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青海旅游结束后心情的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描写旅行孤独心情的诗句

旅游胡秉言听别人讲外面很多好风光心情是多么的激动和向往于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跑到人家活腻了的地方满怀喜悦的心情去回来满身疲惫空空行囊花掉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把那里的人们来帮旅游是旅游者的梦想想看看自己想看的地方看了景点总是有些失望和自己的家乡也没有大的两样旅游来去是那么多匆忙购物花钱是那么的大方满怀喜悦任性近乎疯狂到头来就会大失所望 后悔抓狂

西藏旅游的唯美句子有哪些

李四光(1889~1971年),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

根据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国际上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东南方,紧靠长江北岸有一个叫黄冈(今黄州市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史称黄州。

1889年10月26日,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就出生在黄冈县城北大约25公里的一个叫下张家湾的小村庄。

李四光本名李仲揆(kuí),李四光这个名字,是后来李仲揆去上学的时候,需要填写报名单,李仲揆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随手就写了个“十四”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年龄。

可是,他马上便发觉填错了栏目,这下可怎么办呢

聪明的李四光就在“十”字上加了几笔改成“李”字,可“李四”这个名字实在不好听,正在为难的时候,李四光抬头看见堂中上方挂着一块大匾,上写“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又加上了一个“光”字。

从此,李仲揆又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叫“李四光”。

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

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jiǎo)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

所以,李四光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零用钱。

特别是李四光的父亲为人耿(gěng)直,爱打抱不平,曾经因与黄冈的革命党人有来往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

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

当他50多岁的时候,还不时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种种苦楚而痛心。

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

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5岁的时候,李四光开始跟一位姓陈的老先生启蒙,6岁转到父亲的私塾里,随父亲念书。

李四光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

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

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依然能独自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爬桌子,踩凳子,闹翻了天。

李四光从小就喜欢动脑筋,问问题。

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一起捉迷藏的时候,看到村头的一块特别大的石头,他就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这石头是怎么来的呢

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呢

也许是个偶然的巧合。

他后来果真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还曾科学地回答过他孩童时的疑问呢。

李四光小时候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什么小船啦,小汽车啦,各种色彩的灯笼啦什么的。

他心灵手巧,同龄的孩子都喜欢他、佩服他。

特别是,他富有同情心,对左右邻里的穷苦人有很深的感情。

有一次,天气很冷,一个小偷摸进私塾里把同学盖在被子上的棉衣偷走了,被同学捉住你一拳我一脚地狠揍了一顿,最后还被吊了起来。

但是只有李四光没有动手,他只是悄声不响地拿来一条板凳,垫在小偷脚下,劝诫说以后不要再做坏事了,不然挨这么多打,可怎么受得了呢

1902年5月,湖北省开始兴建大、中、小各种学堂,少年有志者,都愿意来武昌上学。

消息传到黄冈后,李四光也向父母提出了上学的要求。

父亲很支持他,从乡亲手里借来路费;母亲也支持他,特地将自己出嫁时的嫁衣给李四光改制了一件棉袍子。

李四光告别父母,第一次远离家乡,前往省城武汉求学。

1902 年冬,李四光进入武昌第二高等小学堂读书,由于该学校是寄宿制,全部食宿均由学堂供给。

李四光全家都很高兴。

在这里,李四光学习非常用功,他如饥似渴地吸取各种知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但由于没有人帮助疏通关系,直到1904年7月,他才被破格选派去日本官费留学。

李四光回黄冈向父亲辞行,随即乘船去日本。

但官费有限,他只好买了统舱票,以便节约开支留作它用。

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学习,李四光心情无比激动,特别是当船驶出上海吴淞口,眺望大海,波涛汹涌,茫茫无际;小小少年,心旷神怡,站在甲板上,久久不愿回舱。

他的思绪随着海风海浪飘得很远,很远?? 经过漫长的旅行,轮船终于抵达日本的横滨港,后又乘汽车来到东京,但不巧的是,临行前,亲友饯(jiàn)行,李四光多吃了些甲鱼之类的荤腥,在海上又着了点凉,所以一到东京便腹泻不止,医院诊治为痢疾,并对他隔离治疗,只得借钱治病。

