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流露你的真表情毕淑敏读后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流露你的真表情》这篇文章阅读答案

【第1句】:职业化的微笑,空洞而浅薄的微笑,虚伪的微笑

【第2句】:引出“我”的观点——人与动物不同在表情,与后文中人的事情作对比

【第3句】:议论,写出了真情感的重要性

毕淑敏感悟亲情的好段

毕淑敏散文集+赏析散文语段精选摘录  

【第1句】:幸福持,遭逢它候,它夸张地提前和我们打招呼,离开的时候,也不会为自己说明和申辩.幸福是个哑巴.  感悟: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幸福,用拥抱阳光的双手去感触幸福,用充满回忆的心灵去接纳幸福,用美丽淡然的微笑去迎接幸福.跑步比赛结束后有人给你递毛巾、当你生病时爸爸妈妈的关心、你过生日时同学们的祝福或是当你摔跤时老师伸出的援助之手……这些都是一种幸福.浓厚的友谊是一种幸福,温暖的亲情是一种幸福,深厚的师生情是一种幸福,有时候就连回忆过去的感动,珍惜现在的拥有也是一种幸福.  

【第2句】:在理想主义普遍遭受嘲笑的年代,一个人仍然坚持理想主义者,必定不是因为幼稚,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成熟与自觉.  

【第3句】:世上最可怕的就是人们与道德产生了距离,而让缺德成为一种习惯.  感悟:在物质生活日益充实的社会,人性的冷漠和自私更使缺德成为理所当然,这不但不利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毒害社会风气,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道德才是人永恒的、真正的财富,因此,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担忧,而无道德才是真正值得担忧的.  

【第4句】:人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提醒幸福.请从此注意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吗?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像一粒粒缀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  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机遇、友情、成功、团圆……  它们都酷似幸福,但它们并不等同于幸福.幸福会借了它们的衣裙,袅袅婷婷而来,走得近了,揭去帏幔,才发觉它有钢铁般的内核.幸福有时会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如果把人生的苦难和幸福分置天平两端,苦难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一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这只是你心灵的感觉.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  感悟:幸福就在我们身边.人想了一辈子,念了一辈子,悲了一辈子,怨了一辈子,而生命早已在拥有和失去之间,不经意地流干了.回忆过去的感动,珍惜现在的拥有,那些记忆,无论快乐还是忧伤,无论痛苦还是烦恼,点点滴滴,其实就是幸福.  《提醒幸福》  

【第5句】:一个人可以受过教育,但他依然是没有教养的.就像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吃东西,但他的肠胃不吸收,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骨瘦如柴.  《教养的证据》  

【第6句】: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爱怕沉默.太多的人,以为爱到深处是无言.其实,爱是很难描述的一种情感,需要详尽的表达和传递.  感悟:爱怕沉默.世上最妙不可言的莫过于“爱”,但是现在才发现爱也会生锈,而除锈剂则是一些关心的语言.也就是藏在心底的爱在恰当的时候需要释放,需要表达.虽然我们都喜欢心与心能够体会的爱,但那种境界毕竟很少有人能够到达,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借助语言这项工具.爱就像锄头一样,也会感到寂寞,当人们不去注意它时,早已残破不堪.  《爱怕什么》  

【第7句】: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犹如水晶与玻璃的区别.  我喜欢爱读书的女人.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  感悟: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的享受时刻.读书,爱书,思书,悟书,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学之”.  《我所喜欢的女子》  8.孝,是稍纵即逝的眷念.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如果你不能确定你往哪里走,那么此处就是你的葬身之地.  感悟:父母对子女经常说:“平安是福.”就是这句简单的话,他们还求什么呢?什么也没有!这种思想包含了什么?是关爱,是他们不能更多的如我们儿时揽了我们一样的放心,是他们经历了更多的无助以后的美好祝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不求别的,只要我们多在细微处关心,体贴他们,他们就会很欣慰.我们都能做到的!  《孝心无价》  

【第9句】: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感悟: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没有谁比谁更幸运,也没有谁比谁更尊贵.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过高地评价他人而过低地估量自己.学会自我暗示,学会悦纳自己,发现自己,相信自己是重要的.这不仅是对自我的肯定,更是源于对生活本能的热爱和尊敬.  《我很重要》  10造心先得有材料.有的心是用钢铁造的,沉黑无比.有的心是用冰雪造的,高洁酷寒.有的心是用丝绸造的,柔滑飘逸.有的心是用玻璃造的,晶莹脆薄.有的心是用竹子造的,锋利多刺.有的心是用木头造的,安稳麻木.有的心是用红土造的,粗糙朴素.有的心是用黄连造的,苦楚不堪.有的心是用垃圾造的,面目可憎.有的心是用谎言造的,百孔千疮.有的心是用尸骸造的,腐恶熏天.有的心是用眼镜蛇唾液造的,剧毒凶残.  造心要有手艺.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一罐古朴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一枚机敏的心,感应快捷电光石火.一颗潦草的心,门可罗雀疏可走马.一摊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杂乱无章.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一道半是细腻半是马虎的心,好似白蚁蛀咬的断堤.一朵绣花枕头内里虚空的心,是假冒伪劣心界的水货.  造心需要时间.少则一分一秒,多则一世一生.片刻而成的大智大勇之心,未必 就不玲珑.久拖不决的谨小慎微之心,未必就很精致.有的人,小小年纪,就竣工一颗完整坚实之心.有的人,须发皆白,还在心的地基挖土打桩.有的人,半途而废不了了之,把半成品的心扔在荒野.有的人,成百里半九十,丢下不曾结尾的工程.有的人,精雕细刻一辈子,临终还在打磨心的剔透.有的人,粗制滥造一辈子,人未远行,心已灶冷坑灰.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有一颗仁慈之心,会爱世界爱人爱生活,爱自身也爱大家.有一颗自强之心,会勤学苦练百折不挠,宠辱不惊大智若愚.有一颗尊严之心,会珍惜自然善待万物.有一颗流量充沛羽翼丰满的心,会乘上幻想的航天飞机,抚摸月亮的肩膀.  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  感悟:这是我所读毕淑敏的文章中最喜欢的篇章之一.读罢,我曾不止一次地思考: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样,自己所追求,所向往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格.我想,这是要用一辈子去寻找的答案.人生短短几十年里,无法与江月、宇宙的无穷无尽相似相比,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永远到底有多远,但心的塑造是长久、持续、不懈的探索过程.我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尽力地增加生命的深度.圆满的人格就像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缺少了一足,鼎就必然立不成:人生在世,当求自身的圆满,即求真、善、美.对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这三者支撑起了一个大写的人.  《造心》  

