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经典国学学习怎么知道上了多少时间
你登录继续教育的平台后点击“统计教学”,然后点击“学习情况统计”,在点击查询就可以了
继续教育公共课《国学经典与教育》平台怎么登录不上
估计是登陆的人太多,系统出问题所致,我也没登陆上,但有几次是登陆上了但马上又提示“出错,什么什么情联系管理员”
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100字5篇
读了《国学经典》有感_200字 中华名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记录来,就成了一本本的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底蕴丰富,蕴藏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道理,其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
作为儒家所谓的“五常”。
就拿“五常”中的智来说吧。
“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过无碍。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名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就像《愚蠢的狼》这篇文章讲述的一样:愚蠢者总会被聪明着战胜。
这就如同聪明者总会骗的了愚蠢。
因此,现在就要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变的更聪明
读国学经典《论语》有感_300字 从二年级开始,我和妈妈一起每天快乐诵读国学经典《论语》。
《论语》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它写什么的
是谁写的呢
我猜你们都想知道吧
其实它是一本语录。
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师孔子,他对学生非常有耐性,对人非常的谦逊,所以很受人尊重。
这本语录主要是他的学生把孔子上课说的话和生活中做的事记录下来。
《论语》记录了很多孔子说的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长第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这句话是孔子通过称赞伯夷叔齐俩兄弟不记仇,因此别人就就不记得他们的旧怨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
平时在班里,我与同学之间相处难免会有吵架,闹意见的时候,这时我就应该学会“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样我们才能够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其实,悄悄告诉你,这本语录还有很多宝贝,虽然我只会诵读,还没有完全弄懂所有的语句,但古人说过,读书千遍,其义自现
所以,我已经约好妈妈每天继续诵读了《论语》,多学学里面为人处世的道理。
你呢,要不一起来吧
国学经典之《三国演义》读后感_110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长江岸边,在神州大地上,在2000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经历了什么呢
三国时期。
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年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就像血液是热的,更是充满色彩的。
我从小就看三国,6岁时,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无味的书摆在了我的书架上,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钻进了这本充满魔力的书,直到现在,我还在研究三国。
这本书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
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没有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
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
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终于决出了胜负,胜者不是魏、蜀、吴,而是新的势力晋,这个搞笑的结局为三国画上了“
”,或是个“
”。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
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
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
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世界个个王者最终的目标无非是当上皇上,他们充满野心,自以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却谁也没能得逞。
做人就不要这样,野心越大,输得就越惨。
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实的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如果一口吃个胖子是绝对吃不下的。
虽然一开始你可能像刘备一样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实实的来攀登生活的这个梯子,当爬到梯子顶端时,你会看到自己脚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丽。
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还不够,除了有心还要有行动。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看看袁绍这样的人,只是充满了野心,却不付出努力,一颗心是达到了成功,可是通过实际行动走的路,他还远没有走完。
这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须有心计,刘备说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充满慈爱的心。
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能成大事。
关羽满脸懊悔:“哎,千万别像我这样,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什么好的结局”。
吕布来了,赵云来了,董卓来了,他们都来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讲述他们的人生。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
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
《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
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
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
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去探索。
