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毛概的心得和体会
党的英明伟大,人民的吃苦耐闹,艰苦奋斗和领袖的高瞻远瞩
学习毛概课受到什么启发和收获体会
期下来, 《毛概》厚厚的一学完,要说思想觉有什么大的飞 跃是真的不太现实的。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更关注时政新闻,更喜欢注意国家政府政策动向,才是学习这门课程后最实际最珍贵的果实。
先说说我们这学期就书本上得到的知识: 毛泽东思想理论是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 合的产物;其中还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经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和措施方法、改革 开放的经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这后面三点总 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虽然理论是死的,可是方法是活的,可能这就是一代又一代 的政客和政治人物都要学懂并且将毛概理论内化为自己政治行为的指导思想。
就正如毛主席 学习厚厚的马克思主义, 总结为四个字——阶级斗争
学以致用,实践真理。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含义: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必须在原有事物基础上,根据实际环境因地制宜,才能避免教条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就是按着这条理论逐步发展的,并且这些理论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
这就告诉我们要懂得学以致用,用实践检验真理这也应该是我们以后对自己理论体系正确与否检验的最佳途径。
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知,明白了一些革命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的根源,其实在革命中探索,发生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中国人民总是可以果断的走出错误,继续向前发展。
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先富带后富的路线,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走改革开放是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当前的基本国情。
而事实也证明,改革开放确实也促进了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对于先富带后富,我认为这路线本身是很正确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在资源和商机有限的条件下,大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但是,也正是因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制度都还不够完善,导致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而且有扩大的趋势,这对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很不和谐的现象。
这其中包括一些官二代、富二代等作出的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导致了部分民众有仇富的心理,其实以其说是仇富还不如说是仇不公。
对于老师的上课模式,个人认为,老师很耐心、很负责任的去上好每一节课,又能适当的向我们介绍一些书面的或者影视资料,这让课程显得有趣了很多,效果也好了很多。
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沉闷的气氛,传说中大学课程里最能“催眠”的一门课却能传出阵阵笑声,实属难得。
当然,这首先得益于老师的讲课方式。
每堂课上课首先要做的不是按部就班地打开教材,而是向大家介绍最近一周的节日,时间一长,大家都习惯性地想想:这周、今天又会是什么节日
不仅仅是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节日,在介绍节日的同时,又引申出许多与之相关的知识。
电影、图片、音频,各种多姿多彩的方式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另外,一些与实事相关的话题,老师也鼓励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引发了各自对事件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
有时候我在想,老师上课讲的这些与“毛概”这门课程有什么直接联系呢
的确,上课介绍的这些信息乍一看真的好像与课程无关,不过仔细想想,毛概课向学生传递的信息,中国的民族化进程、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知识、科学……种种,这些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了解、接受,甚至达到心灵反思的目的,并不一定要按照我们通常所想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方式。
突然之间转换了一种学习方法,也许是之前习惯性被灌输或者对毛概课的“惯性恐惧”,当面对这样轻松、活跃的课堂时,才会感到惊讶。
当然,更多的是兴奋以及对课堂将要讲授内容的期待和积极思考。
我认为,我们的毛概课不再于死记硬背而在于是否能在快乐中接受知识。
我们的毛概课在内容形式上不占太多的优势,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所以在我们上课过程中,不一定要去追求上课形式上的完美。
相反的是,我们可以在同学们的“兴趣”上下功夫所谓同学们的“兴趣”是指在上课过程中使学生能对这个课程和老师产生兴趣,使学生能主动的想知道和了解这门课程,并且在知道和了解的过程中产生兴趣。
有进一步了解和深入研究,讨论,学习这门课程的冲动。
真正的使学生自己的思想,行为等产生变化。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等教育。
我们这门课程的重要思想。
对毛概这门课程的感想100字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毛泽东思想多少了一些了解。
很多的时候,感觉这位中国的创始人的思想是那么的丰富,那么的睿智,真的让人莫名的崇拜。
是他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是他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潜移默化中,他的思想已被我们所接受,他的理念在延续,影响着中华儿女。
就所学的知识,我谈点具体的感受吧
课本就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作了详细阐述。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八十年中,中国人民为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事实表明:“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这是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产物,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经过探索和比较后所选择的革命真理。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目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就是这种具有中国作风的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
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
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
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
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方面,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历史是真理的最好注解。
毛泽东为我们党作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义基本原理,对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对比作了科学分析,毅然抛弃了苏联“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深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独立自主地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从而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并最终依靠这条新道路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人面临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任务——社会主义改造。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造性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用和平方式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提出的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创举。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以苏联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并对这一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理论观点。