【第11句】:有些事件,一点也不重要,可它偏偏就记得镂骨蚀魂.  不良的情绪,好像一袋携带终生的垃圾,即使你把它埋葬在潜意识里,但它如古尸的指甲,依然锋利.  有些极为重要的瞬间,你不停地对自己说,记住它记住它,万万不能忘啊!可惜,记忆常常充满阴谋地背叛你.  记忆不属于生理,记忆是心理的.我们的历史,就是我们的记忆.丧失记忆,将不知道自己是谁.经验就是一种心理记忆.当遭遇陌生的境遇和挑战,我们飞快地检索,以期从记忆中找到可资借鉴的经验.感情,更是心理记忆的无价之宝.童年是记忆的滥觞之地.无论走到哪里,哪怕一无所有,因为有记忆,我们就不孤单.我们的知识,更是我们的记忆了.我们的友谊,也是记忆.没有记忆的友谊,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速食面,蜷曲着,散发着防腐剂的可疑味道.情感的温暖和光芒,都浓缩在记忆里面,在寒凉中弹射出金色.  我们活在我们的记忆里.这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让我们对我们的记忆肃然起敬,又心生畏惧.我们的记忆是隐形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我们的记忆是柔软的,又是钢铁般坚硬.记忆这个东西,大相无形地左右着我们,又销声匿迹满脸无辜.  没有情感的记忆是不牢靠和不持久的.情感是记忆的盐.机械的记忆是枯燥和干瘪的,它们轻飘飘的极易随风而逝.伴随情感的记忆是饱满和长着触角的,它们灵动地滑翔着,无数的联想就如同萤火虫似的聚拢过来.当我们以为自己是在创新的时候,只不过是记忆发生了新的组合,一些原本酣睡的记忆跳起了圆舞曲,它们如同万花筒内的玻璃晶,勾搭粘连,幻化出了莫测的图案.  感悟:在我们平凡而又微茫的生活里,并不是只有轻松的欢笑和捧腹的乐趣.在时光日复一日的缓慢推进里,有很多痛苦就像是图钉一样,随着滚滚而过的车轮被轧进我们的心中.我们的痛苦来源于爱.但我们的幸福也来源于爱.我们一辈子想忘记的地方,我们却一辈子记得.这似乎真的很无奈,却是无法逆转的事实.面对残酷的记忆,或许我们真的无法从脑海中抹去刻骨铭心的痛,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它尘封在记忆的酒坛,让它随着时光渐行渐远.  我们的爱,恨,感动,伤怀.  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我们无限遥远的未来.  我们呼朋引伴的草绿色时代,我们促膝长谈的漫漫长夜.  那些记忆,痛苦的,忧伤的,难忘的,深情的,都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和自  己心爱的人一起并肩走过的证明.  所以我们更应该记住爱,记住时光.  《你我的记忆》  

【第12句】:友谊需要滋养.有的人用钱,有的人用汗,还有的人用血.友谊是很贪婪的,绝不会满足于餐风饮露.友谊是最简朴同时也是最奢侈的营养,需要用时间去灌溉.友谊必须述说,友谊必须倾听,友谊必须交谈的时刻双目凝视,友谊必须倾听的时分全神贯注.友谊有的时候是那样脆弱,一句不经意的言辞,就会使大厦顷刻倒塌.友谊有的时候是那样容易变质,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就会让整盆牛奶变酸.这个世界日新月异.在什么都是越现代越好的年代里,唯有友谊,人们保持着古老的准则.朋友就像文物,越老越珍贵.  人生一世,消失的是岁月,收获的是朋友.  《这棵树上只有一个果子,叫做信任》  读书收获  毕淑敏的文字,神闲气定,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她的冷静与善意.她擅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一连串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更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和思考.这个假期书看得不多,但收获却不少.读毕淑敏的文字,就好像在和最亲密的好友聊天,亲切自然,又好像和智者谈话,受益良多.  经历了这次心灵的长途跋涉,更让我感触到人要为自己活着,要活得坦荡,活的潇洒,羡慕别人是没有用的.生活不是连续剧,它不会在该浪漫的时候,就响起煽情的音乐;它不会在你伤心难过的时候就正好出现一个陌生的肩膀给你依靠;它不会在这样需要温柔和甜蜜的时刻,就打翻一杯浓浓的蜂蜜.  它永远有它猜不透的剧情.  和那个创造它的,残酷的编剧.  伤口要自己愈合,剩下的路,必须爬起来再走.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命题.  我们永远都在崇拜着那些闪闪发光的人.  我们永远觉得他们像是神一样的存在.  他们用强大而无可抗拒的魅力和力量征服世界.  但是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用了什么样的代价,去换来了闪亮的人生.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每个人都会失去,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着绝对的公平,人生并不像商品一样,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所有的成功,都需要付出甚至超过收获的代价.而要想不被自己打倒,就是要砥砺心志,是自己的心和力量更强大.正如强者和弱者对待欺骗的态度.后者害怕被欺骗,因为他们很软弱,只能臣服在命运的脚下,被动地选择着自己的人生.而强者根本就不屑于欺骗.因为他们足够强大,强大到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外物是非,无论虚假与真相,都能坚持自己的决定和原则.我们要学会造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做情绪的主人;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爱,因为爱怕孤单;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学会感恩,因为父母的期待,只要我们多在细微处关心;我们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幸福,用拥抱阳光的双手去感触幸福,用充满回忆的心灵去接纳幸福,用美丽淡然的微笑去迎接幸福,因为幸福就在平凡的点滴中;我们要记住爱,记住时光,因为无论走到哪里,哪怕一无所有,因为有记忆,我们就不孤单;我们应该支配习惯,而绝不能让习惯支配我们,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去掉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  圆满的人格就像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缺少了一足,鼎就必然立不成:人生在世,当求自身的圆满,即求真、善、美.对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这三者支撑起了一个大写的人.这就是我的收获.  语言风格:华丽,善用比喻和排比,意蕴深远,隽永,富含哲思

毕淑敏的个人简介

毕淑敏,女,汉族,1952年10月生东省文登人。

中国作会会员,国家一级作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作品很多都与医生这个职业有关,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品《红处方》。

2007年,毕淑敏以364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4位,引发广泛关注。

毕淑敏[1],祖籍山东,1952年10月10日出生于新疆伊宁。

中共党员。

1969年(17岁)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职。

1980年(28岁)转业回北京。

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被中国海洋大学聘为驻校作家。

1991年(39岁)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 《孝心无价》,处女作《昆仑殇》,《阿里》以及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

多篇文章被选入现行新课标中、小学课本,在文学及医学界享有盛誉。

现为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客座教授。

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轰轰烈烈,不满17岁的毕淑敏,却悄然穿上军装,告别北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戍边了。

这是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

前不久,我陪她考察京东丫髻山森林公园,毕竟是春天,天格外地蓝,阳光格外地暖,空气格外地清新,她深吸一口,仿佛要把这蓝天这阳光这空气,全吸进去,而后慨叹一声:藏北哪有啊,空气稀薄,缺氧使人简直难以生存。

她不明白,那么高的山上,阳光照着,觉不出暖和。

当时与她同去的共有5名女兵。

那个部队从来没有女兵,破天荒了。

及至今天,军区首长告诉她:当时也没有,她们是唯一的,后无来者了。

三年后,她去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原本要去军医大的,因受林彪事件影响,重灾区的军医大迟迟未招生,又不能再等,只有先走为上。