这次病对他影响很大。

当大夫劝他平时多吃素少吃荤时,他永远记住了这个劝告,几乎一生饮食清淡,至多吃点鱼呀蛋呀什么的。

所以,有的朋友和他开玩笑说,李四光只是吃一些不会叫的东西。

在日本,李四光首先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主要学习日本国的语言和初等数理比。

1907年7月毕业之后,李四光又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

据说,这个学校每年仅能吸收中国留学生10名左右,而报考者竟达千余人,李四光能够考中,是极其不容易的。

在学校,李四光学习刻苦,生活依旧清贫。

每月收到的官费用于必须的开支后,已所剩无几。

为了省钱,他常常把生米放进暖水瓶中,加上开水,浸泡一夜,第二天,凑着咸菜一起吃下去。

除了学习、生活,李四光更关心祖国的命运。

他常步入留学生会馆,听演讲,听报告,结识了许多民主革命家。

他剪掉自己的辫子表示站在革命一边,拥护革命。

1905年7月,李四光终于在东京见到了他敬仰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和宣誓仪式。

孙中山曾亲切地摸着李四光的头说,你小小年纪就参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学,蔚(Wèi)为国用”。

当时,李四光年仅16岁。

1910年7月,李四光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结束了7年留学日本的生活,和同学们一起返回祖国。

不久,他被派到武昌县花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

从学生到教师,李四光感受到一种新鲜和责任,他对学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

当时,李四光正在北京参加留学毕业生的全国统一考试。

他听到消息后,异常兴奋,立即收拾行装南下。

回到武昌不久,李四光便被委托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

后来,又改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等职。

然而,革命的发展并不是像他想象的一样。

不久,袁世凯上台,打击和排挤革命党人。

李四光发展实业、造福人民、建设新湖北的宏伟计划已成幻想,他内心郁闷,陷入彷徨之中??于是,李四光产生了再去读几年书,走科学救国的道路的想法。

1913年7 月,李四光由官派出国,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继续深造,年轻的李四光如愿以偿。

当时,和李四光一起留学的有4个人,政府发放的路费全是金条。

李四光告诉同伴:“你们慢慢收拾行李,我去银行兑换钱币。

”当李四光来到银行的时候,一身破旧的衣服引起了银行职员的怀疑,非但没有换回钱币,还被怀疑偷别人的金条而被抓了起来,任他如何解释也没有结果,连饿带冻,第二天才被同伴救回。

尽管如此,青年李四光还心系父亲兄长,将自己旅费的一部分省下来交给他们,以供弟妹们上学之用。

这是何等令人感动的情怀呵

李四光试图用所有的爱恋来报答14年乡村生活中父老乡亲所给予他的关怀与厚爱,就像他后来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一样,鞠躬尽瘁而又无怨无悔

长途跋涉,远渡重洋,李四光第二次离开祖国,终于抵达伦敦。

这里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故乡,是近代产业革命的发源地。

如今早已车水马龙,五光十色,大厦林立。

但在李四光的眼里,这一切无异于过眼云烟,他心里更渴求的是知识和科学。

经过慎重的选择,李四光决定进入在采矿方面较为著名的伯明翰大学。

他匆忙离开了伦敦,来到了英国西部重镇伯明翰城,在学校附近的一所公寓住了下来。

李四光的确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学生,即使休息时间,也下放松学习。

偶尔在假日走进公园,看看名胜古迹,身边也总是少不了一叠报纸杂志,或是一卷厚厚的书籍。

在林阴里,在流水旁,他一坐下来就抄抄写写,或是思考一连串的问题。

但平静的学习生活没有持续多久,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以英、法、俄为一方的协约国和以德、意、奥为一方的同盟国,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展开了生死大战。

一时间,生活物资日益短缺,物价开始上涨,生活极度困难,许多留学生已无法忍受,纷纷离开英国。

但李四光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从小养成的坚忍精神,节衣缩食,克服了种种困难,把学习坚持了下来。

他常常利用假期,跑到矿山做临时工,赚钱维持生活,继续完成学业。

在这样艰难的时候,他乐观旷达,劳逸结合,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拉小提琴,并成了终生的爱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1918年5月,李四光用英文写成了一篇长达387页的论文——《中国之地质》,并提交伯明翰大学地质系。

6 月,他通过了论文答辩。

由于这篇论文的提出,李四光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不久,李四光接到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发来的聘书,请他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6 年多的英国留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尽管国内依然是军阀混战,你争我夺,李四光还是接受了邀请,带着为真理奋斗的治学精神,带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1920年5月,李四光结束了漫长的求学之路,回到北京。

此时,他已经31岁,在这年轻的生命成长中,除了幼儿时期和暂短的工作以外,他几乎都在不停的学习中忙碌着,东奔西走,上下求索。

如今,对李四光来说,该是他向祖国贡献知识和学问的时候了

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李四光到地质系后,主要讲授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

