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日的幼儿故事(精选26篇)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节日的幼儿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1
阴历八月十五这一天,美美兔一大早就接到了嘻哈狼的电话:“美美兔,今天是中秋节,你给我过节吧,请我吃好吃的好吗?”
“好啊,”美美兔昨晚脸上长了一个大红包,虽然有点不舒服,但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中秋节要热闹一些才好,美美兔分别给快乐猴和聪明狐打电话,邀请他们一起吃晚饭过中秋节。
美美兔忙了一天,准备了月饼、葡萄和苹果派,还炖了一锅香喷喷的什锦靓汤。
月亮露出笑脸的时候,快乐猴和聪明狐到了,他们等着嘻哈狼来了一起吃好吃的东西。可是左等右等也不见嘻哈狼的影子,“咕噜噜——咕噜噜——”三个小伙伴饿得肚子咕咕叫。
“来,每人先吃一个苹果派,顶顶饿。”美美兔说。
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吃苹果派,一边等嘻哈狼,一边聊着天……
又过了半个小时,嘻哈狼才大摇大摆地走来了。
“哦,你终于来了,开饭,开饭。”聪明狐说道。
大伙品着什锦靓汤赞不绝口。嘻哈狼猛然看到了美美兔脸上的包:“哎哟,你今天好丑呀!”
“长了个包,过几天就消下去了。”美美兔说。
“你也太丑了。”嘻哈狼咕哝道,“还有快乐猴和聪明狐,你们今天穿的怎么这么土气呀?”
“这——”聪明狐和快乐猴很尴尬。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快乐的心情飞走了。
“今天我打扮得这么帅气,本来想过个美美的节日,都让你俩破坏了。”嘻哈狼大大咧咧地说道。
快乐猴、聪明狐和美美兔面面相觑,他们都觉得,虽然嘻哈狼今天打扮得很帅气,但是他的言行,好丑!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2
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地吹着,苹果树上的叶子一片一片变黄,然后又一片一片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身上光秃秃的苹果树缩着头,在冷风中瑟瑟发抖。
苹果树想到了春天的时候。那时,苹果树上开满粉红色的花,多么漂亮啊!蝴蝶飞来围着自己跳舞,蜜蜂飞来在花丛中采着花蜜。山上的小动物们都来了,他们在苹果树下唱歌跳舞,多开心啊!
苹果树想到了夏天的时候。那时,苹果树上的叶子茂密,小鸟在树上休息,小动物们在树下乘凉做游戏,多快乐啊!
苹果树又想到了秋天的时候。那时,树上结满了红红的大苹果,多么骄傲啊!小动物们都来摘苹果,一筐筐、一蓝蓝苹果,个个又大又红,多可爱啊!
现在,苹果树看着自己身上光秃秃的,没有花,没有叶,也没有苹果,多难看啊。她伤心得哭了起来……
“叽叽喳喳”,一只小鸟飞来了,关心地问:“苹果树,你干吗要哭?哪里不舒服吗?”
苹果树把自己的伤心事一一告诉小鸟。
小鸟扑扇着翅膀飞走了,他把苹果树的伤心事告诉了大家。
小猫知道了,她给苹果树送来了自己心爱的蝴蝶结。
小狗知道了,他给苹果树送来了自己的小铃铛。
小白兔知道了,他给苹果树送来了一串蘑菇。
小松鼠知道了,她给苹果树送来了一篮松果。
小狐狸知道了,他给苹果树送来了一袋子糖果……
小鹿对着天上的月亮和星星说:“月亮啊,星星啊,请你来装扮我们的苹果树吧……”
小动物们把蝴蝶结呀、小铃铛呀、蘑菇呀、松果呀、糖果呀都挂在苹果树上,苹果树马上变得漂亮起来。
到了夜晚,苹果树变得更加美丽。弯弯的月亮挂在树梢,满树小星星在闪闪发光……
“太美丽了!太漂亮了!”苹果树幸福地说,“我快乐得像过节一样”。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3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可以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 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现在,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佳节,它象征着团结、兴旺,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希望。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4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可以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5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之后,飞到月宫。但是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
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6
大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当权,先立其子李哲、李旦为中宗、睿宗,又先后废去。于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废唐改周,自立为帝,称周武皇帝。