尽管这一探索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却为
毛概小结200字左右(急需)
论文的标题是什么
毛概课的心得体会
毛概课程心得体会这次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让我对于平时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课程有了新的改观。
众所周知,上了大学就会有几门必学的课程,其中,“毛概”是必不可少的。
本来以为这会是非常枯燥的课程,但是在老师的教学下,它变得有趣了起来。
在听取我的第一节“毛概”课程之前,我一度认为它是一个和党课非常接近的,充满着理论和晦涩的哲理的政治课。
所以我在大二才硬着头皮选下了我唯一没有修习的必须政治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在上课之前,我以为“毛概”课会像马克思之类的课程那样通篇的理论体系让我一头雾水,或是如同党课那样沉重又枯燥,让人严肃无比。
老师的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让我开始不排斥本来枯燥无味的政治课起来。
老师利用每节课开堂的时候,让我们对自己所了解的关于毛概和关于社会主义的知识进行一番分享和讨论。
在课程初期,老师布置给我们课题,让我们自己去了解与课题相关的内容。
于是我在下课就只对老师所布置的课题进行了了解,并没有带入生活中去。
后来,老师白每节课开场的分享变成了同学提问,这大大地提高了我们对于身边的时政的兴趣。
由于提问和回答,我们可以自我发挥,平时对于学习的热情明显比以前高涨了许多。
开设“毛概”课程的本质目的是为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教育这三者,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而老师用的教学方法让我们更多地接触到了与毛概课程以及其他社科
手工制作的感想
手工制作使我在极高的兴致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好与坏先不说,至少我专心致志地去竭力完成,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我很有成就感。
还很重要的一点就
毛概课的收获与感想,要求1000字~复制的也行,但是得语言通俗点~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意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认识或根本看法。
一个人的一生,是生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里,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社会现状,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历史使命。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把握整个世界发展规律的前提,只有正确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清楚认识时代特征,才能保证大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使大学生能够科学、客观地根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来规划自己的成才之路。
毛泽东思想为我们指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要推翻“三座大山”,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很多的时候,感觉这位中国的创始人的思想是那么的丰富,那么的睿智,真的让人莫名的崇拜。
是他领导中国人民第2\\\/4页走向胜利,是他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潜移默化中,他的思想已被我们所接受,他的理念在延续,影响着中华儿女。
在21世纪,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我们仍然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因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战斗的光辉旗帜,是指导我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种精神支柱,我们一定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运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
当然,我们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同时还必须发展毛泽东思想,坚持是基础,发展是关键,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坚持;而坚持和发展都必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学好毛泽东思想,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掌握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建设,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掌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以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必须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来指导。
从实际出发奋斗确立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目标,不断进行总结和调整,以期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实际,最客观、最有成功可能性的成长道路。
同时,我们应该在继承
求一篇《毛概课心得体会》,1500字左右。
。
。
对毛概的学习心得 经过这个学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全面学习,使我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意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认识或根本看法。
一个人的一生,是生活在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里,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社会现状,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历史使命。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把握整个世界发展规律的前提,只有正确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清楚认识时代特征,才能保证大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使大学生能够科学、客观地根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来规划自己的成才之路。
毛泽东思想为我们指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要推翻“三座大山”,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 “作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任务‘三位一体’的结论。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新的高度民主辩证地勾画出一个科学完整的党建体系。
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主体布局出发,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以上理论说明,不同时代的历史使命是不同的各个年代的有识之士,必然是在看清了时代的特征,洞察社会的根本问题后,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来大展宏图的。