他备课认真,一丝不苟。

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特别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训练。

从岩石的肉眼识别,到显微镜下的鉴定以及进行全面的化学分析,他都要求学生能够掌握。

他考试的方法不同于其他老师的方法,除了要进行笔头的问答以外,还发给学生几块岩石的标本,要求他们写出标本的名称、矿物成份、生成条件、与矿产的关系等等。

他还极其重视书本以外的知识,经常带学生赴野外考察,边看边讲,边讲边看,要求同学们大量采集标本,回来后,归类整理,陈列在实验室供教学研究之用。

在长期的国外留学生活中,他亲身感受到中国人受尽歧视的耻辱,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他曾说:“我们不能不承认人家的文化程度比我们高,艺术比我们精。

人家的地方已经开辟到十分田地,我们的一块沃土,还在那里荒着。

请他们来做好了,再拱手奉还给我们,世界上恐怕没有那么一回事。

所以,我们一线的生机,还是在我们的民族,大家打起精神,举起锄头向前挖去。

”所以,李四光上课的时候,除了科学上的一些专有名词以外,他始终坚持用中文讲解。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一个学生叫他“Mr.李”,叫了几声,他就问那个学生叫谁

那个学生说:“叫你。

”李四光说:“你可以称我老李、小李或阿猫、阿狗什么的,但是我不准你叫我‘Mr.李’。

”有一次,李四光带了七八个学生到宜昌做野外考察,在街上看见一个美国人坐人力车不给车钱,还要拿起手杖打拉车人。

李四光看到后,气愤极了,就跑到美国人面前一定要他付车钱,并且不准打人。

那个美国人开始愣了一下,后来一看是一个穿破西服的中国人,竟蛮不讲理地冷笑一下,准备一走了之。

李四光和七八个学生操起地质锤把他拦住了。

那个美国人一看事情不妙,只得乖乖地给了车钱,灰溜溜地走了。

路上的行人都为此感到扬眉吐气。

1937年 7月 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芦沟桥事变”,我 29 路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8月13日,日军在上海登陆。

12月13日,南京沦陷。

1938 年 10 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国民党政府仓皇逃亡重庆。

中央研究院也奉命随政府内迁。

李四光率地质研究所南迁桂林,在这里度过了将近七个春秋。

1944年春,日军侵袭,战事吃紧。

李四光和地质所同事一起,携带轻便物品,于6月27日仓猝离开桂林,经过20多天旅行,到达贵阳。

一路上人挤人,水泄不通,又饿又渴,又乏又困,狼狈不堪。

到了10月,日寇进犯更加凶猛,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眼看贵阳要被围困。

李四光和同事们只好再次奔波,出贵阳,奔遵义,入四川,大概11月光景,终于到了重庆。

长途奔波,精疲力竭,对一个55岁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到了重庆以后,李四光夫妇的健康情况已变得十分糟糕了,再加上触景伤情,李四光又想起了朱森蒙冤离去的惨痛记忆,他的精神是极不愉快的。

对时局的愤慨和生活的困苦二者交织在一起,使这位一向坚强的学者也禁不住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1947年6月6日,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在南京决定,让李四光代表中国参加1948年8月在英国首都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

李四光感到这是个离开乌烟瘴气的国统区的好机会。

他极其珍视这个机会,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准备论文,反复修改,力争代表中国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见解。

这也是李四光的一贯学风。

1948年2月,李四光从上海启程,几经辗转,直到4月初,才在香港搭上一艘挪威货轮。

大海里的航行是异常艰辛的。

对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来说,已不再充满神奇。

面对滚滚波涛,海风呼啸,李四光心中思念自己的祖国,祖国正像一艘火海里的航船,中国的人民正在忍受战争的煎熬? 经过大约两个多月的艰难航程,货船终于抵达法国南岸的大港马赛。

上岸后,他改乘火车经法国首都巴黎,再横渡英吉利海峡,抵达英国伦敦。

码头上,可爱的女儿正站在那里迎接他。

李四光的女儿李熙芝当时正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

她早早地等候在多佛尔码头,迎接父母的到来。

1949年 9 月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开幕。

在公布的各民主党派、区域代表、军队代表、团体代表和特邀人士等名单中,李四光是作为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的代表之一而列选的。