读了《国学经典》有感_300字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教过的学生不下三千,人们把他和学生上课时的交流记载了下来,这就是《论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它让我们在学习后再温习一遍,好好温习了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我想起每到课间或回家后,我都会复习一下当天的内容,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可总觉得还是有一些没想到,所以以后我要常常复习,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讨厌的东西给别人,不要让别人来做自己所讨厌的事。
我想起有一次妈妈在我的碗里舀了很多红苕,我不想吃,就赶给了爸爸,读了这一句话后,我在也没有偷偷地把红苕赶给爸爸了。
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严于利己,宽以待人。
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界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通过学习《论语》,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道理。
《国学经典诵读》_读后感_800字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
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
”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
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
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
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
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
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
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
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
”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
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
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
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
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
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
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论加强国学教育有什么好的建议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考验而屹立不倒,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国学要义。
在一百多年前,国学经典还是整个中华民族争相诵读钻研的典籍,短短的一百年后,人们已经放弃了对它的“忠诚”,而这源于中国近代数次思想上的大变革。
变革的领袖想要唤醒愚昧保守的民众,极力破除传统落后文化,却有些矫枉过正,几乎将立身之本连根拔起,那段时期里国人谈“经典”色变,国学经典的辉煌不复往日。
当21世纪翻开新的历史篇章时,国际上掀起了“软实力”的竞争,各国文化争奇斗艳。
各种“申遗”运动使我们看到占领文化的高地是现代国际竞争的一种新的气象,人们更关注一国的民族魅力、文化气息、历史积淀,而不仅仅是GDP。
如何使中华民族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自我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
盲目的“拿来主义”已经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只有重拾中华之魂——国学经典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方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梁启超在其《少年中国说》中热情洋溢地赞颂了少年是一国崛起的力量。
作为民族的希望,少年一般被认为是可塑造的未来之才,而塑造的方式既取决于一国的发展理念,又决定了一国的发展前景。
因此,国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国学经典教育观念。
一般认为,通过基础教育,即中小学的语文教育课程来实现,是长远而有效果的传统文化教育。
①其次要在大学开展国学经典的通识课程,但是经典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学教育中的“经典”含量更是不足。
一、经典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股“国学热”逐渐蔓延开来。
继《百家讲坛》推出“于丹《论语》心得”、“解读弟子规”等节目后,国学经典读物更是受到社会的热捧。
各地中小学开始着重推出国学经典诵读课。
清晨走进校园,朗朗书声不绝于耳,但却给人一种形式化的感觉,学生会不会背诵经典成了当下最为广泛的评价标准,而背诵之余对于经典的解读却远远不够。
至于翻译作业,学生买一本翻译词典就可以应付,但是翻译书籍的准确性却不能令人完全信服。
如果没有对语境的再现体验和深入把握是无法真正领会国学的内涵的。
除了形式化的背诵以外,还有一种暗藏于学校和社会的功利心态。
部分学校的应试教育指标、家长的攀比风气都在驱使或者说强迫学生追求背诵的数量与准确性,而各种竞赛手段更为国学经典抹上了一层功利性的色彩。
这些流于表面的形式不仅没有抓住经典的本质,而且使经典成为一种商业化产品,使经典教育变成经典背诵、经典比赛。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经典内涵严重流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漠视经典的情绪。
在大学高度专门化的教学中,更难见到经典教育的一席之地。
除去那些与国学经典有关的专业外,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几乎没有涉及任何国学经典的再熏陶。
大学生脑海里残留的还是初高中时期那些背过但还没能完全理解的经典。
对经典的理解不是一时一刻,而应该是一生一世。
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才能加深,受益才能匪浅。
大学里既无经典课程的要求,又无兴趣的驱使,学生多半是精于科学,而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而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而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而荒于人品;精于权理,而荒于道理。
②继而才有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犀利的疑问:“大学何为:生产有用的机器
锻造和谐的人
”不得不承认一些大学在忽略人文教育的实践中造成了很多现实的社会问题。
二、如何使经典走进课堂
【第1句】:中小学课堂中的教与学 (1)确定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进入课堂。
上个世纪对于经典的批判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古代经典中必定有落后的、不符合现实发展的内容。