选定自己的目标,坚定信念,不懈努力,必然会有骄人的成绩。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为大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个正确的理论原则,才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同时,这个精髓又体现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理论基本内容和各个方面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前提和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包含了三层内容:一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即客体;二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客体间的相互联系;三是指人们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
了解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的内容后,重点是怎样做到从实际出发。
首先,要承认实际,尊重客观事物;其次,要认识实际;最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依照客观规律办事。
在这三步中,正确认识实际是关键。
具体的认识规律和方法有:全面地看问题,从事物的全部情况出发,决不能见木不见林;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停留在现象表面;用发展的观点对事物作动态考察,不能静止不变地看问题;以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等。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际”,主要指人们正在进行着的实践活动,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它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也是坚持实事求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统一的根本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包含了两方面,一是实践活动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南;二是科学理论只有和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要判断是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是不是达到了真理性的认识,“社会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判定认识或真理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就那么几步,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为以后的健康成长和事业腾飞打下基础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人生哲学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决定了他将如何看待人生中的问题和怎样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决定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科学的人生目标的实现。
实事求是作为一种思想路线,它是科学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我们可以从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以及基本内容的解读中看到其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这些哲学方法对大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如何看待问题、如何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告诉他们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应该怎么走。
这些声音有的可以借鉴,有的则不能。
因为,人生目标有合理的,也有非合理的。
合理的目标,会极大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不断地取得成就;非合理的目标,会使大学生丧失信心,一蹶不振。
对此,必须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来指导。
从实际出发确立目标后,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目标,不断进行总结和调整,以期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实际,最客观、最有成功可能性的成长道路。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其伟大的意义奠定了它在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不可动摇的地位,探索其现实意义,使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认识它的同时体会到它的强大生命力,深切感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内容是丰,灵魂是活的,生命力是旺盛的.
求一篇毛概结课论文
~2000字左右
~谢谢
~
我从这门课中学到了什么 -------实验教学模式感悟 摘要:通过自主能力,团队意识,思维方式三个方面对本学期的毛概课进行探讨,比较其优点与缺陷,以及带来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概论 自主能力 团队意识 思维方式 正文 一.前言 从小学到大学一路上来,各式各样的感想也写过不少,但要为一门上过的课写感想,却还真的是头一次。
虽然新鲜,但我的的确确感到有东西可说——作为对一整个学期毛概课的总结,我有太多收获可以一一叙述评点。
为全面、完整起见,全文将分为三部分从不同角度论述这门课带来的一些思考。
二.正文 (一) 自主能力 曾经有人戏称我们是“小白鼠”的一代:自小学入学以来,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
无论是素质教育、减负还是劳技课、IB课程与创新能力,无一不强调的是我们的自主能力的培养。
培养自主能力固然好,然则在应试这一主流道路上,这所有大刀阔斧的改革必然面临早夭的命运——或是流于形式,或是索性瞒天过海弃之不顾。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一旦迈过高考这道坎,我们面临的又是就业与社交,这令先前对自主能力的冷落有了直白的体现:应试技巧固然重要,但最终帮助我们安身立命的还是对新知识自主的获取与学习。
我想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大学学生会、社团的发展如此蓬勃,大学课堂远比初、高中来得灵活、自主,因为每个人都明白学生们在进入社会前缺乏的是什么。
大学的自主能力培养由此显得格外重要——同时也有更大的实现可能,这样一门毛概课就是最好的证明。
虽然受限于师资力量它并未普及起来,但至少就其本身来说是成功的。
十几周的课几乎没有用到书本,而是不断给我们话题引导我们去分析、去思考,同时以推荐读书的方式让我们去书中找证据、找答案。
同样的,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了书一定又会有更多的问题,然后再去思考……这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但这种思考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这便是老师引导的意义所在,需要随时“收”回来,加以一些学者或是官方的视频与老师的想法,博采众长令我们得以加深理解,这样我们既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己探究,又不会走入死胡同或是偏离正轨。
大学可以说是我们最后的学生时代了,往后便不会有课堂半强制地教你知识,也不会有老师随时可以解答问题,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探究去学习,因此大学中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学习方法,这就是自主能力在生活中最实际的运用。
这门课的时间虽然短,但其作用远非十六周的课时可以说明。
(二) 团队意识 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够一起合作发挥各自长处总是能事半功倍。
如何解决合作之间的矛盾,如何最大发挥出大家的能力,这就是培养团队意识的重要之处。
在课堂中老师特别设置了小组课题展示这一环节,就是为了给我们提供一个与人合作、培养团队意识的最佳途径。
课题虽然不难但涉猎很广,且都是一些社会热点,这样的话题本来就已引发了社会热议,大家各有观点尤其容易引起组内成员的争执,每个小组都不得不努力去寻找求同存异的方法,最终达成共识。
就以我们小组为例,起初选择了“食品安全”这一话题后大家各自分头找资料,结果汇总后发现要么互相重复,要么关系不紧密,并未有很好的效果——这是小组分工不明确带来的后果,于是接下来我们按照话题所涉及的数个方面分派了工作,但汇总后又发现,由于任何话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我们每个人从不同方面出发对整体的理解都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是对立的,这便引起了争吵——自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由于大家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互相说服显得格外困难。