但是,正当李四光以焦急的心情准备回国时,台湾的国民党却正在策划着一个罪恶的阴谋。

国民党驻英大使郑天锡接到国民党外交部的密令,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将其扣留。

一个朋友将这一切打电话告诉李四光。

接到这个消息之后,李四光当机立断,拿起一个小皮包,只身从普利茅斯渡过英伦海峡来到法国。

1950年3月初,李四光秘密回到香港,随即住进他的朋友预先安排的一个僻静的住所。

1950年4月6日,李四光夫妇一大早就来到车站,6点多钟便乘上了香港至九龙的火车。

不久便踏进了祖国南方的大门。

这是多么令人激动和难忘的时刻啊

1950年5月6日清晨,李四光夫妇到达北京,受到新老朋友的热烈欢迎。

李四光被安排住在当时北京最高级的饭店——六国饭店。

一个多星期后,又迁到北京饭店。

住进北京饭店的第二天晚上,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前来看望他们,令李四光夫妇十分激动。

周总理鼓励李四光协助郭沫若院长做好自然科学方面的工作,同时发挥专业特长与优势,把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主要责任担负起来。

李四光会意地连连点头,他说:“今天是中国未有的大时代,一切人都要努力,不能落伍。

”正是在党和人民的关怀、重视和信任下,李四光开始了最有意义的工作。

1950年8月17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解放后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团结的大会。

大会结束的时候,选举李四光为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

他肩上的担子又加重了。

50年代初,李四光承担的另一重大的任务就是,把全国的地质工作者组织起来,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连年的劳累使李四光的健康状况有所下降,他时常带病坚持工作,万不得已才去医院住院治疗。

但是,1957 年 11 月,李四光的肾病加重,小便带血,背部生疔(dīng),住进了北京医院。

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手术刀口基本上愈合了,但创痛还没有完全消除李四光就急于出院,返回了工作岗位。

关于中国石油资源的远景,在 50年代以前,不少地质学家抱着悲观的看法。

1915~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马栋臣、王国栋曾率领一个钻井队,在陕西北部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不少钱,收获不大走掉了。

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中国调查地质,回国后写文章说,中国是贫油国家,在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部分不会有大量石油。

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

但是,李四光根据自己对中国地质的深入钻研,认为“中国贫油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在1928年的时候,李四光就曾写文章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开。

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

李四光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

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

他认为,我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区域有以下三个:一是青、康、滇、缅大地槽;一是阿拉善—陕北盆地;另一是东北—华北的平原地区。

他说首先应该把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寻找石油的对象。

李四光的报告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

1954年初,地质部成立了全国石油、天然气普查委员会。

1955年 1 月 20 日,地质部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组成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5个石油普查大队。

经过艰苦工作,终于发现了很多可能储油的构造。

1956年1月下旬,地质部召开第二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1956年将派93个地质队,430多名地质人员奔赴12个地区进行普查和细测。

这样经过3年的石油普查工作,在新疆、青海、四川、江苏、贵州、广西及华北、东北等有希望的含油远景区,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并在柴达木等构造上,探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

1958年3月,四川的南充等地,相继出油,开辟了我国西南石油工业基地。

1958年2月,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共同发出“三年攻下松辽”的战斗号召。

地质部从四川、青海、陕甘宁调集队伍,加强松辽找油工作,终于在吉林省扶余县的一个钻井中,首次遇见厚达70厘米和50厘米的油砂岩层。

同年秋天,发现了大同镇“长垣”构造,出油后改为大庆长垣。

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我国东部找油的一个重要突破。

之后,又在华北、中原、汉江、广东等地相继发现一大批油田。

1964年元月1日下午,毛主席请李四光晚上七时半到中南海怀仁堂一起观看现代豫剧《朝阳沟》。

接到电话之后,李四光的心情异常激动,当他在开演之前来到休息厅的时候,毛主席健步走来,同他热烈握手,谈起石油问题时,毛主席高兴地说,你们两家(即地质部和石油部)都有很大的功劳。

1971年 4 月 24 日,李四光因为感冒发烧,住进了北京医院。

入院后,虽然很快便退了高烧,但血压一直波动得很厉害。

晚上,他常常不能入睡,往事总是萦绕心头。

一天晚上,李四光特别兴奋,他和陪他的女儿谈了很多很多:从青年时代漫长的求学之路到30年代的黑暗中国;从建国初的艰苦奋斗到如今的各种经历。

1971年4月29日上午8时30分,李四光这位历经风霜、鞠躬尽瘁、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了一生的伟大科学家永远离开了我们。

