是一个伟大到反常的人,伟大到几乎与正常人不相干的前辈,伟大到与所谓天生“人性”相比差距很远的人物。

她不该仅仅被当做一个高尚的人,或者说若让我来评价的话,我更愿意说她是一个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

没错,就是战士;不是狭义的实际作战的战士,而是广义的,从一般斗争尤其是阶级斗争角度来说的战士,是共产主义的战士。

每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每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骨子里都是战士,都有着战士的内涵与气质。

曾志回忆说她的战友很多比她优秀,但是大部分都早早牺牲了,她和子孙团聚吃饭的时候,就会在眼前浮现出他们的影子。

这不是现在很多人惯用的谦虚客套的话语,而是真情的流露,这种意识,这种情感,恰恰反映了她作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本质。

包括她自己在内那一代的很多党员和红军将士,都不是一帮子所谓人品高尚勇敢无畏为国奉献的具有光辉人性的这样的人的简单集合,而是在经受战火和国难的洗礼后,经过马列的共产主义洗礼后,经历与工农运动紧密结合的锻炼后,诞生的一群有立场有能力的无产阶级战士。

从来就没有所谓天生的永恒的人性。

如果只是从简单肤浅的善恶并存的人性角度去理解,自然会觉得如此作为的人必定属少数,正常人是达不到“那个境界”的,或者觉得他们只是在国难下才团结起来,而在当今这个和平的年代,这个物质富足的年代是不可能再出现这样“伟大”的人的。

人的意识不会凭空产生,阶级基础决定阶级意识。

中山先生一片爱国热忱,但就因为他的党没有发动群众,没有与工农相结合没有依靠工农的力量,他只能指望袁世凯一样的军阀或者美国友邦人士的支援,结果注定是要失败的。

一个脱离工农害怕群众的大小资产阶级力量组成的政党,在面对内外重压时表现出的软弱性和妥协的结果一点也不奇怪,倒不是说当时国民党的成员不爱国或者不够勇敢坚强什么的。

国民党最后屡次战役输给中共也不能仅仅解释为共军的士兵更勇敢,而因看到二者所依靠力量的阶级基础的本质区别。

同样知识分子或资产阶级出身,有的直接反革命了,有的临阵叛变了,还有的可以一直坚持下去为工农斗争到底,难道用人性高低有别来解释

导师和杜林,蒲鲁东;先生和张国焘,难道仅仅用人性高尚有别就解释的了么

深入工农,扎根群众的人,自然容易抛弃之前旧的世界观,吸收到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性,总是局限在自己狭隘的生活和眼界中的学究们或是资本家,当然会一直秉承这种生活基础带给他们的思想,观点和行事方法。

一向如此。

所以,以曾志为代表的那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先辈,拥有这样的观念一点也不奇怪。

她们或是直接出身工农群众,或是经历自我改造的知识分子乃至小资出身,都经过实践的检验与历练,都经过中共理论的教育与指导,早已坚定地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作出为人民长远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举动完全合理正常。

如果说觉得太过高尚离正常人太远,只是因为自己还停留在本身那个阶级惯有的立场上,或是考虑个人私利比较多,或是间接考虑本阶级的利益比较多,这样的人自然理解不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所以,这不是人性无私与自私的差别,本质上而是立场的差别。

反过来讲,即使在当下的和平年代,我们照样能看到不同阶级的不同世界观的对立并存。

总得来说,之所以很多人觉得人心变坏,道德沦丧,也不能仅靠人性贪婪去解释,公有制下的人和私有制下的人拥有的观点自然差别天壤,就好像历史上封建时期人们的很多习以为常的观念在我们看来也根本不会接受一样。

经济基础变化了,上层建筑自然会相应变化,包括政治,文化等等,绝非空穴来风或是所谓永恒人性的自然发挥。

市场化配合着私有化,自然会让人在竞争和互相倾轧中逐渐疏远和迷恋个人利益,如果不加以意识形态和经济手段的适当引导和调控的话。

而当下这个局面,正是最好的现实证明。

二 关于博爱自由论 不少人觉得共产主义者主张阶级斗争是在妄图挑起人类内斗,是在蓄意制造混乱,是在以“仇恨”荼毒世界,与之相对的,是对全人类的博爱,仿佛在普爱世界的“大爱”面前,共产主义者的斗争理论显得无比庸俗和愚昧,至少也比以“爱”来润泽世界要低级的多。