在校成绩优异,院方要她留校,想把她培养成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

如果真的留校了,一心于救死扶伤的事业,或许真的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一名教授专家,那么是否还会有今天一位几乎家喻户晓的出色的女作家,一位国家一级作家

她真心地感谢母校对她的厚爱与挽留,她对我说:部队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她不回去,以后所在的部队就没有名额了。

她毅然回到阿里那个地方,谁料女兵们都调了,报道时干部科长翻出过去的名单,查出有个毕淑敏,性别中写的却是男性,因为这几年里部队已无女兵了。

一干就是5年,直到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做医务所长、主治医师,1991年成为专业作家,前后行医22年,对医生职业,她是情有独钟,一往情深,尤其有几条生命就是在死亡边缘,她一把手拉回的。

看到一个个生命的复活与重新焕发青春,那份情感非常人所能体味。

初涉文坛她父亲也是一位军人,官至师级,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好的天赋,只是由于那一代人所处的环境,老人家一生戎马,始终未能从事文学。

一天,父亲突然对她说:我看你是可以写一点东西的。

她也确实想把藏北的军旅生毕淑敏活表现出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悄然动笔了,一周内就完成处女作《昆仑殇》。

这是1986年,她34岁时。

对于一个从未写过东西的人来说,起手就中篇,难免没有底数与把握。

丈夫芦书坤骑着自行车送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可往往也有例外,这部中篇第二年在《昆仑》杂志发表,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她从此步入中国文坛。

这期间,她边做医生边写作,后来,发觉写作与医生是不可以同时做的。

她十分敬重医生的职业,尽管她做基层医生,危在旦夕的病不多,但也要全心全意地做好,不能分心,这是一个务实的世界,不能随意夸张修改延误,更不能有丝毫失误,毕竟人命关天,责任感事业心要她必须这样想这样做。

所以,她所在厂的一名下岗职工,恰到她朋友家做保姆,谈起她来,连连称赞好大夫,眉飞色舞地谈了半天,结果连该干的活都没干。

她深知写作是一个想象的世界,虚拟的世界,可以夸张,不满意还可以修改,甚至推倒重来,即使写完了,发表了好,不发表也无所谓,毕竟是自己的事,与人无碍。

她成天在这两个世界跳来跳去,总觉处一种两难境地。

这时,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慧眼识才,调她去做专业作家,悬壶济世22年,要她从此脱下白大褂,离开医生岗位,内心很痛苦,实在难下决心,况且她已近不惑之年,对以后的创作没有把握。

她手里足足攥了两个月的调令,一番痛苦的徘徊思考,最后还是脱下白大褂,放下手术刀,有所取有所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很难样样兼顾,鱼与熊掌全得。

她自此一心一意写作了,写作,又深感底气不足,便想方设法弥补,先是自学广播电大中文系课程,而后又拿下文学硕士,正攻读心理学博士。

王蒙说她“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

”她就是以这样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到文坛的今天。

文字风格迄今为止,她已发表近四百万字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其内容归拢来,一是反映藏北军旅生活,二是反映医生方面的生活,作品中始终关注关怀着人的生存状态,除去西藏生活与做医生的特殊经历,还有就是她做女人做母亲的天性使然。

故此,几乎她每完成一部作品,总会造成文坛轰动,引起社会反响,虽没有大红大紫于一时,作品却可持久地一版再版,如散文集《素面朝天》,多次重印;厚厚地八卷本《毕淑敏文集》,2002年1月发行,2月即告脱销再版,在当今纯文学低迷的境况下,“毕淑敏现象”实在值得研究。

她的小说,因是医生,笔下便从没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普渡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将对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作一种集道德、文学与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及行为方式。

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根本是希望人们更好地活下去,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我们的世界更美好。

可以说,她的小说携带着高原的严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实以及对死亡的冷静,足以震撼每一个人的灵魂,而冷静理智的叙述,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罕见的磅礴大气。

确实,创作不仅需要作家对所写内容的熟悉,更需要作家真正刻骨铭心的体验,应当是她成功的基础。

长篇《红处方》、《血玲珑》也好,中篇《昆仑殇》、《生生不已》、《预约死亡》也好,短篇《紫色人形》、《一厘米》、《女人之约》也好,毋庸置疑,她的小说已风格独具,自成一家。

至于她的散文,坦率地说,我更喜欢,倒不是因为我写散文就喜欢散文,她的散文实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对那些矫情造做虚假一类的文章,我向来是不屑一顾的,我读过她的《婚姻鞋》、《素面朝天》、《大雁落脚的地方》等多本散文集,她认为,散文是蕴涵切肤之痛的标本。

心的运行是透明的,它的脚印被语言固定下来,就成了散文。

小说常常依心情而写,并无章法可言。

散文看起来很随意,其实有着戒律,它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感情的追述。

于是散文在某种意义上就有了史的品格。

在小说里,她躲在人物背后窃窃私语。

在散文里,她站在浮动的文学面前自言自语。

正因为如此,读她的小说,读出的是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形象的演绎。

读她的散文,才真正读出一个活脱脱的毕淑敏来,我知道了她17岁生日,是在藏北高原过的,战友们把水果罐头汁倾倒在茶褐色的刷牙缸里,彼此碰得山响,向她祝贺,对于每月只有一筒半罐头的她们来说,这是一场盛大的庆典。

知道了她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行军帐篷,徒步跋涉在无人区,攀越六千多米高山时,心脏仿佛随着急遽的呼吸而迸出胸膛,仰望头上顶峰云雾缭绕,俯视脚下渊薮深不可测轻的她第一次想到了死。

知道了她给20岁的班长换血染的尸衣,知道了她28岁转业回京,结婚、生子,操持家条,一个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该干能干的事情,她都很认真地做了,贤妻良母,好大夫,优秀作家,这是人们众口一致的评价。

就创作而言,她是当今文坛最具实力和个性的女作家之一,获海内外文学奖30余次。

而她依然很谦虚,无论何时何地,从不张扬自己。

这种品格,应该说是来源于母亲。

她出生新疆巴岩岱,半岁时母亲抱着她一路颠簸一路风尘地来到北京。

当年王蒙下放落户新疆,也是巴彦岱,一次她母亲与王蒙相见,大谈巴岩岱,谈得她好感动,以至后来竟陪着母亲,专程赴巴岩岱寻根。

这次来京东丫髻山,她母亲虽已72岁高龄,也来了,每遇坡坎,她总上前搀扶,有些地方,母亲去不了,她宁可不去也要陪伴母亲。

有时我们光顾说什么了,她以为母亲落在了后边,忙喊着回身去找,不想母亲趁说话之机,先慢慢地到前边石头那儿等着了。

看得出,她不但相夫教子,而且极孝顺母亲。

贤惠善良,以这种品格与心境立身于世,并进而去创作,作品能不感人能不深受读者喜爱能不经受住时间的检验么

人品与文品毕竟是统一的。

看了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的感想400字

孩子为什么打你读后感孩子为什么打你读后感读完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这篇饱蘸着母爱深情的文章, 身为教师和家长双重身份的我,心灵被深深的震撼了。