这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人间,以示惩戒。当年从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干涸,庄稼旱死,许多地方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种种人间惨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却招来了玉帝恼怒,将玉龙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还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话:“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经过这里,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却被压在这里受苦。为了救出玉龙重上云天,再掌天河,人们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寻找不到。
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个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黄的苞米粒撒了一地。人们看了,高兴极了,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齐行动,大家都爆苞米花。
这情景被玉龙看见了,好不欢喜,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便将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顺势一跃腾空,再降甘霖。
从此之后,二月二炒苞米(或者炒黄豆)成了习俗,一年一年传了下来。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7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习俗还是要追溯到两千年前。传说在天庭里,天帝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得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恼怒。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着火焰的仙鹤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一件事。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仙女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
当仙鹤降临到人间之时,它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火的笼子里。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天帝看到人间失火后非常高兴。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
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游行来庆祝他们的胜利。为了纪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这就是元宵节。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8
“二月二,龙抬头。”传统风俗规定龙抬头的日子是“春龙节”,传说是这样讲的。
很久以前,黄河流域大旱三年。人们生活在苦难之中。在黄河岸边屹立着龙斧山,山脚下住着一对青年夫妇。男人叫强娃,女人叫龙华。 他们决定出发去找水,一位老人告诉他们,只有在金龙潭底部才能找到水源。 带着勇气,强娃和龙华到了金龙潭底部。他们挖了49天,终于发现了一个白石头的卵。那个卵快速旋转并突然变成了飞翔的白鸽。然后,它变成了一位老人并对他们说:“亲爱的孩子们,快到龙斧山上,你们会在那里找到一把可以劈开山崖的斧头,水会从山中流出的。”说完,老人消失在了白烟之中。强娃和龙华辛苦的翻山越岭,到了一座小庙前。 在庙中,他们找到了一把斧子并将其带到深潭旁边。强娃劈开了山峰,一阵巨大声响过后,水流涌出,一条金龙飞到了空中,下了一场大雨。
人们为了纪念这场“龙雨”,农历二月二日就成了春龙节。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9
很久以前,在中国的土地上有许多小国。其中有个楚国,楚国有个大臣,名叫屈原。
楚国旁边有个秦国。秦国有统一天下的野心,把楚国当做最大的敌人。屈原向楚王提出很多治理国家的好主张,可楚王就是不听,屈原非常伤心。
后来,楚王中了秦国的奸计,罢了屈原的官,还把他赶出了京城。屈原离开京城,来到了汨罗江边。他想到国家的前途,想到百姓的苦难,心理难过极了。他一边走着,一边悲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汨罗江边的一位老渔夫认出了屈原,请他住在自己的茅棚里。屈原眼巴巴地等待着来自京城的消息。他多想再回到楚王身边,为国家尽力啊!
屈原等啊,盼啊,可楚王总也没召见他,逃难的百姓却越来越多了。一天,屈原问一个逃难的老头儿:“京城怎样了?”老头儿颤巍巍地说“唉,秦国的兵已经打进了京城。我们。我们已经亡国了!“
听到国家遭难的消息,屈原万念俱灰。
五月初五的晚上,屈原抱着一块大石头,一头扎进了汨罗江。老百姓划着船寻找屈原。可是,江水滚滚,屈原在哪里?人们划啊,划啊,月亮落下去了,不见屈原的影子;太阳升起来了,还是不见屈原的影子。
人们悲伤地喊着屈原的名字,用苇叶包上蒸熟的饭团,扔进江里。”鱼儿啊,要吃就来吃我们的粮食吧,不要去伤害屈原先生的身体啊。“人们悲伤的喊着屈原的名字,把雄黄酒倒进江中。”毒虫啊,喝了这酒,就乖乖地醉倒吧,不要去咬屈原先生的身体啊。“
大家找了几天几夜,也没有找到屈原。男女老少都悲伤地哭了。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把他投江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吃用苇叶包成的粽子,喝雄黄酒。在南方很多地方,人们还要赛龙舟,看!江上的龙舟一只比一只威风。
