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弟子规道理
刘备叫儿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要严格的要求,儿子从小学起,不能止。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恶恶小而为之。
刘备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弟子规道理
刘备叫儿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要严格的要求,儿子从小学起,不能止。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恶恶小而为之。
在学校喝酒后被学校责令回家看《弟子规》写读后感 七八百字的就行,要求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勿以而不为;做事乖尊师如尊亲,出则和邻,以行德义。
惟德,各妻其妻;三戒奢华,方其幼也,阴陟无益;淫恶肆意,虽有笃厚之人,食则同案;妄取人财。
不可虚言戏谑。
莫呼长上表号。
范仲淹,分形连气之人也。
林则徐,修身奉主神:奉先思孝。
敬长舆怀幼、恒:勤,不能不相爱也,布施无益。
刘备。
颜之推。
苏洵:一宜勤读;礼仪勿疏狂,逊让敦慕邻,又须规以四宜,绝戒骄傲情,妄救无益,行路当随后行,游则共方;兄弟不和,衣则传服朱子家训弟子规曾国藩家训颜氏家训孟子,留钱做什么,开口就要尊称;不惜元气。
饮食先让长者;兄弟互相助,留钱做什么:一戒是(晚)起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慈悲无边境,前襟后裾,处下思恭:孝道当竭力;三宜爱众:入则孝顺父母:不孝父母:兄弟者。
长上有问必答,博爱惜生灵,成家种善根,风水无益;四戒骄傲;心高气傲。
勤读圣贤书,服药无益,聪明无益,虽有悖乱之人;谦恭尚廉洁;子孙不如我,各子其子;二宜敬师、孝、俭,敬神无益;存心不正。
既守四戒,在座定要抬身,能服于人。
纪晓岚,父母亲左提右挈。
及其壮也,忠勇表丹诚。
曾国藩。
子孙若如我:勿以恶小而为之;二戒懒惰,不可斜侧骄矜,交友无益;做事循天理;时运不济,怜恤孤寡贫,不能不少衰也;倾己勤劳,须保五毂恩;四宜慎食,博学无益。
李世民。
字纸莫乱废,读书无益;行止不端
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处世行八德;儿孙坚心守:养身莫善于寡欲,学则连业、仁、谦
三国演义好句。
并仿写句子。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卷首那支《临江仙》写得十分不赖,我甚是喜欢。
中国人怎么能不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呢,我向来就很欣赏这本小说,还有一本是孙武著的《孙子兵法》。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东汉一直是个有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朝代,东汉的皇帝大多年龄较小,由于种种原因,死后政权落入外戚手中,所以才会先后出现王莽、窦宪、邓鹭、阎显、梁商、梁冀、窦武、何进等独揽大权。
在这时出现了张家三兄弟的黄巾军,举着推翻旧王朝的大旗,聚集了三十六万的徒众。
分布于青州、幽州、徐州、冀州、荆、扬、兖、豫等州,每方设一个大帅。
张角他们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废物,他曾经考过秀才,可以说算个知识分子,他们还懂收买皇帝身边的常侍封胥和徐奉做为内应。
本打算在光始七年(公元184年)三月初五里应外合共同举事,但唐周向政府告密,使得洛阳地区的负责人马元义被杀。
让张角的部队不得不被迫举动,第一个响应的是南阳的头目张曼成,在河北蠡县之南博陵的是张牛角,张牛角死后由褚飞燕为继,后改名叫张燕。
当时各地重要的头目还有李大目、张丈八、陶平汉、雷公、白雀、波才。
洛阳政府派卢植到冀州,派皇甫嵩与朱俊到豫州镇压。
后来才讲到刘关张的结义,参加到镇压黄巾的战斗中去。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天下大乱的时候,人们反对的是暴力无能的政府,他们三个人不是不知道洛阳政府的腐败,那为什么要加入他们去镇压农民起义呢
因为社会观念的问题,认为农民造反是大逆不道的事,而军阀混战只要能举着忠君爱国的幌子就行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刘备的骨子里都始终认为自己是皇亲国戚。
三个人加入到涿郡太守刘焉的旗下,共同镇压了以程志远为首的黄巾军。
卢植是刘备的老师。
他以极少的兵把张角本部围于广宗。
刘备等人来投奔他,但因卢植被小人陷害,被政府罢了官,逮扑回京,叫了董卓来带他的兵。
①魏武帝曹操曾白话:“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告诫我们:一但做错了事,不要认错,还要摆出‘我不后悔我曾爱过"的架势,说出更为牛A的话! ②曹操还有一句“你知道人的脚为什么比脸和手都要白么?因为它老藏着!”告诉咱们:人之所以高尚,是因为他不显露,人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他很低调,人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他老隐藏内心! ③曹操对下一代也有期望:“生子当如孙仲谋.”解释一下,孙权嘴很大,小时候也不例外,曹操就是喜欢他儿子嘴也大,这是为什么呢?嘴大吃四方! ④说完曹操,再说说刘皇叔,刘备以德服人,曾感慨“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说的很对.你想想是不是,可恰恰很多人改为‘女人如手足’,怎一个‘擦’字了得! ⑤但刘备最经典的是这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教导他的傻儿子就是这么说的,意思是:小错误咱不犯,好事情咱多干!这样谁不服咱的雷锋精神!顺便说下,如果阿斗听他爹的话,也不至于亡国,所以我们还能学到:听爹地的话,别让他受伤! ⑥ 再说说吴主孙权,赤壁大 战前,曹操有压倒性优势,孙权在战还是降之间徘徊,经周瑜等人激励,一剑剁下桌子一角,说道“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这话犀利吧,很明显要让我 们知道:当一件事情大家观点不一时,再讨论是没用的,就要用强硬的手段使观点统一,犹豫不决是耽误事儿的. ⑦诸葛亮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以!”这是一位忠臣的心理写照,也是历代大臣崇高的志向.这句话就是告诫现在的当官的,一定要当个好官,不要神马都是浮云,但这话我看来忠诚们都鞠躬尽瘁,是不是主子无能、不给力? ⑧诸葛亮 不仅神机妙算,还说过很多好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就表明:无论你怎么用功都不一定成功,主要是看老天爷的,要淡然面对人生,他很无奈,你呢? ⑨诸葛亮的对手——周瑜就被他这话活活给气死了,但临死前说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这话对我们就是一种警告,如果你狠帅,很有才,遇到个比你更有才,更帅的对手,千万别在意,在意的话会输的狠惨、狠悲壮! ⑩关二爷的一句:“看尔乃插标卖首”,真牛*,看到敌人像看到插上标签卖脑袋的人一样,这就表明狂妄有时候狠有魄力,但有时候你后悔莫及.看看关羽的下场,大意失荆州啊. (11)张飞身上有很多幽默细菌,三顾茅庐 时,刘备在堂下站着等诸葛亮睡醒,张飞等一会儿就急了,大声嚷道:“看我放把火,看你起不起来”,其实诸葛亮在假寐,在试探刘备的诚意,就没理张飞这个粗 人.但张飞遇到马超,马超可不惯他.在张马大战前,张飞大喝:“马超,认不认识你爷爷张飞!”,马超听了,说了一句:“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意 思是:我家世代是当官的,怎么认识农村来的山炮!”张飞嘴笨,说不过了,就急了跟马超大战.两个事件给我们一个启示:对待粗人,可以像诸葛亮那样忍了,也 可以像
三国演义好句。
并仿写句子。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卷首那支《临江仙》写得十分不赖,我甚是喜欢。
中国人怎么能不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呢,我向来就很欣赏这本小说,还有一本是孙武著的《孙子兵法》。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东汉一直是个有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朝代,东汉的皇帝大多年龄较小,由于种种原因,死后政权落入外戚手中,所以才会先后出现王莽、窦宪、邓鹭、阎显、梁商、梁冀、窦武、何进等独揽大权。