扯淡。

这是我当时边“听”讲座边任由思绪驰骋到这里的第一反应。

我想起当年导师回应杜林的支持者对资本论的一处选自报纸的报道和因此得出结论的非难,在进行有理有据强大的成功驳斥后,导师说,没有人比我自己更严厉地考究和批评资本论的每一处细节的用语和材料的可靠性。

而当时那个支持者的所谓非难只是无中生有。

共产主义者或许在言论宣传上不怎么强调爱这个概念,那是因为人类社会已经在博爱的幌子下诞生了许多实质上压迫和奴役的灾难,那是因为他们知道空谈仁义道德是对无产阶级运动的极大的危害,这不代表他们是冷血的斗争的机器,恰恰相反,能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人心中的爱绝对不比那些自以为不偏不倚公正独立的知识分子或是已居高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社会精英人士少,更准确的说,要深厚的多,沉重的多。

几乎可以说,共产主义者的爱是最深沉的爱。

所以不多说,是因为认清了沉痛的现实,知道多说无益,也因为需要和那些满嘴空谈仁义道德却实际上吸取着无产阶级血汗的敌人划清界限,所以拿起武器(无论是言论的或是实际的),是因为清楚敌人不会主动放弃既得利益,正如千百年来的革命历史的经验教训一样,是因为明白在还以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的隐蔽的社会斗争中,必须选择一个立场,而不是一味图安求稳和稀泥,否则就会葬送无产阶级的长远利益。

叫嚣劳资和谐一家亲的人,如果不是没有深入实践考察现实的脱离生产的幻想者,就是掌握既得利益害怕运动会葬送他们赖以寄生的特权的豺狼般的无产阶级的敌人。

资产阶级尤其是大资产阶级(不论官僚的买办的或是私人的)固然已是在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上截然与无产阶级对立了,而因处在资本主导的社会里与资产阶级或者国家统治机器紧密结合的知识分子或是小生产者,由于无产阶级运动也会撼动他们的既有地位和利益,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抵触情绪,但是至少是可以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同样的,这和人性的善恶没有多大关系,也不会因为受到的文化教育水平高就表现出更加革命的立场,还是受到本阶级经济基础所限。

共产主义者不会因GDP的区区数字而麻痹大意,不会天真地迷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为他们始终要追问为谁服务,为谁发展的问题;因为他们明白

聂树斌案的始末

判刑经历 家人合影1994年923日下午石家庄市电化厂宿舍区,聂树斌因被石家庄安局郊区民警怀疑为犯罪嫌疑人而被抓。

1994年10月1日,聂树斌被刑事拘留;10月9日,因涉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被逮捕。

1995年3月3日,石家庄市人民检察院以聂树斌犯故意杀人罪、强奸妇女罪,向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不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并于1995年3月15日作出(1995)石刑初字第53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

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聂树斌于1994年8月5日17时许,骑自行车尾随下班的石家庄市液压件厂女工康菊花,至石郊孔寨村的石粉路中段,聂故意用自行车将骑车前行的康菊花别倒,拖至路东玉米地内,用拳猛击康的头、面部,致康昏迷后,将康强奸。

尔后用随身携带的花上衣猛勒康的颈部,致康窒息死亡。

”判决聂树斌“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强奸妇女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 聂树斌不服,向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1995年4月25日作出(1995)冀刑一终字第129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上诉人聂树斌拦截强奸妇女、杀人灭口,情节和后果均特别严重。

原判决认定事实正确,对被告人聂树斌犯故意杀人罪的量刑及民事赔偿数额适当;对强奸妇女罪量刑重”,判决“维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1995)石刑初字第53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聂树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及原判决第(二)项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丧葬费及其它费用贰千元整;撤销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1995)石刑初字第53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对被告人聂树斌犯强奸妇女罪的量刑部分;上诉人聂树斌犯强奸妇女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