青藏铁路精神的感想

这篇应该够深刻吧,有点长,你择优摘抄吧。

  在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习和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这对于教育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青藏铁路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几千年来,中华儿女遵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自尊、自立、自信、自胜,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不断创新,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已、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就是“取法上上”的不懈追求,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境界,就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生动写照。

挑战极限,就是敢于干、善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就是敢于干、善于干人们认为难以干成的事。

只有敢于挑战极限,才能攻坚克难,实现一次次的超越;只有勇于创造一流,才会历经艰辛,实现民族的兴盛,中华民族才会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绚丽的华章。

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使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不可为变为可为,创造了一个个世界第一、人间奇迹。

青藏铁路建设者的历史功绩,永远镌刻在共和国建设发展的历史丰碑上,永远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85年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形成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上有飞机侦察轰炸,下有敌军围追堵截,加之万水千山、艰难险阻,使失去了后方的红军一次一次面临绝境,但长征却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

毛泽东同志总结长征时说:“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邓小平同志号召全党,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他一再要求全党:“大胆地干”,“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1990年7月,江泽民同志亲临西藏视察指导工作,在自治区召开的党政干部大会上谈及进藏感受时,他吟诵了毛泽东同志“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名句,赢得了与会同志深深的共鸣和长时间的掌声。

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呢?邓小平同志曾概括了五种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

胡锦涛同志倡导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与之一脉相承,是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老西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几代“老西藏”热爱祖国,热爱西藏,以边疆为家,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服务,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自觉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祖国的边疆安全和发展奉献一切。

在长期的实践中,西藏军民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青藏铁路的建设者是“老西藏精神”的传人,他们在严重缺氧的高原“生命禁区”顽强拼搏,在恶劣的环境中挑战极限,以惊人的毅力攻克难关;全国上百个单位、十几万建设大军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付出了无数心血和汗水。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老西藏精神”,丰富和发展了“老西藏精神”。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新时期共产党人先进性的生动体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使全党、全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弘扬和发展。

青藏铁路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们就是这种精神的创造者和承载者,是新时期践行共产党人先进性的典型代表。

这种鲜明的时代精神产生于伟大的工程,也造就了伟大的工程。

  二、青藏铁路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  今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矛盾和问题将更加复杂,我们会遇到更多新的两难课题。

这一新的发展阶段,既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和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勇于和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勇于和善于破解难题,克服前进征程中的艰难险阻,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就要树立敢为人先的胆识,探索破解难题的办法。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个伟大成就。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要敢于走过去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干历史上没有干过的事。

天津市委、市政府实施的危陋平房改造工程,仅用6年时间拆除危陋平房并新建住宅1800多万平方米,使40多万户、140多万人喜迁新居,等于新建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当然,敢为人先并不是蛮干,而是在遵循科学规律基础上的自找差距、自加压力、自我超越,天津人在危陋平房改造中,创造了“货币安置”、“以路带危改”、“区企结合”和“危改与房改相结合”等许多新的思路和招数,闯出了一条老城市改造的新路子。

既要树立敢为人先的胆识,又要探索破解难题的办法,我们才能敏锐地发现机遇,牢牢地把握住机遇,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巩固发展已有的优势和良好的态势。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坚韧不拔的毅力与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必须靠加快发展、靠深化改革、靠扩大开放。

天津市委、市政府在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嫁接改造调整实践中,自觉坚持“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发展理念,加快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为推动天津更快更好地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引导人们解放思想,积极进取,进一步树立自主创新的勇气,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紧紧抓住牵动全局的关键问题,坚持不懈地开拓创新。

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前进的道路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就要树立团结协作的观念,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青藏铁路提前顺利通车,再一次向世人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实践证明,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一盘棋思想,正确处理好部门与部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克服本位主义,全力保证大局。

天津举全市之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十年的时间建设滨海新区,把昔日的盐碱荒滩,建设成为了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配套、载体功能完善的新城区,成为充满活力和后劲的希望所在。

中央要求滨海新区要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区域创新发展的路子,为全国改革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

我们必须进一步弘扬青藏铁路精神,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共创伟业,圆满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

  三、努力把青藏铁路精神发扬光大  青藏铁路精神这笔精神财富弥足珍贵,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把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学习好、宣传好、弘扬好,使之深入人心,成为鼓舞干部群众拼搏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高度概括了青藏铁路精神的实质,深刻总结了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经验,篇幅不长,思想精深,对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青藏铁路精神应当在各行各业大力弘扬。