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啊!回忆小时候妈妈含泪责打我的情景,看看现在我打完孩子后的偷偷哭泣,我终于明白了,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便是母亲痛,并忍受着的过程。

是啊,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母亲付出了多少辛劳与汗水啊!与孔子齐名的大儒“孟子”,早年丧父,孟母“以荻画地”教他学问。

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孟母曾三迁家园,终于造就了一代“亚圣”。

当我们犯了错误,母亲善诱劝告却毫无作用,看着那高高举起,尔后又停在半空中的母亲的手,是“爱之深,恨之切”的表现啊!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为的是让你懂得做人处事的准则,为的是让你拥有披荆斩棘的气魄,为的是让你无愧于这份母爱。

当一个慈祥的母亲挥掌一击时,更多的痛感在她的心上,几乎每个母亲责罚孩子都要流泪,泪水中全是心疼,满是责备。

正如毕淑敏所说“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

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一棵小树,不修剪枝杈,便无法茁壮成长,甚至无法成才,一只雏鹰,不经历挫折,便无法独自飞翔。

母亲的每一次责打都是一种磨炼,她,独自承受着痛苦的考验。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孩子的成才,她宁愿惩罚自己,“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10倍。

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母爱是精心呵护的温存,是无微不至地关怀,是亘古不变的挚爱,是血脉中流淌着的情感。

在你幼稚的泪花中,在你跌跌撞撞的脚步中,你可体味到母亲的辛劳?当你每一次失败,每一次迷惘时,你可感受到了母亲的焦虑?你的成长快乐中,又伴随着多少母亲的痛楚? 伟大的母爱,给了每个人生的权力,生的力量和生的希望。

是的,母爱是最平凡的,母爱也是最伟大的! 对于母亲的爱,我有切身的体会。

然而读了《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这篇文章后,我对之则有了更深的见解。

母爱犹如冬日温暖的阳光,它使我们的内心永远都享受着那一缕暖阳。

然而,这种爱包含着一种无奈的举动——打。

也许慈母不该与打孩子这一词语联系在一起,因为在孩子眼里,母亲就是心中的女神,她怎能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呢?我们会为此提出质疑。

文中的小男孩就这样站出来指责母亲,可他不知道这是何原因。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每一位母亲都尽力克制打或骂,因为她们知道,自己哪怕一定点儿过激的举动,都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难以治愈的创伤。

故而,她时刻控制自己的言行,她不愿给孩子造成哪怕一点点的伤害。

但是,面对我们的淘气,当她们无法用说服教育挽回孩子出轨的思想或举动时,只能让疼痛来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切肤的疼痛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无疑使之对母亲产生一种误会与一丝责怪,甚至怨恨。

可是孩子又怎能懂得,在自己承受表皮的疼、暂时的痛时,母亲所要承受的,是长久的自责,是内心的痛楚。

孩子不会理解。

爱可以超越界限,爱能挽救很多东西。

然而母亲赐予我们的,是不可抗拒的力量。

打不能代表母亲的心,她何尝不想永远不出用这个武器,永远在其心中保留自己完美的形象?可是,爱需要一丝这样的陪衬。

孩子应该理解母亲啊!我永远相信,母爱可以让我们享用一生,并且犹如一杯香醇的美酒,令人回味无限。

速求 毕淑敏散文集《我很重要》背着药包上学堂读后感100字

[写天的读后感…]写了一天的读后感…作玩疯了毕淑敏文集《心灵的力量》读后感假期打算静来读一本散文,于是选到了毕淑敏,写了一天的读后感…。

之前在课本、报刊杂志甚至考试卷子上都读到过她的作品,喜欢她温馨的文字和娓娓道来的小故事大道理。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作品很多都与医生这个职业有关。

她曾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在那里积累下了丰富的人生阅历。

这本书《心灵的力量》,讲述的故事好多就是取自作者充实精彩的生活。

关于读后之感,我想说说我对自己印象比较深的三方面的感受。

关于幸福。

这本书中多篇文章都描写了作者对幸福的感悟。

什么是幸福?《提醒幸福》中说道: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

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我很喜欢这句生动的话。

作者给幸福下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间接的告诉我们幸福的无所不在。

我们常常感叹生活不幸福,其实是自己不珍惜。

老认为这不行那不好,你就是一个幸福盲。

作者在一篇《哑幸福》中说到:幸福很矜持。

遭逢的时候,它不会夸张地和我们提前打招呼。

离开的时候,也不会为自己说明和申辩。

生活是自己的,生活中的幸福也需要自己去发现和体会。

费尔巴哈说过:你的第一责任是让自己幸福。

怎样使自己幸福呢?读过作者的文章后,我认为,反思是很重要的。

比如写完一篇文章,反过头来想想写作的过程,自己是怎样的字字斟酌句句分析,完成最后一个字,你会会心的微笑。

注意,这就是幸福。

让这一刻印在脑海里。

世上没有东西能拍摄你每一刻的微笑,但记忆能。

日子久了,拿出来像放幻灯片一样看看自己每一刻的小幸福,那就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关于表情。

看到书封页上的一段话:如果你愤怒,你就呐喊;如果你哀伤,你就哭泣;如果你热爱,你就表达;如果你喜欢,你就追求。

我很欣赏直率的人,欣赏他们有什么说什么的一种真,读后感《写了一天的读后感…》。

不过现在这种真性情已经很少了,因为社会上有不少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作者举例说,飞机上的航空小姐在讲解怎样预防紧急情况时流露出来的假微笑使她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的确,我们听说过很多如何如何训练礼仪小姐或是志愿者们微笑,可那笑容真吗?让他们在寒冬腊月或是炎炎烈日下还要保持微笑,就是再好看,也是一种无可奈何。

但大家已经习惯了微笑与接受微笑,真性情少了,假慈悲却多了。

我相信作者也在为那些被强迫微笑的人们感到悲哀,他们已经成了雨果笔下的笑面人,丧失了表露真情的机会。

真希望人心能放宽一些,除了微笑,也容纳下一些愤怒或是忧伤。

过多的微笑会使肌肉僵硬,适当的宣泄是解除疲劳的好方法。

流露你的真表情吧

作者说。

关于阅读。

这里谈到我非常喜欢的一篇《阅读是一种孤独》。

这里的孤独应该不是指寂寞,大概仅仅就是在限制阅读者:只能一个人。

作者在文中把阅读比作吃、睡和搏斗,最后扣到孤独上。

自己去吃,到书中去汲取养分;自己去睡,睁开时心灵焕然一新;自己去搏斗,是去与作者的思想搏斗,在较量中蓬勃自身,即使输了也是一种新的境界…说到孤独,很容易联想到安静,所以作者又告诉我们阅读时要心静,要虔诚。

真正的阅读,可以发生在喧嚣的人诲,也可以坐落在冷峻的沙漠。

可以在灯红酒绿的闹市,也可以在月影婆娑的海岛。

无论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无论分贝达到怎样的嘈杂,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