与故意杀人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后续真凶上诉2005年3月,河南商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早报、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京华时报等全国数十家媒体披露:2005年1月18日,河南省荥阳市公安局索河路派出所干警抓获河北省公安厅网上通缉逃犯王书金。

王书金供述其曾经多次强奸、杀人,其中一起是1994年8月,在其打工的石家庄市液压件厂旁边的一块玉米地里,奸杀了一个30多岁的妇女。

2005年1月19日,河南省荥阳市警方将王书金移交给河北省广平县警方。

2005年1月22日,河北省广平县警方押着王书金,来到石家庄市液压有限责任公司(即原石家庄市液压件厂)旁边鹿泉市孔寨村村民马振才承包的玉米地,指认他当时的作案现场。

2005年3月17日,河北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向媒体公布:河北省公安厅领导注意到了媒体关于该案的报道,并且给予了关注。

公安部、河北省政法委领导对此事也极为关注。

河北省公安厅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调查复核。

时至今日,其父母奔波于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河北省人民检察院、河北省公安厅之间已经两年多时间,没有任何结果。

自2007年4月一审被判死刑的“真凶”王书金上诉之后,两年时间,聂树斌案再次从峰回路转走向绝对沉寂。

种种迹象暗示,聂树斌案或将永无再审与翻案的机会。

2005年4月聂树斌案被曝“一案两凶”后,河北省政法委成立了工作组,负责对聂案重新调查。

当时,面对全国媒体的紧密关注,河北方面宣称,将尽快公布调查结果。

然而,四年过去,这个承诺至今没有兑现。

聂树斌的母亲张焕枝多次前往河北高院寻求调查结果,四年间得到的答复如出一辙,“正在复查,很快出结果”。

直至2010年3月,河北高院负责审查聂案的一位法官告诉聂母,调查结果已经出来,报到院长那里去了。

但到底是什么结果,这位法官说不能向聂母透露。

这个秘而不宣的调查到底是怎样进行的,甚至到底有没有进行,外界无从获知。

然而,南方周末记者从河北广平方面获知,过去几年,一直羁押于广平县看守所的王书金没有接受过河北公检法机关的任何提审。

这个信息让关注聂案复查的人士对所谓调查产生了巨大怀疑。

聂树斌的律师李树亭与王书金的律师朱爱民纷纷质疑,王书金作为聂树斌案中最重要的活证据,如果复查一定会提讯,怎么可能绕开

从2005年3月王书金被捕交待全部罪行直至与律师会面,他并不知道十年前的玉米地案另有“凶手”,也根本不知道一个叫聂树斌的人在1995年作为罪犯已被枪决。

在一审法庭庭审中,王书金意欲主动供认玉米地奸杀案,但被法官以“与指控无关”打断,被公诉方以“查无实据”驳回。

2007年4月,一审宣判后,王书金以未起诉他在石家庄西郊玉米地的奸杀案为理由之一,向河北省高院提出上诉。

他在上诉状中说:“我在2005年1月18日向河南省荥阳市索河路派出所供述自己在河北省犯罪过程中,包括石家庄西郊玉米地里强奸杀人的经过……对于这些河北广平县公安机关的警察进行了确认……警察还带领我对作案现场进行了指认,现场是凭着我对当时的记忆找到的。

” 王书金的上诉心理中,有一点是微弱地期望通过主动坦白这个案子,获得可能的宽大处理。

他说:“我是一个罪孽深重的人,不在乎是否多一起案子或者少一起案子,而是不愿意看到因为我的原因而使他人替我承担严酷的刑罚……我希望上级法院对(我坦白)这个案子能够按照重大立功认定,更希望给我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

” 2007年7月31日,河北省高院二审不公开开庭审理了王书金案,据参加庭审的人透露,王书金在庭上继续对未被纳入公诉的石家庄玉米地案供认不讳。

庭审后,法律人士推测,二审维持死刑判决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时隔两年之久,二审判决至今未出。