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觉悟、统一思想上,引导干部群众深刻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青藏铁路精神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学习领会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真正打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增强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大力学习宣传与青藏铁路精神紧密相联的先进典型。

青藏铁路建设者在“生命禁区”,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斗冻土,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挑战极限,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难题,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光辉篇章,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

这些先进事迹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教科书。

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学习宣传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用真实感人的事迹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

  要把学习和弘扬青藏铁路精神与学习、宣传各个地区、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青藏铁路精神与各地干部群众在奋斗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一致的、相通的。

天津干部群众在十几年的建设发展中就形成了危改精神、女排精神,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精神动力。

弘扬青藏铁路精神要与各个地区、各条战线的宣传教育资源有机结合,总结好干部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宣传好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

  要引导干部群众把青藏铁路精神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学习青藏铁路精神,要联系实际、促进工作,把蕴含其中的为国拼搏、无私奉献的境界,不畏艰险、顽强奋斗的气概,敢为人先、自主创新的精神,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团结一心、共创大业的品质,发扬光大,身体力行,融入到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去,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洪流中去。

朋友出去旅游返程了,想为她说几句祝福的话

1 一路平安,回来了给你接风。

2 亲爱的,想你了。

回来时注意安全。

3 嗨,玩得开心吗 想你了,快回来吧。

返程了都回来了啊,不用怎么祝福了,就问问玩得开心吗之类的就可以了。

老人家去世,下葬第三天要圆坟。

想了解圆坟内涵、详情。

【天津】

【】是一种祭式。

在葬3日举行,家属都要到坟前行圆坟礼,为坟培土。

还要烧、上供品,并由死者孙子、孙女(童男童女)绕坟正转3圈,反转3圈,谓之“开门”。

人们认为开门后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叙述衷肠,死者也可接到晚辈们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钱、食物等,在阴间生活富足,不愁钱花。

把坟丘加高,堆实,看上去俨然新坟一样。

然后,在亡者的碑前摆上祭品。

所谓祭品也因人而异,像瓜果梨桃、饺子、包子、馒头、点心之类。

而且不管亡者会不会喝酒,总要摆上一壶酒,摆上酒杯,斟满,洒祭一番。

会抽烟的亡者,自然还要供上一包烟卷。

有其他特别食品爱好的,也当记着供上。

然后,还要在坟前烧化一些阴币纸钱,一边烧,一边介绍仍活在阳世上的家人情况,如经济情况,日子过得怎么样,谁谁谁结婚了,谁谁谁生孩子了,生个啥,谁谁谁离婚了,谁谁谁当上官了,谁谁谁考上大学了——总之,诉说一些让亡者放心的话。

来源:圆坟_百度百科

参观博物馆观后感

今日,风和,学校组织我观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国地质博物馆,简称博物馆因为是学校第一次组织参观,所以我异常兴奋。

天还没亮,我就在床上翻来覆去,妈妈只好让我早做准备。

终于熬到了起床时间,爸爸开车送我到学校的大巴,坐上车,没过多久,就到了位于天桥的北京自然博物馆,我们一个个迫不及待的冲了进去。

北京自然博物馆又动物世界、昆虫世界和恐龙公园等展区;动物世界又狮子、狒狒等标本。

昆虫世界中的标本可真不少,像蝗虫、甲虫和蜜蜂等;而恐龙公园内,一只只恐龙正在“大开杀戒”,有的张着嘴四处乱窜,有的在自相残杀,霸王龙是它们中的一只,它在恐龙群中横冲直撞,吓得其它恐龙四散奔逃,迅猛龙也是其中的一只,它是个“长腿将军”,只(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要听见一点儿咆哮声,就立刻逃的无影无踪。

接下来是看3D电影,虽然有身临其境之感,但影片内容及其无聊,一群蚂蚁成群结队的搬一只死苍蝇。

电影结束后,我们上了车,在车上大家高高兴兴地谈论着所见所闻,哎,又到了中国地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分四层,八个展厅:化石展厅,矿物展厅等。

化石展厅内,陈列着翼龙、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矿物展厅里有晶莹的水晶、形状各异的方解石.....,它们都是珍稀的矿物,宝石馆内有猫眼、钻石、祖母绿等珍贵的的石头。

还没看够,回去的时间就到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中国地质博物馆,踏上了回家之路。

车上,许多同学都在闭目养神,而我仍然沉浸在游览的回忆中,祖国真是地大物博呀

5974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