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活动,都是对屈原的纪念。屈原爱国家,爱百姓,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10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的厉害。平时,年兽躲在海底下,快过春节了,年兽就会从海底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甚至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老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老爷爷赶快躲一躲。白胡子爷爷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
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
从那以后,大家都知道了敢走年兽的好办法。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福字,在窗子上贴上红窗花,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11
今天,我看了《中国节日故事》这本书。里面写了中国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春龙节……”
其中我最喜欢春节,因为可以和家人团聚。农历一月一是“春节”,又称“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之一。正月初一是一岁之元,一月之元,一日之元,所以过年又称“三元”,同时因为春节又是一岁之朝,一月之朝,一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过春节北方人家家户户吃“饺子”,南方人家家户户吃“年糕”。过春节有两件事很主要,一为贴春联,二为放鞭炮。听说是为了赶走“年”这个怪兽。
过年是为了赶走“年”才定的这个节日。(.)有句古语:“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体现了过年对人们又多么重要。一月一晚上十二点便放起了满天烟花,好美啊!春节是个吉祥喜庆的日子,也是举家团圆的日子,我很喜欢春节。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12
每年四月一日是清明节。这天人们在乡间散步,在坟前摆上祭品,佩戴鲜花或者嫩柳条。
故事要追溯到纪元前,春秋战国时期,金国王子重耳,被公国流放在外漂泊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依据各人的功绩奖赏并封爵在他流亡期间依然忠心的人。在其中,有一个叫介之推的人被重耳遗忘了。他背着老母隐居到了绵山里。 重耳的一个门客告诉他了这件事情。重耳带上侍从去寻找介之推,但绵山太大了,他们找不到他。另一个门客建议重耳:“放火烧山,介之推就出来了。“重耳于是下令烧山。 一场大火烧荒了这座山,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坚持到了死。
重耳十分的悲痛,他规定每年的这一天都不许生火。各家都要吃寒食。清明节不许开火的习俗已经不存在了。但插柳和清扫祖先的墓依然延续到今天。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13
中国的传统的节日有很多很多,这是我们这个经历了几千年文明民族的宝库,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记得去年我在外婆家看春节联欢晚会,晚会里面的小品逗得我们一家人哈哈大笑。看着看着,突然有两声砰砰、砰砰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去阳台一看,呀!真是好美阿,原来是烟花!
回头一看钟,原来已经十二点了,这时听到外公在楼下大喊一声,说:"我们也快点放鞭炮和烟花吧!"我匆匆忙忙地跑到楼下去,看到鞭炮已经挂起来了,像一条红色的大蜈蚣,鞭炮挂在二楼,一直垂到一楼地上。这时我看见姨丈手拿着一根香,然后和我们一起异口同声说:"1、2、3。"数完之后,鞭炮声音就震耳欲聋的响起,我高兴的大喊起来说:"新年到喽,新年到喽。"我和妹妹一人拿着一枝烟花,插到地上,点起烟花,一会就有烟花冲向天空,五彩缤纷的烟花漂亮极了。
这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不是很有趣?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14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呀,元宵带呀,端午节呀,中秋节呀……有趣的是每个节日都有个故事,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讲我最喜欢的节日故事一一《中秋节的故事》。
传说王母娘娘为奖赏后羿射日的功绩,赐予他一粒不老神丹。他和妻子嫦娥过着幸福的生活,他怎么舍得与妻子分离呢?因而没有吃那粒仙丹。这件事被一位歹人知道了,歹人趁后羿不在家中,逼迫嫦娥交出丹药,嫦娥当机立断,一口吞下不老神丹,奇怪的是她竟然不由自主地飘离地面,飞向了月宫成了仙。后羿回到家不见嫦娥,听邻居说妻子嫦娥飞向了月宫。他十分想念妻子,于是每年都会在月亮最圆的那晚一一农历八月十五,设案祭拜嫦娥。
农历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中秋节因此得名而来,这晚月亮很圆,人们由天上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团圆,也成为中秋意义,中秋节的来历有很多人通常认为与《嫦娥奔月》的故事有关。你认为呢?