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捶击,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为什么有时总是觉得读不下去书或是不愿意读,那是因为心神不宁。

为什么总是心神不宁,因为我有时太自信了,认为我的文化储备可以了,读的书太肤浅了。

其实每本书都有它的魅力所在,也许有的作品自己并不欣赏,但它们之所以没有被世俗淘汰,说明它们还是有值得借鉴的东西。

所以还是作者的那句话渴望阅读时必须虚怀若谷,就像与长者对话,对人家不尊重,人家是不会把真理告诉你的。

就像和尚念经不虔诚永远不能成佛一样,我们读书不虔诚,那么读到的只能是皮毛。

只有虔诚才是最好的气候调节器,虔诚的阅读,无论在哪儿,心灵都会温暖如春。

读到王蒙对毕淑敏的评价: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原水爆或者荷兰豆,也许我早就读过她的作品了。

然而她的名字是毕淑敏,这名字普通得如--对不起--任何一个街道妇女。

名字的确普通,但却朴实亲切。

读她的文章,就像听一位老奶奶在轻轻的为你讲故事,没有浮华,却充满感动。

她的心中一定有一颗蓬勃的大树,枝叶繁茂。

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那鲜艳的绿色告诉着你,那里面饱含充足的养分,需要你去汲取呢。

随着我们的一天天成熟,我们心里的小树苗也会渐渐成长起来,自己的阅历多了,叶子同样也会茂盛。

好好生活,好好体会生活,珍惜幸福,珍惜每一刻…心里的那棵树的根会越抓越紧,这时候你的心灵就真正成熟了…让我们怀着敬畏与虔诚的心阅读这本书《心灵的力量》吧。

()  〔写了一天的读后感…〕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读生活要有暖和光有感

在我眼毕淑敏的散文是要好于她的小说的。

还记得上中学时,课本一篇她的《提醒幸福》,当时被里面精辟的语句、独到的观点彻底震撼,以至于在没有老师要求的情况下,自觉将整篇文章都记诵了下来。

后来和其他同学闲聊,发现有人甚至把那篇课文撕下来,时时带在身边,说是要每天研读一遍。

其散文的魅力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后来看毕淑敏写的《女心理师》,不知道是那灰暗的心理世界让自己压抑,还是毕老师驾驭小说的功力不及散文,总觉得阅读起来非常压抑,没了小时候阅读的畅快,语言似乎也总感觉少了点灵性。

于是,我将毕淑敏的小说列入了黑名单,甚至因为这次不是很好的阅读体验,很长时间不再看毕淑敏的书。

之所以会阅读《生活要有暖和光》这本书,是小时候的执念使然,也是因为被精致的封面吸引,更是被这个温暖正能量的书名打动。

而这次冲动、偶然的重逢,也让我发觉,原来,我喜欢过的毕淑敏一直都在。

她还是那么心细如发,那么智慧通透,那么富有洞见。

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和经历中,她总能发现闪光之处,然后像蚕一样,将一个又一个普通的生活片段,加工和转化成闪烁着智慧哲思的语句,向你娓娓道来,带来向上的力量。

从自己周围生活的盲人,到朋友参加讲座的经历,乃至大树、小草,柱子、风、阳光、空气、苍蝇、洋葱,甚至“怕”的情绪、“但是”的语义辨析,毕淑敏都能洋洋洒洒,挥洒成一篇千字左右的智慧箴言。

她就如一位知心姐姐,在生活小细节里,教你自信,教你坚强,教你如何流露真表情,提醒你如何重拾久违的感动……在她的世界里,似乎没什么不可以入文,似乎没什么不给自己以正向的启发。

这种写作的超能力,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或许离不开其丰富人生经历的给养,但更离不开的,我想是她充满阳光的内心吧。

毕淑敏的人生经历确实是十分丰富的。

雪域高原从军,多年从医见惯生离死别,心理工作生涯阅人无数,这些人生经历无疑给了她丰富的给养。

可如果没有充满阳光的心,没有敏锐纤细的神经,她如何能于繁杂的微尘众生里,洞察他人未觉的奥义

如何能在充满生离死别的医生生涯和灰暗、朦胧的心理世界看到那么多阳光

正如作者在书中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个小宇宙,我们的光也来自我们自身”,“心里要有光,世界就是明亮的。

否则即使站在太阳下,心中也是幽闭和冰冷的。

”我想,这可能就是当初我和众多小伙伴喜欢《提醒幸福》的原因吧。

“胸中装满深切的爱,生活就会灿烂千阳。

内心保持沸腾,世界也为你绽放。

”愿我们所有人心中都能自带一盏明灯,点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求毕淑敏的生活经历情况,我要写她那充满爱的家庭对她创作的影响。

“她会成为文学白衣”[1],是王蒙对毕淑敏誉。

毕淑敏以她的小说诠释着自爱的理解。

她教给人们如何保持纯真的友谊和爱情,如何热爱他人和事业,如何为社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

和睦的家庭,幸福的婚姻,使毕淑敏心中充满爱。

“文革”期间在阿里当兵的经历,使她和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没有留下太多的“文革”伤痕。

昆仑山在毕淑敏的心中是一座承载着纯真友谊和懵懂爱情的童话宫殿;医生的工作经历又使得她对生命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

这些都影响着毕淑敏的小说创作。

对生命顽强延续的描写、对死亡独特的理解、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冷静关注,都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她对女性的关爱,和同时代的作家有着很大的不同,与同年龄的女作家也有很大的不同。

她从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体验出发,书写家庭教育问题;从一个心理医生的视角,关注儿童心理问题,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关爱。

毕淑敏以强烈的责任感关注着社会人生,以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独特的写作方式,使她的小说成为文学界真善美的和谐因子。

在对作家进行研究的时候,“童年经验”常被研究者作为解剖作家的突破口。

“  很多人不知道,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写作之前曾有过心理工作的从业经历,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正当她的心理诊所开得如日中天时,毕淑敏又告别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向作家回归。

记者昨日从重庆出版社得到消息,凝聚毕淑敏多年的心血之作《女心理师》即将在4月出版,据了解,《女心理师》将是毕淑敏继《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后的第4部长篇小说。

  开心理诊所像“精卫填海”  毕淑敏是早在46岁时就开始学习心理学,并在四年后拿到心理咨询师的资格,正当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心理诊所开得如日中天时,她却又告别了心理咨询师的生涯,携“心理散文”向作家身份回归。

“现在社会的心理问题究竟有多严重呢,据不完全统计,当前20%-30%的美国人患有抑郁症,比例很高,但治疗的意识非常强。

而在中国每年有28万人自杀,很多人都有心理问题,很少有人重视。

” 毕淑敏告诉记者,因为看她的小说,很多来诊所的人都点名要找她,因为对她特别信任,以至于很多人等了七八个月还没轮上。

“我感觉就像‘精卫填海’,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我希望自己把一小部分经历用在心理咨询上,更多的时间用在文学上。