任何经典的传承都包含了对其不断选择、不断修正的过程,关键是要站在更加客观、科学、以人为本的角度去修正,保证选择的内容符合中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由于年代久远,国学经典中的精义已经不能体悟,因此我们引入课堂的内容不能太脱离现实。
同时,国学经典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细水长流,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各学科的教授过程中会穿插一些国学知识,但却是只语片言、支离破碎的。
因此,国学的学习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体系,让学生真正了解国学的框架内涵。
背诵依然是国学经典学习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段,无论课堂形式变得多么时尚,基本功必须打好。
当然背诵必须有层次划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选择朗朗上口、简单易懂的经典段落;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加大难度,而那些本身拗口晦涩的段落则不宜背诵。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礼仪、感恩、励志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使背诵活动更丰富,更系统。
(2)国学的学习需要足够大的自我思考和表达空间。
经典是整个民族和个人生命的源头活水,人人皆可从中取得有益成分。
在理解上,必然是千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
③“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当摒弃,老师更多的应该是扮演互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鼓励学生持有不同见解,从而激发他们深入探索的兴趣。
与古人对照,于身心证解。
④另外课堂教学中应当用一种现代视角来阐释经典文本。
经典存留久远,其内在精义已经被不可避免地固定化,多元化审美视角无法突破这个壁垒。
学生觉得经典都是些“老生常谈”、“老黄历”,毫无功用。
囿于固有的价值体系而不去关注现实的社会变化同样会导致经典文化的流失。
因此,经典的重新“构建”尤其重要,新的话语符号应当用来诠释经典文字,一些电视学术类节目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努力,但是最有效的传播渠道仍是在学校学习中,因为学校教育在赋予经典现代意义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这是经典文化不断延续的一股力量。
国学教育中老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作为“言传身教”的主要实践者,可以说老师的作用甚于课本,他们的国学素养直接影响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
而现在的老师大多是在批判传统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在理解与讲解过程中倾向于使学生以同样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
因此,为国学“正名”,重新客观地评价国学的历史文化地位尤为重要。
另外,国学内容博大精深,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国学经典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充分理解和把握其内涵与外延,这样才能应对学生的疑难问题。
同时教学过程应当富有创造性,不要老调重弹,教师最好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独抒新见,进而赋予国学以生命力,赋予学生创新力。
(3)“知行合一”的理念必须贯穿于课堂与生活。
国学教育的重点并不是教人会背会写,而是会行会做。
只知不行,纸上谈兵,最终将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为人处世上却总是表现不佳。
而只行不知则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一是学生自身发展受到阻碍,因为缺乏知识的积淀,不可能创造出更高的人生价值,只能满足基本生活;二是对社会发展不利,一个没有人文教化的人由于自身的狭隘,更倾向于为害社会。
因此,国学教育的评价体系应当更多地考虑学生践行国学精神的状况,学校可以为学生创设充分发挥其主动自觉性的活动,例如社区义务服务、环保活动、虚拟课堂等,既可以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又可以教会学生思考和处理问题。
【第2句】:对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建议 提高大学生的国学素养,将国学教育制度化只是一个起点,然而这个起点在目前看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高校通过开设国学选修课逐渐扩大国学的影响。
这不失为一个稳健的办法,但是硬性的评价方式也要继续完善,力求形成一个“教—学—评”的完整过程。
在这种体系中,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分制的灵活性,实行跨学科选课,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自由发展,在交叉学习中拓宽知识面以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⑤同时,大学课堂更注重思辨与论证,老师通过构建自己参与者的角色,在引导中尊重学生的智慧成果。
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汇报等形式,使枯燥的课堂变成知识交流的论坛。
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学术活动、文化节等形式拉近经典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好感。
现在的国学教育有必要继续以孔子儒家学说为主吗
所谓的答案是笔试题的答案吗,很多试题的答案从百度里搜,都能找到的,除非出题人真的是自己编的题目,大部分试题应该都是网上找来凑的,再稍微好一点的就是最多改个数,解法什么的都不变
弘扬国学教育 培育国家栋梁有哪些收获
【第1句】:证书编号:由县教育局人事科统一编号。
【第2句】:贴上照片后由县教育局人事科统一到市人社局盖钢印。
【第3句】:姓名、单位一页由本人或单位内容填写完整。
【第4句】:继续教育登记:(1)在证书“继续教育登记”页预留2页(正反),填写继续教育公共科目(人社局组织)。
“继续教育项目名称”填写“公共培训科目”,学习形式:业余,起止时间、总学时、认定单位3块不填写;下面“学习科目”填写具体培训科目,例如:创新能力建设、国学知与行等,学时按每年《继教审验通知》上规定的或合格证上的学时填写,考核成绩或评定结果填写“合格”。
(2)教育局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从第3页起分年度填写(每一页6行可填写两年度,如果该年度培训内容少,可填写三个年度,每一年度的要集中在一起写)。
“继续教育项目名称”填写“业务培训”学习形式:业余,起止时间、总学时、认定单位3块不填写;下面“学习科目”填写具体培训科目,例如:普通话、备好课、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班主任培训等,学时按每年《继教审验通知》上规定的或合格证上的学时填写,考核成绩或评定结果填写“合格”,普通话培训要填写上等级,例如:二级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