自从看了这个故事后,每当中秋节吃着月饼,赏着月亮时,我都会禁不自禁地想起这个故事一一《中秋节的故事》。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15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16
快过年了,大家都忙着买这、买那迎接新年,而我弟弟、舅舅就忙着买花炮……
大年清早,我一醒来就听到四处都是鞭炮声,我赶快起来穿好衣服,做好准备等着爷爷放鞭炮。这时我家的鞭炮声响了起来,把整个院子的鞭炮正都盖住了,放完鞭炮后,爷爷说:“开始团圆饭咯。”我看见桌上的'大鱼、大肉、鸡等很多菜,大家吃得很高兴。吃完团圆饭后,大家开始安排自己的活动。有的打牌,有的看电视,我个弟弟玩烟花,玩得很很开心。到了晚上,爷爷和舅舅把一个大礼花炮放在草坪中,把火点燃,礼花开始放起,冲喷的一声,在空中炸开,散开各种各样的烟花,有的像星星,有的像降落伞,还有的像孔雀开屏一样,把院子都照亮了。这时,我们院子里的人都走出来看,“啊!多好看的烟花。”我听了很高兴。这样一天过去,第二天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我们还是大早起来,放完鞭炮,做好准备去亲戚家拜年,今天我们走了好多亲戚家,玩得真有意思。
这就是我在爷爷家过春节的故事。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17
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二十四——“民间传统小年”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这天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江浙沪地区:除夕前一天——“小年夜”
江浙沪地区习惯称除夕为“大年夜”,与其对应,除夕前一晚则被称为“小年夜”,这一天也被称为小年。历史上,腊月二十四夜,吴人称廿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因称此夜为小除夕。
四川、贵州部分地区:除夕夜——“小年”
在我国西南的部分地区,人们会在除夕夜过小年,他们的大年则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江苏南京等地:正月十五——“小年”
相传明成祖朱棣篡权夺位后,南京百姓对其残忍和苛政怨声载道,借由正月十五的灯会怀念上一位帝王的宽政,于是元宵节成了南京的小年。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18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19
每个人都听过节日的故事。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春节的故事,这篇故事讲的是很久很久以前村民们非常的贫穷,每当他们有零用钱都会存着,留到过年的时候拿去买年货和对联,每次到了除夕的时候,他们都会拿好食物躲到山洞里,在他们正在,准备东西的时候,因为老人走了,过来跟一个老婆婆说,我可以帮你们,干燥延寿,但是我有一个意见,这个意见就是,让我到你家住一晚上,老婆婆笑了笑,于是老婆婆说就你一个人能驱赶年兽,太搞笑了吧?你吹的牛太大了吧,你是不可能驱赶年兽的。于是老婆婆就不理老人了,老婆婆就急忙收拾好东西,跟着队伍一起跑到山洞里去避难,到了晚上年兽出来了,年兽把村民的房子弄得破破烂烂的,还把村民的食物都吃完了,然后,年少想把老人吃掉,然后老人拿起竹子和火柴火柴点着火后再拿过去点竹子被火烧的噼里啪啦的,然后老人没印两下,就把年兽赶走了,到了第二天,村长和老婆婆看到那位老人一点事都没有,于是每年过年的时候,老人都会来到村庄那里,带着一些小孩和大人,放鞭炮。就这样,每年年兽都没有来。于是,村长连夸老人,说老了,那你太厉害了。
我的故事讲完了,大家喜欢我的故事吗?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20
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在中国,除夕就是最热闹了。
除夕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称大年夜。除夕这天晚上鞭炮声不断,非常热闹。
现在就由我来说说我家是怎么过除夕夜的吧!