而且心理病不像普通病,它有一个很长的周期,还只能是有钱人才能看。

”所以这也让她萌生了创作心理散文和心理小说的想法。

“可以让更多人来看,解决更多的问题。

”结果毕淑敏的心理健康读本在读者中反响很大,对此毕淑敏说:“我感到很意外,但这也足见大家对自己心理问题开始重视了。

”  创作国内首部心理学小说  据介绍,《女心理师》是国内首部心理学小说,毕淑敏从几年前就一直在精心构思。

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心理师的成长经历,揭示中国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和疾病,共50万字。

本作品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同时展开了她和丈夫、情人与心理权威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并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是一部既有可读性又有亲和力的心理小说。

毕淑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这部小说的创作确实和自己的职业经历有关,“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关注着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同时她还强调说:“心理咨询师有严格的规定,为保护当事人的职业操守,这些故事都已经过强烈的变形,只抽取其中的典型和普遍意义,所以,不可能让人指认出故事的原型是谁。

”而至于这部小说的名字是否会像上一部小说一样,由《癌症小组》改成《拯救乳房》这样哗众取宠的名字,出版社表示,征询多方意见来看,现在的这个名字最适合被大众接受和理解,所以基本不会有改动  原文地址: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二)作者:神雕侠侣  主持人:通常来向您做咨询的人,都是哪一类的人多一些

提出的主要问题都是哪些

  毕淑敏:比较而言,我会觉得男性和女性之别,我会觉得女性会稍微多一点,如果年轻人和老年人相比,我会觉得年轻人会比较多一点,如果说文化程度来分,我会觉得可能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人会多一些。

  主持人:就是说过好的教育的年轻女性。

  毕淑敏:对。

你总结得很对。

  主持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他们看到您身上什么样的特质了吗

所以会吸引这些人来。

  毕淑敏:我想从男女这个角度讲,可能女性更容易倾诉,更容易求助,也更容易去探索自己的内心。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男性好像有比较坚硬的外壳,而且男子不容易倾诉自己内心软弱的部分,包括去请求援助,这个在我们文化里好像对他们的限制和规定比较多,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角度上来说,男性可能承受的压力就很大了。

第二点,因为心理咨询是一个比较新兴的方面,像在老年人里,他会觉得找自己的亲朋好友聊聊天,或者是说用一些比较传统的方式,或者我去运动,我去旅游,让自己的心情开阔,他们可能更多用这样的方式,但作为年轻的一代会觉得,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向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士去做这种专业的讨论,我会觉得这是一个近些年来在很快普及的观念。

第三点可能就和文化,接受文化的这种教育的程度有关,会觉得这些受过更多教育的人会想,这是一门科学,寻求专业的帮助。

  主持人:来咨询的人提出的问题会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婚姻、家庭

  毕淑敏:对,婚姻、家庭,比如说人生的发展,还有人际关系,还有工作的压力,还有比如说叫亲子关系吧,现在独生子女的教育或者几代人之间内在的矛盾和冲突,比较少的一部分也可能会涉及到比如说性侵犯,比如说有一些这种家族的这种秘密,它会在自己内心残留很多的阴影,我们会去讨论这些问题。

  主持人:对于所有的咨询者来讲,您对他们的帮助帮到什么程度,您自己就觉得满意了呢

  毕淑敏:这些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结束咨询,我通常会觉得,我可以确认来访者,就是他已经内心经过自己的成长,他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考,而且他觉得我可以离开咨询师,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了。

  主持人:和几百个人有过面对面的交流之后,您对人的理解有变化了没有

  毕淑敏:我想我会更尊重人了,因为原来会觉得,按照我的逻辑,这个事情是不通的,怎么会这样,太bu可思议了。

  主持人: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呢。

  毕淑敏:对,或者是把他排出视野,根本不和这种人打交道了,真的想不通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或者是他太坏了,我觉得通常我们说敬而远之,我想我对这个人不敬,我远之,我不理睬他,或者我会简单地说这个人是一个好人,或者这个人是一个坏人,因为做了这份工作和这么多人有过这种非常深入的讨论以后,我会觉得人是不能够简单地分为好人、坏人、正确、错误,或者我们理他,不理他,其实每一个人都是非常复杂和立体的世界。

  主持人:两年的时间如果用来写一本书,可能至少要十几万、几十万人读到它,而您做心理咨询只接触几百人,这个影响力会不会觉得小了一点

  毕淑敏:对我来讲,我也会觉得自己生命也是一个过程,如果两年的时间,我的生命曾经和几百个人的生命发生过如此深切的碰撞,我相信我尽我的能力伸出援助之手,我想他们也给予了我,让我刻骨铭心的信任,我觉得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宝贵的一份经历了。

  在做了两年时间的心理咨询师之后,毕淑敏又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在前不久退出了这个行业,继续专注于文学的创作。

  主持人:做过直接面对病人的那样的心理医生,后来为什么又不做了

  毕淑敏:这个原因,我不知道具不具备这种普遍性,就是因为来的人太多了,人们常常会觉得如果你开一个诊所,有人来,当然是好事了,如果你受到很多人的信任,大家也会觉得你在业内很有口碑。

  主持人:对,应该越做越红火。

  毕淑敏:对,但是对我来说,因为来的人太多了,我不知道给谁看和不给谁看,然后他们在那里排队,当他们排到半年以上的时候,因为最后比如说11月份,我的工作人员对我说3月份预约的人还没有排到,我就真的陷入到一种特别大的愁苦之中了,我觉得你有点面对很多伸出的手,可是你只有一双手,你不知道去拉住谁。

后来我在想,因为心理医生其实是一个手工劳动,他是没有办法机械化生产、批量生产,也不能够说你可以加快速度,我觉得我做不到,因为这确实是心与心的交融,其实是非常严肃的工作,没有办法因为等候的人多,我们就加快速度。

我那时候其实面临一个,对我来讲也是挺痛苦的选择,也许我要换一种方式,我把我的那种感悟,或者很多来访者所给予我的那些启示,用文字去表达,这样可能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书的时候,也许一句两句话可能会触动他们,他们会有一些思考,是不是用这种方式,可能和更多的人来分享。

  主持人:我想您的离开肯定让那些特别希望跟您面谈的人很遗憾。

  毕淑敏:是,我至今为止,几乎每天还会收到这样的电话或者是信函,你会觉得,那都是一种心灵的呼唤,有时候会让我觉得我特别想,如果分身有术,假如说可以有三个毕淑敏,我想我就把两个毕淑敏去做临床心理医生,剩下一个毕淑敏来写作。

  主持人:把心理诊所的这份工作辞掉之后,您的注意力又转移到写作上,经过了这个心理学的学习,两年的心理学咨询,对写作的影响又是什么

  毕淑敏:那种影响好像是一个非常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说我原来要写一个人物会非常辛苦地去设计他说什么,想什么,或者会怎么样,而且很坦率地讲,我有的时候也会觉得,他会这样做吗,就会觉得在想象的时候会有点自信不足。