10月20日,王书金的律师致电主审法官询问何时判决,这位刘姓法官称,因为案情特殊,在没有领导指示的情况下,他说了不算。

南方周末记者还了解到,在对外宣称的复查期间,聂案中的被害人家属和好友也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调查,他们是当年随警方第一时间看到案发现场的人。

律师李树亭说,他们是案发现场最重要的目击证人,复查也不应该绕过他们。

法院无视2007年1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答复张焕枝,申诉材料已转至河北高院,聂案的申诉由河北高院负责。

著名法学教授贺卫方为此愤慨其荒谬:“偏偏承担纠错职能的机构正是当年制造冤案的机构。

仿佛当年方成先生一幅漫画里虚构的场景:蒙受屈辱的秦香莲向包拯告状,包拯在状子上大笔一挥——“请陈世美同志查处”

最高法院像当年提审沈阳刘涌案一样处理“聂树斌案”的希望似乎完全落空了。

两年前来自最高法院的消息说,聂案被列为“重案之重”,已调派专人进行全案再审审查。

这个让社会高度期待的行动,最终没有释放出任何信息。

一直关注此案的法学家贺卫方在博客中将聂树斌案的评论文章置顶。

他分析,河北高院很难办,如果承认错误,就要自认倒霉,这就好像自己揪住自己头发离开地球一样。

不纠正呢,良心上过不去,当事人倒霉,而且舆论压力又这么大,最后可能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无休止地拖延,就是因为这两种心态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贺卫方认为,处理聂树斌案可以有三种思路,一是由比河北省更高的机构来进行调查和审理,即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因为它们不大可能受到地方利益的钳制和约束;二是由最高法院指定另外一个省的司法机构来对案件进行全方位审理,这也可以保持中立。

第三是根据宪法第71条,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视情况必要成立特别委员会对特定事项进行调查并做出决议。

“现在这个案件对整个体制是一个考验,让国民对这个国家有信心,不再是草菅人命的做法,不再恐惧蒙受冤屈而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我相信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希望有关部门能抓住这个机遇。

”贺卫方急切呼吁。

以“聂树斌案”四年波折来看,没有人愿意抓住这个机遇,也没有人认为这是个机遇。

“聂树斌案”的真相,极有可能将随着聂树斌,永远死去。

再次开庭2024年1月28日上午,“聂树斌案”被害人康菊花隐私名誉侵权案在石家庄市井陉矿区人民法院开庭,康菊花的父母将包括聂树斌母亲在内的7名当事人告上法庭。

聂树斌的申诉代理律师刘博今律师因私人原因也没有来到出庭现场,但其助理石玉成表示,刘博今等当事人在整个申诉过程中并没有侵权的事实和故意,在涉及原告方亲属的文字中也未涉及侮辱、诽谤,这些文字也都没有超出过一、二审判决书的范畴。

审判庭宣布2月1日将宣判。

官方回应3月4日下午,聂树斌申诉代理律师刘博今来到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询问聂树斌案办理情况。

河北高院办案法官进行了接待,并就聂树斌案办理情况予以说明:聂树斌案目前仍在依法核查中。

由于该案案情复杂,涉案证据材料较多,一些证据材料时间跨度大,对相关证人证言的核查比较复杂,核查工作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案件核查工作整体难度较大,仍需依法继续核查。

案件核查工作正在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审慎进行中,办案进展情况及案件处理结果将适时向媒体通报。

海阳的社会评价

范文一中央一套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已经连续举办十年了,尽管主持人敬一丹和白岩松的脸上刻上了岁月的沧桑,然而传播正能量的劲头依然不减,方兴未艾。

每年一次的颁将晚会,被国人誉为年度精神大餐。

  十年来,我们家几乎每年都会全家收看,作为全家接受正能量大课堂,今年四岁的小凡宝也和我们一起收看了颁奖晚会。

看到奶奶流泪时,赶忙递上面巾纸,劝奶奶擦眼泪,不要哭。

每年我都会发短信或微信到朋友圈,建议朋友收看,好东西不忘与朋友分享。

  昨晚,我们深深地被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仁医胡佩兰、不悔的信念方俊明、“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将军夫人龚全珍、拾荒助学老人刘盛兰、真诚村官段爱萍、悬崖边上护梦人格桑德吉、守墓老兵陈俊贵、救人致残无怨无悔方俊明、母爱助子姚厚芝和特别奖“载人航天英雄群”的事迹感动。