在除夕夜这一天,我们家就会打鞭炮。早上,我还是照样睡我的懒觉,妈妈早早的起床打扫房间,爸爸也跟着妈妈一起干活。中午,我们还是平常一样吃着普通的米饭。晚上,便是热闹非凡,玩的很开心。
我们会先拿些白萝卜来,切成小块,再在上面插上蜡烛,然后点上火,放在家的各个角落。随后,我就会吧家里的灯全部开起来。吃晚饭的时候到了,我们一大家子都会跑到爷爷奶奶家吃团圆饭,吃完饭,我就会和朋友或家人一起玩鞭炮。
玩着玩着,时间久匆匆地过去了,我们就都上楼了,但没睡觉,就是在楼上玩。
到了晚上十二点,爸爸就去打响了鞭炮,点上了烟花,很漂亮。打完后,爸爸就带我去了庙里,具体我也不知道怎么说。
这就是我家的"除夕夜。"除夕夜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21
农历二月二十三号,孩子们吃年糕,大人们祭灶神爷。
传说从前有一位贪吃的王爷。他四处寻找美食。
有一天他出宫看看各家有没有什么好吃的。
他进了一户人家并索要食物,他贪婪地吞下了女主人给他的所有甜饼。
然后他要求女主人跟他回皇宫每天帮他做美味的甜饼。她不同意,王爷就想把她强行带回去。
这一次她很生气,推了他一把,将他拍到了炉灶后的墙上。
她冲他喊:“既然你这么贪吃,你就吊在这里看别人享受盛宴吧。”王爷就一直悬在那里。后来,他变成了灶王爷。
害怕灶王爷说出什么恶毒的话语,每一年,春节前,人们都张贴他的新肖像并供给他年糕。现在人们已经不贴他的画像了,但孩子们仍然吃年糕。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22
相传古时候有个可怕的怪兽名字叫夕,平时隐居深山,但是每到腊月三十那天,他就会跑出来,到附近村子里吃牲口、吃人。人们想了许多办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顶用。年年岁岁,牲口被夕吃没了,人也逐渐稀少了。后来老百姓忍无可忍,只好去求灶王爷。
灶王爷深知夕的厉害,自忖不是夕的对手,于是决定借腊月二十三回天宫述职的机会上天庭搬兵。可是玉皇大帝本着多一事少一事的态度不愿意管这件事,旁边的诸路神仙也都犯懒不愿意抻头。灶王爷就设法讨好玉帝,因为身上也没带礼物,只有随身带的几个糖瓜(我们都知道灶王爷最爱吃糖瓜),就拿出来给玉帝吃,说是人间特产。你别看玉帝整天山珍海味的,这么原生态民俗的小吃他还真没吃过,结果一吃就把牙给粘住了。玉皇这个急呀,想着赶紧吧牙上的糖瓜弄下来咽下去。灶王爷趁这个时候跟玉帝说搬兵的事,玉帝这时候哪有心情管这个事呀,也不管灶王说什么,一概点头。你想他牙被粘住说 不出来话呀。他点头那意思就是你说什么都好,赶紧把这玩意给我弄下来是真的。灶王爷一看玉帝点头了,赶紧给玉帝端了杯热茶,趁机问:“您既然答应派兵了, 那您看派谁去呀?”玉帝喝了热茶,把糖瓜泡软了,总算张开了嘴,一张嘴头一句话就是说:“黏呀!好黏呀!”旁边那些神仙正害怕玉帝点自己出这趟差呢,一听这句话,又拿犯坏的,就趁机抓住话头说:“玉帝有旨,派年随灶王一同下界除夕。”
敢情天宫里还真有个叫年的。这年是谁呀,乃是神农的小儿子。灶王爷一看,还是个小娃娃呢,这怎么打得过怪兽呀。小孩不高兴了,说你还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是骡子是马咱拉出来溜溜。灶王爷也没办法,奉旨只好带着年回人间。临走,这年还带了两件玩具,一块红绸子、一个竹筒。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23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头等重要的节日,小朋友们都盼着过春节,一家团圆,开开心心,热热闹闹,我们的愿望都可以在春节那天实现。那么,小朋友们知道春节是怎么来的吗?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阿就真的来了。同样的事情啊,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以前的人们想象的一种会带来坏运气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人们就想啊,这“年”如何才能过去呢?最后,聪明的人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春节一到,家家户户都放弃了鞭炮,震耳欲聋,企图把‘年’给吓跑。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24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二月二,龙头节,相传在宋朝时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些蓬叶(一种地上生长的花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这个习俗是比喻"迎富"之意。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25
大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当权,先立其子李哲、李旦为中宗、睿宗,又先后废去。于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废唐改周,自立为帝,称周武皇帝。
这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人间,以示惩戒。当年从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干涸,庄稼旱死,许多地方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种种人间惨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却招来了玉帝恼怒,将玉龙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还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话:“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经过这里,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却被压在这里受苦。为了救出玉龙重上云天,再掌天河,人们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寻找不到。
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个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黄的苞米粒撒了一地。人们看了,高兴极了,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齐行动,大家都爆苞米花。
这情景被玉龙看见了,好不欢喜,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便将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顺势一跃腾空,再降甘霖。
从此之后,二月二炒苞米(或者炒黄豆)成了习俗,一年一年传了下来。
节日的幼儿故事 篇26
相传,很多年以前,在山清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从哪里下手呢?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计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
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恳恳。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的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因。节令官叫阿衡,他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做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样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去见天子。
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上一篇:丢沙包400字
下一篇:快中考了鼓励孩子的话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