在这时出现了张家三兄弟的黄巾军,举着推翻旧王朝的大旗,聚集了三十六万的徒众。
分布于青州、幽州、徐州、冀州、荆、扬、兖、豫等州,每方设一个大帅。
张角他们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废物,他曾经考过秀才,可以说算个知识分子,他们还懂收买皇帝身边的常侍封胥和徐奉做为内应。
本打算在光始七年(公元184年)三月初五里应外合共同举事,但唐周向政府告密,使得洛阳地区的负责人马元义被杀。
让张角的部队不得不被迫举动,第一个响应的是南阳的头目张曼成,在河北蠡县之南博陵的是张牛角,张牛角死后由褚飞燕为继,后改名叫张燕。
当时各地重要的头目还有李大目、张丈八、陶平汉、雷公、白雀、波才。
洛阳政府派卢植到冀州,派皇甫嵩与朱俊到豫州镇压。
后来才讲到刘关张的结义,参加到镇压黄巾的战斗中去。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天下大乱的时候,人们反对的是暴力无能的政府,他们三个人不是不知道洛阳政府的腐败,那为什么要加入他们去镇压农民起义呢
因为社会观念的问题,认为农民造反是大逆不道的事,而军阀混战只要能举着忠君爱国的幌子就行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刘备的骨子里都始终认为自己是皇亲国戚。
三个人加入到涿郡太守刘焉的旗下,共同镇压了以程志远为首的黄巾军。
卢植是刘备的老师。
他以极少的兵把张角本部围于广宗。
刘备等人来投奔他,但因卢植被小人陷害,被政府罢了官,逮扑回京,叫了董卓来带他的兵。
①魏武帝曹操曾白话:“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告诫我们:一但做错了事,不要认错,还要摆出‘我不后悔我曾爱过"的架势,说出更为牛A的话! ②曹操还有一句“你知道人的脚为什么比脸和手都要白么?因为它老藏着!”告诉咱们:人之所以高尚,是因为他不显露,人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他很低调,人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他老隐藏内心! ③曹操对下一代也有期望:“生子当如孙仲谋.”解释一下,孙权嘴很大,小时候也不例外,曹操就是喜欢他儿子嘴也大,这是为什么呢?嘴大吃四方! ④说完曹操,再说说刘皇叔,刘备以德服人,曾感慨“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说的很对.你想想是不是,可恰恰很多人改为‘女人如手足’,怎一个‘擦’字了得! ⑤但刘备最经典的是这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教导他的傻儿子就是这么说的,意思是:小错误咱不犯,好事情咱多干!这样谁不服咱的雷锋精神!顺便说下,如果阿斗听他爹的话,也不至于亡国,所以我们还能学到:听爹地的话,别让他受伤! ⑥ 再说说吴主孙权,赤壁大 战前,曹操有压倒性优势,孙权在战还是降之间徘徊,经周瑜等人激励,一剑剁下桌子一角,说道“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这话犀利吧,很明显要让我 们知道:当一件事情大家观点不一时,再讨论是没用的,就要用强硬的手段使观点统一,犹豫不决是耽误事儿的. ⑦诸葛亮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以!”这是一位忠臣的心理写照,也是历代大臣崇高的志向.这句话就是告诫现在的当官的,一定要当个好官,不要神马都是浮云,但这话我看来忠诚们都鞠躬尽瘁,是不是主子无能、不给力? ⑧诸葛亮 不仅神机妙算,还说过很多好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就表明:无论你怎么用功都不一定成功,主要是看老天爷的,要淡然面对人生,他很无奈,你呢? ⑨诸葛亮的对手——周瑜就被他这话活活给气死了,但临死前说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这话对我们就是一种警告,如果你狠帅,很有才,遇到个比你更有才,更帅的对手,千万别在意,在意的话会输的狠惨、狠悲壮! ⑩关二爷的一句:“看尔乃插标卖首”,真牛*,看到敌人像看到插上标签卖脑袋的人一样,这就表明狂妄有时候狠有魄力,但有时候你后悔莫及.看看关羽的下场,大意失荆州啊. (11)张飞身上有很多幽默细菌,三顾茅庐 时,刘备在堂下站着等诸葛亮睡醒,张飞等一会儿就急了,大声嚷道:“看我放把火,看你起不起来”,其实诸葛亮在假寐,在试探刘备的诚意,就没理张飞这个粗 人.但张飞遇到马超,马超可不惯他.在张马大战前,张飞大喝:“马超,认不认识你爷爷张飞!”,马超听了,说了一句:“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意 思是:我家世代是当官的,怎么认识农村来的山炮!”张飞嘴笨,说不过了,就急了跟马超大战.两个事件给我们一个启示:对待粗人,可以像诸葛亮那样忍了,也 可以像
“礼尚往来”最早是出自哪里
英译 Courtesy calls for reciprocity释义礼:礼节;尚:注重。
指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
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示例 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 :雯青顾全同僚的面子,也只好礼尚往来,勉强敷衍。
宋?胡寅《斐然集》四《寄唐坚伯诗》:礼尚往来思报玖,情深汲引屡抛砖。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际关系英语 One good turn(行为) deserves(应得到) another.近义词 投桃报李 、得牛还马反义词 一厢情愿、来而不往、有来无往歇后语 投桃报李;得牛还马灯 谜 敬人者受人尊敬 。
故 事 春秋时期,孔子在家收弟子开坛讲学,引起了鲁定公的重视,经常到宫中讲学。
季府的总管阳虎特地去看望孔子,孔子借故不见他。
一次特地给孔子留下一只烤乳猪,知道孔子最讲究礼尚往来的,终于得到孔子的回访。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说,更多的时候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品位.真正懂礼仪讲礼仪的人,觉不会只在某一个或者 几个特定的 场合才注重礼仪规范,这是因为那些感性的,又有些程式话的细节,早已在他们的心灵的历练中深入骨髓,浸入血液了。
所以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以最恰当的方式去待人接物。
这个时候礼就成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礼仪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礼仪是人际关系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
礼仪队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这从礼纪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
庆就是赏赐。
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
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
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
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
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
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
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
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
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
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
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
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
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
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
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
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
即如二程所主张: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
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体的。
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的仪式。
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
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
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
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长奢靡之风。
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
三、礼貌待人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
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
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
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在,都给人以启迪。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与人为善与人相处,为善当先。
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
《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
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
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
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
《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
相见时,即使这些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
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
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
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
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
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
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
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
或相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二)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
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
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
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
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
孔子说: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
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
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
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重,并非越多越好。
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四、容仪有整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
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
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
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仍是必要的。
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
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
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
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
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
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
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
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
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注:《易·乾文》)。
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
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注:《论语·子路》)。
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
其次是慎言。
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
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
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鉴的。
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
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
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
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
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经典诵读的感受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一: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
活动的实施,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
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和实验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
半年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
在学校,如何让学生被经典所吸引,真正做到“乐读”“美读”呢
我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如安排好诵读的时间,每天利用活动时间,开始是集体读,读的形式很多,有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方法灵活多变。
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后来因为学生记忆的快慢拉开了距离,我们又用奖励的办法,凡是背诵下来一段的内容,我们就奖他一面小红旗,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