他们身上彰显了中华民族开拓创新、崇仁厚德、诚实守信、以诚待人、助人为乐、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优良品德与精神。

这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宝贵资源和软实力。

  老子在世间万物中最崇尚的是水,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甘于处众人之所恶而无怨。

龚全珍、胡佩兰、段爱萍等以柔弱的身躯彰显着传统美德和人间大爱,她们传递的正能量是强大无比的,我们的社会特别需要这种正能量。

  段爱萍书记道出了获得群众信任的真谛,那就是真诚待人、以心换心;龚全珍老人道出了为什么能够一辈子做好事的秘诀,那就是思考每一天是否对社会对人民有益;胡佩兰道医生出了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的心声,那就是能为病人服务生命才有价值。

  每一个“感动中国”人物都是一座精神丰碑、正气源泉、生命绿洲。

我们不能不对他们肃然起敬,不能不对他们鼓起掌声

在他们面前,自己觉得十分渺小;与他们对比,自己感到十分惭愧;向他们学习,会净化心灵、洗涤尘垢、提升境界,从而提高幸福指数。

  如因为特殊原因错过了收看的朋友,还可以抓住重播的机会,这顿精神大餐千万不要错过。

范文二让我很感动的是拾荒老人刘爷爷,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颁奖辞: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

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

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追求金钱,名利俨然是这个世界的价值观了,但就是在一位老人身上,我看到了向前的力量,一个人不论有钱没钱都是一日三餐,一个人不论有没有名气睡觉的时候都只需要一张床,物质真的那么重要么

是的,我们离不开钱,但是我们可不可以有钱还有爱心,人在做天在看,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当我们到最后的那一天,我们留给后人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财富,刘老爷子艰苦的生活并没有阻止他的爱,我们哪里有什么理由放弃爱呢

每个人都该爱自己,爱别人。

这位将军夫人一句话,值得我们所有人反省,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龚全珍。

颁奖辞: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

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

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做一辈子的好人不难,只要每天检查检查自己”,每天都想想自己哪些做的好,哪些可以做的更好

我从来都不知道这个道理

不过,我相信我是知道的,只不过我觉得没有人做得到,现在有人做了,原来真的只要每天反省检查就能做好,这就是正能量,我们每天反省检查就能做好,这个道理在龚老师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

正能量:“做一辈子的好人不难,只要每天检查检查自己”,从我做起,从你做起

感动中国让我们明白,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感动中国让我们清楚,人的梦想该如何做。

感动中国让我们知道人应该懂得关爱和感恩,懂得坚强和坚持;感动中国激励我们年轻人前行和进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一直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愿好人一生平安,愿善良的人,收获福报,祝福您们健康长寿。

感动中国2024观后感 在这个社会上,总有一些令我们赞扬的人。

每年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舞台,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事迹。

在这个简单,而又充满意义的舞台上,闪耀的不是明星,而是一个个平凡的普通人。

他们单薄的力量,却能迸发出如此令人敬佩的光芒,实在令人震惊。

在这些人中,有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的普通市民张纪清;为了能让失聪的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16年的母亲陶艳波;打击暴恐分子嚣张气焰的新疆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对麻风病人不离不弃,守望麻风村数十年的医生肖卿福;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24年逝世的科学家师昌绪;接力帮助残疾邻居、创建美丽家园的居民大院陇海大院。

在这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这位为了让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他同桌6年的母亲。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

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

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做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这是她的颁奖词。

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她则被亲切地称为“同桌妈妈”。

这是多深沉的母爱,才能有12年的陪伴苦读。

每天从早到晚,她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他一起学习,做他的老师、陪读,十二年如一日。

我被这位伟大的母亲深深感动。

收看完这期节目后,内心随之涌上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无法言喻的人性的震撼。

愿中国能有更多的平凡普通的好人好事,愿有更多的人能感动中国。

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结果已经出来了吗?

没有出来 正在评选之中请查询

6934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