但经过数次激烈的辩驳后,我们意识到没有人的想法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只需要找出问题最本源的共同点,然后各自用不同的思路加以扩展就可以了,于是便形成了最后的成果。
尽管过程并不轻松,但给我们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
(三) 思维方式 正如一本好的书带来的远非文字欣赏的愉悦,我认为这门课最为重要的一点还是在于对我们思维方式的培养。
从学期初,要求的每个人谈谈对教育的看法,我们每个人都听到了对一个问题近40种不同角度的分析,有些只是不成熟的想法,有些则讲的较为深入,无论是哪种都能给我们一定的启发。
这同时也让我感慨,一个问题用不同的视角,会有如此多的衍生思索,我们在对待问题时,如果片面看待或是轻易下结论,往往显得草率而愚昧。
平时的课上老师也总会给我们放一些纪录片或是新闻周刊的片段,一则培养我们对时事的敏锐感,二则让我们接触一些不同的文化与思路,开拓视野,博采众长。
一些新颖的看法往往能给我们以极大的冲击,进而影响我们看问题的眼光。
而这些影响,都是在无形中悄悄改变的。
三.总结 由于各种原因,这种课堂形式无法得到全面的推广,这让我十分遗憾,但我还是很庆幸这一学期我可以在这样一个课堂中学习。
虽然它并未完全成熟,但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所带来的是一种新的希望——以促进更为完善、成熟的教育体质,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成为教育的牺牲品。
希望可以帮到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毛概论文
思主义中国化,顾名思义,就是克思主义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作为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为此,推动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是刻不容缓的。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的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正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国内来说,我国在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并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基础上跨进21世纪,历经探索,我们已经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采取了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现在,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指出了新世纪初期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
这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 推进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从价值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的本质规定。
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纽带,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构建而成的,它蕴涵着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切实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广大青年学生的自觉追求,就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而且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当代大学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使我们更加了解我们将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怎样建设国家”,从而在我们的心中构建共同的价值理想和精神家园 。
(二) 推进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必须与大学生的实际相结合,突出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
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本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辉煌胜利的成功法宝,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也是把理论学习引向深入的重要环节。
实践对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掌握国情,增强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就必须与广大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等实际紧密结合,回答和解决当代大学生关心的专业学习、人际交往、社团工作、社会实践、升学就业等热点和难点问题,消除马克思主义高高在上或本本化而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的生疏感,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对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突出实践性,才能引起当代大学生的注意与好感,进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并通过社会实践大课堂的锤炼,把科学理论与生动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党的地位与国家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理解,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三)推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必须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突出民族性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的历史环境中所阐发的“新原理”,它既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熟谙中国的实际并时刻紧扣这一实际。
中国化从价值层面来讲首先就是一个民族性的认知范畴,一个理论体系只有做到民族化,才能凸显理论的本国特色。
对中华民族而言,中国特色亦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获得中国人民的认可,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认可,就必须把其基本理论不断融入中国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文化元素之中,因为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为一种理论提供广泛的民族情感和心理认知基础。
因此,推动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就必须考虑民族性的特征,重视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营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融合,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精髓渗透到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去。
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才会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会具有广大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才能加深大生群体的心理和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才能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意识,并将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的价值追求演化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动力,进而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融入大学生报国为民和实现个人理想的奋斗过程中,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推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我们应该不断为这个使命奋斗,为马克思主义中固化的实现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