当我现在再来写作的时候,我几乎不用这个过程了,因为我去写这个人物的时候,他会怎么样讲话,他会穿什么样的衣服,他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会有怎么样的行为逻辑,好像我已经就好像他们是我的熟人了,如果说我原来更多的是设计,那我现在是觉得去遵从一种实际当中的有一个现成的人,我只是把它描绘出来就好。

  主持人:后来您写的作品就被人评价成为心理治疗书,文学作品能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呢

  毕淑敏:其实治疗,可能是一个很专业的术语,我觉得在文学里其实是有多样的人生,如果我们去在这种阅读的过程当中,能有那种同感,能有心灵的激荡,包括它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去改变我们对世界或者对自我的一些认识,我想在一个程度上说,这就是文学的功能之一了。

我写的那些小说,我现在在写的时候其实没有去想它们是具有治疗的作用,还是表达的作用,还是一个展示的作用,那些对我来说都不重要了,我只是想,那些活动的人物,其实他们感动过我,我愿意用文字把他们表达出来,和更多的人去分享,这对我来说就已经是全部了。

  主持人:像《拯救乳房》被称作是中国第一部心理小说,怎么界定它是心理小说或不是心理小说

这个您的界定还是别人给它的一个定义呢

  毕淑敏:这毫无疑问是别人给的定义,我有一次在街上买了一本是世界著名心理小说,我后来一看觉得和普通小说没什么不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会觉得那部小说也没有什么更大的不同。

  主持人:后来您的作品当中就出现了像《心灵7游戏》、《每天多一点挑战》这类书,我个人的感觉读了之后是感觉,如果说从文学性上和你以前的作品没法比,如果说是一个心理辅导的专业性作品,它又很文学化,您怎么去界定这几本作品呢

  毕淑敏:我想我首先不是给自己定义,我一定是个小说家,一定是个散文家,一定是个文学家,不可以去做别的事情,如果这样讲,我早年就是一个医生,如果作为医生去写作,那就是一个界外之事了,对我来说,我会觉得生命是属于我自己的东西,至于做哪个行业,我不需要哪个行业对我有一个很大的束缚,我觉得用文字去表达我的内心,和更多的人去分享,所以我不在乎它是一个纯粹的文学作品还是一个科普作品,或者说什么都不是的东西,对我来说那个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现在我也会想,哪天我可能会写一个科幻小说。

  主持人:您觉得现在的中国人受心理问题的困扰有多大

  毕淑敏:我觉得中国是一个特别迫切需要心理帮助的这样一个国家,因为我们是在飞速地发展和变化中,举个例子,如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好像是天气一天天暖起来,或者天气一天天凉起来,我想我们是可以慢慢适应的,但是如果你从一个很冷的地方,突然到一个温度很高的地方,或者从很热的地方一下走入寒冰之中,你会觉得我们会容易感冒,甚至严重的你还会引发其它的疾病,我觉得正是因为我们飞速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在这种变革之中,我们就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就会很多,每一个人就会有很大的选择的时候,很多的自由的时候,其实他也会相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还有一种更多的风险,我觉得由于这样的大背景、大环境,使得中国对心理健康的这种关注是特别迫切的,每一个人想寻求更好的发展,不但要有强健的体魄,其实也要有一颗非常阳光的心理。

  主持人:除了去找心理医生咨询,买相应的书来看,还有什么更简便易行的办法,让我们碰到心理问题的时候能够比较容易地疏解开

  毕淑敏:我想应该有一个很好的支持系统,就是说有更多的情感上的资源,可以给你提供更多的帮助。

  主持人:亲人、朋友。

  毕淑敏:对,其实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说按我们中国人的古话就是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你会觉得当你有一个比较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时候,有更好的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们是比较坚强,比较开朗,当我们遇到这种灾难和困惑的时候,也是比较可以去从容应对的。

  主持人:毕医生还会什么时候再重新挂牌开诊所,还会吗

  毕淑敏:我想也有这个可能,我自己其实对自己有的时候会有不确定性在里面。

  主持人:您在做心理咨询师之前已经是做过医生,做过作家,这两个经历对您做心理咨询有什么样的帮助

而更多的咨询师是没有这样的经历的。

  毕淑敏:我想做过20年临床的医生这个经验,可能对我就觉得人是身心一体的,当人谈到很多身体健壮的时候,其实我会觉得他和心理有关系,当我去当心理医生的时候,我也会知道当人心理上有很重的负荷的时候,其实他的身体也会有相应的反应。

做作家的这个经历,我想可能因为作家主要是用语言和文字,来作为工具来进行表达的,其实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沟通和交流,和语言也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恰如其分的这种语言的表达,然后很精准的一个词汇,可以形容出当事人的比如他的困境,他的矛盾,他当时内心的种种挣扎,都会使这个当事人有一种人生得一知己的那种感觉,他会觉得自己不再孤独,他被人理解,我想这个可能和我做作家的这个经历特别有关。

我记得有一个来访者,他最后走的时候他说,我今生今世从来没有和一个人进行过这么推心置腹的谈话,他说你怎么可以比我自己更了解我,我想可能一个恰当的语言,他所能够起到那种桥梁沟通的作用,我觉得这个要感谢我做作家对这方面的这种操作的训练。

  主持人:您不管是作家还是心理咨询师,都是在给别人提建议,帮助他们去疏导心里的感受,您碰到问题的时候怎么解决呢

  毕淑敏:我也有很好的朋友,他们也是学习这个专业的,我也会和他们去讨论我的问题,我想因为觉察是非常重要的,当我觉察自己在不良状态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有勇气去面对他,也要去寻求别人的帮助。

  主持人:您给我一个感觉,就是不管做作家还是咨询师,还是医生,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在影响着一些人的生命,而这是不是您做这些事情一个心理上很大的成就感

  毕淑敏:其实是人类非常,我觉得是非常奇妙的事情,因为其实我们都很孤独,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我们每一个个体内心深处那些幽暗的角落,其实有时候连我们自己也不曾察觉,但是一个生命和一个生命如此密切的一个接触,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它其实是神圣和庄严的,我去从事这样的工作,我觉得里面有非常多的挑战,包括对我自己的那种反思,我也会有很多的错误,很多的不足的,可是我依然对人和人之间这种亲密的联系,会抱有非常高的那种敬畏和热情。

  随着毕淑敏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的改变,她的小说创作也越来越注重对女性的关注。

生活中毕淑敏多重女性身份的体验,让她的女性生命意识更加成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人生,思索女性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她客观地看待生活,用理性的视角,以刚柔兼济的中性立场来阐述女性作为弱势群体,逾越苦难,创造理想,实现价值的超凡气概。

现从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的深化,女性意识的超越三个方面浅析毕淑敏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人生价值;生命意义  毕淑敏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自从20世纪80年代登上文坛以来,把创作的目光一直关注在女性身上。

她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都是女性,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他们为自己的理想不断的努力奋斗。

毕淑敏的作品无论是高山雪岭的“昆仑”系列,还是美丽繁华的城市系列,都始终充溢着鲜明的女性色彩,流露出或浓或淡的女性意识。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以女性独特的眼光和心灵感悟对女性的情感、人生经历做出了全面的注释,更好的抒发了她对女性世界的内心感受。

从而更进一步深刻的表现出她热爱生命,善待人生的高尚情操。

  1女性意思的自觉  毕淑敏早期从军11年,这给她早期的创作定下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创作题材。

在那白雪皑皑的昆仑山上,现役的女兵这一弱势群体引起了毕淑敏的关注。

女兵们的生活、训练还有情感寄托都融到了毕淑敏的眼睛里,她对女兵们的生活境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在她的笔下出现了一个个不甘屈服于恶劣气候、传统文化和政治环境制约的女性形象,她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只属于自己,自己可以把握它,利用它,让他发扬光大。

正是她的这种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在作品仲裁权是初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一个个凄美的女性故事。

  《昆仑荡》中,作者以“大革命”这一动荡不安的年代作为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以昆仑雪山这一恶劣的环境为人物的生存环境,展开了对女兵们生命体验的书写。

美丽的女战士肖玉莲是白色雪山和绿色军营中一朵绽放的花,她尤其受到男兵们的青睐。

然而“战士不准谈恋爱”的军规,限制了她们追求美好爱情的脚步。

出于对军规的遵守何不伤害任何一个心灵的思想,使她的装满“那种信”的小抽屉满了又空,空了又满,她却从未打开过一封。

而当她面对心仪的郑伟良时,虽然没有语言上的爱意交流,但双方都明白自己的情愫。

面对着严厉的军规她是那样的痛苦与煎熬、无助与无奈。

故事的最后,肖玉莲和郑伟良在一次“最接近实战”的拉练中光荣的牺牲了,他们甚至还没有互诉衷肠,这朵爱情之花就凋零了。

然而为了秉承军规,他们的陵墓被安排在陵园的两个角落,拉开了能够拉开的最远的距离。

这是一个不尽人情的年代,对女兵从身体到心灵都是一种摧残。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女性自觉地追求自身价值与美好事物所遇到的重重障碍,这是一种对女性的渺杀。

  相对于肖玉莲的默默忍受,《阿里》中的女主人公游星则是大胆勇敢的。

她渴望爱情,勇于追求爱情。

当男兵们达成统一的共识,谁也不理睬高傲的她时,她感到万分的苦闷。

而当伍光辉出现时,她的心为之一振,她为自己美好的爱情之花的盛开感到开心不已,她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当她夜晚与伍光辉出游被发现时,吉普车的车头朝向国境方向。

她被判以叛国罪。

这是任何一个人最不愿意背负的罪名,这是一种对人格的侮辱。

高傲的游星却没有反抗,她缄默着。

然而爱人的背叛使她跌入了绝望的谷底。

她决定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和捍卫自己爱情的尊严。

她精细的打扮着自己,然后毅然决然的走向了狮泉河。

死亡是她的自主选择,她以死表达了自己的反抗。

背景和政治压力之下,游星的人格追求是那样的渺小,微乎其微。

游星毁灭式的反抗是对父权社会的一种颠覆。

  在“昆仑”系列小说的叙事中,毕淑敏女性意识已“自觉”的显现。

在绿色军营这一男权的天下,女兵们以或朦胧或决绝的态度呼唤着爱情,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这种精神气质体现了女性鲜活真实的生命意义。

虽然这种女性意识只表现在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上,但毕淑敏对女性的关注,对女性人生的思考还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2女性意识的深化  20世纪90年代,毕淑敏从军营种回到了繁华的都市,她把创作目光投向了更广的天地。

在这一时代,女性对自身的要求越来越高,她们迅速成长成为同男性一样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的不可或缺的群体,自立自强,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实现自身的价值。

女性的主体意识得以深化,使自己确立了更好的社会地位。

毕淑敏说:“我们思考山岳和海洋,因为女性的生命和发展与自然密切相关。

我们思考战争与和平,因为女性参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

我们思考科学与技术,因为它是人类繁衍昌盛的必须和地球联络宇宙的信号。

我们思考家庭和孩子,因为它是神圣的花园和晶莹的蓓蕾。

我们思考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因为它是女性出发的锚地和翱翔的天弯。

”这充分的体现了女性对自我的清醒认识,使得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更加的被爱护和尊重。

  长篇小说《红处方》问世毕淑敏女性意识的成熟与深化。

在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简方宁作为戒毒医院的院长,在生活与事业中独当一面,她一向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她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事业中。

简方宁在工作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她在得到同事和病人认同和尊敬的同时,又遭到隐君子庄羽的报复和陷害。

她染上了“极品七”,想要摆脱这种毒品,只有切除大脑中控制情绪的神经蓝斑,这意味着她以后的生活工作不再有快乐和痛苦。

但作为一个有自主能力的人,简方宁热爱生活和工作,她不允许自己变成那样,她认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我们具备高尚的情感。

”她为自己活得更精彩而活。

她坚毅而果断的选择了自杀,她将自我意义置于一切之上。

简方宁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并为之付出生命。

毕淑敏的这一书写,将一个“我只是为了我自己”的自主女性形象表现的活灵活现,是女性主体意识的深化,展现了时代女性的风采。

  作为女性,她一生中最大的光荣就是母亲这一天职。

毕淑敏作为多年的儿科妇产科医生,总能感到母亲们在生死抉择之际不可理喻的母爱。

在《生生不已》的创作中,毕淑敏把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从母性出发,对乔先竹进行了浓墨重彩的书写。

女儿———小甜的脑瘤好像一块巨石压在乔先竹的胸口,指望不上丈夫,乔先竹告诉自己必须要顶住要镇定。

女儿的痛苦撕扯着乔先竹的心。

当她从袁医生的口中得知只有再次怀孕才能拯救她的精神甚至是生命。

她毫不犹豫地接受怀孕,她不顾医生的劝阻,冒险取出了已经融入体内的节育环。

小生命的生长给乔先竹带来了希望,但对于她来说孕育新生命的过程也是她个体走向衰亡的过程。

小生命的降临却带走了母亲的生命。

  乔先竹这种自我毁灭的人生价值是那样的伟大,她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作为母亲的人生价值。

毕淑敏歌颂这种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侍女性主题意识在母爱中得到升华。

  3女性意识的超越  毕淑敏女性意识的超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女性的关注,她不只是简单的关注女性的本身,更关注她们的心理。

《拯救乳房》中作者把自己置于乳腺癌患者中间,面对她们从肉体到心灵上的变化,她采用心理干预,让她们重拾自信,战胜肿瘤,使她们的心理阳光普照。

另一方面是毕淑敏对死亡也做出了明确的思考。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也是整个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

作者在《预约死亡》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深入的思考,把生命引入到另一个新的境界。

  结语  毕淑敏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上,对女性的人生目标,生命价值作了全面的诠释。

她歌颂女性,从对女性生命状态、生存方式及生命过程的思考到对女性尊严、生命延续等多方面思考都融入到他的创作中。

这是她对创作的追求,也是她对生命和生活的主观体验和独特感

7272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